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六年级 > 北京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实录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草原

支玉恒教学实录——《草原》
作者:支玉恒 西安公开课
  
               第一课时第一部分

  师:咱们今天讲哪一课?
  生:草原。
  师:(板书“草原”)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无际,碧绿的颜色,上面有牛、羊、马都在吃草。牧民们都在放牧。草原上还有山丘、小河,是很美丽的。
  师:他说的对不对?
  生:对。
  师:和你想像中的草原一样吗?谁还有补充?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草之间开满了各种鲜艳的野花。
  师:开满了野花。在一片绿色中,万绿丛中点点红。这色彩更美了!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那美丽的景色,使我陶醉,那里空气清新,天气晴朗。
  师:他把课文上的一些词语用到了。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还有蒙古人的帐篷,有的人在放牛,有的人在骑马。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赛马大会,许多牧民都骑着自己最好的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草原上非常热闹。
  师:很好。咱们先说到这里吧,大家说得都很对,想象很丰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那么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你们预先读过课文,应该能说出来。
  生:课文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师:对,一开始就写草原美景,后来呢?
  生:写作者去内蒙访问,蒙族人民怎样欢迎他们,还写喝酒、唱歌、演节目什么的。
  师:你这么一说,差不多把课文上的内容都说完了。
  生:还有,作者写喝酒、唱歌等,并不是就要写这些,而是写了这些就说明了蒙族牧民们和作者他们这些汉族的人们很友好。
  师:你看出了作者心里的想法,很好,还有吗?
  生:还写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们告别。
  师:写了没有?
  生:没有。
  师:没写?但是他也说对了,课文的话里已经带出要分别的意思了,对不对?
  生:对。
  师:哪句话?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小节写的。“天涯碧草话斜阳”说的就是他们依依惜别的情景。
  师:就这一句吗?
  生:还有“蒙汉情深何忍别”。
  师:大家再考虑考虑,刚才说了,课文写了那么多的内容,那么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成几部分呢?
  生:大致可分为两部分。
  师:讲下去。
  生:第一部分是我们看到的草原上的景色。
  师:第一部分是草原的美丽景色,对不对?
  生:对。
  师: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草原风光,行不行?(板书:“风光”)
  生:行。
  师:继续说。
  生:第二部分写了蒙古族的人民欢迎了我们,接着我们一起联欢。
  师:谁能说得更简单一些?
  生:我们和蒙古族人一起联欢。
  师:他用“联欢”来代表和所有蒙古族人接触的过程,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师:但是从整个接触过程中表现了一种什么情感?
  生: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
  师:对不对?
  生:对。
  师:也就是说,第二部分写的是草原上的人情,(板书“人情”)人的情感,那么,你通过预习,对整个课文有一个什么初步感受?
  生:我感觉到草原十分美丽,草原上的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感情十分深厚。
  师:他说草原的风光是十分美丽的,这一点对不对?
  生:对。
  师:(在“风光”后加“美”)那么还有一点他说得不太清楚,谁来说一说?
  生:草原上的人民非常好客。
  师:十分热情好客,还有呢?
  生:应该是,蒙汉之间存在着深厚的感情。
  师:对,还有吗?热情好客,蒙汉情深这都表现了人情的什么?(在板书“人情”后加“美”)是不是一种人情美呀?那么整个的课文连起来,草原的风光和草原的人情都是这么美好,(在“风光美”与“人情美”间画一直线相连)那么就构成了一幅(板书“草原风情画”并用直线与“人情美”连接)可不可以这样说?
  生:可以。
  师: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写的。老舍先生用他一支笔,给我们“画”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从课文整体来看,是不是这个意思?
  生:是。
  师:那么这幅画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会儿来仔细学。我先了解一下,大家在预习中,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的?
  生:我想问,文章第一小节为什么用很大的篇幅来写草原的风光美?与后面的段落有什么关系?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乍看起来,(指板书)这写的是风光,这写的是人情,似乎这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对不对?
  生:对。
  师:这个同学问了,这两段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我们一会儿再解决,你呢?再看上面的那一行字,自己也许会得到一点启发。谁还有问题?
  生:我想问,文章后面几个小节都写到作者和蒙古族人民在一起团聚、联欢的事,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而不能以“蒙汉情深”来为题呢?
  师:好,你也同样看看黑板那一行字,看你自己能不能解决,好不好?
  生:好。
  师:谁还有问题?
  生:这篇文章最后一小节,最后一句话写“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什么意思?
  师:你不懂这两句诗的意思?一会儿注意听。

                  下一页  
][][][
《草原》教学实录
——全国第四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
河南省南阳市第五小学
韩 翀
  
  师:昨天同学们给我介绍了南宁的美景,让我感到真是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今天我也很想把大家没见过的北国美景介绍给大家,到北国内蒙自治区的一片净土去看看。那里——,不好意思我也没去过,咱们还是随着语言大师老舍一起去那里感受一番吧!
  板书课题:草原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边读边思考,自由读书吧。
  投影出示:
  提示
  1 请划出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
  2 老舍先生给我们介绍了草原的什么?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请大家读词语。
  板书:勾勒渲染襟飘带舞
  师:谁来划了别的词语。
  生:我还划了翠色欲流。
  师:什么意思,你能说说吗?
  生:就是很浓很浓的颜色要流下来的意思。
  师:很浓很浓的什么颜色?
  生:绿色。
  师:明白了吗?
  生:我想问问低吟?
  师:谁来告诉他?
  生:我通过查字典知道低吟就是小声的吟诵。
  师:还有谁有问题?
  生:我想问迂回是什么意思?
  师:我们一起从课文中找到这个句子,谁能解释一下,远远望见一条带子,弯弯曲曲就是——
  生:迂回。
  生:不明白小丘。
  师:谁来告诉他?
  生:就是小小的山。
  师:谁还有?
  生:我还想知道绮丽。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他?
  生:这个问题问得好,绮丽就是奇妙美丽。
  师:谁还有?
  生:我不懂鄂温克
  生:鄂温克是内蒙古的一个少数民族。
  师:还有谁?
  生:我想问一下洒脱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是潇洒。
  生:就是不拘束。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通过查字典知道的。
  师:其实通过读课文你也可以理解这个词。
  生:就是行动自如,无拘无束。
  师:就是想怎么开就怎么开。这里写了草原的什么,谁来看看你的看法?
  生:写了草原风景和风情。
  师:人呢?
  生:非常热情。
  生:介绍了风景怡人的风情,还有热情待客的草原人。
  生:广阔的草原,和热情的人,
  师:老师补充一下还有蒙古人。老舍先生给我们介绍了草原上景色怡人,非常的美,还给我们介绍了草原上的人。
  板书
  师:那么草原的景美在哪?我们骑上奔驰的竣马,快快去寻找美丽的景色吧!快点,你认为哪里景色最美?
  生找。
  生:我认为这句最美“那些小丘……”
  师:读完了吗?注意一个句子要读到最后。都觉得这个句子很漂亮的举一下手。
  生举手。
  师:谁还有?
  生:“绿毯……”
  师:谁还找到了好句子?
  生:我认为我的句子比他们的都好“那里的天……”
  师:比他们的都美呀,和他感受一样的同学有吗?
  生:我的句子最棒“在天底下一碧千里……”
  师:有跟他一样吗?没有和你一样的。
  生:没关系。
  师:咬定青山不放松。还有吗?来,咱们比一比谁读得好,读得比唱得好。咱们看一下阅读提示。
  投影出示:
  阅读提示
  1 你欣赏的句子描写了草原的什么美?它让你想象到了哪些景象?
  2 这些句子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自己感受到的美表达出来。
  学生练读。
  师:课文说,我们说是不是好句子一读就知道,下面我们就按课文的描写顺序读一下。谁来读一读草原上的天。
  生读。
  师:感觉怎么样?
  生:读得非常好,让我感受到天空的感受,空气的新鲜,不过我也想读一读。
  师:好,你来读。
  生读。
  师:怎么样?
  生鼓掌。
  生:我觉得刚刚那位同学读得太好了。我也让全班同学这样读一读,如果不同很可惜。
  师:好,大家觉得可以吗?那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读得太好了。天底下谁来读?
  生读。
  师:怎么样,你来说?
  生:他读得不够好,有位同学读得更好,希望他读一下。
  师:好,咱们看看他推荐得怎么样?
  生读。
  师:怎么样?
  生鼓掌。
  师:真是慧眼识英雄。
  生:我觉得他读得不够好,请XX读会读得更好。
  生读。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我已经看到了那种美妙的景色,我才能读出这么美的感觉。
  师:大家想不想看到一碧千里的草原啊!
  生:想!
  师:我们来看,天底下小丘一碧千里,这是何等壮美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
  生读。
  师:草原上真是绿草千里,那草原上的羊群谁能把他读出来?
  生读。
  师:读得不错,你能不能说说。
  生:我好像看到了羊群,飞来飞去,就像一朵大花一样。
  生:因为小丘是非常矮的山坡,所以用飞比较好。
  师:课文里怎么说的。
  生:一会……一会……
  师:理解得真好,我们看看课文是不是这样的?
  出示画面。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无边的绿毯,白色的大花,把草原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读一读,想象一下草原的美。读一读,想象一下。
  生读。
  出示两幅画。
  师:这是老师画的两幅画,献丑了。大家比较一下两幅画。
  生:我喜欢第一幅画。因为第一幅画羊群感觉像小河一样。
  生:我觉得第二幅比第一幅画,小丘画得很矮,显出小丘的线条很柔美。
  师:你能用手势表现一下柔美吗?
  生:第一幅美,第二幅显不出有羊有牛,就像一群群骏马在草原上奔跑。
  师:可惜我画的图上没有骏马啊!
  生:喜欢第二幅,小丘没有用黑色勾边。
  师:看来我画得非常不成功。让同学们看到了骏马小河。大家看看第一幅图。这里用什么颜色?第二幅我用了渲染的手法,绿色显得画面新鲜柔美。看来第二幅大部分同学还是比较喜欢的。我来读给大家听。
  师读。
  生鼓掌。
  师:非常感谢。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老师没有把小丘柔美的线条读出来。我来给你示范读一下。
  生读。
  全场鼓掌。
  师:你也可以当个小老师了。你是怎样把柔美读出来的呢?
  生:柔美就像波浪一样,有波浪起伏的感觉。我是这样读的。刚才最后一句没太读好。
  师:那你再来读一遍。
  生读。
  师:轻轻流入云际,有流的感觉吗?
  生:有。看不见一点杂色,就像绿色的海洋在流动。
  师:谁还能把柔美读一读。
  生:我觉得我得读得比他更好。
  师:好,你来读一读。
  生读。
  师:不错,不错,还有吗?
  生:刚才那个同学没有把柔美读出来。我来读。
  生读。
  师:怎么样,还有比他更好的吗?
  生:我觉得他读得太快了,而且他没读出波浪。我觉得应该全班示范一下。
  全班齐读。
  师:大家比老师读得好。面对这样的景象,大家有怎样的感受呢?来,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听着,听着,我们感觉到作者——
  生:陶醉了。
  师:陶醉在这(板书陶醉)草原上无边的美景中。我们再读一遍,看陶醉了没有。
  全班读。
  师:无边的美景给老舍先生留下了深刻和印象,甚至联想到大牛和骏马在回味草原的乐趣,你能想象一下大牛和骏马回味什么乐趣?
  生:我觉得小牛和骏马在回味小时玩水的乐趣。
  生:在回味着草原美丽的景色。
  师:什么景色?
  生:宽阔的草原,美丽的景色。
  师:草原上的乐趣是——
  生:无限的,说也说不完。
  师:让我们拿起书美美的读一遍,尽情地游览草原那美丽无边的景色吧!
  放音乐学生读。
  师:读得真好,读要比唱得好。我想通过读,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差不多背下来了吧,我们来试试好吗?
  生:好。
  生背。
  出示: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羊群(),那些小丘()
  师:我看美丽的草原都给大家留下了美丽的印象,你有什么样的想法呢?
  生:我想变成一头牛,躺在美丽的草原上。
  生:我想变成一只小鸟,那样我会飞到蒙古大草原去。
  ……
  师:希望大家能继续领略草原的美景。这节课就上到这
  结束。

《草原》课堂实录
——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
执教者:新疆兵团 薛姣
  
  版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执教者:新疆兵团 薛姣
  整理者: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郭家店四小星空
  上课时间:2010年10月2日14:00—14:40(第二会场下午第一节)

  【课前谈话未录下来,故略。】

  【上课时间】
  (师播放歌曲)
  师:刚才,我们看到了新疆的草原。这节课,我们跟着作家老舍先生一起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里美丽的风光。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草原。
  师:再读一次。
  生:草原。
  师:你们去过草原吗?谁去过草原?
  生:去过。
  师:请问你第一次去草原感觉怎么样?
  生:感觉很高兴。
  师:那你能不能高兴地读一下这个句子。
  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师:还有谁去过。
  生:我去过内蒙古的草原,那里的景色非常优美。但是,我感觉还是没有我想象中那样宽广,不像民谣中的“风吹草低见牛羊”那样,只能是“浅草才能没马蹄”。
  师:你回答得太棒了,你在课后积累了很多的古诗。同学们,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了内蒙古大草原,他感受到了草原的宽广,请同学们一起读这个句子。
  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师:的确,老舍先生见到的草原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美。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先自由朗读全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比较难读的词语,要把它画下来,多读几遍。
  师:可以放声朗读。
  师:同学们,读完了,哪个字音比较难读,给大家纠正一下。你画出了哪个词?
  生:第二自然段的“迂回”。
  师:对,他提醒大家注意“迂回”这个词语,还有吗?
  生:渲染。
  生:第一自然段的“勾勒”。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请几个同学来读读这些词语,其他同学子仔细听,看他读对了没有?好,你来读第一排的三个。
  生:新鲜、明朗、渲染。
  师:读的真准,第二排谁来读?
  生:勾勒、低吟、回味。
  师:不错,还有第三排,谁来读?
  生:翠色欲流、一碧千里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请同学们再一次浏览全文,看看课文中哪句话最能表达老舍先生游览完内蒙古大草原后的感受。把它画下来。请你说。
  生:我画的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蒙”,再读一遍。
  生:蒙。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太阳已经偏西,老舍先生还想在这里多留片刻,这是为什么呢?他怎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生:第一自然段写了草原的美,所以老舍先生想多留一会儿,草原上的草和景色,还有一些大牛、羊都特别美。
  师:是呀,是因为草原上的景色特别美。老舍先生才忍不住多留片刻。除此之外呢?还有什么?
  生:老舍不想离开这里,是因为这里人的热情招待让他感动。
  师:让他在这里……
  生:多留一会。
  师:草原不但景色美,而且人民也是特别的热情好客。这节课我们就先去领略草原的风景,请同学们先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哪个句子写得最美,把它画下来,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师:谁愿意把你的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我找的句子是“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从这句话我体会出在这境界里,既然连动物都在欣赏美景,可见草原非常美,而且动物也是自由自在的。
  师:你是在用心在体会呢!还有哪位同学愿意交流。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师:这“一碧千里”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让我感受到草原的辽阔、大、还有美。
  师:一碧千里,这是多么的辽阔啊!这个“碧”是什么意思?
  生:“碧”的意思就是“绿”。
  师:是呀,大片大片的绿色让我们近处看到的是绿色,远处也还是绿色,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吧!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师:这么大、这么绿的草原并不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茫茫”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茫茫”给人一种很空旷的感觉,而草原并不空旷。
  师:所以作者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是呀,有了小丘、牛羊、骏马的点缀,我们一碧千里的草原并不茫茫。直接的和大家交流。
  生:是第一自然段: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里表现了老舍先生内心的愉快。
  师:老舍先生内心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生:愉快的
  师:他感受到了这样的天,清鲜的空气。同学们,作者为什么用“清鲜”而不用别的词语呢?你试着给它换个词语。可以换成什么?
  生:新鲜。
  师:空气可以用新鲜来形容,还可以呢?
  生:还可以换成“清新”。
  师:那作者为什么会用“清鲜”?
  生:“清鲜”里含有清爽和新鲜两个词语的意思,所以作者用的是“清鲜”。
  师:说对了,作者感受到了这里清鲜的空气,请同学们一起读这个句子。
  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师:这时候,如果你也在草原上,你想说点什么?
  师:老舍先生想要高歌一曲,你呢?
  生:我想要躺在草地上欣赏如诗如画的美景。
  师:你都不忍心去破坏这样的美景了,对吗?同学们,除了这句,还有哪里写得美?
  生: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使人感到十分舒服,一见便生爱慕之心。
  师:说得多好呀!一见就生爱慕之心。“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草原是一碧千里。
  师:同学们,还有哪里写得美?
  生: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我觉得这能表现老舍看见的小丘线条很优美,他在欣赏这种美。
  师:这里确实写得美,里面有一个词“渲染”,“渲染”是什么意思呢?
  生:“渲染”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师:同学们,看这幅图,这是用渲染的手法画的一幅画,它用色彩涂抹画面,达到了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如果说,中国画是渲染出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那么老舍笔下就是那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孩子们,这个句子里,还有哪个词让你感受到了草原的美?
  生: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师:哪个词?
  生:翠色欲流让我感觉到心旷神怡。
  师:翠色欲流。看到这个词,你的眼前好像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出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
  师:好,还有吗?
  生:这翠绿的颜色都要流入云际。
  师:是啊,翠绿的颜色都要流入云际了。近处是绿的,远处还是绿的,请同学们一起读。
  生: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师:用心来感受这样的句子,同学们可以闭上眼睛。如果风吹起来的时候,草原上的草地随着风轻轻地动着,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草原上的绿色流入云际,流入每个人的心里。还有哪个句子写得美?请你读一读。
  生: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让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个句子里,我想象到作者老舍在看到这一望无际、一碧千里的草原的时候,已经被陶醉了。
  师:你能想象到当时的画面,想象到了作者的心里,你是一个用心读书的孩子。还有哪个句子写得美。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是一个比喻句。
  师:作者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他把白羊比作了大白花。
  师:把羊群比作了白色的大花,还有呢?
  生:把草地比作了翠色欲流的绿毯。
  师:什么样的绿毯。
  生:无边的绿毯。
  师: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把草原比作了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了白色的大花,孩子们,你们再想一想,羊群在草地上还能比作什么?请你把这个比喻句写下来。
  师:谁能来读一读你写的句子?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草地增添了几分生机。
  师:孩子,这不是比喻句,虽然你写出了自己的感受,但是比喻句要有本体和喻体,你再想一想。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翠绿的河水中混着白色的浪花。
  师:写得多好啊!想象力十分丰富。孩子们,再读读作者的这个句子,看看哪一个字用得最巧妙。
  生:文中用的最巧妙的是“绣”。
  师:她找的很准,为什么“绣”用得巧妙?
  生:因为内蒙古草原的景色就像画一样。
  师:如诗如画,羊群不仅仅是在这里吃草,而是在作者的笔下,就仿佛绣上了一朵朵白色的大花。这样的美,美得让人兴奋,美得让人陶醉,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样的景色中,连骏马和大牛都仿佛陶醉了,好像回味着——
  生:
  师:同学们,我们欣赏了美丽的文字,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草原上美丽的风光吧。
  (音乐响起)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草原风光,让我们把这优美的文字都印在我们的脑海中吧。可以看着不同的提示背一背这段话。
  (师生共背第一自然段)
  师:这优美的文字印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中,同学们,作者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是从草原的天空写到了天底下的一碧千里,这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从远处的小丘写到的近处的羊群、骏马、大牛,这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我们在写作文的顺序,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像作者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写,这样才能让文章更有条理。老舍先生为了表达他对草原的热爱,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同学们,你们爱你们的家乡吗?
  生:爱。
  师:那就请大家也选取家乡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处,把你对家乡的爱写下来,让老师们感受到你们爱你们的家乡。
  师:把你们写好的句子念给大家听。
  生:贺兰山非常美,有此起彼伏的山峦,有高高的山上的绿树。
  生:我的家乡是美丽的银川,白云是那么的白,是那么优美。
  师:时间来不及了,很遗憾,同学们可以在课后完成练习。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而且也感受到了每位同学也很爱你们的家乡。正是因为草原上的风景美,草原上热情好客的民族还正在等着你们呢!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己读读课文的后半部分。正是因为这样,老舍才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相关链接:《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八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宁夏会堂赛区
 
《草原》教学实录之二
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 王琳
  
  【教材说明】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

  【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图画)请同学们看这幅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什么地方才有这样的景色?
  生:草原!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第十二课《草原》(板书课题)
  请问你们的家有在内蒙古草原的吗?
  生:(相互看)没有!
  师:想了解草原吗?
  生:想!(高兴地说)
  师:在学习课文以前,请听蒙古族歌手给我们带来的嘹亮的草原牧歌,请大家结合图画欣赏。
  (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师:听着这优美的歌声,看到这一碧千里、牛羊成群的大草原,我的心和你们一样已飞到那辽阔无垠、风景如画的境界中。如此迷人的草原风光,课文哪一部分作了详细描绘?
  生:第一部分。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部分。
  (出示小黑板上的教学内容)
  二、研究学习
  师:请听第一部分的课文录音,在听的时候,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勾勒画面,听完后,告诉同学们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播放录音)
  (学生微闭双眼)
  生1:我好像看到了草原的天空,天空是那么明朗,又是那么可爱。(板书:天空、明朗、可爱)
  生2:我好像看到了天底下的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板书:地、一碧千里)
  生3:我好像看到了小丘。(板书:小丘)
  生4:我好像看到了羊群、大牛和骏马。(板书:马、牛、羊)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在听的时候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翻开书,认真读这一部分,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生1:“勾勒”和“渲染”这两个词语我不理解?
  (先让学生自己解决)
  生2:“勾勒”就是用线勾边,“渲染”就是用颜色直接涂抹。
  师:上黑板演示一下。
  生2:到黑板上用粉笔演示:“勾勒”就是……“渲染”就是……
  生3:“一碧千里”什么意思?
  生4:一望无际都是碧绿的颜色。
  生5:“翠色欲流”是什么意思?
  生6:翠绿的颜色很浓,像是快要流下来。
  师: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发现了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并通过查找工具书相互作了解答,扫清了阅读中的“拦路虎”,这种学习方法很好。
  现在同学们比赛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情感。
  (学生富有激情地朗读课文)
  师: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学生比赛,个个力争声情并茂。)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有感情,看来,每位同学都被草原的美景陶醉了。现在,再默读一下课文,想一想,草原上的什么最使你留恋?
  (学生默读课文,小声议论。)
  生1:我最留恋的是草原的天空。
  生2:我最留恋的是草原的小丘。
  生3:我最留恋的是草原的羊群。
  生4、生5、生6……
  (同学们争着说自己最留恋的景色)
  师:同学们都想把自己感受到的美好景象告诉别人,现在老师给每个同学提供一次机会,自由结合,相互讨论,把你们喜欢的部分设计成一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汇报方式。
  (学生非常高兴,讨论热烈,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小组汇报:
  1组:游览后,我们觉得草原景色太美了,天空那么明朗,空气那么清新,让人心情舒畅,我们小组想给大家高歌一曲《蓝蓝的天空》(接着)唱起了歌曲。
  2组:我们知道了作者把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大花,把小丘比作中国画。
  3组:我们知道了天底下的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们找出了与“碧”有关的词语: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绿毯,绿色渲染,翠色欲流。
  4组:我们知道了那只有草原才具有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绿,我们就画了一幅“只有绿色渲染而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看,那都是绿的,这些深浅起伏的就是柔美的小丘,洁白的羊群不正像无边绿毯上的白色大花吗?(展示图画)
  5组:草原的景色让我们看也看不够,我们像作者那样既惊叹,又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6组:如果要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我们觉得《敕勒歌》最恰当了。
  (接着深情背诵)
  师: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好一幅美妙的草原风景图。看来,同学们都陶醉于这雄奇壮丽的草原风光了,这完全得益于作者优美的语言和传神的描绘。(看板书,连线),作者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先写了草原的天:天空明朗、可爱、空气清鲜,使人心情舒畅;然后写天底下的草原一碧千里,翠色欲滴,小丘柔美,羊群似花,这样的迷人境界(板书:景色迷人)让人留恋,令人陶醉。
  师:让我们把这优美的语言,这令人陶醉的景色永远留在记忆中吧!(大声背诵这一段,看谁背得快。)
  (学生放声背诵)
  三、拓展
  师:同学们背得非常好,我们欣赏了草原上如此美好的风光,你们能不能仿照这种写法,向内蒙古的小朋友介绍自己家乡的美丽景色呢?
  (学生动笔写片断)
  师:现在进行课堂交流,有勇气的同学请到讲台上来读。
  生1:我的家乡在山东菏泽,这里是“牡丹之乡”,也是“武术之乡”。每年春天,牡丹花开五颜六色,美丽极了。牡丹是花中之王,有人说,牡丹象征着富贵,所以,我们这里每年都要举行牡丹花会,象征着菏泽逐步走向富裕。每年都有五洲四海的朋友来看牡丹,观看花会上的表演。我们曹州武术学校的节目还上了中央电视台呢,朋友,欢迎你们来我们家乡做客。
  生2:大家肯定对大蒜有所了解。你知道“大蒜之乡”在哪儿吗?大家肯定有过耳闻──山东金乡。进入金乡境内,一块“中华蒜都”的牌子便映入眼帘。等大蒜丰收时,一辆辆农用三轮车忙了起来,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大蒜是一种价值很高的食物,它的好处说也说不尽。“大蒜之乡”金乡随时欢迎你们来参观。
  生3:我的家乡在哈尔滨,那里的景色可美了。春天,柳树刚发芽,为春天添了一份新绿;夏天,小草长得很茂盛,为夏天添加了浓浓的绿;秋天,树木的叶子大都黄了,松柏还穿着绿衣裳;冬天大雪纷飞,树枝变成了银条,天地之间形成了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请到我们家乡冰城来,我们热烈地欢迎您!
  四、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不但领略了优美的内蒙古风光,而且能把自己家乡的美好景色告诉内蒙古的小朋友。当你们走进蒙古包的时候,你们会觉得,内蒙古草原不但景美,人的心灵更美,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摘自:《中小学探究教学200例》)

《草原》教学实录之三
执教人:湖北省武汉市崇仁路小学 董琼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今年暑假,老师到过一个美丽的地方,还带回了几张照片,你们看!(课件出示老师在草原照的照片)一起说,这是哪里呀?
  生:(齐读)草原。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草原》。42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时,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共同走进——“草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执教者亲临草原,目睹了草原的旖旎风光,呼吸了草原的清鲜空气,体验到了蒙族同胞的豪放与热情,就成了执教这一课的宝贵资源。这里展示的照片(还有后面的有关介绍的感受),都是一般学生所未曾见过和体验过的。当电教成为一种教育资源时,它才姓“教”,而不姓“电”。]
  二、自主学文,勾画圈点
  1.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大家再一次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是从哪两方面去写草原的。(板书:景、人)同意吗?
  2.自主研读。
  师: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勾画下来。
  师:(巡视)有的同学在相关词语下面作了记号;有的同学用波浪线勾画了自己感触很深的句子;这位同学还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了课文的空白处。
  3.放声朗读,读出感受。
  师:来,请我们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这一段,把那些让你感受很深、你认为写得很美的句子多读几遍,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读)
  [评:读书一定要整体感知。一开始就说“你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和老师通过分析把课文肢解开来同样是不可取的。但是任何课文都不可能句句精粹,字字珠玑。执教者在巡视时说的话实际上是一种引导,即引导学生去发现最传神、最传情的句子、词语去体会,这也是一种学法的暗示和渗透。
  三、合作研读,品读玩味
  师:谁愿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我喜欢这句话,我来读一读:“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师:(板书:一碧千里并不茫茫)你读得太好了。你能不能给大家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在我眼前是绿色,远一点的是绿色,再远一点的也还是绿色!草原非常辽阔,放眼望去,草原如同一张巨幅的绿色绒毯,一直铺到天地相接的地方。
  师:我们都要像他这样读书,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茫茫”是什么意思?
  生:视线模糊不清。
  师:还记得这首诗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同是写草原,为什么一个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好,先不着急回答,看看能不能在接下来读书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来,接着读你喜欢的句子!
  [董老师动脑了。古人说“野茫茫”,老舍却说“并不茫茫”,为什么?老师在这里设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悬念。悬念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启迪学生思考。]
  生:我喜欢这句话:“这次,我看到了草原……我满心的愉快。”
  (学生读书,将“清鲜”读成了“新鲜”)
  师:你读书的声音真好听!就有一个小地方读错了,大家发现了吗?
  师:“清鲜”和“新鲜”区别在哪里?
  生:“清鲜”和“新鲜”都有新鲜的意思,但是“清鲜”比“新鲜”更多一层“干净”的意思。草原的空气和城市的空气不一样,因为没有污染,所以更干净。
  师:是呀,记得暑假里,当老师一踏进草原,顿时感到全身每一个毛孔都张开了,都在贪婪地呼吸这清鲜的空气。虽然我的歌唱得不好,当时我也禁不住唱了起来,(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来,同学们,我们把这种“高歌一曲”的喜悦读出来。
  [“生成性”资源啊!学生读错了,很可惜,但聪明的老师知道把它转化为教育的资源!于是“并不茫茫”由此找到了答案。倘若学生没读错呢?没错老师肯定也得提出来。一个“清”字用得多准确,多传神啊!]
  (学生齐读)
  师:草原的天空是那样明朗,它让视线变得更清晰。难怪老舍先生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很深,接着读。
  生:我喜欢这一句:“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学生读书,“勒”字发音不准)
  师:(板书
  “勒”)这是本课的一个生字。大家要注意它的发音,跟老师读。[我们教的是语文,而且是小学语文,就要实实在在。抓好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教学因其真实、朴实、扎实而更美丽。]老师也很喜欢这一句,就是有一个问题不太明白。翠色“欲”流,流了没有?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来,和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讨论。
  [这里可以讨论一下。但我不赞成动辄讨论,因为阅读、作文是“个性化行为”(课标语),谁读了谁有,谁写了谁有,谁读了谁有。学语文不同于学理科。不要搞形式主义的东西。当然执教者也有她的苦衷。]
  生:就好像是一杯水,倒满了就会流出来一样。草原就像一杯水,绿得像要流出来一样。
  生:“翠”字让人感觉特别的通透,相比之下,“绿”显得死板。
  师:嗯,有点感觉了。《翠鸟》这篇课文还记得吗?联系这篇课文,老师也比较了“翠”和“绿”,感觉“翠绿”比一般的绿更鲜亮,更有光泽,绿得更丰富更饱满,绿得好像都快要流淌下来(流淌的手势)。班上有学过国画的同学吗?能给同学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生:当我画国画时,用颜料在纸上渲染的时候,我发现颜料在纸上向周围慢慢扩散……
  师:什么纸?
  生:宣纸。
  师:接着说,当你在宣纸上用绿色渲染的时候,你会发现什么?
  生:我会发现绿色慢慢地向周围渗透。
  师:向周围扩散、渗透、流动。请你们轻声再读“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看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人云际”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轻声自由读)
  生:我想象当中,草原和天空像是融合在一起。草原是那样的鲜亮、充满生机。
  生:我觉得那些草原就像波浪一样连绵起伏。
  师:你的朗读让老师想起了古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真是碧草与蓝天一色呀。老师也想读一读!
  (教师范读,学生鼓掌)
  师:谢谢大家的鼓励。是呀,这哪里是绿色在流动,这分明是生命的泉水在流淌。(指板书)难怪老舍先生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们读书就要这样去读,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读出文字背后含着的意思。
  [这三个“去”——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讲的是读书的方法,有了这三个“去”,课文才能读懂。]
  生:我有一个问题。
  师:(意外)你说!
  生:既然“碧”与“绿”都是绿的意思,为什么用两个不同的词语来表示?
  师:你很善于提问题。来,找一找,在第一自然段中有哪几个词都是表示“绿”的意思?
  生:(在书中找)“绿”“翠”“碧”。
  师:你们体会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生:避免总是用一个词,有变化,读起来好听。
  师:老舍先生真不愧为语言大师呀!
  [又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学生了不起,教师也很机敏。即使学生不提,教师也要讲。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去体会、感悟怎样准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生:我喜欢的句子是:“四面都有小丘……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
  师:绿色与白色的搭配,多么清新明丽、自然和谐的图画呀!
  [草原还荚在它的色彩上。教师心里有,才能点到点子上。]
  师:(出示课件)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草原画卷呀!天空赋予了草原以明丽,小丘勾勒了草原的线条,牛羊更赋予了草原以生命活力,难怪老舍先生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置身于此情此景,老舍先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全班齐读句子:“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同学们,当你置身于草原这样的美景之中,你想说点什么呢,你又会做些什么呢?把你最深的感受用一段文字记录下来,好吗?
  [董老师把写“挤”进去了,而且挤得巧妙、自然。张田若先生早就说过,阅读教学要把写“挤”进去,要读写结合。这一点我非常赞成。语文教学要读要写,这是语文教学的两根“柱子”。当然,读写结合要找准结合点,要顺理成章,不可牵强附会,也不一定课课都写。]
  四、音乐过渡,读中悟情
  1.音乐过渡,激发想象。
  师:“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听!(课件播放《赛马》)
  [音乐可以启发人的想象。一曲《赛马》,把学生带入到草原的情境中去了。音乐绝对是一种教育资源,只要运用恰当。]
  师: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蒙古人民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迎接客人。
  师:老舍先生又是怎样描绘见面后的动人场面的呢?请大家读2—5自然段,用你的朗读再现你所想象到的情景。
  (学生自由读)
  师: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说说看,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
  (板书:远迎、相见、款待、话别)
  2.指名朗读,学习“远迎”。
  师:谁愿意为我们大家读“远迎”这一部分?(指名读)“飞”字读得特别好,你们从中体会到什么?
  生:马的速度很快。
  生:蒙古人民热情。
  师:为什么说“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生:衣服漂亮。
  师:彩虹由几种颜色组成?
  生:还可以看出来迎接的人很多。
  师:蒙古族同胞穿着节日的盛装,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多么热情呀!老舍先生一个“飞”字,为我们描绘了富有诗意的画面呀,更让我们感到蒙古族同胞那种扑面而来的热情。(全班齐读)
  六.课堂小结,揭示目标
  师:老舍先生又是怎样描写相见、款待、话别这些场面的呢?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总评
  总起来说,董琼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有语文味道。
  首先读得很有味道,咬文嚼字,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品出了语言文字的美,品出了草原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品出了作者的欣喜激动之情。语文课上得有没有味道首先取决于执教者。只有执教者发现了关,读出味来了,才能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并读出味道来。
  其次读写结合好。读与写是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训练。朱作仁教授说:“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这是被龙口实验小学、丁有宽等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实践所证明了的。”
  还有一点要谈的,是执教者的角色定位好。自始至终,教师被“定”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位置上。课堂毕竟是学生的舞台。教学中,教师使用的是“伙伴语言”而不是“主持人语言”。教师的功力体现在哪里?体现在引导上——引导得正确,引导得深入,引导得得法。没有对课文的准确把握,没有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是很难引导得好的。
  最后要说的是,如果不是“赛课”,最后一部分也可以画上个句号的。抓住蒙族同胞热情好客、蒙汉情深的句子的品味一下(老舍先生是很善于抓细节的),读读、说说不就得了,何必说“下一节再说”?我们常常把小事情看大了,而大了事情呢,却看小了。慢慢来,年轻人得有个过程。

  相关链接: 《草原》教学设计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之一
孙老师
  
  课前教师在黑板上方挂好一幅彩色手绘的草原风光图,长可达墙壁两端。学生进入教室,马上被彩图吸引,犹如置身于辽阔美丽的草原美景之中。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17课《草原》。(板书课题,并放录音)
  师:草原这课书的作者是谁?写的是什么地方的草原?
  生:作者是老舍先生。写的草原是内蒙古陈巴尔虎旗。
  师:对。陈巴尔虎旗是个天然牧场,方圆几百里。土壤肥沃,牧草茂密,野花芳香,空气新鲜,湖泊晶莹,像蓝宝石镶嵌在辽阔的大草原上。蒙族同胞就生活在这风景如画的草原上。草原风光美,草原上的蒙族人民美,两相比较,谁更美呢?它们二者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课书。
  师:请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段。读后讲讲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生:(读课文第一段)“这次,我看到了草原”。从“这次”这个词我看出作者是第一次看到草原。他看到这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天底下一碧千里并不茫茫。
  师:回答得好,是认真读书了。用自己的话讲讲是怎样理解“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与天空有关系吗?为什么?
  生:我从彩图上看到草原的天空碧蓝碧蓝的,像一块蓝宝石,天空明朗纯净。这里没有林立的工厂、密集的楼群,因而少污染,空气清鲜。正因为空气清洁新鲜天空才明朗碧澄。
  师:(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对。是草原上的青草净化了空气,泛着青草的芳香。老舍先生远离喧闹的城市,初入草原,顿觉神清气爽。请看课文中在“清鲜”和“明朗”前面老舍先生都用上了“那么”,这是为什么?
  生:“那么”是表示程度的。表明“很”、“非常”的意思。说明这里空气的清鲜,天空的明朗不是一般的。
  生:老师,我再补充一点,两个“那么”连用,是写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师:对。密切相关的、性质相近的两种事物也可以用“那么……那么”连接。课文中空气和天空就是紧密相连的两种事物。在这样美丽辽阔的境界里,老舍先生的切身感受是什么?
  生:犹如置身于仙境。因此想高歌一曲,表示自己的愉快。(老师板书:高歌一曲愉快)
  师;老舍先生放眼看天底下,又是什么情景?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生:(齐读)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师板书:)
  师:请同学按词素解释一下“一碧千里”。
  生:“碧”是形容青草的绿。“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一”字是“全”和“都”的意思。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
  师:那满眼无边的青草,为什么又不给人以茫茫也就是空旷的感觉呢?哪位同学到前面指着彩图来讲。
  生:(用教杆指图)平地是绿的,草也是绿的。雪白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而小丘的线条又是那么柔美,像中国画那样,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轻轻流入云际。
  师:书上怎样写小丘的绿色和线条的柔美?请齐读。
  生:(齐读)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师:这句话,不用语言讲解,谁能用国画的画法表示出来?(老师在黑板上贴一张宣纸)。
  生:(边蘸绿色颜料作画边讲解)在国画中用颜色来润湿出事物的形象轮廓,用色彩的浓淡表示阴阳面,不具体勾出事物的轮廓。(老师板书:柔美、渲染)
  师:回答得很正确。小丘线条柔美是因为坡度小,高低相差不大。羊群在小丘上“上上下下”,真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老舍先生用了比喻句,描绘出羊群的静态美与动态美。使宁静的草原显现出了勃勃生机。你们看着彩图,向老舍先生学习,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的美,用比喻句来描述。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在无边的绿毯上撒上了一把把白色的珍珠。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在蔚蓝的大海上扬起了点点白帆。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在蔚蓝的天空上飘着几朵盛开的白莲花。
  师:啊!你们比喻得都很恰当。是真的理解了课文。这美景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此时此刻老舍先生又有什么感受?他是怎样表达的?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老师又让齐读)
  师:这一小节老舍先生用了几种方法来抒情?
  生:两种修辞方法。一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作者初入草原时,对一切感到新奇,产生兴奋、喜悦之情。因而直抒其情“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另一种是借物抒情,借草原上静立不动的骏马、大牛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写出“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生:骏马和大牛望着这小草丰美的草原像是被迷住了,静立不动,忘了周围的一切。
  师:说得好。这一段写草原风光的美好,老舍先生都是在借景抒情,抒发自己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同学们读得认真,会通过语言文字去理解,并能用语言来表达、学得不错。这一节就上到这里。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之二
执教:王冬云
  
  教学内容:理解第一自然段。
  教学目的:
  1、理解内容,感受草原的美;
  2、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准备:
  电视机、影碟机、光盘、录音机、《草原》配乐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师:大家很喜欢音乐,那么,今天老师为大家找来了一首很美很美的歌曲,请大家欣赏后,说说这首歌曲描写的是什么地方。
  (播放《草原之歌》乐曲)
  师:大家说说歌中写的是什么地方?
  生:(齐)草-----原!
  师:大家听得很认真,也说得很正确,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十三课。(师板书课题《草原》),在作者老舍先生的笔下,草原有什么特点,草原上的人们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一起听一遍《草原》配乐朗读,再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感觉草原很大。
  生:我感觉草原很美。
  生:草原上的人很热情、好客。
  生:草原上的物产很丰富,风俗很独特。
  [自评: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是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特点,采用欣赏音乐、听朗读,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但在激趣上总觉不够,显得有些平淡。]
  师:大家说得很好。让我都很想亲自去草原看看,亲自感受一下草原的乐趣。你们想去吗?好,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吧!(充满激情)请同学们自己把心带到草原中,去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吧!看一看,作者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景象?
  (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这一段,作者写出了哪些景物?
  生:天空、小丘……
  生:羊群、骏马和大牛……
  师:同学们找得很对,作者写草原,主要抓住了草原的天空、空气、大地、小丘、羊群等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图。下面,请大家闭上眼,听老师读课文这一段,同学们脑海里想象作者描写的景物,结合你平时所见的这些景物形象,让它们在你的脑子里展开一幅幅画面,然后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
  [自评:课文是生学习的版本,但它最应该属于作者的感受。而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贴近作者的感受,这才是教学的方法,或者说教学艺术。让生借助作者的语言文字去想象,自我感觉是一种较好的将作者----作者的作品包蕴的东西----读者
  联系起来产生共鸣的方法和手段。]
  (读后,同学们纷纷举手)
  师: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作者是怎样写草原的天空的?
  生:“这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师:为什么说“这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生:草原上的空气,非常清新,又没有污染,不象我们城市,受工厂废气浓烟污染,都看不见天空了。(掌声响起)
  生:说明草原上的空气非常干净,草原一带山清水秀,所以感到清鲜。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深刻,体会说得太形象了,而且说明大家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非常关注生活,老师认为我们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该积极投身到保护环境中来。好,那作者为什么要在“清鲜”和“明朗”这些词前加上“那么”呢?能否换一个词语?
  生:“那么”可以换成“非常”、“很”。
  生:还可以换成“多么”。
  师:大家将换成的句子读一读,看意思有没有变化?
  生:没有变化。
  生:老师,这样一换,意思是不变,但好象表达的感情变了,变得没有那么强烈了。
  师:你能不能给大家说明白些?
  生:作者用“那么”表达的感情是对草原无比喜爱,喜爱到了极点一样,而其它的词却没有这种感情了。(掌声又响起)
  [自评: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习用词的准确、精炼、贴切。此例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换词比较,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让学生明白写作时用词怎样才能准确地表达情感。但在引导保护环境上似乎不够,却又怕牵扯太多。]
  师:面对此景,作者的心情怎样?在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生:“总想高歌一曲,表示自己的愉快。”
  师:是啊,作者初入草原,面对草原的明朗天空、清鲜空气,真是------,看大家能用什么词形容作者此时的感受?
  生:心情开朗。
  生:心旷神怡。
  生:神清气爽。
  师:好,非常好!那么,天底下的草原,在作者眼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师:你从“一碧千里”这个词体会到了什么?
  生:大草原都是绿的。
  生:大面积都是绿的。
  生:“碧”就是青绿色,“一碧千里”是说“整个草原全是青绿色的,一眼望不到边。”说明草原又绿又大。
  师:你们认为谁体会得最好?说得最具体?
  生:第三个同学。
  师:为什么又说“而并不茫茫”呢?
  生一时接不上来。师引导:我们可以利用刚才这位同学的办法去试试:他是怎样理解“一碧千里”这个词的呢?请刚才这位同学给大家讲讲吧!
  生:老师,我是通过查字典来理解的。
  师:对啊!我们也可以学学他吗?
  (学生急不可奈地拿出字典查起来,不一会儿纷纷举手)
  生:“茫茫”是“模糊、朦胧的样子”那么这句是说“草原虽然很大很大,但是并不模糊。
  生:也可以说站在草原上可以看到很远,而且又很清楚。
  生:与上文的“明朗的天空”、“清新的空气”连起来,使我想到草原很洁净,没有什么东西遮挡视线,所以作者才看得清,看得远。(掌声响起)
  师:说得真好!我们就是应该这样联系上下文来体会。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草原的羊群、大地和小丘呢?
  [自评:对学法的指导,是高年级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此举尚可。]
  生:作者把草原的大地比喻成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喻成绿毯上绣着的白花。
  生:小丘像一幅美丽的中国画。
  师:大家读得很仔细。请大家看看黑板上的一幅图画(师出示图画,指认“羊群”和“小丘”。点拨“绿色渲染”就是“用绿颜色涂画的”,“墨线勾勒”指“用墨线把物体的轮廓勾画出来”)依据图画及文中内容,请大家谈谈,“绿色渲染”和“墨线勾勒”分别指什么?
  生:绿色渲染说明草原这幅画的基本色是绿的。
  生:绿色渲染还是说草原上都是绿的。
  生:不用墨线勾勒说明草原上的小丘和平地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
  生:不用墨线勾勒说明小丘和平地连成了一个整体。
  师:这几位同学都说得很好。请大家再读读第三句,就会明白。
  生:(齐读)“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师:草原上可谓“放眼处处皆绿色”。请大家找找,看哪个词写出草原这“绿”到底是怎样的“绿”?
  生:“翠色欲流”
  师:那是怎样的“绿”呢?
  生:绿得快要流动。
  生:是说绿的颜色很浓,好像要流出水来。
  生:不仅说它绿得浓,还说它绿得鲜艳,光亮亮的。
  生:对,因为草原上很洁净,草上没有什么灰尘和污染物,所以是这样,绿得鲜艳耀眼。
  师:大家一个比一个体会得深刻。面对如此宽广、美丽的大草原,假若是你来到了它上面,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
  生:在草原上痛痛快快地跳上几圈。
  生:在草原上美美地睡上一觉。
  生:在草原上无拘无束地纵情高歌。
  生:骑上一匹马,愉快地奔跑。
  师:好,这都说明大家在草原上心情愉快、高兴。我们还是来看看作者此时的感受是怎样的吧!
  生:很高兴,因为他想吟诗。
  生:很留恋,舍不得离去,因为他站在那里“久立四望”。
  生:作者还无比陶醉,从“连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看出,他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骏马和大牛来写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说明草原很美,连马和牛都吸引了。这样更突出了草原的美。
  师:说得真好!现在请大家回顾一下,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生:主要写草的美丽景色和作者的感受。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
  生:我觉得还有从整体到部分的写法。
  师:(鼓励地)何以见得?
  生:作者先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是总写草原给人的印象,而后面写平地、羊群、小丘这些都是分写。
  师:说得非常好,我们就应该这样大胆发表个人的意见。
  好,我们之所以对草原有这么美好而深刻的感受,就是得益于作者的细心观察和巧妙的表达,请大家在文中找一找,看看作者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借鉴。
  生:句子中运用恰当的比喻、拟人的手法。
  生;观察很有顺序。
  生:每写完一处景物,就写出自己的切身感受使人受感染。
  生:抓住静态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描写,使人印象深刻。
  师:是啊,正因为作者注意了这些,所以我们能真实地感受到草原简直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好,下面让大家见见真实的草原风光吧!(师放录像:《草原风光》)学了老舍笔下的草原,也见识了真正的草原风光,面对如此美丽的草原,你心上会涌起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我向往这样的景色。
  生:我想亲自去看看它。
  生:草原是祖国的一部分,我们的祖国多可爱啊!
  师:大家都说出了心里话,我也有同感。其实,我们的祖国本来就是一幅巨图,土地辽阔、物产丰富、人民幸福安康。
  现在,请同学们用无比喜悦的心情,再自由朗读这一段,争取指导它背下来。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之一
佚名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草原的辽阔及秀美,那奇丽的景色真是既令人惊叹,又叫人舒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家想不想知道草原上的人怎么样?
  生:想(迫不及待)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2—5自然段,想一想,你想了解那些问题。
  生:(自由读课文,在书上批注)
  师:老师看你们学得这么认真,很想与你们交流一下,怎么样?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谁来说一说?
  生:学了这部分内容,我们应该知道每个自然段都写什么?
  师: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写了迎客、相见、款待、话别。
  生:我想,我们应该知道蒙古人民为什么到几十里外来欢迎远客?
  生:这说明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他们之间情谊深重。
  师:你说得真棒,谁还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通过学习,我觉得我们应该明白蒙族人民有那些风俗习惯。
  生:(争先恐后的汇报搜集到有关蒙族风俗习惯的资料:喝好茶、吃手抓肉、赛马、摔跤、住蒙古包……)
  师:你们刚才表现得真棒,那么读了这部分内容,假如你是远方的客人,你是兴奋、激动还是感动?能谈一谈你们的感受吗?可以用你喜欢方式去表达,可以唱一唱、说一说、演一演、还可以跳一跳。
  生:(自由组成合作组,进一步体会真实情感)
  师:老师已感受到你们的兴奋了,谁来汇报一下你自己的感受?
  生:我读迎客这部分时,觉得很兴奋。
  师:你读一读,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
  生:(抓住重点句子,读“走了许久——快了,快到了”)表现了看到河的惊喜及急切的心情。
  师:(适时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赛读、自由读)
  生:主客在蒙古包外想见的场面令人激动,我们是用表演的方式体会到的。(生抓住重点句“你说你的——民族团结互助。”表演想见一幕)
  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创造性的表演。)
  生:主人热情款待,会使客人感动。(学生表演敬酒、吃肉、唱歌)
  生:我还感受到了主客分别时依依不舍之情。
  师:(指导学生朗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
  师: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看到的景象,那么今天的草原是什么样?未来的草原又会是什么样呢?你们大胆的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
  生:(参阅资料,练说、练写)以诗歌、歌曲等各种形式赞美草原……

  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正式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本教学片断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想象思维,学生敢于大胆的想象,进入情境自读、自悟、自演,从最大程度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在学习中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其中,不仅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也使学生的灵魂得到了净化,人格得到了升华。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