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一七年级 > 教科版初中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实录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第一场雪

感悟 生情 体验 创造
——《第一场雪》课堂实录及评析
执教:福州市永泰县实验小学 薛彩云
点评:福州市永泰县教师进修学校 黄其雄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在本课教学中,薛老师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为主要任务,积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自读自悟,理解文本内容;通过朗读指导,体会文本思想情感,领会语言韵味;创设必要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通过合理的延伸,凭借语感,运用语言。不仅重视引导学生把书读好,还注意引导学生把话听好、说好,把字写好,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一、在理解中感悟
  【案例】
  师: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雪后景色的美丽?
  生1: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师:你找得真准,一下子就找到了写得这么美的一句话。那么,在这一句话中哪些词可以看出雪后景色的美丽?
  生1: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
  师:你怎么从这四个结构相同的词中体会到雪后景色的美丽?
  生:因为柳树落光了叶子,只剩下长长的下垂的枝条,雪花沾在上面就像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而松树和柏树则四季常青,大雪落在树上被绿叶托住,便成了一个个雪球,蓬松松、沉甸甸的。
  生2:蓬松松是说雪球很松、很轻,而沉甸甸又说雪球很沉、很重,我觉得这两个词自相矛盾。
  师:雪球为什么会蓬松松呢?
  生1:因为树上有松果,雪落在松果上,所以让人觉得蓬松松的。
  师:既然雪球是蓬松松的,怎么又会有沉甸甸的感觉?
  生2:因为雪下得很大,再加上松果有大有小,大的松果裹上雪就有可能变得沉甸甸的了。
  生3:文中“堆满”这个词告诉我们松树和柏树上有许许多多的雪球,所以让人觉得沉甸甸的。
  师:这几位同学通过想像画面和体会重点词来感受雪后景色的美丽,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同学们,你们再想想看,松树和柏树的叶子大吗?厚吗?它们能承受得起这些雪球吗?
  生4:对于树叶来说,雪球还是比较沉的、重的,所以会有沉甸甸的感觉。(学生们听后恍然大悟。)
  【评点】“语文学习”还是姓“语”,无论如何都应以本为本,千万不可忽视语言文字的训练。薛老师十分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加深体验。如通过对“粉妆玉砌”的追问,让学生从字面意思深入到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丰富内涵,体会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如通过对“蓬松松”与“沉甸甸”的比较,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之精妙,祖国语言之优美。这种对文章精彩词句之赏析,不但不是繁锁的分析,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与文本间进行的一次心灵对话。

  二、在朗读中生情
  【案例】
  师:这么美的词描绘出雪后美丽的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你认为该怎样读才能把雪后的美景读出来?
  生1:要怀着喜悦的心情来读。
  生2:还要读出赞美的语气。
  生3:也可以一边读,一边想像着雪后美丽壮观的画面。
  师:现在请你们怀着喜悦的心情,赞美的语气,一边读一边想像画面,自由练习朗读。等下请两位同学来比赛。
  (学生自由读,读着读着,却齐读起来。)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啊!谁愿意参加比赛?
  (学生纷纷举手。教师各选出了一位男女同学。)
  师:其他同学别闲着,请你们来当评委。等他们读完,你们为他们评价。
  (男生动情地朗读起来。读后,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师:读得真好!薛老师都被深深地陶醉了。(对着女生)你有压力了吧?
  生(女):我要化压力为动力。
  师:我为你的“化压力为动力”而喝彩。(说完我带头鼓起掌来,同学们也跟着鼓掌。女生便转身面向听课老师开始朗读,也读得很不错。)
  师:你觉得自己读得怎样?
  生(女)我相信我的朗读会赢得大家的掌声。(学生一时没反应过来。)
  师:同学们,赶快把掌声送给这位自信的女生吧!我相信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同学们听后便鼓起掌来)
  师(面对男生):你觉得自己读得怎样?
  生(男):我觉得自己并不比她差。
  师:的确,这两位同学都读得很好,各有千秋,不分上下。下面,请听听评委们的心声吧!
  生1:那个男的读得好!
  师:“那个男的”你认识吗?(生1点点头)他叫什么名字?(全班同学叫出他的名字)。你好像跟他有仇是吗?(全班哄笑,生1不好意思地摇摇头)请你再说说好吗?
  生1:我觉得××同学读得好!他不仅声音响亮,而且很有感情,把雪后景色的美丽读出来了。
  师:多么有礼貌的称呼呀!多么准确美妙的评价呀!(生1听了美滋滋的,那位朗读的男同学也乐不可支)其他评委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
  (有的人认为男生读得好,也有的人认为女生读得好。)
  师:既然难决高低,说明他们旗鼓相当。那就让我们齐心协力挑战他们,大家敢吗?
  生:敢!
  师:让我们美美地朗读一遍,把他们两人的优点都吸纳下来,好吗?
  生:好!
  (生很投入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评点】“文章不厌百回读”。对描写这么优美,情感如此丰富的文章,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雪景的美丽。薛老师的朗读指导有点有面,有轻有重,有教师示范,有学生参与,有评价促进。通过男女同学竞赛读的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在朗读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善于倾听,学会评价,并注意养成文明礼貌的语言交际习惯。通过“嗬,好大的雪啊!”这一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悟,并进行范读,这就充分发挥了教师的示范、引导、点拨、感染的作用,避免了学生从“自主”走向随意性的“自由”。

  三、在实践中体验
  【案例】
  师:“瑞雪兆丰年”是一种迷信的说法,还是有科学依据呢?薛老师想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各位同学,同学们就当一回小博士,来阐述“瑞雪兆丰年”的道理,你们愿意接受采访吗?
  生:愿意。
  师:好,请你们准备两分钟。
  师:我要采访一位戴眼镜的满腹学问的小博士。
  (一位戴眼镜的男生被请起,双手捧着书。)
  师:小博士出口成章,还要看书吗?(生把书放下)
  师:胶东半岛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农民们都很高兴,说是“瑞雪兆丰年”,请问小博士,“瑞雪兆丰年”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生:寒冬大雪可以冻死越冬的害虫,雪水渗进土层深处又能供应庄稼生长的需要。
  师:噢,我明白了。原来大雪对庄稼还有这么大的作用呀!还有哪位小博士有更深入的研究,发现了与众不同的观点。
  生:厚雪像给庄稼盖上了厚厚的棉被,能保护庄稼过冬。
  师:听了你们的阐述我恍然大悟。是呀!这场及时的大雪给农民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怎不令人欢欣鼓舞呢?因为从1960年至1962年,我国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粮棉欠收,农民们多么希望能有一个丰收的好年景啊!1962年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亲眼目睹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他的心情怎样呢?
  生1:高兴。
  师:还有什么词可以表达高兴的心情。
  生2:喜悦。(师板书:喜悦)
  生3:心花怒放。
  生4:兴高采烈。
  ……
  师:作者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触景生情,写下了这篇散文《第一场雪》。
  【评点】必要的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促进学生有效地自主探究,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个性的平台。薛老师这个“大记者采访小博士”的情境创设就达到了这个目的。提倡自主学习不等于不要教师讲授。在自主探究,自我展示的过程中,学生可能有困难、有缺漏、需要指点,需要促进,这时就得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薛老师对这篇课文有关背景的简要讲授,就很好地丰富了课文内容,促进了学生对“瑞雪兆丰年”的理解。

  四、在拓展中创造
  【案例】
  师:同学们,假如你也亲眼目睹这胶东半岛上的第一场雪,你最想做什么?
  生1:我想写一首诗来赞美雪景。
  生2:我想躺在厚厚的大雪上,享受一番。
  生3:我想拿起照相机,拍下许多美丽的镜头。
  师:假如你是位出色的摄影师,你会拍些什么镜头。请你为自己拍摄的照片取个名,并写上几句文字说明。
  (生在事先分发的学习卡上给照片起名,并写上几句文字说明。)
  学习卡设计如下:
  我会给照片取名:                                 
  我会给照片写段文字说明:
  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同学们得意的杰作吧!
  生1:我为照片取的名字是“快乐的时刻”。照片中有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在堆雪人、打雪仗、掷雪球,玩得多开心呀!欢声笑语久久回荡在雪野上空。
  师:多么富有童趣的画面呀!这也是你向往的快乐,是吗?(生1点点头)
  生2:我为照片取名为“喜”。照片的背景是银装素裹的雪后世界,一位农民站在雪地上,面对着一望无垠的碧绿的麦苗,脸上浮出久违的微笑。
  师:你真有心,想老农所想,喜老农所喜。这里一张有意义的珍贵的照片。
  生3:我为照片取名为“心中的乐园”。我想像我们南方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到处粉妆玉砌。吸引了来自五洲四海的各国小朋友,我们在雪地上尽情地玩耍,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大雪成为我们友谊的纽带,雪地是我们心中的乐园。
  师:多么丰富的想像,多么感人的画面!薛老师愿和全班同学一起为你祈祷,盼这场大雪早日到来,圆你心中美丽的梦。
  【评点】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薛老师让学生当“小摄影师”,拍摄镜头,为照片取名,写文字说明,这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的综合训练,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素养。
  薛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创设了一个个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的学习情境,如词句体验情境,朗读情境,采访小博士情境,小摄影师创造情境等。通过这些情境,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深入探究,与文本进行真情对话。在教师充满期待的眼神中,饱含鼓励的语言中,富有创造的情境中,学生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完成与教师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交流,激起思维碰撞,达到心灵沟通、情感共鸣的教学效果,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
作者:支玉恒 成都公开课
  
  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谁亲眼在我们成都市见过下雪?(有数位生举手)谁亲眼在成都市见过课文中写的这样的大雪?——啊,没有。那我们这课该怎么学呢?大家一点直观感受都没有。——这样吧,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到他所描写的一场雪中去游览,大家说好吗?(生答好)我们对雪不太了解,那么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一个任务,就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认识“雪”这种自然现象,了解雪与人的情感的联系,与人的社会生活的联系。这些任务大家能不能完成?(生答能)
  师:大家预习了课文,谁能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生:这篇课文是描写胶东半岛冬天下雪的景象。
  师:只有这些吗?
  生:这场雪还预示着明年将是一个丰收年。
  师:你重新组织一下语言,再说一遍。能不能更简单些?
  生:这篇课文是写胶东半岛冬天下雪的景象,这场雪预示胶东半岛明年将是一个丰收年。
  师:他说的行不行?有没有别的说法?
  生:这篇课文写了胶东半岛雪前、雪中、雪后的情景,还写了作者的联想。
  师:谁听出来了,他们俩人的发言有什么区别?
  生:刚才第一位男同学是按主要内容来说的,第二位女同学是按课文的线索来说的。
  师:课文的什么线索?
  生:是按下雪的线索来说的。
  师:下雪的过程,对吧?
  生:对。
  师:如果按照那位男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生:按照男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雪的景色”,第二部分写了“雪的用处”。不,“雪的好处”。
  师:“雪的景色”,仅仅是雪的景色吗?——第一部分就是写“下雪”,第二部分是“雪的联想”。这样说可以吗?
  生:可以。
  师:如果按照女同学的说法,课文又可以分为几部分?
  生:按照这位女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四段。
  师:也就是四部分。哪四部分?
  生:第一部分是下雪前的景象,第二部分是下雪时的景象,第三部分是下雪后的景象,第四部分是作者的联想。
  师:两种分法都可以。我们为了学习的方便,按照分四部分这种方法来学习。——我还要问大家:在雪前、雪中、雪后和联想这四部分中,你感觉最新奇、最有兴趣的是哪部分?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雪中”那一部分。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作者产生联想的那一个部分。
  生:我感兴趣的是雪后的景色。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雪前”。这一段写得很形象。
  师:这么说大家对四部分都感兴趣了。那么我问一问吧。有多少同学对第一部分最感兴趣?(有五六位学生举手)多少同学对描写下雪的“雪中”最感兴趣?(有不少同学举手)多少同学对描写雪后景象最感兴趣?——嗬!这次人最多!因为你们最不了解下雪后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好。哪些同学对雪后的联想最感兴趣?(有两三个同学举手)
  师:好,那就按照同学们的意愿,首先来看雪怎么下。大家打开课文第二段。谁能够把这一段读出来?你认为应从哪里开始就从那里开始,你认为应到哪里结束就到那里结束。
  生:(读课文)“前些天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大雪整整下了一夜。”
  师:对她读的有没有意见?
  生:我觉得“下雪的景象”应该从“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开始。
  师:这个意见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对原读文的学生)你读得多了,天气还在变,你就开始读了。咱们从第二个同学这儿开始来读。大家看一看写下雪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也就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的?
  生:先从“雪下得很大”这个角度来写的,然后又从“冬天的雪夜”来写。
  师:介绍了雪下得很大,紧跟着就写黑夜吗?
  生:他讲了雪一下子就把地染白了,说明雪下得很大。
  师:他是先写看见的,后来……
  生:写听见的。
  师:为什么后来写听——见——的?
  生:因为雪下得很大,晚上很冷,他不可能一个人站在雪地里观察雪景。
  师:所以他就写他“听”,对不对?我们先读一读看见的雪。读的时候要把雪下得很大的那个气势读出来。大家看他这场雪下得大不大?
  (生读课文有关部份)
  师:这场雪大吗?
  生:不大。
  师:谁能比他下得再大点?(笑声)
  (生再读课文)
  师:够大的吗?
  生:不够。
  师:那么谁来建议,要想把这场雪读得很大,哪些词应该强调地读得重一些。
  生:我觉得应该把“纷纷扬扬”、“大片大片”和“彤云密布”这些词读得重一些。
  师:你给作一下示范好吗?
  (生读课文)
  师:这次读得不错。他把那几个重点词强调出来了。大家再跟着我把这几句一块儿读一下。(教师带学生逐句学读)好,谁把刚才这一节再读一下?这回要下得很大了。
  (生读课文)
  师:她这几个词强调出来了。但有一个缺点,谁听出来了?
  生:刚才我们只读了两句,其余的她不应该读。
  师:我们是让读这一节,她读得对。——她读得有点太缓慢了,把大雪的气势给“延缓”了,是不是?——你再读一次。
  (生再读)
  师:“地上一会儿就白了”,应该强调“一会儿”,为什么?
  生:强调了“一会儿”才能突出雪下得很大。
  师:为什么?
  生:因为雪下得大,地上一会就白了。
  师:“一会儿”表示什么意思?
  生:“一会儿”表示很快。
  师:很快地上就白了。雪下得大不大?
  生:大。
  师:好。我们再把这一句读一读。(示范、带读)
  师:这场雪下在什么地方了?
  生:这场雪下在了胶东半岛……
  师:(接)的一个什么具体地点?
  生:胶东半岛的一个山村。
  师:下在一个山村。(板书“山村”)
  师:下雪的主要时间是白天还是黑夜?
  生:黑夜。
  师:对,黑夜。(板书“夜”)这个夜是什么样的?
  生:静静的。
  师:(板书“静”)可以说是一个(读板书)“山村静夜”。那么怎样才能把这个静夜读得很静?谁来试试?
  生:读课文,(“冬天的山村……偶尔咯吱一声响”)
  师:他读得静不静啊?(学生答静)他为什么能读得这样静?你给大家介绍一下。(指读文学生)
  生:因为我读得有点轻,还有点慢,所以显得静。
  师:对。一轻二慢。怎样才能体现这一点呢?我告诉大家——读这样表示非常“静”的句子,要用“虚声”来读,不要读得太实。听我来读。
  师:(用“实”和“虚”两种读法读句子,让学生对比)哪种读法显得静呢?
  生:第二种。
  师:对。要读得怎么一点呢?
  生:“虚”一点。
  师:那谁来“虚一虚”呀?(笑声)
  (生读课文该节)
  师:(赞赏地)嗯,还“咯吱一声响”。(学学生读的声调)
  师:既然那么静,就应该一点声音都没有,那他还写了那么多声音干什么?一会“簌簌往下落”一会“咯吱一声响”?
  生:作者写的声音都是很小的,如果不安静,就不容易听见。
  师:对不对?(学生答对)这叫“静中微响,更觉其静”。你们写作文时经常这样写,比如教室里非常安静,简直能够听到……
  生:(接说)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
  师:好,再来试试,比他读得还要静。(笑声)
  (生读文)
  师:他读得静不静啊?(生不答)看来大家不太满意,是吧?你来推荐一个同学再读一下。
  (生读文)
  师:好不好?(生答好)的确不错。你们看这场雪大不大?(生答大)大得简直弥天漫地。(板书“雪弥天”,然后读板书)“山村静夜雪弥天”。你们看是不是这样的景象啊?(生答是)
  师:第二天清早,天就放晴了。我们看看雪景好不好?(生答好)雪景很美,谁能把它美美地读出来?(笑声)他读的时候,大家闭住眼来听,看他能不能把你带到那么美的雪景中去。(笑声)
  生:(读文)“今天早晨……五光十色的彩虹。”
  师:你们听他读完这段,是不是感到走到雪野中去了?(生反映不一)
  师:刚走到雪野的边上,(笑声)是不是?啊,没进去。谁能带着大家进去?(生再读文,但读得不好)
  师:进去了吗?
  生:(齐)没有。(大笑)
  师:啊,是没有。可能刚才那位同学领着咱们走到了雪野的边上,他又领着咱们出来了。(大笑)
  师:咱们一起读一下,看看我能不能把大家领进去。(示范读、带读)往前走了几步没有?
  生:走了。
  师:谁接着领大家往前走?
  生:(读文)“大街上的积雪……震落下来。”
  师:他领着我们看到了一群欢乐地游戏着的小孩。可见写雪景不但写了景,而且写了什么?(生答人)我们还是重点研究一下这个景。你们说这段课文哪一句是概括地写雪景的?
  生:(读句)“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这是什么句?
  生:这是一个比喻句。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万里江山”比作被雪打扮成的“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什么叫“粉妆玉砌”?
  生:就是用白粉妆扮,用玉石砌成,通常用来描述雪景。
  师:用你自己的话来描述描述“粉妆玉砌的世界”是个什么样的世界。
  生:雪后初晴,万里江山被皑皑白雪打扮成了银妆素裹的世界,白雪在阳光下,显出晶莹透明的光。
  师:你好像在背什么,用自己的话来说。
  生:阳光普照,照在雪地里。眺望远方,到处一片白茫茫。太阳放射出耀眼的光,那光像一粒粒珍珠,投射在地上,就把大地变成了闪光发亮的白雪世界。
  师:也像在背。你们是不是看了一些描写雪的课外书?(学生答是)要是用自己的话讲就更好。——我们来考虑一个问题:概括地说,这个“粉妆玉砌的世界”是个什么样的世界?
  生:“粉妆玉砌的世界”是一个银装素裹的银色的世界。
  师:对,但光“银色”不发亮。雪花被太阳一照,那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生:晶莹透明的世界。
  师:啊,晶莹洁白。(板书:“晶莹世界”)在这个“晶莹世界”中,人怎么样啊?
  生:欢乐。
  师:嗯,欢歌笑语。(板书:“人欢笑”)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他说柳树条上挂着“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我们平常的感觉,凡是毛茸茸的东西,一般不会闪光。那么这个“毛茸茸”的银条,为什么却又“亮晶晶”?
  生:因为那是雪落在柳枝上,被太阳一照就闪光了。
  师:他说那银条儿是雪组成的,这一点是对的。还有什么?
  生:那银条是雪。开始,雪是毛茸茸的;后来被太阳一照,晒化了,变成了水。水就是亮晶晶的。因此说这个银条是“毛茸茸、亮晶晶”的。
  师:非得变成水才亮晶晶吗?雪本身不亮吗?再说,在北方的冬天,下了这么大的雪,不会太阳一出来马上就化了。可能在咱们南方,雪不等落到地面上就变成水了。对不对?(学生答对)但是那雪为什么会沾在柳枝上?答案在课文前面。(读文)“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开始还伴着一阵小雨……”因为是第一场雪,天气还不是十分寒冷,所以开始下的是雨。这雨把柳枝——(学生接:打湿了)雪落在打湿了的柳枝上,越积越多,变成了——(学生接:银条),因为它不是特别光滑的,是凹凸不平的,所以看起来是毛茸茸的,太阳一照,就会亮晶晶。还有一个:凡是“蓬松松”的东西——比如一团棉花吧——它就不会“沉甸甸”,但是课文为什么又说“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呢?
  生:因为那是一棵树上的雪积在一个地方,因此它是蓬松松,而且沉甸甸。
  师:没有真正分析出来。
  生:书上说“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雪落在树枝上非常沉重,所以是沉甸甸的。
  师:还是没有说清楚。——大家看这儿……(教师在黑板上画松枝积雪图)这是一根松枝,这是冬天不落的松针。密集的松针把落在它上面的雪都托住了,成为一个雪球。雪球给我们的感觉当然是蓬松松的。但这个雪球是由一根松枝来负担着。当微风吹来的时候,松枝就托着雪球摇晃,好像负担不了这个雪球似的。所以又给我们的感觉是沉甸甸的。是不是这个雪球真的沉得我们抱也抱不动呢?(生答不是,整个这一段话都是师生对口问答中完成的。记录时略)
  师:北方的冬雪好不好?(生答好)我们再来读一遍,从下雪一直读到雪景。
  生:(读文)“这是入冬以来……震落下来了。”
  师:真的震落下来吗?(生答没有)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生:是个夸张句。
  生:我不同意这个同学的意见。因为那么多人一齐叫,声音很大,会发生共振,雪有可能被震落下来了。
  生:我也认为有可能震落下来。因为那么多小孩在玩,有堆雪人的,有掷雪球的。如果掷雪球时,一个雪球打在树枝上,雪就震落下来了。
  师:那是他们的“欢叫声”震落下来的吗?
  生:我认为雪球本身也有重量,再加上共振,这样合二为一,就要落下来了。
  师:你们说雪末儿下来没有?(生答下来了)
  师:这一点我同意,真下来了,是怎么下来的呢?可能是那位同学说的打雪球时碰下来的,也可能是微风一吹“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正好在这个时候孩子们欢乐地喊起来了,配合在一起,好像是震下来的。作者确实写的是夸张句。
  师:那末——大家把书放下。这场雪就这么无缘无故地下起来的吗?这要从哪一段去看?
  生:第一段。
  师:大家默读第一段。默读完了告诉我,你能不能用最简洁的话把这段的意思概括出来。
  (生默读第一段,读完后讨论)
  生:从西伯利亚来的寒流进入了胶东半岛,胶东半岛上就下起了雪。
  师:我要把你这段话都写在黑板上,恐怕这黑板太短。(笑声)更简单一些。
  生:第一段是写天气的变化。
  师:怎么变化说出来没有?没说出来。
  生:第一段就是说寒流侵入胶东半岛。
  师:引起了什么?那才是关键的。
  生:第一段写的是天气骤然变冷。
  师:啊,最后还是落在了天气变冷。寒流侵入是原因,结果是天气变冷。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里哪个是关键?
  生:结果是关键。
  师:对。那第一段就是告诉我们什么?
  生:告诉我们寒流侵入了胶东半岛就下雪了。
  师:啊!天气没变!
  生:第一段就是告诉我们天气骤然变冷。
  师:对不对?(生答对)
  师:你能不能把“天气骤然变冷”再缩减一下?
  生:天气变冷。
  师:啊,变得不快。
  生:变冷。
  师:还是不快——哪个字表示“快”(生答“骤”表示快)你把这个字用上。
  生:骤然变冷。
  师:谁骤然变冷?
  生:天气骤然变冷。
  师:还是六个字!四个字能不能说?
  生:天气骤冷。
  师:对不对?(生答对。教师板书“天气骤冷”)
  师:为什么说它是突然地变化的?你们看看这种变化是发生在多长时间内?
  生:天气在一天之内变化的。
  师:是一天吗?
  生:两三天。
  师:两三天之间变得这么快。(板书“数日间”。然后读板书)“天气骤冷数日间”。
  师:作者写了天气变化,写了下雪,又给我们描绘了美丽的雪景。最后他该写什么了?(学生答联想)谁来读一读那一段?
  (生读课文第四段)
  师:“瑞雪兆丰年”,这个“兆”字是什么意思?
  生:这个“兆”字是预兆的意思。
  师:预兆是什么意思?
  生:预兆就是预示。
  师:预示是什么意思?(笑声)
  生:将要。
  师:我将要干一件什么事情。比如一会下课了我们将要往学校走,那就是:“我预兆往学校走。”(笑声)不对。
  生:预兆的意思就是预示。
  师:我要是再问你,预示的意思——就是预兆?(笑声)不行。你们说一说,这场雪带来了丰收,这个丰收是什么时候才出现?(生答明年)在后来的时间才能出现。后来发生的事情提前出现一种迹象,给我们一个信号,这就叫预兆。所以这个丰收在什么时候啊?
  生:明年。
  师:(板书“丰收在来年”)这个丰收在来年呢,所以说:瑞雪“兆”丰年。你们从作者情感上看,他看见下这么大的雪高兴不高兴?(生答高兴)他看见这样美的雪景高兴不高兴?(生答高兴)他想到这样的雪预兆着大丰收,他心里面比看见雪景会怎样?
  生:还高兴。
  师:(指板书)我们给它加两个字,加什么?
  生:高兴。(笑声)
  生:预示……
  师:啊,不对。(板书“更喜”)行不行?
  生:行。
  师:“更喜丰收在来年”。我还要提个问题:这么一场雪,带来一次丰收,作者他这么高兴,特意为它写篇文章。作者这样的激情是从哪来的?他为什么会这么高兴?
  生:是因为他喜欢雪,所以他为雪写篇文章。
  师:我问的是他为什么竟然会这样高兴?
  生:雪可以带来丰收。
  生: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它不仅很美,还可以促进明年的丰收。
  师:我告诉大家吧。这篇文章是作家峻青(板书峻青)在1962年写的。可能你们不知道,我们国家1960年、1961年到1962年是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三年,国家处于困难时期,农业连年歉收。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在三年的最后,看到下这么一场雪,而这场大雪又预兆着丰收。预示着来年的丰收,就是说,我们国家从三年的困难时期中走出来了,我们的农业,我们的国民经济,将要获得恢复,或者更大地发展。他的心里高兴不高兴?(生答高兴)所以课题说“第一场雪”,不仅仅从事实上,确实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我们从它的社会意义上来看,是三年自然灾害以后,第一个丰收的信号,我们国家开始走向恢复的第一个信号。所以他在标题上特意要加上“第一场雪”。明白没有?
  生:明白了。
  师:我们再把全文好好读一遍。(指跟前一位同学)你起来给推荐四个同学。谁善于读出天气剧烈变化,找一个。(学生推荐)谁读描写下雪能读好?(学生推荐)谁描写雪景读得好?(学生推荐)谁读最后一段?(推荐的学生指着自己说“我”)(笑声)啊!你自荐。他说“我”!好,好。就你们四位来读,一个接一个,开始。
  (生读课文。读了三人后,下课铃响)
  师:好,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再读了。(对没有读得上的第四个同学)对不起!(笑声)
  师:大家看黑板上我的板书,像什么?
  生:一首诗。
  师:好。我们一齐来把它读一下:
  (生读板书)
  天气骤冷数日间,山村静夜雪弥天。
  晶莹世界人欢笑,更喜丰收在来年。
  师:下课。(掌声)
 
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二种教法
作者:支玉恒
  
               第一课时第一部分

  师:集体回答我的第一个问题:今天我们上课的课题是什么?
  生:(齐)第一场雪。
  师:好,读了课文没有?
  生:(齐)读了。
  师:你们看这个片子(指发给学生人手一份的“课堂练习卡”见附件)第一题就是听写。课文里面的字你们练了没有?
  生:(齐)练了。
  师:我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自己默读浏览,看看哪些字不会写,赶紧记下来,不然等一下听写时不会。会写的就过去,不会写的就练一练,练生字,包括学过的难写的字,容易错的熟字。(学生开始默读练习)
  师:现在可不可以?
  生:(齐)可以了。
  师:好,把书合上,咱们下面进行第一个练习,听写。课文没学就让同学们听写,为什么呢?因为咱们已经六年级了。其实到了四五年级以后,每一篇文章的生字,都应该自学,是不是?咱们今天听写和平常听写不一样。不是很简单的我读一个词,你写一个词,今天有多种方法。有的是我说出词来,你直接写,有的是我说一个意思,你想这个意思应该是什么词,你再写上,懂吗?
  生:(齐)懂。
  师:做过这个练习吗?
  生:(齐)做过。
  师:还有,我说一说要表现什么内容,书上是怎么用词的,你想想该用什么词,再写上。还有的,我说一句话,你把这句话缩成一个词组,类似于缩句练习。这样听写需要动脑子,行吗?
  生:(齐)行。
  师:还有,平常我们说“一心不能二用”,这句话是说你要集中注意力,专心去学。但是你只能一心一用,也不行,还得学会一心二用,一心多用。这叫注意力的分配。能够把注意力同时分配到几个注意对象上,这也是一种能力。今天的听写我就要大家练一练。一方面要听,一方面还得想,一方面还得写,一方面还得说。为什么要说呢?在听写过程中我要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来让你说,你们能做到吗?
  生:(齐)能。
  师:说话算话吗?
  生:(齐)算。
  师:别到时候我提问题没人理我。好,谁敢上黑板来写?(指三个自荐的学生上黑板听写,并告诉他们轮次书写的方法)现在开始第一个,不要一入手就写,我只说词的意思,你们要想想。课文上说,胶东半岛上的天气几天之内,变化得非常快,很剧烈,他用了一个什么词表现这个变化之快?
  生:骤然。
  师:对了,写“骤然变冷”这四个字。(稍候)第二个词,天气骤然变冷后,刮的风冷得刺骨,他怎么形容这个刺骨的风?
  生:凛冽。
  师:对了。写“寒风凛冽”四个字。(稍候)现在,我说一句话,你们给缩成一个词组。注意听:阴沉沉的云,密密层层地布满了天空。缩成一个词。
  生:彤云密布。
  师:彤云密布,不是。我说的是阴沉沉的云,不是彤红彤红的云,是阴沉沉的云布满了天空。
  生:乌云密布。
  师:不是,另一位同学。
  生:铅色的阴云。
  师:是阴云密布,写上阴云密布。刚才有位同学说“彤云密布”,课本上确实有这个词,大家注意,彤云密布的“彤”字单讲怎么讲?
  生:(齐)红色。
  师:咱们在哈尔滨也见过下雪吧?
  生:(齐)见过。
  师:你们谁见过下雪时天上的云是红色的?
  生:(齐)没有。
  师:可能不可能?
  生:不可能。
  师:既然不可能,他为什么说彤云密布呢?为什么这么说,这不是奇怪吗?谁知道道理?(学生沉默)不知道,就听我说,彤云密布这个词,最早是一位老先生,施耐庵,他写过一本书叫什么名字?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
  师、生:(齐)《水浒传》。
  师:《水浒传》里有一个英雄,他是京城八十万禁军教头,谁?
  生:林冲。
  师:绰号叫……
  生:豹子头。
  师:好,大家对水浒故事都很熟,林冲后来受到高俅的迫害,把他发配到沧州看守草料场,还继续迫害他。有一天他扛着他的枪,枪上挑一个酒葫芦,到镇里去干什么?
  生:买酒。
  师:在路上就下起了雪。作者是这么说的:“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这是施耐庵先生第一次用“彤云密布”这四个字来形容下雪时候的乌云。打这次后“彤云密布”这四个字就渐渐固定下来了。有些先人用过的词固定下来就变成什么了?
  生:成语。
  师:对,中国的成语有很多就这么来的,固定下来就成为成语了。这个成语“彤云密布”专门来形容下雪时候的云。“彤”字的本意在这个成语里已经消失了。明白了没有?
  生:明白了。
  师:我造一个句子。“天上彤云密布,不久暴风雨来了”行吗?
  生:(有说可以,有说不可以)
  师:谁说可以?
  生:因为彤字在彤云密布里的意思已经简化了,他已经不是红色的意思了。可以形容云很多。而且乌压压的。
  师:所以就下起了暴雨。
  生:可以说是。
  师:谁不同意他的意见?
  生:您刚说彤云密布专指下雪的云,所以我认为不应该是暴风雨来了。
  师:(指刚才发言说可以的学生)听明白了没有,刚才我说的意思你没明白,这次大家听明白了吧?好,我们写下一行。费了半天脑子,这回直接写吧,“雪花飘落”。(稍候)下个词又要让你们费脑子了。课文上说“冬天的山村,到了夜晚……”怎么样呢?大家说。
  生:万籁俱寂。
  师:谁会讲“籁”是什么?
  生:“籁”原来是一种带孔的箫,现在泛指声音。
  师:你先坐。说得差不多。籁就是多孔的东西发出的声音。风一吹就发出“呜……”的声音。后来根据这个原理,古代人发明了一种上面有好多孔的乐器,用手捂着,一吹发出不同的声音。万籁俱寂就是:好多的,所有的声音都怎么样了呢?
  生:安静下来了。
  师:都安静下来了,一点声音都没有,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师:好了,再写一个“山村夜晚”。这写的是雪下在什么地方啊?
  生:山村。
  师:对,胶东半岛的一个山村。下在什么时间呢?
  生:夜晚。
  师:主要是晚上,山村夜晚。写完没有?
  生:写完了。
  师:第三行。写“万里江山”谁知道什么叫“江山”?别看这两个字简单,你不一定能讲好。
  生:应该是中国。
  师:中国?你是哪国人?我是江山人?(众笑)
  师:什么是江山?别的同学。
  生:可能就指胶东半岛这块地。
  师:胶东半岛这块地?那我们哈尔滨啊、东北三省啊就不是江山了?解放军手握钢枪,守卫着万里江山,那就是光守胶东半岛,不管你们哈尔滨了?(众笑)
  生:是国土的意思。
  师:对了,好,“万里江山”写了没有?
  生:写了。
  师:下雪以后一看,到处都像是用白粉装饰过的,好像用玉石堆砌起来那么漂亮,这个词知道吗?
  生:知道。
  师:(小声的)知道就悄悄写,不知道的就等着。(稍待)什么词呢?
  生:粉妆玉砌。
  师:好,都知道了,还想不想写?
  生:想。
  师:这次再缩减一句话,成一个词组,表现一个情景:房屋上、树上、到处都是积雪,风一吹,都纷纷扬扬地飞起来了。你缩减成四个字形容这个景况,各个地方的积雪,风一吹都飞起来了。
  生:纷纷扬扬。
  师:什么东西纷纷扬扬?
  生:雪花。
  师:怎么说,雪花纷扬?我说的是积在各处的雪(生插话“积雪飞扬”)对,积雪飞扬。写完没有?好,再写“预兆丰年”。谁知道“预兆”是什么意思?这可不好讲,知道吗?是哪个预字?
  生;预示的预。
  师:预习功课的预,那么今天讲课你们什么时候预习的?
  生:昨天。
  师:那就是比今天要怎么样呢?
  生:提前、早。
  师:提前做的事就叫预什么什么,提前温习、提前自学功课那叫预习。发生事情之前产生的一些迹象,产生的一些苗头,那就叫什么?
  生:预兆。
  师:“丰年”。今年下雪,什么时候这个丰年才来呢?
  生:明年。
  师:明年的丰年在今年的一场雪中就看出来一些迹象,看出了好兆头,这叫预兆。明白没有?
  生:明白了。
  师:我这儿本来好好的,忽然打了两个喷嚏,那我下午会怎么样呢……感冒是不是?
  生:是。
  师:我这个喷嚏就是要感冒的什么?
  生:预兆。
  师: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师:好,再接着写“及时瑞雪”四个字。什么叫及时啊?
  生:非常快。
  师:你六十公尺跑多少秒?
  生:不知道。
  生:(另一学生)及时就是时间合适。
  师:(指刚才说快的学生)他说“及时”就是非常快。他跑得非常快,说他跑得“很及时”行吗?(众笑)那个同学说“来的时间非常合适”,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师:对了,天气旱啊,人们又热,土地又干,庄稼都旱死了,希望有场雨快来吧,嗨!真的来了,这雨叫什么?
  生:及时雨。
  师:对,刚才说的《水浒传》里有个宋江他绰号叫什么?
  生:及时雨。
  师:对,是形容他,哪里百姓有困难,哪家有苦难的事,需要帮忙的,他就伸出了援助的手,人们都美称他什么?(师生齐)及时雨。大家学得很不错,瑞雪的“瑞”是什么意思?
  生:瑞雪的“瑞”是吉祥的意思。
  师:那“吉祥”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很吉利。
  师:吉利是什么意思?(众笑)
  师:刚才后面的同学悄悄地说:“问傻了”。挺有意思啊,我们平常老说,看电视也明白,那个还珠格格回来了,“小桌子”“小凳子”就喊:“格格吉祥!”(同时做动作)你们听懂没有?
  生:听懂了。
  师:听懂了,但真要问你,什么是吉祥,你还真说不出来。好,你说。
  生:吉祥的意思是好。
  师:好,那你学习好不好?你的学习很吉祥?(众大笑)什么意思呢?就是能给人们带来好运气,能给人带来福份、福气。你说。
  生:好兆头。
  师:对,能给人带来好兆头的,这就叫什么?
  生:吉祥。
  师:好了,那么“瑞雪兆丰年”这不是一个迷信的成语,因为它有什么?
  生:科学根据。
  师:那就写这四个字“科学根据”。
  (教师请三位在黑板上听写的同学回座位)此时黑板上听写的布局如下:
  骤然变冷寒风凛冽阴云密布
  雪花飘落万籁俱寂山村夜晚
  万里江山粉妆玉砌积雪飞扬
  预兆丰年及时瑞雪科学根据
  师:好,大家看黑板,看这三位同学写得有没有错。先看第一位同学的。(指板书左栏四个词语)骤然变冷、雪花飘落、万里江山、预兆丰年,对不对?
  生:对。
  师:注意看,这个“骤”字容易写错,(指板书)在底下中间这一笔,它是一个什么笔画?
  生:一竖。
  师:对,一竖。只要你稍微带点勾,它就错了。(指中栏第二个同学的板书读)寒风凛冽、万籁俱寂、粉妆玉砌、及时瑞雪。对不对?
  生:对
  师:“凛冽”两字都带两点水。凡是带两点水的字一般都跟什么有关系?
  生:冷。
  师:(指右栏第三位同学的板书并读)阴云密布、山村夜晚、积雪纷扬……我说的是什么?
  生:飞扬。
  师:(在板书上改“纷”为“飞”字)科学根据,对不对?
  生:对。
  师:好,写得不错,我不知道大家对课文的概括能力怎么样,你能不能用很简单的一两句话说一下这一课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这课主要讲了雪前、雪中、雪后的美丽景色。
  师:没了?
  生:还有雪给农民带来的好处。
  师:那是作者的什么?
  生:(议论)那是作者的感想。
  师:感想也行,联想也行,按他这么说,课文可以分成几段?
  生:四段。
  师:第一段?
  生:雪前。
  师:第二段?
  生:雪中。
  师:第三段?
  生:雪后。
  师:还有呢?
  生:联想。
  师:有没有别的说法,说明课文的主要内容,更简单。课文讲的什么?
  生:课文写了胶东半岛上的第一场雪的情景和作者的联想。
  师:对不对?
  生:对。
  师:要这么说,课文可以分成几段?
  生:两段。
  师:为了学习方便,我们按四段来学。我很感谢刚才在黑板上写字的同学,他们已经把四个段落的主要内容都写上了,第一段(指板书第一横行)天气骤然变冷,刮起了凛冽的寒风,天上阴云密布,一场雪就要怎么样?
  生:下来了。
  师:这是什么时候的情景?
  生:雪前。(师在学生听写的板书第一横行前写“雪前”)
  师:(指板书第二横行)第二段:雪花开始飘落,到了夜晚,万籁俱寂,什么时间?夜晚,什么地点?山村,山村夜晚。这场雪下起来了,这是什么?
  生:雪中。(师在学生听写的板书第二横行前写“雪中”)
  师:第二天一看,万里江山,粉妆玉砌,太美了,再加上飘起来的积雪,好不好看?
  生:好看。
  师:这是什么?
  生:雪后。
  师:(在学生板书第三横行前写“雪后”)雪后的景色非常美丽。作者想了,啊,这场雪可不错,能够预兆丰年,所以大家都说它是及时瑞雪。这些都是有科学根据的,这些都是什么?
  生:联想。
  师:(在板书第四横行前写“联想”)这是作者的联想。这四段里面,你们最喜欢哪段?
  生:雪后、雪中。
  师:都喜欢这两段吗?
  生:是。
  师:那咱们就先学这两段好吗?
  生:好!
  师:打开课文,看第二段,我先给大家布置一个任务:第二段写的是下雪的过程,你要写一篇文章,要写一个过程,一般以什么为顺序?
  生:可以按时间顺序吧。
  师:对,按时间顺序。你们先从这一段中找一句话,这句话一找到,那么这一段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就都明白了。看你能不能找到关键的那一句话。它好像分水岭,找到它一看就明白,有几个时段了,这就是读书的方法,一下子就抓住了。
  生:(朗读)黄昏时分……
  师:(打断)不对,再找。
  生:(朗读)前些天……
  师:(打断)不对。
  生:(朗读)昨天一清早……
  师:(打断)不对。
  生:(朗读)入冬以来……
  师:(打断)不对。
  生:(朗读)大雪整整下……
  师:(打断)非常遗憾,另一位同学。
  生:(朗读)开始,还伴着……
  师:(打断)还是不对。
  生:(朗读)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万籁俱寂。

                  下一页  [1][][][
 
《第一场雪》教学实录之一
执教 马晓玲
  
  教案实录
  师:雪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天放晴了,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段,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展现画面。
  生:(自由读)
  师:读了这一段,你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感到雪后的景象怎样?
  生:我眼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我感到雪后的景象非常美。
  生:我眼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瑞雪图,非常迷人,使我感到轻松愉快。
  生:我仿佛看到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大家都有一个同感:雪后是一幅美丽壮观的景象,给我们以美感。再读一读,想一想,你从哪些词语中品味出这种美的?
  生:“山川、河流、树林、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我从“粉妆玉砌”这个词品味出美。
  师:什么是粉妆玉砌?
  生:“粉妆玉砌”是用白粉装饰、玉石砌成的意思,形容一片白色世界。
  师:在课文中指用什么装饰,用什么砌成,结合课文内容再解释具体些。
  生:在这里是指用白雪装饰,用白雪砌成,形容雪后世界一片白色。
  师:还可以说成是怎样的世界呢?
  生:银白色的世界。
  生:洁白的银色世界。
  生:洁白晶莹的世界。
  师:很好。这晶莹世界给了你美感。还从哪些词语品味出美?
  生:我从“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品味出美。这些词语写出了雪落在树上以后,树枝的样子和色彩,使我仿佛看到了那“银条儿”和“雪球儿”。
  师:说得非常好。“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这四个叠词,紧扣特点,贴切地描绘了“银条儿、雪球儿”的形态,生动传神地描绘了雪落枝头的美景,的确让人感到非常美。
  生:我从“玉屑似的雪末儿”这个词语中体会到美。
  师:“玉屑似的雪末儿”怎么使你感受到美呢?
  生:“玉屑似的雪末儿”是说雪末儿像玉石的粉末,在阳光照射下,十分美丽。
  师:是啊,玉石既美又珍贵,用它来形容雪,当然让人感到美了。
  生:“五光十色的彩虹”使我感到美。雪本来是晶莹透明的,在清晨阳光的照耀下,现出五光十色,像七色彩虹一般,所以很美。
  师:理解得好。我也仿佛看到了这彩虹。
  生:我从“簌簌地落下来”“雪末儿随风飘扬”两个地方体会到美。因为读到这两个地方我感到雪末在落,在飘,在动,使雪后的画面活起来了。
  师:想象得很好。刚才,大家把表现雪后景美的词语都做了分析,理解和体味得好。谁能把同学们的发言综合一下,说一说,从哪些词语品味出美。
  生:在这一段中,我们通过“粉妆玉砌、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玉屑似的雪末、五光十色的彩虹、轻轻摇晃、随风飘扬、簌簌地”这些词语中,品味出美。
  师:概括得很全面。读这一段时,要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展现这幅美的画面,体会雪景这美。请同学们练习读一读。
  生:(朗读第三段)
  师:读得不错。你仿佛站在雪地里,置身于美景之中。有一个地方,语气读得还不够。哪一句?
  生:“嗬!好大的雪啊!”这个地方语气读得还不够。
  师:对。“嗬!”表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惊讶。
  生:惊奇。
  师:只是惊讶吗?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还有高兴和赞叹。
  师:对,是又惊又喜,发出赞叹。赞叹什么呢?
  生:赞叹雪下得大。
  生:赞叹雪景非常美。
  师:还赞叹什么?
  生:还赞叹雪后人们喜悦的心情。
  师:是啊,这一“嗬!”含三赞:一赞雪之大,二赞雪景美,三赞人之欢。应该把这种情感读出来。(范读:嗬!好大的雪啊!)
  生:练习读。
  师:除了写景美,这一段还写了什么?请一位同学读下一节。
  生:朗读第七节。
  师:这一节主要写什么?
  生:这一节主要写小孩子们玩雪。
  师:当你踏上这厚厚的积雪,当你和伙伴们在雪地里掷雪球、堆雪人时,你有何感受?
  生:我非常快乐。
  生:我是兴高采烈的。
  生:我在雪地里玩的时候,是自由自在的,心里特别愉快。
  师:你为什么是兴高采烈的?为什么心里特别舒服?
  生:因为我非常喜欢雪,很愿意在雪地里玩耍。
  师:那末,作者此时的心情怎样?你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作者也很高兴。我从“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一句中看出来的。
  师:孩子们“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是真的吗?为什么这样写?
  生:不是真的。这样写主要表现了孩子们欢乐的心情。
  生:这样写,突出了孩子们玩雪时的欢乐气氛,表达了孩子们的欢快心情。
  生:这样写突出的是孩子们的欢乐,表达的是作者的喜悦心情。
  师:好。这是什么写法?
  生:夸张的写法。
  师:对。也许是一阵风把树枝上的雪吹落下来,也许是孩子们掷的雪球把雪打落下来,而作者把它写成“孩子们的叫喊声把雪震落下来”这就突出了孩子们欢乐情绪之高涨,表达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师: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生:作者赏雪。
  生:雪后美丽的景象。
  师:好。你在雪地里只是自由自在地游戏玩耍,而作者见到这场大雪联想到什么?我们接着学习最后一段。请自由读这一段。
  (生自由读最后一段)
  师:这一段写什么?
  生:这一段写作者的联系。
  师:作者联想到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吧!
  生齐答:瑞雪兆丰年。
  师:什么是“瑞雪兆丰年”?
  生:“瑞雪”就是吉祥的及时的雪,“兆”就是预示,“瑞雪兆丰年”就是指吉祥的及时的大雪,预示着来年是个丰收年。
  师:对。为什么说瑞雪兆丰年?
  生:“寒冬大雪,可以冻死一部分越冬的害虫,雪融化成水渗进土层深处,又能供应庄稼生长的需要。”所以说瑞雪兆丰年。
  师:还有补充吗?
  生:“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做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师:两位同学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了这个问题,谁能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瑞雪兆丰年”有何科学根据?
  生:有三方面的根据:第一,寒冬大雪能冻死害虫;第二,雪水能供应麦子生长;第三,雪是麦子的棉被。
  师:归纳得很好。你知道“棉被”起什么作用?
  生:“棉被”能保护麦子过冬。
  师:从“冻死害虫、供应水分、保护过冬”三方面说明瑞雪兆丰年是有充分的科学根据的。同学们,看到雪景美,作者心里充满喜悦,想到来年的丰收,作者心里怎样?
  生:作者更加欢喜。
  师:这一段写的什么?
  生:这一段写作者的联想。
  师:联想到什么?
  生:这一段写作者联想到瑞雪兆丰年。
  师:好。课文学习完了,你知道作者是谁?
  生:作者是峻青。
  师:谁能介绍一下峻青的情况?
  生:(沉默)
  师:同学们不了解,听老师来介绍。峻青是现代作家,山东海阳县人。本文写于1962年。1960?962正是我国遭受自然灾害时期,三年间,粮棉欠收,国民经常遭到暂时困难,在这期间,人们多么盼望能有一个好收成啊!1962年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看到了这第一场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喜悦,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触景生情,写下了这篇散文《第一场雪》。同学们齐读课题,想一想:一场雪和第一场雪有什么不同?
  生:一场雪指的是任何一次,第一场雪指的是第一次下雪。
  师:是的。第一场雪强调了“第一”,就本课来说,这的的确确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但在作者的内心深处,这是国家战胜三年自然灾害,走出困境的第一个信号。作者见到了这第一场大雪,想到了光明前景,充满了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和希望,所以也就倍加喜爱这第一场雪,文章的字里行间才洋溢着这种喜悦感情。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
  同学们喜欢这篇课文吗?
  生:喜欢。(齐答)
  师: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你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为什么喜欢?
  生:我喜欢课文的第三段,雪景描写得很美。有动态描写,有静态描写。“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等是静态描写,“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雪末儿随风飘扬”是动态描写。
  师:很好。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静态描写给人以幽静秀雅之感,动态描写给人明快热烈之感。这一动一静使景物的特生更加鲜明,使画面更加迷人。
  生:我喜欢最后这一段。作者在写景写人时结合写情。例如:“嗬!好大的雪啊!”“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积雪都震落下来”等句子中透露出作者喜悦心情。
  师:说得好。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关心农业生产、与农民心心相连的思想感情。
  生:我喜欢联想部分。它使我懂得了“瑞雪兆丰年”的道理。我原以为不就是下雪吗,有什么可高兴的。读了联想部分,听了老师的介绍,我也不由自主地喜欢这场雪了。
  师:这说明通过学习课文,你的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你能联系实际,谈得很好。作者不仅写了事物:第一场雪,还写了联想:瑞雪兆丰年,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点明了喜悦的原因,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充实,也深化了课文的主题。
  同学们都很喜欢这篇课文,请把你最喜欢的部分,反复朗读,达到背诵。

  点评
  我曾几次听马晓玲老师教《第一场雪》这篇课文,那扎实的教学风格,充满情趣的课堂气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久久地沉浸在“第一场雪”的情景之中。
  冬天下雪,对于北方人来说并不希奇,然而这里的“第一场雪”却非同一般,特别是蕴含在“第一场雪”这篇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却不是见过几场雪、读几遍课文就能理解、体会到的,必须下一番真功夫。马老师深深懂得这一点。她根据这篇文章景中寓情、情中含理、借景抒情、抒情言理的特点,把景、情、理统一起来理解、体会,而又特别注重对“情”的体会,颇有特色。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马老师始终遵循着一条原则:“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那么教学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动情,教师先得动情。所以,在备课时马老师对“第一场雪”这篇课文的思想感情,自己先深入理解体会。也只有对课文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到一定程度,深入体会到一定火候,也就是理解体会到接近或者符合作者的思想感情时,与作者的内心相通了,才会产生“同感”。这种“同感”的产生,说明教师首先受到了教育和感染,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动情”的基础。
  对“第一场雪”这篇课文的理解,如果只是停留在看到雪大、雪景美后产生的喜悦心情上,只是停留在对自然环境的喜爱,赏雪啊,赞雪啊,就很难达到马老师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因为马老师不仅理解体会到了作者流露出的喜悦心情,而且还理解体会到了产生这种喜悦心情更深一层的原因,那就是当时的社会背景(三年自然灾害使国家在经济上遇到了暂时困难)和作者的立场观点棗对农业生产的关切,对群众生活的关切,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感,相信会克服困难、走出困境的信念,所以,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是’瑞雪兆丰年”,预示着来年农业的大丰收,预示着我们国家将要走出困境,前途更加光明。理解到这样的深度,就贴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教育者先受到了教育。
  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师应该首先理解体会到,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如果学生没有理解体会到,学生不动情,那就没有达到教学目的。所以,光教师受到教育还不行,还得让学生产生“共鸣”。
  马老师在教学《第一场雪》当中,满怀激情,着力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其特点是,运用恰当的方法,努力使抽象的语言形象化,形象的语言活起来,尽力缩短学生与课文的时、空距离。例如,“瑞雪兆丰年”这个词语比较抽象,它概括了许多事物及其之间的联系。
  马老师通过前面课文的教学,学生对“瑞雪”已经有了形象的认识,也受到了“喜悦”的感染,讲到这里,着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丰年”的景象加以描绘,使学生在脑子里产生一幅丰年图。在这样的基础上,提问眼下的“瑞雪”为什么会“兆”(预示)来年是“丰年”呢?结合这部分课文内容并联系时代背景加以探究,“共鸣”就容易产生了。再如,“嗬!……”这句话生动形象,马老师就引导学生领会这句话包含着的雪大、雪美、人欢的景象,从而使一幅活灵活现的雪景图呈现在学生面前,再进一步体会作者此时此刻喜悦的心情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喜悦心情就有基础了。
  这样,就是通过语言文字,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启发他们形成与作者比较贴近的思想感情,引起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掌握,而且有利于学生正确的认识、正确的信念、正确的道德的形成。
 
《第一场雪》教学实录之二
福建省厦门市实验小学 李静
  
  师:我是你们的——
  生:老师。
  师:不对,我是你们的朋友。我是你们的——
  生:朋友。
  师:老师和朋友还能怎么表达?
  生:你既是老师又是朋友。
  师:希望我能成为你们的良师益友。今天这么多听课的老师已经连续听了二节课有些累了,你想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们说点什么?
  生:你们累了。
  生:你们辛苦了。
  生:打起精神来,好戏还在后头呢?
  师:你们打起精神来了吗?
  生:打起来了。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写雪景的文章,请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可以更大声一点吗?
  生大声读。
  师:见过雪吗?
  生:没见过。
  师:没关系,老师这有一段录像,我们一起来看看。
  放录像,师描述录像内容。
  师:喜欢雪吗?作家峻青也很喜欢雪,他用文字记录下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让我们一起走进雪的世界吧!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想想这场雪有什么特点。
  生读。
  师: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哪个词语不好读,给同学提个醒。
  生:瑞雪。
  师:你能不能带同学们读这个词?
  生:瑞雪兆丰年。
  生跟读。
  生:“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里的馒头容易读错。
  师:大家一起读。
  生读。
  师:这场雪有什么特点,说说你的体会。
  生:两个特点,一个大,一个是急。
  师:还有吗?
  生:非常及时。
  生:十分的美。
  师:咱们班读书可真认真,而且有不同的感受。有同学说很大,很美,还有同学说这是一场及时雪。你们体会最深最感兴趣的是文章哪部分内容,请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听。注意老师提出的要求,除了要把课文读得更流利些,还要一边读一边想像画面。来,同桌读吧!
  同桌互读。
  多媒体出示
  朗读提示:
  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词,想一想,这个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师:老师看到有的同桌对读的时候还把想像的画面交流了一下,真棒!谁来读一读。
  生站起来。
  师:同学们鼓励一下。
  生鼓掌。
  师:我们不用掌声鼓励,用别的方式。谁敢给全班同学读一读。你的好朋友在哪?
  生:我希望他能读好。
  师:好,我们一起来听听他来读。
  生读。
  师:粉妆玉砌,这个词抓得真好。粉妆玉砌是什么样啊!
  生:我觉得非常美。松树上柏树上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亮晶晶的,非常可爱,非常动人,非常的美。
  师:你们的想象是怎样的,我们来看一看,读一读,想想粉妆玉砌是怎样的画面呀!
  投影出示:大雪整整……
  生读。
  生:一片雪白的世界,晶莹的世界,十分的美丽。
  师:他想得跟你一样吗?
  生:我想那里全部都是白色的世界,还可以看到美丽的彩虹。
  师:你们是怎么想象出来的?
  生:读课文。
  师:你读哪看出来的?
  生:从第三句到最后。
  师:结合上下文来想像,想像得多好啊!有没有不同的方法,除了读课文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写句子。
  师:你也是联系句子,文章上下文很好。
  生:还有体会句子的含义。
  师:有谁见过这么大的雪,给大家讲一讲。
  生:我在国庆的时候去九寨沟看到过。
  师:你来说说你见到的场面。
  生: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好美。许多的小孩在搓雪球堆雪人,特别有趣。
  师:感谢这位同学提供的迷人的画面,让我们觉得这场雪太美了。
  生:同学们想不想亲眼看看这粉妆玉砌的画面?
  生:想!
  师:先闭上眼睛,想像一下你刚才看到的画面,再睁开眼。
  多媒体演示(美丽的雪景)
  师:看了录像你有什么想法?
  生:看到录像觉得这场雪很美,非常洁白的世界。
  生:雪非常的纯洁,非常的洁白,像白色小天使,从天而降,仿佛置身于白色的世界。
  师:白色小天使,你想像力多丰富啊!
  生:像白色的世界。
  师:不仅能联系上下文,还能借助生活体验、录像来理解这粉妆玉砌的世界。我们看到大地一片银白,在阳光照射下千树万树仿佛看到了迷人的雪世界,想不想读一读。
  生:想。
  师:好,读出美来。等一会儿我们要开展一个朗读比赛,开始读。
  生读。
  师:朗读比赛现在开始,谁来参加比赛,谁先开始。
  两个同学比赛读。
  师:他们朗读你们别闲着,一会当评委,给他们评评。
  生读。
  师:谁来评评他们俩的朗读?
  生:是蔌蔌的。
  师:你来读读。
  生:蔌蔌的。
  师:还有吗?
  生:他们读的停顿时间不够。
  师:我觉得他读得比较有力。
  师:你能发现他的优点,真不错。
  生:他们读“好大的雪啊”,没有读出雪大的语气。
  师:你能不能读一读,试一试。
  生读。
  师:你觉得你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我读得不错,还可以再努力一下,读得更好。
  师:那你再读一读。
  生读。
  师:你读得真好。(面向全体同学)你们行不行?
  生:行!
  生齐读。
  师:告诉老师你读这句心情怎么样?
  生:很兴奋。非常大的雪可以打雪球,堆雪人。
  师:再读一遍。
  生读。
  师:你们这些评委真不错,我也想和你们比一比。谁来跟老师读。
  生:我!
  师读。
  生读。
  师:来,评委们,该你们说了。
  生:XX,银条读得翘起来了。
  师:往上不好,往下可能更好。
  生:老师读彩虹读得太重,没能读出彩虹的美。
  师:你真棒,你能读一下吗?
  生:行!
  生读。
  师:我再来读一读。
  师读。
  师:这回读得行吗?
  生:行。
  生:我觉得彩虹应该读得重一些。
  生:读得轻和读得重是两种不同的美,读得轻都读出轻飘飘的美,读得重是雪落时的那种美,但都是美的。
  师:还有谁有信心读得好,站起来。没信心的没关系,在底下来,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我们美美的读。老师起个头,你们来读。“大雪整整下了一夜……
  生读。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雪后的美景再一次浮现在老师的眼前,老师知道,雪景在你们的眼中一定还有更美的画面。我们不读了,我们把这些美景拍下来。我们来当小小摄影师,你们想拍些什么?可以拍课文里的内容,也可以从课文内容想开去,拍你们想像到的内容。我们四人小组把学习卡拿出来。一个人记录,记录的也要参与讨论。
  小组讨论。
  师:谁来拿着照片说说?
  生:我们目前有三张照片,第一张及时雪,第二张是雨雪,第三张是雪。
  师:在哪拍的?
  生:是根据天上有一道彩虹,在随风摆动……。
  师:你是根据课文里内容拍的。
  生:目前我们拍了四张。
  师:哪四张?
  生:第一张是一场及时雪,根据第六自然段;第二张是雨雪,根据第三小节;第三张拍了雪中的快乐,根据第五小节;第四张是美丽的雪,根据第四小节。
  师:有没有课文没有的画面?
  生:有!
  生:湖面上结着冰,小孩子在滑冰。
  师:你们想像得真美。
  生:很亮,刺得眼睛都睁不开了。
  生:下雪了,水管都结冰了,老人拿着热毛巾敷在上面。
  师:把你们没拍完的照片继续拍完,用一两句话写在学习卡上,看看哪个场景选得妙,哪个场景选得好。如果有机会我们会领略到更美的雪景。刚才跟着作者我们感受了第一场雪,雪景很美,雪中的人更乐。大人乐,孩子乐,最美不过农民伯伯,同学们希望有机会去北国领略一下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场面吗?
  生:希望。
  师:今天的作业是:
  (1)正确抄写生字词(2-4)遍,抄写时想想哪些字容易写错,下节课提醒大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3)思考:课文是怎样把这场雪的“大”写出来的?从中你领悟到作者的哪些表达方法?
  结束。
 
《第一场雪》教学实录之三
佚名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和创造潜能。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尊重学生个性感悟的基础上,开展研究性阅读。引导学生通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自主探究精神,训练阅读能力,丰富语言积累,提升情感价值。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语文第十一册(人教版)第19课:《第一场雪》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3、领悟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教学难点:
  领悟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时间:2003年10月22日
  教学地点:安达小学一校区多功能教室
  教学班级:六年五班
  教学准备:雪景录像
  授课类型:精读课
  教学特色:自主阅读、自主感悟、主动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都是北方孩子,在我们长春每年冬天都会见到雪。你们喜欢雪吗?大家对下雪时的情景一定非常熟悉,谁愿意说说你印象中下雪时的情景?(生简要描述)
  (点评:通过联系已有生活经验导入课文,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和阅读的兴趣。)
  师:从你们对雪的印象中,老师看出来你们对我们北方的雪的喜爱。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写的是哪儿的雪呢?(胶东半岛),那么让我们现在就随着作者峻青一起走进胶东半岛40多年前的那[指板书,生齐读课题]——“第一场雪”
  [初读感知]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听老师来读课文。边听边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这第一场雪的?
  (师配乐范读)
  师:现在对课文有点认识了吗?对作者的写作顺序有点认识了吗?(生:有)
  师:那么要有进一步的了解,要有深入的认识,你们还需要进一步读书。请你们快速地再读一遍课文,继续考虑一下。
  (生自读0.5-1分钟)
  师:读好了吗?(读好了),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这第一场雪的?
  (生汇报,师相继板书:)
  (雪前、雪中、雪后)联想。
  [自读自悟,读中悟情、语法]
  师:在我们进一步读书之前,老师想问一下:大家了解哪些读书的方法?
  (生:边读边想;联系上下文;抓重点词句,抓住修辞方法;把心放到文中设身处地去读……)
  (点评:在教学过程中,方法的提升是很重要的环节,其最大的意义在于使学生学会感受和品悟课文的途径,通过调动已有经验,使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阅读兴趣。符合课标中提出的“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
  师:下面请用你们喜欢的方法来读书,按照雪前,雪中、雪后的顺序来了解第一场雪的特点,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把心放到文章中去,看看你能体会到什么?(老师提示你,读书时可以勾勾画画,写一点自己的感受)
  (生自读3-4分钟)
  师:读好了吗?读好了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希望你们相互之间会有些启发。(2-3分钟)
  (读书汇报)
  雪前:天气变化快,骤然。
  雪中:又大、又急、又猛,鹅毛般飘落(看到的,听到的)
  (略)
  雪后:
  生:我觉得非常美。松树上柏树上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亮晶晶的,非常可爱,非常动人,非常的美,到处都是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我们来看一看,读一读,想想粉妆玉砌是怎样的画面呀!
  投影出示:大雪整整……
  生读。
  生:一片雪白的世界,晶莹的世界,十分的美丽。
  师:他想得跟你一样吗?
  生:我想那里全部都是白色的世界,还可以看到美丽的彩虹。
  师:你们是怎么想象出来的?
  生:读课文。
  师:你读哪看出来的?
  生:从第三句到最后。
  生:我觉得这场雪很美,非常洁白的世界。
  生:雪非常的纯洁,非常的洁白,像白色小天使,从天而降,仿佛置身于白色的世界。
  师:白色小天使,你想像力多丰富啊!
  (点评:师生在这一部分对话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任务。)
  师:不仅能联系上下文,还能借助生活体验来理解这粉妆玉砌的世界。我们看到大地一片银白,在阳光照射下千树万树仿佛看到了迷人的雪世界,想不想读一读。
  生:想。
  师:好,读出美来。等一会儿我们要开展一个朗读比赛,开始读。
  生读。
  师:朗读比赛现在开始,谁来参加比赛,谁先开始。
  两个同学比赛读。
  师:他们朗读你们别闲着,一会当评委,给他们评评。
  生读。
  师:谁来评评他们俩的朗读?
  生:他们读的停顿时间不够。
  生:我觉得他读得比较有力。
  师:你能发现他的优点,真不错。
  生:他们读“好大的雪啊”,没有读出雪大的语气。
  师:你能不能读一读,试一试。
  生读。
  师:你觉得你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我读得不错,还可以再努力一下,读得更好。
  师:那你再读一读。
  生读。
  师:你读得真好。(面向全体同学)你们行不行?
  生:行!
  生齐读。
  师:告诉老师你读这句心情怎么样?
  生:很兴奋。非常大的雪可以打雪球,堆雪人。通过孩子们的欢乐,表达了人们无比喜悦的心情。要读出喜悦。
  生:我觉得彩虹应该读得重一些。
  生:读得轻和读得重是两种不同的美,读得轻都读出轻飘飘的美,读得重是雪落时的那种美,但都是美的。
  师:还有谁有信心读得好,站起来。没信心的没关系,在底下来,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我们美美的读。老师起个头,你们来读。“大雪整整下了一夜……
  生读。
  (点评:理解体会雪的特点,及作者的写法,在理解同时指导朗读,在语言文字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师:这么大、这么美的雪景,你们想看一看吗?(示录像)
  师:这些是胶东半岛当年的第一场雪,是如此壮美,作者不光写了雪的美,还写了丰富的联想!作者由第一场雪联想到了什么?谁来读读下面的课文?
  师:他想到了什么?你现在知道了吗?说说看:(生简要谈:“瑞雪兆丰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师:现在请同学们读读这部分内容,谈一谈你的理解。师:作者认为这是一场及时的雪,一场吉祥的雪,现在你知道作者的喜悦除了雪的美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吗?
  (丰收、瑞雪兆丰年……)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胶东半岛这场雪正是下在我国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在国际上又承受巨大压力的时候,那是在全国人民没粮食吃,饿肚子的时候,胶东半岛下了这样的一场雪,一场预示着明年能大丰收的瑞雪,作者怀着一种深厚的民族之情表达了对这场雪由衷的喜爱,他怎么能不喜悦呢?
  师:愿意再读读课文吗?现在我们回头再看文章,作者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把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找出来,带着作者传递给我们的民族之情和由衷的喜悦来读一读,用你们的朗读来赞一赞这场雪好吗?
  (点评:这一部分的读,是在学生深入理解景物特点及课文内涵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进行的,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水到渠成。)
  师:你们不仅读出第一场雪的美,更读出你们和作者由衷的喜悦,不由得使我想到这样一首赞美雪的歌,《我爱你,塞北的雪》,我们用这首歌来唱一唱胶东的雪怎么样,能唱唱吗?试一试。老师唱,能唱的和老师一起唱,不能唱的为我们打拍好不好?
  歌:我爱你,胶东的雪,
  飘飘洒洒,满天遍野,
  你用白玉般的身躯,
  装扮银光闪闪的世界
  你用生命融进土地哟,
  滋润着山村的麦苗,迎春的花叶
  啊……我爱你
  啊……胶东的雪,胶东的雪
  师: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儿,课虽完,但意未尽,如果你喜欢这篇课文,请你课后再去仔细品味这篇文章,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下课!

  [板书设计]
        雪前 天气变化快 骤然
   第一场雪 雪中 鹅毛般飘落
    喜悦  雪后 粉妆玉砌 五光十色
         联想 瑞雪兆丰年

  课后反思
  在这一课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我力图体现课程标准关于高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些理念,以及关于培养学生创新智能的一些理论,遵循的是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三个维度,较好地体现了对学生个性验的充分尊重,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充分重视,并落实了语言学科的感悟、品味、培养语感的基本任务。主要采取如下策略:(1)从个性感受入手,以学生的感受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进一步去感受和体会课文(2)调动自身已有经验,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来学习课文。(3)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悟法。
  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应该说较好地落实了上述构想,尤其学生们的创造力和可塑性都使我感觉到意外,让我惊喜。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解决:(1)对学生读的指导不够,缺乏对重点语句的精雕细刻。(2)对学生的积极性调动的不够充分。
 
《第一场雪》教学实录之四
内蒙古 韩崴
  
  师:我发现重庆的孩子特别聪明,老师非常高兴,老师的家乡在呼伦贝尔,前几天,那里下起了第一场雪……(老师伴随音乐、画面深情介绍场景。)
  上课。

  师:一场及时的大雪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场雪》,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打开书,让我们伴随作者的描述去感受喜悦的心情。轻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词的字音。
  生自由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我们来检查一下。
  (媒体出示生词,学生认读。)
  师:老师提醒一下,大家仔细看看这些生词,在字形和读音上有什么注意的地方?
  生:沉甸甸的“甸”需要注意,玉屑的“屑”要注意读音。
  师:非常好,谁愿意领着大家读一读。
  生领读“屑”、“瑞”等生词。
  师:我们来比赛谁认得快。(媒体出示生词,生依次认读。)
  师:非常好,我们来分段朗读课文,好吗?
  生:好。
  请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齐读。(老师随机纠正“玉屑”、“映着”等字词的读音。)
  师:这是一场怎样的雪?
  生:及时的雪。
  生:我认为这不仅是一场及时的雪,还是一场很美的雪,给孩子们带来了舒畅。
  生:我认为雪像一位化妆师,把山川、树木、房屋……打扮得非常美丽。
  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感受雪的大和美,边读边勾画出描写雪景的句子,看看自己有什么收获。
  生默读课文。
  师:(巡视)她是抓住重点词。
  师:好了,你来说一说。
  生:我认为有第三段中的“雪花簌簌……”,因为写出了雪的大。
  生:我认为还有“山川、树木……”,这段话
  师:粉妆玉砌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多美啊,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生:呵,好大的雪啊!
  师指导感情朗读。
  师:还有吗?
  生:我从第四自然段中的“落光了叶子的松树上……”体会到了作者把雪后的美景描写的很好。
  投影展示雪后的美景。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句。
  生读“落光了叶子的……”一句。
  师:谁愿意继续。
  生:“……显出一道五光十色的彩虹。”这里更加显示了雪化了之后的美丽景象。
  投影展示雪末随风的景象。
  师:让我们连起来读一读。
  生读“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五光十色的彩虹”一段。
  师:你还有什么样的感受吗?
  生:……我从这里体会到了雪花的大。
  生:我从“地上一会儿就白了”也体会到雪下得大。
  师:我们来看看105页下面这段话,“……偶尔扑哧一声”,我们来感受一下。
  生:我听到了积雪把枯枝压断的声音。
  师:对,我们一起用朗读来感受一下。
  生读。
  师:多美啊,同学们声音再大一点,我们再读一次。
  生读。
  师:雪多大,景色多美啊!请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和生活经验,想想什么叫“瑞雪”。
  生思考,老师巡视。
  生:我体会到这场雪预兆着明年是一个丰收年。
  生:这预示着给农作物带来丰收。
  师:你把这段话读一读。
  生读。
  师:听明白了,大雪可以把……,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师:“被”指的是什么?
  生:雪。
  师:“馒头”预示着什么?
  生:预示着丰收。
  师:还有什么体会吗?
  生:……雪化了,泉水可以给农作物提供水分。
  师:很好,老师这里也有一份资料,请大家读一读。
  (投影出示,内容包括“积雪防冻害”、“积雪防春旱”、“雪水的奇特功能”。)
  师:还给丰收带来希望。我们从字里行间都体会到作者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请大家把文中写得生动的句子大生读一读,争取背下来。
  生自由读课文。
  师:好了,谁可以来?
  生:(背诵)“天放晴了……五光十色的彩虹。”
  师:背得真好,下面请大家回家以后背给自己的父母听一听,好吧?我们来看看作业,
  大家可任选其中一项作业。
  (投影出示作业。)
  作业内容:
  1、熟练背诵并摘抄你最喜欢的段落。
  2、选择一处你喜欢的景物,写一写重庆的冬天。
  3、搜集一些古人写雪景的句子和段落。
 
《第一场雪》教学实录之五
刘宏志
  
  (一)问题引入,抓住要点。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21、第一场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1)积累了词语例如:
    (2)知道了作者和写作背景
    (3)知道了课题中“第一场”的含义
    (4)初步学习了课文,知道了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5)并把课文分了段。板书:雪前、雪中、雪后、联想。
    (6)把每段加了精美的小标题。
  3、作者在描写雪前、雪中这两部分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呢?
    板书:变化快、(抓住“骤然”)
    非常大(不仅写了样子——“鹅毛般的雪花,”,颜色——“地上白了”,而且写了声音——“簌簌地不断往下落,”,偶尔压断枯枝“咯吱一声响”,因此,这部分内容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序。

  (二)精讲细读,体会情感。
  师:这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天放晴了,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作者由第一场雪联想到什么呢?这节课,我们来细细地阅读课文第三段和第四段。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段,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展现画面。
  生:(自由读)
  师:读了这一段,你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感到雪后的景象怎样?
  生:我眼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我感到雪后的景象非常美。
  生:我眼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瑞雪图,非常迷人,使我感到轻松愉快。
  生:我仿佛看到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大家都有一个同感:雪后是一幅美丽壮观的景象,给我们以美感。
  师;我们分小组再读一读,想一想,你从哪些词语中品味出这种美的?
  师:在我们进一步读书之前,老师想问一下:大家了解哪些读书的方法?
  师:下面请用你们喜欢的方法来读书,读好了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希望你们相互之间会有些启发。
  生:“山川、河流、树林、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我从“粉妆玉砌”这个词品味出美。
  师:什么是粉妆玉砌?
  生:“粉妆玉砌”是用白粉装饰、玉石砌成的意思,形容一片白色世界。
  师:在课文中指用什么装饰,用什么砌成,结合课文内容再解释具体些。
  生:在这里是指用白雪装饰,用白雪砌成,形容雪后世界一片白色。
  师:还可以说成是怎样的世界呢?
  生:银白色的世界。
  生:洁白的银色世界。
  生:洁白晶莹的世界。
  师:很好。这晶莹世界给了你美感。还从哪些词语品味出美?
  生:我从“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品味出美。这些词语写出了雪落在树上以后,树枝的样子和色彩,使我仿佛看到了那“银条儿”和“雪球儿”。
  师:说得非常好。“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这四个叠词,紧扣特点,贴切地描绘了“银条儿、雪球儿”的形态,生动传神地描绘了雪落枝头的美景,的确让人感到非常美。
  生:我从“玉屑似的雪末儿”这个词语中体会到美。
  师:“玉屑似的雪末儿”怎么使你感受到美呢?
  生:“玉屑似的雪末儿”是说雪末儿像玉石的粉末,在阳光照射下,十分美丽。
  师:是啊,玉石既美又珍贵,用它来形容雪,当然让人感到美了。
  生:“五光十色的彩虹”使我感到美。雪本来是晶莹透明的,在清晨阳光的照耀下,现出五光十色,像七色彩虹一般,所以很美。
  师:理解得好。我也仿佛看到了这彩虹。
  生:我从“簌簌地落下来”“雪末儿随风飘扬”两个地方体会到美。因为读到这两个地方我感到雪末在落,在飘,在动,使雪后的画面活起来了。
  师: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静态描写给人以幽静秀雅之感,动态描写给人明快热烈之感。这一动一静使景物特征更加鲜明,使画面更加迷人
  师:想象得很好。刚才,大家把表现雪后景美的词语都做了分析,理解和体味得好。谁能把同学们的发言综合一下,说一说,从哪些词语品味出美。
  生:在这一段中,我们通过“粉妆玉砌、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玉屑似的雪末、五光十色的彩虹、轻轻摇晃、随风飘扬、簌簌地”这些词语中,品味出美。
  师:概括得很全面。作者抓住了雪大、景美的特点,给我们描绘出一个童话般的雪的世界。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写,再到粉妆玉砌的世界中去尽情地遨游一番吧!读这一段时,要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展现这幅美的画面,体会雪景这美。请同学们练习读一读
  生:(朗读第三段)
  师:读得不错。听了你的朗读,雪后的美景再一次浮现在老师的眼前。你仿佛站在雪地里,置身于美景之中。有一个地方,语气读得还不够。哪一句?
  生:“嗬!好大的雪啊!”这个地方语气读得还不够。
  师:对。“嗬!”表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惊讶。
  生:惊奇。
  师:只是惊讶吗?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还有高兴和赞叹。
  师:对,是又惊又喜,发出赞叹。赞叹什么呢?
  生:赞叹雪下得大。
  生:赞叹雪景非常美。
  师:还赞叹什么?
  生:还赞叹雪后人们喜悦的心情。
  师:是啊,这一“嗬!”含三赞:一赞雪之大,二赞雪景美,三赞人之欢。应该把这种情感读出来。(范读:嗬!好大的雪啊!)
  生:练习读。
  师:除了写景美,这一段还写了什么?请一位同学读下一节。
  生:朗读第七节。
  师:这一节主要写什么?
  生:这一节主要写小孩子们玩雪。
  师:当你踏上这厚厚的积雪,当你和伙伴们在雪地里掷雪球、堆雪人时,你有何感受?
  生:我非常快乐。
  生:我是兴高采烈的。
  生:我在雪地里玩的时候,是自由自在的,心里特别愉快。师:你为什么是兴高采烈的?为什么心里特别舒服?
  生:因为我非常喜欢雪,很愿意在雪地里玩耍。
  师:那末,作者此时的心情怎样?你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作者也很高兴。我从“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一句中看出来的。
  师:孩子们“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是真的吗?为什么这样写?
  生:不是真的。这样写主要表现了孩子们欢乐的心情。
  生:这样写,突出了孩子们玩雪时的欢乐气氛,表达了孩子们的欢快心情。
  生:这样写突出的是孩子们的欢乐,表达的是作者的喜悦心情。
  师:好。这是什么写法?
  生:夸张的写法。
  师:对。也许是一阵风把树枝上的雪吹落下来,也许是孩子们掷的雪球把雪打落下来,而作者把它写成“孩子们的叫喊声把雪震落下来”这就突出了孩子们欢乐情绪之高涨,表达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师: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生:作者赏雪。
  生:雪后美丽的景象。
  师:好。你在雪地里只是自由自在地游戏玩耍,而作者见到这场大雪联想到什么?我们接着学习最后一段。请自由读这一段。
  (生自由读最后一段)
  师:这一段写什么?
  生:这一段写作者的联系。
  师:作者联想到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吧!
  生齐答:瑞雪兆丰年。
  师:什么是“瑞雪兆丰年”?
  生:“瑞雪”就是吉祥的及时的雪,“兆”就是预示,“瑞雪兆丰年”就是指吉祥的及时的大雪,预示着来年是个丰收年。
  师:对。为什么说瑞雪兆丰年?
  生:“寒冬大雪,可以冻死一部分越冬的害虫,雪融化成水渗进土层深处,又能供应庄稼生长的需要。”所以说瑞雪兆丰年。
  师:还有补充吗?
  生:“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做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师:两位同学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了这个问题,谁能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瑞雪兆丰年”有何科学根据?
  生:有三方面的根据:第一,寒冬大雪能冻死害虫;第二,雪水能供应麦子生长;第三,雪是麦子的棉被。
  师:归纳得很好。你知道“棉被”起什么作用?
  生:“棉被”能保护麦子过冬。
  师:从“冻死害虫、供应水分、保护过冬”三方面说明瑞雪兆丰年是有充分的科学根据的。同学们,看到雪景美,作者心里充满喜悦,想到来年的丰收,作者心里怎样?
  生:作者更加欢喜。
  师:这一段写的什么?
  生:这一段写作者的联想。
  师:联想到什么?
  生:这一段写作者联想到瑞雪兆丰年。
  师:好。课文学习完了,同学们喜欢这篇课文吗?
  生:喜欢。(齐答)
  师:想一想,你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为什么喜欢?
  生:我喜欢课文的第三段,雪景描写得很美。有动态描写,有静态描写。“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等是静态描写,“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雪末儿随风飘扬”是动态描写。
  师:很好。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静态描写给人以幽静秀雅之感,动态描写给人明快热烈之感。这一动一静使景物的特生更加鲜明,使画面更加迷人。
  生:我喜欢最后这一段。作者在写景写人时结合写情。例如:“嗬!好大的雪啊!”“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积雪都震落下来”等句子中透露出作者喜悦心情。
  师:说得好。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关心农业生产、与农民心心相连的思想感情。
  生:我喜欢联想部分。它使我懂得了“瑞雪兆丰年”的道理。我原以为不就是下雪吗,有什么可高兴的。读了联想部分,听了老师的介绍,我也不由自主地喜欢这场雪了。

  (三)引导领悟,总结方法。
     师:想一想,在这篇课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对雪的喜爱和赞美。
     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下面我们就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习表达方法。
    (1)按照顺序:课文按按雪前、雪中、雪后的时间顺序写。
    (2)抓住特点:雪前、雪中、雪后各个阶段的特点非常清楚。
    (3)借景抒情:作者对第一场雪的喜悦之情通过具体语言表现出来,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读写结合,提高能力
     前不久,我们阜新市下了2004年的第一场雪。我记的当时正好上第三节课,窗外,雪花在风中毫无拘束的飘舞着:有的顽皮,正在上蹦下蹲;有的懒惰,正在晃晃悠悠;有的欢喜,正在左摇右摆……雪非常的纯洁,非常的洁白,像白色小天使,从天而降,仿佛置身于白色的世界。"真是一场极好的大雪呀!不知有多久,没有见过这样的雪了,真想一步跨到窗外,沐浴在雪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或者是像小时候那样,你追我赶打雪仗,互相协作堆雪人……。"同学们,这可是今年的第一场大雪,咱们就来找一找着两场雪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吧。,
     同学们认真回忆一下当时的情景,仿照课文描写雪景的方法,谈一谈自己观察到的雪景。

  (五)综合训练,课外延伸
   1.查找与雪有关的诗歌。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反复朗读,达到背诵。
   3.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积累在本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