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六年级 >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实录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碧螺春

上出《碧螺春》的语文味
作者:金晓雯
  
  《碧螺春》是小学语文苏教版十二册上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久负盛名的碧螺春茶名字的由来以及采摘、制作和品尝的生动情景。记得,去年我在一本杂志上匆匆一瞥,看到过一篇有关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设计内容已模糊了,但留在我心中的疑问仍很清晰:这样上语文课,不是等于在上茶道课、茶文化课、品茶课了吗?难道除此之外就没有东西可以挖掘了吗?所以今年我特别留心这一课,怎样上出《碧螺春》的语文味。我仔细地阅读着课文,一遍又一遍,自己都不知道读了多少遍了。“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这是课文的最后一句,是引用了一位外国诗人的诗句,我又反复地读着,想着作者引用这一句并不是十分华丽的诗句其背后的用意。读着读着,我豁然开朗,“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这“江南明媚的春光”难道仅仅是江南的风光吗?不,这里面肯定有更多的含义,更多的“春光”!于是就有了下面的设计。

  一、走进课文,引出“明媚春光”
  师:上节课,我们读《碧螺春》,这节课我们来品《碧螺春》。碧螺春久负盛名,一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出示这一句)
  同学们,让我们轻声读一读,细细品一品,你是否能读出些什么?
  (学生们轻轻地读,细细地品,若有所思)
  生(交流):
  我读出了那位外国诗人对碧螺春的喜爱;
  我读出了那位外国诗人对江南明媚春光的喜爱;
  我读出了江南的春光明媚;
  我读出了碧螺春是我们江南春的代表;
  ……
  师:同学们,这是你们的真实感受,相信走进课文后你们会有更多的体会、感受。
  利用那位外国诗人的诗句切入文本,让学生一下子闻到碧螺春茶的清香,感受到江南的明媚春光。但由于对课文未进行品读,学生对这句话的感悟只是停留在表面。
                                〖你正在浏览《课文网》提供的文章〗
  二、走进采茶图,赏“明媚春光”
  师:让我们随着作者的足迹一起走进江南明媚的春光,走进清晨采茶图。
  (师范读第四自然段,生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生学着老师美美地读一读,边读边在头脑中出现有关这幅画面的词语。)
  生(交流):
  翠绿欲滴
  神采飞扬
  欢声笑语
  美丽动人
  ……
  师:对,所有的这些词都化作了四个字——美丽动人。
  师:让我们记住这些美丽动人的语句,想着这些词,想着这副画面,相信你一定能很快记下这段文字。
  (两分钟后,有同学已经能背了,于是,请上第一个举手者,背得很流利,只是缺失一些情感;请同学们一起朗诵,告诉他们朗诵一方面是不看书本,更重要的是有感情,学生们开始了有感情地朗诵,三分之一的同学能达到老师的要求。)
  再出示: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师:细细地读一读,细细地品一品,你又读到了什么?
  (学生细细地读,细细地品,静静地想)
  生(交流):
  我读到了采茶姑娘的欢声笑语;
  我似乎看到了采菜姑娘披着晨雾在茶园中辛勤劳作;
  我看到了采茶姑娘神采飞扬的表情;
  我知道了江南明媚的春光里有采茶姑娘勤劳的身影;
  ……
  在走进了美丽动人的清晨采茶图后,学生对“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中所看到的“明媚春光”的视野开阔了,不仅仅只是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这“明媚的春光”里还有那采茶姑娘勤劳的身影。

  三、走进焙茶图,看“明媚春光”
  师:清晨,茶园里闪现着采茶姑娘忙碌的身影,飘荡着他们银铃般的欢笑声,入夜之后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走进“入夜焙茶图”,看看焙茶手的劳动,这一副景象我们又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学生仔细地品读)
  生(交流):
  我认为可以用“繁忙”来形容这一场景;
  我认为还可以用“新奇”来形容这一场景。
  师:那你们又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学生进行有目的的研读,读后进行交流,他们大多抓表现焙茶手一系列动作的词:揉、搓、捺、抓等,从这些词中我们感受到了焙茶手的那一份繁忙,同时又感觉到了一份新奇。)
  再出示: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再一次让学生进行品读)
  生(交流):
  我读出了在“明媚的春光”里还有焙茶手的辛勤劳动;
  我读出了没有焙茶手的辛劳就没有如此明媚的“春光”
  我读出了作者对焙茶手的赞美之情。
  ……
  师:所以说“劳动就是美,劳动创造了美”。(出示这一句话,让学生高声朗读。)
  此时此刻,学生对“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的理解又丰富了。

  四、走进品茶图,品“明媚春光”
  师:正因为有了心灵手巧的采茶姑娘、技术娴熟的焙茶手的辛勤劳动,才能使我们品尝到如此清香扑鼻的碧螺春茶,此时此刻,我们仿佛闻到了那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赶快走进月夜品茶图,这一幅图我们又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呢?
  (学生静静地读)
  师:这一幅图我们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学生齐说:陶醉)
  师:同学们,还记得《村居》这首诗吗,一个“醉”字让我们看到无限春光,真是“问言与谁醉,却道春光明媚”。那就让我们再醉一回,这一次我们又醉在什么里?
  (学生投入地读)
  生(交流):
  我醉在“夕阳西下,明月初升”的意境中;
  我醉在碧绿清澈的汤色中;
  我醉在那份真诚的情谊中;
  ……
  师:多么富有诗意,多么令人陶醉,难怪那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情不自禁地吟出: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读着读着,这一诗句在作者眼里仿佛又在向我们诉说着:江南春光美,江南人更美。(出示)
  读到这里,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江南的明媚春光才一览无余。

  五、走出课文,丰富“明媚春光”
  师:多么诗意的语言,让我们也写上几句诗意的话,既要运用刚才所学的,又要发挥你的想象进行创作,出示:
  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
  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到了
  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到了
  …………
  (学生进行创作,可以改变老师提供的形式,由于上课时间有限,未能进行交流)

  附: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
  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看到了清晨采茶姑娘兴奋的笑脸,
  看到了入夜焙茶手繁忙的工作,
  看到了夕阳下品茶人陶醉的脸庞。
  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
  我听到了江南欢快的鸟鸣,
  听到了采茶姑娘银铃般的欢笑声,
  听到了焙茶手繁忙的劳作声,
  听到了品茶人啧啧的赞叹声。
 
  我认为,成功的语文教学既要根植于语文文本本身,又要游离于语文文本之外。引用外国诗人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并且不断地反复出现,不断地丰富其内涵,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最后是学生自己的创作,既让学生走进文本,又要让其跳出文本,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味。
 
《碧螺春》教学实录之一
太原市万柏林区大众小学 李小燕
  
  师:同学们,平时喝过茶吗?喝茶的时候有何感受?谁来说说?
  生:舒服。
  生:舒畅。
  师:好。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受去品尝一种久负盛名的茶──碧螺春。(板书课题)读。
  生:碧螺春。
  师:全文用了一个词来说明碧螺春在很久以前就已经了很大的名声,哪个词?
  生:久负盛名。(板书)
  师:久负盛名的碧螺春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名气呢?带者这个问题请大家认真地读一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书非常认真!关于碧螺春,它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生:碧螺春,原来是一种野茶,被人称为“吓煞人香”。后来大家根据此茶产于碧螺峰,以及常用“春”来代称茶的习俗,便给它起了一个颇为雅致的名字──碧螺春。
  师:讲得多好呀!掌声送给他。同学们,读课文不仅要读懂内容,还要读出字里行间的感受,品出字里行间的味道,更应该用心来感受。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文的四五六自然段,边读边想看看主要写了碧螺春的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生:主要写了摘茶,焙茶,品茶三方面的内容。
  师: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足迹一起走进江南明媚的春光,走进清晨采茶图。(师范读第四自然段,生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生学着老师美美地读一读,边读边在头脑中出现有关这幅画面的词语。)
  生(交流):
  翠绿欲滴神采飞扬欢声笑语美丽动人……
  师:对,所有的这些词都化作了四个字──美丽动人。
  师:让我们记住这些美丽动人的语句,想着这些词,想着这副画面,相信你一定能很快记下这段文字。
  (两分钟后,有同学已经能背了,于是,请上第一个举手者,背得很流利,只是缺失一些情感;请同学们一起朗诵,告诉他们朗诵一方面是不看书本,更重要的是有感情,学生们开始了有感情地朗诵,三分之一的同学能达到老师的要求。)
  师:细细地读一读,细细地品一品,你又读到了什么?
  (学生细细地读,细细地品,静静地想)
  生(交流):
  我读到了采茶姑娘的欢声笑语;
  我似乎看到了采菜姑娘披着晨雾在茶园中辛勤劳作;
  我看到了采茶姑娘神采飞扬的表情;
  我知道了江南明媚的春光里有采茶姑娘勤劳的身影;
  …… 
  师:清晨,茶园里闪现着采茶姑娘忙碌的身影,飘荡着他们银铃般的欢笑声,入夜之后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走进“入夜焙茶图”,看看焙茶手的劳动,这一副景象我们又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学生仔细地品读)
  生(交流):
  我认为可以用“繁忙”来形容这一场景;
  我认为还可以用“新奇”来形容这一场景。
  师:那你们又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学生进行有目的的研读,读后进行交流,他们大多抓表现焙茶手一系列动作的词:揉、搓、捺、抓等,从这些词中我们感受到了焙茶手的那一份繁忙,同时又感觉到了一份新奇。)
  再出示: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再一次让学生进行品读)
  生(交流):
  我读出了在“明媚的春光”里还有焙茶手的辛勤劳动;
  我读出了没有焙茶手的辛劳就没有如此明媚的“春光”
  我读出了作者对焙茶手的赞美之情。
  ……
  师:所以说“劳动就是美,劳动创造了美”。(出示这一句话,让学生高声朗读。)
  师:正因为有了心灵手巧的采茶姑娘、技术娴熟的焙茶手的辛勤劳动,才能使我们品尝到如此清香扑鼻的碧螺春茶,此时此刻,我们仿佛闻到了那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赶快走进月夜品茶图,这一幅图我们又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呢?
  (学生静静地读)
  师:这一幅图我们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学生齐说:陶醉)
  师:同学们,还记得《村居》这首诗吗,一个“醉”字让我们看到无限春光,真是“问言与谁醉,却道春光明媚”。那就让我们再醉一回,这一次我们又醉在什么里?
  (学生投入地读)
  生(交流):
  我醉在“夕阳西下,明月初升”的意境中;
  我醉在碧绿清澈的汤色中;
  我醉在那份真诚的情谊中;
  ……
  师:多么富有诗意,多么令人陶醉,难怪那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情不自禁地吟出: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读着读着,这一诗句在作者眼里仿佛又在向我们诉说着:江南春光美,江南人更美。(出示)
  师:多么诗意的语言,让我们也写上几句诗意的话,既要运用刚才所学的,又要发挥你的想象进行创作,出示:
  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
  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到了
  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到了
  (学生在轻音乐中写自己的感受)
  师:这就是碧螺春,这就是久负盛名的碧螺春。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更多的茶文化等待我们去品尝,就让我们在品中学会生活吧!下课!
 
《碧螺春》教学实录之二
作者:平而不凡
  
  一、复习提问:
  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碧螺春的?
  生:课文是从碧螺春的产地、名字由来、采摘、制作过程、品茶这五个方面来写的。
  师:课件出示播放背景图兼音乐。
  久负盛名的碧螺春产地是在太湖的东山和西山,它最大的特点是香,因此古代诗人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谁能联系你看到的茶园和平时闻到的茶香简单说说诗的意思。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增加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像生活一样,不断揭开新的一页,充满不朽的生命力。这里,教师充分调动六年级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过茶园采茶,品尝过茶来理解诗句,厚实阅读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生:学生回答略。
  师:从“入山无处不飞翠”里,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1:我似乎看到了吴县东山西山的茶汛,那满山遍野青翠欲滴的茶树。
  生2:我看到了绿树映衬着采茶姑娘真是美得像幅画
  生3:我看到采茶姑娘披着晨雾,踏着朝霞,三五成群,结伴走向茶园。
  师:你想不想看看晨雾里姑娘采茶的情景呢?
  二、学习采摘图
  1、谈话:“碧螺春的采摘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每年刚交春分,碧螺春茶汛便开始了。”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课文一起欣赏一下碧螺春的采摘图。
  2、大家边看图边听录音,看看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1)、交流:是美丽动人的图画。
  (2)、出示文字,这一自然段写了清晨,采茶姑娘在茶园采摘嫩芽的情景,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看看从哪些词句中可以感受到呢?
  3、生读后交流。结合自己在电视上看到的采茶姑娘,说说自己为什么会从课文的描写中感受到采茶姑娘的轻盈敏捷。
  (“结合自己看到的采茶姑娘,说说自己为什么会从课文的描写中感受到采茶姑娘的轻盈敏捷。”这一训练,使语文教学生活化,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也优化了教学过程,还能使语文教学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时时用语文,从而激发、引导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4、是啊,多美的文字,能通过你的朗读把一幅幅茶园的美景展示在我们眼前吗?齐读。
  5、文章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美如画卷,能不能试着记住其中最感兴趣的一两句呢。指名背、齐背。
  师:茶园的景色固然是美不胜收,但采茶姑娘更让我们动容。所以“绿树映衬着俊美的身影,构成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作者用他那如画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动人的“春早采茶图”。
  师:《碧螺春》一文还为我们描绘了另外两幅美丽动人的图画。
  三、学习焙茶图
  过渡:清晨采茶是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入夜焙茶更是让人感觉新奇无比。今天,就请同学们走进课文角色,在熟读课文以后来扮演焙茶手,体验茶艺。
  1、我们来读读第五自然段,焙茶过程中哪儿让你感到繁忙、新奇?在焙茶手的动作下面做个标记。
  2、根据交流出示:“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
  3、出示焙茶手焙茶录象,边看边学:揉、搓、捺、抓
  (教师利用录象让学生学焙茶手焙茶,这是一个独特的、意想不到的设计。由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敢于大胆想像,充分演练,智慧之花竞相开放,教学高潮不时迭起,学生真正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人。)
  4、同学们演得真好,读得也一定会更好,练练。
  5、还有哪儿让你感到新奇、繁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什么叫“工艺”?为什么称碧螺春为“工艺茶”?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一切有语文滋养的活动,都可以把它当作教材。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6、这一段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如果此时你们正在欣赏焙茶手焙茶,会对他说些什么?
  生:焙茶手真是技艺高超啊!
  生:焙茶手,你的技艺太熟练、太厉害,看你焙茶真是一种享受,收我为徒吧,教我几招焙茶的诀窍吧。
  请读出你们的这种感受。
  师:此时此刻,我想说——(真想尝尝碧螺春茶,滋味到底如何?)
  四、学习品茶图
  1、出示第六自然段,引读。
  如果说看制作碧螺春茶有一种新奇感觉的话,那么,品尝碧螺春茶就更有一种陶醉的感受了。夕阳西下,明月初升。在院中摆上一张桌子,几个人团团围坐,取一套青花瓷茶具,倒上七八十度的温开水,然后分别放入一小撮碧螺春茶。这是在月下品茗。
  2、继续读,联系整个自然段,实物演示,教师当场泡碧螺春茶,让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学生说话:
  (学生通过眼看、鼻闻,充分领略碧螺春茶的香,一个个都发出由衷的赞叹:碧螺春真美呀!碧螺春真香呀!碧螺春多绿呀!
  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努力,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课堂环境,就会使“把世界引进教室”、“把生活引进课堂”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得到真正体现。)
  生:茶叶如青螺入水,旋转着飞速下沉。
  师:请你找找碧螺春色艳的句子。
  生:这时叶芽舒展,茸毛轻舒,一旗一枪,嫩绿透亮,姿态极其动人。
  师:请你找找碧螺春香浓的句子。
  生:整个白瓷杯中,汤色碧绿清澈,清香扑鼻而来。
  请一位学生品茶。然后找找碧螺春味醇的句子。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知识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语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就会加深感受。)
  生:轻轻抿上一口,清新爽人。茶水入肚,仍感觉甜津津的。
  师:能理解“一旗一枪”吗?
  生:旗是叶,枪是含苞的芽。
  师:同学们为客人沏碧螺春过茶吗?谁能说说沏碧螺春茶的程序?
  (教师在课前送给学生一些碧螺春,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师:朋友们坐在一起品茶,仅仅是品茶吗?还在品什么?(课前预设:茶有时不单单是解渴之物,在很多时候它像一座桥梁,沟通你我的,使陌生的成为熟悉,使熟悉的成为亲密的。真所谓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交友如茶,则淡而清香,愈渐愈浓,令人回味。)
  (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课前教师送给学生一些碧螺春,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课上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在品茶生活中,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生活化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在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这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
  生1:读“茶水入肚……那份真诚的情谊随着浓郁的茶香飞溢四周。”
  生2: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师:茶作为中国文化的使者,同样也给国外友人一个了解中国的窗口。有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那么你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看到了什么呢?谁来说说?
  生畅所欲言。
  师:真是江南春光美,江南人更美,美在生活,美在劳动,美在创造。
  (美在生活,美在劳动,美在创造。自然地丰富了文本的内涵。)

  【评析】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语言来源于生活,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在生活中学语文,才能学好语文。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不断揭开新的一页,才会充满不朽的生命力。
  一、生活化的课堂环境
  案例中,教师善于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例如:复习提问时,课件出示播放背景图兼音乐,学生不仅在轻松愉快地气氛中复习巩固了前一节课学的内容,而且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利用现代媒体,播放了录像和音乐,既拉近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又唤醒了学生已有的对碧螺春的表象,为学习课文设置了台阶。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努力,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课堂环境,就会使“把生活引进课堂”、“把世界引进教室”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得到真正体现。
  二、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1、贴近生活的教材
  经济的发展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碧螺春》所写的内容是学生生活中喝到、见到、听到的内容。茶这样的内容源于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一切有语文滋养的活动,都可以把它当作教材。案例中,教师具备了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如教师在课前送给学生一些碧螺春,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的课前预设,让学生了解到茶有时不单单是解渴之物,在很多时候它像一座桥梁,沟通你我的,使陌生的成为熟悉,使熟悉的成为亲密的。真所谓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交友如茶,则淡而清香,愈渐愈浓,令人回味。自然中明了课文的主旨。
  2、参与生活的学生
  在教材走向学生生活的同时,我们必须放开学生的手脚,鼓励学生到生活的海洋中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例如案例中让学生观看焙茶手焙茶的录象,然后抓住写动作的词语模仿一下,可以让孩子获得很多知识。这也是让学生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为语文能力的形成引入一泓不绝的活水,真正变封闭狭隘的语文为开放活泼的生活化的语文。
  三、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方法生活化是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觉而主动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磨砺人生。
  让语言文字训练“生活化”。案例中,教师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与周围的世界息息相通。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受到灵魂的陶冶和思维的训练。例如案例中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在家乡虞山上看到的采茶姑娘,说说自己为什么会从课文的词句中感受到采茶姑娘的轻盈敏捷这一训练,使语文教学生活化,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也优化了教学过程,还能使语文教学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时时用语文,从而激发、引导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阅读课文“生活化”。案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把语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就会加深感受。例如:课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课前教师送给学生一些碧螺春,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的设计,使教师不需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在品茶生活中,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生活化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在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这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
  总之,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现“全面”与“综合”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一个新理念。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实践证明,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需要用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也优化了教学过程,还能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