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全部高中高一语文下册同步练习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高一语文十八岁出门远行知识精讲

áo)  蹲着(dūn) 以儆效尤(jǐ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兴致勃勃   无关紧要   漫不经心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B、兴高采烈   遍体鳞伤   脍炙人口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C、奋不顾身   心安理得   潜移默化     五十步笑一百步
D、委曲求全   目瞪口呆   人才倍出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3、填入下面空缺处恰当的一组是(    )
(1)我就绕着汽车转悠起来,转悠是为了________箩筐的内容。
(2)他也许是在驾驶室里呆得太久,现在需要________身体了。
(3)那时候开始起风了,风很大,山上树叶摇动的声音像是海涛的声音,这声音使我_______。
A、侦察    锻炼    恐惧             B、侦查    训练    恐怖
C、侦察    训练    恐惧             D、侦查    锻炼    恐怖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部短篇小说里,作者开头便不厌其烦地凸显 “我”的所见、所思、所感。
B、在推翻萨达姆的政权之后,布什政府为进一步控制海湾,又指控伊拉克的比邻伊朗秘密兴建核设施,其意在敲山震虎。
C、李明同学一向学习刻苦认真,每天的作业他总是苦心孤诣地深入钻研,保质保量地完成,因此,他的学习成绩在年级总是名列前茅。
D、现在我根本不在乎什么旅店,这汽车这司机这座椅让我心安理得。我不知道汽车要到什么地方去,他也不知道。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赶紧给他点火,他将烟叼在嘴上吸了几口后,又把头塞了进去。于是我泰然自若了,他只要接过我的烟,他就得让我坐他的车。
B、每辆车后面都有两只大筐,骑车的人里面有一些孩子。他们蜂拥而来,又立刻将汽车包围。
C、那汽车的模样真是惨极了,它遍体鳞伤地趴在那里,我知道自己也是遍体鳞伤了。
D、我是在这个时候奋不顾身扑上去的,我大声骂着:“强盗!”扑了上去。于是有无数拳脚前来迎接,我全身每个地方几乎同时挨了揍。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的手更黑了,他的脏手在衣服上擦了又擦,然后跳到地上走了过来。“修好了?”我问。“完了,没法修了。”他说。
B、“十八岁”是什么?十八岁是成人的标志;“出门远行”是什么?是离开家,离开家就是走向社会。
C、“你上哪儿?”我说:“随便上哪儿。”他又亲切地问:“想吃苹果吗?”他仍然看着我。“那还用问?”“到后面去拿吧。”
D、我趴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让我出门?”“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7、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地奔上去看旅店,可每次都只看到另一个高处,中间是一个叫人沮丧的弧度。
B、那时候开始起风了,风很大,山上树叶摇动的声音像是海涛的声音,这声音使我恐惧,使我也像汽车一样浑身冰凉。
C、我被打出几米远,爬起来用手一摸,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鲜血像是伤心的眼泪一样流。
D、空中的飞鸟对飞机来说是个很大的威胁,因为飞鸟虽小,却能像子弹一样击穿飞机而坠毁。

二、阅读拓展
(一)阅读《十八岁出门远行》(节选部分),回答问题。
天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我无限悲伤地看着汽车,汽车也无限悲伤地看着我。我伸出手去抚摸着它。它浑身冰凉。那时候开始起风了,风很大,山上树叶摇动的声音像是海涛的声音,这声音使我恐惧,使我也像汽车一样浑身冰凉。
    我打开车门钻了进去,座椅没被他们撬去,这让我心里稍稍有了安慰。我就在驾驶室里躺了下来。我闻到了一股漏出来的汽油味,像是我身上流出的血液的气味。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觉得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的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想起了那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我记得自己在外面高高兴兴地玩了半天,然后我回到家,在窗外看到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趴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
    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
    “让我出门?”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1、文中加点的词“旅店”有什么含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理解句子的含义
(1)我无限悲伤地看着汽车,汽车也无限悲伤地看着我。
(2)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3、在经历了这场浩劫之后,文中写出了“我”和汽车的哪些相同感受?作者把二者结合起来写有什么好处?

4、文中划线两句的环境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5、如果你是小说中的“我”,被突如其来的残酷现实冲击得遍体鳞伤,你会怎样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或者怎样做?

(二)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1-4题。
泪为谁流
夜,黑得出奇,静得怕人。
  一个佝偻的身躯,迈着蹒跚的步伐,走向那片既熟悉又陌生的玉米地。是父亲。
  一副挺拔的腰板,眨着智慧的眼睛,藏在那片既陌生又熟悉的玉米地。是儿子。
  父亲是慈爱的父亲,为了儿子有出息,他起早贪黑,辛苦劳作,供儿子上学。
  儿子是懂事的儿子,为了父亲的期望,他废寝忘食,刻苦学习,来报答父亲。
  听到儿子考上大学的消息,父亲布满皱纹的老脸绽放出了光彩,似乎突然间高大了许多。
  看着父亲欣喜若狂的样子,儿子充满朝气的小脸笑得更加甜了,仿佛幸福的大道已铺好。
  然而,大笔的学费怎么办?多年来,父亲一直东挪西借,几亩薄田根本不够儿子那已经很节约的花销。父亲双眉紧锁。
  儿子不忍让父亲陪笑、求人,故作镇静地说:“我不念了,没用!”
  “啥?”父亲跳起来,双眼瞪得大大的。身子微微发抖,齿缝间蹦出一个字:“念!”
  “啊!”儿子清醒了。父亲辛辛苦苦,为的就是今天,如果不念,父亲会更伤心。
  佝偻的身躯移进了玉米地,布满老茧的手慢慢地伸向那熟悉的玉米棒子。那是他的希望。
  挺拔的腰板深吸了一口气,握惯笔管的手抖动着抓紧落尽叶子的枯树棒子。那是他的怒气。
  一声闷哼,长老茧的手从玉米棒子上滑了下来,父亲的头在流血!
  一声惊呼,握笔管的手已不能再抓住枯树棒子,儿子两眼直直的。
  来不及清楚这一切,佝偻的身躯缓缓倒下。
  想不到失手铸成大错,挺拔的腰板“扑通”坐地……
  夜,静得怕人,黑得出奇。猛然间,电闪雷鸣。黑得出奇的夜异常恐怖。
  片刻间,风雨大作。……
  父亲是为了儿子:在农闲时节外出打工。活虽累,钱虽少,至少能给儿子买点好吃的,来补养一下儿子虽高大却瘦弱的身子。父亲攥了攥枯瘦的手。
  儿子是为了父亲:在放假期间看护农田。夜虽黑,胆虽小,为了能让他日归家的父亲看到自己的庄稼没受到损害而露出笑容。儿子咬了咬雪白的牙。
  父亲是合格的父亲。精心的他舍不得花车费,步行三十里,摸黑到家的情况下不忘到自家的玉米地看看。
  儿子是称职的儿子。眼尖的他在发现有人闪进玉米地后,顾不得害怕,抡起了木棒,他不能让父亲苦心经营的成果被人偷走。
  于是,独生子的满腔怒气化作对父亲的当头一棒……
  夜,更静了,有的只是那雨声:滴答,滴答……
  不,这不是雨!这是老天在流泪!
1、整个故事以“黑夜”为背景,文中多次描写黑夜的景象,其用意有哪些?

2、“父亲是合格的父亲。”纵观全文,父亲的“合格”体现在哪些方面?

3、小说以“泪为谁流”为题,其含义是什么?
 
4、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小说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你最欣赏小说中哪一种手法?请简要分析,写一段鉴赏文字。(在80字以内)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张文诩,河东人也。父琚,开皇中为洹水令,以清正闻。有书数千卷,教训子侄,皆以明经自达。文诩博览文籍,特精《三礼》,其《周易》《诗》《书》及《春秋三传》,并皆通习。每好郑玄注解,以为通博,其诸儒异说,亦皆详究焉。
高祖引致天下名儒硕学之士,其房晖远、张仲让、孔笼之徒,并延之于博士之位。文诩时游太学,晖远等莫不推伏之,学内翕然,咸共宗仰。其门生多诣文诩,请质凝滞,文诩辄博引证据,辩说无穷,唯其所择。
治书侍御史皇甫诞一时朝彦①,恒执弟子之礼。适至南台②,遽饰所乘马,就学邀屈。文诩每牵马步进,意在不因人以自致也。右仆射苏威闻其名而召之,与语,大悦,劝令从官。文诩意不在仕,固辞焉。
仁寿末,学废,文诩策杖而归,灌园为业。州郡频举,皆不应命。事母以孝闻,每以德化人,乡党颇移风俗。尝有人夜中窃刈其麦者,见而避之,盗因感悟,弃麦而谢。文诩慰谕之,自誓不言,因令持去。经数年,盗者向乡人说之,始为远近所悉。邻家筑墙,心有不直,文诩因毁旧堵以应之。文诩尝有腰疾,会医者自言善禁③,文诩令禁之,遂为刃所伤,至于顿伏床枕。医者叩头请罪,文诩遽遣之,因为其隐,谓妻子曰:“吾昨风眩,落坑所致。”其掩人之短,皆此类也。
州县以其贫素,将加振恤,辄辞不受。每闲居无事,从容长叹曰:“老冉冉而将至,恐修名之不立!”以如意④击几自乐,皆有处所,时人方之闵子骞、原宪焉。终于家,年四十。乡人为立碑颂,号曰张先生。
(选自《隋书•张文诩传》)
[注]①朝彦:朝廷中有才学和德行的人。
②南台:官署名。
③善禁:施禁咒语。
④如意:一种象征吉祥的物品。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恒执弟子之礼          执:施,行
B、意在不因人以自致也        致:招来
C、文诩因毁旧堵以应之        堵:墙
D、会医者自言善禁         会:恰逢

2、下列加点词用法和意义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其诸儒异说,亦皆详究焉     B、①右仆射苏威闻其名而召之
  ②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②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C、①始为远近所悉          D、①文诩因毁旧堵以应之
  ②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3、下列句子能够分别直接表现张文诩“淡于功名”和“为他人着想”的一项是(  )   
①文诩意不在仕,固辞焉/文诩每牵马步进,意在不因人以自致也
②时人方之闵子骞、原宪焉/其掩人之短,皆此类也
③每以德化人,乡党颇移风俗/文诩遽遣之,因为其隐
④州郡频举,皆不应命/文诩因毁旧堵以应之
⑤州县以其贫素,将加振恤,辄辞不受/文诩慰谕之,自誓不言
⑥文诩策杖而归,灌园为业/谓妻子曰:“吾昨风眩,落坑所致。”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文诩的父亲为人清正,家中藏书颇丰,喜欢读书并教育自己的子侄辈,使他们最终都因为明晓经书而通达。
B、张文诩淡泊名利,志不在仕,多次推辞做官,并很注重自己的德行修养,希望自己有美名传世。
C、张文诩博览文籍,隋文帝招揽天下名儒硕学之士时,房晖远、张仲让、孔笼等人都极力延请张文诩担任太学博士。
D、张文诩博学多闻,不慕名利,善解人意,处处为他人着想,并常常以自己的德行来感化教育别人,深受同乡爱戴。

5、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根据文意补充省略的成分。
(1)父琚,开皇中为洹水令,以清正闻。有书数千卷,教训子侄,皆以明经自达。
译:
(2)其门生多诣文诩,请质凝滞,文诩辄博引证据,辩说无穷,唯其所择。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事母以孝闻,每以德化人,乡党颇移风俗。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一、基础检测
1、B(背:bèi)
2、D(“倍”应为“辈”)
3、A   (侦查:检察机关或公安机关为了确定犯罪事实和犯罪人而进行调查。侦察:为了弄清敌情、地形及其他有关作战的情况而进行活动。锻炼:通过体育运动使身体强壮,培养勇敢机警和维护集体利益等品质。训练: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恐怖:由于生命受到威胁而引起的恐惧。恐惧:惧怕。)
4、C(A、不厌其烦:不嫌麻烦。用在句中是贴切的。B、敲山震虎:指制造攻击的声势,使隐蔽的对方惊恐害怕。C、苦心孤诣:指刻苦用心地钻研探求,到达独创的程度。用在此句不符合语境。D、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5、A  (A、泰然自若:不以为意,神情如常。形容临事从容镇定。与语境不符,应为“心安理得”。)
6、C  (C项中第3个问号应改为句号。语气不需要那么强烈。)
7、D  (D句指代不明,是飞机还是飞鸟“坠毁”,不清楚。)

二、阅读拓展
(一)
1、(解答本题要结合全文来作答。)旅店象征漂泊的灵魂的栖息地,是一处暂时或长久的寄托地。理想的“旅店”,安定的归宿,温暖的港湾,也许并不存在。小说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真实而深刻地写出了这样一种成长的烦恼与痛苦,这样一种人生的无奈与残酷。
2、(1)作者把汽车当作人来写,通过“我”和汽车的对视,写出了远行遭遇挫折后、理想破灭之时的无奈。
(2)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我”初次出门远行的兴奋、高兴之情。(意对即可)
3、在经历了这场浩劫后,“我”和汽车都遍体鳞伤,浑身冰凉,无限悲伤,但心窝还是暖和的。作者把他们结合起来写是因为两者有相似的经历,更重要的是作者借汽车这一有形的实体,用它的遭遇来表现“我”在这场经历后内心的感受。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让人真实可感。
4、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理感受,两句景物的描写分别写出了出门远行后和远行前的不同心情。通过对照来引发读者的思考,使文章有了较深的底蕴。
5、(本题是一个开放型的题目,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参考答案:(1)放弃远行回家。(2)从此改变对现实的态度。(3)依然坚持自己的做法。

(二)
1、①为小说定下一个凄凉的基调。或:渲染了悲剧的气氛。 ②交待悲剧产生的客观原因(如:因为黑夜,儿子看不清来人的面容;因为黑夜,父亲不能发现玉米地里藏着的人) 
2、①宽厚仁慈,充满父爱;②勤劳俭朴,节衣缩食,供儿子读书;③身在乡野,目光远大,以培养儿子成才为己任。
  3、老天爷为这对父子在生活的泥沼中相互理解,相互关爱,苦苦挣扎的意志与真情感动得流泪。(或:老天为这对父子在生活中的悲剧结局而流泪)   
4、(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答案不强求一致,能言之有据,自圆其说即可。)小说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有:①对举(或对应),将对父亲和儿子的描写两两对举,使父子二人的形象更加鲜明;②倒叙,产生悬念,扣人心弦;③烘托,让黑夜烘托悲剧的色彩;④诗化的语言,使小说充满了抒情色彩等等。

(三)
1、B(应为“到达”)
2、D(①因,于是;②因,乘机;A中的“其”均为指示代词,那些;B中的“而”均表示承接关系;C中的“为”均为介词,表示“被”。)
3、A(②中有“时人方之闵子骞、原宪焉”不是直接表现;③中的“每以德化人,乡党颇移风俗”不是表现“淡于功名”。⑤中的“州县以其贫素,将加振恤,辄辞不受”不是表现“淡于功名”)
4、C(是“房晖远、张仲让、孔笼等人都被延请担任了太学博士,而不是张文诩”)
5、(1)(张文诩的)父亲张琚,开皇中年担任洹水县县令,凭着清廉正直而闻名。家中藏书几千卷,(喜欢读书并)教育自己的子侄辈,(使他们)都因为明晓经书而通达。
(2)房晖远、张仲让、孔笼等人的学生大多到张文诩处,请教询问疑惑不通的地方。张文诩就旁征博引,辩论解说没有穷尽,任随学生选择。
(3)(张文诩)侍奉母亲因为孝顺而闻名。(在自己的乡里,)他常常用自己的德行来感化教育别人,乡党也因此改变了乡里的一些风气习俗。

附文言文原文翻译:
张文诩,河东人。他的父亲张琚,开皇中年担任洹水县县令,凭着清廉正直而闻名。家中藏书几千卷,喜欢读书并教育自己的子侄辈,使他们都因为明晓经书而通达。张文诩博览群书,特别精通《三礼》,对那些《周易》《诗》《书》以及《春秋三传》,也都通晓熟悉。常常喜欢郑玄的注解,认为他的注解通达广博,而对那些儒家各学派不同的学说,也都仔细研究。
隋文帝招揽天下有名望、学问渊博的学士时,其中房晖远、张仲让、孔笼等人,都被延请担任了太学博士。当时,张文诩在太学游学,房晖远等没有谁不推崇他佩服他,太学内都一致称赞他有学识,都尊崇、仰慕他。房晖远、张仲让、孔笼等人的学生多到张文诩处,请教询问疑惑不通的地方。张文诩就旁征博引,辩论解说没有穷尽,任随学生选择。
治书侍御史皇甫诞是当时朝廷中有才学有德行的人,他为人谦恭,常常行弟子的礼节。他刚到南台,马上装饰自己所乘的车马,屈驾到太学邀请张文诩。张文诩每次都牵着马前往,想不靠别人来请而自己到那里。右仆射苏威听说了他的名声,于是就召见他,与他畅谈,非常高兴,劝说他当官。张文诩的志向不在官场,因此坚决谢绝了。
仁寿末年,太学被废弃。张文诩就拄着拐杖回到家,以灌园为业。州郡频频举荐他,他都没有赴命。张文诩侍奉母亲因为孝顺而闻名。在自己的乡里,他常常用自己的德行来感化教育别人,乡党也因此改变了乡里的一些风气习俗。曾经有人在晚上偷割张文诩的麦子,张文诩看见后就有意回避,盗者于是感动醒悟,放下麦子向他道歉认错。张文诩宽慰他并告诉他,自己发誓一定不把这件事告诉别人,并坚决让他将割下的麦子拿去才离开。几年之后,盗者向同乡说起这件事时,才被远近的人所知道。邻家修墙,心思不正,总想多占一点地,张文诩于是就毁弃旧墙来顺应他。张文诩曾患有腰疼病,正碰上一个行医的说施禁咒语之后就能病愈。张文诩就让他为自己施咒,竟被刀所伤,以致于卧床休息。医者向张文诩磕头请罪,张文诩却立刻让他走了。为了替他隐瞒,对妻子和孩子说:“我昨晚头晕,掉在坑里把腰弄伤了。”他就是这样替别人掩盖过错。
州县认为他一直比较清贫,想对他加以赈济抚恤,他却拒绝不接受。常常闲在家里无事时就从容长叹说:“衰老渐渐来临,我恐怕不能树立好的名声了。”就用如意敲打案桌来自娱,当时人们把他比作闵子骞、原宪。最后死在家中,年仅四十岁。同乡为他立碑赞颂他,并称他为张先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