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五年级 > 人教版课标本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说课设计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说课设计之一
佚名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五年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杨氏之子》.本课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讲述了梁国姓杨一家中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这是一篇文言文,是学生初次接触的文言文,又是本组的开篇课文,本节课内容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打好学习古文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结合教材特点和本组单元的教学要求、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通过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自学生字,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2、理解古文的意思,发现学习古文的方法,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3、初步培养学生喜爱古文的感情。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教学难点:感悟语言的精妙,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二、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以师为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对文言文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古文的意思;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感悟语言的艺术魅力,体会古文的韵味。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尤为重要。因此我又运用了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突破难点之处。
  三、说学法:
  学生运用课前预习,课堂理解感悟的学习方法,通过自学、交流、汇报等活动方式,采取多种方式的朗读,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理解古文意思。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总结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体会语言的精妙。
  四、说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老师采用直接导入的方式导入。对学生说生活中有很多精妙的语言。有的语言幽默风趣,有的语言机智巧妙,有的语言精练得当。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第三组课文,从《杨氏之子》这课中去感受一下语言的魅力吧!板书感受语言的艺术10 杨氏之子通过让学生理解课题,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
  (二)激趣读文,初识文言
  学生刚接触文言文,能否正确断句、流利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教学中我首先进行范读,给学生以停顿、语气、语调上的暗示。因此,在这个环节,我出示课件,让学生看着大屏幕,然后领着学生一句一句的读,读准音,断好句,解决字音字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朗读,为理解文本铺开道路。
  (三)熟读深思,学文悟法
  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文言文的桥梁。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在这个环节中,我抓住了一个大问题:你读懂了什么?怎么读懂的?“让学生汇报交流,出示句子,一句一句的让学生汇报理解,并有意地进行学法的引导。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板书: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扩词连句。理解之后配乐朗读,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吟诵品评,精析妙语
  这个环节重在解决教学的难点。结合本组重点训练项目及文中语言,让学生直入精妙语言之处。让学生说说: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地方?
  再通过精妙语言的师生对话,比较两个句子,启发并引导学生感悟精妙语言的妙处,并从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五)拓展古文,感受语言
  学生初识古文,初步了解古文的学习方法,刚刚读出古文的一点味道来,一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个时候再出示一篇小故事,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考察一下学生是否能够体会到语言的精妙之处,一举两得。
  总之,本课力求结合课标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读有味道,学之有法,培养学生自学读书与阅读理解的能力。
 
《杨氏之子》说课设计之二
绛县第一实验小学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杨氏之子》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所选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编排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
  2、文本解读:《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课文内容简单,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通过本课学习,一是让学生理解古文的意思,感受故乡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让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奠基;三是通过课后搜集妙言小故事,积累语言,丰富语言。
  3、教学目标:
  A类目标: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3).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
  B类目标: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2).抓住重点词,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聪明机智。
  C类目标:1).分组练笔丰满文本。2).交流课外搜集的妙言小故事,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4、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学生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把没写出来的内容补充出来,应做为难点来突破。抓住人物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惠,语言的精妙,也是本课重难点之一。
  5、预习作业:
  1).会写课后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2).能正确朗读课文,能根据课后注释,了解故事内容,旁边批注自己的感悟和不懂的问题。3).搜集妙言小故事,准备课上交流。

  二、说教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谈话导入——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读写结合——激发想象性,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三、说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习本课的主要方法是朗读。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美读—熟读—诵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读写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说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名言导入,激发兴趣。(A3 5分钟)
  以同学们课下积累的古代名言警句为话题导入新题,解题。然后大屏幕出示《杨氏之子》,让学生读,比较与平时所学课文有什么不同,发现文言文的基本特点,言简意赅,使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产生兴趣。
  第二板块:反复朗读,读好文本。(A1、2 10分钟)
  本板块除让学生过好生字关外,应重在读上下功夫。首先引导学生断句,让他们明白应怎样停顿,然后通过自读,抽生读检查。在朗读不尽人意时,老师再逐句进行指导,并通过表情和适当的肢体语言范读,还原语言文字的形象,切切实实让学生感受到读书学习是一种乐趣。因为好的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能激情激趣。
  第三板块:根据注释,疏通全文。(B1 10分钟)
  本板块的教学,在学生依据注释自读自悟的基础上,采取寻找伙伴,自由结合的方式,理解内容。在汇报学习成果时,以简驱繁,从以下几点突破难点。
  本课只有五句话。学习第一句话,应重点强调孩子姓杨,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着重理解通假字“惠”,同智慧的“慧”,但还有仁爱、善良、温顺之意。“聪惠”一词,说明杨氏之子既聪明又有教养。第二句重点理解“诣”字,诣多指拜访尊敬的人或长辈,可见这杨氏非同一般,是孔君平尊敬的一个人,而且杨、孔两家交往甚密,不然怎会“乃呼几出?”这个小孩怎么会知道来人姓孔?既然如此,就不能理解为孔君平是以杨梅取笑杨氏子,而是开个玩笑,“考考”他,是不是“甚聪惠”。第三句重点强调,孩子端来各种水果,其中有杨梅,再次强调“杨”字。第四句让学生明白,孩子姓杨,而杨梅的第一个字也是“杨”,看来,杨梅是你们家的水果。第五句强调:“禽”不是指家禽,“禽”指的是鸟,飞禽走兽。孩子由孔君平姓孔,马上想到孔雀,真可谓聪惠。
  抓住重点词语,反复朗读文中人物对话,感悟人物说话的语气,便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也不失为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办法。
  第四板块:美读品味,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惠(B2 10分钟)。
  学生仅仅理解了课文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升华文本,才能活跃思维。想想:全文55个字围绕哪三个字写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找到“甚聪惠”后,再引导学生品读全文的对话,体会杨氏之子之聪惠。①从“应声答曰”可看出他反应快。②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回答中,可看出孩子会听,能听出孔君平话中话,也用孔的姓回敬孔。答得妙,加上“未闻”语气委婉客气,避免了对长辈的冒犯,且天衣无缝。③从“为设果,果有杨梅”可看出他会待客,热情、大方、有礼。最后再让学生读,反复比较有无“未闻”两字的微妙变化,使学生感悟到: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显示出孩子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读书要读出味道来,抓住关键词,带着问题读书,才能读出味儿来,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第五板块:熟读成诵,丰富积累。(A2 5分钟)
  人常说:“熟读成诵更要紧”,学完课文,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诵背,更有利于积累语言,丰富语言。

                     第二课时
  第一板块:导入新课(4分钟)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谁能把这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既巩固了上节所学内容,又导入了本课的学习。
  第二板块:读写结合,激发想象。(C1 26分钟)
  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写的。有人考证说,杨氏之子叫杨修,但不是三国时期的那个杨修,这是一家之言。不过这个杨修也聪明过人,现在我们以杨修为名,把这个故事分组进行新编。
  第一组的同学:想象,杨修九岁了,他长得什么模样,用哪些语句可表现出他聪明机灵。第二组想象二、三句,杨修家是大户人家,谁来开门?小孩是谁叫出来的?小孩出来后,会怎样跟孔君平见面?第三组想象四、五句,小杨修拿出水果以后,他们怎么说的?还会说些什么?这一设计意在读写结合丰满文本,让学生丰富想象,使学习变成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一种精神需要。
  第三板块:交流搜集的妙言故事。(C2 10分钟)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抽生读自己搜集的妙言小故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六、说板书:
                  杨氏之子  聪惠
                 杨——杨梅  反应快
                        会听
                 孔——孔雀  会说

  这样的板书设计,内容精当简约,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课文是从“孔、杨”两姓上做文章,引发出欢乐的故事。故事中的小孩聪惠,表现在反应快,会听、会说,突出了文章重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读中解,读中品,最后熟读成诵,既使学生读懂了课文,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外拓展应把握好怎样的度?
  随着有效教学框架的不断深入,课外拓展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真可谓一举两得,那么课外拓展应把握好怎样的度?
  1、课外拓展要有针对性。例如学习了《杨氏之子》,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敏,巧妙应答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下,可让学生继续搜集有关妙言小故事,感悟他们的语言艺术,丰富自己的积累。再如学习了《打电话》,可让学生看电视时,注意相声的表达艺术。
  2、课外拓展要有上的性。无的放矢,什么也做不好,课外拓展也同样如此。为使学生视野更广阔,学完课文后,老师也可有目的的为学生补充一些内容。如学了《儿童诗两首》,可补充《山村孩子的画》《童年》等,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节省了时间。
  3、课外拓展要有可操作性。老师布置的内容尽可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如时间过长,任务过大,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也难以达到拓展的目的。
 
《杨氏之子》说课设计之三
佚名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第三单元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有四篇课文。《杨氏之子》是文言文,《宴子使楚》是一篇传统的精读课文,《半截蜡烛》是个剧本,《打电话》是一段相声。学习这组课文,要求学生能感受话言表达的艺术,并通过综合性学习,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以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来表达。为了达成这样的总目标,教学《杨氏之子》一课时,确定了三个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而“会写6个生字”“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背诵课文”在第二课时完成。今天大家看到的是第一课时。
  为了顺利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教学流程为:谈话引入→解题→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谈话引入:
  我是这样引入的:亲爱的同学们,最近两个周,我们都在研究语言。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不信,你读一读《杨氏之子》这篇文章,会有同感。
  这样的引入力求彰显三点:(1)语言简洁,(2)直奔目标“风趣幽默的语言”,(3)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影响孩子们价值取向。(4)最后,学生看着教师板书课题,齐读。学生看到的是生成的过程,不是生成的结果。教学的时候,生成的过程远比生成的结果重要得多。
  二、解题
  解题这个流程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1)理解《杨氏之子》题目的意思。分四步落实。
  第一步:联系生活实际想想,“子”是什么意思?
  第二步:借助字典查一查,“氏”是什么意思?
  第三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并要求学生写下来:杨家的儿子。)
  第四步:照这样说,我该是“黎氏之女。”你该是什么呢?
  第一步和第二步意在让孩子们获取学习文言的一些方法,为下面运用这些方法学习文言文作一个铺垫,起个示范作用。第三步,说写并用,希望孩子们把知识学过手(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行,说的就是这种效果吧)。第四步,是一个知识外显的过程,也叫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认知规律告诉我们:孩子们听懂了,并不意味着就掌握了,必须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再表现出来。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中就缺乏这个过程,因此过不了多久,孩子忘了,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又要花时间重新去补,这就是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2)解题这个流程中的第二个环节是借住注释了解文章的背境知识。分两步展开,
  第一步:自读,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为此,我作了四个方面的知识储备,①晋朝:历史上的一个朝代;b《世说新语》:这就是《世说新语》的全部内容,三卷,分为德行、言语等三十六门,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②汉末至晋代:大约5、60年的时间。③氏族阶层:我查过资料了,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指那些有钱或者有权力的人,再说通俗点,相当于今天当官儿的、大老板这些人。轶事:史书上不记载的事。今天只用到了两个。我认为备课应该作这方面的准备,所谓的给予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嘛。
  第二步:自记,一个注释,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知识,让我们再读一次,努力记住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如果让你根据这个注释设计一道填空题,你认为可以把哪些内容设计成填空的内容?
  设计意图同流程一中的第四步。
  三、读课文
  共设三步达成目标:
  第一步:出示读书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今天这篇课文,要把句子读通顺有一定的难度,读不通顺的地方就停下来多读几遍,直到读通顺了再往下读,这样努力了,你都还不能解决的,一定要作上记号,待会儿黎老师帮助你。既是交待学习任务,更是读书方法的引导。
  第二步:自由读。
  给孩子们3分钟的时间,可以读3—5遍。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时间为限制,保证了课堂纪律。不是限制读书遍数。不然的话,先读完的,没事做,会分心,心散了,收拢来就很困难,这就是我们有时候在课堂上组织纪律难的原因之一。
  第三步:交流检查。
  ①有需要帮助的吗?
  照应前面的任务,也就是说,课堂上,教学环节的推进,要像平常搞管理工作一样,布置下去了,就要检查;同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学生需要我的帮助,不是老师要你干什么;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帮助的地方,往往会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教师而言,目标明确,避免了平均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就学生而言,老师讲的是我不会的,自然要听得认真些,双赢!
  ②抽查,抽的是两位最差的同学,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往往有代表性;两位同学PK,引入竞争机制,于听的学生而言,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力,自然要听得专心些,于两位PK的孩子而言,最后的成功者多了一份成功的体验,最后的失败者增强了受挫能力。下来之后,龙方老师这样告诉我:你们班的学生我了解,我发现今天的课堂上抽的绝大多数都是差生,公开课上,我不能像你这样游刃有余,我不干臭差生。我是这样想的,这节课涉及到的都是一些基础的知识,目光自然关注最薄弱的同学,他们的问题都解决了,其他同学不会有太大的问题。第二课时,我请的更多的就是优秀的学生,需要领头羊带一带。③齐读,点面结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理解课文内容。
  第一步:“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
  我为孩子们补充了一个材料:什么是文言文。供孩子们在预习的时候使用,为学习新型课文建立了一个认知连接点。为出示下一个教学环节作了很好的铺垫。所以,当我借助这样的过渡语言,出示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交代下一个教学环节的时候,孩子们一点都不感到陌生。
  今天我们朗读文言文的时候,往往需要借助注释、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翻译成白话文。为了使意思更连贯,表达更具体,有些时候,加上一些字词。努力试试吧,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
  第二步:教给方法,翻译成白话文。
  ①借助注释②借助字典③联系上下文④联系生活实际……为了使意思更连贯,表达更具体,有些时候,加上一些字、词。
  第三步:运用这些方法自己试。
  第四步:交流展示:方式同上。自己提出不理解的地方——请两位同学PK——同桌互相进行——写下来。我们备课组一致认为,文言文起步阶段,需要这样的来学习。有了这些努力,第二课时很轻松的就完成了“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背诵课文”这两个学习目标。两节课下来,从孩子们完成的练习册和小状元来看,掌握的比较好,基本上实现了在课堂上就把知识学过手,不用我另外花时间去补。回过头来看一看,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时候,徐然给孩子们提供了方法,但是还是陡了一些,如果,中间借助书上的注释过渡一下,将坡度放缓一些,也许,孩子们学得还要轻松一些。基于公开课的因素,备课组建议我删掉其中的一个环节,将“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这个出彩的环节放到这节课中,考虑到自身实际,我没有采纳这个建议,对不起。
  五.体会语言的精妙。
  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这个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没看教书前,我也不太明白,所以,第二课时,我更多的是借助优秀的学生说出妙在哪里,受他们的启发,孩子们恍然大悟,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孩子们的发言非常精彩。背诵课文,孩子们一点夜不困难。晚上18个同学参加晚餐服务,一个小时不到的时间,所有的同学都完成了作业。由此可见,孩子们掌握得比较好!
  我不知道,新课程理念下,该不该这样上课,我一直是这样努力的,速度很慢,很多事都在课堂上完成,家庭作业大多是读、听、写的,用崔敏的一句话说,没看到你喊娃儿抄写,都听写得起,几呼没错!
 
《杨氏之子》说课设计之四
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柿沟中心小学 王文婷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杨氏之子》。
  这篇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主要讲述了梁国姓杨一户人家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块很好的敲门砖。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学生学情的把握和新课标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建议,我预设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并理解“惠”、“曰”、“禽”三个生字。
  2.通过对比学生与教师读的不同处,探究停顿,读懂课文,掌握学法。
  3.通过朗读品悟“未闻”、“应声答曰”等词语,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过人。
  4.在迁移运用中感悟古文之韵味,初步培养喜爱古文的感情。
  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为了不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有畏难情绪,我始终把本篇课文定位为一篇小故事,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我预设的教学重点是:创设情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鉴于文本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距离。所以预设的教学难点是:联系上下文,通过品读重点词“未闻”、“应声答曰”等,体会杨氏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他的机智聪慧。
  语文教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吃空,贵在导学;因此,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问题导读法等多种方法层层推进教学。
  具体的教学流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环节一、谈话导入,激起学文兴趣,走近古文。
  要是我问你,你会说话吗?一定有许多同学认为这个问题不需要回答。如果我再进一步问你,你能把话说好吗?这就得我们好好思考一番了,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人常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把话说好呢?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是怎么说话的?是谁呢?引出文章,揭示课题意思。然后让学生用这种方式将自己介绍给别人。
  (本环节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既为激起学生的学文兴趣,又在迁移运用中,降低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感)。
  环节二、初读古文,领悟文意,归纳学法。
  鲁迅先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兴趣的延续是重要的,建立在兴趣之上的探索更是难能可贵的。因而本环节分三个步骤展开教学。
  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达到使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目的。
  2、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疏通文意”,大致了解课文意思。在反馈交流时以文章朗读时为什么这样停顿来检查,进而达到初步理解古文的目的。
  3、通过探究停顿和结合注释的方法,采用对学、群学等形式,放手让学生质疑解惑,并归纳出文言文的四种学习方法(看注释、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变通)
  环节三、体悟“言外之意”,品味精妙之处
  文中的对话,是课文的精华部分,也是故事的感情升华之处,这一环节我立足语言文字,将读懂内容、理解词句、入情体验、感情朗读有机融合起来。主要安排了以下3个教学板块。
  板块1、品读孔君平的话:
  出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①师生对话,理解“字面之意”:此是君家果—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
  ②品读对话,体味“言外之意”
  此是君家果——你和杨梅同姓,乃一家人。
  板块2.感受杨氏之子对答之巧妙。
  出示句子: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感悟对答之巧。利用对对子的方法,老师说孔君平的话,学生用杨氏子的话来对。如,果——禽。君家——夫子家。君家果——夫子家禽。杨梅是君家果——孔雀是夫子家禽。通过这一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杨氏子对答妙在以对方的姓做文章,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②品读“未闻”之妙。通过朗读比较:孔雀是父子家禽。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读出“未闻”隐含的礼貌与委婉,感悟言外之意。
  学文至此,我问“孩子们,此时你感觉杨氏子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感悟出“聪慧”,然后齐读课文第一句理解句中的“惠”。
  A.随即我又问:那么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杨氏子的聪慧呢?学生自然会想到“应声答曰”,那么他到底是怎么回答的呢?(学生可能会说: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思维敏捷…….)
  B.随后师生合作演绎这两句对话:(我说孔君平话,生答杨氏之子的话。)
  板块3.回归整体,品味文本。(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最后熟读成诵)?
  环节四:课外延伸,巩固全文,拓宽视野。
  1.迁移该文:这样一个聪慧过人的杨氏子,同学们想去会会他吗?如姓柳,姓梅的去拜访该怎么说。(我与学生以姓柳的为例来演绎)
  模拟训练:师:杨氏子,(手指自己)在下柳君平。我手指着杨梅说道:“此时君家果。学生应对: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2、其实,我们平常说话也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同的效果。比如:“禁止践踏草坪”—多么生硬,“芳草依依,大家怜惜!”——多么充满关怀。请同学们也给大家写些警示语吧!
  3、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课堂中习得了一篇古文不是学习的终结。我们在课堂上要做的是努力去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五、板书:
                       10、杨氏之子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孔 君 平      杨氏之子     1、参看注释
            ↓           ↓        2、查工具书
            孔 雀        杨 梅      3、联系上下文
                                4、变通

    这样的设计,纵行对应,横行对比,突出重点,结构明晰,文字简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