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四年级 > 长春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实录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西湖的绿

《西湖的绿》教学实录之一
扶余县实验小学 张敏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西湖的美,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在读中体会西湖的“绿”的特点,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难点:
  读中感悟,读中训练语言,发展思维,培养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词句积累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入境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所以闻名于世,是因为有了西湖。能把你搜集到的关于西湖的资料介绍给同学听吗?(生介绍)听了同学们的介绍,你们是不是也想到西湖去看一看,这节课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再次走进这美丽的人间天堂,一同饱览西湖的绿色之美。
  二、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西湖的?学生汇报,师板书。(灵隐、苏堤、花港)
  1、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我们先到雨中的灵隐寺去看一看。请同学们拿出笔,自由地读读第一自然段,找一找,作者在灵隐寺都发现了哪些不一样的绿?
  师:同学们,找到绿了吗?
  生: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大屏出示句子)。
  师:“扑眼而来”是什么意思?
  生:满眼都是绿色,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绿的。
  师:除了扑眼而来,你还听说过这样的词吗?
  生:扑面而来,扑鼻而来。
  师:满眼的绿呀,一抬头作者看到了-------
  生: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是绿的。
  (大屏出示句子)
  师:能说说“古木参天”是什么意思吗?
  生:古老的树木枝繁叶茂异常高大。
  师:“苍翠欲滴”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
  生:“苍翠欲滴”就是特别的绿。
  生:“苍翠欲滴”就像最深的绿色,水灵灵的都要滴落下来了。
  师:在古老树木的映衬下,就连空中飘落的雨丝儿都是绿的,
  这绿真是处处都是啊!转眼间,作者就看到了-------
  生: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
  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大屏出示句子)
  师:“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飞来峰上的
  绿,那就是-------
  生:千变万化。(师板书)
  师:你能把这种变化的绿读出来吗?
  生:读。
  师:这深浅不一的绿叶可真美呀,一低头作者又看到了-----
  生: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石头缝里。(大屏出
  出示句子)
  师:“绿到石头缝里”能想像一下那是怎样的一种绿?
  生:青苔都长到石头的缝里了。
  师:每走一步,绿色都在变化着,我也想来感受一下这令人陶醉的绿(师读文,大屏出示句子)-------
  师:作者在欣赏这绿时心情怎样?
  生:心旷神怡。
  师:“心旷神怡”是什么样的感觉?
  生: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师:树木是绿的,山峰是绿的,小径也是绿的,还有什么是绿的?
  生:亭旁溪水淙淙,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大屏出示句
  子)
  师:作者在描写溪水时用了哪种修辞方法?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生:比喻。把水花比喻成飞滚的珠玉。
  师:在“绿”的映衬下,连溪水也是碧澄澄的,这真是绿满西湖。
  过渡语:孩子们,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所以作者由衷的感叹: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那苏堤的绿又怎样呢?
  2、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是怎
  样描写苏堤的绿的?
  生:生读文。(大屏出示小资料介绍苏堤)
  师:作者在写苏堤的绿时,主要写了什么?
  生:青苔。
  师:作者在写青苔时是按着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生:由远及近。
  师:从远处看,青苔给人的感觉是
  生:莽莽苍苍的,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大屏出示句子)
  师:说说你对“莽莽苍苍”的理解。
  生:“莽莽苍苍”的意思是深绿色的草木茂盛的样子。
  师:从近处看,青苔给人的感觉是
  生:读文。(大屏出示句子)
  师:走近一看,青苔的形状也很有趣,它们是-------
  生:读文。(大屏出示句子)
  师:“宛然”一词在句子里的意思是-------
  生:仿佛,好像。
  师:作者把青苔的形状作了比喻,有的-------,这说明青苔的形很多,这些形状不一的青苔,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吗?
  生:形状各异,变化多端,千变万化,千奇百怪。(师板书)
  师:这样鲜嫩,可爱,形状多端的青苔,你们想看吗?(大屏出示图片)这么美的绿苔给作者的印象是?
  生:坚忍不拔。
  师:能说说“坚忍不拔”的意思吗?
  生:形容意志坚强,不可动摇。
  过渡语:对于这种“千姿百态,坚忍不拔”的绿,就连当年的苏公也由衷的赞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这景色真是太美了!
  3、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说说在花港观鱼作者又看到了怎样的一个绿?
  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花港观鱼(大屏出示小资料介绍花港观鱼)走进花港观鱼,你看到了什么?(大屏出示图片)你看到的是这样的画面吗?谁能把看到的画面用语言表达出来。
  生:生读文。(大屏出示句子)
  师:在“亭亭玉立”这个词里,亭亭:高耸直立的样子。形容女子身材细长。在这里形容荷叶形体挺拔。请同学们想象一下,除了你看到的画面,你还能想到哪些画面?
  生:(微风一吹,满池的荷叶都在舞蹈,还有蜻蜓落在上面呢!)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想得可真美,这让我想起了宋朝诗人杨万里写的一首古诗:(大屏出示古诗:《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谁想读
  生:生读古诗。
  师:与初春的柳枝相比,作者更爱这初夏的荷叶,因为在作者的眼里,这荷叶怎样?
  生:生读文。(大屏出示句子)
  师:“裙袂飞扬”的意思是裙摆被风吹起的样子。“翩然”形容动作很轻快。“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一般都是用来形容人的,在这里却用来形容荷叶,这说明荷叶在作者的眼里怎样?
  生:充满活力。(师板书)
  师:你能把这种活力读出来吗?
  生:生读文。
  师:读到这,文章就要结束了,但作者却意犹未尽,甚至在归来的路上仍旧在回味西湖的“绿”,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体会作者那意犹未尽的兴致。
  三、交流感悟
  师:同学们,从灵隐到苏堤再到花港,这样一篇字数不是很多,篇幅不是很长的文章,作者却用了20几个“绿”把西湖的美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人赏心悦目,目不暇接。能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吗?
  生: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想要赞美西湖。
  生:作者这样写是因为他喜欢西湖。(师板书)
  师:除了文中这三处美景外,西湖还有许多吸引中外游人的地方,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图片,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大屏出示图片)
  四、拓展延伸
  师总结:西湖的美是多面的,不同人去游览西湖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描写西湖的诗文读一读,我想你的收益会更多。

  板书设计:
                灵隐  千变万化
          西湖的绿  苏堤  坚忍不拔  喜爱  赞美
                花港  充满活力
   
《西湖的绿》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之一
磐石市烟筒山二小 陈玉艳
  
  一、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西湖的美,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在读中体会西湖的“绿”的特点,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三、教学难点:读中感悟,读中训练语言,发展思维,培养情感。
  四、教学准备:课件词句积累卡
  五、教学过程:

  (一)、期待阅读,触摸“绿”
  师:这节课,陈老师给大家上课,同学们欢不欢迎?
  生:(一齐大声):欢迎!
  师:欢迎有什么表示?
  生:(热烈鼓掌)。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西湖的绿》。
  老师写课题
  师:请同学们注意我的表情。(教师面带表情的读)
  师:我读的怎么样?我们一起美美的读一遍。
  生:齐读。
  (设计意图:从美读课题入手,使学生怀着美美的期待来学习课文。)
  (二)、复习巩固,再现“绿”
  教师:有表情的朗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下面谁愿意自信地大声地读一下词语,如果你的动作、表情能配合一下那就太好了!
  1、课件出示:苍翠蜿蜒宛然幽静心旷神怡亭亭玉立
  碧澄澄水花飞溅群袂飞扬翩然起舞
  2、指读词语。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有表情的美读词语,由课题入词,由词入文,美好的阅读感悟从点滴中渗透。)
  (三)、品位语言,拥抱“绿”
  1、教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所以闻名于世,正因为有了西湖。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西湖的吗?
  4、学生汇报,形成板书。(灵隐、苏堤、花港)
  教师: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再次走进西湖,再次领略西湖的绿色之美吧!我们先到雨中的灵隐寺去看看好吗?请同学们拿出笔,轻声自由地,美美地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在灵隐寺作者都在哪儿发现了不一样的绿呀?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文)
  (以下内容为课堂预设,教师随学生学习情况可随机调控)
  师:同学们,找到绿了吗?好一个绿色的灵隐!一下车---------
  生: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
  师:“扑眼而来”是什么意思?
  生:满眼都是绿色,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绿的。
  师:你能读出满眼的绿色吗?
  生:尝试读。
  师:这个词我们是要读得快一些,还是慢一些?
  生:慢一些
  师:为什么?
  生:因为“扑眼而来”是说到处都是绿色,看都看不过来,当然要慢一点读。
  师:也就是说,要慢慢地欣赏。
  师:把你的理解送进句子里,再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除了扑眼而来,你还听说过这样的词吗?
  生:扑面而来,扑鼻而来。
  师:满眼的绿呀,一抬头-------
  生: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是绿的。
  师:“苍翠欲滴”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我没看过,谁能告诉我。
  生:“苍翠欲滴”就是特别的绿。
  生:“苍翠欲滴”就像最深的绿色,都要滴落下颜色了。
  师:把你的理解送进句子里,在读。
  师:绿色还不够浓,谁能再浓一些?指名读,齐读。
  师:“飘着的雨丝儿”什么样子?
  生:是轻轻的,柔柔的,落到脸上凉丝丝的。
  师:把你的感觉送到句子里。在读。一起读。生齐读。
  师:好绿的雨丝儿呀,一转眼-------
  生: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
  师:绿的可真富有变化呀,你能读出来吗?
  生:读。
  师:深浅不一的绿叶子可真美呀,一低头-----
  生: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石头缝里。
  师:“绿到石头缝里,”那是怎样的一种绿呀?我想象不出来,谁来帮帮我呀?
  生:青苔都长到石头的缝里了,
  师:你能读出来吗?没进到缝里,再试。嗯,这回绿到缝里了。
  师:每走一步,绿色都在变化呀,来到溪水旁了-------
  师: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师:你看到什么了?
  生:水很静,很清,很绿。
  师;那你可轻一点读,别把水给弄破了呀?
  生:轻轻的读。
  师:谁能比他还小心,同时还要读出水花飞溅的变化。
  生:读。
  师:唉呀呀,溅了我一身呢!好,大家再来一次。注意啊,这次要表现三种情感,第一种水静的平稳;第二种是水花飞溅的惊喜;第三种水绿是赞叹。好不好?
  生:好。(学生齐读此句)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巧妙暗示,一下车、一抬头、一转眼、一低头、走到溪水旁。引导学生注意到作者的观察顺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游记移步换景的基本写作方法。)
  师:好,就像这样把第一自然段有声有色地再练习读一次,各读各的。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
  生:(学生各自读文)
  师:谁觉得自己有进步?举手的都站起来。还有没有?你觉得自己有进步了,可以站起来,要敢于肯定自己,你们愿意把这段文字积累下来吗?
  生:愿意!(表情非常兴奋)
  师:我们一起来试着背诵。我背不出来,能背出来的,我拜他为师。
  课件出示:背诵框架。
  师:你们都是我的老师,我向你们学习!(拱手)
  教师:灵隐绿意浓浓,扑眼而来,直往你的眼睛里钻呢!亲爱的同学们,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呢!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也,九溪十八涧绿得闲。苏堤绿得---?
  生:怪。
  师:哪里怪,读读看。
  生: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师:嗯,是怪。能读出奇怪的吗?
  生读。
  师:还有哪里怪呢?
  生:有的青苔---------青绿山水。
  课件出示:(我能读出意趣美!)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看到这么多形状各异的青苔,是什么心情?
  生:惊喜。
  师:能把你的心情读出来吗?
  师:还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青苔的怪?
  生:形状各异,变化多端,不拘一格,变化莫测,变幻无穷,千变万化
  师:我想在你的朗读中听到这么多的变化,能满足我的小小要求吗?
  生:读。在读。
  师:同学们看(课件填空)你能比作者想象得更丰富,对吗?谁愿意试一试?
  生:想象填空。
  师:哎呀,这么多呀,我可真佩服你们呀!这里的逗号可以改成什么符号呢?
  生:省略号。
  师:课文的标点我们得尊重作者的意见,但是我们可以在朗读上读出省略的意味。读到这里稍停一下,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
  师:谁能创造性的朗读呢?
  师:这样美的苏堤,这样鲜嫩,可爱,形状多端的青苔,你们想看吗?
  生:想看。
  (设计意图:引导想像,建立形象,启发学生展开形象思维。)
  师:真想看假想看?谁想看,举手!
  生:(齐举手)
  师:闭上眼睛(声情并茂地配乐范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睁眼,看见了没有?
  生:看见了。
  师:看见了什么?
  生:湖面上雾蒙蒙的,下着小雨,湖边的树身上长满了青苔,青苔的形状不同----
  师:实际上你们不是在看,而是在干什么?
  生:想像。
  师:太重要了。读书时一定要想像,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这样读就读懂了,读活了,读理解了。你们说这种读书方法好不好?
  生:好。
  (设计意图:老师通过朗读,启发学生根据课文描绘的情境进行再造想像,对学生渗透形象思维的训练。)
  师:请有这种方法默读第三自然段,最好用默读,因为默读有助于想像。
  生:(默读)(配乐)
  课件:出示荷叶画面,
  师:你刚才看到这个画面了吗?谁想给这个画面配音呢?
  生: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玉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
  师:除了画面,你还想到了什么呢?
  生:微风一吹,满池的荷叶都在舞蹈,还有蜻蜓落在上上面呢!
  师:你想的可真美,让我想到了一首古诗: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能加上你的表演来读这句吗?
  生:读。
  生:我想到了,“在加上叶面上的水珠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师: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一般都用来形容谁呀?
  生:人,小女孩行么?
  师:你觉得这句话该怎样读呢?
  师:读出水珠的调皮,和小女孩的活泼可爱,行吗?谁来试一试?
  师:读的有滋有味,灵隐的绿扑眼而来,苏堤的绿变化多端,花港的绿呢---
  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五)、拓展延伸,融化“绿”
  教师引读:亲爱的同学们,随着你们的朗读,我们的旅游也结束了,该乘船而回了,雨已停了,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再回头看一眼这美丽的西湖吧!
  (师生共同整理板书)
  师:谁能像读古诗一样,摇头晃脑儿的读一遍我们的板书呀?
  师:亲爱的同学们,从灵隐到苏堤到花港,作者用她细腻而独到的笔触,让我们感受着绿的浓淡,绿的精灵,绿得生机。希望同学们用心灵去倾听,去感受,用笔去渲染去描摹。

  六、板书设计:
                  绝句
                 作者:我
               灵隐绿意扑眼来,
                  ↓
               苏堤青苔变多端。
                  ↓
               花港新荷蕴生机,

               西湖的绿()!

  (设计意图:再现课文脉络和作者的游览顺序,同时突出移步换景,西湖的绿的不同层次得到体现。还给学生留下了想像和创作的空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