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二年级 > 鄂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实录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采莲曲

低吟浅唱 心驰神往——《采莲曲》课例
青山区钢花小学 刘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具准备】
   1.CAI课件
   2.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古诗。
   1.自由练读古诗,圈划生字,读准生字。
   2.多种形式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教师相机解释“罗裙”“芙蓉”,并板贴“莲蓬”“荷叶”。
   3.再读古诗,读准读通。(多种形式练读,相机板贴“荷花”,激励学生会听乐读。)
  三、品读古诗。
   1.(CAI:荷塘风光,采莲姑娘的歌声)教师激情描述,引出第四行诗。
   2.(CAI:出示第四行)指导朗读。
     过渡:为什么只听见歌声,看不见采莲姑娘呢?请同学们读读古诗,找找原因。
   3.教师引导发现采莲姑娘穿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是一样的绿,并指导朗读,欣赏画面。
   4.(CAI:姑娘划船)你还看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发现姑娘粉红的脸就像一朵开放在水中的芙蓉花。
   5.指导朗读第一、二行。
     过渡:还有其他的原因吗?请大家再读读古诗仔细地找一找。
   6.教师引导发现姑娘划着船进入池塘里,和荷叶、荷花混在了一起,让人看不清楚。指导朗读第三行。
   7.(CAI:出示第三、四行诗)指导朗读。
  四、诵读古诗。
   1.教师描述意境,配乐范读。
   2.学生多种形式练习朗读。
   3.师生配乐齐诵。
  五、课外拓展。
   1.(CAI:出示《江南》)(自由读,师生齐读)

  【板书设计】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  罗裙
              芙蓉  脸
              池中  人

  课堂实录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诵读古诗吗?
  生(大声地):喜欢!
  师:通过近两年的学习,我们在诗人的带领下,从古诗中领略过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欣赏了柳枝的婀娜多姿,感受到了枫叶的红艳灿烂。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诗——《采莲曲》。
  师:(板书课题)“莲”是个生字,谁会读?(指名读,齐读)
  师:谁能读准诗题?(指名读,齐读诗题)
  二、初读古诗。
  师:《采莲曲》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120页,自由读读古诗,再把双横线中的生字圈划出来,大声地读几遍。(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鼓励学生多读,读准字音)
  师:(出示字卡:罗、裁)这些生字朋友谁认识?(重点指导读准“裁”字)
  生1:cái裁。
  师:你能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读准这个字吗?
  生1:“裁”是平舌音。
  师(赞许地点头):你说得很对。还有谁读得准?
  生2(大声地):cái裁。
  师:平舌音咬得准,声音也很响亮。
  生3(更加洪亮):cái裁。(师向他竖起大拇指)
  师:全班一起读。
  生(齐声):cái裁。
  师(出示“莲蓬”字卡):去掉拼音小帽,谁会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齐读。教师相机贴“莲蓬图”)
  师(出示写有词语的“荷叶”卡片):生字会读了,这些词语谁会读?
  (依次出现“荷叶、芙蓉、两边开、看不见、一色裁、乱入池中、罗裙”等词语,指多名当小老师带读,教师相机板贴“荷叶”,并相机解释:“罗裙”——是用丝绸裁剪制作出来的裙子;“芙蓉”——在诗中指的就是荷花。)
  师(指黑板):大家看,“池塘”里有荷叶,有莲蓬,还差什么呢?
  生(异口同声)荷花!
  师(出示荷花):谁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老师就请谁用荷花来装扮池塘。大家先自由大声地读读吧。
  (学生迫不及待地自由练习读古诗)
  师:请把古诗读给同桌听一听。读对了,请你夸夸他;没读对,请你帮帮他。(同桌互听互读,教师巡视)
  师:谁能准确、流利地朗读整首诗?
  生1:读古诗。
  师:谁来评一评?
  生2:他的字音都读准了,就是不够流利,中间卡了好几次。
  师:你不仅听得认真,而且评得有理,不仅能肯定这位同学的优点,还能提出建议,就请你来装扮池塘。
  生2:(把“荷花”贴在“池塘”里)
  师(面对生1):你能再读一次吗?老师相信这次一定比上次读得好。
  生1:(读古诗。准确、流利)
  师:真棒!还有哪位同学想读?
  生3:读古诗。(准确、流利地朗读,而且声音洪亮)
  师:她读得怎么样?
  生4:她读得很好,每个字都读准了,句子读得很通顺,而且声音响亮。
  师(把“荷花”递给生3):请你来装扮池塘吧。(生3高兴地上台贴“荷花”)
  师:下面我们来个小组赛读,怎么样?(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饶有兴致地赛读古诗)
  师:两组同学不分上下,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读古诗吧。(学生大声齐读)
  师:同学们的古诗都读得很准确、很通顺,瞧,荷花向你们张开了笑脸呢!(教师贴“荷花”)现在,我们就到池塘边去看看吧!
  三、品读古诗。
  师(CAI:荷塘风光):看,池塘里,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一片连着一片,粉红的荷花竞相开放,有的全开了,有的是个花骨朵,有的还露出了黄黄的小莲蓬,多么迷人的荷塘风光啊!
  师:(CAI:采莲姑娘的歌声)听,这歌声多好听啊!原来,池塘里还有人呢!这就是“闻歌始觉有人来”。
  师:(CAI:出示第四行诗句)谁来读读这一句?
  生1:读诗句。(强调“有人来”)
  师:池塘里真的是藏着人呢!本来满眼尽是荷叶、荷花,突然听到歌声,该是多么惊奇啊。谁再来读读?
  生2:读诗句。(强调“闻歌”“始觉”)
  师:你真的是大吃一惊呢!还有谁想读?
  生3:读诗句。(语调柔美动听)
  师:我听出来了,你不仅感到惊奇,还被美妙的歌声所陶醉呢!
  师: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吧。(学生齐读)
  师(指大屏幕):为什么只听见歌声,却看不见采莲姑娘呢?大家读读整首诗,找找原因吧。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教师与学生交流)
  生:因为姑娘穿的罗裙跟荷叶的颜色是一样的。
  师(板书:荷叶罗裙):你是从哪个地方读出来的?
  生:我是从第一行诗中的“一色裁”知道的。
  师:你真会读书,抓住诗中的关键词“一色裁”,就知道了罗裙和荷叶的颜色是一样的。理解关键词语读懂诗句,这真是学习古诗的好办法。
  师(CAI:出示第一行诗):谁来读读这行诗?
  生1:读诗句。(语气平淡)
  师:姑娘穿的罗裙和荷叶是一种颜色呢!(教师强调“一种颜色”)你能再试试吗?
  生1:再读诗句。(强调了“一色裁”)
  师:荷叶、罗裙绿得一模一样,让人难以分清。(望着另一名学生)你想读吗?
  生2:(点头)读诗句。
  师(欣赏地):荷叶是绿的,罗裙也是绿的,就像是从同一块绿布上裁下来的。
  (指多名学生美读诗句)
  师:(CAI:姑娘划船)快看!采莲姑娘划着船过来了,她们穿的罗裙,真的和荷叶是一样的绿呢!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沉默片刻,有学生激动地举起了手)
  生2:姑娘的脸和荷花都是红扑扑的。
  师(惊喜地):你说得太好了。(板书:荷花脸)姑娘粉红的脸多像一朵开放在水中的芙蓉啊!
  师:(CAI:出示第一、二行诗)谁能美美地读?
  生1:读诗句。(强调“两边开”)
  师:粉红的荷花、粉红的脸,真漂亮!
  生2:读诗句。(很有感情)
  师(高兴地):你读得真好,我仿佛看到了那美妙的情景呢!请全体女生读。(女生齐读)
  师:真是花美,人更美!来,咱们一起读。
  (师生齐读第一、二行诗,教师师相机做动作,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师:姑娘的罗裙绿得像荷叶,姑娘的脸庞红得像荷花,难怪只听见歌声,看不见人呢!还有其他的原因吗?请大家再读读古诗,仔细地找一找。(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教师与学生交流)
  生:池塘里有很多的荷叶,小姑娘被遮住了,所以看不见。
  师:(板书:池中人)对啊,采莲姑娘划着小船进入池塘里,和荷叶、荷花混在了一起,让人看不清楚,这就是“乱入池中看不见”。(CAI:出示第三行诗)谁来读?
  生1:读诗句。(强调“看不见”)
  师:是啊,哪里看得见姑娘啊!
  生2:读诗句。(强调“乱入池中”)
  师:采莲姑娘这里一个、那里一个,乱入池中!
  生3:读诗句。(摇头晃脑)
  师:荷叶、荷花真多啊,都不知道姑娘藏在哪里了!请全体男生读。(男生齐读)
  师:(CAI:出示第三、四行诗)姑娘和荷花池已经融为一体了,难怪“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指多名学生朗读,全班齐读。)
  四、诵读古诗。
  师:同学们读得真是有滋有味,都被这满池的荷叶、荷花吸引了。
  师(激情描述):诗人王昌龄也和你们一样,深深地陶醉了,他站在池塘边,看到那片片绿荷,朵朵芙蓉,随风摇曳,尽情开绽,突然耳边传来一阵动听的歌声,他这才发觉,池中竟然还有采莲的姑娘!她们穿着绿绿的罗裙,红红的脸颊在荷花的映衬下是那么的美。看到这里,他不禁吟诵出这首采莲曲:(教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吟诵起来。)
  师:你想像老师这样配上音乐来读诗吗?先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好吗?(学生练习朗读古诗)
  师(CAI:去掉诗句,出示荷塘画面)谁想来试试?(学生积极举手,教师随机指名朗读)
  师:(播放音乐)现在你就是王昌龄,正站在荷花池边欣赏美景,吟诵诗句。
  生1:背诵古诗。(背得有滋有味,同学们都忍不住鼓掌。)
  师:谢谢你带给我们这么美的诗句。还有谁愿意来诵读古诗?(指多名学生上台配乐吟诵)
  师:男女生比一比,谁更像小诗人,谁读得更有感情,好吗?(男女生赛读)
  师:瞧,不知不觉,大家都能背诵古诗了。我们一起来诵读古诗吧,如果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动作就更好了。(师生配乐齐诵)
  五、课外拓展。
  师:还有许多诗人都被这采莲的情景所陶醉,写下了不少优美的诗篇。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一首。(CAI:《江南》)(学生借助拼音练习朗读,指名读,师生齐读)
  师:同学们课后还可以找一找、读一读其他诗人写的与采莲有关的诗句,并把今天学习的古诗吟诵给爸爸、妈妈听。

  课后反思
  叶圣陶先生曾在《小学生诗选》的一篇序中对小学诗歌的教学,作了言简意赅的阐述:“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力;如果抓住精要之点,指点一两句话也许就够了,……其余的最好让学生自己去体会。通过字句体会情趣,滋味才隽永。”因此,教学中,我注重“情为上,情愈浓,感悟愈深;读为主,情在读中悟出,在读中体现”,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地反复诵读,在读中进入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发现语言文字的美,品味诗中所蕴含的情感,让学生在反复地低吟浅唱中不禁心驰神往,从而体会古诗之美妙。课堂上,设计了多种读书方式,如自由读、指名读、伙伴之间互读、赛读、齐读、范读等,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1.根据“古诗诵读”这一课型的要求和本首诗浅显易懂的特点,打破古诗按照第一、二、三、四行的顺序进行教学的常规方法,从诗人当时“只闻其声,未见其人,浮想联翩”的感受出发,以“闻歌始觉有人来”为切入点,倒推诗句,再梳理顺序朗读整首诗,引导学生游历于古诗的意境中,使学生和诗人的感受产生共鸣,从而感悟古诗意境。教学中,只是相机解释两个难懂的词语“罗裙”“芙蓉“,而对“一色裁”“两边开”等词句则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品味。
  2.创设情境,缩小学生与古诗情境的时空距离,激发兴趣,受到熏陶。
  ①用“贴荷叶、荷花来装扮池塘”这一形式激励学生读准词语,读通诗句,让学生始终能兴趣盎然地反复朗读古诗,直至成诵。
  ②运用多媒体,化诗为画,画中领悟,突破难点。如开课时显示荷塘风光,让学生感受美,有身临其境之感;品读诗句时,播放一段由远及近的歌声,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质疑;学习完第一、二诗句后播放姑娘采莲情景,加深学生对“一色裁”“两边开”的理解,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
  ③精心设计教师评价语,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指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句。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意,启发学生想象画面,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心驰神往,升华美感。
  3.渗透学法,培养能力。《采莲曲》是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古诗诵读,学生即将进入三年级,掌握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是必要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将学习方法与古诗诵读融合在一起。通过抓住关键词读懂诗句,想象画面感悟意境,加动作表演理解、背诵古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