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六年级 >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实录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之一
作者:就这样悄无声息
 
  教学目标:   
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
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 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 教师:CAI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回顾导入:
1、师:昨天通过预习,我们知道7单元的主题是“战争”,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
生1:我们学过一篇叫做《炮手》的文章。
生2:还有《鸡毛信》
师:是啊,记得主人公是。。。。(生齐:海娃)
生3:五年级时,我们还学过《生死攸关的烛光》,讲的是二战时期法国伯瑙德母子三人在战争中机智勇敢面对敌人的故事。
师:你记得可真清楚。还有吗?
生4:还学过《草帽计》
师:恩,是啊,这是一个在战争中使用的计谋。使用这个计谋的是?(生接说道:贺龙)
2、师: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生齐读:《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
1、师: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
生:我从“从军征”可以看出的,意思是被征到军队里打仗。
2、师: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生齐读:《乐府诗集》),记得我们在第6册的语文天地里曾学过一首乐府诗叫做:(生齐说:《江南》)。关于乐府诗,我们书上87页小资料有详细的介绍,我们一起去读一读。(生读)
3、师: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后代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师:当你在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
生1:我想知道是谁在15岁的时候去打什么仗?
生2:他为什么要去打仗?
生3:结果活着回来了吗?
(师做副板书:谁?打什么仗?为什么打?结果?。)
2、师:通过昨天预习,你知道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呢?
生1:主要是讲了一个80岁的老兵退伍回到家里,却发现自己家里亲人没有了,家也荒芜了的事情。
3、师:它通过写老兵回乡的经历是想告诉我们有关战争的什么呢?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
(一生读诗歌)
师:评价一下,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她读得很流利,就是有点快。
4、师:是呀,读得有些着急,要是能静下来读得慢一点就好了。这首诗歌有很多生字比较难,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5、师: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请大家先在小组里互相交流解决。(生在小组里交流)
师:组员都解决不了的词,现在可以提出来。
生1:我想知道舂是什么意思?
生2:就是把谷类放进器皿里捣碎。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个词的意思?
生2:我用的是查工具书的办法。
师:看来,尽管课文后面没有注释,但我们也能想办法了解到词语的意思。
生3:我还想知道什么叫做旅葵、旅谷?
生4:在这里,旅是野生的意思,旅葵就是野生的葵菜,旅谷就是野生的谷子的意思。
生5:贻是什么意思呢?
生6:贻就是给的意思,文中指老人煮好了了饭菜去不知道给谁吃。
6、师: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试着说一说)
师: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1:一个人在15岁时应征去打仗,80岁才回到家乡。路上遇到乡里人,便问:“我家还剩下哪些亲人?”那个乡里人说道:“远远望过去,松树和柏树相连的地方,就是你的家。”老人回到家里,看见野兔在狗洞里爬进爬出,野鸡在房梁上飞去飞来;庭院中间长满了野生的谷子,井台边围绕着一簇簇野生的葵菜。老人捋了几把野生的谷子舂成米做饭,采几把野菜煮汤算是菜,一会儿饭菜就做好了,却不知道还能给谁吃。老人走出家门望着东方,泪水洒落在征衣上。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师: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生: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
生1:我觉得他一定很激动,因为他能大难不死回到家乡,很想快点回家和亲人团聚。
师:你能读读第一句话,读出他的这种激动吗?(生读)是啊,对于一个常人来说,几十年离家还能活着回来,是有些激动的。但仅仅如此吗?想想,从一位15岁的少年到一位80岁的垂垂老者,他还会是怎样的心情?
生2:我觉得他心里一定很担心,几十年都没回家了,不知道他家的亲人怎么样了。
师:那你读出这份担心来。(该生读一句。)
生3:我觉得他心里一定沉重,也很担心、焦急,因为他都已经80岁了,说不定父母都不在人世了。
师:是呀,他的心里一定充满着担心和焦急,用一个字来概括(板书:忧)我们一起来体会他的这份心情。(生齐读第一句。)
2、师:80岁的老兵回到家乡,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我请一个小组读乡里人说的话:(生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
生1:我会带着很沉重、悲伤的心情告诉他这个消息,:“远处就是你的家,家里人都死得差不多了。”
师:请你读出这份悲伤来。(生读,有些快,没有感情。)没听出你的悲伤呢?静下心来再读。(生再读,好多了。)
生2:我会很同情地告诉他。因为也许我家也有人在外打仗,我家也有人死去。
师: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生齐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生1:我简直无法相信这样的事实,快晕过去了。
生2:我悲痛但也没有任何办法。
生3:我在路上的忧虑给证实了,我的心情跌至了谷底。
生4:我觉得自己非常对不起自己的父母,我在外打了那么多年的仗,侥幸活着回来了,却再也看不见父母了,再也不能孝顺他们了。
3、师: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进自家小院,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朗诵那四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生1:我看到他们家很荒凉,没有人,明显能看出很久都没人住了。
生2:我看到一些野兔看见老人仓皇逃跑,井台边有很多野葵菜,井里一滴水也没有了。。
生3:我家的院子里长满了野草,很久都没人打理了。野鸡在屋梁上安了家,到处一片狼籍。
生4:我想到了以前曾经在这里生活过,而现在杂草丛生,远处还有一堆堆坟墓,我感到十分悲伤。
师:就是他现在的家,就是他几十年魂牵梦绕的故园吗?(配乐,生齐读4句.)而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生1:65年前,他15岁,每天一回家,他的爸爸妈妈兄弟姐妹都出来迎接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生2:他们家人每天早上一起去打井水,特别快乐、温馨。
生3:他们家虽然非常简陋,但一家人该干活的干活,该料理家务的忙着料理家务,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
生4:他当时才15岁,经常和朋友一起开心的玩,比如捉迷藏啊之类的,父母在家早就准备好了饭菜。
生5:我一定会想到我家背后有一棵高大的树,到了秋天,叶子一片金黄。家里养了几只鸡鸭,特别热闹。
师: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男生读第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出示句子,生读:松柏冢累累)曾经的家人都在这一座座坟墓里呀。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曾经热闹的家园也是一片荒凉破败,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再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番荒凉的景象,怎不让人悲伤难过呢!(板书:悲)
4、师: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5,6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
生:我觉得他吃着饭菜,却觉得是无味的。因为家里破败,再也没有家的感觉了。
师:那请你读出这种无味。(生读)
生:我觉得他吃着也会觉得很酸。我联想到我的爷爷奶奶,他们60多岁,都在家里安度晚年,每天都会做好饭菜,笑眯眯地看着我吃,享受着老人的天伦之乐。而这位老人都80多岁了,却还是孤苦伶仃地一个做饭一个人吃着,失魂落魄。
生:我觉得他吃着,一定觉得很苦。因为以前他在家时,和家里一起吃饭;打仗时,虽然很苦,但吃饭时是和战友们一起吃,应该是很热闹的。而现在,吃着野饭野菜,又没人陪着他吃,一定很苦。
师:你能读出这种苦吗?(生动情地读)真的很苦呀!
师:我也觉得他苦啊!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全班都起立深情地读。)
5、师:失去亲人,失去家园,无依无靠,面对这一切,这位80岁的老人又能怎么样呢?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生动笔在书上写下来。)
师:写好的先来说一说。
生1:我哭泣我为什么不能早点回来呢?再也看不到生我养我的父母了。
生2:我颤抖着双腿走到我的父母坟前,老泪纵横:我的父母就这样离我而去了,我十分对不起他们。
师:他在泣自己和自己的亲人。请你把这种泣读出来。(该生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除了泣他自己和自己的亲人,他还会泣什么?
生3:他还会泣别人。说不定还有其他很多家庭的亲人也死去了。
师:是啊,就拿他们村庄来说不知有多少家庭也成了(生:松柏冢累累)
生4:我觉得他可能还会泣那些在战场上死去的战友,也会泣跟他一样侥幸从战场上活着回来的战友。也许,那些战友回到家看到的景象也是这样。
师:是啊,不知有多少战士几十年征战在外而成了(生:松柏冢累累)甚至是尸骨未寒。把你的这种泣读出来。(生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 生5:我会哭泣着想到:我唯一的牵挂---家人没有了,我唯一的朋友---战友没有了,唯一的美好回忆---家园也荒芜了,那我还有什么呢?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不如战死在沙场算了。
师:生不如死啊!
生6:我觉得他还在泣战争带来的危害。因为肯定还有无数人,无数个家庭也遭遇了这样的不幸。
师:仅仅是汉武帝在位,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因为战争死亡,有一半的人成了(生:松柏冢累累)大家带着这种泣读最后一句话。(生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五、小结,升华主题:
1、师: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走进他这段回乡历程。(生齐读全文)
师:正如刚才很多同学所说,老人的经历只是众多遭受战争苦难的百姓之一。从古至今,在战争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百姓不知还有多少。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呢?
生1:我觉得战争太残酷了。如果没有战争的话,老人也不会家破人亡。
生2:我觉得战争有好处但也有坏处。但战争的坏处远远大于战争的好处。
生3:不管正义不正义,战争都是十分残忍的。
生4:有时战争是为了某些政治利益和权利,可以实现某些梦想。但在实现这些梦想的同时,却是以牺牲老百姓的生命为代价的。
生5:我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比一切都更可贵和重要的,是人的生命。
师:我明白同学们的意思了。远离战争,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老百姓的心愿。
2、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这首以战争为主题的诗歌。从一位老兵回乡经历的角度,感受了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其实,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我们后面要学习的《出塞》,以及乐府诗里的《战城南》等等,建议同学们可以在下课后找来读一读,看看它们又是从哪个角度来写战争的,相信会让你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

板书设计:
 7 战争  十五从军征
    谁?(汉)《乐府诗集》
    打什么仗?
    为什么打?
    结果?忧------悲------泣
 
《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之二
天润实验学校 郭晓锐
 
  【教学流程】
  (一)吟唱古诗,乐府入诗
  (课前教师播放音乐《十五从军征》,之后,同学吟唱古诗《长歌行》)
  师:同学们,知道你们刚刚唱的古诗题目是什么吗?它属于哪一类诗歌?
  生:《长歌行》,属于汉乐府诗。
  师:你知道什么叫乐府诗歌吗?
  生:将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搜集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来自民间的不知道作者的乐府诗歌。(板书:课题《十五从军征》)
  (二)初读会诗,渐读渐透
  1、读通诗文
  生:读题
  师:这是一首乐府叙事诗,想知道讲述了一个个怎样的故事吗?那就让我们快快走进诗歌。(课件出示整首诗)
  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读。
  师: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你的朗读?
  生:诵诗
  师:有些字词总是比较拗口,比较陌生。(出示课件“柏、冢、狗窦、雉、舂谷、羹饭、贻”加拼音),指名读。
  师:扫清了字词关,哪位同学再来展示读给大家听一听?(只要是读得通顺了,我们就给予热烈的掌声,如果读出了诗歌的韵律,掌声就久一些!)
  2、读懂诗意
  师:即然是一首叙事诗,哪位同学知道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说得不全,比较含糊也不要紧)
  师:不错,你有一定古诗文的学习能力了!(随机多问几生:在理解上你遇到了什么障碍?)老师这里有一些小助手,或许能帮你不少忙!(教师出示课件:部分难理解字词的意思!)
  生:对照自学,适当做好批注,然后同桌之间说说文章具体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师:指名回答
  师:老兵八十岁回到家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把这些说清楚!
  生:指名回答(说得更具体)
  3、读出诗韵
  师:听完这样一个故事,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悲哀、忧郁、凄婉……
  师:那你觉得该如何才能把这首诗歌读好呢?
  生:试读(评价)
  师:教师范读一、二句,诗歌都有一定节奏韵律,你觉得这首诗在哪注意停顿好呢?
  生:诗歌每句第二字与第三字之间。再读!(评价)
  师:音乐的渲染作用不可低估,它可以辅助我们朗读,老师这里正好收集了一首,忧愁型的曲子,或许对你们的朗读有帮助。哪位同学来挑战!
  生:配乐诵读(评价)
  师:从这些诵读中你听出了什么?你又懂了什么?
  生:随机交流。
  (三)深入研读,意境升华
  1、老兵的似悲似喜,悲喜交加
  (若学生在随机交流的时候能说到与“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相关联处最妙,顺势导)
  师:听完这些朗读,哪一句诗直接写了这位老兵哪一年参军,什么时候回来的?
  生:“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师:你会怎么读这两句诗。(课件出示诗句)
  生:个别自由诵读
  师:为什么这样读(或读懂了什么)?(从军65年之久)
  师:(接学生话茬)你怎么知道他从军65年之久?
  生:“十五、八十”两个数字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个老兵在这漫长的六十五年经历过什么?
  生1、沙场征战无数……
  生2、与死插肩而过……
  生3、血流成河,从漫山尸野中爬将起来……
  师:这些经历,在许多的诗人的笔下都有体现,你知道哪些诗歌有类似的描写?
  生1:“表请回军掩尘土,莫教兵士哭龙荒。”
  生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生3:“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
  师:老兵见过浴血疆场,见过堆堆白骨,见过血流成河,见过生离死别,见过腐尸成山……对于这样一个日日沙场,夜夜枕戈,乡音久绝的老兵来说,他最渴望的又是什么呢?
  生:归家(大字板书:归家)
  师:诗句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他日思夜想着的家?
  生:“始”(教师课件凸显“始”字)
  生:读出那份盼望
  师:是呀!他一年盼着一年,一月盼着一月,在这65年期间,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泪水早已流干。可是他能回家看一看吗?
  生:不能
  师:战事频繁,士兵少得可怜的时候,连七岁小孩都有被征从军的,像这样一个正值壮年的士兵朝廷能容许他回家吗?哀兮悲兮!有家却不能归。(板书:有家却不能归)
  师:这都是谁造成的?
  生:该死的战争!这不公平的兵役制度!朝廷的腐败无能!
  2、体会现实的残酷,彻底绝望起来
  {1}师:“如今八十岁了,战场上再也用不着我了,我终于可以回家了。”碰到乡里人他是怎么问的?
  生:“家中有阿谁?”
  师:他心情会是怎么样的?为什么?
  生1:一丝淡淡的喜悦。(读)
  生2、一丝担忧(读)
  生3、一丝害怕(读)
  师:然而不管怎样,他终归还是回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家乡。他充满了期望,满怀着兴奋。他最期望得到的回答是什么?
  生:遥看是君家,炊烟袅袅处……(如何引导学生出此经典?)
  {2}师:可是乡里人又是怎样回答的?
  生:“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师:当老兵听到这消息时,他还有那紧存的一闪即逝的喜悦吗?
  生:没有了,他此时限入了深深的痛苦中。
  {4}师:现实就是如此残酷,映入老兵眼帘的是什么景象?
  生:“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师:(出示课件:图片,并配上四句诗。)同学们,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词语!
  生:凄凉、荒芜、杂草丛生、了无人烟……(学生说到时,要求读出这份凄凉、荒芜、了无人烟……)
  师:这还是家吗?
  生:明明是一乱坟岗,哪里是家呀!
  师:原来的家呢?原来的家已然变成了——
  生:“松柏冢累累”
  {5}师:在这样动荡不安的社会里,我的家没有了遮风避雨的屋子,没有了嬉戏玩耍的院子,算得了什么呢?我不是还有我的家人吗?他抱着一丝希望——依旧在“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的废墟里——
  生齐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师:饭熟了,他却怎么了?
  生:不知贻阿谁……
  师:他本想送给谁吃?
  生:阿爸
  师:我们来改读这四句,把“不知贻阿谁”改为“我要贻阿妈”,读。
  师:然而,阿妈来了吗?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
  (反复问答式读)
  师:我的兄弟,我的爹妈呢?这位孤零零的老兵回想起少年时候的那些个事呀!泪水湿透了眼眶。他想起了少时的什么?
  生:自由联想。
  师:课件出示:
  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ǎ0)?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现实就是这样的残酷,他真的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
  (生填空:“曾经是……而今却是……”)
  师:老兵孤零零的站着,没有了居所,没有了亲人,他哪里还有“家”呀!“归时却无家”(板书:归时却无家)
  师:尽管他饱经风霜,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征战杀场,与死神几经碰面的老兵也按捺不住自己,他流下了晶莹的泪水——
  生: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多指几人读)
  师:他“看”什么?
  生1:看到了儿时的快乐。
  生2:看到自己的渺茫而凄惨的未来!
  生3:……
  师:是呀,苦苦征战六十五年的战士呀,最后落个连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都不曾有的结局,八十始得归,朝廷是真让他回家吗?哪儿有家?那分明就是黑暗社会为他挖掘的“冢”呀!(板书:把“家”字两点去掉,换到下面变“冢”字)(课件:“冢”字,音乐)
  生:读全文
  (四)再次升华,延伸主题
  师:这老兵流的泪水仅仅就是他个人悲残一生的眼泪吗?
  师:老兵流的泪其实就是生活在这种黑社会下所有百姓共同的泪滴。
  师:是呀!(出示课件资料:汉代社会,经过初年短暂的休养生息以后,经济获得了恢复和发展,武帝时达到了昌盛时期。但是,这种经济繁荣对广大劳动人民来说,没有得到什么好处,相反,统治阶级凭借较雄厚的经济实力,穷兵黩武,对外长期进行战争,国内又大兴土木,人民受到的奴役和剥削都是很残酷的。武帝晚年,社会上就呈现出动荡不安的景象。直到东汉末年,这期间人民暴动、起义在许多地方不时发生,彼伏此起,统治阶级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大肆征集兵员,延长服役时间。连年的战祸,带来的是家破人亡,土地荒芜。)
  师:据有人统计,在人类五千年文明史中,只有392年是和平的,若把五千年看成一天的话,24小时中只有1小时是和平的!自古以来,征战不断,给多少无辜的人们带来伤痛,可恶的战争,让我们呼吁和平,反对战争。(板书:呼吁和平,反对战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