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 教:浙江杭州下城区教育发展中心 张祖庆
整 理: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中心小学 曹海棠
“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新课标课堂”研讨观摩会
上课时间:2012年11月16上午
执 教:浙江杭州下城区教育发展中心 张祖庆
整 理: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中心小学 曹海棠
预热板块 课前谈话
师:我们来认识一个人(出示:莫言头像),他是谁?
生:他是莫言。
师:莫言是谁?
生:莫言就是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师:看过莫言的书吗?
生:我看过《红高粱》。
师:好看吗?
生:好看。
师:为什么好看?
生:因为里边讲的农民非常辛勤地劳作,我看了非常敬佩!
师:莫言的代表作还有什么?
生:我好像听说过,莫言有一本书叫《酒国》。
生:还有一本叫什么《丰乳肥臀》。(众笑)
师:大家不要笑,这本书很精彩。再看一个人,(出示:张艺谋头像)认识他吗?
生:张艺谋。
师:张艺谋是谁?
生:我知道他是导演,好像《印象西湖》是他导演的。
师:是的,他拍了一系列很不错的电影和的印象系列。(出示:莫言和张艺谋图像)张艺谋——莫言之间有什么关系,谁知道?
生: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是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改编的。
师:说得太对了!同学们,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当初并不是很出名,张艺谋把它改编成电影,莫言的小说也一下子出名了。刚才这个同学说得很好,(出示:改编),改编让一件艺术品变成另外一件艺术品。无论是莫言的《红高梁》,还是张艺谋的《红高粱》,都是我们的精神财富。
上课!
第一板块 《穷人》溯源
师:同学们,大家再看一个人(出示:雨果头像)。他是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大家对他有所了解吗?
生:我知道他的代表作有《笑面人》《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
师:哎哟,你太了不起了!是的,雨果擅长写底层劳动人民。这又是谁?(出示:列夫·托尔斯泰图像)
生:他是列夫·托尔斯泰。
师:这两人有什么联系?(众多生举手)
生:我知道我们今天要上的《穷人》就是列夫·托尔斯泰根据雨果的一首诗改编的。
师:预习得充很分!是的,法国大文豪雨果写了一首叙事诗《可怜的人们》,列夫·托尔斯泰读到了这首诗,深受感动,于是,把诗改编成了小说,题为《穷人》。小说发表后,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今天这课堂,我们就来研究两个问题:列夫·托尔斯泰为什么要把这首诗改写成小说?他是怎么把这首诗改写得那么精彩的?
师:大家都预习过课文,我来检查一下。《穷人》这篇文章写了几个穷人?
生:西蒙、渔夫、桑娜。
师:同学,你把很重要很重要的人给忘了呀!
生:桑娜家五个孩子和西蒙家两个孩子。
师:是啊,七个小生命,也是穷人啊!大家能用上屏幕上这几个词语,把《穷人》这篇小说讲了什么事说下来吗?自己说说看。开始!
(学生自由说)
【课件出示】:
桑娜 渔夫 五个孩子
西蒙 两个孩子
生:桑娜和渔夫有五个孩子,有一次桑娜在等待出海打渔的时候去探望邻居,发现西蒙去世了,她抱回了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渔夫得知后同意领养。
师:说得很好!同学们,读一篇小说,一般来说,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小说里有哪些人物,然后想一想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用简单的情节图,就把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
第二板块 穷人真穷
师:同学们,都说《穷人》写得很精彩,可张老师读完了整篇小说,字里行间找不到一个“穷”字,这些穷人真的很穷吗?(生点头)那你是从什么地方读到的?请大家细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捕捉“穷人”的“穷”。认真地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穷人的“穷”的?默读圈画,画出一处地方标上1,画出第二处标上一个2,标好了之后,选一处感悟最深的,做简单批注,然后小组分享,等会请同学上台交流。好,开始静静地默读。
(生静读圈画)
师:(生细读1分钟后)也许这 “穷”字藏某个词语中,也许这“穷”字藏在一个标点中,也许这 “穷”字藏在一组对话中,也许这 “穷”字藏在对环境的描写中,也许这 “穷”字藏在某一处细节里。细细阅读,才会发现更多的东西。阅读,就是发现。
(生继续默读、圈画、批注,小组交流分享,大约7分钟)
师:好,现在谁愿意和大家分享,说说从哪些地方读到了穷人的“穷”?接下来,我们请一个同学到讲台上来当老师。(生拿书上台,师在其耳边悄悄话十几秒后,坐到该生位置。)
生(小老师——以下简称小老师):请问同学们,大家从哪里读出来了“穷”?请这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生:我从第二段的第三句看出他们很穷,因为课文说“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的风暴出去打渔。她自己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他们很辛苦,但是也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小老师:还有补充吗?
师:真好!一下子就上手了。
生:课文中说“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光着脚”说明他们连买鞋子的钱都没有,而且吃的是“黑面包”,黑面包我从课外了解到,不像白面包那样很软很好吃,是很硬的,没有水的话,根本吃不下去的。而且说“菜只有鱼”,渔夫天天去打渔的,因为没钱买菜,只能去打一点鱼来,看出他们很穷。
师:老师,我想抢话筒!有鱼的生活还穷吗?我家餐桌上经常见不到鱼。
生:课文中说“只有”,说明只能吃鱼,没有其他的菜,天天都得吃鱼。
师:每天都吃鱼,吃得都要吐为止,而且只能吃那些卖不出去的小鱼,是不是?我想请教小老师,课文第一段说“冒着寒冷的风暴出去打渔”,我觉得可能是偶尔出去的吧?
生:谁来解答这位“同学”的问题?(全场爆笑)
小老师:据我这位沈老师的了解,在海上不是经常起风暴的,而不是偶尔。
师:何以为证不是经常起风暴的?你把课文语句找出来。
小老师:嗯,第一段就有。
师:我们回到第一段,好不好?你是继续上课还是把机会让给别的同学?
(小老师示意让)好,谢谢沈老师!谁愿意当老师?
小老师:我是郑老师,我希望下面找到的“穷”隐藏在环境描写中,而且要在那位沈老师提出的第一段的基础上面,能找到吗?(众笑)
生:第一段第二句,从“寒风呼啸、汹涌澎湃”能体现出外面环境很恶劣。
小老师:我说的是穷,不是环境恶劣,再想一下吧!
师:老师,我有意见!环境恶劣难道跟穷没有关系吗?
小老师:当然有关系啦!那个张祖庆同学啊,(众笑)我没有说这个不跟穷有关系,我希望他能理解得更深一点。
师:谁能理解得更深一点?
生:请问郑老师,环境恶劣就代表丈夫可能冒着生命危险,请你就这个地方讲解一下,郑老师。
小老师:我要的就是这个答案。
师:好,郑老师,我想和你一起做老师。同学们,关注一下,这段对环境描写当中有很多四个字的词语,你找到了吗?请你把它圈起来。(生圈画)
小老师:找到了吗?
生:寒风呼啸、汹涌澎湃、又黑又冷、干干净净、心惊肉跳。
师:我把这些词语摘录到屏幕上。
【课件出示】:
寒风呼啸 又黑又冷
汹涌澎湃 波涛轰鸣
起着风暴 狂风怒吼
小老师:同学们先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问小老师)接下来的这段教学,我来好不好?如果你有新的补充,你可以上来。谢谢郑老师。(小老师回位置)同学们,再一起读一读这些词语,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浮现出这些词语所描写的画面。(生读)你分明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看到了——
生:天气非常恶劣,环境非常恶劣。
师:这不是画面,这是概括,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具体的画面?
生:海浪拍击着礁石,溅起的浪花非常寒冷。
生:我仿佛看到了海浪打在沙滩上,溅起的浪花比人还要高。
师:溅起几丈的浪花,你说——
生:我看到了黑压压的天空中时不时地闪过几道闪电,海浪时不时地卷起了一条条水草。
师:同学们,这样的天气随时都有吞没生命的危险,而渔夫此时此刻正驾着一叶小舟在这样的惊涛巨浪当中颠簸着,这不正写出了穷人的“穷”吗?带着这样的画面,带着这样的体会,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张老师读黄色字体部分,同学读环境描写的句子。(师生深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今天的我们,读着这样的文字,也会感到心惊肉跳。亲爱的同学们,“穷”字藏在环境描写中啊!“穷”字还藏在什么地方?
生:我找的是第24自然段的,从渔夫说的“熬”字中,可以显现出他们的穷,如果富有的人家收养一个孩子是很简单的事,但是他们收养的却是要“熬”过去的。
师:对他们来说,这就是煎熬。真好!你从一个“熬”字读懂了穷人的“穷”。
生:在第9段就说到“五个孩子已经够她受的了”,再加两个孩子就更够她受得了。
师:也就是说从一番心理描写中,你感受到她的“穷”,是吧?(生点头)还有没有其他地方写出了穷人的穷?
(生继续交流文本中的“穷”,从室内陈设、孩子们的穿着、寡妇睡的稻草铺、孩子们没有鞋子被子等角度发现穷人的“穷”,5位学生发言略。)
师:同学们,全文唯独有一个句子,只有四个字,能深刻地表现穷人的“穷”,却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你能找到吗?它在文章的前四个自然段,谁找出来了?(生举手陆续多起来)
生:睡觉还早。
师:你找到的是——
生:睡觉还早。
(师问,生不断重复)
师:找到“睡觉还早”这四个字的同学,举手!(众多学生举手)同学们,从“睡觉还早”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第二段说“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证明已经都十一点多钟了,睡觉其实不早了。
师:只是十一点钟吗?
生:可能还会到十二点多,因为后面有一个省略号。
师:是啊,这一个个省略号仿佛就是一记记钟声在敲打着我们,表明时间至少晚上十一点以后了。
生:这个时候,她还觉得“睡觉还早”,这就证明她可能每天都是十一点以后睡觉的。
师:可能到凌晨才睡觉。“睡觉还早”还让你想到什么?
生:从第二段也可以看出他从早到晚地干活,也就说明了“睡觉还早”。
师:从早到晚?我要说是“从早到早”,从今天早晨到第二天的凌晨,是不是“从早到早”?睡觉真的还早吗?(生摇头)好,我们一起读读表示时间不早的句子。
【课件出示】:
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第1自然段)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第2自然段)
“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惨哪!…… ” (第23自然段)
师:请大家关注这三句话,分明睡觉已经“不早” 了。你看,23段分明写的“大概是昨天”,可见她们到凌晨才睡。同学们,桑娜只是这一天“睡觉还早”吗?(生摇头)她长年累月都是这样的!一起再读这四个字。(生读)“睡觉还早”,背后藏着多少意味深长的东西呀!这就是阅读,这就是发现!
(生齐读屏幕上的三句话)
师:同学们,我们回头总结一下这节课的收获。列夫.托尔斯泰改写雨果的叙事诗的时候,是通过对海上环境描写,通过对人物忐忑的心理描写以及一些不经意间的细节描写进行的。通篇没有一个“穷”字,但是让我们感到“穷”无处不在,这就是大师经典作品的魅力!
第三板块 穷人不穷
师:同学们,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从字里行间充分感受了穷人的“穷”。(板书:穷人真穷)穷人真穷,一起读!(生读)但是,如果这篇文章只让你读出了一个“穷”字,那就是托尔斯泰改写的失败,穷人身上不只有穷啊!请大家拿出作业纸,看到第一题。
【课件出示】:
穷人虽然很穷很穷,但他们拥有( )。
师:阅读就是发现。静静默读,用心发现,也许你会读到以前没有留意到的东西。请大家边读边做批注(生默读、批注)。
师(提醒):也许是一番对话,也许是一个动作,也许是一处细节,也许是一个标点,也许是环境描写,也许是内心独白,都能读到穷人身上很多很多的东西。
(生继续读,圈画,时间约5分钟)
师:好,开始交流!最好按照课文顺序来交流。当然也可以先说你觉得最有感触的地方。
生:我找到的是第八自然段,文中说“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但觉得非要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两个孩子放在床上,让他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我觉得穷人虽穷,但是他们却拥有富人都没有的善良。因为她说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她的直觉告诉她应该要这样做。
师:“直觉”也就是一种“本能”,是不是?(生点头)请你把“善良”这个词写到黑板上“穷人”的下面。
生:她说“她把两个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和自己的两个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上”,我觉得虽然这是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但是她把她和西蒙的两个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放在一起,感觉她就是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决定用心来养他们。她觉得作为邻居,拯救两个生命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因为在桑娜看来,两个孩子,也毕竟是生命里盛开的花。
师:说得真好!而且这两个孩子,是刚刚从死人旁边抱过来的,一般人都会忌讳的。但是桑娜没有这么想,救人的本能让她这么做。把孩子抱回来之后,桑娜经历了番内心的挣扎。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番话,让我们试着用朗读来走近桑娜的内心世界。(生自由读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的那段话)
【课件出示】: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师:好,哪位同学愿意通过朗读走进此时此刻桑娜的内心世界?
(生读)
师:谁认为自己读得比她好?
(生读)
师:他刚才朗读的时候跟刚才那位同学有哪些细微的区别?
生:他省略号的地方停顿比较长,生:因为这是桑娜在思考,在思考把邻居家的孩子抱来会怎么样。
师:嗯,内心挣扎着,是不是?内心里也许有自责,也许还会有什么?
生:也许会有自责,也许会有担忧。
生:欣慰、害怕、恐惧。
师:是的。同学们,桑娜内心非常纠结。如果你刚才把声音放得低一些,也许会更好一些。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生齐读)从这番内心独白当中,我们读出了穷人的善良。请大家再回到课文,把目光聚焦到第一课时读过的对环境描写的句子,从这里,你又读到了穷人身上什么样的可贵精神?
生:我知道了这段话写出了桑娜非常勤劳,因为他说“外面又黑又冷,可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写出了桑娜非常勤劳,把家里打理得干干净净。
师:请你把“勤劳”写在“善良”的边上。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对屋内的描写。(生读)你觉得这个渔家小屋里除了这些,还有可能会有什么?
生:还会有一张张渔网;一根根鱼竿;还可能会有腌鱼;还可能会有一张张破帆;在角落里织了网的蜘蛛。
师:同学们,作者为什么不写渔网,不写渔具,不写鱼竿,不写蜘蛛网。单单写“地扫得干干净净……”,再读。(生读句子)我们来看一看,地扫得干干净净写出了什么?
生:地面的干净。
师: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让人感觉到——
生:温暖
师:食具闪闪发亮,除了干净之外,还让我们感觉到了什么?(生:明亮)这房间里还有那么一些明亮的东西。孩子们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又是让人感觉那么——(生:温馨)。
师:同学们,桑娜的美好品质都体现在这一个一个细小的地方,托尔斯泰抓住了“温暖而舒适”这关键词语,细细写来,没有一句多余的话,非常简洁地写出了女主人的美好品质。读着读着,我们又仿佛把这段话读成了这样一串词语——
【课件出示】:
温暖舒适 寒风呼啸 又黑又冷
干干净净 汹涌澎湃 波涛轰鸣
炉火没熄 海浪拍岸 狂风怒吼
食具发亮 起着风暴 心惊肉跳
安静睡着
(课件屏幕左边红底黄字,温馨热烈;右边黑底白字,冰冷凄惨。左右对比强烈)
师(指着屏幕,深情地):外面是那么冷,那么黑;小屋里是那么暖,那么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又是托尔斯泰写文章的高明之处。请大家再把这两幅画面还原到文字当中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有感情读第一段)
师:我们回过头去读第一段,又读到了很多很多。是啊,母亲身旁安静地睡着五个孩子,这又让我们想起了另一个母亲身旁睡着的两个孩子。我们再次把目光投注到西蒙死去后的场景描写,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默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当中的哪些细节深深地触动了你的心灵?拿起笔画出来
【课件出示】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桑娜举起马灯,想看看病人在什么地方。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的一张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她一动不动。桑娜把马灯举得更近一些,不错,是西蒙。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他们睡得正香甜。
师:好,我们来交流。通过重读,现在又发现哪些细节深深地触动着你的心?
生:我读到的是“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从“蜷缩”和“紧紧靠在一起”我可以读出这个屋子里面十分得阴冷, 母亲把自己的衣服和旧头巾盖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出他比桑娜家还要穷,他们连被子都没有。
师:你又一次发现了“穷”。
生:我能不能先给她补充一下再说下去。她说“他们紧紧靠在一起”,为什么要紧紧地靠在一起?因为他们太穷了,只能紧紧地靠在一起,要不然他们就活不下去了。
生:“显然母亲在临时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们的呼吸均匀而平静,他们睡得正香正甜。”这里“显然母亲在临时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说明母亲还是很爱他们的孩子的,这里看出了伟大的母爱。还有后面“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他们睡得正香正甜。”他们睡在稻草铺上,又盖着旧衣服,他们竟然还能睡得正香甜。
师:让你感到吃惊了!来,请在黑板上写下“伟大的母爱”的字样。这个伟大的母亲临死前的一个小动作,也许会带给你很多感动。
生:我也发现他们的屋子里非常小,“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的一张床”,说明屋子特别小,对着门就是一张床,旁边就没什么家具了。但是,两个孩子却非常的温馨靠在一起,呼吸非常得均匀,睡得也非常香甜,说明他们感到非常温暖,没有什么异常。
师:也许母亲平时一直这样悉心照顾他们,他们才会这样适应。同学们,这段话当中,张老师留意到一个细节,我们来看“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你觉得这个母亲想要抓住的是什么?
生:母亲想要抓住自己的孩子,用自己的体温温暖自己的孩子。
生:想抓住两个孩子身上的旧衣服,让他们更温暖一些。
生:她还想抓住这些孩子,她想摸摸这些孩子,最后一次再摸摸他们,让他们更加得幸福。
师:难道西蒙在临死前,她就未曾想到过把孩子托付给桑娜吗?也许同学们没有深入地去想过这个问题。同学们,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西蒙在临死前,一定愁肠百结、百感交集。请大家用一段内心独白,描述西蒙临死前可能的心理活动。写的时候适当运用省略号。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了不起的母亲的内心世界。(学生书写)
【课件出示】:
西蒙脸色苍白,神情黯然,望望身边躺着的两个孩子,内心充满着不舍、担忧与矛盾。她沉思着:“ 。”
(写后,交流)
生读:她望着身边躺着的这两个孩子,心里充满着不舍,但犹豫矛盾……她沉思着……上帝呀,请不要带走我!……我还有两个可怜的孩子,我需要照顾他们……如果我死了,这个家该怎么办?希望有人会发现我的孩子领养他们……
哎……邻居桑娜是个好人,如果她发现我的孩子一定会照顾好我的孩子们的。我这一生唯一放不下的就是我那两个孩子呀……
师:是啊,这是母亲唯一的牵挂。
生:孩子们怎么办?……谁来照顾他们呀?可以把他们托付给桑娜一家吗?……不,不行!……桑娜一家的五个孩子已经让他们忙不过来了……我的孩子虽然不多,只有两个,但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不,不能让他们这么小就跟着我去天国,我死了,到底该怎么办?
师:母亲,在深深地担忧着。
生:我的病已经很重了,这两个年幼的孩子怎么办?……也许我可以把他们交给桑娜……哦,不行!她和渔夫要养五个孩子,再加上我的两个孩子,他们能熬过去吗?……让我再摸一摸你们的小脸蛋,你们一定要好好地活下去呀!
师:这是母亲唯一能做的事情,默默地祝愿。
生:孩子啊,你们的妈妈最后一次看到你们了……下次……下次……我再也看不见你们了。如果我去了,你们将无家可归,我其实很想将你们托付给桑娜。可是……可是,我又不想给他们一家添麻烦,他们和我们一样穷。原谅我吧!原谅我这个无能的妈妈吧!
师:妈妈的自责,令人心碎!
生读:我就要离开人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两个孩子了,把他们托付给桑娜?……也许可以……不行!他们家也很穷!……他们不会收下的。我才是他们的亲生母亲啊!我应该在死的时候为这两个孩子做些什么?……我要用我的余温温暖这两个孩子,即使两个孩子活不下去,我也没什么好后悔的了。上帝保佑他们吧!阿门!
师:同学们,西蒙在临死前一定是百感交集的,我们在读《穷人》这篇课文的时候,最容易忽略的就是这个可怜的母亲。其实,她爱孩子,也爱邻居——她多么希望邻居能收养她的孩子,但不愿意把负担转嫁给邻居。这个容易被忽略的穷人,同样非常了不起!她身上同样拥有——(师指黑板)
生:善良,勤劳,伟大的母爱。
师:同学们,在刚在的阅读中,我们通过对“孩子们安静而甜蜜的睡着”这两处描写,发现了穷人身上很多美好的东西。其实,文中还有很多处写孩子们睡觉的句子。(师生一起寻找课文中描写孩子们睡觉的句子。共找到4处)。同学们,我们连起来将这四次写睡的内容再梳理一遍,再一次感受作者的匠心独运(淡淡忧伤而温暖的背景音乐响起)再次走进这个温馨而动人的故事。
【课件出示】
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教师用低沉的声音,简述课文情景,在感人的音乐声中,引读文中描写“睡觉”的句子。)
师:同学们,读到现在,你们还说,这些穷人身上真的仅仅只有穷吗?
生:穷人不穷!(改写板书:穷人不穷)
第四板块 发现财富
师:读完这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我想起了美国作家海明威说的话——
【课件出示】:
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
——海明威
师:孩子们,让我们记住维克多·雨果写的长诗——
生:《可怜的人们》
师:让我们记住列夫·托尔斯泰为我们改写的小说——
生:《穷人》。
师:他不但改编了叙事的文体,他还把题目给改掉了。你们认为题目用“穷人”好还是用“可怜的人们”更好?
生:我觉得《穷人》好,虽然穷人很穷,但他们不可怜。
生:前面那个美国作家说过了,穷人往往富于仁慈,虽然他们穷,但是他们不可怜,他们是真正高贵的人。
师:是啊,内心贫穷的人才是真正的穷人。托尔斯泰当时所处的社会,沙皇统统治,贵族阶级道德败坏,贫苦农民却葆有高贵的精神。托尔斯泰看到社会现实,深有感触,于是将雨果的诗歌改写成了小说。当然,我们还要感谢把这个故事翻译成中文的翻译家草婴先生,是他最先把托尔斯泰的很多文章介绍给我们的。同学们,无论是维克多·雨果的创作,还是列夫·托尔斯泰的改写,草婴的翻译,他们都是用心创造财富。所以,我们在阅读这些文章的时候,要用心发现财富。经典的文字,就是财富,它们是永远的宝藏,常读常新。
让我们一起,用心发现财富!
下课!《穷人》教学实录之一
作者:宜昌大公桥小学
师: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穷人》,板书课题。预习过课文的同学说说作者是谁?
生:托尔斯泰,他是俄国伟大的的作家,
师:以前我们读过托尔斯泰的什么作品?
生:《跳水》。
师:他虽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压迫的农奴。本文写的是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穷人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穷人》,看看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否也和他们的物质世界一样的穷?
师:预习过课文的同学,(师出示课件):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请同学把主要人物写在黑板上。板书(桑娜渔夫)
师:开火车读课文,老师检查你们预习课文的情况,读的时候是否能读准字音,边听边想,托尔斯泰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师:课文先写的什么,再写的什么?最后写的什么?浏览课文,看谁能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生:(等待丈夫——抱回孩子——催促桑娜)
师:你能用几个字来概括对穷人的印象?
生:(善良)板书:善良
师:那么他们的善良表现在哪些地方?请把你最感动的地方画出来,写几句自己的感受。
生读感悟批画。
师:默读第一部分,你能用一个什么字来概括他们的家境吗?
生:(穷)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们的穷?
生……
师:你读到这些句子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生:觉得他们可怜,很同情他们。
师:你能通过朗读把你同情的心情表达出来吗?
生读,师评价,从你的同情的语气里我感受到你也是个善良的孩子。
师:桑娜一家如此贫穷,可还毫不犹豫地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回来后她想了些什么?把有关语句画出来,体会体会。
生谈感受,师重点点拨的句子:
1.“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2.“她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我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恩,揍我一顿也好!”
师:你从省略号体会到了什么?
生:……
师:表示人物内心活动的内容时断时续。桑那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面对家庭现实,内心充满了矛盾。她的思绪既不连贯,也没有了条理。她想到了丈夫抚养自己5个孩子的艰辛,现在又多了2个孩子,这不是雪上加霜吗?这是哪一处?生:(她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我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师:可能是有什么声响使桑那以为丈夫回来了,然后又判断出不是丈夫回来了的一处是?
生:(是他来啦?不,还没来!…..)
师:还有自己对自己的责怪的省略:明明知道丈夫养活5个孩子够苦的了,为什么还要抱他们回来呢?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啊?
生……、
师:接着她猜测丈夫会打她,但是她一点也不后悔,心理反倒安定下来的省略是哪一处?
生:谁让我这么做了?既然已经抱回来了,就由他打吧?自己受点皮肉不算什么,只要这2个孩子有了着落,我挨打也值得了,我也心甘情愿了。
师小结:由矛盾到平静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对表现桑那的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充分表现出了她对西蒙一家的关心和她善良的品质。(板书:善良)
师:说到省略号课文中还有几处,请勾下来体会体会。
生:1“古老的钟嘶哑地敲响了10下,11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这里的省略号表示略去古钟敲打的次数,表明丈夫在大风暴的天气出海打鱼,深夜未归,为了着丈夫的安全,桑那内心十分焦急。衬托出了她等待丈夫焦急的心情。
生:“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了、、、、、我不在家,你在家里做什么呢?”
表示对打鱼时不幸遭遇的情景的省略。他刚从海上惊险回忆中回过神来,注意力就转移到了旗子身上。
生:“桑那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省略号表示结巴,欲言又止,桑那听了丈夫的问话,非常紧张,原想说出抱回孩子的事,但是又顾虑重重,所以说话吞吞吐吐,在紧急中用“缝缝补补”敷衍过去。
师:小结:我们在阅读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标点符号也是不可忽视的。
师:出示课件:怎样才能读好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和她与渔夫的对话?
生:……
师:出示课件:描写桑娜忐忑不安心情的部分,读的时候首先要注意语调。她“想”的部分中有四个带问号的句子,要读升调,句末向上扬;有三个带叹号的短句,要读降调,句末向下降;有五个省略号,表示桑娜思绪的断断续续,读时中间应稍有间歇。其次要注意重音,如“够”、“受”、“揍”“活该”“也好”等都要读得稍重,加以强调。
师:同学们刚才体会课文时感悟到桑那善良的优秀品质了,下面请勾出描写渔夫品质的句子,体会体会。
生:“得把他们抱回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从这句话中看出,渔夫首先想到的是孩子,孩子同死人呆在一起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充分体现了渔夫的美好心灵。
生:“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不仅同意把孩子抱来,而且催促桑那把孩子抱回来,怕孩子醒来看到母亲死去的惨象。渔夫完全为着孩子着想,至于自己生活负担如何,完全没有考虑,看渔夫的心地多么善良。
生:“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回到现实中一想,我们的日子的确很苦,如今又添了2个孩子,真是雪上加霜,日子真难熬啊。从“熬”字可以看出,渔夫过着苦日子,但是很坚强,想带了7个孩子战胜困难,度过难关。足以说明渔夫和桑那一样有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
师:在抱回孩子的这这件事上,桑那和渔夫事先商量了吗?没有商量而想法和做法完全一致,叫什么?(不谋而合)说明了穷人和穷人的心是相通的。是的,抚养这2个孩子成人是不简单的,这中间要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人,他和桑那宁愿自己受苦受累,桑那和渔夫多么善良啊。
师:再浏览课文,你认为作者在表达上注意了什么?
生:(语言、动作、神态、标点符号)师:我们在写作文时,要想把人物写活,把文章写生动,注意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正确使用标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穷人》教学实录之二
作者:金明东
预热:
师:淮河小学六一班的学生,初次见面请多关照。谁来读我的名字。
生:金明东老师。
师:就叫我的名字。
生:金明东。
师:课堂上可以叫我——金老师。
师:课前我想出道题考考你们,谁敢举手。
师:你为什么敢在不知道题目的情况下举手?
生:因为我有充足的勇气。
师:好。看题。
师:板书5+2=
生:7
师:我要问的就是这个问题。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刚刚没举手):我没想到会是这么简单的题目。
生:说明我们不够自信,很多简单的问题也不敢回答。人生中有很多问题其实也很简单,可能都这样错过了。
师:出这样一道题我想说明两点:第一有缘相见——一个人的一生中会有许许多多机会,有的人会抓住机会,而有的人会与机会擦肩而过。机会是给勇敢、智慧而且有准备的人的。
第二5+2指的是——
生:课文中的桑娜原来有五个孩子,后来又收养了两个孤儿的意思。
师:这道题在数学里的答案是唯一的,而在语文里的答案或许是多种多样的。
一、多角度理解“忐忑不安”
师:桑娜收养了西门的两个孩子后,心里是——
生:忐忑不安的。(板书:忐忑不安)
师:请一位学生读9——11自然段,其他同学边读边思考边划划,桑娜在忐忑不安地想些什么?
生1:他会说什么呢?
生2:这是闹着玩的吗?
生3: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生4: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生5: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师:如果按照先后顺序应该是——
(学生交流)
出示:
1.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2.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3.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4.他会说什么呢?
师:为什么课文不按这样的顺序来写呢?
生:因为桑娜心里很紧张,生怕丈夫会揍她。
师:这就是“忐忑不安”的意思。
师:这时的桑娜头绪万千、思绪很乱。谁来读这个词,读出忐忑不安的心情来。
师:再读9——11自然段,读着读着你又从哪些词语读出了“忐忑不安”?
生1:桑娜脸色苍白……
生2:是他来了,不,没有人。
生3: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师: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又读出了忐忑不安,忐忑不安就是心里慌张、不安。
师:你能把9——11自然段读出忐忑不安的感情来。(自己先练——个别)其他人思考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忐忑不安”?
生(读)
师:找到了吗?还能从哪里看出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
生1:省略号。
师:为什么?
生:因为桑娜连想都是断断续续的。
生2:还有她的幻想。门嘎吱一声……
师:这么多的感叹号!
生3:说明桑娜心中已坚定了要把孩子抱过来。
师:但坚定中又有那么多的忐忑不安。
师:我想和你们合作一下,想读的站起来。我读旁白。
(师生合作)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想读得更好些吗?抬头看我,这是桑娜对自己说的,心里想的,怎么能读得这么响呢?
(男生女生合作)
师:桑娜久久地坐在床前,心里是如此的忐忑不安,那她心中为什么会如此的忐忑不安,让我们带着这四个句子,来走进他们的心理世界。
二、解读桑娜心里想法
师:“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你是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
师:(和学生说说课文第二自然段,回忆他们家的生活状况)
师:“受”的意思是?
生:够他忙的了。够他苦的了。够他干的了。够他熬的了。
师: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担心他养不活我们了。
生:生活更加艰难了。
生:虽然穷困,他们毫不犹豫地收养了孤儿。
生:桑娜很关心他的丈夫。——是的,这是妻子对丈夫对特别的爱。
师:既然已经够他受的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所以她会反问为什么要把他们抱过来呢?
出示: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宁可(),也要()。
师: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生:意味着他们拯救了两条孤儿的性命。
师: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生:桑娜家里还能勉强度日。
生:西蒙的两个孩子将会冻死。
生:桑娜和西蒙一样都是母亲,看到孩子要死掉,会心痛。
生:那个活着的桑娜会心理不安。
师:这边是爱,是对五个孩子和丈夫的爱,那边也是爱,是对两个孤儿的爱。可桑娜又想到了什么?
生:宁可自己受苦受累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
生:宁可被丈夫揍也要把孩子收养下来。
生:宁可自己的日子过得苦些,也要把孩子收养下来。
师:但最后可能桑娜连想都没有想,这是出自她的本能,什么本能?
生:出自善良。
生:出自互相帮助的习惯。
生:一个做母亲的责任——师:这是一种母爱。
师:这源自一种善良、母爱、良心。
生: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三、解度丈夫心理想法
师:抱是抱过来了,可怎么对丈夫说呢?丈夫是怎么说的呢?把它划出来。
(一个学生读)
师:这里有个字让人听了掉眼泪,哪个词?
生:熬
师:能给“熬”换个词吗?
生:挺——坚持——挨——撑
师:你从“熬”中读懂了什么?
生:善良和伟大。
生:渔夫坚强的性格,宁可自己苦点,也要抱过来。
师:将来将更苦,他想到了吗?
生:想到了。
师:但他宁可以后自己苦点。做这个决定难啊,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1:渔夫皱起眉头,他的脸色变得很严肃,忧虑。
生2:他搔搔后脑勺。
生3: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师:其实,渔夫心里也曾想到很多,赶快动手把他写下来吧。
(学生写渔夫心理想法)
生1:自己虽然有五个孩子,但这两个孩子也是生命,
生2:
生3:孤儿一定要收养,但桑娜和我会更苦了,我苦没关系,但要苦了桑娜……
生4:如果不把他们抱过来,我的良心会受到谴责的,这两个孩子也是生命。
生5:不把他们抱过来,违背良心,如果抱过来,我们的生活会雪上加霜,咳,我们穷人的生活好苦啊,将来还是走一步不算一步吧。
师:这就是渔夫的心理想法,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郁……(教师引读,学生跟读丈夫的话)
师:这个结局是微笑中带着泪光,泪光中透着微笑。
四、首尾呼应,点题提升
师:再来看开始时的算术题:5+2只等于7吗?
生:等于更艰苦的生活。
生:等于美好的心灵。
生:等于沙俄王国的残暴制度。
生:等于桑娜和西蒙的深厚友谊。
生:等于桑娜的朴实、善良。
生:等于在困难中乐于助人的精神。
生:等于同情心。
生:是母爱的伟大。
生:是爱护每一条小生命。
生:是坚强。
师:这就是5+2答案,是我们用语文的方式得出的。
师: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一起告诉我——
生:穷人。
师:而课文中却没有出现一个“穷”字,为什么?
出示:
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
人生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生:因为他们的心灵是富有的。
生:因为他们的心灵是可爱的,美丽的。
生:他们的穷是表面的,但他们的内在心灵却是高贵的,高尚的。
师:穷人不穷,改个课题。
生:富人。
生:好人。
师:好人——一生平安。
好人——有好报。
《穷人》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之一
作者:江苏省金坛市涑渎小学 徐吉
一、激趣入境
师: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穷人》,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怎样?
生:写得非常感人,成功地表现了桑娜夫妇的高尚人格。
师:的确,这是一篇世界名著的作品,但由于种种原因,列夫·托尔斯泰并未把它写完,事隔多年这位伟大的作家再次诞生了。他,就在我班教室内。
生:(纷纷问)是谁?
师:就你们自己!(学生欢笑)今天,你想把自己的著作继续写完并公诸于世吗?
生:(齐)想。
评析:通过故事未完待续,造成悬念,激起了学生创作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就是列夫·托尔斯泰,也为他们的创作树立起了成功的信念。
二、放飞思维
师:能有幸和各位大作家一起学习、探讨,本人深感荣幸。(学生欢笑)下面就请各位追忆往昔。谈一谈当时的社会本质及桑娜一家。
生(1):当时社会黑暗,穷人命运悲惨。
生(2):桑娜一家住在海边,以捕鱼为生,生活穷困潦倒,但心地善良。
生(3):他们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
师:在以后的生活中,桑娜一家又会发生哪些事呢?
学生独立思考。
生(1):生活越来越艰难,可他们对西蒙的孩子特别关心,总是先让他俩吃饱,自己仅喝一点汤。
生(2):第二天,庄严地安葬了西蒙。
生(3):西蒙的孩子病了,桑娜日夜守候,精心照顾。当孩子退烧时,桑娜——一位贤妻,一位慈母终于倒下了------
生(4):桑娜的五个孩子也非常关心西蒙的两个孩子他们一起快乐地玩耍。
生(5):西蒙的大儿子捡到一颗大珍珠,卖了好价钱,渔夫开了一间小鱼铺,一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评析:善于想象是学生最宝贵的思维品质,教师为学生营造了想象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潜能的增强。同时,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为学生的想象奠定了基础,使想象合理化。
三、合作研究
师:续写时除了要把握想象内容的合理化之外,你们认为还应注意什么?
生: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使它们能融为一体。
师:非常感谢您的指导。(学生欢笑)下面请各位大作家把自己搜集的资料拿出来,并结合课文,在小组中研究列夫·托尔斯泰的写作风格。
学生分小组合作研究,教师巡视并和学生一起讨论。
师:你们有了什么新发现?
生(1):我们发现他对人物的心理刻画得生动细腻,如(略)。
生(2):我们认为他的语言十分朴实,没有追求华丽的词采,而是用真情来打动读者。
生(3):作者运用了鲜明对比的表现手法,即:利用描写桑娜一家多么的穷苦,还去收留邻居之子,表现桑娜夫妇平凡中的伟大。
评析: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通过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来认识列夫·托尔斯泰的写作风格。学习不再是对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个性创作
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天我也学到了许多知识。昔日的《穷人》已经流芳百世,相信今天的续写,一定会风云再起,你们有信心吗?
生:(齐)有!
生:(举手)请问作业可以等到下个星期交吗?
师:大作家的创作还有时间限制吗?(学生欢笑)只要你认为成功了,不管多久,我都愿意等候拜读。
学生创作。
评析:不要求何时完成,开放了创作的时间,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消除了紧张的心理,更利于学生发挥。
总评:
课堂上学生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写出来的作品也具有较高的水准。他们那丰富的想象中闪烁着“祝好人一生平安”的美好心愿,表现出憎恨黑暗社会的品质;在描写方法上,注重了人物心理的刻画,充分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创作的内容更是长而生动,全班有十三位同学超过四千字。我也怀着激越的情怀收集了八位学生的作品,出了一本《续写穷人》向本校各位同仁推荐,得到一致好评!为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呢?我认为其关键在于建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唤醒了学生的创作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坚定了学生的创作信念。
具体体现于以下四种教学观:
一、对话的教学观。教师把学生看作大作家,并虚心向学生学习,师生双方互相承认,互相赋予平等与尊重,共同参与学习的交流,体现了教学的对话观。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在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预先设定的程序被打破,只有情境化的生活存在,没有问答仪式,只有思与思的撞击,心与心的接纳,没有尊卑之分。
二、探究的教学观。教师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结合课文进行研究,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对大量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和运用的能力,增强了实践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
三、合作的教学观。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中讨论,合作中探究。使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启发,使自己的见解更丰富、更全面。同时,其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以培养。
四、开放的教学观。预习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讨论时,放飞学生思维,任凭学生自由想象;习作时,不规定完成时间等。充分体现了开放性,使学生的思维自由地驰骋于广阔的天地间。摒弃了课堂的种种“禁令”,教学没有指令性,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探求知识,创新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此文发表于《新作文》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