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五年级 > 语文版S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实录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七律·长征

《七律 长征》教学实录之一
武琼
  
  执教: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北京光明小学教师武琼
  时间:2011年9月24日
  地点: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育才学校
  学生:长少市育才小学学生
  整理:潜江市第二实验小学罗丹老师

  板块一:导入、释题
  播放《难以忘却的长征》录像片段,初步了解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随着长征的亲历者毛泽东一起,走进他的《七律·长征》。谁来读课题?
  生:(读课题,但没有注意停顿)
  师:中间有个间隔号,稍微停顿一下。(示范读)
  (生齐读课题)
  师:知道什么是“七律”吗?
  生:每句话都是七个字的。
  师:还不够准确。
  生:首字和末字可押韵也可不押韵。
  师:你了解得还真多!请大家翻开课本看看,这首诗一共有几句?
  生:八句。
  师:每首诗有八句,每句七个字,一般情况下我们就叫它“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一起再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板块二:初读感知,疏通诗意
  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次长征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诗句读通顺。
  (生自由读文)
  师:会读了吗?谁来读?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对不起,打断一下。这两句是整首诗的眼睛,一定要读好它,他读正确了,谁愿意再来读一读?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真好!一起来一遍。
  生:(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下面两句难度有点大,谁愿意挑战一下?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读成wǔlíng,第二句重复了一遍。)
  师:感觉你有点儿激动,暂时按捺一下。请你再把这两句读一遍,我们仔细听,你有什么发现?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仍然读成wǔlíng )
  师:读顺了,可惜的是有两个字音读错了,谁发现了?
  生:“wú lǐng”他读成了“wǔlíng”。
  师:你在读一遍!
  生:wú lǐng
  师:当两个三声字在一起的时候,第一个字的三声要变成———(俯身问先前读错的学生)
  生:(小声的)第二声。
  师:对了,第二声。你在读一遍!
  生:五岭逶迤(“五岭”仍然读成wǔlíng)
  师:停一下!(示范读“wú lǐng”)你再读。
  生:五岭逶迤。
  师:好!还有一个字是个多音字,你们发现了吗?
  生:磅(páng)礴。
  师:对了,在这里读磅(páng)礴。再把这两句诗练一练。
  (生自由练读)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五岭”仍然读成wǔlíng)
  师:慢一点,再读一遍!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读出感觉来了,谁愿意在读?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真好!一起来一遍。
  生:(齐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后四句谁来读?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他不但读正确、读通顺了,而且读的很有感觉。掌声送给他!
  师:谁愿意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遍?这有点难度,要不要练一练?
  生:不用!不用!
  (生读整首诗,读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时把“崖”读成“xiá”)
  师:不要着急,这个字是一个生字,读——
  生:(齐声纠正)“yá”。
  师:“云崖”,再读一遍!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他很努力地读好了,掌声也送给他!我们一起再来读一遍!
  (生齐读整首诗)
  师:不错!诗是读正确、读通顺了,不知道诗的意思大家明白了没有?(有部分学生举手)不着急,拿出笔来,我们再把这首诗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圈一圈、画一画,也可以和同桌交流。
  (生读诗交流,师巡回指导)
  师:我们交流一下。你读懂了哪些地方?哪些地方还需要大家的帮助?都可以说。
  生:我不知道“磅礴”是什么意思?
  师:谁愿意帮帮他?
  生:“磅礴”在这里指乌蒙山气势很雄伟,很高大。
  师:所以有一个词叫“气势磅礴”,你明白了吗?
  生:嗯。
  师:“逶迤”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逶迤”就是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师:对了,大家发现了没有,这两个词语都是形容——
  生:都是形容山的。
  师:谁能把三、四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先练一练。
  生:红军过了弯弯曲曲的五岭,又过了一条条小河……
  师:看来这里有点儿问题,我们先不着急,“腾细浪”、“走泥丸”这两个词有必要单独理解一下。谁知道“腾细浪”是什么意思?
  生:“腾细浪”就是翻腾着的小浪。
  师:谁能把第三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生:连绵不断的五岭,山路都是弯弯曲曲的,就好像是翻起来的小波浪。
  师:在谁的眼里?
  生:在红军的眼里。
  师:连绵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就像细小的波浪一样。下一句的意思你们应该明白了。
  生:乌蒙山是那么的高大、雄伟,可是在红军的眼里就像是脚下滚过的泥丸。
  师:就像是脚下滚过的泥丸那样——
  生:轻松自在。
  师:这两句诗的意思弄明白了,还有没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生:“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只”是什么意思呀?
  师:谁来帮她?
  生:“等闲”就是平平常常的意思。这句话连起来就是万水千山在红军眼里是非常平常的事。
  生:再高的山,再陡峭的路表面上看起来很艰难,但他们都挡不住红军坚强的意志。万水千山在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事。
  师:真不错!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
  (大部分学生没有反应)
  师:老师再读这首诗的时候,第五、六句的“暖”和“寒”,老师想了好一阵子,也没有想明白,谁来帮帮我?
  (学生小声议论,举手者很少)
  师:能不能联系课前发的资料来谈谈。
  生:红军巧渡金沙江……(语塞)
  师:红军巧渡金沙江,取得了长征途中的一次胜利,红军的心情会——
  生:很高兴。
  师:金沙江水拍打着岩石,红军战士的心里——
  生:暖暖的。
  师:下一句呢?
  生:“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寒”字表达出了红军战士爬铁索时很困难。
  师:那根根铁索冒着寒气。
  (出示:泸定桥图片)
  生:哇……
  师:走上去,试试看,什么感觉?
  生:走在铁索上,看着脚下滚滚的江水,让人心里发寒。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
  师:是呀,让人心惊胆寒。最后两句诗的意思谁来说说?
  生:“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就是红军面对千里雪山,仍然很开心。因为他们走过好多的路,现在快要走完了。
  师:翻过岷山,胜利就在眼前,红军战士是多么的开心呀!
  生:过了岷山,他们就胜利了,个个喜笑颜开。
  师:你能不能读读这句诗。
  生: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我们理解了诗意,再来读读这首诗,一定有不一样的感觉。
  (生自由读)
  板块三:聚焦“难”,感受“远征之难”
  师:这究竟是一次怎样的长征呢?谁能用诗中的一个字来说一说?
  生:难。
  师:是呀,远征难呀!从诗中的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远征之难”?默读诗歌,圈圈画画有关的诗句,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生默读圈画,师巡回指导)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五岭逶迤”,那弯弯曲曲的山路很难走,走过去非常的艰难。
  生:“大渡桥横铁索寒”,战士们手握着铁索,望着脚下的江水,让人觉得很害怕。
  师:想一想,脚下是什么?
  生:滔滔不绝的江水。
  师:对岸是什么?
  生:对岸是敌人乌黑的枪口。
  生:想要过去非常不容易,比上刀山,下火海还难。
  师:能不能把这个“难”送到诗句中去读一读?
  生: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是呀,让人胆战心惊!还有哪些地方能感受到?
  生:从“千里雪”可以感受到。岷山到处都是雪,非常的寒冷。红军战士的衣服又那么的单薄,很难走过去。
  师:是呀,同学们,读着“千里雪”这个词,你们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我眼前仿佛看到了一望无际的白雪,听到了风呼呼刮过的声音。
  师:皑皑白雪,狂风呼啸。
  生:那是一片白雪皑皑的世界,雪连着天,天连着雪。我听到战士正鼓励身边的战友:“坚持住,坚持住,一会儿就到了。”
  师:真好!让我们静心想象一下,我们的红军战士脚上穿的是什么?身上穿的是什么?
  生:红军战士身上穿着单薄的衣服,脚穿草鞋,每走一步都是那样的艰难。寒风吹来,就像是针刺进了骨头里。
  师:你体会得很深。战士们饿了——渴了——
  生:饿了,渴了就抓一把雪塞进嘴里。
  生:饿了,就吃一个辣椒;渴了喝一口辣椒水。
  师:要翻过这千里雪山,容易吗?同学们。
  生:不容易!
  师:是呀,不容易呀!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
  生:我从“乌蒙磅礴”看出来,山高大险峻,山路很难走。红军战士穿着草鞋,脚都磨破了。
  师:大家谈得很好。我把大家找到的这些词语都打到了课件上。把我们刚才的体会带进这几组词语中,好好的读一读。
  生:(齐读)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千里雪山
  师:红军战士仅仅是翻过这几座山,淌过这几条河吗?请大家读读课后的“资料袋”,特别提醒大家关注那几组数字。
  生:红军翻越了18座大山,淌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行程约25000里。
  师:是呀,红军走过的是——
  生:万水千山
  师:万水千山,谈何容易呀!把这种感觉融入到这几组词语中——
  生:(齐读)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千里雪山
  师:我们的红军战士面临的仅仅是大山、大河这些自然方面的艰难险阻吗?不着急,静静地看一段文字。
  (课件出示:湘江战役是红军有史以来进行的最为惨烈的一次战役。1934年11月,中央红军与数十万国民党军在湘江边展开激战。经六天血战,红军终于冲过了敌人的封锁线。但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长征途中,红军遭遇的战斗在400场以上。平均每三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在漫漫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中,平均每300米就有一个红军战士牺牲。)
  生:仅湘江战役,红军战士就从8.6万人锐减到3万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师:五万将士血洒湘江呀!
  生: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还要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
  生:还要进行残酷的战斗。
  师:前有拦敌,后有追兵,空中是敌机的狂轰乱炸。我们的红军战士就这样跨过了一座座大山,淌过了一条条大河,翻雪山,过草地,走过了二万五千里。同学们,这是怎样的一次长征呀?
  生:这是一次艰难的历程。
  生:这是一次考验红军意志的长征。
  生:这是一次惊心动魄的长征。
  师:把我们现在的这种感觉再次放到这几组词语中读一读。
  生:(齐读)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千里雪山
  板块四:聚焦“闲”,体悟“长征精神”
  师: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在长征的亲历者毛泽东的眼里,长征又是怎样的呢?默读圈画。
  (生默读圈画,师巡回指导)
  生:我从“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里“腾细浪”、“走泥丸”这两个词知道了红军根本不怕这万水千山。
  生:连绵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就像细小的波浪。
  师:走的是那样的——
  生:轻松自在。
  生:在红军眼里,翻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就像走过泥丸那样简单。
  师:那样的——
  生:悠闲自在。
  师:谁能把红军的这种悠闲自在的感觉给读出来?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真好!掌声。男同学读前面四个字,女同学读后面三个字。明白了吗?
  男生齐:五岭逶迤——
  女生齐:腾细浪。
  男生齐:乌蒙磅礴——
  女生齐:走泥丸。
  师:有没有明白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生:男生的声音比较大,把“五岭逶迤”、“乌蒙磅礴”读得很有气势,很艰难。女生声音较小,就可以把“腾细浪”、“走泥丸”读得感觉很简单,好像很轻松自在,很悠闲。
  师:真不错!声音一“大”、一“小”,就突出了一“难”一“闲”。我们再来一遍!
  生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读得真好!还有哪些地方感受到?
  生:我从“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只等闲”三个字中看出,红军经历了那么多困难,可在他们的眼里,这些困难只不过是平平常常的小事。
  师:千难万险,红军是等闲视之。你能不能读好这句话?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生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生:“三军过后尽开颜”,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他们很高兴,好像回到了家一样。在《长征》这部电视剧里,三军会师后,战士们都发出了肺腑之言,说有了回家的感觉。
  师:联系看过的电视剧来谈,你理解的很深刻。是呀,翻过了岷山,回头看看,万水千山都已被英勇的红军战士踩在了脚下,都已被远远的抛在了身后,那是何等的高兴呀!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齐: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尽开颜”读得较低沉)
  师:还感觉不到高兴!你们觉得哪几个字最能让人感到高兴?
  生:从“尽开颜”可以感觉到。
  师:怎样才能读好这“尽开颜”呢?练一练。(生练读)
  师:看着老师的手势,我们再来一遍。
  生齐: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真好!我们的红军战士走过了这漫漫二万五千里,他们靠的是什么?
  生:他们靠的是双脚。
  生:他们靠的不仅仅是双脚,还有为了让人民生活更幸福的理想和坚强的意志。
  生:他们还靠那颗眷念祖国的心,为了祖国富强的心。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是为了让所有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美好愿望。
  生:他们靠的是顽强的毅力和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
  师:这就是“长征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红军才创造了这个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课件出示:长征,人类历史上坚定无畏的丰碑!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奇迹!)
  生齐读:长征,人类历史上坚定无畏的丰碑!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奇迹!
  板块五:配乐齐诵,提升情感
  师:同学们,长征已经过去了70多年,那段红色的历史可能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责任牢牢记住那段历史。(播放音乐)请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齐声诵读这首诗,把长征这个人类历史上坚定无畏的丰碑牢牢地立在心中。
  (生齐诵全诗)
 
《七律·长征》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堂实录】

  一、导入,引出诗文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七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军事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板书:长征)
  师:你们了解长征吗?
  生:长征的路程非常的远,而且是很艰难的。
  生:在长征途中,红军翻越了雪山,走过了草地。
  ……
  师:请看:(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北上抗日。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一路上,他们跋山涉水,击溃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师:回顾这漫漫的二万五千里征程,毛泽东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七律·长征》这首诗。(板书:七律)七律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诗有八行,每行七个字。来,一起齐读诗题。
  生:《七律·长征》。
  师:(出示:课文)毛泽东写下这首诗的第二天,他便在排以上的干部会上进行激情朗诵。请听——(音乐起)朗诵。
  师:想读读这首诗吗?
  生:想。
  二、初读,读顺诗文
  师:请大家把课本翻到136面,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时,老师巡视,注意学生读书习惯。)
  师: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来,把这首诗读给你的同桌听,看看字音读准了没有,诗句读顺了没有?
  (同桌互读)
  师:同学们合作得很好啊!老师把这首诗中的生词请了出来,(课件出示:五岭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你会读吗?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有没有把生词读准?
  生:五岭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
  师:读得真准。来,像他这样我们一起读。
  生:五岭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
  师:很好,生词读准了,相信这首诗大家也一定会读了吧!谁来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
  三、再读,理解诗文
  师:字音读准了,诗句读通顺了,这是读诗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把诗读懂。俗话说,文有文心,诗有诗眼。请大家静心地默读这首诗,看看诗中的哪一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意思?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课件演示:诗句变色)你真的很会读书,很快就找到了诗眼。是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板书:远征难只等闲)
  师: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诗眼的理解吗?
  生:红军不怕长征的艰难,把万水千山看成是只等闲。
  师:看来诗眼中的一个词难住了大家。哪个词难住了你?
  生:“等闲”。
  师:“等闲”这个词语我们经常用到它,比如“我们绝非等闲之辈”,这句话中的等闲是什么意思?
  生:一般。
  生:平常。
  师:诗眼中的等闲也是平常的意思。红军把什么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生:红军把经历万水千山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师:对!诗人在诗中提到了哪些山、哪些水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把山名和水名画一画。
  师:都找到了吗?来,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生:乌蒙。
  师:对,还有谁有补充?
  生:五岭、岷山、金沙江、大渡河。
  师:山有五岭、乌蒙、岷山,水有金沙江、大渡河。红军在长征途中仅仅只经历了这几座山、几条河吗?能结合课后的资料来谈谈吗?(课件出示:长征资料)
  生: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18座山,24条河。
  师:18座大山,24条大河,小山小河就不用说了。长征途中,红军要经历这么多的山水,经历这么多的困难,诗人为什么只选这几座山、几条河呢?猜猜看?
  生:这几座山,这几条河是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它们只是万水千山的代表。
  师:真不错,和诗人想到一块儿去了。
  四、品读,感悟诗情
  (一)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是呀!这几座山,这几条河正是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我们随着诗人的思绪首先来到五岭和乌蒙。(课件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自由地读读这一句诗,看看你从这句诗中的什么地方能看出翻越五岭和乌蒙的艰难呢?
  师:看出来了吗?
  生:我从磅礴一词看出翻越乌蒙的艰难。
  师:对,你又从什么地方看出翻越五岭的艰难呢?
  生:逶迤。
  师:(课件出示:五岭图)看,这就是一座连着一座的五座山岭。
  如果此时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五岭,你会想到哪一个词?
  生:高大。
  师:仅仅是高大吗?这五岭可是一座连着一座,伸向远方呀!你还会想到哪一个词?
  生:连绵不断。
  师:诗人用的是哪一个词?
  生:逶迤。
  师:逶迤就是连绵不断的样子。知道这逶迤的五岭到底有多长呢?它纵横四省,绵延千里,像一条蜿蜒的长龙。而且一路上都是崎岖的山路,翻越它,难吗?
  生:难!
  师:(课件出示:乌蒙图)这就是乌蒙山。如果此时又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五岭,你又会想到哪一个词?
  生:高大。
  生:高耸入云。
  师:诗人用的又是哪一个词?
  生:磅礴。
  师:磅礴就是气势雄伟,高大的意思。知道磅礴的乌蒙山到底有多高呢?海拔在3000米以上。黄石最有名的山是什么山?
  生:西塞山。
  师:知道他有多高吗?海拔只有170米。乌蒙山可是有20来个西塞山的高度。它不仅高,而且山势陡峭,极难行走。
  师:你能把翻越五岭、乌蒙的难读出来吗?(指名读)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评一评,读得怎么样?五岭的绵延,乌蒙的雄伟高大读出来了吗?
  生:还未完全读出来,还不够难。
  师:来,请你读,边读边想象五岭、乌蒙的样子,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可是绵延千里的五岭呀!这可是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呀!谁再来读。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读得真好,连绵不断的五岭,气势雄伟的乌蒙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如果此时此刻,让你来翻越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你会有怎样的感觉?
  生:难!
  师:在红军的眼里,这还不算难。想象一下,红军在翻越五岭和乌蒙的途中还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没有吃的。
  生: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
  生:天上有敌机的狂轰滥炸,地上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
  师:就是这样的难以翻越的五岭和乌蒙,在红军的眼里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诗,想想看?
  生:逶迤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变成了细小的波浪;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的眼里变成了滚动的泥丸。
  师:水面上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大家都看过;泥丸大家见过没有?
  生:很少见。
  师:(手势比划)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丸”?
  生:鱼丸子、肉丸子,更小的还有药丸。
  师:是啊,你逶迤的五岭有什么了不起,在我们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翻腾着细小的波浪;你磅礴的乌蒙又算得了什么,在我们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脚下滚动的泥丸,(手指板书)这就是只等闲。谁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指名读)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评一评,读得怎么样?
  生:还未读出红军不把困难放在眼里的感觉。
  师: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是呀!逶迤的五岭变成了细小的波浪;磅礴的乌蒙变成了滚动的泥丸。(课件出示:“逶迤”“磅礴”变色,“腾细浪”“滚泥丸”加点)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非常坚强。
  师:对,这就是无畏。(板书:无畏)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好一个无畏的战士。还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感受到了红军战士根本没有把困难放在眼里。
  师:对,这就是乐观主义精神。(板书:乐观)来,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好一个乐观的战士。来,让我们一起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好一群无畏、乐观的红军战士。这正是“巍巍青山何所惧,崇山峻岭任我游”啊!这强烈的对比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读。(课件出示:中心句)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二)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如果说翻越五岭、乌蒙是展现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自然的困难,那么渡过金沙江、大渡河,就是展现红军克服战斗的艰难。(课件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读读这句诗,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了这句诗中有一对反义词“暖和寒”。
  师:你真会发现,这一暖一寒又是一组对比,(课件出示:暖和寒加点)针对这一暖一寒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金沙江水拍打着两岸的山崖会是暖的,大渡桥上的铁索又会是寒的呢?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一暖一寒的?
  生:水不断撞击云崖,磨擦生热,所以会是暖的。
  ……
  师:大家的理解有一定的道理,但诗人用这一暖一寒是有他特殊的用意的。1935年5月,红军来到了天险大渡河,河对岸敌人重兵把守,身后几十万追兵即将赶到。而唯一通道泸定桥上的桥板早已被敌人抽掉,只剩下13根寒光闪闪的铁链……在这千钧一发之际,22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展开了夺桥之战。(播放飞夺泸定桥视频片段)
  师:看着硝烟弥漫的天空,看着还在滴着鲜血的铁索,此时此刻,你的心里有怎样的感觉,能说说吗?
  生:心里有点酸酸的感觉。
  生:心里有点痛的感觉。
  师:这就是“寒”,你能把这种“寒”的感觉读出来吗?
  生:“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是呀!这是浸染战士鲜血的一句诗呀——请你读!
  这是融入烈士生命的一句诗呀——请你读!
  这还是诗人缅怀战友的一句诗呀——一起读!
  师:1935年5月,红军来到金沙江南岸。他们成功运用调虎离山之计,结果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在敌人眼皮底下,巧妙地渡过了金沙江。此时此刻,战士们心里又有怎样的感觉?
  生:乐滋滋的、暖融融的、非常高兴。
  师:能把这种高兴的感觉读出来吗?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
  师:真好。是呀,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没有想到困难重重的长征路上,也会遇到如此大快人心之事。所以红军战士感到——一起读。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
  师:一暖一寒,两场战斗、两种心情。来,把这两种不同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你看他把巧渡金沙江读得多欢快呀!你看他把飞夺泸定桥读得多悲壮呀!来,男同学一起读。
  (男)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女孩子一起读。
  (女)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易也好,难也罢,红军战士只把它们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手指板书)这就是只等闲。
  (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课件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经历了无数的艰险,只要再翻过岷山,长征就要胜利结束了,战士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个个笑逐颜开呀,来,读出这份欣喜,读出这份高兴吧!
  生:“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真是一个比一个高兴呀!一个比一个喜悦呀!越过白雪皑皑的岷山,逶迤磅礴的五岭乌蒙,红军用坚实的脚步告诉我们:读——(课件出示:中心句)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渡过欢快的金沙江,湍急的大渡河,红军用鲜血和生命告诉我们:读——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齐诵,升华诗情
  师:长征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迹,长征书写了一首惊心动魄的史诗。毛泽东用诗的语言再现了长征的壮举,再现了无畏、乐观的长征精神,同时也把自己的英雄主义气概、浪漫主义情怀表现了出来。现在,你们就是毛泽东,把这种英雄气概、浪漫情怀朗诵出来吧!自己先自由地练练。
  师:同学们练得真投入。来,请全体起立,让我们满怀豪情一起朗诵《七律长征》。
  师:长征壮举世人叹,长征精神永流传!长征歌曲大家唱。(播放歌曲《七律长征》)想唱的同学我们一起唱起来。
  师:好,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远征难 只等闲
                  无畏   乐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