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六年级 >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实录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夹竹桃

《夹竹桃》教学实录之一
响水县红十字博爱小学 唐丽莉

  课前交流:
  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北京大学的真实故事:有一年开学了,刚刚考入北大的新生们一个个兴高采烈地走进了北大的校园。有一个新生背着沉重的行李累得气喘吁吁,只好把行李放在路边。正巧一位看上去像校工的“老师傅”经过那儿,他很不好意思地走上前去:“老师傅,能帮我看会包吗?”“老师傅”看了看他那样子,爽快地答应了。一个小时后,那位新生办完了入学手续匆匆地赶了回来,“老师傅”仍然很尽职地看守在行李旁。后来,在开学典礼上,那位新生惊讶地发现:帮他看包的那位“老师傅”也坐在主席台上。他是谁呢?
  师:同学们一定还在想刚才故事中的那个老师傅是谁?他就是当时北大的副校长季羡林先生。(出示:季羡林照片)
  师: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一篇根据他的原作改写的课文《夹竹桃》,并通过课文一起走近这位学识渊博的国学大师。(板书课题)
  你们见过夹竹桃吗?老师带来了一组夹竹桃的图片,我们一起来观赏一下。
  出示夹竹桃的图片。
  师:夹竹桃原产于印度及伊朗,后传入我国,是比较常见的观赏植物,它对粉尘和灰尘有较强的吸附力,被誉为“绿色吸尘器”。但是它的叶子、皮、花等都有毒,同学们平时不要轻易地去采摘它。
  仔细观察图片,你能猜猜它名字的由来吗?请仔细观察她的花和叶,看哪位细心的同学能有所发现。
  生:花朵像桃花,叶片像竹叶。
  师:你真有一双慧眼。它的叶子像竹叶,花像桃花,它夹杂着竹子和桃花的特征,有了这样的外形特征,人们就给它起了个形象而好听的名字:夹竹桃。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生齐读课题。
  师: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不知道这项任务完成的怎么样?
  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围绕夹竹桃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生1:写了夹竹桃的花色。
  师:它的花色很美,吸引了你。
  生2:夹竹桃的韧性。
  师:你读出了它的韧性,你很会读书。
  师:我们课堂上再细细来品读。课文中的生字你读得怎样了?
  出示词语:
  熏透榆叶梅花团锦簇
  凄清玉簪花叶影参差
  荇藻一嘟噜微风乍起
  师:谁愿意读读第一竖排?
  一生读第一竖排。
  师:很准确,声音也很响亮。中间一行,谁来读一读?
  一生读第二竖排。
  师:最后一个词请你再读一下。
  生读“一嘟噜”
  师:我们一起来把这个词读一下。
  生齐读。
  师:第三竖行,谁来读?
  一生读第三竖行
  师:很好,特别是中间的多音字读得很准确。我们把这个词再来读一遍。
  生齐读。
  师:我们一起来把这些词语读一下。
  生齐读词语。
  师:同学们对字音掌握的不错。看看书后的生字表,观察一下生字的字形,你觉得哪些是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生:“藻”是上下结构。
  师:注意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生:“蛾”是左右结构。
  师:我们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
  师:老师觉得这个字,我们在书写时要注意它的笔顺。(点红“熏”)我们一起来书空一下。
  生书空,师提醒第三笔是短竖。
  师:拿出笔来,在书上把这个字再写一遍。注意写字的姿势。
  生书写。
  师:生字的字形会写了。看看它的意思,你有没有不太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帮助你解决。
  生:荇藻
  师:你们有没有见过?老师这里带来了一幅它的图片。
  出示图片
  师:“荇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呈圆形,浮于水面上,根生在水底,花是黄色的。
  还有哪些词语你不太明白的?
  生:一嘟噜
  师:有没有同学能够帮助他的?
  师:“一嘟噜”是北方的方言,比如我们这儿说一串葡萄,那儿说是一嘟噜葡萄。我们这儿农村会有人家晒辣椒干,串成一串,那儿叫一嘟噜辣椒干。一嘟噜就是——
  生:一串的意思。
  师:看来同学们课前预习工作做得很好。那课文读得怎样呢?这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谁愿意来读读。
  出示:夹竹桃不是最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师:听说我们班同学朗读水平特别高,谁愿意来展示一下?大胆地表现自己。你想读对不对?就请你好吗?
  生读
  师:对不起,老师打断一下,看清楚了,是“对我说来”。
  生继续读
  师:不错。要勇敢地表现自己,还有谁愿意再来读读?
  生读
  师:从你流利地朗读中老师知道,你课前预习得很充分。
  孩子们,俗话说“学贵有疑”,读了这句话,你心中有怎样的疑惑?
  生:为什么它是作者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板书:最留恋
  师:你很会读书。
  我们不仅要学会提问,还要学会去解决问题。
  其实文中有一句话回答了刚才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不知道你们预习时有没有留心?
  没关系,我们再快速浏览一遍课文,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爱上了夹竹桃?
  生浏览课文
  生:这样的韧性,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出示:这样的韧性,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师:你们同意吗?谁再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一生读
  师:再读读这句话你又有怎样的疑问呢?
  生:夹竹桃带给我怎样的幻想?
  板书:幻想
  师: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文中的韧性是什么样子的?
  板书:韧性
  师:我们班的同学真会读书,两位同学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
  一提到“韧性”这个词,你想到的是哪些词语跟它意思差不多?
  生1:坚韧
  生2:柔韧
  师:韧性就是柔韧不易折断的品质。课文中有个自然段就直接写了夹竹桃的韧性?你们找到了吗?
  生:第四自然段
  师: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出来了。从同学们刚才的表现中,老师知道,课前大家预习得很充分。我们班同学预习习惯非常好。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夹竹桃,去感受夹竹桃的韧性。
  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画出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语句,在心里多读几遍,也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生默读,师行间巡视。
  师: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从哪句话中感受到了夹竹桃的轫性?
  生: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师:哪位同学也找到的这句话?请你再来读一读。
  一生读
  师:能谈谈你有什么感受吗?你从哪些关键词当中感受到它的韧性?
  生:无不奉陪
  师:无不奉陪就是什么意思呀?
  生:坚持到最后。
  师:你读出了它坚持到最后。那无不奉陪是个什么句式?
  生:双重否定句
  师:你还知道双重否定句,了不起。如果把它换成这样的句式,你觉得哪句好一点?
  出示句式比较
  生:无不奉陪语气要强烈。
  师:双重否定的句式可以加强句子的语气,表达的意思也更明确了。
  那能把这句话也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改一改吗?
  出示练习
  生:大家听了劳动模范的报告,无人不激动万分。
  师:相信同学们在以后的习作中也会尝试用一用这样的句式。
  师:谁能读好这句话?
  一生读
  师:还有哪些词也体现了“无不奉陪”?
  生:一直
  师:一直、一直。夹竹桃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报春的迎春花一直到傲霜的菊花,它无不奉陪。这难道不是一种可贵的——
  生:韧性
  师: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
  一生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一株充满韧性的夹竹桃。
  夹竹桃到底陪伴了哪些花呢?让我们一起去季老的小院看一看吧!
  出示:第三自然段
  师:谁愿意为我们来读读这段话。我们班哪位同学读书比较好?推荐一下。
  生推荐一名同学
  师:其他的同学思考:你在季老家的小院看到了哪些花?
  一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果然是我们班的朗读高手。
  季老家小院的花可真多,可以说常见的是应有尽有。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一下都有哪些花?
  一生介绍花名
  师:有这么多花呀。读了这段文字,你心中又有怎样的疑问呢?
  生1:为什么那么多花不写唯独写夹竹桃?
  生2:为什么写这么多花,不提夹竹桃?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为什么作者用了这么多笔墨,介绍了这么多种花,却只字未提夹竹桃?这不是跑题了吗?对这个问题,你们是怎么看的?
  生:衬托对比出夹竹桃的韧性。
  师:你真会读书,都知道衬托对比的方法了。
  是呀,作者就是用衬托对比的方法更突出了夹竹桃的韧性。我们在以后的习作中也可以上这样的写作方法。
  师:夹竹桃和这些花相比,这点韧性显得是多么的——
  出示: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生:可贵。
  师:你还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
  生: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出示: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师:谁愿意把这句话再来读一读?
  女同学中谁读书比较好?推荐一名。
  生推荐一名同学读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夹竹桃?
  生:生命力旺盛的夹竹桃。
  师:你抓住了哪些关键的字词?
  生:一声不响。
  师:一声不响、悄悄地,它在那里默默地开放着。
  你还从哪些关键字词中看出来的?
  生:从“又”这个词中我感受到了夹竹桃的韧性。
  师:你很会抓关键词。
  引读:一朵花败了,——,一嘟噜花黄了,——
  师:就这样坚持着,向世人展示它旺盛的生命力。
  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一生读
  师:我看到了一株默默而又生生不息的夹竹桃。
  你还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它的韧性?
  生: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出示: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师:能谈谈你有什么感受吗?
  生: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夹竹桃旺盛的生命力和韧性。
  师:从哪些关键的字词中感受到的?
  生:和煦的春风、盛夏的暴雨、深秋的清冷、茂盛、衰败、无日不迎风吐艳
  师:孩子们,你们想象一下,伴着和煦的春风,许多花——
  生:竞相开放。
  师:而夹竹桃看不出——
  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
  师:也看不出——
  生: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
  师:无日不——
  生:迎风吐艳。
  师:伴着盛夏的暴雨,夹竹桃看不出——
  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
  师:也看不出——
  生: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
  师:无日不——
  生:迎风吐艳。
  师:伴着深秋清冷的凉风,夹竹桃看不出——
  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
  师:也看不出——
  生: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
  师:无日不——
  生:迎风吐艳。
  师:这“无日不迎风吐艳”和我们刚才的“无不奉陪”句式是一样的。
  出示句式比较
  师:比较一下哪个更好?
  生:文中。
  师:显然文中句式表达的意思更强烈一些。
  出示句式练习
  师:老师相信这个练习一定难不倒你们。
  生:小明是个小书迷,他无日不看书。
  师:也希望我们同学,每天都能看一点书,增加自己的阅读量,这样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刚才我们一起走近夹竹桃,感受到了它的韧性。此刻,你喜欢上夹竹桃了吗?
  生:喜欢。
  师:就让我们向它毫无保留地表达我们的爱意吧。捧起书,一起读第四自然段。
  生齐读
  师:好一群夹竹桃的知己啊!
  自古文人多爱花,王冕爱梅,陶渊明爱菊,季羡林先生为何对夹竹桃情有独钟呢?从他的经历中我们或许能找到原因。
  出示季羡林的生平
  师:快速浏览这段文字,相信你们对季羡林会有更深的认识。
  生浏览
  师:从这段文字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季羡林的一生是充满坎坷的。
  师:你读出了他的坎坷经历。
  生:他具有夹竹桃一样的韧性。
  师:是呀,他就像充满韧性的夹竹桃一样,一路坎坷地走过来,最后坚持下来了,看着这充满韧性的夹竹桃,他仿佛看到了他——
  生:自己。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文字,相信你会有更深的认识。请男同学来读读。
  出示第四自然段
  男生齐读
  师:想到自己的坎坷经历,看着这充满韧性的夹竹桃,季羡林先生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难怪他这样说——
  出示: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师:女生读。
  女生齐读
  师:刚才我们一起走近了夹竹桃,走近了季羡林。喜欢夹竹桃吗?喜欢季羡林吗?想说点什么吗?可以对夹竹桃说,可以对季羡林爷爷说,也可以对自己说。拿起笔写下你的内心独白吧!
  生写感受,师行间巡视。
  师: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你此刻的内心感受。
  交流
  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夹竹桃的韧性。对于一开始有同学提出的,“夹竹桃会引起作者怎样的幻想”这一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
  课后请同学们完成这样的作业。
  出示作业:
  1.背一背: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让这充满韧性的夹竹桃在我们心中开花吧。
  2.读一读:季羡林的原作《夹竹桃的传说》,感受文学大师的优美文字。
  设计理念: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本节课,意在从学生的疑问处入手,激发探究的欲望,引领他们品读质朴的语言文字,理解语言,自主释疑。在感受过夹竹桃的“韧性”后,补充作者资料,进一步感悟作者如何写出它的韧性的,并通过此来感受季老那独特的语言风格,学习对比衬托、欲扬先抑等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习得语言。

  教学反思: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反思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虽然努力了,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回顾这一节课,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对强势,主体的自主性受牵制,所给阅读、思考的时间还不够充裕。朗读机会虽说很多,但是我不得不承认,指导是不够到位的,虽然在老师的提醒下他们的朗读有一定的改善,但也只是语调轻重上的改观,没有显著的进步,也仍未从内心品悟到夹竹桃的韧性。
  其次,整体把握文本的过程被淡化。本课的段落大意提取并不难,经过充分预习的他们完全有能力把握,因此我将其安排在检查预习的环节。由于刚由新老师上课,又是第一节,学生似乎有点紧张,发言不够积极,我呢,便在说出“写了夹竹桃的花色、韧性”后掐断,进入字词的检查,本打算权当做了解他们的基点,待抓住最后一节的学习后再借助板书将“花影及引起我的幻想”顺便补充进去,随之小结一下,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总体印象。再说,读词语难度系数不太高,可缓解一下学生的紧张情绪。然而,实际的效果没有达到预设,给人的感觉是没在意文本主要内容的把握,此中的遗憾会给以后的教学以提醒甚至强化。
  再次,正如陈所长提出的,本节课没能从宏观上,把整个单元内容串联起来,足够关注作者是怎样表达的,感受大师语言的平实、质朴,借物抒情写法的独到与精妙。如果课前备课时,能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或者团队成员能适当引领一下,将单元主题融入本课教学,深入关注作者的表达方法,相信会有别样的精彩。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以后的教学,更需静下心来研读文本,真正实实在在走近学生,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将学习到的教学理念切实转化为教学行为,教学不止,反思不断,促进自我成长。
 
  《夹竹桃》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之一
作者: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 李海蛟

  〈一〉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19 夹竹桃(板书课题),这里念“jia”,第一声,齐读课题。
  师:请看夹竹桃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
  生:它的叶子形状就像竹子的叶子,它的花朵有点像桃花。
  师:对了,它的叶如竹,花——如桃——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一个诗意的名字——“夹竹桃”,再读课题。
  师:本文作者是季羡林,预习过作家卡片,说说你的了解。
  生:他是一位国学大师。
  生:他是一位语言学家,精通多国语言。
  生:他的散文风格“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
  师:就是这样一位语言大师,对夹竹桃情有独钟,引其为“花中知己”。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近夹竹桃。
  〈二〉
  师:首先请同学们读课文。出示朗读要求:放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难读处多读。生字新词所在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生自主读书。师巡视。
  师:现在检查预习情况,先看生字。出示生字,先去拼音朗读,后对照拼音再读。
  师:谁来读词语。出示词语:
  夜蛾荇澡榆叶梅
  (生读,点击出示荇澡、榆叶梅)
  熏透凄清微风乍起
  师:还有几个词语,字音容易读错,请读读看)
  韧性玉簪花叶影参差
  师:强调字音。这课生字不多,只有6个,看看包含那些结构?
  (生说)
  师:你们预习中发现哪个字间架结构很难把握,生说,老师范写。
  师:请仔细看一看这些字,(顿)记一记笔画字型,你觉得难写的字可以描一描。快速记住,马上听写。要求:三个一组,听清,记住,再书写。自批,订正。
  (听写,对照屏幕自批。)
  师:再来读含有生词的句子。
  (1)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指名读)
  师:读着“熏透”一词,你仿佛闻到了什么?
  生说。
  师:带着这种感觉读一下。(齐读)
  (2)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则在秋风中怒放。(指名读)
  师:“凄清”一词,让你感受到什么?把这种感受送回句子,再读一下。)
  (3)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师:“乍”什么意思?微风乍起呢?比较体会“吹拂”与“刮”;一起轻轻读,体会一下。
  师:课文能读的正确通顺吗?指名轮读课文,相机正音,要求其他学生仔细倾听,评价指正。
  〈三〉
  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请大家默读课文,先想一想每一自然段讲了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生默读思考。教师巡视,提醒: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师:本课有个特点——每一自然段都有一关键语句,抓住了,就好概括了。
  生概括,相机板书奇妙有趣
  留恋回忆韧性可贵爱
  幻想美妙
  〈四〉
  师:主要内容了解了,那么季老是怎样用他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的语言描述他心中的夹竹桃的呢?请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你读出了怎样的夹竹桃?生轻声读,思考。
  生: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
  师引导——不是名贵,不是最美丽,对你来说,就是——,
  生:对我来说就是很普通的花。
  师:对你来说——
  生:对我来说,也是很普通寻常。
  师:作者是怎样写出夹竹桃的普通寻常的呢?生答。
  师:对!季老就是用“不是……也不是……”这样的句式从名贵和美丽两个方面来写出普通寻常的,读来如邻家老爷爷话家常一般亲切,这就是他的散文风格。
  师:让我们再读这段话,体会他质朴的散文语言。
  生再品读。
  师:你也能用这样的句式从两个方面说说生活中的人、事、物吗?课件出示:
  街道两旁的香樟树不是,也不是,但是。
  不是,也不是,但是
  生:街道两旁的香樟树不是很名贵的树,也不是最美丽的树,但是却默默无闻地美化着我们的城市。
  师:还有谁?(无人举手)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的手机。(举起手机)
  生:老师的手机虽然不名贵,也不漂亮,但却是老师天天要用的。
  生:虽然老师的手机不昂贵,也不算好看,但很实用,老师一天也离不开。
  师(随手拿起旁边一学生的旧钢笔):就请你说。
  生:我的钢笔很普通,不是款式新颖的,也不是值多少钱的,却为我的学习提供很大的帮助。
  师:还有要说的吗?(短暂沉默)
  生:老师今天写在黑板上的板书,字不是很漂亮的,行款也不是很工整的,但却是这节课教学必须的。(众大笑)
  师(不假思索):谢谢你的提醒!(语气很诚恳)老师一定努力,否则今后教书有困难喽!(教师语气幽默风趣,热烈的掌声响起来)
  师:就是这样不是名贵,也不是最美丽的夹竹桃,为何能在季老心灵深处投下这样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呢?请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
  生: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夹竹桃,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
  师:这是写花的——
  生:写色彩。
  生: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
  师:这是写——
  生:写我的想象。
  生: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
  师:这还是——
  生:想象。
  生:我的心里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师:这是写——
  生:写出了作者心理的感觉。
  师:再读体会这美妙有趣的画面,还有谁想读。
  师:我们知道写花、草,不仅可以写出色彩,还可以写出自己的想象,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不仅语言美,还能传递自己的情感。你能模仿说话吗?
  春天,百花盛开,争奇斗艳,有蓝色的蝴蝶花,黄色的迎春花……蓝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黄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的花朵让我想到。
  生:春天,百花盛开,争奇斗艳,有蓝色的蝴蝶花,黄色的迎春花……蓝色的花朵让我想到大海,黄色的花朵让我想到沙漠,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大雪。
  生:春天,百花盛开,争奇斗艳,有蓝色的蝴蝶花,黄色的迎春花……蓝色的花朵让我想到湖泊,黄色的花朵云霞。
  师:让我们再美美读这段文字,想象那美妙的画面,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师: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却是最值得留恋的花,夹竹桃的美丽,它的韧性,和它引起我美妙的幻想,因此我爱上了夹竹桃。课后请继续读课文3_6自然段,感受季老是怎样以他独有的语言风格,写出他的夹竹桃情结。
 
  《夹竹桃》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之二
作者:大丰市第三小学 谢海虹

  一、课前交流,进入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描写花的古诗,来读一读。春天桃花争艳-----,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夏天荷花怒放-----,
  生: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秋天丹桂飘香-----,
  生: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师:冬天梅花傲雪-----。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师:一年四季,花开花落,他们装点着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二、导入新课,质疑激趣:
  师:有一种花,它既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国学大师、文学泰斗季羡林先生来说,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它就是——夹竹桃。夹念第一声,大声读出它的名字!
  生:(齐读课题)。
  师:看,这就是夹竹桃(出示画面)知道他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吗?
  生:夹竹桃叶片似竹、花朵似桃所以叫“夹竹桃”。
  师:在季羡林的家乡,夹竹桃是最常见的植物。
  生:(再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生1:夹竹桃有哪些特点?
  生2:作者为什么要写夹竹桃?
  生3:他是怎样写夹竹桃的?
  师:俗话说“读书贵有疑,疑能得教益”,带着你的问题,边读边思,你一定能有所收获。
  三、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师:课前课文读了几遍?
  生1:两遍。
  生2:三遍。
  师:汇报一下预习情况,谁来读课文?
  生1:(读第一自然段)。
  生2:(读第二自然段)。
  师:请接下去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想想,哪些字、词值得关注。生1:凄清。
  生2::熏透的“熏”字。
  师:课前预习的时候,查过字典了吗?“熏”是什么意思?
  生:“熏”有三种解释:1、气味或烟气接触物体;2、一种做菜的方法;3、温和。
  师:“熏”是个会意字,看老师来写“熏”字的小篆,对你理解“熏”字一定有帮助!上面的“彻”表示火烟冒出,中间是一扇窗户,下面是两个火,猜一猜熏的意思:火烟或气味冒出,接触物体的过程就是熏,后来引申为环境对人的习惯和品行的影响,比如熏陶;现在的熏字,书写时注意笔顺,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把书后的这个字描一描。
  生:(学生书空并描红)。
  生:(继续读第四自然段)。
  师:有没有哪个词让你感觉特别难读的?
  生:一嘟噜。
  师:夹竹桃就喜欢一嘟噜一嘟噜地开放。
  生:(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师:(出示“参差”)这两个字都是多音字,读,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词的?
  生:长短、高低不齐。
  师:这是课前预习的时候查的词典,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
  生:夹竹桃的影子长的长、短的短,不一致。
  师:“荇藻”这个词很有意思,你发现什么了?
  生:这两个字都是草字头。
  师:再联系课文想想它的意思。
  生:水草。(描红“藻”字)。
  生:(读最后一小节)。
  师:这几位同学读得都很好,看来课前预习很充分。我们每个同学都要这样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同桌一起读、一起练。
  生:(同桌互读互评)。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初读课文除了读正确读流利,还要善于把长文章读短,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文中那几段是直接描写夹竹桃的?
  生:2、4、5自然段直接写了夹竹桃。
  师:2、4、5自然段分别写了夹竹桃的什么特点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并思考。
  生:第二自然段写夹竹桃开花的颜色——火上有雪、雪上有火。(相机板书:花色)。
  师:谁来继续汇报?
  生:第四自然段写夹竹桃的韧性。
  师:这位同学不简单,一下子就找到了关键的词。(相机板书:韧性)
  夹竹桃的韧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1: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生2: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无日不迎风吐艳。
  生3:从春天到秋天、从迎春花到玉簪花,无不奉陪。
  师:把第四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
  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师:第五自然段写夹竹桃的什么特点呢?
  生:月光下,夹竹桃的影子引起了我许多幻想。(相机板书:花影)师:你喜欢哪一次幻想?读一读。
  生:(指名学生朗读)。
  师:现在让你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会了吧?看着板书就一目了然了。
  生1:课文主要写了夹竹桃的颜色、韧性和花影。
  生2:课文主要写夹竹桃的颜色奇妙有趣、花期很长、韧性可贵、月下花影可以引起许多幻想。
  师:初读课题的时候,有同学提出疑问:作者为什么要写夹竹桃?其实答案就在文中。默读课文找一找。
  生1:这样的韧性,又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我发现季羡林爱上了夹竹桃,所以写夹竹桃的。
  生2:夹竹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因为夹竹桃最值得留恋与回忆,所以作者才写夹竹桃的。
  师:(相机出示一、六自然段)因为爱,所以夹竹桃成为作者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故而写下了这篇优美的状物散文。
  生:(再读课题)。
  师:这样一首一尾、一呼一应。
  生:我知道,这是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师:课文主要内容清楚了,脉络层次也就清晰了。迅速浏览全文,看看课文先写----再具体描写什么----最后表达了作者----情感。
  生1:课文先写了夹竹桃最值得作者留恋与回忆,再具体写夹竹桃的颜色、韧性与花影,最后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爱。
  生2:课文先写夹竹桃是季羡林心中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接着具体写夹竹桃的花色雪火相容、奇妙有趣;花开三季、韧性可贵;月下花影、引人幻想,最后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深深的爱。
  师:这样,我们就把长文章读短了。大家发现没有,有一段一直被我们忽略了?
  生齐说:第3小节。
  师:读一读,这小节写的什么?
  生:这小节写了其他的花。
  师:指名读花的名字,其他同学数数这里写了多少花?
  生:14种花。
  师:有什么问题吗?
  生1:文章是写夹竹桃的,为什么要写其他的花?多余吗?
  生2:我知道,这是对比衬托的写作方法。
  师:对,对比衬托的妙处,下节课我们再去细细品味!
  六、课外延伸,作业拓展:
  师:本课生字不多,(出示)看看,除了熏字外,还有哪些字在书写的时候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生1:凄清的“凄”字,右边的“竖”和下面的“女”要分开。
  生2:“藻”三口要紧靠。
  师:我们在练习行楷的时候要讲究呼应和连贯!除了美观还要讲究速度!打开《习字册》每个生字写三遍,描一遍、仿影一遍、临写一遍。
  生:(练习)。
  师:同学们都能做到姿势端正、书写美观大方且有一定的速度。
  师:有人说“花如人、人如花”。其实,季羡林先生就像夹竹桃那样朴实、坚韧地生活着!课后去读一读季羡林的故事,找找他和夹竹桃之间的共同之处,为下节课细读课文做准备!

             《夹竹桃》(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夹竹桃》是文学大师、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状物散文,描绘了在万紫千红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品读这篇美文,已是深深迷醉,能够在建湖实验小学执教这一课,鄙人更觉三生有幸!
  回想“磨课”的过程中,著名特级教师、大丰市教研室陈永平主任对我的悉心指导,令我受益终身。“不要想着你是来参加比赛的,以一颗平常心,踏踏实实地引领孩子们倾听、阅读、思考、说话和书写,让孩子们真真切切学语文,就是你应该做的。”这是陈主任常常说的一句话,正是这番话,让我那一颗浮躁的心沉静下来,真正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思考自己的教学。现把本人对这节课的反思记录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重视预习。预习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学习习惯。但是如果教师没有明确的预习要求,学生往往满足于读读课文,从而使预习流于形式。针对这一实际,我对学生提出了“四字预习法”,即:读(读准字音)、查(查清词意)、注(标注感受)、疑(提出疑问)。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指名学生读书、提出自己的疑惑、说出自己的想法等形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把预习工作落到实处,为更好、更高效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以读为本。“书不读通不开讲”,读通课文是学习的起跑线,教学中,我实实在在地引领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找出难读的词句、难理解的地方以及难记的生字等等。通过多读几遍、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观察提示和书写实践等方法,让学生自主解决这些难点。既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障碍,又使学生懂得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三、读思并进。初读课文,不仅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还要善于把长文章读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课文读通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关注直接描写夹竹桃的段落,通过默读思考的方式,去想一想,每一自然段分别写了夹竹桃的什么特点。学生通过“提炼法”和“找关键词法”概括出夹竹桃的花色、韧性以及花影,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水到渠成。
  四、初识写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在课文的学习中,我们除了要感知课文内容,还需要了解作者的写法,进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在学生自己总结出课文主要内容之后,我引导学生就初读课题时提出的疑问——“作者为什么要写夹竹桃”这个问题深入思考,从而读懂因为作者爱夹竹桃,所以夹竹桃最值得留恋与回忆,故而写下《夹竹桃》这篇文章。这样一首一尾、一呼一应,同学们很快就体会到了作者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自然而然的把握了全文的脉络。
  五、意在课外。把握课文的脉络之后,引导学生关注一直被忽略的第三自然段,有学生提出疑问:这一自然段似乎与夹竹桃这一中心无关,作者有没有走题?也有同学作出了回应——这是对比衬托手法的巧妙运用。此时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基础上,适时打住,下节课再去体会对比衬托这种写作手法的妙处,让学生对下一节课充满期待。再联系本单元的《广玉兰》一课,让学生找找广玉兰和夹竹桃的异同,从而更好地把握文本,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次建湖之行,让我受益匪浅。陈小平所长的谆谆教诲坚定了我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各位选手的精彩呈现激励我不断提高自己;名师的课堂点评,使我找到了一面可以照到自身不足的镜子!在此,请让我说一声感谢,感谢大丰市第三小学的领导同事们对我的关心与帮助;感谢大丰市教研室陈永平主任的指导与鼓励;感谢盐城市教科院为我们搭建的成长平台!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夹竹桃》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之三
建湖县实验小学 钱金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记本课生字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表达方法。
  3、感受作者语言质朴典雅之美,体会夹竹桃花色奇妙、有趣,理解作者蕴含在花色中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感悟文章首尾照应、总分总结构特点,并由此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作者追求和谐的情怀。

  课前预热: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校来了这么多的客人,高兴吗?
  生:高兴。
  师:掌声表示一下。笑一笑,让我看到你们的快乐!你笑得特别灿烂!来,告诉大家你的名字。
  生:我叫武文汇
  师:什么“汇”?
  生:汇报的汇。
  师:也就是汇集的汇,我猜你的爸爸妈妈希望你能汇集文才武略!还有谁愿意自报家门?
  生:我叫郭翔!
  师:你来猜!
  生:他的爸爸妈妈希望他能在知识的天空飞翔,理想的天空飞翔!
  师:郑介文,老师早就认识你了,果然名不虚传!你们知道我的名字吗?
  生:钱金雨。
  师:没事,大声点!这个名字很有意思吧?它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您的爸爸妈妈一定是希望您家的钱多得像下雨一样。
  师:钱如雨下?那该多好!这就能帮助更多的人了。也许当初我父母还真有这意思。你看,名字不仅代表着一种称呼,还寄托着一种希望。同样,人们也会根据事物的特点给它们取一些有趣的名字。比如:喇叭花——像喇叭一样的花、马蹄莲呢?
  生:像马蹄一样的莲花!
  师:虎皮兰呢?就是像虎皮一样的兰花。蝴蝶兰呢?
  生:像蝴蝶一样的兰花!
  师:夹竹桃呢?学了这节课你就会明白了!
  师:有趣的名字还有很多,我们就聊到这。上课!

  一、导入揭题,检查预习,
  1、师:同学们,从这一周开始,我们进入了第六单元的学习,本单元的主题是板书咏物抒情,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9课《夹竹桃》。
  2、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收集了夹竹桃的资料,谁先来说一说。
  生:夹竹桃,叶片如竹,红花灼灼,胜似桃花,花冠粉红至深红或白色,有特殊香气,花期为6~10月,是有名的观赏花卉。
  师:夹竹桃名字是这样得来的,它叶片似?
  生:竹
  师:花朵如?
  生:桃
  生:夹竹桃全株具有剧毒,中毒后的症状有恶心、呕吐、昏睡、心律不整,严重的话连失去知觉或死亡都有可能。
  师:孩子,谢谢你的提醒。面对夹竹桃,只要欣赏就好,可别动手喔!
  生:夹竹桃的叶片,对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氟化氢、氯气等对人体有毒、有害气体有较强的抵抗作用。
  师:夹竹桃还被誉为“绿色吸尘器”,正因为如此,夹竹桃在工厂、在医院、在小区,广为栽种,十分普通,我们建湖森达楠园、双湖公园里随处可见!
  3、师:你们知道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板书:季羡林)关于季羡林,文中的作家卡片是这样介绍的,请同学们打开书来自由读一读。
  生:自由读书后作家卡片。
  师:同学们,读了作家卡片后,你对季羡林有了怎样的了解?
  生:他是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
  师:集这么多大家于一身!
  生:他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
  师:你了解了他散文的的风格!
  生:季羡林还是一位爱国者。他寄语全国的中小学生:热爱祖国,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同伴和睦。
  师:如此非凡的伟人,应该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灯塔。今天我们走进夹竹桃,就能走进他的情怀,有所收获。
  4、师: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能接受老师的检测吗?
  生:能!
  师:请同学们打开默写本,听写词语。准备好了吗?老师每个词读两遍,请认真听。(老师报词语同时巡视纠正坐姿,看学生默写情况)
  榆叶梅凄清熏透夜蛾微风乍起
  师:老师发现,不少同学写得不仅正确,而且美观,你们看蒋昊同学(举起该生的作业本),字写得漂亮吧?这是认真书写的结果!请看屏幕,对照一下!全对的同学举手!
  师:熏这个字有点难,在书写时要注意笔顺,还要注意下面的四个点的呼应!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书空。板书熏
  师:范写熏字,提醒同学们注意下面的四点要注意呼应。
  师:(师手指屏幕)我们齐读一遍(生读)
  二、初读感知,理清结构
  1、师:词语读得好,课文更要读好!请看屏幕,谁来读一下自读要求
  生:自读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2、边读边想,课文围绕夹竹桃写了哪些内容?
  师:要求清楚了吗?好,开始读书吧。
  生:自由读课文。
  2、师:都读好了?好!我们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要关注最能概括文章内容的一句话,你认为这篇文章中哪句话概括了文章的内容?
  生: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师:你找的是文中的最后一小节。还有不同意见了吗?
  生: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来说,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师:你找的是文中的第一小节。
  师:我们就来读读这两段话。(出示首尾两段话)谁来读第一小节?
  生:读第一小节。
  师:关注这段话中的三个关联词,不是,也不是,但是再来读一读
  生:再次读第一小节。
  师:这样一读,抑扬顿挫了!再关注三个“最”来读一读。
  生:再次读第一小节。
  师:请关注三个关联词、三个最再来读。
  生:齐读第一小节。(读得有声有色)
  师:读着,读着,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生: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为什么是作者最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师:板书?是呀,普普通通,随处可见的夹竹桃为什么成为季羡林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呢?
  师:谁再来读读下面一段话。
  师:读了这段话,你明白什么?
  生:我知道了,作者爱夹竹桃的韧性,和引起的幻想。
  师:板书:韧性引起幻想
  师:再联系文章的开头第一小节读读这段话,你又明白什么?
  生:我明白了作者之所以说夹竹桃是他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是因为他爱夹竹桃的韧性,又能引起他许多的幻想。(生说得很慢,边说边思考,很完整。)
  师:(激动地)孩子,你用“之所以,是因为”这对关联词将文章的开头结尾两段话的关系表达的很有条理,太棒了!有条理的表达是对别人的尊重!
  师:现在我们一二组来读文章的开头,三四组读文章的结尾。
  生:朗读开头结尾两段话。
  师:这一呼一应,使得文章浑然一体,这就是——首尾呼应。
  师:同学们,把这两句话放回到文中去,浏览一下课文,你还会发现的文章结构特点呢。
  生:总分总。
  师:对,总分总的结构使文章思路更清晰,能在最短时间内让读者抓住最主要的内容。那么,你知道课文围绕夹竹桃写了哪些内容?
  生:写了夹竹桃的韧性、引起的幻想。(师跟着指着黑板上的韧性引起幻想)
  师:还写了什么?
  生:还写了夹竹桃的花色。板书:花色
  3、师:课文哪一个自然段描写了夹竹桃的花色?
  生:第二自然段。
  师:板书2就请你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生:读课文第二小节
  师:听你的朗读,老师知道你刚才读书读得很认真,预习也很充分!
  4、师:哪一个自然段是写夹竹桃引起作者的幻想呢?
  生:第五自然段。
  师:板书5 这一段话比较长,就找一找你最喜欢的句子来读读吧!
  生: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远不止于此。
  师:夹竹桃,夹读第一声。再来读!
  生: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远不止于此。
  师:夹读对了!但是这句话里没有远这个字呀!再来读一读!
  生: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远不止于此。
  师:不着急,听老师读一遍!(老师读的语速很慢)
  生: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
  师:你瞧,这次读对了,只要多练肯定能读好!还有谁来读你喜欢的句子!
  生: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
  师:“参差”这个词你也能读准确,真了不起!这两个字都是多音字
  师:板书参差cēncī,我们在哪个四字词语中经常见到它?
  生:参差不齐
  师:同学们的身高参差不齐;我们的手指参差不齐。还有
  生:我们的头发参差不齐。
  生:我们的牙齿参差不齐。
  生:树林里的树参差不齐。
  师:你们伸出来的小手参差不齐。(学生在老师的体态语言带动下都举起了
  手,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师:你也来读一读喜欢的句子。
  生: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师:幻想带来了惊喜!句子读如此通顺,那这一段话一定也能读得好!
  生:读第五自然段。
  师:了不起,这么长的一段话读得如此流畅,掌声鼓励!
  5、师:文章哪里描写了夹竹桃的韧性呢?
  生:第4节。
  师:谁愿意读的?
  师:不简单,字字清晰!你最后一个反问句读的特别好,再读一次!
  生: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学生受到鼓励,反问句的语气读得更强调了。)
  师:读得很有反问句的说服力!我们读书时不仅要关注标点符号,还要关注句式特点!这一个句子就很有特色(屏幕出示: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我们来合作读。老师读每个短语的前半部分,你们读短语的后半部分!
  师:不错,再换个形式。我和你们调个个儿读!你们读前面的,老师读后面的。
  师:再换个形式,男生读上一个短语,女生读下个短语!
  师:读着读着,短语的节奏美就读出来了!我们刚才读了课文的开头结尾,第2、4、5自然段、,还有哪一自然段没有读呢?
  生:第3自然段。
  师:我们现在来自由第读一读这段文字,想一想主要写什么呢?
  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师:这段话主要写什么了?
  生:主要写院子里花很美。
  生:主要写院子里的花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
  师:那写到夹竹桃了吗?
  生:没有
  师:你心中有疑问吗?
  生:课题是夹竹桃,可是这里却一个字都没有提到,为什么呢?
  师:问得好!你真会动脑筋!谁能告诉他?
  生:作者写这些院子里的花是为了对比衬托夹竹桃花期长。
  师:这些花只开一季,而第四自然段告诉我们夹竹桃花开几季?
  师:哦,联系上下文,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师:那么,你们认为这第3自然段应该属于那一部分呢?
  生:写韧性这一部分。
  师:板书3
  6、师:好,这样文章的整体结构就清晰了。这篇文章首尾呼应,总分总结构,围绕夹竹桃主要写了他的
  生:花色、韧性、引起的幻想。
  三、理解花色初识情怀。
  1、师: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独爱菊,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只爱莲,作者却认为夹竹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季羡林先生家的院子,去看一看那两盆夹竹桃的花色。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小节,边读边想象画面,有疑问的地方也可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想法。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
  2、师:老师发现我们六(6)班同学读书很会思考,在有困惑的地方还打上了问号?你们看——(出示学生课本,问:你为什么在这里打上了问号?
  生:我觉得这里不应该用“也”,前面没有介绍其他地方的夹竹桃。
  师:你读书真仔细,字字入眼!有谁知道?
  生:我觉得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到了夹竹桃,这里就可以写“也”
  师:是呀,文章上文提到了,下文出现“也”字就不觉得突然了,这也是一种照应。是上下文的的照应。
  师:老师备课的时候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后来找到原文读一读才知道,课文是原文的节选,在这段文字前面有这样一段文字——不知道由于什么缘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我故乡的那个城市里,几乎家家都种上几盆夹竹桃,而且都摆在大门内影壁墙下,正对着大门口。客人一走进大门,扑鼻的是一阵幽香,入目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花朵。现在明白为什么用“也”了吗?
  生:是因为作者在前面已经提到过家乡其他人家种夹竹桃了,所以要说我家“也”
  有两盆夹竹桃。
  3、师:还有什么困惑吗?
  生: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作者为什么却觉得这两盆花相处得很融洽呢?
  师:这个问题来源于文中那句话呢?我们大家找一找,画一画!
  生: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师:能给这句话中的融洽找个近义词吗?
  生:和谐
  生:和睦
  生:谐调
  师:文中也有两个词很形象的解释了融洽这个词语?
  生:火上有雪,雪上有火
  师:示范读:火上有雪,雪上有火,你能读出他们的融洽吗?你来——,
  生:火上有雪,雪上有火
  师:读得再融洽一些你来——
  生:火上有雪,雪上有火
  师:更融洽了
  师:人看花,人到花里去,花看人,花到人里去,这里的融洽和谐仅仅是写花吗?那还在写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作家卡片》中的最后一句话,你就会有所启发。
  生:自由读2004年4月,93岁的季羡林通过《人民日报》寄语全国的中小学生:热爱祖国,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同伴和睦。
  生:作者希望我们同伴像花一样和睦。
  生:作者希望我们人与人要和睦
  师:你读懂了季老先生的心意。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出示: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雪上有火。】边读边想象。
  生:齐读这段话。
  师:火上有雪,雪上有火,多么奇妙,多么有趣的画面,你能给这个画面取个有趣的名字吗?
  生:雪火相容图
  生:红白相映图
  生:和睦相处图
  师:恰如其分!掌声送给她!
  师:花的融洽实际上是人的融洽,季先生借夹竹桃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他希望人与自然融洽、和谐,他希望人与人融洽、和谐。这两盆花,哪里是开在大门之内,它分明就开在季羡林先生的心里啊。(师期待的目光暗示学生读文中第二自然段)
  生:配乐深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这样的语言,质朴而不乏睿智;这么美的朗读真情如雪。听着,听着,我的心田开阔了、舒坦了,世界融洽和谐,世界如此之美!
  四、总结激趣,布置作业。
  1、师:同学们,夹竹桃花色美,季老先生的语言美,你们专注学习的热情美。四十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夹竹桃的韧性之美,引起的幻想之美,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2、师:课后请同学们完成这两项作业(1)读《夹竹桃原文》(2)搜集关于季羡林的故事。

  教学反思:
  《夹竹桃》一文是我国被誉为“学界泰斗”的季羡林先生的作品,作为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的作品,一向以文质兼美而著称。本文语言质朴而不失典雅,文章结构严谨。开篇直抒胸臆虽然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却是作者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接着作者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花期长、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最后一自然段,总结全文,与开篇形成呼应之势。袁向东曾评季羡林的散文《夹竹桃》——一丝不苟地表达自己。
  学习这篇文章,就要理解季老写作的背景。季老1962年10月访问缅甸时,在异国他乡巧遇自小于故乡常见的夹竹桃,从而引起他无限思绪,激发了创作热情,写下这篇散文,并发表在1963年1月号的《人民文学》杂志上。原文的第二自然段是这样的:“不知道由于什么缘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故乡的那个城市里,几乎家家都种上几盆夹竹桃,而且都摆在大门内影壁墙下,正对着大门口。客人走进大门,扑鼻的是一阵幽香,入目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花朵,立刻就仿佛走进自己的家门,大有宾至如归之感了。”联系季老的生活经历,这篇文章描写了故乡的夹竹桃,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但同时它又是季老深深的思乡情怀的寄托,在这普通的植物身上,承载了沉甸甸的乡情。
  学习这篇文章,还要真正地理解季老的人生情怀。季羡林和温家宝总理曾经饶有兴趣地探讨了“和谐”这个话题。他认为人类自从成为人类以来,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二,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三,个人内心思想、感情的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我们中华文化在哲学上表现为“天人合一”,具体讲就是人和大自然不是敌人而是朋友。理解了这一点才会理解文中的两盆夹竹桃的融洽。出身于农民家庭的季老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专访时这么说的:我非常平凡,没什么了不起的。如果我有优点的话,我只讲勤奋。一个人干什么事都要有一点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没有这个劲,我看是一事无成。夹竹桃美丽又谦逊,动人又具韧性。季羡林老先生也是一个淡泊明志、默默奉献、诚以待人的学者。他有着波澜不惊的性格,有着始终如一的追求,才会对夹竹桃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并借笔抒怀,所以在季羡林写夹竹桃的时候不仅仅是为了赞扬夹竹桃而写夹竹桃,而在陈述自己喜爱夹竹桃的同时,也在含蓄地表达着自己要做夹竹桃一样普通的但是却有韧性的人。
  本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始终以《课程标准》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等基本理念为依托,在教学中引领学生真实地触摸文本,紧扣文中关键字、词、句,不断地品味、感悟、内化,使学生扎扎实实地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而使学生获得充实的收获,那就是在得到语言文化的熏陶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课始,我和孩子们回顾本单元课文主题是“咏物抒情”,还让孩子们阅读书后作家卡片,为下文理解夹竹桃的花色融洽即为季老心目中的人与人的融洽打下伏笔。当然作为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还应该重视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课前我让学生搜集了夹竹桃的资料,自学生字词,通读课文,在课堂上的交流中,学生汇报夹竹桃的资料时,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夹竹桃的特点,老师的简单点评更是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记忆。依据多年的六年级教学经验,我知道本课的生字认读、理解都很简单,因而在课堂上没有作过多的讲解,只是提醒了学生“熏”字的笔顺。根据学生的学情淡化了本课的生字词教学,给学生朗读课文留下了更多的时间。
  在初步感知课文的教学环节中,我感觉非常成功的是在学生自由读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的总起段(第一自然段)和总结段(第六自然段)进行了指导性的朗读,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学生明白了这两个段落之间的联系——首尾呼应,还明白了文章的结构——总分总,还让学生作质疑性的阅读,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了研究文本的兴趣。这一篇文章的结构特点很鲜明,教师有必要让学生首先理清文章的结构,有助于学生清晰、容易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接下来的检查朗读环节,若是一个段落一个段落地让学生朗读,必会让学生索然无味,为此我让学生按照夹竹桃花色、韧性、引起幻想三方面一一去读,在这一次读书的过程中,我变换了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得兴趣盎然,有读整段文字的,有读自己喜欢的语句的,有指导朗读反问句的,有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句式特殊的短语排列的句子的,还有带着问题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的,在一个个不经意朗读训练中,学生既进一步熟悉了课文,又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在朗读展示完成以后,我让学生对照板书回顾了全文,至此,从整体入手,整体感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结构、思路、主要内容有了较清楚的认识,教学重、难点已经落实。因为夹竹桃的韧性可贵,又能引起我的许多幻想,所以作者爱上了夹竹桃。孩子们也通过文字与文学大师产生共鸣,以同样的感情爱上了夹竹桃。在这个环节中,我还引领学生质疑问难学习写法。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后,有的孩子会发现,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写了迎春花、桃花等14种花,而丝毫没有提到夹竹桃。这也是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我将问题抛给学生,他们经过思考便会得到答案:“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更能突出夹竹桃的美。”这样的设计,不但理解了课文,而且还教会了学生立足全篇,学习领悟。
  在教学“理解花色”这部分内容时,深度解读教材为这里的教学增添了一抹亮丽色彩。语文课堂应注重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亲近作者,与作者交流,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了“零距离”的心灵对话。用心灵去倾听心灵,达到心灵相通,情感共鸣,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作者在文中写道:火与雪是不相容的,又写道两盆如火似雪的夹竹桃融洽地开在一起,这引起了学生的疑惑。在帮学生突破难点时,我做了深层次的思考,不能仅局限于文字表面的理解,应与生活联系树立一种“大语文”的观念。为此我让学生再次读作家卡片,读那一句话:热爱祖国,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同伴和睦。学生很快理解了季老借花的融洽寄托希望人的融洽的情怀。教师的深情吟诵“人看花,人到花里去;花看人,花到人里去。”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最后,学生再带着这样的感悟去读文章第二自然段,读得深情无比,此时课堂上学生、教师与文本融洽而美丽。
  在教学“理解花色”这一部分时,更大的收获是:学生居然提出“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夹竹桃”中的“也”字应该拿掉,因为前面根本就没有提到别的人家有夹竹桃。这样的问题唯有读书字字用心的孩子才能发现,可以看出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入情入境,令人感动!有学生立即回答,课文第一自然段提到过夹竹桃,因而第二自然段就可以使用这个“也”字。幸好本次教学我研读教材十分深入,在课堂上即兴背诵了原文的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很快明白了这个“也”字的用意。因此我告诫自己,教师的备课只有来源于文本,高于文本,才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
  当然这堂课中也有一些让我遗憾的地方,例如当一个学生缓慢而有条理地用“之所以,是因为”关联词说清楚第一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的关系时,这是非常难得的,我评价他的表达很有条理,其实这样的鼓励还远远不够,我应该给他一个热情的拥抱,告诉他:“孩子,你有这样的发现真了不起!”教师应该毫不吝啬地表达自己对学生的赞赏,也许这一个拥抱会让他永远爱上语文!还有就是学生通过联系第四自然段明白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对比衬托出夹竹桃的韧性可贵,我还应该引导学生回顾《15 天游峰的扫路人》中的对游客爬山难的描写,是对扫路人自强不息精神的衬托赞美,这样学生就知道还可以联系已经学过的课文作对照揣摩,同样能解决这个问题。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无止境,学无止境,真正静下心来研读课文,真正实实在在走进课堂,才会发现有许多精彩之处还在等着我们挖掘,才会发现还有很多遗憾留着我们在将来的课堂中去弥补。
 
  
阅读(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