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五年级 > 人教版课标本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实录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临死前的严监生

吉春亚教学实录——《临死前的严监生》
吉春亚
  
  执教: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封面人物吉春亚
  时间:2011年9月24日
  地点: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育才学校
  学生:长少市育才小学学生
  整理:潜江市周矶逸夫小学戴明珍老师

  一、旧知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他就是吴敬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板书:严监生)
  师:(指“监”)这个字读jiàn,大家齐读。
  生:(齐读)监!
  师:知道什么是“监生”吗?
  生:监生是古代读书人的一种称号。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预习时看了书页下的注释。
  师:你真会预习!监生是读书人的一种称号,相当于我们常说的王举人、张秀才之类的。严监生这监生是用钱捐来的。他家中十分有钱,在《儒林外史》中写到:“他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同学们设想一下,这样一个人,临死前应该是怎样的情形?
  生:我想他临死前一定有许多人来看他,而他想着要花很多的钱来办自己的葬礼。
  生:他会死得很安详,因为他有很多钱,他的儿子不愁钱花。
  生:他一定忙着分遗产,好让家人过得幸福。
  生:也许他不想死,舍不得离开亲人。
  师:严监生临死前究竟是怎样的情形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完成课题板书:临死前的严监生)
  生:(齐读)临死前的严监生!
  师:轻轻地再来一遍。
  生:(再读)临死前的严监生!
  二、初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师:翻开语文书,把课文读准、读通,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多读几遍,看看注释或查查工具书。
  (学生认真自读课文,老师巡视)
  师:谁能读给大家听听?
  (抽生读前两句)
  师:你读得非常通顺,谢谢。谁接着往下读。
  师:对不起,打断一下。不能添字,请重读一遍。
  (生重读)
  师:很好。读书可别慌张,一定要读准确。谁读后面的部分?
  (生读完)
  师:读得真熟练,不过在这些句子里有一个多音字,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板书:挑)
  生:它可以读tiāo和tiǎo。
  (师板书两种读音)
  师:在文中该读哪一个音呢?请教一下你们的万能老师。
  (学生查字典,老师巡视)
  师: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得根据意思来选择。哦!有的同学查得可真快!谁来说说该读什么?
  生:这个字该读tiǎo,因为tiǎo有个意思说“用竿子等把东西举起或支起”。
  师:你们都选的这个意思吗?读读课文想想。
  生:不对。是读tiǎo,但应是这个意思:“用条状物或有尖的东西拨开或弄出,比如把火挑开,挑了挑灯芯,挑刺”。
  师:在文中是挑掉……
  生:(齐答)灯草!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句话,注意读准字音。
  生:(齐读)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师:还有一句呢?
  (生读最后一句。)
  师:还有同学把“挑”读错了,再读一遍。
  (生再读)
  师:这一次读准了。同学们,读完课文,你会发现有个人始终伸着两个手指头,你们猜我会伸出哪两个手指头吗?
  生:食指和中指,是“耶——”的意思。
  师:对啊,你们这么棒,我真替你们高兴!
  师:严监生的两个手指头有几个人来猜?(四个:大侄子、二侄子、奶妈、赵氏)
  他们猜的答案分别是什么?(两个亲人、两笔银子、两位舅爷、两茎灯草)只有谁猜对了?(赵氏)
  师:(板书以上内容,引导学生说出主要内容)看到提纲说出你不满意的地方。
  生:没写他是怎样具体摇头的?
  师:为什么要把摇头的过程写具体呢?
  生:那样可以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生:严监生不住的咳嗽,喉咙里的痰一进一出的,他手指得越发紧了,而且面对不着边的回答,心里又急又说不出来。
  师:嗯,我知道你读书一定是用了心的。
  生:家人都不明白严监生是什么意思,他非常的着急,最后赵氏明白了他的意思,挑掉了一茎灯草,然后他就断气了。
  师:我们用更简短的语言来讲述,严监生临死前……
  生:(齐)伸着两个指头不得断气。
  师:直到最后……
  生:赵氏挑掉了一茎,才安详地离去。
  师: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读完以后你的第一个反应,这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生:严监生是个非常节约的人,因为他害怕灯盏多费了油。(师板书“节约”)
  生:用中国的一句古话来说,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
  生:严监生是个吝啬的人。
  师:(板书“吝啬”)我可知道这两个词的意思有相同的,也有不相同的,感情色彩上完全不一样。(出示课件)老师查出了两个词的意思,自己读一读,它们相同的是什么,不相同的是什么?
  (生读)
  师:谁来告诉我?
  生:一个是贬义词,一个是褒义词。
  师:大家明白了吗?但是,严监生的行为到底是吝啬,还是节约,我们不能空口无凭,得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三、细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
  师:默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找到描写严监生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一下,可以在旁边批注上自己的体会。
  (学生读,老师巡视、指导)
  师:我们来交流交流读书后的见解。
  生:我从这句“严监生喉咙里痰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
  师:注意这个“倒”读dǎo。
  生:我从这里体会到严监生是个吝啬鬼。他都要死了,这么有钱,还要挑掉一茎灯草,如果不挑掉一根灯草的话,会死不瞑目。
  师:找到这句话,再读一读,说说你们的理解。
  生:我从这句话知道了严监生的病非常严重,但他不放心灯草,可他说不出话来,怕儿子不明白,就把手伸出被窝,伸着两根指头。
  师:很好,还有哪些地方能说明他病情严重。
  生:“到了中秋以后,医家都不下药了。”连医生都认为他无药可救了。
  师:病情非常严重了,(老师引读)“喉咙里痰……一声不倒一声的。”
  师: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他的病情?
  生:无药可救!
  生:奄奄一息!
  生:病入膏肓!
  师:已经气若游丝,濒临死的边缘了,可他却……(出示“总不得断气”)(学生读)从这个“总”字,你体会到什么?
  生:还有很多事没说出来,所以,他不能死去。
  师:还有什么体会?
  生:我知道严监生病得要死了,还感觉他心里非常难受,他想给亲戚一些交代,忍着痛苦在那里苦苦挣扎。
  生:他在想有些什么事情需要交代的,他在脑袋里思索着。
  师:有未了的心事,所以,(引读)“总不得断气……伸着两个指头。”
  师:病情如此严重,还伸着两个指头,所以你认为他是……
  生:吝啬!
  师:还有什么地方可看出他的吝啬?
  生:我从“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联系后文体会到他十分吝啬。
  师:后文?哪里?
  生:赵氏理解了严监生的意思去挑掉了一茎灯草。
  师:“tiǎo”。
  生:屋子里很昏暗,他却要挑掉一根灯草,过分地爱惜财产,我认为是吝啬。
  师:表达很清楚。赵氏明白了他的心思,两根指头是什么意思?
  生:两根灯草。(板书:两根指头两茎灯草)
  师:张哲钦很会思考。他联系前文帮助自己理解。同学们听到了吗?他找到哪句话帮助自己理解?大家一起读出来。
  生:(齐读)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
  师:为两茎灯草不得断气,那么两茎灯草是什么样的?看到过吗?在以前没电灯的时候,人们用灯草来照明。你们想知道让严监生久久不能咽气的两茎灯草是什么样的吗?请大家来看看。(演示)
  师:谁来形容一下你看到的灯火。
  生:微弱!
  生:星星之火!
  生:在挤满了人的屋里这点火光根本算不了什么!
  师:再读读这一句话,读出灯光的微弱。
  生:(读)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
  师:而且是这样一盏微弱的灯光,你想说什么?
  生:严监生真是个吝啬鬼!
  师:有没有同学从其他地方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从他的亲戚问他的话里体会到了他的吝啬。“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那手只是指着不动。”一般的人要死了,是有什么亲人没吩咐完,才会有这样的举动。严监生却是为了两茎灯草恐费了油,挣扎着。
  师: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我们把这几句话找出来,老师来领读,共同来感受一下。
  师:严监生伸着两根指头不肯咽气,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师引读)
  师:从这里,你们能感受到严监生的心情吗?
  生:着急。
  师:从哪里体会到?
  生:“他把头摇了两三摇”,“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师:他从句子来谈的,还有吗?
  生:我也体会到着急。从“摇了几摇”,“滴溜圆”,“越发指得紧”,“指着不动”这些词语体会到的。
  师:他急什么?
  生:他着急:你们怎么猜不对我的心思呀!把油浪费了可怎么办呀?他很心慌。
  师:那你来读读这些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他的着急。
  (生很有感情地朗读)
  师:还能体会到什么心情?
  生:我体会到严监生的内心又急又气,刚开始还把头摇了两三摇,后来把眼睛睁得滴溜圆,越发指得紧了,到最后手都不能动了,还指着。病情越来越严重,已经快没有气息了,没有力气把眼睛睁开了。可大家还不懂他的心思。
  师:真会读书,注意了词句表达的变化。掌声!那你读一读,读出这种变化。
  (生读)
  师:还有吗?
  生:他肯定在想,你们怎么老是不明白呀!
  师:他用了个“老是”表达自己的体会。
  生:严监生在想,油都烧完了,我死了都不瞑目。
  生:他的三次摇头,第一次是简单地摇了摇,第二次是使劲地摇,第三次闭着眼睛摇头。都有些生气了,亲人连他的意思也搞不懂。我觉得他这样太过分了,现在我也认为他是吝啬,不是节约!
  师:看,多读书,也就明白了!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好!那个急呀!那个气呀!那个担心呀!这些都从他的行动中感受到了。我们再来读一读。谁来读老师读的?边读边想,把那份着急、那份担心读出来。
  (学生分角色朗读)
  师:直到赵氏猜到了他的心事,他才……(学生读最后一句)
  师:终于了了心中所愿,顿时没了气。同学们,严监生临死前倔强地伸着两三个指头,就是不肯咽气,为的是那两茎灯草,不是为了没有见面的亲人,不是为了遗产交代清楚没有,而是为了那微弱的一点儿灯光。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生:太可笑了,他是个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
  师:用了一个“太”、“守财奴”来表达你此时的感受。
  生:他是个爱财如命的人,这种人到死了还不瞑目,我们可不能学习这样的人。
  师:你有自己的判断,不能学习这样的人。
  生:世界上任何事都有个量的问题,太过分了都不行。像严监生这样就是吝啬,只要适度就是节省。
  师:就是要把握分寸,一个度的问题。
  四、总结写法,拓展阅读
  师:同学们关上书,回忆一下课文,你能背得出文中哪些句子?
  生:“严监生喉咙里……”
  生:“他把眼睛闭着摇头,那……”
  生:“他把头摇了两三摇……”
  师:刚才大家背的都是描写严监生什么的语句?
  生:动作和神态。
  师:同学们,作者抓住严监生临死前一个动作,一个非常经典的动作,两个指头,展开细致的描写,这叫什么描写?
  生:细节描写。
  师:把吝啬鬼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让我们过目不忘。同学们,在文坛上还有四大吝啬鬼,想知道吗?(出示课件)
  师:他们是《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悭吝人》中的阿巴贡、《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葛朗台临死前的精彩片段。你们自己看看,读一读。
  (生自由读发的资料)
  师:谁能谈谈你读后的体会。
  生:葛朗台跟严监生一样是个吝啬鬼。
  生:我觉得葛朗台不仅吝啬而且贪婪。他临死前还见钱眼开,真可恨!
  生:这段短话描写很精彩,像今天的课文一样注意了细节描写。很细致的描写了葛朗台看到法器时的眼睛及肉瘤和手的动作,刻画了一个守财奴形象。
  师:同学们真会学习。文学名著中像这样的精彩描写比比皆是。若沉醉其间,你一定会为之陶醉,为之神往,你的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共同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吧。
 
  《临死前的严监生》课堂实录
宜昌市伍家岗区实验小学 乔玲
  
  授课教师:鲁春梅(四川省峨眉山市第三小学)
  授课时间:2007年4月9日
  授课地点:四川省峨眉山市第三小学
  授课年级:五年级

  一、旧知引入,揭示课题
  师:上周我们学习了《人物描写一组》的第一篇课文……
  生:(齐答)《小嘎子和胖墩儿摔跤》。
  师:胖墩和小嘎子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小嘎子机敏、淘气、倔强;小胖墩呢,沉稳,也是个摔跤能手。
  师:嗯,他们两个各有特点。你还有其他收获吗?
  生:文章对人物的动作描写十分细致。
  生:课文细致地描写了小胖墩和小嘎子比赛摔跤时的动作、神态,让我们感觉他们都有血有肉。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个同样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他就是吴敬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板书:严监生)
  师:(指“监”)这个字读jiàn,大家齐读。
  生:(齐读)监!
  师:知道什么是“监生”吗?
  生:监生是古代读书人的一种称号。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预习时看了书页下的注释。
  师:你真会预习!监生是读书人的一种称号,相当于我们常说的王举人、张秀才之类的。严监生这监生是用钱捐来的。他家中十分有钱,在《儒林外史》中写到:“他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同学们设想一下,这样一个人,临死前应该是怎样的情形?
  生:我想他临死前一定有许多人来看他,而他想着要花很多的钱来办自己的葬礼。
  生:他会死得很安详,因为他有很多钱,他的儿子不愁钱花。
  生:他一定忙着分遗产,好让家人过得幸福。
  生:也许他不想死,舍不得离开亲人。
  师:严监生临死前究竟是怎样的情形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板书:临死前的严监生)
  生:(齐读)临死前的严监生!
  师:轻轻地再来一遍。
  生:(再读)临死前的严监生!
  二、初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师:翻开语文书,把课文读准、读通,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多读几遍,看看注释或查查工具书。
  (学生认真自读课文,老师巡视)
  师:谁能读给大家听听?
  (抽生读前两句)
  师:你读得非常通顺,谢谢。谁接着往下读。
  (生读二侄子说的话添加了字)
  师:对不起,打断一下。不能添字,请重读一遍。
  (生重读)
  师:很好。读书可别慌张,一定要读准确。谁读后面的部分?
  (生读完)
  师:读得真熟练,不过在这些句子里有一个多音字,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板书:挑)
  生:它可以读tiāo和tiǎo。
  (师板书两种读音)
  师:在文中该读哪一个音呢?请教一下你们的万能老师。
  (学生查字典,老师巡视)
  师: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得根据意思来选择。哦!有的同学查得可真快!谁来说说该读什么?
  生:这个字该读tiǎo,因为tiǎo有个意思说“用竿子等把东西举起或支起”。
  师:你们都选的这个意思吗?读读课文想想。
  生:不对。是读tiǎo,但应是这个意思:“用条状物或有尖的东西拨开或弄出,比如把火挑开,挑了挑灯芯,挑刺”。
  师:在文中是挑掉……
  生:(齐答)灯草!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句话,注意读准字音。
  生:(齐读)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师:还有一句呢?
  (生读最后一句。)
  师:还有同学把挑读错了,再读一遍,
  (生再读)
  师:这一次读准了。同学们,读完课文,严监生临死前的情形和我们想象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那么,你能用最简短的话来讲一讲。
  生:他临死前并没有花大价钱去安排自己的葬礼。
  师:那么,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一情形的?
  生:严监生不住的咳嗽,喉咙里的痰一进一出的,他手指得越发紧了,而且面对不着边的回答,心里又急又说不出来。
  师:嗯,我知道你读书一定是用了心的。
  生:家人都不明白严监生是什么意思,他非常的着急,最后赵氏明白了他的意思,挑掉了一茎灯草,然后他就断气了。
  师:我们用更简短的语言来讲述,严监生临死前……
  生:(齐)伸着两个指头不得断气,
  师:直到最后,
  生:赵氏挑掉了一茎,才安详地离去。
  师: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读完以后你的第一个反应,这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生:严监生是个非常节约的人,因为他害怕灯盏多费了油。(师板书“节约”)
  生:用中国的一句古话来说,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
  生:严监生是个吝啬的人。
  师:(板书“吝啬”)我可知道这两个词的意思有相同的,也有不相同的,感情色彩上完全不一样。(出示课件)老师查出了两个词的意思,自己读一读,它们相同的是什么,不相同的是什么?
  (生读)
  师:谁来告诉我?
  生:它们相同的就是不太爱用自己的财物。不同是:节约是对生活中不好的消费行为进行限制,该用的才用;而吝啬是不该用的不用,该用的也不用。
  师:大家明白了吗?但是,严监生的行为到底是吝啬,还是节约,我们不能空口无凭,得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三、细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
  师:默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找到描写严监生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一下,可以在旁边批注上自己的体会。
  (学生读,老师巡视、指导)
  师:我们来交流交流读书后的见解。
  生:我从这句“严监生喉咙里痰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
  师:注意这个“倒”读dǎo。
  生:我从这里体会到严监生是个吝啬鬼。他都要死了,这么有钱,还要挑掉一茎灯草,如果不挑掉一根灯草的话,会死不瞑目。
  师:找到这句话,再读一读,说说你们的理解。
  生:我从这句话知道了严监生的病非常严重,但他不放心灯草,可他说不出话来,怕儿子不明白,就把手伸出被窝,伸着两根指头。
  师:很好,还有哪些地方能说明他病情严重。
  生:“到了中秋以后,医家都不下药了。”连医生都认为他无药可救了。
  师:病情非常严重了,(老师引读)“喉咙里痰……一声不倒一声的。”
  师: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他的病情?
  生:无药可救!
  生:奄奄一息!
  生:病入膏肓!
  师:已经气若游丝,濒临死的边缘了,可他却……(出示“总不得断气”)(学生读)从这个“总”字,你体会到什么?
  生:还有很多事没说出来,所以,他不能死去。
  师:还有什么体会?
  生:我知道严监生病得要死了,还感觉他心里非常难受,他想给亲戚一些交代,忍着痛苦在那里苦苦挣扎。
  生:他在想有些什么事情需要交代的,他在脑袋里思索着。
  师:有未了的心事,所以,(引读)“总不得断气……伸着两个指头”
  师:病情如此严重,还伸着两个指头,所以你认为他是……
  生:吝啬!
  师:还有什么地方可看出他的吝啬?
  生:我从“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联系后文体会到他十分吝啬。
  师:后文?哪里?
  生:赵氏理解了严监生的意思去挑掉了一茎灯草。
  师:“tiǎo。
  生:屋子里很昏暗,他却要挑掉一根灯草,过分地爱惜财产,我认为是吝啬。
  师:表达很清楚。赵氏明白了他的心思,两根指头是什么意思?
  生:两根灯草。(板书:两根指头两茎灯草)
  师:张哲钦很会思考。他联系前文帮助自己理解。同学们听到了吗?他找到哪句话帮助自己理解?大家一起读出来。
  生:(齐读)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
  师:他为两茎灯草不得断气,那么两茎灯草是什么样的?看到过吗?在以前没电灯的时候,人们用灯草来照明。你们想知道让严监生久久不能咽气的两茎灯草是什么样的吗?请大家来看看。(演示)
  师:谁来形容一下你看到的灯火。
  生:微弱!
  生:星星之火!
  生:在挤满了人的屋里这点火光根本算不了什么!
  师:再读读这一句话,读出灯光的微弱。
  生:(读)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
  师:而且是这样一盏微弱的灯光,你想说什么?
  生:严监生真是个吝啬鬼!
  师:有没有同学从其他地方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从他的亲戚问他的话里体会到了他的吝啬。“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那手只是指着不动。”一般的人要死了,是有什么亲人没吩咐完,才会有这样的举动。严监生却是为了两茎灯草恐费了油,挣扎着。
  师: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我们把这几句话找出来,老师来领读,共同来感受一下。
  师:严监生伸着两根指头不肯咽气,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师引读)
  师:从这里,你们能感受到严监生的心情吗?
  生:着急。
  师:从哪里体会到?
  生:“他把头摇了两三摇”,“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师:他从句子来谈的,还有吗?
  生:我也体会到着急。从“摇了几摇”,“滴溜圆”,“越发指得紧”,“指着不动”这些词语体会到的。
  师:他急什么?
  生:他着急:你们怎么猜不对我的心思呀!把油浪费了可怎么办呀?他很心慌。
  师:那你来读读这些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他的着急。
  (生很有感情地朗读)
  师:还能体会到什么心情?
  生:我体会到严监生的内心又急又气,刚开始还把头摇了两三摇,后来把眼睛睁得滴溜圆,越发指得紧了,到最后手都不能动了,还指着。病情越来越严重,已经快没有气息了,没有力气把眼睛睁开了。可大家还不懂他的心思。
  师:真会读书,注意了词句表达的变化。掌声!那你读一读,读出这种变化。
  (生读)
  师:还有吗?
  生:他肯定在想,你们怎么老是不明白呀!
  师:他用了个“老是”表达自己的体会。
  生:严监生在想,油都烧完了,我死了都不瞑目。
  生:他的三次摇头,第一次是简单地摇了摇,第二次是使劲地摇,第三次闭着眼睛摇头。都有些生气了,亲人连他的意思也搞不懂。我觉得他这样太过分了,现在我也认为他是吝啬,不是节约!
  师:看,多读书,也就明白了!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好!那个急呀!那个气呀!那个担心呀!这些都从他的行动中感受到了。我们再来读一读。谁来读老师读的?边读边想,把那份着急、那份担心读出来。
  (学生分角色朗读)
  师:直到赵氏猜到了他的心事,他才……(学生读最后一句)
  师:终于了了心中所愿,顿时没了气。同学们,严监生临死前倔强地伸着两三个指头,就是不肯咽气,为的是那两茎灯草,不是为了没有见面的亲人,不是为了遗产交代清楚没有,而是为了那微弱的一点儿灯光。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生:太可笑了,他是个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
  师:用了一个“太”、“守财奴”来表达你此时的感受。
  生:他是个爱财如命的人,这种人到死了还不瞑目,我们可不能学习这样的人。
  师:你有自己的判断,不能学习这样的人。
  生:世界上任何事都有个量的问题,太过分了都不行。像严监生这样就是吝啬,只要适度就是节省。
  师:就是要把握分寸,一个度的问题。
  四、总结写法,拓展阅读
  师:同学们关上书,回忆一下课文,你能背得出文中哪些句子?
  生:“严监生喉咙里……”
  “他把眼睛闭着摇头,那……”
  “他把头摇了两三摇……”
  师:刚才大家背的都是描写严监生什么的语句?
  生:动作和神态。
  师:同学们,作者抓住严监生临死前一个动作,一个非常经典的动作,两个指头,展开细致的描写,这叫什么描写?
  生:细节描写。
  师:把吝啬鬼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让我们过目不忘。同学们,在文坛上还有四大吝啬鬼,想知道吗?(出示课件)
  师:他们是《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悭吝人》中的阿巴贡、《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葛朗台临死前的精彩片段。你们自己看看,读一读。
  (生自由读发的资料)
  师:谁能谈谈你读后的体会。
  生:葛朗台跟严监生一样是个吝啬鬼。
  生:我觉得葛朗台不仅吝啬而且贪婪。他临死前还见钱眼开,真可恨!
  生:这段短话描写很精彩,像今天的课文一样注意了细节描写。很细致的描写了葛朗台看到法器时的眼睛及肉瘤和手的动作,刻画了一个守财奴形象。
  师:同学们真会学习。文学名著中像这样的精彩描写比比皆是。若沉醉其间,你一定会为之陶醉,为之神往,你的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共同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吧。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之一
罗才军
  
  (一)见文
  1、读题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人物描写一组的第二篇课文。谁来读读这个课题?
  生:(读题,该生把“监”字读成了第一声)
  师:声音真好听!但是“监”是个多音字,在这里它读第四声。请你再读一次。
  生:(再读课题)。
  师:真好!这个“监“字啊,咱们还要注意它的写法。打开课本,就在课题旁边端端正正地把”监“字写上一遍。
  师:注意“监“字的第三笔是个短撇,最后一笔要稍长一点。我觉得咱们班的同学写字真不错·
  师:眼睛特别亮的同学肯定发现就在课题的下面有个解释。你就“监生”是什么意思。
  生:监生是古代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号。
  师:对,监生是古代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号。就象秀才、进士之类的是吧?打个比方说吧,(指着一生)你就是秀才,你姓什么?
  生:我姓冯
  师:我们就可以叫他……
  生:冯秀才
  师:那么这个姓严的监生自然也可以叫他
  生:严监生
  师:借助注释能更好的读好课题,一起再来读读课题。
  2、严监生到底是个什么人物。读读课题底下蓝色方框里的阅读提示。
  生:(自由读提示)
  师:一读就明白,严监生是哪里的人物?
  生:是《儒林外史》中的人物。
  师:是的,这是一部写于清朝的讽刺小说,它的作者叫(师生齐说:)吴敬梓
  师:我们还读明白了严监生在小说中是个什么的人?一起说
  生:很有钱的人。
  师: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我知道大家在课前已经读过课文了,不过,这篇课文在语言和用字上和我们现在有些不同。我们现在再来读一读,老师给大家一些建议:
  ①一字一句地读,努力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
  ②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讲了临死前的严监生什么事?
  生:(自由读课文)
  师:考考大家!这个句子比较长,谁会读?
  出示句子: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抽生读------齐读
  师:什么叫一声不倒一声?谁知道?
  生:就是“一声连着一声”。
  师:你已经学会利用注释来理解了。象一声不倒一声这样的词现在不常用。但这篇课文里还有,找一找现在不常用的词,借助注释,琢磨琢磨能不能读懂他的意思。
  交流:
  生1:莫不是:
  师:你知道莫不是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不会是”。
  师:表示疑问和猜测,对吗?难道是,除非是。
  师:你是怎么读懂的?
  生:我自己看懂的。
  师:语文功底较深的人一见就会。
  生2:再不回头。就是病情再不见轻了。
  生3:不曾见面:
  师:“不曾”什么意思?
  生3:就是“没有”
  师:你再来读读
  师:其实你们在读“不曾见面”这个词的时候,你们是把这个次放在哪里去读?
  生:句子中
  师:联系句子上下文来读懂。你们看,有注释的借助注释,没注释的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
  师:那么,这篇课文讲了临死前的严监生什么事?
  生:……
  师:课文中讲到的“其他人”可以用哪个词来概括?(诸亲六眷)
  师:能把这样一篇课文读成这样一句话,真不错。我们也来学着这个样子,同桌互相说一说。
  (二)见形
  师:我们来看看临死前的严监生到底是怎样的。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读句子: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师:此时的严监生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用哪个词?
  生:吝啬
  师:(你还没想明白)
  生:奄奄一息病弱膏肓气若游丝命悬一线……
  师:能不能把这些体会送到句子里读出来,让我们一听就感觉命悬一线啦!
  指名读(评价:真是有水平,我们也一起来读一读)
  师:已经奄奄一息却总不得断气,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他还有心事未了!
  (三)见心
  师:所以我们自然的把目光投向了他从被单里伸出来的两根指头。请你把两个指头写在黑板上
  抽生上台板书:两个指头。
  师:按一般人的想法,一个人到了生命的尽头,念念不忘的会是什么?
  生:亲人朋友
  生:还有金银珠宝么拿出来。
  师:是啊,严监生身边的人也是这么想。所以面对着两个指头,大侄子猜中了吗?
  生回答并板书:两个亲人
  师:那二侄子猜什么?
  生回答并板书:两笔银子
  师:奶妈猜什么?
  生回答并板书:两位舅爷
  师:这三个人有没有猜中?我们能从哪些句子一读就明白!
  生:读句子1:他把头摇了两三摇。
  师:谁还有补充?
  生:读句子2: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很很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生:读句子3: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师:同桌合作读:一人读猜测,一人读严监生的反应。看看你的朗读是否能让同学们仿佛看到严监生。
  师生合作:
  师:听大家读得这么起劲,老师也想跟大家一起读。我来当三个人的猜测。你们当严监生
  抽生1分角色朗读:(看谁的朗读能让我们如见其人)
  师:二叔,您莫不是还有两位亲人不曾见面?
  生:他把头摇了两三摇。
  师:临死的人能摇得这么利索吗?
  (师生再次对读,生进步)师:
  抽生2分角色朗读:
  师: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放在那里没有吩咐明白?
  生: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很很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师:读得很好,可是还没有读到他的心里去。大侄子猜不着,二侄子又猜不着,你说他心里会怎么想?
  生:心理着急
  师:着急啊着急,可是读起来一点也不急。生再读-------齐读。
  师:这时候,奶妈来了。(读句子:老爷,……)
  生: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师:我想问一下,严监生这时候把眼闭着摇头,什么感觉?
  生:稍微有点失望了
  师:只是稍微有点失望吗?
  生:他有些着急
  师:只是着急吗?
  生:他有些烦
  师:非常烦了
  生:已经到了绝望的地步了
  师:已经到了绝望的地步了,。是这个意思,他听了这话。预备读。(生齐读句子3)
  师:把三个句子都打到大屏幕上,你读着读着有什么发现。生自由读
  师:读着读着我们发现,严监生从头到尾一直在干什么?(一直摇头)。
  他就摇了摇头。
  他又摇了摇头。
  他还是摇了摇头。
  师:既然都是写摇头,那我这样写好吗?(课件出示对比)
  师:(结合三个人的猜测,读后面的三个“摇头”)这样写好吗?
  生:不好。(举手争着想发言)
  师:不着急。回头再来看看作者写的这三个“摇头”,到底妙在哪里?咱们先把句子划下来。
  师:然后你再仔细地读一读,比较一下,把你感受到的作者作者写这三处“摇头”的妙处写下来。就写在句子的旁边。
  交流:
  生:他写得很详细,很生动。
  师:怎么说?
  生:“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写出他眼睛睁得很大了。如果只写他摇了摇头。就不够形象。
  师:读着这样生动的描写,你的眼前仿佛……
  生:看到活生生的严监生一样。
  师:还有哪些不一样的看法?
  生:写出了他的着急。
  师:哪些地方看出来?
  生:从他三次的摇头我感受到他心理非常着急。
  :师:刚才那位同学说的是把严监生的样子写活灵活现地描写出来,现在这位同学把他的心情也描写出来,你们说描写得妙不妙?
  生:妙
  师:谁还有别的想法?把这三句话联系起来,你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生:第一次大侄子没有猜到时,他把头摇了两三摇,心里很着急;当二侄子猜不到时,把头又很很摇了几摇,他有些失望了;当奶妈还是猜不到时,他把眼闭着摇头,他就绝望了。
  师:听明白了吗?也就是说,作者不仅写出了心情,还写出了心情的过程。
  师:把严监生绝望的过程写出来。把他的心路历程给描写出来了。千言万语尽在摇头中。再读这三句“摇头”。
  生:(齐读句子)
  (四)见性
  师:头不听地摇。手还是指着。他是根本就放不下啊。
  师:还是他的老婆赵氏明白他的心理。(师引读,抽一生读赵氏说的话)
  全班齐读: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师:刚才是“总不得断气”,现在是“登时段了气”。你从这里读懂了什么?
  生:严监生如释重负,就安心地死了。
  师:让他念念不忘的是什么?(两茎灯草)
  师:你说两茎灯草能值多少钱?可是在严监生心里呢?
  生:比生命还重要。
  师:是的。我们来看看这副插图。看到了吗?这两茎灯草滋滋的烧着,也在烧着什么?
  生:也烧着他的生命。
  生:还烧着他的心。
  师:是呀,你说他能不着急,能不难受吗?
  师:可是我们又想起了课文阅读提示里说的一句话。
  生:严监生是个很富有的人。
  师:严监生很有钱。老师读过《儒林外史》,我发现他还不是一般的有钱。《儒林外史》的第5、6回中写到……(课件出示)
  师:想说什么?
  生:严监生很有钱。
  师:拿到现在来说起码也是个千万富翁。
  师:临死前就为那两茎灯草“总不得断气”,又为那两茎灯草“登时断气”。面对这样的严监生你想对他说什么?
  生1:你太在乎钱了
  生2:都快死的人了,还在乎这两茎灯草吗?
  生3:你真是个吝啬之人啊
  ……
  我们学的课文是人物描写一组,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严监生真的很吝啬。
  生:印象最深他指的“两个指头”。
  师:能不能从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上谈谈?
  生:神态描写,详细生动,不仅写出样子,还要写出心情。
  师:同学们,你们以后遇到吝啬的人,你的脑子里要马上跳出一个人,谁?
  生:严监生
  师:想到哪个情景?(两个手指头)
  师:就是这样印象深刻。
  (再齐读描写严监生的句子。)师引读
  师:你们看,就是这么小小的动作、神态,就是这样细微的变化,却让我们看到了活灵活现的严监生的样子、心情还有---真不愧是描写人物的经典啊。
  (五)见本
  师:我们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儒林外史》,(课件出示:《儒林外史》图片)这是200年前,这是民国时期的,这是50年前,20年、3年、这是今年出版的,还有英文版的。关于《儒林外史》的版本不下100种。你从这么多的版本中觉到什么?
  生:很多人看。写得精彩。很招人喜欢……
  师:在《儒林外史》中正如大家所想的那样,确实写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和故事。象什么范进中举,在刻画人物形象上活灵活现地把人物的形象细细的勾勒出来。希望大家课后能找来读一读。

  板书:
                      临死前的严监生
                       两个指头
                 两个亲人  两笔银子  两位舅爷
                       两茎灯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