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六年级 >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世说新语〉两则

《〈世说新语〉两则》教学参考
佚名
  
  教材说明
  〔解题〕
  本文为《世说新语》中的两则小小说。《世说新语》本名《世说新书》,简称《世说》。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编撰。原为八卷,今本作三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门。主要记载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轶事。当时上层社会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读放谈的风气,在书中得到较多的反映。语言精练,辞意隽永,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对后代笔记文学颇有影响。后代仿《世说》者极多,在我国古小说中自成一体。《世说新语》除文学欣赏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取材、引用。
  〔结构分析〕
  两则小小说都是一个自然段。
  第一则小说讲述了管宁和华歆之间著名的绝交事件———“管宁割席”(或称“割席断义”)。从中可以看出封建士大夫读书人品评他人和约束自己的原则。
  第二则小说讲述了一个聪明孩子王戎7岁时的故事。
  〔语意理解〕
  详见课本中译文和注释。
  〔写作特点〕
  1.运用对比的手法,抓住人物动作、语言揭示人物性格,生动形象。
  2.语言洗练,辞意隽永,发人深思。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准确翻译文章。
  2.体会《世说新语》二则的寓意,学习古代儿童的优秀品质。
  3.加强对古诗文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准确翻译文章,体会《世说新语》中“以事见人”的艺术方法,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学习古代儿童的优秀品质。
  〔教学准备〕
  文字资料或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阅读建议〕
  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文中字词的音、形、义,教师指导巩固,在学生能抓住重点词语翻译全文的基础上,使学生感悟两个小故事说明的道理,学习古代儿童的优秀品质。
  1.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可交流同学课前查找的有关《世说新语》的小故事,如:《司马光砸缸》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可播放多媒体课件,课件中讲述《世说新语》的小故事,为学生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了解背景,拓展知识。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的临川王刘义庆集结门客编撰的,它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逸事琐语的笔记小说,也是六朝志人小说的杰出代表。《世说新语》具有“语言简练、辞意隽永”的特点,因此著称于世。
  《世说新语》全书共八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类,共记载了1130个故事。书中很多故事是我们所熟知的,比如曹植的《七步诗》等。
  3.自主学习,探究理解。
  (1)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①指名读课文,了解学生读文情况。
  ②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教师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并适当点拨重点词语在理解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③在理解重点词语基础上,翻译全文。
  4.启发思考,明确寓意。
  通过文,你知道文中这两个小故事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以学生自读汇报为主,组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读书汇报,适时地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丰富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蕴涵道理的感悟和体验。
  5、指导朗读,以读促讲。
  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以读促讲,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讨论:读了这两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你应该学习这两个故事中哪些人物的好品质?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结合自己的认知实际,创设情境,创造新的思维发展点,引发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资料
  〔管宁(158—241)〕字幼安,北海朱虚人。是春秋时代贤相管仲之后人。三国时魏国高士。自幼好学、饱读经书,一生不慕名利。
  〔有关管宁和华歆的相关链接〕
  1.“管宁割席”的故事,载于《世说新语?德行》。
  管宁之所以要与他的好友华歆“割席”绝交,不是因为有什么大的政治矛盾或观点歧异,而仅仅是因为结伴读书时的两个细微末节引起的分歧。一是在园中锄地时,他俩同时发现“地有片金”,管宁看都不看,视为瓦石,而华歆却拾起察看之后才甩掉。这被管宁视之为见利而动心,非君子之举。二是门外有官员的轿舆前呼后拥而过,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忍不住放下书本跑出去看了一下热闹。这被管宁视之为“心慕官绅”,亦非君子之举。于是,管宁毅然对华歆说:“看来你不是我的朋友”,并割断坐席,与之断了交情。
  故事被载入《世说新语》的“德行”篇,不言而喻是事关德行。事情很小,确实是人们容易忽略的细微末节,然正因其小,足见当时的士大夫读书人品评他人与约束自己的尺度之严,见微而知著,因小而见大。
  2.华歆拒金品德高尚。
  管、华二人“割席”之后如何呢?前述故事中“因小见大”的“大”,即日后二人的作为、抱负、成就等等究竟怎样呢?这些问题之所以耐人寻味并吸引着人们亟欲穷根究底,实乃管、华二人日后的发展与结局,关涉到当初的“割席”是否确能“预见”未来,是否确能折射出二人终生的成败得失。
  《三国志卷十三》之《魏书十三》载有《华歆传》。据此传,此人后来成就为一个了不起的栋梁之才,以至三国时期的大人物如袁术、孙策、孙权、曹操等,都曾先后相邀其出山为官,并委以重任。魏国建国以后,华歆又先后在魏文帝和魏明帝两朝担任要职,官至相国、司徒。然而,华歆虽身居宰辅高位,却严于律己。他的廉洁清贫是世所公认的,史称他“素清贫,家无担石之储”,以至魏文帝听说后感动不已,下诏说,现在宫中的饮食是美味多样的,而华歆官为司徒,却以蔬菜下饭,这太说不过去了。特地赐给他御衣,并且给他的妻子儿女全部做了衣服。传记中还记载着一则“华歆拒金”的著名故事。当初,华歆受天子之召,离开孙权去京城任职时,宾客好友前来相送者逾千人之众,赠送给他几百金的钱财。华歆当面都不予拒绝,却暗地里给各份礼金都写上馈赠者的姓名。临别时,他召集各位宾客,诚恳地说:“我本不想拒绝诸位的好意,然因单车远行,所载礼物太多,会因财宝惹眼而招来意想不到的灾祸,所以只好将所载礼物给各位留下了。”于是照单发还。此举不仅清廉,而且“策略”得很有分寸。宾朋无不叹服其道德人品。
  这里不由得想起《管宁割席》中华歆拾金“视之而掷”的细节。看来,管宁当年的小题大做,是很值得怀疑而站不住脚的了。
  3.欲让官位于管宁,更显襟怀。
  华歆不仅为清廉,而且为政清明,颇有治国安邦的高策良谋。他曾上书天子,劝谏其“留心治道”而减少“征伐之事”;他听说战事征役频繁“颇失农桑之业”,又上书恳请重视农业:“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这些强农固本、富国安民的政治见解,在今天读来仍具有现实意义。故而史书称道他“为政清静不烦,吏民感而爱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华歆“红火”之后对待旧友管宁的态度。《华歆传》写华歆官至司徒时,将管宁当做品德高尚、卓尔不群的人才而向天子举荐;华歆官至太尉时,又上书欲“让位”于管宁。由此可见华歆对管宁当年“割席绝交”的过分之举,非但没有耿耿于怀,挟嫌泄私,而且以极其大度的胸怀,出以公心,举贤荐能。华歆其人之德行高洁亦由此可见一斑。顺便提及,《三国志》中《管宁传》称管“心怀道德,胸藏六艺,清静谦虚,廉洁清白”,足见管宁也确是德才兼备的人才。
  4.交友勿苛,“断交”须慎。
  《管宁割席》作为一个独立的故事,从细节入手,以“见微而知著”为着眼点,作为封建士大夫道德教化与行为规范的文本,仍是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参考意义的。“见微而知著”虽有其可取的一面,但仅以这两件小事就断定华歆对财富、官禄“心向往之”,未免以偏赅全,片面武断。管宁因朋友的一二细节不符合自己做人的标准,便断然绝交,未免苛求于人,也过于绝情寡义。须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不以一眚掩大德”,这才是冷静客观、宽容大度的交友态度。
  〔王戎〕字浚冲,晋初任荆州刺史。因平吴有功,封安丰侯。王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竹林七贤”之一。“竹林七贤”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魏氏春秋》说,此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他们常在竹林之中肆意酣畅,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透过“七贤”的文章创作,可窥到他们各自的志向意趣。
 
  
阅读(4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