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教材简析
本文是著名作家丰子恺写的。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用朴素的语言,紧紧围绕黄山松的特点,展现了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赞美了黄山松一心向阳的坚韧,凸现了黄山松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从古至今,人们赞美黄山风景的文字数不胜数,描写黄山松的诗歌和文章层出不穷。在丰子恺的笔下,黄山松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在石头缝隙里生长,它苍翠而坚劲;不一定要吃石髓,照样长得郁郁苍苍,娉娉婷婷。丰子恺从黄山松的生活环境里,看到了它的坚韧和顽强。黄山松的姿态奇特。它的枝条坚劲挺秀,却是左右横生,不像其他树木那样,枝条是下垂的。长在悬崖旁边的松树,一面靠近岩壁,一面伸向空中,空中一面的枝条繁茂,而岩壁一面一根枝条也不生。这样的形态让丰子恺发现了它的另一个特点:一心向着阳光。在这里,黄山松真的有着这些美好的情感吗?不是的,作者是用自己的心为黄山松添上了这样的美德。作者写的是松树,想的却是人。在自然界里,黄山松面临着极其艰苦的生存环境,环境艰苦到人们都弄不清楚它究竟是如何生存下来的。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黄山松生存下来了,还生存得很好。它不仅有挺拔秀美的姿态,还有向阳的枝条。作者捕捉下了这些镜头,作者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感悟,松树是坚韧的,人又何尝不应该如此呢?只是,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感受完整地倾泻在笔下,他仅仅是用他独有的简朴又蕴涵着智慧的语言,让读者慢慢去思考,细细去品味。因此,人们总是能从丰子恺简单的文字中,读出许多独到的人生感悟来。这篇文章也是一样。虽然小学生未必能够完全解读出文字背后蕴涵的东西,但是他们也能隐约感受到,作者不仅仅是在写松,还想说点其他的什么。作者还写了黄山松的第三个特点: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他特别描写了“团结松”。从它的形态,从作者自己的凝思,从作者抚摩它产生的铁铸般的感觉等方面,把黄山松的“团结力”细化在人们面前了。
整篇文章格调幽雅,行文舒缓,有对《本草纲目》的引用,有对黄山松本身的描画,有简单的议论,有与导游对话的描写。整篇文章的内容似乎显得有点松散。但是文章显现出清晰的脉络,以黄山松的三个特点为纲,把这一系列内容都蕴涵其中了。从课文的结构上可以看出作者安排文字的匠心。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第1段:课文开头,开门见山地告诉读者,这篇文章是围绕黄山松树的特点来写的。从听人说黄山松有特色,到自己的概念变得明确,这里有两个层次,这样的描写,如说话一般娓娓道来,引起读者的思索。
第2段:这一部分写的是黄山松的第一个特点:有顽强的生命力。作者首先注意了黄松的生存环境:松树在石头缝隙里生长,它的生存环境简直太糟糕了。“石罅”、“石缝”、“石上生”,作者反复强调,写出黄山松生存环境之奇特,生存之艰难。以至于引起了作者的好奇:这松树生长靠的是什么呢?石头缝里有养料吗?作者引用了《本草纲目》的内容,猜想松树的养料大概是一种叫做“石髓”的东西。这里,作者没有用赞美的语言,没有用让人激情澎湃的诗一般的文字去赞美黄山松的生命力,而是通过作者的看,作者随意的思索,作者对那棵松根一大半长在空中的松树的描写,慢慢地把这个意思透露出来。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读通这一部分,特别是“石罅”、“邛疏”、“窈窕”、“娉娉婷婷”这些词语,不仅要会读,还要能够了解它们的意思。学生初读丰子恺的这篇文章,可能在文字上有一些困难,但是这个阶段过去以后,他们读类似的文章就不会再觉得特别困难,这对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很有好处。
第3段:这一部分写的是黄山松的第二个特点:一心向阳。这是从黄山松枝条的特点来写的。这里有两个层次,一是枝条向上生;二是长在悬崖边上的松树,它们的靠空中一面的枝条长得更茂盛,而面向崖壁一面则一根枝条也不长。这一部分的教学,可以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让他们谈谈黄山松的特点,有条件的话可以展示黄山松的图片,让学生得到直观感受。读课文,我们可以发现,作者观察得非常仔细,他不仅把黄山松与其他树木的枝条作了比较,而且从“绝大多数像电线杆上的横木一般向左右生,或者像人的手臂一般向下生”,“好像一个很疏的木梳,又像学习的‘习’字”这些句子可以体会,作者观察得非常仔细,描写也很准确。
第4段:这一部分是在开头写出黄山松的特色。“黄山松的枝条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这句话写出了黄山松的第三个特点:具有团结力。开头第一句话是总起句,也是本段的中心句。这一段先写“团结松”。作者先写它的形态:用“密切”、“偎傍”刻画出它枝条团结紧密的情态。然后作者写了自己的思考。“谛视”,就是很认真地看,作者很认真地看,在想什么呢?想它们“知道团结就是力量,可以抵抗高山上的风吹、雨打和雪压”。接着作者写了它的坚实:树干像铁铸的一般。“即使十二级台风,漫天大雪,也动弹它不了。”这样强大坚实,才能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生存。是什么让这松树这样强大、团结?作者是这样描写团结松的:“密切地偎傍着向上生长”,“形似希腊殿堂的一种柱子”,“偎傍”一词用的是拟人的方法,准确传神地把黄山松枝条相互依靠、紧密连接的情态描画了出来。接着,作者写“蒲团松”,它“树干不很高,不过一二丈,粗细不过合抱光景。”但是这样一棵树,“上面可以坐四五个人”,让作者不由得感叹:“团结力强得不可思议”。这一部分主题明确,层次清晰,学生容易掌握。教学的时候抓住“偎傍”、“不可思议”让学生体会黄山松团结的力量。
课后第1题:这道题是指导学生自己去总体感知课文,并有一定的速度要求。明白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后第2题:引导学生概括段意。可以从黄山松的特点着手来写这几个小标题。
黄山松韵——《黄山松》教材解读
吉林市龙潭区江机二小 张轶敏
“人活着就应如黄山松一样坚韧、顽强、乐观,不抱怨环境的优劣,不埋怨条件的好坏。学会适应,学会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的挑战,让生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绽放出绚丽的光彩。人当学松,任凭雨打风吹,我自岿然不动;人当如松,任凭艰难困苦,我亦勇往直前。”这是我与文本中的每个字符进行倾心的交流,与文本的作者进行深入的对话,静心思考所感悟到的。本课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聆听作者心声
从古至今,人们赞美黄山风景的文字数不胜数,描写黄山松的诗歌和文章层出不穷。在丰子恺的笔下,黄山松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在石头缝隙里生长,它苍翠而坚劲;不一定要吃石髓,照样长得郁郁苍苍,娉娉婷婷。丰子恺从黄山松的生活环境里,看到了它的坚韧和顽强。黄山松的姿态奇特。它的枝条坚劲挺秀,却是左右横生,不像其他树木那样,枝条是下垂的。长在悬崖旁边的松树,一面靠近岩壁,一面伸向空中,空中一面的枝条繁茂,而岩壁一面一根枝条也不生。这样的形态让丰子恺发现了它的另一个特点:一心向着阳光。在这里,黄山松真的有着这些美好的情感吗?不是的,作者是用自己的心为黄山松添上了这样的美德。作者写的是松树,想的却是人。在自然界里,黄山松面临着极其艰苦的生存环境,环境艰苦到人们都弄不清楚它究竟是如何生存下来的。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黄山松生存下来了,还生存得很好。它不仅有挺拔秀美的姿态,还有向阳的枝条。作者捕捉下了这些镜头,作者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感悟,松树是坚韧的,人又何尝不应该如此呢?只是,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感受完整地倾泻在笔下,他仅仅是用他独有的简朴又蕴涵着智慧的语言,让读者慢慢去思考,细细去品味。因此,人们总是能从丰子恺简单的文字中,读出许多独到的人生感悟来。这篇文章也是一样。虽然小学生未必能够完全解读出文字背后蕴涵的东西,但是他们也能隐约感受到,作者不仅仅是在写松,还想说点其他的什么。作者还写了黄山松的第三个特点: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他特别描写了“团结松”。从它的形态,从作者自己的凝思,从作者抚摩它产生的铁铸般的感觉等方面,把黄山松的“团结力”细化在人们面前了。
二、感悟编者意图
1、落实本版块主题。第五板块共有三篇课文,分别是《题西林壁》、《黄山
松》、《桂林山水甲天下》。苏轼的古诗《题西林壁》对庐山变化多姿的全貌进行了概括描写,并通过自己的感受借景说理;丰子恺的散文《黄山松》抓住了黄山最具特色的景物之一——松树,针对其三个特点进行了有序的描写,从而表达了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朵云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引经据典,多角度的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诠释了“桂林山水甲天下”。本组教材以名山奇景为专题我觉得编者的目的是意在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祖国的名山奇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再通过阅读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从而进行语言积累和习作写法的学习。
2、本课的教育价值
将这样一篇文质优美的散文选入教材不仅是让学生通过黄山松三个特点来感受黄山松的奇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它的描写体会黄山松的坚韧顽强,并学习它的这种品格。《黄山松》这篇文章语言流畅,节奏鲜明。从学生的视角,激发了对它的喜爱、敬佩和赞美之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也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素材。
3、学情分析:
课标中关于五四年级的阶段性阅读要求说:“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这篇文章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项要求应该是重点也是难点,同时也是阅读教学的“上坡处”和承上启下的“节点”,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反映,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确定合理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解读和课标中对本年段的要求,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能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积累中词语的意思。
2.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根据课文结构上的特点,用课文中的话来概括黄山松的特点。
3、品读描写黄山松特点的句子,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黄山松的形象、品格、精神,体会作者对它的喜爱和赞美,以及对具有黄山松精神的人地赞颂。
4.积累文中好词佳句,学习本文构段方式,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并恰当运用修辞描写的方法,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练习仿写。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黄山松的三个特色,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感受黄山松的形象、品格、精神。
四、解读文本的特色
整篇文章格调幽雅,行文舒缓,有对《本草纲目》的引用,有对黄山松本身的描画,有简单的议论,有与导游对话的描写。整篇文章的内容似乎显得有点松散。但是文章显现出清晰的脉络,以黄山松的三个特点为纲,把这一系列内容都蕴涵其中了。从课文的结构上可以看出作者安排文字的匠心。
1、紧扣三个特点写
黄山松的第一个特点:有顽强的生命力。这里,作者没有用赞美的语言,没有用让人激情澎湃的诗一般的文字去赞美黄山松的生命力,而是通过作者的看,作者随意的思索,作者对那棵松根一大半长在空中的松树的描写,慢慢地把这个意思透露出来。黄山松的第二个特点:一心向阳。通过描写黄山松枝条的生长形态突出了它这一特点。黄山松第三个特点是“黄山松的枝条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文中用“密切”、“偎傍”,“坚实的如铁柱一般的树干”,“即使十二级台风,漫天大雪,也动弹它不了。”这样的词句描写突出了黄山松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生存,却如此团结,不由得让人们心生敬佩之情。
2、修辞方法的运用
文章运用了许多形象生动的修辞方法,创设了丰富的意境。如:描写黄山松枝条挺秀坚硬时,他不仅把黄山松与其他树木的枝条作了比较,而且从“绝大多数像电线杆上的横木一般向左右生,或者像人的手臂一般向下生”,“好像一个很疏的木梳,又像学习的‘习’字”恰当运用比喻,可以体会作者观察得非常仔细,描写也很准确。再如:作者是这样描写团结松的:“密切地偎傍着向上生长”,“形似希腊殿堂的一种柱子”,“偎傍”一词用的是拟人的方法,准确传神地把黄山松枝条相互依靠、紧密连接的情态描画了出来。
五、选择恰当的策略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标》基本理念的第三点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
为了让学生主动读,主动思,我省去了繁琐的问题,紧扣学生的认知点、兴趣点、情感点,抛出一个问题:黄山松的三个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描写的?整个教学环节以此问题一线贯之,牵动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教学程序简单扼要又一脉相承,使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二)感情朗读,感悟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特别是这样一首文质兼美的散文,抒发着作者浓浓的感情。只有有感情地朗读,才能体会作者的情感。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去感知,在读中去感悟,使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相一致。课堂中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三)品词析句,升华情感
品味关键词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的匠心,教学生用“两只眼睛”读书,一只看文字,一只看文字背后,既要得意又要得言。教师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才能教出“语文味”来,才能不断教出“恍然大悟”来。
品读描写黄山松特点的句子,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黄山松的形象、品
格、精神,体会作者对它的喜爱和赞美,以及对具有黄山松精神的人地赞颂。
这个教学目标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可以用一个大问题统领全篇,“丰子恺是怎样通过对黄山松特点的描写来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感的呢?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最能体现黄山松特点的句子,再把画出的句子多读几遍,抓住重点的词语来想想作者是怎样写黄山松特点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他怎样的情感,可以适当地写写批注。”此处要给予学生充分地读书思考时间。并在汇报时落实课后思考第一题。
本篇课文的语言生动、形象。课文内容虽然不是很难理解,但是,一些词语的含义不大容易理解,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词语,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来理解它们的确切含义。例如“石缝”和“石罅”这两个词,是一组近义词,突出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再如“邛疏”、“窈窕”、“娉娉婷婷”这些词语,在教学中,只有正确地理解了这些词语的确切含义,才能真正理解这篇课文的思想主题,体会其中表达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