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六年级 >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之一
佚名
  
  【学习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过程】

  一、比照:生成情感。
   1、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曾经学过的诗。播放《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谁能告诉我,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南宋诗人陆游在临终的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收复被金国占领的中原失地)
   3、我们来看一看北宋和南宋的对照图,同学们对比一下,就知道宋朝的土地被金兵占领了多少。(出示地图)北宋时期的半壁江山已被金兵占领,包括宋朝的都城汴州。可想而知,那里的老百姓在金国的统治之下过着怎样的悲惨的生活,他们痛失亲人,他们家破人亡,他们流离失所。
   4、自己的国家被别人占领,南宋的王师都干什么去了?南宋的权贵都干什么去了?(板书:权贵)南宋的皇帝都干什么去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又一位南宋爱国诗人林升(板书:林升)写在旅店的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板书诗题)生齐读
  二、品悟:走进诗文。
   1、出示《题临安邸》,师介绍当时背景: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升写出了这首《题临安邸》。
   2、同学们,听了这段介绍,你认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指名答。
     师:那么我们就用愤怒、责问的语气来朗读这首诗吧!对照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自由读诗。
   3、诗人把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们都看成了什么人?你如何理解“游人”?(游山玩水的人)
     这里的游人和我们平时说的游人一样吗?(不一样,我们平时是出去旅游,不是天天都玩,只是偶尔的,而这里的游人却是天天如此,不把老百姓的死活放在眼里。)
     我觉得这些不顾老百姓死活的权贵们不配做人,说他们是“家伙”更为确切,大家说好不好?(对,游山玩水的家伙,寻欢作乐的家伙)
   4、他们玩得都怎么样了?(醉了)
     这里的“醉“和“喝醉酒”的“醉”是不是一样?(不一样。“喝醉酒”是醉了还会醒过来,只是偶尔的,而这里的“醉”却是天天如此,永远也醒不过来的。)
   5、读着这一句“暖风熏得游人醉”(想象说话)
    (1)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仿佛看到了那些权贵们喝着美酒,吃着山珍海味。仿佛看到了歌女们为他们演奏,舞女们为他们跳舞。)
       师:是啊,他们只知道吃喝玩乐,歌舞升平,醉生梦死(板书:醉生梦死),下面我们来看看当时这些权贵们吃喝玩乐的一幅图画。(课件出示)
    (2)通过这个“醉”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他们在那里高谈阔论,却什么也不去做。仿佛听到了被金兵占领地区的老百姓在说:“南宋什么时候能把领土收回去,让我们不再受苦啊!”)
   6、师:可是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在他们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汴州)
     师: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老家汴州。
   7、谁能解释一下,“直把杭州作汴州”
     杭州只是他们逃难的地方,是不是他们真正的家?那些家伙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老家汴州。他们还想要他们的家吗?
     师:也就是说那些家伙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
     教师解说: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出来,这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请大家看一看画中的部分景象。
  三、诵读想象,体悟诗情。
   1、出示《清明上河图》,师: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的确是这样,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景象啊!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金兵攻破城门起,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的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百姓遭殃,美丽的河山就断送在这些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家伙手中。
     汴州的繁华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再来看看杭州,这些权贵们逃到杭州后,杭州又成了什么样子呢?谁能用一句诗来回答。(山外青山楼外楼)
   2、师: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西湖周围的青山楼阁重重叠叠,风光极其美丽。)
   3、这些楼是谁建的?(皇帝,大官们)他们建了作什么?(为自己享乐)
     师:是啊,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多美啊!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美丽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出示课件)
   4、看到这么美丽的杭州,面对这群只知道享受,而不顾老百姓死活的酒囊饭袋,你们着急不着急?
     你着急什么?(着急他们这样吃喝玩乐,金兵会把杭州又占领了。)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里,我们担忧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里,我们愤怒不愤怒?我们和诗人再和诗人一起指着他们的鼻子问一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是啊!那些统治者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这种寻欢作乐的生活要到什么时候才停止呢?
   5、有感情地朗诵全诗。(出示全诗课件)
  五、拓展学习,激情练笔。
   1、“直把杭州做汴州”,是啊,无论在汴州还是杭州,那些权贵们不都是日日饮酒、朝朝作乐吗?汴州已经沦陷了,杭州的命运又会怎样呢?那些昏昏度日的当朝统治者断送了一个汴州,难道不会再断送一个杭州吗?
   2、练笔。
     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这忧国忧民(板书: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①自由选择,自由练笔。
    ②交流。
  六、感情读诗、背诗。(配乐)

  板书:
            题临安邸
           权贵 醉生梦死
           林升 忧国忧民

  评析:
  [陆游也是南宋的一位爱国诗人,他的《示儿》和《题临安邸》有异曲同工之处,一个是“悲”,一个是“愤”。“悲”的是国家不能统一,“愤”的是为了国家能够统一。通南宋和北宋的版图对比,再结合已经学习过的《示儿》,学生的情感很自然地就上升到对南宋王朝的愤恨,与诗人的心走到了一起,也为学习古诗打下了情感基础。]
  [古诗的学习,重要的并不是理解诗句字面的意思,而是诗句所包含的内在情感。通过现在的“游人”与诗中的“游人”作对比,通过“喝醉酒”的“醉”与诗中的“醉”作对比,通过“汴州”与“杭州”作对比,把学生带入了那个久远的年代。通过课件演示,通过激发想象,学生就好像穿越了时空,看到了南宋统治者的歌舞升平,看到了金兵占领地区老百姓的孤苦无助,看到了汴州曾经的繁华,看到了杭州又败在了这些酒囊饭袋的手中。学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对南宋统治者的憎恨,对金兵侵占区的老百姓的同情。]
  [学习这首诗的目的仅仅只是领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吗?仅仅只是了解当时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吗?我想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志。通过假设我们的祖国被侵占来激发学生“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其难有三: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由于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至于诗的文化底蕴则往往无暇顾及。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段爱、那颗心、那种味是关键。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成功实现了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悲诗人所悲、恨诗人所恨。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之二
李聪录
  
  教材分析:《题临安邸》是一首政治讽刺诗。是作者林升看到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且偏安,寻欢作乐,为吐心头的愤恨,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而题写在墙壁上的心里话。诗的头两句抓住临安城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触景伤情,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后两句是诗人进一步感概,一语双关,剑指南宋统治阶级。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
  设计理念:因南宋朝代离现在久远,对当时的情况孩子们都不理解,所以,我在设计时紧紧围绕“诵读和情感”两条线索展开,期间穿插时代背景,最终为“感自诵读来,情自心中发”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尝试通过诗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三个目标的确立,注重了学习的梯度。第一目标的确立是理解诗的意思,是对古诗的初步解读;目标二是体会古诗之意味,是精细解读;目标三是挖掘古诗之意蕴,尝试习作,为深度解读。)
  教学流程:

  一、看图想象,引出课题。
   1、多媒体出示“醉”的篆书体。
   2、仔细观察,放飞思想,你想到了什么?
   3、是呀,我为什么写“醉”呢?我们一块看大屏幕。(出示《题安林邸》范读)
    (此环节是抓住古诗的要旨,通过对“醉”字观察、思考提出问题,为初步解读古诗提出要求。)
  二、通读全诗,初步了解。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可以进行交流。
    A学生自由读诗,理解,交流。
    B进行简单汇报,及时评价。(指导熏、邸的书写)
    过渡:通过读、交流就基本掌握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但你们了解这首诗所描述的朝代背景吗?(请同学回答,教师补充。)
   2、了解宋朝历史。
   3、指导朗读。(通过醉指导朗读)
    (在初识古诗时,融入古诗写作背景,便于更好的理解。)
    过渡:你们读得相当不错,使我想起了陆游在临终前所作的一首诗——《示儿》。
  三、对比解读,了解诗境。
   1、回顾《示儿》,深入理解。
    A学生集体背诵,再指名朗诵,回顾意思。
     过渡:北方百姓受尽折磨,盼望朝廷的军队早日收复失地,然而这些朝廷的达官贵人却做什么,林升是怎么回答的?——引导读诗。
   2、讨论交流:朝廷、达官贵人到底在干什么,你从哪看出来的?
    ①“暖风熏得游人醉”,这是一副怎样的醉态呀?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看来暖风不仅指杭州的气候好,更重要是指达官贵人的吃喝玩乐之风。
    ②在醉生梦死的达官贵人眼里,杭州还是杭州吗?怎么看出来的,说明达官贵人什么问题?(课件播放《清明上河图》教师解说)
    ③诗的第二句是什么句,谁问谁?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焦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A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再问问他们—-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B想到这些,我们又怎能不愤慨?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鼻子问问他们——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C想到这里,我们义愤填膺,帮着诗人大喝一声:西湖歌舞马上休!(板书:休。)
     (通过细致地分析,抓住醉、杭州与汴州、几时休等进行分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悟,从而激发学生读的欲望,达到情感的共鸣。)
  四、整体对照,感悟诗韵。
   1、北方的壮丽河山沦陷了,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透过“醉”你感觉那些达官贵人怎样的心态呢?
   2、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们却在金兵的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
   3、是啊,作者是怎样将揭露权贵糜烂生活和饱含愤恨、不瞒的诗歌展现的呀?
   4、现在你们明白我为什么一开始就书写“醉”了吗?(整合板书)
    (通过“醉”“休”体会感情,形成一个感情的冲撞,使两种心态落差加大,突出矛盾,解决矛盾。)
  五、感情升华,吐露真情。
   1、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说些什么?可以是现代文,也可以是对《题临安邸》的改写?(自由选择,自由练笔。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2、教师感言:劝诫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江河破碎驻杭州。
     卧薪尝胆兴国运,运筹帷幄复汴州。
    (给孩子们一个表白自己的机会,是一种感情的宣泄,教师的感言透露出平等的课堂,也是一个延伸。)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之三
由清泉学校罗育新收集整理
  
  【教学内容】
  《题临安邸》
  【教学理念】
   1、语文课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途径之一就是整合,对三维目标的整合,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对教与学方式的整合,在整合中实现学生语文素养最大程度的提升。
   2、语文课堂中,预设与生成应该实现最高程度的统一。预设不充分的课堂不可能是高效率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不可能是人性化的课堂。充分的预设能为生成提供宽广的平台与深厚的知识背景,即时的生成能为预设增添灵动的色彩和跳跃的节奏。
   3、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宏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文本解读】
   这两首古诗都是南宋诗人的作品,反映的是相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活情况。但是两首诗所反映的社会角度又是不一样的。《题临安邸》表现了南宋的统治者们在南逃至临安后,依然穷奢极欲、置国耻家难于不顾而终日沉湎于酒色香风中的种种丑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原沦陷的原因及江南面临的命运。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意思。
   2、在两首诗的对比学习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策略】
   对课文中的两首古诗进行整合,构建“主题式”、“立体式”的诗歌教学框架。即以对南宋这一时代的整体观照为核心,将文中的两首诗组织纳入这一个主题。再适量补充同时期的相关诗词。建构起一个互相联系、互相映衬、互相比照、互相延拓的立体课堂。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古诗,他们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南宋。你们对宋王朝有哪些了解?
   2、是的,那是个非常复杂的时代。今天我们所学的两首诗正是从不同侧面反映那个时代的。相信同学们通过学习,会对历史上曾经建都杭州的南宋王朝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二、自学诗意,感受诗境。
   1、了解诗题。
   2、根据注释,利用收集的资料,自学理解诗意。
     四人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
    (1)质疑,提出解释不清或不顺的词、句。
    (2)交流,说说这两首诗的诗意。
    (3)随机引入,展开想象。
    关于《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1、你知道汴州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吗?
     2、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
    师:汴梁曾经是北宋的都城,是当时历史上最发达、最繁荣的一个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全长5米多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地再现了一个都城的繁华与富裕:风景如画、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富足安宁……但是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北宋的最后两个皇帝被俘成为阶下囚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萧条,人民流离失所。汴州失守了,中原沦陷了,可是那些达官贵人又在杭州建起了自己的小朝廷,过上了暖风袭人、昏昏欲醉的日子。杭州山外青山楼外楼的今天,仿佛就是汴州繁华似锦的昨天:只是不知道汴州破碎萧条的今天,会不会变成杭州的明天?
    3、指名朗读《题临安邸》
    4、“暖风熏得游人醉”,你能看到那游人中有哪些人吗?你能看到他们在干些什么吗?
      学生想象说话。(游人——掌握国家命运的统治者们。想象他们穷奢极欲、沉迷酒色的无耻丑态)
    5、自由练读。指名读。
   关于《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抓住“遗民泪尽胡尘里”
    1、什么是“胡尘”?
    2、听录音,想象:金兵的铁蹄践踏在什么地方?
    3、交流
    4、诵读
  三、诵读想象,体悟诗情。
   1、充分地、饱含深情地朗读两首诗,想象:你在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
   2、交流。
    将两首诗所勾勒的画面相互交织起来,形成对比。教师随机点拨,将情感引向深入。
    (北方的壮丽山川陷落了——西湖边还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北方的老百姓在异族的欺压下度日如年——西湖上的权贵们在歌与酒之间昏昏度日;北方老百姓盼望克复中原的部队,望眼欲穿——南宋的统治者们终日寻欢作乐,早已将失地与那儿的老百姓一起忘到了九霄云外……)
    ①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以后,你觉得“遗民”应该怎样理解?是“遗留在沦陷区的人民吗?(被南宋统治者们抛弃的人民)
    ②南宋王朝的当权贵族们在小小的临安城中住了一年又一年,年年月月西湖上游船不断、歌舞不绝;沦陷区的老百姓在侵略者的铁骑之下苦苦挣扎了一年又一年,分分秒秒几乎将眼泪流干。他们还挣扎着,是因为他们的心底还有一丝期盼,期盼有朝一日能望见南宋军队的旗帜在南边远远的地平线上出现。
    ③补充陆游《示儿》。
     过渡:他们哪里知道,自己早已被抛弃了,被那些终日沉醉在湖光山色、莺歌燕舞中的游人们抛弃了。
    ④有感情的朗诵两首诗。
  四、拓展学习,激情练笔。
   1、“直把杭州做汴州“,是啊,无论在汴州还是杭州,那些权贵们不都是日日饮酒、朝朝作乐吗?汴州已经沦陷了,杭州的命运又会怎样呢?那些昏昏度日的当朝统治者断送了一个汴州,难道不会再断送一个杭州吗?
   2、练笔。
     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野心勃勃、对江南之地虎视眈眈的侵略者,以及面对这两首诗的作者,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①自由选择,自由练笔。
    ②交流。
   3、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4、放歌曲《满江红》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之四
作者: 赵永攀
  
  一、播放《示儿》
   1、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曾经学过的诗。
   2、谁能告诉我,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陆游在临终的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收复中原失地)
   3、有谁知道,中原失地是被谁占领了吗?(金国)
     师述:是啊,北宋时期的半壁江山已被金兵占领,包括宋朝的都城汴州,在陆游临死的时候,中原已被金兵占领了整整83年,而且北宋的两个皇帝徽宗、钦宗也被金兵抓起走了。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北宋和南宁的对照图。
  二、出示地图
    师述:这就是被金兵占领的土地,占去了宋朝的一半,可想而知,那里的老百姓在金国的统治之下过着怎样的悲惨的生活,他们痛失亲人,他们家破人亡,他们流离失所。同学们,你们说这大片的被占领的土地,该不该收回来?
    师述:然而陆游在《示儿》中所说的“王师北定中原日”,那些“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又一位南宋爱国诗人林升在旅店的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来,看一看,南宋的王师都干什么去了?看一看,南宋的权贵都干什么去了?还有南宋的皇帝都必须干什么去了?
  三、出示《题临安邸》
   1、师读书中⑴介绍诗人及背景。
   2、同学们,看了这段介绍,你认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
   3、听课件朗读。
   4、男生读,女生读。
   5、教师范读
   6、全班齐读。
   7、诗人把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们都看成了什么人?你如何理解“游人”?
     我觉得这些不顾老百姓死活的权贵们不配做人,说他们是“家伙”更为确切,大家说好不好?
     (对,游山玩水的家伙,寻欢作乐的家伙)
   8、他们玩得都怎么样了?(醉了)
   9、读着这一句“暖风熏得游人醉”,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想象说话)
   10、你怎样理解这一句话?
     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
   11、是啊,他们只知道吃喝玩乐,歌舞升平,醉生梦死,同学公益事业看两幅图画。(课件出示寻欢作乐图)
   12、在这帮酒囊饭袋人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吧?(汴州)
     师: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老家汴州。
   13、谁能解释一下,“直把杭州当汴州”
     那些家伙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老家汴州。
     师:也就是说他们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
     教师解说: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出来,这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今天,我把这幅图带来了,请大家看一看。
  四、出示《清明上河图》
    大家看——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景象啊!在东阳横店影视城依照这幅《清明上河图》进行了重建,我们学校在去年五一组织教师曾经去旅游,真是美丽如画。如果你有机会去,一定会被那美景所折服。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金兵攻破城门是,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的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百姓遭殃,美丽的河山就断送在这些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家伙手中。
    我们再来看看杭州,这些权贵们逃到杭州后,没有想到如何懒得失地,而是在建宫殿,大修街道,因此诗人在诗的第一句就说:“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周围的青山楼阁重重叠叠,风光极其美丽。)
   1、这些楼是谁建的?杭州本来应是他们什么的地方?他们建了作什么?(出示课件)师:是啊,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多美啊!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美丽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
   2、想到这里,我们着不着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3、想到这里,我们担忧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想到这里,我们愤怒不愤怒?我们和诗人再和诗人一起指着他们的鼻子问一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西湖歌舞几时休”是什么意思?
     那些统治者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这种寻欢作乐的生活要到什么时候才停止呢?
   4、南方的权贵们醉生梦死,而北方的老百姓却把眼泪都要流干了,面对权贵面对皇帝,你想说些什么?(自由发言)
     师:如果我们的祖国被占去了一产,你们愿意吗?会怎样?
   5、学到这里,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边起来说一说吗?
  五、课件播放诗意
   1、同学们,看过射雕英雄传吗?文中有有两个人物,一个是郭靖,一个叫杨康,你们知道为什么一个叫靖,一个叫康吗?
   2、面对破碎的河山,抗金次岳飞喊出了“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豪言壮语,他曾经写下了一首激励人心的诗歌《满江红》,让我们一起来朗读。出示课件。

  板书:
              题临安邸
            权贵 醉生梦死
            林升 忧国忧民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之五
佚名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尝试通过诗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宋朝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写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学们还记得吗?
   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遗民遗在哪里?王师又在何处?简介南宋的历史。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那么这些王师到了江南之后,自己的国家被别人占领,南宋的王师都干什么去了?南宋的权贵都干什么去了?南宋的皇帝都必须干什么去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又一位南宋爱国诗人林升写在旅店的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
  二、通读全诗,初步了解。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2、学生自由读诗,理解,交流。
   3、进行简单汇报,及时评价。(指导熏、邸的书写)
     指名读诗歌,说说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三、品读想象感悟诗情
   1、品读“暖风熏得游人醉”。
    (1)“暖风熏得游人醉”,这是一副怎样的醉态呀?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看来暖风不仅指杭州的气候好,更重要是指达官贵人的吃喝玩乐之风。(醉生梦死、纸醉金迷、烂醉如泥……)
    (2)沉醉在什么里面?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3)他们该不该沉醉其中呢?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补充资料《清明上河图》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出来,这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今天,我把这幅图带来了,请大家看一看。(出示《清明上河图》),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金兵攻破城门起,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的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百姓遭殃,美丽的河山就断送在这些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家伙手中。
   2、品读“直把杭州作汴州”
     你从这句诗歌中你感受了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请把他没有说出来的话写下来。
   3、感情朗读。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之六
佚名
  
  一、背景介绍,情境导入
   1.你们了解宋朝的历史吗?
   2.出示北宋的地图。北宋的首都在汴州,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看一看北宋的疆域。
   3.但在公元1126年,金人攻入汴州,不仅俘辱了北宋徽宗、钦宗两个皇帝,而且侵占了北宋的大片国土。宋高宗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现在的杭州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二、学习《题临安邸》
   1.有这样一位诗人叫林升,他看到这样的情景,愤怒之中便在旅店的墙上写下了这首诗。
    (出示古诗)你觉得你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这首古诗?
   2.这首诗描写的地点是哪里?(杭州西湖)你还记得有哪些描写西湖的诗句?
    难怪人们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让我们看看这首诗中哪一句也描绘了西湖的美景?
    “山外青山”说明山——多,“楼外楼”说明楼阁——多。
    山上树木葱茏,楼上雕梁画栋,青山、高楼重重叠叠,互相掩映,真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指名朗读。
   3.这些重重叠叠、雕梁画栋的楼阁都是什么人在享用?(达官贵人)
     这些达官贵人真会享乐,把楼阁建在风景如画的西子湖畔干什么呢?“西湖歌舞几时休”
   4.谁来读一读后两句。
    这里的游人是一般的普通游客吗?
    这里的醉是“陶醉”吗?这是一副怎样的醉态?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说话。【板书:醉】
   5.这是烂醉如泥的“醉”,这是纸醉金迷的“醉”,这是醉生梦死的“醉”。那一杯杯琼浆玉液,灌入一具具如同行尸走肉一般的体内。引导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的后两句。
   6.在这帮人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课件播放《清明上河图》】,教师解说:汴州,是北宋的都城。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再现了一个王朝的兴盛和一座都城的繁华。大家看到了什么?(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气象啊!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遗民泪尽。锦绣河山就这样无情地断送在这批只知吃喝玩乐窝囊废的手中。无论是昔日的汴州还是今天的杭州,那些权贵们还不都是朝朝寻欢、夜夜作乐吗?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
   ③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焦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再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些,我们又怎能不愤慨?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鼻子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三、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这些皇族亲信、达官贵人都在西湖边歌舞升平、寻欢作乐,而哪些受奴役的大宋的百姓,他们又是什么样的状况呢?让我们再通过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首诗去了解。出示。
   2.自读;指读。
   3.理解疏通诗句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1)这里的“河”指的就是——黄河,“三万里河”说明黄河之——长。
    (2)“仞”是古代计算长度的单位,一仞大约有七八尺,“岳”就是山的意思。“五千仞岳”说明山之——高。
    (3)这样的大好河山,作为每一个大宋的子民都引以为豪。然而,这山已不是大宋的,这河也不是大宋的,都已被那金人所占领。
    (4)指名朗读。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这里的“胡尘”,指的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
    (2)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啾啾的嘶鸣声中,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学生想象后言说。)
    (3)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的遗民在流泪啊!(板书:泪)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痛失亲人的泪、家破人亡的泪、流离失所的泪、充满仇恨的泪、苦苦期盼的泪……)
    (4)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的生活呀!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的心情是什么?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两句诗吧!
    (5)国破家亡,山河依旧,如今,奔腾咆哮的黄河已经成了金兵的饮马之槽,巍峨高耸的山脉已经成了金兵的牧马之地。黄河向大海悲泣,山川向苍天哭诉。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读出凄凉、读出悲愤。
    (6)“南望王师又一年”,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
    老百姓,盼呀!盼呀!1年过去了——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0年过去了——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65年过去了——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7)不知又一个多少年过去了,遗民们苦苦盼望的南宋王师回来了没有?补充陆游《示儿》,自读,南宋王师盼到没有,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但悲不见九州同)
    (8)古诗读到这里,你觉得“遗民”的“遗”是什么意思吗?(遗忘、遗弃)
    是谁早早地遗忘了他们?是谁无情地遗弃了他们?
    那些南宋王朝的达官贵人他们在干什么呢?再读《题临安邸》
  四、小练笔
    一边是南宋的权贵,一边是北宋的遗民。当他们如此鲜明地摆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感受一定是复杂的。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野心勃勃、对江南之地虎视眈眈的金兵铁马,以及面对这两首诗的作者,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五、情感升华
    沉沦的是无能昏君,堕落的是无耻佞臣,破碎的是大好河山,受苦的是遗民百姓,抗金名将岳飞喊出了“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豪言壮语。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这一课吧!
    (播放《满江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