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六年级 >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夹竹桃

《夹竹桃》教学设计之一
作者: 南京气象学院附属实验小学 林春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
   2、借助画面,感受意境,指导诵读。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画面,引导观察: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盆美丽的花,请看大屏幕,知道它的名字吗?(板书:夹(jiā)竹桃)
     没错,这美丽的花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叫“夹竹桃”。请注意这里的“夹”读第一声,让我们齐读。
   2、夹竹桃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有没有同学对这个名字感兴趣?请大家结合图来研究研究,说说你的想法。(夹竹桃因为叶片像竹,花朵如桃,因此人们给她取了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3、让我们再来仔细观察观察她,看看她是什么样儿的,你觉得她怎样?(根、干、枝、叶、花)。
   4、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情有独钟,他曾为夹竹桃专门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文章,这就是我们今天共同学习的第17课。
  二、浏览课文,初知大意:
   1、过渡:那么,季先生笔下的夹竹桃是什么样儿的呢?让我们打开书好好读读课文。昨天,袁老师已经和大家初读了这篇文章,现在请同学们浏览一遍课文,回忆课文的大意。
   2、学生交流大意。
   3、在季先生笔下,浓墨重彩的展示的是夹竹桃的“花”。(板书:花)(“花”这个字是课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字。)
   4、请同学们再认真默读一遍课文,找出文中直接写夹竹桃“花”的自然段,在开头画上三角符号。然后读读这些自然段,看看夹竹桃的花有什么特点。
   5、学生讨论:第2、4、5自然段。(花的特点暂不讨论。)
   6、过渡:咱们六(1)班的同学真不简单!书读两遍,大意自现。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夹竹桃花的世界,去欣赏她、品味她……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谁愿意带我们到季先生家的大门内,看看那两盆夹竹桃呢?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你看到了那两盆夹竹桃了吗,她是什么样儿的呢?用“——”画出直接描写花的语句,自读自悟,夹竹桃的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学生交流讨论:(联系画面)红色——火;白色——雪;不相容——融洽。(俗话说“水火不相容”。)
   4、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呢?(板书:奇妙有趣)
   5、你是否真的觉得这景象奇妙而有趣?请你试着读出这景象的奇妙有趣。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邀请几位“诸葛亮”出主意)。
     这么奇妙有趣的景象,这么美的文字,值得我们来诵读记忆,看画面试背。
  四、学习第3、4自然段:
   1、过渡:第2自然段对夹竹桃的花已经作了细致的描写,为什么接下来在第4自然段中还要写夹竹桃的花呢?这其中必有缘由,让我们来共同读读第4自然段。
   2、自读自悟,这段写了什么。夹竹桃花期很长。(用最简练的文字来概括)
   3、用“~~”画出描写夹竹桃花期很长的词句,自读自悟:说说你从这些词句中是怎样读出花期很长的。
   4、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5、讨论:(1)、又开出、又长出(注意这句话中句号若是改成省略号就更准确地说明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2)、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迎风吐艳;
        (3)、无不奉陪。(课件出示文字。)
   6、有没有同学在读“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句话时,想到了课文第3自然段?说说你的想法。
     我们先请位同学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有什么特别之处?
     一百多字,十四种花,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的。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段“离题”的内容呢?(课件展示十四种花,对比衬托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7、了解到夹竹桃花期很长这一特点后,你对它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了呢?(花期之长,韧性可贵!)你真的觉得它韧性可贵吗?请你读读这个反问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8、自由练读,揣摩如何读好这段话。全班交流。指名朗读,读后评议。请四位学生分句读,闭眼想象夹竹桃一年三季,花开不落的可贵韧性。试背。
  五、设置悬念:
    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读到这你们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夹竹桃?告诉大家,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去领略她月下的扑朔迷离的风姿吧!

  板书设计:
                17、夹竹桃
                花色——奇妙有趣
                花期——韧性可贵
                花影——?
 
  《夹竹桃》教学设计之二
作者:方明珠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纪传体的喜爱之情。
   第四、五自然段写纪传体的韧性及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作者许多幻想是课文的重点,而理解夹竹桃可贵的韧性是文章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无不”造句。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有关夹竹桃的资料,写有生字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
  1、板书课题:17、夹竹桃,齐读
  2、简介夹竹桃:这是我国各地常见的栽培观赏植物。它的叶、皮、根、花均有毒。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
  (2)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后集体朗读。
  (2)说说词语意思
  融洽:彼此感情好,没有抵触。
  乍起:刚刚开始。
  韧性:柔软而结实。
  (3)指名读课文
  三、理清课文脉络
  1、自由读课文,想想如何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总写夹竹桃是作者最值得留恋和回忆的花。
  第二段(2)写作者家中的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映,景象奇妙有趣。
  第三段(3—5)写夹竹桃的可贵以及引起作者的幻想。
  第四段(6)写作者爱上了夹竹桃。
  四、作业
  1、课作: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题是“夹竹桃”,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的呢?哪些自然段直接描述夹竹桃的呢?(2、4、5)
  2、课文的2、4、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夹竹桃的什么内容?请同学们边读边想,努力把课文读好。
  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思考:“我”为什么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2、讨论,交流:
  (1)这是什么景象?(两盆夹竹桃,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
  (2)为什么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火与雪:不相容——融洽)
  3、轻声读,体味这奇妙有趣的景象。
  学习第5自然段
  1、轻声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
  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的幻想。
  3、默读,思考:
  (1)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引起作者的幻想?
  (2)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哪些幻想?
  4、月光下的夹竹桃有什么特点》读第5自然段,试着完成填空练习:
  我想它是地图()。()是亚洲,()是非洲,()是大海。(),
  ()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现出()。(),()就是游鱼。
  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5、小结:
  月光下的夹竹桃香气袭人,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我”把它幻想成地图,幻想成荇藻,幻想成一幅墨竹……让我领略了无限的妙处。
  6、练习朗读。
  学习第4、3自然段
  1、那么第4自然段又写了夹竹桃的什么呢?轻声朗读
  2、讨论:写了夹竹桃的韧性。
  3、默读,画出最能表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
  自由读,交流,出示:
  (1)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2)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①这两句话主要讲了什么?
  (主要讲了无论是季节的变更,还是气候的变化,只有夹竹桃始终如一,没有哪一天不是迎风开放;它的花期之长,没有哪一种季节性的花可以与之相比。)
  ②体味“无……不……”、“无不”的作用。
  ③练习用“无……不……”、“无不”造句。
  4、读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把它改为陈述句。
  5、课文重点写夹竹桃,为什么要用一个自然段来描写“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的景象呢?(反衬)
  6、指导朗读
  7、小结:
  这两个自然段通过一年三季、花开花落的衬托和夹竹桃花期之长,始终如一写出了夹竹桃的韧性。
  8、练习背诵
  学习第1、6自然段
  1、自由读第1、6自然段,联系全文想想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
  2、课文的最后一节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前后呼应,总结全文)
  三、作业
  1、抄写词语
  2、造句:
  无……不……(无时不……,无日不……,无人不……,无法不……)
  无不——

  附板书:
             韧性
      17、夹竹桃  值得留恋和回忆 爱上了夹竹桃
             幻想
 
  《夹竹桃》教学设计之三
成建容 官海鸥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并能规范书写。
   2能运用查阅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文中一些精彩段落引导学生体会想象。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片,夹竹桃的录像或挂图。
   学生:向别人了解夹竹桃的有关特点。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出示“夹竹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然后交流对夹竹桃的颜色、样子等的看法。
   2孩子们介绍得真不错,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欣赏一篇文章(板书课文题目),看作者笔下的夹竹桃是怎样的
  二、自学课文,讨论交流
    自学方法提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识生字,读通课文。
   2运用学会的方法和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和理解词语。
   3读课文,试着说说每段的意思。
   4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检查交流自学情况。(略)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根据学生自学质疑的情况采用“以自读自悟交流讨论为主,教师相机点拨为辅”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自读第2段后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如:本段中“融洽”一词在这儿指红白两色的夹竹桃互相衬托,交相辉映,不抵触;“宛如”是“好像”的意思。
   2研读第3段后,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别的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吗”这一句话的。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看法,深入理解夹竹桃的韧性所在,认识夹竹桃的特点。
   3阅读第4段。引导学生理解“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如此”这一过渡句的作用。抓住“妙处还不止如此”联系上下文分析理解。勾画出描写作者想象的句子,反复诵读,交流一下自己的体会。再看课件或夹竹桃的图片,鼓励学生像作者那样想象一下,并鼓励学生学着作者的语气描述一下自己所产生的美妙的想象。
  四、体会感情,指导朗读
   1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2从课文哪些地方还能体会作者爱夹竹桃的感情?勾一勾、读一读、背一背。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指导书写生字
   1比较记忆“洽”——“恰”、“宛”——“婉”。
   2书写时注意区别“衰”——“哀”。
  六、完成课后练习
   1课后第3题。
    ①先读词语,再工整地抄写下来。
    ②鼓励学生任选两个词造句。
   2小练笔。
    ①先回忆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描写夹竹桃的方法。
    ②鼓励学生仿照课文说出自己喜欢某种花的理由。
    ③再把自己喜欢的理由写一写。

  附:板书设计
                 夹竹桃
 
  《夹竹桃》教学设计之四
萝北县鹤北镇奋斗学校:郁徐州

  课题:夹竹桃(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四课)
  教材简析:
  《夹竹桃》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去欣赏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走近作者,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纪传体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无……不……”、“无不”造句。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较好的想像力,学习作者对比、联想的写作方法。
   3、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文本对比、映衬手法的运用是为了突出夹竹桃的特点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感悟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奇幻动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感悟夹竹桃花期和花影所呈现出的可贵韧性和奇幻动人。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文本对比、映衬手法的作用,从中感悟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揭题解题,激起期待
   (1)同学们,能说说你们喜欢什么花儿吗?喜欢它什么?(师:其实,喜欢并不需要理由。)今天李老师给同学们带来很美丽的植物,请大家看大屏幕,仔细观察它的叶子和花,看看哪位同学能有所发现。(出示课件)
   (2)的确,这种植物的叶片像竹,花朵如桃,如果请你结合它的特征,给它取个名字的话,你会给它取什么名呢?
   (3)这美丽而高雅的植物受到人们的垂爱,人们根据它叶和花的特征,给它取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夹竹桃。(板书:夹竹桃)
   (4)齐读题目(“夹”应念“jia”第一声)
   (5)、那么,季羡林老爷爷笔下的夹竹桃是什么样子的?又有些什么独到的妙处?课文《夹竹桃》为我们作了最好的解答。
  二、接触文本,整体感知
   1、结合题解和设疑,布置自学:带着心中想弄清的问题,自读课文,可在相应的地方做些批注;力求将课文读通读顺,读准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
   2、学生反馈初读感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师相机要求说说文中直接写夹竹桃的段落有哪些,分别都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并适时点拨学生理解“融洽、衰败、韧性、参差、迷离、微风乍起”等词。
   3、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再次组织学生熟读课文,并梳理文脉:
    第一部分:(1)总写夹竹桃是作者最值得留恋和回忆的花。
    第二部分:(2)写作者家中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融,奇妙有趣。
    第三部分:(3~5)描写夹竹桃的可贵以及引起作者的幻想。
    第四部分:(6)点示了作者爱上夹竹桃的原因。
   4、指导学生读悟夹竹桃花色的奇妙有趣。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夹竹桃花色的奇妙有趣表现在哪些地方?
    (2)组织交流。在学生充分表达自读收获的过程中,适时作如下点拨:
      引导学生扣住“容”和“融”二字,感悟夹竹桃花色的奇妙有趣,不仅在于“水火也能相容”,而且红、白花色彼此间更是相互映衬的融和之美,和谐之美——这就是此番景象的奇妙有趣之处。
    (3)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夹竹桃非同一般的奇妙有趣。
   5、要求学生再次整体关注文本,想想文中的夹竹桃还有哪些妙处,并完成生字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复习导入,再次关注
    板书课题后,组织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并用一个词说说自己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二、总览全文,引出话题
   1、要求学生在总览全文的基础上,找出文中强烈表达作者对夹竹桃情感的一句话——“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的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2、出示并组织读该句。
   3、在上述基础上构建阅读话题:用心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地方道出了夹竹桃的韧性和能给人许多的幻想。划出相应的句子,在最让你的内心很不平静的语句旁,写上一两句自己的感受。
  三、抓住重点,感悟妙处
    组织交流时,先给学生充分说的机会。当学生交流到相关内容的时候,适时点拨读悟。
  (一)对比“万紫千红,花开花落”,感悟“花期之长,韧性可贵”。
   1、学生自读第四自然段,圈划出表现夹竹桃可贵韧性的词句,对所找句子作小组交流。
   2、要求学生结合所找句子,仔细读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夹竹桃与这一段中所描写的十四种花有什么不同?点拨学生结合自读收获交流所感受到的夹竹桃的可贵韧性:
   (1)抓住“悄悄的”、“一声不响”等词语,对比“花团锦簇”、“满院生辉”、“怒放”等词,感受夹竹桃不事张扬的谦逊;
   (2)抓住“一嘟噜”、“又一嘟噜”等词句体会夹竹桃顽强旺盛的生命力;
   (3)抓住“无不”、“无……不……”点拨学生体味这种双重否定的表达方式,所传达的正是作者对夹竹桃花期长、特别能坚持的由衷赞誉,并组织学生结合文本语言,对“无不”、“无……不……”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训练。
   3、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体会夹竹桃的可贵韧性。
   4、小结夹竹桃的可贵韧性,点拨学生理解第三自然段虽不在直接写夹竹桃,却对衬了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并感受这种对比衬托在文中的的作用。
  (二)想象“叶影花影,神奇幻化”,感悟“参差迷离,充满幻想”。
   1、学生自读第五自然段,圈画描写月下夹竹桃的句子,看看月下夹竹桃能引发怎样的幻想。
   2、要求学生结合所找句子,仔细读读第五自然段,想想:月下夹竹桃为什么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
    A、读悟月下引发幻想的特定情景。
      抓住“参差”、“迷离”点拨学生感受月下夹竹桃花叶投影的错落有致和扑簌迷离,感受这种特定情景弥漫出的幻化不定,正是文中作者说“我最喜欢月下的夹竹桃”的原因。
    B、解读神奇幻想。
     (1)点拨学生关注这段写幻想的句子,其内容的展开都是启动了丰富的合理想象,这是将事物写具体的一个重要方法。
     (2)指导学生感受这段话中排比的运用,以磅礴的语言气势,渲染了月下夹竹桃花叶影子扑簌迷离,幻化不定的神奇境界。并要求读出这种幻化无穷的气势。
     (3)仿照课文描写幻想的句子,再写一两句话描述月下夹竹桃的花影迷离,充满幻想。
   3、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并尝试背诵。
  四、回归整体,感悟赞美
   1、涵咏中心句,深化主题。
     反复吟哦“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的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夹竹桃”,领会这一句是如此鲜明地揭示了夹竹桃的可贵之处,从而自然体会到季老先生对夹竹桃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此基础上,上溯课文第一自然段,让学生说说此时再读句子“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的感受,从而进一步提升夹竹桃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2、回归文题,升华情感。
     引领学生关注文题,结合对文本的再次总览,领会作者不仅仅在向我们介绍一种植物,更是因有感于夹竹桃的可贵妙处而在传达自己的特定情感,从而使学生对夹竹桃的韧性和神奇有个心灵内化的过程,文本情感也能得以升华。
  五、板书设计。

                4 夹竹桃
             花色       奇妙有趣
             花期       韧性可贵
             花影       参差迷离
 
  《夹竹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作者:蒋春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和“无不”等词语造句。
   2.理解课文重点句子的意思。
   3.欣赏夹竹桃的可贵韧性,体味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种很美丽的植物,请看大屏幕.仔细观察这种植物的叶和花,看哪位细心的同学能有所发现.(叶子像竹子的叶子.板:竹;花像桃花,板:桃)
   2.的确,这种植物的叶片像竹,花朵如桃.如果请你就这两个方面的特征,试着给它取个名字的话,你想到了什么名字呢?(竹桃。桃竹。竹桃连理等)
   3、这美丽而高雅的植物受到人们的垂爱,人们根据它叶和花的特征,给它取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夹竹桃。(板:夹)
   4、想不想和这美丽的夹竹桃做“零距离”的接触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一同走进他家的那方夹竹桃世界吧!
  二、自读课文:
    轻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并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告诉老师,是什么原因令作者爱上夹竹桃的?
  三、检查自学
   1、读准下列字音:
     玉簪花 荇藻 参差不齐 鸡冠花
     奉陪  榆叶 梅 江西 腊海棠
     花团锦簇 菊花飞 蛾 乍起
   2、交流: 是什么原因令作者爱上夹竹桃的?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告诉老师。
   3、生答后出示:“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4、指读,齐读。
   5、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吗?(一、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哪里?二、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带来哪些幻想?)(生边提问题师边板书:韧性?幻想?)你们刚才提的这两个问题很有价值,让我们先来见识一下夹竹桃的韧性。同时理解“韧性”这个词。
  四、品读课文:
  (一)韧性
   1、课文哪一自然段具体写了夹竹桃的韧性?(第四自然段)细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品出夹竹桃的韧性?(可以圈、划、批注)。
   2、交流
     第一句:“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默默绽放,不张扬,不起眼,从不与白花争艳,常年不败,坚持开放。)
    ·该怎样读好这句话呢?练读,指名读。
    ·指导朗读后齐读。(“悄悄地一声不响”要读得轻柔些,而“又开出、又长出”要读得重些。)
    第二句:“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从这句话里又能体会到什么呢?(生命力顽强,一年三季充满生机,花期长。)
     ·“无日不迎风吐艳”是什么意思?(边叙述边板书:无日不迎风吐艳)为什么不说每天都迎风土艳?(哦,双重否定,语气更加强烈,更能体现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不管怎样的季节,怎样的环境,夹竹桃都始终如一,迎风吐艳。多么顽强的生命力!你能读好它吗?(要读出不同季节不同环境的坚强)各自练读,男女生分读。
     ·师引导后齐读:春天到了,暖风习习,夹竹桃——(迎风吐艳);夏天到了,赤日炎炎,大雨倾盆,夹竹桃——(迎风吐艳);秋天到了,凄清寒冷,夹竹桃——(迎风吐艳)。
    第三句:“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从这句话里你又品出了什么?
     ·“无不奉陪”“无不”是什么意思?(板:无不)“无不奉陪”呢?(板:奉陪)(又一次用了双重否定,强调了不管什么季节夹竹桃都一一奉陪,突出了花期之长,没有哪一种季节性的花可以与之相比,又一次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韧性的赞美。)
     ·指读,齐读。
     ·练习用“无……不……”和“无不”分别说个句子。
      小结过渡:夹竹桃的花期真长呀,所以在作者的心理又有什么新感受呢?
    第四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能不用问号换种说法吗?哪种效果好?一起读。
   3、夹竹桃的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的确显得非常可贵。(板:可贵)文中哪一小节写了院子里的花?(生:第三小节)
    ·同学们有没有注意第四自然段开头的词语“然而”,用“然而”过渡到夹竹桃,就说明第三自然段写了其他花。
    ·请同学们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写了多少花,有没有写夹竹桃?
      (一百几十个字,写了十四种花,却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的。)
    ·课文重点写夹竹桃,那作者为什么要把小院里的花写得这么美呢?是不是离题了?老师让你们看一看院子里的花。(课件展示十四种花)(这样写,其实是将其他的花跟夹竹桃作对比,衬托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4、让我们再读一读这句反问句。
   5、细细品味,我们不得不佩服季老先生的独具匠心:写百花,只为一花。同学们,我们描写一种事物,可以象第四节那样直接描写,也可以像第三节那样衬托描写。
   6、对比读。老师看到大家学得这么认真,老师也想参与进来,可以吗?我们一起来对比着读读课文的三四小节,好吗?
   7、师领读:院子里的花虽然一年三季,万紫千红,却(只在一个季节开放)唯有夹竹桃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开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五、总结,设置悬念: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见识了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去掉第一个?)读到这你们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夹竹桃?告诉大家,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去领略夹竹桃月光下扑朔迷离的花影吧!
  六、作业:
   1、读一读:季羡林的《夹竹桃的传说》。
   2、写一写:请你试着描写一种植物,抓住它的特点写具体。(可以是一个小片段)
  七、板书:

                  无日不迎风吐艳
               韧性         可贵
                  无不奉陪
          夹竹桃
               幻想  ?
 
  《夹竹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作 者:赣榆县柘汪中心小学 王芹

  教学目标:
   1、做到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较好的想像力。
  教具准备:一盆盛开的夹竹桃、投影仪、录音机、轻音乐磁带、课文录音磁带、VCD片、表格。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资料,介绍夹竹桃这种植物。
    [培养和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激发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二、读中感悟
    (出示夹竹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你所见过的花当中,夹竹桃是最美的花吗?它也不是最名贵的花,可作者为什么说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呢?
  (一)学生通读全文,指名回答(韧性、幻想)
  [自主、合作的学习是现在小学生的基本能力。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主要以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为主,注重学生对课文的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品味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学习夹竹桃的韧性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能表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小组内讨论交流。
  2、汇报找的结果。
  3、品味重点语句。
  (1)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1>指名读
  <2>圈出“春风、雷雨、清冷”这几个词,说说它们能够告诉我们些什么?
  <3>请你给这句话换个说法,句意不变。
  <4>比较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5>练习用“无……不……”造句。
  (2)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1>圈出“春天、秋天”两个词,说说它们告诉些什么。
  <2>请你给这个句子换个说法,用“无不”造句,比较“无……不……”和“无了”两个词的异同。
  <3>练习朗读此句。
  [通过对得点语唏的“找”、“读”、“品”,培养为主的探究能力,提高阅读的质量和语感能力。]
  3、小结:夹竹桃不管是气候的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夹竹桃都能始终如一的开放,它这种精神是不是可贵呢?
  4、自读手段(第4自然段)
  (三)由夹竹桃引起的幻想
  1、自由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
  2、指名回答,学习二、五两个自然段。
  (1)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这景象的奇妙、有趣。
  <1>自由读、指名朗读。
  <2>你看到眼前这盆夹竹桃(出示夹竹桃实物)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像)
  [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使学生放任想像的翅膀,使他们敢想、会想、想出奇异,发展创新思维。]
  (2)学习第五自然段。
  <1>(制造月光下夹竹桃的情景)学生仔细观察、展开想像。
  <2>作者产生了哪些幻想呢?小组学习,完成表格。
产生的幻想 幻想的依据   <3>汇报学习结果。
  <4>你最喜欢哪种样子的夹竹桃,读给你的同桌听。
  [这一部分教学,通过小组内读、议、填等一系列程度锻炼了组员之间的合作能力,提高合作学习水平。]
  (四)学习第三节
  过渡:在作者家的院子里,还有许许多多的花,你看――(放VCD片,同时放课文朗读录音),自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学生回答,师小结课文的写法。
  三、小练笔
  写一种花,突出你最喜欢的一方面。
  [迁移写法,使学生学会模仿课文进行写作,掌握不同的俄文的写作技巧,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
 
  《夹竹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高海迪

  教学目标:
    体会夹竹桃可贵的韧性与给作家的奇妙的幻想;体会作家质朴而典雅,率真而睿智的写作风格。

  一、听写导入,
   1.这节课咱们来继续学习——夹竹桃(生齐读)
   2.板书课题。(提醒:看黑板,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又好又快的板书课题的。)
   3.师生交流:结合“夹竹桃”3个字引导学生感知行楷字笔画相连的特点。(老师的板书在楷书的基础上,融入了行书笔画相连的运笔技法,这种字我们称为行楷字。关键在笔画相连,写得又好又快的奥秘就在这里。)
   4.听写练习:对我说来,夹竹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下面咱们来听写一句话,注意先听清楚,然后请人复述,最后再写。停顿2秒钟后老师复述,接着请1位同学复述后齐述。拿起笔,注意听清要求:做到行款整齐,力求美观,还要有一定的速度。行间巡视提醒:头正、身直、肩平、足安)
   5.组织评价交流:从四个方面,进行评价,达到一个给一颗星。(首字空两格;上不顶天,下不着地;字的大小匀称,字间距适中,比较美观;注意了笔画的相连。)
   6.对比质疑,回顾全文。(投影出示教师临写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作品。引导学生比较内容上的差异——多了一句: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读了这句话,你有怎样的感受?如此普通平凡却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又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回顾全文,说出夹竹桃值得留恋与回忆的地方:奇妙有趣;韧性可贵;引起幻想。
  二、感悟韧性初品风格
   1.指名读第2节,引导说出夹竹桃景象奇妙有趣在什么地方?
   2.课文哪儿直接写出了夹竹桃的韧性?指名读第4节,感受夹竹桃的韧性。
   3.再读圈划。(不着急,再认真的默读这一段,圈出你感受最深的地方。)
   4.师生交流品读韧性
    预设点1:什么是无日不迎风吐艳?就是每日都迎风吐艳。在怎样的日子里迎风吐艳呢?在和煦日子里迎风吐艳,在盛夏暴雨的日子里里迎风吐艳,在深秋清冷的日子里迎风吐艳。经春、历夏、到秋,花开三季,无日不迎风吐艳。
    预设点2: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为什么不特别茂盛,也不特别衰败呢?联系上文思考:因为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夹竹桃时时在败,所以看不出特别茂盛。夹竹桃又时时在开,所以看不出特别衰败。引导读出“又”字所蕴含的韧性。相机引读:在和煦的春风里——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
    预设点3: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那些花陪呢?引导联系第3节说,点一下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的阅读方法。迎春花桃花杏花陪吗?陪!夜来香陪吗?陪!玉簪花和菊花陪吗?陪!这就叫——无不奉陪。从这个无不奉陪中咱们既能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又能体会出作者:对这种韧性的赞叹!让我们再读,读出对夹竹桃韧性的赞叹!
    (三个点可融会贯通,随机应变。)
   5.再品语言
    预设点1:语言工整有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
         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也看不出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
    预设点2:语言富有变化
      用词的变化:一朵——一嘟噜;败——黄;开——张;(此处将嘟噜这一方言口语点一下,体会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写出可贵的韧性的妙处。)
      长短句的变化: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3个短句);看不出……也看不出(2个长句);无日不迎风吐艳(1个短句)
   6.再读第4节,感受这种富有节奏和变化之美的语言风格。(用引读的方式体会这种节奏和变化之美。)
  三、走进幻想再品风格
   1.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自由读第五节,你又能体会到怎样的妙处呢?
    预设点1:幻想的奇妙:想什么就成了什么。想怎么想就怎么想。紧扣居然,真的等词语体会作者幻想的奇妙。在此基础上可指名读,可引读,也可齐读来体会这份幻想的奇妙
    预设点2:语言的美妙:浓浓烈烈的叠词之妙,既写出了花香的浓烈,读起来又很有节奏感;叶影参差,花影迷离的典雅之美与对仗之美;还有微风乍起,叶影吹动的典雅之美。
    预设点3:写法的巧妙:引导体会作者动静结合的独具匠心。夜蛾飞过、池塘里的游鱼,微风乍起,将三处幻想写活了。
   2.再读全段,感受作者美妙的文字、奇妙的幻想与生动的画面。
   3.着眼全文体会写法的巧妙。
    预设点1:学生读完后,顺势引导最后一节和第一节,质疑:第一节的哪个字与最后一节的爱字相对应,恋——爱。引出收尾呼应的妙
    预设点2:作者对夹竹桃是爱,对院子里的那些话呢?是喜欢。喜欢和爱一样吗?不爱为什么要写这么多呢?引导体会作者比较衬托的写法妙。
  三、总结全文
   1.夹竹桃的韧性幻想妙,作者用质朴优美、富有节奏变化的语言和动静结合、首尾呼应、比较衬托的手法写出了这种韧性与幻想更妙!
   2.让我们记住这个人——出示:季羡林,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让我们多读他那——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的经典散文。
 
  
阅读(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