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本篇课文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孩子们能在课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要让孩子们通过自读自悟理解本课的主题——爱护花草树木,与大自然做朋友,进而感悟春天的美、语言文字的美、人性的美。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走进生活,激发兴趣。
在上《特别的作业》一课前,我带领孩子们举行了一次登山活动。同学们在登山过程中不时发出感慨。有的说:“咦,怎么风吹到脸上暖暖的?好舒服呀!”我说:“对……”还没等我把话说完,另一个孩子抢着说:“因为春天来了呗!”有的说:“哎呀!你们看,树开始发芽了。”“瞧那边,有紫色、白色的、黄色的、蓝色的花好漂亮呀!”孩子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发现、想象、陶醉,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当孩子们登上山顶时,我说:“明天、后天休息,老师布置一项作业:下星期一,咱们把春天带到学校里……”在学习课文之前,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现实世界,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愿望,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促进想象,感悟语言。
星期一有的孩子带来了嫩嫩的柳条;有的带来了五颜六色的花;有的带来了新鲜的蔬菜……教室里好不热闹。上课了,我说:“瞧,你们把春天带到我们教室里,给我们课堂带来了生机。有一个班上的同学们跟咱们一样,也把春天带到了教室里,咱们一起去看看吧!”孩子们打开书,开始饶有兴趣地阅读,边读边说:“跟我带的一样……”学生经过几次朗读后,我说:“把你们带来的春天给大家介绍介绍吧!”有的学生说:“我带来了嫩嫩的柳条,微风一吹像女孩子的长发。好美丽!”有的说:“我带来了粉红色的樱花,听说它是日本的国花。”有的说:“我带来了青青的韭菜,用它来包饺子可香呢!”有一个学生两手空空站起来大声说:“我走进动物园,看到黄灿灿的迎春花张开了笑脸,好像在对我说:春天来了;我走到镜子似的小河边,看到远处有一对雪白的天鹅在河里快乐地游来游去,真漂亮!”我说:“是吗?这个星期天我也要去看看。”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再加以想象,把书面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我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加以适当的点拨、启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三、善于发现,寻找新的教学生长点。
当孩子们热火朝天地说着自己的感受时,我说:“我跟你们一样也被春天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用照相机把它拍了下来。你们看!”(老师把拍的照片一一贴在黑板上,学生不时发出赞叹声:哇!红红的桃花,嫩嫩的桑叶,细细的柳枝,青青的小草。)接着我说:“谁来帮我向大家介绍介绍。”学生很有创意地进行了表达。我又说:“看到春天美丽的景色,你想对它说些什么?”我有意请刚才两手空空走上讲台的同学说自己的感受。接着我问:“你怎么什么东西也没带到教室来?”他说:“因为花是有生命的,再说公园的花是给大家看的,我不能伤害他们。所以我把自己看到的说给大家听。”“老师,他跟课文中小丽的做法差不多。”学生开始议论。于是我说:“那咱们一起再来读读课文吧!”
我没有生硬的提问,也没有说教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而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相互对比,在自我感悟中体会到要爱护花草树木,与大自然做朋友,体会人性的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使之成为新的教学生长点。在这样的“对话”场景中,学生从各种束缚中超越出来,充分展开思想的碰撞,心灵的接纳,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感受到思想的发展和心灵的愉悦。在这里,创生着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创生着一种“人性”的自然流淌与思维的伸展和开放。
评析: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李老师根据本课的特点,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在上这课前她带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亲自去感受春天的气息。老师善于捕捉学生的发现,及时给予鼓励。如:“咦,怎么风吹到脸上暖暖的,好舒服呀!”“树开始发芽了!”“瞧,那边,有紫色的、白色的、黄色的、蓝色的花,好漂亮呀!”等,为上好课作了很好的铺垫。
这一课书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果把握不好就可能上成思想品德课。李老师从学生的已有资源入手,善于“点燃起那些学生心目中未被发现的天才的内心火焰”(艾里克森语),通过自读、感悟、对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体会春天的美、人性的美,在学习过程中培育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一个孩子两手空空地走上讲台说……”老师在众多的学生发言中发现了他,并抓住这个典型,说:“你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美的画面。你想对她(指春天)说些什么?瞧你说得多好,那你为什么两手空空?”他说:“因为花是有生命的,再说公园的花是给大家看的,我不能伤害他们。所以我把自己看到的说给大家听。”多么令人感动的话语。这就是李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让学生用充满活力的情感来伴随他们的认识过程,在互动中焕发他们的创造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培育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水到渠成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在这堂课中,李老师始终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学习语言、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如:“我跟你们一样也被春天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用照相机把它拍了下来。你们看!”(老师把拍的照片一一贴在黑板上,学生不时发出赞叹声:哇!红红的桃花,嫩嫩的桑叶,细细的柳枝,青青的小草。)教师就是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活动,用自己的行动来感染学生。
我们不难看出,老师在努力实现这样的教学氛围;课堂是学生生机勃勃的生命和智慧活动的广阔天地,是浮想联翩、精神驰骋和创意生成的沃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纳,自己的经验被别人的意见所唤起,不同的观点在碰撞中相互融合,于是每个人的经验都进行了重组和改造,每个人都获得新意识的生成与创造,从而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沟通—生成—发展。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
《特别的作业》教学设计之二
教者 罗晓
教材分析:
《特别的作业》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六主题单元主的一篇主体课文。本单元以“爱护”为主题,教育学生要爱护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懂得怎样与自然和睦相处,从而培养环保意识。课文通过学生们完成老师布置的别开生面的作业:找春天,了解了小丽的“特别的作业”——自己亲手画的一幅玉兰花画,告诉大家这样一个道理:任何花草树木都是有生命的,我们应当尊重他们的生命,做自觉爱护花草树木的人。另外,小丽的做法还启示大家,遇事要善于独立思考。
学生分析:
一年级学生自制力较差,缺乏环保意识,加之语言能力有限,让他们了解“怎样爱护”不算难,但要了解“为什么要爱护”却不容易。但一年级孩子形象思维较强,想象力丰富,好表现,情绪易于激动。因此,教师将生硬的说教安排于一个又一个情境之中,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情境中去倾听、理解、表达和交流。
教学目标:
★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进一步了解人与自然怎样进一步和睦相处,增强环保意识。
★知识要求
学会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字,能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觉识字。会区分“昨”与“作”的不同,会正确、规范的书写生字。
★能力要求
1 、培养学生认字和写字能力。
2 、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字和写字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难点:通过读文体会真实的情感,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创境引思,目标定向
1 、教师:小朋友,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学习以“爱护”为主题的单元。(板书:爱护)
2 、齐读单元课题,师“爱护是什么意思?”(喜欢;不弄坏;保护,不破坏。)
3 、师:说得非常好!你们知道哪些东西需要爱护?(学校、小动物、花草树木……)
4 、引入课题:小朋友说得真好!生活中值得爱护的事物很多很多,怎样去爱护,这就值得思考了。老师今天介绍一篇好课文给大家,大家一定会明白很多很多……板书:特殊的作业
二、鼓励质疑,引发兴趣
1 、教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一些什么问题呢?
2 、学生回答:A 、特别是什么意思?
B 、“特别的作业”是谁做的?
C 、“特别的作业”指的是什么?……
3 、小结:小朋友想知道的可真不少。那我们到课文里去找答案吧!
三、自主探究,互动感知
1 、自由试读
师:开书34 页,自己试着读一遍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问小伙伴和老师、查生字表、联系上下文猜一猜……)
2 、小组学习。
3 、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语,学生汇报识字情况。(你认识了哪些字?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4 、学生识字。
5 、师:细心的小朋友,你发现了什么?
“带”“代”的读音相同,怎么组词,怎么区分?
“昨”“作”两个字的样子、读音相象。昨天——与时间有关,所以是日字旁;作业——人来做作业,所以是单人旁。
6 、检测识字:春姑娘看到你们学得这么认真,送来了很多礼物。看——识字卡片。(卡片在黑板上组成一幅美丽的春天的图画。)
7 、师:小朋友在识字时最喜欢作什么游戏?(开火车、猜字)
(猜字游戏:一个学生指字,一个学生猜字是“作”字吗?不是“作”字。是“业”字吗?对、对、对,你猜对了。)
四、交流体验,探究感受
1 、教师:小朋友很开心。猜字游戏加深了对生字的认识。生字宝宝回到课文里,我相信小朋友还会认识的。再读课文:这一次要读得流利、有感情,喜欢用什么方式读就怎么读。读后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
(小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同桌读……)
2 、用不同的形式朗读课文。
3 、汇报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A 、我知道什么是特殊的作业,小丽画的画很特别,因为她爱护花草树木。(出示多媒体画面)
B 、小丽做得好,我们要向她学习。
C 、大家都没有想到的,小丽想到了,说明她爱动脑筋。
……
师:小朋友,课前提出的问题,你们弄明白了吗?(明白了)
五、引伸创造,发展感悟
1 、师:小丽的特殊的作业是最好的,我想其他小朋友也并不是故意破坏花草树木,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做了错事,以后他们一定会改正的。
小朋友,如果罗老师也布置这样一个作业——把春天带到学校里来,你会有什么特别的表现?
(照出来、唱出来、说出来、画下来……)
2 、小组活动:准备一下,表现你对春天的热爱。
3 、小组表演。
4 、多媒体:教师展示有关春天的照片、图片。
六、创设情境、指导行为
1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游公园吗?下面,老师带你们去看看。(多媒体画面)
2 、你看到了什么?(小草、小花、树、小动物……)三块木牌子是干什么的?(写广告)写什么呢?(小组讨论。)
●小草人人爱,千万不要踩。
●小花说:“千万别摘我,我怕疼!”
●不要乱给小动物吃东西。
●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花草树木。……
3 、小结:小朋友真不错!真正懂得了怎样去爱护大自然里的动物和植物。
七、板书设计:
爱护
《特别的作业》教学设计之三
佚名
教材分析
《特别的作业》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6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第6单元主要以“爱护”为主题,教育学生要爱护自然界中的植物,懂得怎样与自然和睦相处,从而培养环保意识。
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语文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生字的能力,能借助拼音自己朗读课文,能就某一个问题展开初步的合作学习与讨论,能够用比较通顺的语言回答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会认个生字
2、 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爱护自然界中的植物,懂得怎样与自然和睦相处,从而培养环保意识。
4、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爱护环境的认识。
教学流程
一、悬念导入:
1、师:春天到了,王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去大自然里找春天,把春天带到学校来。第二天,小朋友们有的手里拿着红红的桃花,有的手里拿着嫩嫩的桑叶,有的拿着细细的柳枝,还有的带来了青青的小草。只有小丽手里什么也没有……同学们,小丽怎么会没完成作业呢?她会不会挨批评呢?你们想知道吗?
[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通过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别着急,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小丽的特别的作业。
2、 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
3、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学文识字
1、 初步感知课文
(1)生自由读课文,画下不认识的字。
(2)在读课文时遇到了不认识的字,你打算用什么样的办法解决呢?谁来介绍介绍好办法?
2、 学习生字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2)用电脑课件出示本课带有生字的句子。边读边简单指导朗读。
(3)开火车读词
(4)组长检查组内同学的识字情况。
三、游戏巩固识字
找朋友对卡片
[学习之余,做个游戏,既让学生休息,又巩固了刚学过的知识]
四、理解课文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小丽的特别的作业是什么?
(2)通过自己读课文,刚才提出的问题,你们找到答案了吗?小丽的作业到底是什么呢?
(3)她的作业和其他同学的作业有什么地方一样?又有什么地方不同呢?
(4)为什么大家认为小丽的作业最好?
五、听音乐,看课件,感受春天的美。
[将音乐引进语文课堂,既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1)同学们,刚才你们看到了、听到了什么。
(2)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3)你想对小花、小草、小鸟……说些什么呢?
[结合自身谈谈在环保中,自己应怎样做。]
(4)引导学生自评、互评。
[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学会反思,正确地认识自己,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六、扩展延伸
你能写一条爱护花草树木的话,提醒每一个人吗?
[课外拓展延伸,训练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充满趣味的实践活动中, 学生的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
《特别的作业》教学设计之四
作者:吴玉婷
一、教材简析:
《特别的作业》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以“爱护”为主题的第六单元的首篇课文,讲述的是老师留了一个别开生面的作业:要求小朋友们去大自然里寻找春天,并把“春天带到学校里来”。大家纷纷交来桃花、桑叶、嫩柳枝等作业;而小丽却带来了一份“特别的作业”——自己亲手画的一幅玉兰花画,受到了大家的称赞。
二、学情简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有关春天的课文《春天的手》了,对春风、春色等特征有了一些了解;同时,学生已经积累了三种识字的方法,能够运用学过的拼音认识生字;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写8个生字,认识15个汉字;正确、流利、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对比、图片理解重点词语“今天、昨天、特别、爱护”
3、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花草树木、小鱼小鸟、学校公物、学习用品等都是有生命的,我们要爱护;明白爱护不能光说,要用行动。
四、教与学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紧扣课题,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老师要在黑板上写两个字,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那就认真看吧。(教师一笔一划的板书“作业”两个字)。谁认识这两个字?(相机强调平舌和复习整体认读音节)会读还要会写哦,让我们一起书空。(强调“业”)你能用这个词说一句话吗?会了吗?请小朋友们认认真真地在生字本上写各写一个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感受课文的主要内容“作业”,“看读写”结合,渗透认真看认真写的习惯。
师:我布置过的作业有哪些?可是呀,这个老师布置的作业,你们从来没听过?到底是什么作业呢?想知道就一起读读课文。(出示指读提示)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师:指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圈出你不认识的字词,想办法认识它们。(师巡视,分自然段板书学生不会的字词)
2、师:这篇课文比较长,现在先请小朋友们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师巡视)
(三)、再读课文,随文识字:
1、这是小朋友在第一自然段中遇到的困难,谁来当当小老师帮帮他们。(听读识字:一人当小老师,另一个学,其他跟读)让我们一起谢谢小老师。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学情,有针对性地进行认字教学;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渗透礼貌教育。
2、现在你们有信心读好第一自然段了吗?思考:老师布置了一项什么作业呢?(幻灯出示问题)指名回答(幻灯出示答案,要求学生用横线画出)这项作业是老师什么时候布置的呀?(昨天)对比“作”并指导书写“昨”。(书空后在生字书写本上写两个)
3、(幻灯出示)小游戏:变字小魔术“作—( )( )=( )”
我会选: 做 作 坐 座
①小明( )在我前面。
②学校门前有一( )山。
③今天你的( )业( )完了吗?
设计意图:充分的朗读是阅读最有效的方法,结合教学内容的小游戏,增加学习的趣味,提高学习的效果。
第二课时
(一)导入(2分钟)
1、小朋友,你们还认得这两对好朋友吗?(作业、昨天)
2、(播放音乐《春天在哪里》)你会唱吗?那就一起唱吧。
3、(幻灯出示)春天细雨绵绵,柳树发芽;春天农民插秧,燕子习回;春天花红草绿,鸟语花香。老师让小朋友们到大自然里找春天,请小朋友们自由指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他们找到了什么?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8分钟)
1、让老师考一考你们好吗?(幻灯出示)(认读识字:“红红的桃花、嫩嫩的桑叶、细细的柳枝”)
2、现在,老师把它们放回课文中,你还认识它们吗?让我们一起读读第二自然段
3、他们找到了什么呢?——指名回答——(随机幻灯出示小朋友的作业)。板书(有的、红红的桃花……)
4、小朋友,让我们来比比“谁的眼睛最认真”。哪个字才是这个自然段我们要学的生字宝宝呢?——生字板写“今”,这两个字对比,你发现了什么?赶快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桌吧,提醒他。——学生书写“今”——你能给它找朋友吗?——小游戏“找家”(在黑板上写下三个日期,让学生把对应的词“昨天、今天、明天”送回家)
设计意图:告诉学生不同在哪,不如让引导学生自已发现,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主动识字的习惯;利用“找家”游戏,有趣、直观地引导学生明白“昨天、今天和明天”。
(三)、重点理解,学会爱护(25分钟)
1、(幻灯出示)那你们想知道今天小丽带来的作业是什么吗?——自由指读三到六自然段,把你不认识的字圈出来——谁来拼一拼?(拼音识字:一幅、小健、奇怪、代表、院子、刚、摘、想、展开、评、最好。——分角色朗读(师当小健,生当小丽)——同桌互读(幻灯出示)
设计意图:认字的教学,从“听读识字”到“认读识字”到“拼音识字”,不断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朗读的训练从自由指读到分角色读到同桌互读,为下文理解课文作铺垫。
2、小丽带来的作业是什么呢?——指名回答(幻灯出示)——师生字板书“玉兰”——小朋友,你们观察一下这两个生字中的三横,你发现了什么?——书写——(幻灯出示认识玉兰花)
3、师动作演示:有人看到红红的桃红,就折下一枝(板书:折),有人看到嫩嫩的桑叶,就折下一枝(板书:折),有人看到细细的柳枝,也折下一枝(板书:折)。而小丽呢?(比画的动作,板书画)那时她怎么想?(应该爱护花草树木,不能摘!)小丽完成作业的方法和其他小朋友的一样吗?(和别人不一样)这就是“特别”(生字板上书写“特别的”)齐读课题。——你能用“特别”说一句话吗?——(幻灯出示)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形象的动作和图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特别”这一重难点,化难为易。
4、(幻灯出示折后干枯的花和树枝)小朋友,你们看,折下来的花和树枝过几天就会变成这样,你们觉得好吗?(幻灯出示)这下你知道小丽为什么用画的了吗?(幻灯出示,板书“爱护花草树木”)生字板书写“护”,——书写“护”。谁能给它找个朋友——你能用“爱护”说一句话吗?(幻灯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重点词说一句话来检查学生的词语的理解情况,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5、现在让你们评一评,你觉得谁的作业最好?为什么?——生字板书“让”,书写“让”。
6、师:今天学了“特别的作业”这课,老师如果布置大家也去找春天,也把春天事带到教室,你会怎么做呢?(画、拍)
(四)、课外延伸,一课多得
1、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要爱护,小鱼小鸟呢?
2、那我们的课本、学校的课桌椅呢?怎么样做才算爱护?——(幻灯出示)
板书设计: 特别的 作业
有的 小丽
(折)红红的桃花
(折)嫩嫩的桑叶 (画)玉兰花
(折)细细的柳枝
爱护花草树木
教后反思:
亮点:
1.分析学情,取舍教材,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意识。
在生字教学的设计上,考虑本班学生对于“玉兰”平时常见,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护让”是由学过的部首和生字组成,所以教学时一笔带过,重点指导“作业、昨、今”,因为“作和昨”容易混,“今”容易写错。
2.巧妙组织,直观演示,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方法。
在识字教学“今”时,尝试改变以往,老师提醒容量写错的地方,换成提问“今”和“令”中哪个字是我们要学的生字,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主动识字。
在引导学生理解“昨天、今天、明天”时,考虑一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所以设计了一个“找家”的游戏活动,让学生直观地看明白“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关系;在引导学生理解“特别”时,设计了两个动词“折、画”进行对比,使学生很容易地明白了什么是“特别”。
3、习惯培养,品德引导,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方式。
一年级学生,很多习惯和品德处于形成阶段。所以在整堂课中,引导学生“举手发言”“说一句完整的话”“得到帮助要说谢谢”“认真观察”的教育,在课的结尾,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爱护书本,都是为断渗透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的形成。
不足:学生自由朗读的时间虽然多,但检验学生朗读情况的时间少,缺少重点句的朗读的指导,比如:昨天,我看见院子里的玉兰花开了,刚要摘一朵,又想应该爱护花草树木,就把它画下来了。
思考:随文识字时,会使教学内容、学生的思维被打断。怎么样来灵活动地进行随文识字呢?或许可以把一些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的生字进行集中教学,而一些体现课文重点内容或单独理解有难度的字词再采用随文识字,这样是否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