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四年级 >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师用书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参:十一 大与小

  《井底之蛙》教学指导

  〖课文分析〗

  本文根据《庄子?秋水》中的一段文字改写而成。课文讲的是浅井里的青蛙孤陋寡闻、夜郎自大和安于现状,把自己的一个角落当做整个世界,后来认识到自己的渺小的故事。这则寓言故事被用来讽刺那些见识短浅而又盲目自大的人。

  课文第1自然段,主要写了青蛙向鳖“夸耀”其居住环境的舒适。第2自然段写鳖在试图参观青蛙居所失败后,向青蛙描述大海的辽阔,点出生活在大海是大快乐,而青蛙生活在浅井中,只是小快乐。第3自然段写浅井之蛙的醒悟,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

  〖要点提示〗

  1.重点体会井底之蛙后来为什么“觉得自己非常渺小”。

  2.对照课文,注意朗读古文的语调,领悟其内涵。

  〖教学建议〗

  1.课前,可准备教学挂图、投影片、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寓言故事。

  2.课文内容比较简单,对学生来说把握内容不会有什么困难。关键要通过读懂寓言的内容来领悟寓言中所包含的意思。可重点引导对课文语言的理解。教学中,让学生自读自悟,在小组里交流学习寓言的体会。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学习习惯。

  3.理解课文内容。以画助读,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描写中,找出青蛙的生活范围,画画这个环境,再比较有关大海的资料,认识到青蛙的孤陋寡闻、盲目自大。在反复朗读青蛙自吹自擂的语句时感受青蛙的可笑,可悲。感悟这篇寓言的寓意体会青蛙后来为什么“觉得自己非常渺小”。

  4.加强朗读指导。原文的朗读,学生比较好把握。但文言文的朗读就不一样了。教师可多范读,引导学生对照课文读古文,鼓励学生模仿老师读古文,感悟古文句中的停顿和朗读的节奏。

  5.结合课文的阅读,将学生学习延伸到课外,提供交流其他成语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地去收集其他成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N

  《“三颗纽扣”的房子》教学指导

  〖课文分析〗

  这篇课文选自意大利童话。故事记叙了木匠三颗纽扣做了一间很小的可以推动的房子到外地去谋生。晚上,遇上了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前来求助避雨的人接二连三,他来者不拒。国王受到了启发,决定放弃王位,拉着小房子周游全国,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篇童话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的爱心虽小,却能温暖众生。

  这篇童话寓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故事情节虽然不是起伏跌宕,但发展层次清晰,重复的情节,重复的语言,刻画出穷木匠纯朴、善良、美好的心灵。把好人的心虽小,可容得下全世界的人的哲理巧妙地揭示了出来。

  本文篇幅较长,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从第1自然段到“一躺下就睡着了”。写穷木匠拉着自己做的小房子在青翠的大草地上过夜。第二部分从“一会儿的工夫”到“就给赶出了王宫”。写整晚上有人求助到小房子避雨,穷木匠来者不拒。第三部分从“天快亮的时候”到“汽车由国王骑马护送着开进首都”。写天亮后,国王受到启发,并帮助了这群贫困的人。第四部分,即最后一自然段。写穷木匠又做了一间跟先前一模一样的小房子。课文中有一句概括全文的句子:“人的心只有拳头那么大,可一个好人的心容得下全世界的人”发人深醒,给人启迪。

  〖要点提示〗

  1.本文篇幅较长,但脉络清晰,首先要在默读的基础上理清故事发展的顺序和故事情节。

  2.通过默读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教学建议〗

  1.本文可以略讲。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领悟概括课文中心意思的句子,培养学生见困助人的爱心。

  2.学习本课以学生默读自悟为主。找出概括课文意思的句子,可以演代读,引导学生改编课文剧,揣摩人物性格,演绎剧情。在情景中感悟穷木匠博大、纯朴的爱心,激起师生的共鸣,领悟“爱心虽小,却能温暖众生”的哲理。

  《大与小―语文天地》教学指导

  〖日积月累〗

  写摘录笔记

  瞠目结舌:瞪着眼睛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结舌:舌头不能动。形容极端惊讶或窘迫。瞠:瞪着眼直视。

  “人的心只有拳头那么大,可一个好人的心容得下全世界的人。”在表示前句意思与后句意思相反时,用“可”连接,也可用“但是”连接。这句话是《“三颗纽扣”的房子》一文的中心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这句话展开讨论,交流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读古文

  第一句话选自《荀子?劝学》。这句话用了对比和比喻的手法来说明学习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意思是: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后面几句为:“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约前325―前238)名况,时人尊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用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第二句话是刘备在遗诏中嘱咐儿子刘蝉的话:“不要因为坏事很小而去做,不要因为好事很小而不去做。”

  〖自读课文〗

  《少了一个马掌钉》在思想内容上讲了一个因小失大的故事,在写作方法特点上,除了它叙述的条理清晰、描写生动外,最后的段落很有特点,从“少了一个铁钉”,到“少了一个国家”,以严密的逻辑对全文做了画龙点睛的总结。可以让学生先说说,你觉得这篇文章哪儿写得最好,引导到这一段,让大家谈谈这篇短文从思想内容到写作特点上对自己的启发。

  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开头交代了这场战斗的重要性,接着详细描写了铁匠给战马钉马掌钉的过程:缺少材料,战火推进,马夫求急,铁匠将就而为。然后写国王战场失利,成了俘虏。

  〖习作〗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想到的能够体现“大与小”关系的几组事物。如:树与森林、砖头与大楼、沙子与海滩等,使学生对大与小的概念有进一步的认识。

  在进行本项练习时,让学生先来独立分析“小水滴与大海”之间有什么差别,它们又有什么联系;“放大镜或显微镜”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陈蕃以为大丈夫应树立远大的志向,不屑于一些小事,后经启发,明白了欲做成大事,需先从小事做起。对比“我”与陈蕃,剖析自己在这个问题上是怎样思考的。在学生们充分地表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来想像,能不能借助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通过一个小故事,来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呢?可以采用童话故事的形式或是寓言故事等形式,来进行有创意的表达。

  “陈蕃和我”这一题目的练习,可以安排在学习完《“扫一室”与“扫天下”》一课后。可以先请学生谈谈自己对陈蕃的看法,再引导学生思考:听了薛勤的话后,陈蕃会沉思些什么?薛勤的话有什么道理?然后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志向及为了实现这个理想自己是怎样做的,还可以谈谈自己的不足之处,更可以说说听了陈蕃的故事后,对自己的启发等。为了预防学生通篇讲大道理,内容空洞,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多回忆生活中的小事。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指导

  〖课文分析〗

  本文讲的是东汉时代,有个青年陈蕃,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打扫。他父亲的朋友告诫他:连一件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这个故事还警示人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只有勤于“扫一室”,才能“扫天下”。

  课文第1自然段整体概述东汉时代的青年陈蕃志存高远但生活懒散。第2~5自然段描述薛勤针对陈蕃“扫天下”的人不“扫一室”的观点,阐述了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道理。最后一个自然段写陈蕃的感悟。

  课文以“扫一室”寓意平常小事,以“扫天下”寓意轰轰烈烈的伟业。一般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成就大事往往需要从每一件小事做起。

  本课用词精确,如:“薛勤一边与他寒暄,一边随意地走进了陈蕃的书房。”“薛勤一进书房,着实吓了一跳。”“寒暄”、“随意”、“着实”这些词的运用都恰到好处,非常准确。课文中这样的词还

  有不少。有些句子表述非常简洁。如:“他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却很懒散,……”“此人年少而有大志!但连小事都不愿意做,……”前半句话的意思与后半句话的意思正好相反,中间用“但”字把两部分内容连接,形成语意的转折。

  〖要点提示〗

  1.读课文,交流讨论,领悟“扫一室”和“扫天下”的特别含义。

  2.复述课文,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教学建议〗

  1.课文中的故事发生的年代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时间,但故事仍然有现实意义。大事与小事的关系究竟应该怎样看呢?教师可以在课前做调查,听听学生心目中的小事与大事是什么,他们是怎么对待小事的。

  2.课文是个有机的整体,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思路,试着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理清课文的顺序。然后以议代读,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研究性学习,探究事物之间的联系。陈蕃错在哪里是正确理解这篇课文的关键,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细读三、四自然段,抓住“屋里不仅肮脏,连空气也显得污浊”这句话重点议论,从对陈蕃屋子的环境描写中感知陈蕃的懒散之极;再深入讨论他的话语,认识他的思想根源:“清扫小小的一间屋子”是不必花心思的,这只是举手之劳,日常之事,因而他还有点糊涂的得意。结合“笔下生花”中“陈蕃和我”的话题,列出发言提纲,在小组内阐述自己的观点。

  3.理解课文的第5自然段,以读代讲,出示句子:“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出句子的反问语气,感悟反问句表达意思的力度,以及所表达的意思。学生应在反复的朗读中学会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

  4.课后小结可结合“日积月累”中的阅读内容让学生结合名人名言说说学习后的收获。引导学生积累。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