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全部高中高一地理全册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高一地理下册第六章同步精练测试题及答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六章 单元质量评估(1)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下列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采猎文明时期,人受地的制约比较小
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得到和谐发展
C.产业革命之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
D.到了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原始的采猎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在人地关系中是被动的,受地的制约比较大,对地的影响比较小。农业文明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使农业种植范围扩大。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和放牧等方式,局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排泄的“三废”和农用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可以说,这一阶段人地系统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不是地区的、局部的,而是全球的。到了近代,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且这种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
    东汉时期狩猎生产图,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据此回答2、3题。
2.狩猎生产图反映出的人类
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
是(  )
A.采集与渔猎  B.耕作与灌溉
C.采矿与冶炼  D.建坝与筑路
3.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
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
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D.寻求人地协调
【解析】2选B,3选C。我国东汉时期是典型的农业文明时期,人们从事的主要是农业活动,因此主要是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农业技术手段,作用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利用气候资源,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食物,在这一时期,人类已能通过一定的手段和生产活动改造自然。
    读世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人口总量图,图中横轴上宽度为人口数示意,纵轴上高度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面积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分析后完成4~6题。
 
4.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是(  )
 A.中国    B.美国     C.前苏联      D.加拿大
5.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可引发的大气环境问题是(  )
A.酸雨                    B.臭氧层破坏
C.全球变暖                D.水土流失
6.美国政府表示将不承担《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义务,受到世界各国的一致批评和抗议。美国政府的这一做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①持续性原则             ②共同性原则
③公平性原则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解析】4选B,5选C,6选B。第4题,由题干可知,图示面积最大的国家是美国,为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第5题,二氧化碳属温室气体,能大量吸收长波辐射。其过量排放会造成全球变暖。第6题,全球性环境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治理。美国此举违背了环境问题共同治理的共同性原则和各国与地区之间的公平性原则。
    下图反映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读图,回答7、8题。
 
7.最典型地反映出这种关系的城市是(   )
A.柏林               B.华盛顿
C.伦敦               D.莫斯科
8.下列关于该图反映的问题叙述正确的是(   )
A.随着工业化水平提高环境质量自然会提高
B.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取决于环保政策的不断完善
C.环境质量的提高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类认识能力的增强
D.环境质量与工业化发展阶段呈正相关
【解析】7选C,8选C。第7题,英国是世界上工业化最早的国家,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第8题,工业化后期环境质量提高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有能力治理污染,使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二是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们不断调整自己的社会行为,积极保护和改善环境,使环境质量逐步提高,缓解人类与自然之间日渐尖锐的矛盾。如果单纯依靠科学技术手段和工业文明的思维定式去协调,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人类必须调控自己的社会行为,以及改变支配自己社会行为的思想,才能使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得到持久的协调发展。
9.下列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行为有(   )
A.用塑料袋购物,用后丢掉
B.玩具、书籍用完后及时放入垃圾箱,保持环境整洁
C.只选购价格便宜的食品,注意节约
D.在家庭提倡水的重复使用
【解析】选D。循环用水、节约用水符合可持续发展观。旧书籍应赠与他人,购买绿色食品,不乱扔塑料袋。
10.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三个原则,下列行为符合公平性原则的是(  )
A.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在我国乡村地区大搞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B.参与国际合作,共同治理大气污染
C.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
D.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
【解析】选D。在我国乡村地区大搞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参与国际合作,共同治理大气污染,符合共同性原则。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符合持续性原则。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体现了地区间的公平性原则。
11.下列叙述不符合我国国情基本特点的是(  )
A.人口多,底子薄,沿海与内地发展不平衡
B.资源相对不足,能源利用率低
C.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问题突出
D.地大物博,人均资源量位居世界前列
【解析】选D。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
   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物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据此回答12、13题。
12.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可能产生下列哪种生产方式(   )
A.全球化生产    B.信息化生产      C.集聚生产      D.清洁生产
13.下列不符合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的行为是(  )
A.政府制定相关的法规,加强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监督管理
B.城市通过垃圾焚烧,减少占地面积
C.消费者选用环保产品,减少废弃物
D.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减少浪费
【解析】12选D,13选B。第12题,清洁生产即在产品生产过程和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人类对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的需要,取得最大社会经济效益的一种模式。清洁生产这种生产模式最符合循环经济模式。第13题,垃圾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大气环境,因此是不符合循环经济的行为。
    我国一些地区农村靠燃烧秸秆和柴草做饭、取暖,这种利用方式存在许多缺点。根据图示回答14、15题。
 
14.根据图中的关系,A、B、C分别代表(  )
A.破坏森林、农业减产、牧业下降
B.粮食减产、破坏森林、牧业下降
C.牧业下降、农业减产、破坏森林
D.破坏森林、牧业下降、粮食减产
15.解决图示地区存在的问题,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结合植树造林,营造薪炭林
B.结合积蓄肥料,发展沼气
C.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水稻种植
D.结合当地实际,开发新能源
【解析】14选D,15选C。第14题,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弄清此循环前后之间的因果关系。使用木材做燃料,会造成森林的破坏;用草皮做燃料,使草场破坏,牧业下降,还造成风沙侵蚀、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造成粮食单产下降;加之秸秆做燃料、畜粪当燃料,也会造成土壤中有机质减少、肥力下降,粮食单产下降,最终导致当地粮食减产。第15题,要解决此问题,关键要解决当地的能源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开发新能源,另外也可发展沼气,沼渣做肥料也可提高土壤有机质。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6.读漫画回答问题。(11分)
 
(1)甲图所反映的环境问题是:由于_____不断增长,以及_____不断增加,世界耕地面积已趋于零增长,甚至有所减少。(4分)
(2)乙图所反映的问题是:不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开发速度超过了资源的_______能力。(1分)
(3)甲、乙两图共同反映的问题是:人类经济发展在满足当代人需求时______了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从而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______性、_______性原则。(6分)
【解析】由甲、乙两幅漫画可知:①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的发展,耕地面积减少。②过度捕捞。第(1)题,从图中可直接看出,人口增长、城镇化占用耕地。第(2)题,过度捕捞反映了开发利用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的再生能力,使资源不能够持续利用。第(3)题,耕地资源的破坏、资源的过度使用,都影响了后代人的资源利用,同时也会造成资源枯竭,影响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而违背了公平性、持续性原则。
答案:(1)人口   建筑 (2)再生
(3)损害   公平    持续
17.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8分)
(1)以甲为代表的“///////////”所示的地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造成这一生态环境问题的自然原因主要有________,人为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5分)
(2)丙所在的地形区是_____,这个地形区中的大城市由于空气污染而形成的环境问题主要是______,形成这一环境问题的气候条件是_______,当地能源结构的特点是________。(4分)
(3)乙为低山丘陵地区,由于湿润多雨,加之人类_______等活动使这一地区容易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3分)
 [来源:高考资源网]
(4)图中1~8各城市生活与生产面临的最大环境资源问题是_______,其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_。(4分)
(5)图中A~F各城市由于能源结构以______为主,冬季采暖季长,重工业集中,所以环境污染以_______污染最为突出。(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环境问题的分布及成因。解题的关键是从环境问题分布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入手,综合分析,确定出主要的环境问题。甲位于我国干旱的西北地区,环境问题主要为土地荒漠化。乙为低山丘陵区,因降水多,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丙位于四川盆地,大气污染严重,是我国的重酸雨区之一。1~8城市位于我国华北地区,最大的资源问题是淡水供应紧张。A~F城市能源以煤为主,冬季大气污染严重。
答案:(1)土地荒漠化   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烈、地表植被稀疏     过度放牧、破坏植被使草原退化
(2)四川盆地   酸雨   湿润多雨   以燃煤为主
(3)不合理耕作,过度砍伐森林    水土流失
(4)淡水资源短缺    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近年来降水偏少,且春季多风,蒸发量大,河流径流量小
(5)煤炭    大气(空气)
18.读留民营村生态农业综合循环利用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1分)
 
(1)根据图示的循环过程连线(5分)
A                饲料加工厂
B                初级生产者
C                初级消费者
D                沼气池
E                食品加工厂
(2)该村建设生态农业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哪些?(3分)
(3)以上措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试简述其环境效益。(3分)
【解析】本图是一种种、养、沼相结合的综合循环示意图,主要考查了生态农业及其对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所起的积极作用。正确理解生态农业,并依据图中信息提示,即可作答。
答案:(1)A——饲料加工厂   B——食品加工厂
C——初级生产者   D——初级消费者
E——沼气池
(2)调整产业结构,变单一农业为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实行综合循环利用;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
(3)降低了污染,净化了环境,改变了农田施肥结构,有效地保护了土地资源。

下载地址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