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实验小学三年级语文教研组 王丽华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可贵的沉默》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渐渐回到热闹。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词语、句子。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检查预习(字词)——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拓展延伸。
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会提出:“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沉默之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为三个方面:
热闹——沉默——热闹
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生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沉默前的热闹是爸爸妈妈给他们过生日,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知错了,在沉默中孩子们在思考;在沉默中孩子们在想办法弥补。而沉默后的热闹是孩子们懂得了不仅要感受父母的爱,更重要的是回报父母的爱。
在合作探究中突破教学难点:在沉默中,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反省了自己,只知道被爱而没想到回报;在沉默中,思索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懂得了接受爱的同时还要回报爱的道理。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汇报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句子:
(1)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演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道理。
(2)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3)像获得赦免一样,那一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
(4)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只是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
(5)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用欢快、高兴、得意的语调读孩子们兴奋地感受父母的爱的段落;用稍慢、沉重的语气读孩子们陷入沉思的段落;用稍快、兴奋的语调读孩子们回报父母的爱的自然段。
在学生探究体验,我引导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结合自身进行现身说法,使教学进入第三个阶段,教学时,我从两个方面引导:
1、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我”指谁,老师获得的享受是什么?
2、王老师在今天的这节课上获得的享受是什么?
总结全文后,进入教学环节的第四部分——拓展延伸
新课改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或感受,并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人生,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同时也为了强化学生知道回报父母的爱,对关心他的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我设了课件“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
《可贵的沉默》说课设计之一
第二实验小学三年级语文教研组 王丽华
一、说教材分析
《可贵的沉默》是小学鲁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五册第八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渐渐回到热闹
可贵的沉默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上课时,老师从孩子那里了解到,几乎所有的爸爸妈妈都知道自己孩子的生日并向他们祝贺,孩子们因此感到骄傲而快乐;而孩子呢,只有几个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而没有一个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通过强烈的对比,孩子们沉默了,老师抓住这一挈机,引导孩子们懂得了要关心父母,并学会以自己的行动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 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祝贺、迅速、重复、恰恰、犯错误、缓和、建议、表达、烦恼、稚拙、享受、外婆、左顾右盼”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概意思,并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内容。
3、通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领悟到不仅要感受父母的爱,还要关心父母、帮助别人。
4、体会抓住人物动作和神态进行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教学重点: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
教学难点:体会沉默的可贵。
三、说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在整个教学过程我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四、说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思,所以上课一开始,我就通过谈话导入课题,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进行梳理:“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沉默之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懂字词。读完以后同桌互相说说课文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2、交流。
3、出示词语
祝贺迅速重复恰恰犯错误缓和建议表达
烦恼稚拙享受外婆左顾右盼
(1)自由读,开小火车的形式读。
(2)师指导书写“犯”“顾”“婆”
4、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5、刚才同学们的朗读精彩,对老师的提问,也都高高地举起了小手想说一说,课文中的哪一幅图与我们刚才的动作、表情是一样的?
(三)读中感悟,探究体验
1、出示第一幅图:
(1)是什么原因使他们那么激动?
(2)能从课文中找出和这幅图有关的句子吗?(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1—9自然段,并用直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3)谁来读一下你找的句子?
交流感悟:
①他们骄傲地举起了手,有的还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
谁再来读一下你找的句子
②前排的孩子都回过头往后看,几个男孩子索性站了起来,我也不阻止他们。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在快乐地交谈,谈的内容当然是生日聚会、生日礼物、父母祝福……。
2、出示第二幅图:这幅图上的孩子们和上一幅图有什么变化?
(1)他们为什么沉默了?
(2)那么课文中是怎么写得呢,请大家自由朗读10-13自然段,找出写孩子们沉默的句子,待会儿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交流感悟:
①霎时,教室里安静下来。我把问题重复了一遍,教室里依然很安静。过了一会儿,几位女学生沉静地举起了手。
②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孩子们沉默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
(四)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孩子们的情绪随着老师的提问由开始的兴奋、快乐到后来的沉默。你们学得很出色,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她们的这两次变化再次读出来呢?
出示文字投影:4个句子。
(五)质疑
学到这儿,你又产生了什么疑问呢?沉默之中他们会想些什么呢?蕴藏在孩子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这些问题,下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六)作业
五、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时着力于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从两张课文插图中孩子们神态间强烈对比的差异入手,抓重点词句,并将学生的经验纳入到课堂中,引导学生与教材进行一定深度的对话,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披文入境,从而理解孩子们情绪上的变化。
一、注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在教学中我努力体现这一理念,鼓励学生针对课题及课文内容、重点词句大胆质疑,组织学生进行同桌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共同探究,解决疑难。如:导入新课之后,我便让学生就题质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进行梳理:“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沉默之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紧接着,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在汇报、交流之后学生便弄明白了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
二、注重情境体验,境中读悟语言。
这篇课文的内容描述的是我们学生最真实的一面,非常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因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在进行角色转移,变揣摩他人的想法为倾诉自己的感受,能更好地使学生感悟课文的意蕴,品味课文的语言。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要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须引导学生人其境、通其心、感其情。本课的朗读指导, 我并不做“轻重缓急”的机械指导, 而是让学生自己在情境中通过对重点词语的感悟,酝酿朗读心境,进行感情朗读。如在学习第一幅插图时,我让学生细读重点段,品字词,先找出和这副图有关的句子,并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们都能找到这两个句子,体会到父母知道他们的生日又为他们祝贺,他们的心情快乐。在指导理解“左顾右盼”这个词的时候,让学生用动作来表示这个词的意思,并在情境中追问学生他们在看什么?
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点,让我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可贵的沉默》第二课时说课设计之一
古必莲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可贵的沉默》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课标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渐渐回到热闹。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语段,培养语感,同时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父母,学会回报父母的爱。
(2)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3)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学生的语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学重难点:
(1)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
(2)理解孩子们的沉默为什么是可贵的。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诵读法和引导法,以词语复习感知内容为切入点,然后学生通过朗读,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以词悟文
1、认读本课文生字、词。
2、选词说理解。
3、用以上词语中的几个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理解,如事情发生在哪里?开始怎么样?并随机诵读、示例解词,渗透学法(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一句话理由】顺学生的常态学习习惯进行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学法。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发生在课堂上的事,那么,这堂课上,老师的目的是什么?
过渡: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已经意识到的东西又是什么?
【一句话理由】带着问题默读,是提升学生思维的好方法;引导学生走进最近发展区,呈现当下任务。
(三)深入学习,感悟情感
1、在老师的精心安排下,这堂课中,孩子们在情绪上有什么微妙的变化?课堂经历了那几种气氛?
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内容,各自读读,还可以做上批注。
交流。
预设:热闹——沉默——热闹
2、课堂出现了两次热闹的场面,他们所体现的情感是一样的吗?体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内容,对比学习。引导学生对课文人物神态、动作的理解。
随机指导朗读(分角色、师范读、男女生分读),重点指导9、14自然段。
3、是什么让这两次热闹的场面有不同之处的?学习沉默的相关内容。
感受“霎时”“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他们在想什么?
随机诵读,读出静、思(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4、这沉默产生了什么效果?
(引导:对父母?对老师?对课文的学生们?)根据学生的回答朗读相关的内容。
【一句话理由】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课文情感,通过诵读来提升学生对课文情感的把握,可使学生加深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总结全文,强化收获
1、学了全文,思考:为什么说孩子的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各抒己见
2、学完这篇课文,你的收获怎么样?选择下的一题,说说你学本文的收获:
①最让你喜欢难忘的是()。
②最让你感受深刻的是()。
③最让你()的是()。
3、孩子们在这一阵可贵的沉默中找到了自己内心深处最为珍贵的东西,意识到了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不能只会接受爱、享受爸爸妈妈的爱,更应该懂得关心父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为他们带来快乐与幸福。
【一句话理由】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说收获,不仅是深化文本人文情感的手段,也是提高学生文化品质的有效策略。
(五)作业布置
1、推荐阅读文章《游子吟》及《弟子规》中《孝感动帝》、《黄香温席》。
2、摘抄在课内和课外阅读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3、小作文《的爱》。
【一句话理由】在广泛阅读、积累了词句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练笔,体现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
17可贵的沉默
热闹沉默热闹
兴奋讨论
实际行动
感受爱回报爱
【一句话理由】这一板书,既能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又恰如其分的落实了教学重点,形象直观,新颖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