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四年级 > 鲁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说课设计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抓住文字,读出理想的课堂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齐天学校 余海燕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七册主题为“成长的故事”这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理念-让课堂生长冥思力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更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语文课应该有诗意的流淌,更应该有思想的流动。所谓冥思,是一种沉入灵魂深处的默想。当孩子调动已有知识、情感积淀与新的问题情境碰撞时,便会产生活泼泼的“悟”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恰恰需要一种丰富的安静,需要读与思、精神澄明的纯净,进而让一种良性、动人的情境乃至意境呈现出来,让孩子与教师一起被文本感动,并体会深深的民族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
  基于以上的理念以及自己的认识,在本课中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一)读中悟,悟中读。让孩子读中想,想出情境来;想中读,读出感情;读中悟,悟出东西。这样层层深入,从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去思考自己为何读书,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学习的远大理想。
  (二)亲密的触摸文字,体验文本带给我们的情感体验。如:从一个“闯”字,自己的国土为什么还要“闯”,因为中华不振;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的背后,隐藏着中华不振的哀伤;衣衫褴褛与得意洋洋的对比,有中华不振的影子;国人紧握拳头,却不敢声张,也因为中华不振哪等等。贴近文字,让孩子真正理解课文内容,给幼小的心灵根植一颗民族心。
  (三)音乐静默,情境再生。在这篇课文里,三处用音乐创设情境,感悟课文。当周恩来在租界目睹中国妇女遭受外国人的欺凌时,随着《铁蹄下的歌女》的旋律,一起走进课文,走进租界,感受中华不振。当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课里课外此时需要的是静,这时《飞跃的彩虹》的音乐响起,让孩子静思,想象少年周恩来此时的形象,让孩子们的思想在这里受到冲击,为思考我们为何读书做铺垫。

  四、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我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1、知识能力方面: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2、过程与方法方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教学中,我把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定为教学重点。把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进而联系生活思考自己为什么读书定为教学的一个难点。

  五、说教学设计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开门见山,直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齐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顾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周恩来的这一句话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这一句话也曾激励着我们无数的中华儿女奋发向上。也是今天要进一步学习的课文内容。现在,我们再一起来读。(学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整体感知(浪漫阶段)
  1、自由朗读课文。
  让我们怀揣着这句话,走进课文,走近少年时代的周恩来,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告诉大家,你已经收获到什么?
  2、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回顾课文,把课文讲的三个小故事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从课文中找找一个词,它的意思正好与“中华崛起”的意思相反。(板书:中华不振)
  第三、精读课文,感悟中华不振。(精确阶段)
  (一)耳闻“中华不振”。这部分是体验情感的初始阶段。
  1、当12岁的周恩来初到沈阳,中间有一段与伯父的对话。让学生读一读。让学生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2、抽生分角色读这一部分。评价读得怎么样?从伯父的话中你感觉到什么?(中华不振,华人的地位低下,伯父心中充满焦虑、悲伤、哀愁、无奈...... )
  3、少年周恩来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疑惑)所以他不解的问,齐读-“为什么”,述说伯父的话,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那又是为什么呢?”
  4、生带着伯父的忧虑无奈和周恩来的疑惑来朗读这一部分。
  (二)、目睹“中华不振”。
  这一部分是情感蓄积的部分。学生和教师与文中的周恩来走在一起,情感需要达到一致,激起我们的愤怒和志气。
  1、一读课文。(默读)听了伯父的话,少年周恩来带着不解,带着疑惑,自己去外面看,让我们跟随周恩来去租界走一走,看一看。默读7、8自然段,思考:你从哪些词或句子读出了“中华不振”,把它画下来,把最拨动你心弦的地方读一读。
  交流相关的句子和词语。
  “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而不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
  第八段“一问才知道……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从中国妇女的遭遇当中读出了“中华不振”。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师正音: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这是中国的地盘,为什么中国人要“闯”进去,而不能光明正大地进去?这就是“中华不振”。从一个词语当中也看出了“中华不振”。
  “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周恩来想的这些话中看出,中国人的土地却被外国人占领了,这就是“中华不振”,而“租界地”名义上是外国人来租房经商,实际上是干不法之事的地方,如果不是“中华不振”,那就不会有“租界地”这种地方。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从这句话看出“中国不振”。因为这块租界地是我们中国的,但是被外国人统治,我们中国人谁也不敢进去。这就是“中华不振”!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在左顾右盼时……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这里说到中国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而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这说明了“中华不振”。因为这是在中国的土地上,洋人是得意洋洋的,而中国人则哭诉着。
  这是一个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从这个鲜明的对比当中,我们读出了中华不振;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都是-中华不振。
  2、二读课文。利用幻灯片出示第8自然段的这一段话,指生读。
  3、三读课文。
  配乐《铁蹄下的歌女》。这段话让我们看到我们最不想看到的情景。让学生想象再现当时的情景。中国妇女、外国洋人、中国巡警、围观的人,他们在说什么,干什么,想什么?
  配乐朗读这一段。
  4、四读课文。
  启发学生质疑。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洋人可以横行霸道,有的中国人却不能进去呢?
  生2:为什么外国人衣冠鲜艳而整齐,但是中国人却衣衫褴褛?
  生3:这些围观的中国人他们的自尊在哪里?他们的脸面又在哪里呢?
  生4:我想问,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的巡警局为什么不给他撑腰?他的亲人死得不是太冤了吗?
  生5:我想问,围观的群众都紧握着拳头,为什么这些拳头不恶狠狠地朝着那个洋人打下去呢?
  生6:这些巡警本应该主持公道,但是,他们不帮助妇女也罢了,为什么还站在洋人的一边,把这个本来已经痛哭不堪的妇女又痛斥了一顿呢?
  答案在这里-中华不振啊!(教师补充:!)生齐读这一段。
  小结:“谁又敢怎么样呢?”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么能够不冲动?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又怎么能够不愤怒?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发生这样的事情,太平常了……
  第四、立志振兴中华
  1、交流“周恩来的沉思”
  这一次,周恩来从租界回来,他的的确确想了许多许多,请同学们他手放下来。周恩来从租界回来,始终忘不掉一些东西:
  他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给不了一个中国妇女以起码的公道。
  他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让洋人站在一个中国妇女面前耀武扬威、专横跋扈。
  他更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有一群中国人竟然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被侮辱、被欺凌、被折磨,却不敢给自己的同胞声张正义。
  2、在修身课上,周恩来与同学的回答不同。配乐《飞越的彩虹》,让孩子的思想沉静下来,想象此时的周恩来的神情举止、语气,让少年周恩来在我们心中复活。
  3、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引读:
  他在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可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可是周恩来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4、齐读最后一段。
  四、为崛起的中华而读书。(综合拓展生命共鸣)
  1、畅谈今日中华。
  2、让学生畅谈我们“为什么读书”?
  3、小结:我们“为崛起的中华而读书”。(板书:崛起的中华)
  4、出示《中国少年说》的选段,配乐诵读。

  六、板书设计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振兴中华
             为崛起的中华而读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篇板书我是将文中作者的思路线、老师的教学线和学生的感情线融为一体,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板书的颜色和字体大小是无声语言,润泽着我们的课堂。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设计之一
黄陂前川五小 张霞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了周恩来少年时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深刻体会到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
  这篇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界初,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什么是“租界”、“中华不振”及周恩来生平都知之甚少。而且这节课要上出效果,要求老师和学生都能谈得深刻一些。我之所以选择这一课的教学,也是为了挑战一下自己,尝试一下之前公开课上不敢上的课型。
  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我布置学生课前搜集了相关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所以刚才学生们还算对答如流。
  这节课我主要教学二、三、四部分内容,亲眼目睹中国人在租界所受的屈辱深深刺痛了周恩来,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这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让学生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中国自己的领土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结合资料、图片,激起学生内心情感的波澜。
  从租界地回来后,少年周恩来的心情变得“沉重”,常常向租界地方向远望,沉思,他又在思考什么呢?
  在回答校长的提问时,他是响亮而坚定的语气,可见他是通过深入思考后下定的决心,绝不会动摇,将周恩来的回答与同学的回答进行对比,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最后,补充相关图片,让学生了解到周恩来一生都在践行着这个诺言。同时,我也希望同学们能联系当今中国的国情,认识到自身读书的重要性。
  总之,这节课,遗憾之处还是很多的,希望大家给我提出诚恳的批评。

  相关链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巧 妙 实——评张霞老师执教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