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四年级 >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说课设计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说课设计之一
作者:通榆县鸿兴镇中心小学 贾艳娟
  
  一、教材简析:
    我做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版块的第二篇课文《滥竽充数》。这是一则寓言故事:主要介绍了南郭先生了解到齐宣王听吹竽时爱讲排场,虽然自己不会吹,却混迹于其中,获得丰厚报酬而没被发现。但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由于没有真才实学,只得偷偷地逃走了。“滥竽充数”中滥:与真实不符,失实的,假的。竽:一种簧管乐器。充数:凑数。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
    选编此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认识到没有真才实学的害处,教育学生学习要扎扎实实,同时也要告诫学生要在生活中锻炼自已识别真假事物的能力。

  二、理念支撑:
    课是上给学生的。学生学什么要依纲扣本。寓言故事这个板块的内容与其他板块的联系并不是很大,但在培养学生识字写字和阅读能力上是不断延续和深入的。这个板块也不同于“汉字家园”在每册教材中都设置的,记得在三年级下册的第五板块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寓言故事,分别是《揠苗助长》、《亡羊补牢》《惊弓之鸟》三篇课文。当时只是要求学生了解寓言与寓意,初步感悟寓言的学习方法,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本册教材对这个板块的教学要求是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词句,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悟人物形象。从而感知其中蕴涵的道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实现自我教育。很明显这里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扩大了训练的范围。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抓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道理。
    3、能创造性表达,合理想象南郭先生逃跑后的情景。
    教学重点:抓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道理。
    教学难点:抓描写人物的关键词句,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悟人物形象。

  三、方法策略: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这一培育一指导恰恰是我们教师所做的,这一理解一运用恰恰是学生要做的。要想让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要想让他们热爱我们的语言文字。我们就要把死板的文字激活,让他们充满生机、充满情趣。正如叶澜教授指出:“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因此,在本次教学中,学生通过看说、读、悟、练的方式学习;教师则通过展示、引导、链接、多媒体辅助等方式进行教学。

  四、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地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感受寓言故事的独特魅力,促进其阅读兴趣,本节课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题
      崔峦教授认为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能拥有扎实的语文功底。新课伊始,我运用课件展示学生接触过的寓言故事的插图,引导学生猜成语,积累词汇,继而引出课题——《滥竽充数》(和学生一起书写课题)。揭题同时,引导理解“滥”、“充数”的意思,认读“竽”了解竽是古代一种乐器。(关于单字的意思学生说得对错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阅读理解的基础。本篇课文短小,大部分学生都能借助认字表的读音,把课文读通,但仍会有少数学生在朗读方面出现问题,我们的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基于这样的猜测与考虑,在让学生第一次朗读结束后,我利用课件分别出示:滥竽、腮帮、竽眼儿、齐闵王、南郭先生、装腔作势、混过等词。为学生的再次复读扫清障碍。然后,通过自由读、展示读达到正确、流畅,使学生体验读书的乐趣。三次读文后,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重点感悟,揭示寓意
      这则寓言故事中,没有人物之间的对话描写,没有人物的心理描写,有的是故事的场面描写和人物的动作描写,人物的动作的能反映出人物的心理变化。因此,在引领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我在抓重点词句感悟的同时,还注意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感知其心理变化,进行想象表达,更好地学习课文,理解成语的意思,受到有真才实学的教育。
    具体做法:
     1、请学生带着三个问细致读文,边读边标画;
      问题一: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问题二: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乐队里吹竽充数的,而又不被发现?
      问题三:后来,南郭先生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2、学生汇报:
      解决第一个问题,要使学生弄清南郭先生能得以滥竽充数的原因,明白齐宣王是一个爱讲排场的人,正因为他爱讲排场,每次听吹竽必三百人,才给南郭先生提供了可乘之机。
      解决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品词析句,体会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丑陋嘴脸,使学生明白,他是一个不懂装懂、不会充会、不学无术,只会投机取巧,靠欺骗混饭吃的人。
      解决第三个问题,使学生懂得“混”的结果只能是“逃”,因为他没有了“混”的机会,同时让学生了解齐闵王与父亲的不同,他更善于用人。
      三个问题解决完毕,再引导学生理解“滥竽充数”的意思,感悟寓意可谓水到渠成。
  (四)、联系实际,巧运用
      理解了才能恰当运用,运用才会加深理解,(在学生理解了滥竽充数的第一种比喻意后,教师可以直接引导学生了解它的另外两个比喻意)我是这样引导的:这则寓言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个成语也被人们广为运用。运用至今,由比喻人的不会装会、不懂装懂到比喻物的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再后来又比喻人的自谦。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滥竽充数”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吧。课件出示滥竽充数的三种比喻义,在出示相应的句子,请学生填空。在指名读、说比喻义的同时,我想学生们也找到了滥竽充数的生活落脚点,在他们心中也会勾起一件件听到的或是看到的滥竽充数的往事,也会不由自主的想倾诉自己心中的事。这也正是我们课堂所追求的,听到来自孩子心底的声音。
  (五)、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创造性表达,南郭先生逃走以后——这是学生对“滥竽充数”理解和认识的又一个提升。
    2、课外阅读:寓言故事《鱼目混珠》。

  之所以选择这篇文章作为拓展阅读,就是在实践“学语文用语文”的理念,也是在实践崔峦教授的“读思议练重实践”,为学生的能力提高和人格发展奠基。整堂课的设计我总是在追寻着让学生读好书、做好人的生命体验的过程。
 
《滥竽充数》说课设计之二
佚名
  
  说教材:
  现在我要说的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寓言二则》中的第一则寓言《滥竽充数》。这是篇文言文寓言。说到文言文,马上想到古人。没错,应该说文言文寓言同古诗一样都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文学经典。语言简练却耐人寻味,给人以深刻的警醒。对于寓言,学生并不陌生,对于文言文,学生在五六册已经接触过。编者之所以把二者融为一体,出现文言文寓言,我想也是体现了编者编书的梯度,让学生在阅读浅易文言文寓言的同时,感受语言的精华,初步对文言文寓言产生兴趣。
  《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主要讲的是南郭处士听说齐宣王喜欢听很多人一起吹竽,就混了进去,领取报酬。等宣王死后湣王继位,没想到齐湣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南郭处士赶快逃走了。为什么呢?寓言中没有说,留下的是思考,这也正是引发学生思考、交流、感悟的核心问题之一。

  说目标、重点、难点:
  课是上给学生的。学生学什么要依纲扣本。对于文言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只是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由此可以看出重在理解与记诵。根据我班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本节课将完成三项目标:
  1.学会5个生字及新词,尤其是“滥竽充数”的写法和两个多音字“处、好”及两个认读字“廪、湣”的读音。
  2.能正确处理句子中的自然停顿,正确、流利的朗读古文,尝试背诵。
  3.结合注释、插图和想象理解寓言内容,懂得不会装会、不懂装懂骗人害己,要有真才实学,并结合注释一中的三种比喻义和对课文的理解尝试运用“滥竽充数”说生活中的现象,学会做人。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这一培育一指导恰恰是我们教师所做的,这一理解一运用恰恰是学生要做的。要想让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要想让他们热爱我们的语言文字。我们就要把死板的文字激活,让他们充满生机、充满情趣。正如叶澜教授指出:“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因此,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让“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在学生心中烂熟于心。也就是重点指导学生学会、理解与运用滥竽充数。由于滥竽充数的现实价值学生可能感受不到,或没有接触过,在运用上将是这节课的难点。

  说教学流程:
  为真正地让学生感受文言文寓言的丰厚内涵,并对其产生阅读的兴趣,这节课将从以下几环节进行:
  一、读写课题,看图粗知大意
  崔峦教授认为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能拥有扎实的语文功底。所以一上课我将出示三年级所学的寓言插图,让他们根据插图写成语,积累词汇,并告诉他们:寓言像一个魔袋,能从里面掏出很多东西来。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则寓言。然后出示《滥竽充数》的插图,让学生猜是什么成语。我想有的学生应该能说出。因为有的学生预习了,有的在课外读物上看到过,我们不要小看学生,凡事给他们机会试试。此时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可板书课题,并提醒学生注意:这里的滥和竽特别容易写成别的烂和鱼。因为教师的每一次板书都要引起学生注意,而且有板书的必要。然后通过再读课题、看插图找到“竽、滥、充”所对应的插图内容。图文结合,初步感知滥竽充数的意思。接着让他们在本上正确、工整地写下这一寓言成语。因为这个成语的书写应该说与理解是同等重要的。既然重要,就要让学生当堂掌握。而且为最后的与“烂鱼充数”形成对比,感受韩非子的“滥竽充数”是文学经典,是故事的浓缩,而“烂鱼充数”则是“滥竽充数”的一种现实生活现象,同时也是含有两个错别字的误写。
  二、读准字音,读好停顿,熟读古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阅读的基础。面对文言文,句子中的自然停顿是有一定难度的。但这篇课文难读的句子有三处:一是:齐宣王使人吹竽。二是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三是:廪食以数百人。其中南郭处士、廪食、好一一听之这三个词学生读起来有困难。基于这样的猜测,在让学生结合生字表初读课文后,投影分别出示这三个词和三个半句话,为学生的再次复读扫清障碍。然后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达到正确、流利、自然朗读,体验朗读文言文的成就感。
  三、结合注释、插图和想象理解古文、背诵古文
  教参提示我们:教学文言文寓言,应包括三重任务:一是了解一些文言词汇的意思,培养学生阅读短浅文言文的能力。二是理解语言的内容。教学中让学生在逐句读懂的基础上,掌握主要内容。三是体会其中的意思。
  对于文言文的理解,我们要利用好书上的注释和插图。用最简单的方法、最直接的方法学习语文是我们所追求的。因为我所教的学生在学古诗的时候,都是利用注释和插图加上自己的想象来理解的。所以这课我仍采用让他们先自己结合注释插图了解每个字的意思,再用连贯的语言描述出来。有问题的记下来。然后指名按先读句子、再说字义,最后说句意的程序交流。教师做好点评与强调。对学生把握不好的字给与及时指导:如“齐宣王、南郭处士、湣王”这样表人名的词不用翻译。“廪食以数百人”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起来可能有困难,此时投影打出,共同来看。可让学生结合注释和生活情景试说,估计学生能利用注释说出:宣王听了特别高兴,就给了他粮食等待遇。这时教师可提醒:给他多少呢?想想“以数百人”中的“数百人”指谁,到第一句中找。估计学生知道是“三百人”。这时点出:宣王听了特别高兴,就给了他跟这三百人一样多的粮食等待遇。随即追问学生:“以”在这里什么意思。我想学生能够说出是:跟、和、同等。这样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在理解句意上就会轻松多了。教师是什么,教师就是最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并帮助他们学习的人。对于理解的内容只有内化,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为调动他们的想象、加深对事件的理解,在他们说通句意后我将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还可加上动作、表情等讲出来,大家共同来享受想象中丰富了的“滥竽充数”的内容,同时也是活化故事中人物的过程,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然后师生互动尝试背诵:师问生用课文内容回答
  师:南郭处士之所以能滥竽充数,是因为:(生接第一自然段)
  教师要及时表扬:看,古人简练的语言走入了他的内心,字虽少,意思却相当明确。
  师将再问:南郭处士怎么做的?结果怎样?(生接第二自然段)
  宣王死后呢?(生接第三自然段)
  后来,南郭处士逃跑了,又是为什么呢?
  估计学生会说:因为湣王喜欢一个人一个人吹,而他不会吹,所以逃跑了。
  因为他怕湣王发现他不会吹杀了他,所以赶快逃跑了。
  应该说学生此时能深刻认识到南郭处士根本就不会吹竽。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清楚:这则寓言是选取了南郭先生这一反面形象来警醒我们要想生活,就要有真才实学,要实事求是,混只能混一时,混不了一世。这才是文本的价值。学生可以只顾南郭处士混时的聪明、头脑灵活,但我们教师不能片面去看,要把学生引到生存、生活的正道上来。正如巴金老人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我们也要让我们的语言文字来触动学生的心灵。为了这一目标,我将要和学生、和文本对话,进入第四环节:
  四、质疑交流明寓意,结合实际巧运用
  《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教育是无声的。我将随着学生的回答点拨:对,他是因为不会吹竽而逃走的。孩子们,南郭处士是逃走了,但他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没有走。(边说边板:逃)这一充一逃值得我们深思呀!再读课文,边读边悟。我想学生在交流中可能会从充的角度谈,也可能从逃的角度谈,或者把二者联系起来,不管学生说什么,在交流中教师的评价语是相当重要的,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理解,又要让他们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高度概括,这需要教师很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学生深深感受到不会装会、不懂装懂,骗人害己,要有真才实学。人哪,不能靠蒙骗过日子,要靠真本事。然后让学生再读注释一,看看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估计学生对前两种比喻义没有问题。关键是第三种表示自谦可能质疑的较多。如果学生提出来,那我将出示下面三句话:同学们,这则寓言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个成语也被人们广为运用。运用至今,由比喻人的不会装会、不懂装懂到比喻物的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再后来又比喻人的自谦。看看韩非子的“滥竽充数”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吧。
  1)同学们说《佳作精选》中的文章都很好,我读后却发现《红苹果》这篇文章是滥竽充数。
  2)学校举行合唱比赛,冬冬还没学会这首歌,但他却滥竽充数地排在了队伍里。
  3)林老师的球踢得很好,他却谦虚地说自己水平不高,不过是滥竽充数。
  在指名读、说比喻义的同时,我想学生们也找到了滥竽充数的生活落脚点,在他们心中也会勾起一件件滥竽充数的往事,也会不由自主的想倾诉自己心中的事。这也正是我们课堂所追求的,听到来自孩子心底的声音。应该说学生的畅所欲言已经为这堂课敲响了下课铃,但真正的课堂应在关上一扇窗的时候又打开一扇通向知识殿堂的门。所以教师的总结不容忽视,这是打开门的钥匙。在学生的即兴发言后,我将兴奋地对他们说:韩非子用44个字写成的文言文寓言,浓缩成四个字就是“滥竽充数”,这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财富。它在提醒我们是人就要有真才实学,是物就要货真价实。韩非子还写了《郑人买履》这则文言文寓言,想必大家很熟悉。所以可以借用上学期学的现代文来理解文言文。相信大家能读好、理解好,有更深的感触。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日:"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之所以选择这篇文章作为拓展阅读,就是在实践“学语文用语文”的理念,也是在实践崔峦教授的“读思议练重实践”,同时启发学生可用现代文和文言文对照的方法来了解文言文中字的意思,为学生的能力提高和人格发展奠基。整堂课的设计我总是在追寻着让学生写好字、读好书、做好人的生命体验的过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