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四年级 >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说课设计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设计之一
中心发言人 淡洁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组教材的主题是“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训练重点是“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异国风情、拓展搜集资料”。
  作为本组教材的开篇课文,文章讲述了季羡林1935年在德国求学时的亲身经历,描绘了德国家家户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并用凝炼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出示):
  1、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2、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披文入理,积累语言,体会文本语言美。
  3、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感受风土人情美。
    教学重点在于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德国风土人情;教学难点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文熏陶。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让教学立足学生的实际,教学前,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以了解学情。
   1、课后生字词已经会读会写的有哪些?
   2、这篇课文,你想怎么学?
   3、你对课文的哪一部分最感兴趣?
    调查结果显示,90%的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生字词,具备初步阅读的基础。80%的学生选择以朗读课文的方式学习。95%的学生对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最感兴趣。
    根据这样的学情,我选择这样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朗读法,重点词语品味法,并辅助采用“结合实际法、情境渲染法、实物演示法”等。
    学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用“读文想象,品味词句”的方法来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
     课前,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请他们自学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设置三个小专题“季羡林与德国”、“鲜花胜地——德国”、“德国的风情我知道”组织学生搜集资料,这样更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无效。
  (二)课堂行动
     教学过程分以下四个环节:
   1.了解作者,导入新课。
    一上课,我就和学生交流对季羡林的了解,在交流中出示:
    身份: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
    经历: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1935年赴德国留学。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1980年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德国。……
    然后走入课文:从季羡林先生的经历中,我们知道他两次到过德国,一次是1935年,一次是1980年。所以,当他第二次踏上德国的土地,朋友问他“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他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相机板书:美丽并没有改变。同时提出问题:这没有改变的美丽是什么?让我们一同走进季羡林先生的文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此时板书课题。
    阅读教学之初,最关键的是抓住一个能够统帅全文的问题,起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效果,这样可以使教学避免走入琐碎分析的泥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认读生字词。重点抓第二段的“脊梁”“莞尔一笑”(板书)和第三段的这些四字词语以及这两个最容易读错的句子进行指导。(出示四字词语,和句子)分步进行,落实到位。
   3、熟读精思,积累语言。
     在这一环节中,我以文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中的“美丽”一词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重难点。具体分这样三个环节:
   (1)细读课文,寻找美丽:
     首先我以“这没有改变的美丽是什么?”入手,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最容易找到的是作者描写的花的美丽。请学生读相关句子,(出示这句话)
     然后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来体会。
     我这样引导学生理解:
     在“花团锦簇”这个词语中有两个事物,花和锦。你知道锦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呢?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总结:
     花和锦一样都是色彩斑斓,十分艳丽。这些像锦缎一样美丽的花聚集在一起,一团团、一簇簇,用一个词来说就是——(花团锦簇)。
     接着又引导学生说出花的各种颜色,总结:这许多的颜色聚合在一起,就是——(姹紫嫣红)。
     阅读教学需要追求简约而丰满的境界,这样,课堂才能够主次分明,学生才能够在简约的学习步骤中收获更多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这是我在这一环节教学中着力体现的教学思想。
     接着,再通过“家家户户”和“应接不暇”两个词体会花的多。
     我这样引导:
     是什么让我们应接不暇?请你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文本语言美,我鼓励学生想象说话:季羡林先生走在德国的大街小巷是怎样赏花的呢?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出示李广田先生《花潮》中的一段话:
     有人走累了,拣个最好的地方坐下来看,不一会,又感到这里不够好,也许别个地方更好吧,于是站起来,既依依不舍,又满怀向往,慢步移向别处去。多数人都在花下走来走去,这棵树下看看,好,那棵树下看看,也好,伫立在另一棵树下仔细端详一番,更好,看看,想想,再看看,再想想。
     引导学生结合这段话,再试着说一说。
     学生也许会这样说:季羡林先生走在大街上,这家窗前看看,好。到那家窗前看看,也好。站在其中一家的窗前仔细看看,更好。他就这样,看看,想想,再看看,再想想。
     学生还可能会这样说:季羡林先生走累了,选了一个自己认为花最好看的地方坐下来仔细看。不一会,又觉得这里不够好,他心里想:也许别的地方的花更好看。于是就站起来,慢慢走向别的地方。
     季羡林先生站起来准备走的时候,还不舍得走,因为花太美了没看够,但是他心里想:前边说不定还有更好看的呢?所以他就一步三回头的慢慢移向别处去了。
     如此,李广田先生《花潮》中的经典描写,不仅仅作为材料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而且作为语言资料为学生提供了说话的素材,在说中让这些本来独立于这篇文章之外的语言融入到了本文的学习中,而且被学生吸收并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同时,在简单的语言转变中,季羡林先生欣赏满街鲜花的形象就清楚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语言文字就这样变成了画面。
   (2)品读课文,感悟美丽:
     再次回到“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作者在这里所说的“美丽”指很多东西,除了美丽的花,还包含着什么?
     学生一定会说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季羡林先生在文本中着力提到的境界。
     引导学生读出有关的句子:“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只出不读)帮助学生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但是,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仅仅是季羡林先生个人的心灵感悟。教学中此处不能深究。避免学生心中产生“把花种在房子里就是自私行为”这一种错误的认识。
     教学中,我点到为止。接着引导:季羡林先生能体会到的这种境界源于德国人奇特的种花习惯。谁能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前后呼应,内化美丽:
     学生会读这些语言(出示句子)
     在此,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为什么在德国人这样养花呢?引出德国人养花的社会背景,并出示资料:
     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发起国——德国,也使自己的国家遭受了重创,战后民生凋敝,满目疮痍。人们只能用大片的植物掩盖城市创伤,也藉此来抚慰心灵的创伤。战后重建时,很多人心灵苦闷,无处排遣,于是养花种草就更进一步的传播开来,并形成了一种风俗,造就了德国无论大小城市都有连片的绿茵草地,家家都花草繁盛的景象。
     学生了解后明白:原来德国人在户外养花的初衷是装点楼房,装点自己的城市。最初就是这样的原因,可是久而久之,人们已经形成了习惯,这样养花就成了德国一种奇特的风俗。
     如此,从思考美丽是什么到寻找美丽再到积累语言,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谈到德国人奇特的种花习惯,从思考奇特的原因联系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从课外到课文,学生熟读精思,积累语言,进行了一次美丽的旅程。
   4、总结全文,拓展升华
     我把全文归结在这一句话上: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并这样引导:
     35年前家家户户窗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35年后依然不变;35年前人们自己的花让别人看,35年后这种风俗依然没有改变。不仅是季羡林,所有来到德国的人都不由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德国的奇丽与奇特,我还搜集了季羡林先生《重返哥廷根》一文的片段:
     那一条整洁的街道依旧整洁如新。从前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太太用肥皂来洗刷人行道,现在这人行道依然像是刚才洗刷过似的,躺下去打一个滚,绝不会沾上一点尘土。
     引导学生再一次赞叹:——(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来结束我的这节课: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风俗,比如:在意大利水上城市——威尼斯,它的大街小巷不是道路,而是河流;人们出行乘坐的不是汽车,而是一只只小艇。再比如有“万象之国”美称的泰国,在这里大象和人关系密切,你能感受到“与象共舞”的欢乐。还有辽阔的非洲,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非洲人的日常生活,无一不是彩色的。这些奇丽的景色,奇特的风俗,在我们本单元的课文中将一一展现,让我们满怀期待,等待下节课的到来。
  四、说板书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
    这节课我设计的板书由主板书与副板书两部分组成。主板书只有本节课教学始终围绕的一句话“美丽并没有改变”,副板书是两个最容易读错的词。整个板书力争简洁明了,教学重点一目了然。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设计之二
何莹娟
  
  说课内容:人教版国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5课

  一、说教材
  这篇优美别致的短文是北京大学教授、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它不同于那些纯粹描写景物风情的文章,而是用娓娓道来的语气讲述了自己1935年在德国求学时的亲身经历,描绘了德国家家户户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并用凝炼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最后讲述1980年再次来到德国,再次看到这番情景,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读起来既让人大开眼界,又叫人回味无穷。
  纵观全册,第八单元是最后一个教学单元,它的主题是“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训练重点是“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异国风情、拓展搜集资料”。而作为第八单元的开篇课文,并且是讲读课文,文本的诗情画意、作者的真情感受、编者的编写意图、教者的预设生成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更要能做到五心合一,找到共鸣点,形成教学目标:
  1、体会文本语言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披文入理,积累语言;
  2、感受风土人情美——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3、搜集资料实践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第六单元中刚学习了“利用信息,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教学时间为2课时,教学重点在于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德国风土人情;教学难点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文熏陶。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教材文质兼美,但较为浅显简明,五年级学生容易理解接受,主要采用“课前搜集资料—质疑研读课文—把握重点读议结合”,并辅助采用“图文结合法、情境渲染法”等。
  2、说学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自主质疑—以疑促读—读议交流”的方法来学习,即课前收集资料,增进对季羡林和德国的了解,然后自主质疑,以疑促读,做到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读议交流。
  &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因此,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上我关注了四个呼应:一、课堂问题与学生质疑相呼应,注重教学实效和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二、教学内容与学生语言审美相呼应,契合了文本重点和学生的语言积累、情感熏陶;三、拓展练习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相呼应,突出了学生自学能力和课外延伸、认知世界的个性需求;四、人文熏陶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呼应,顺应了教学境界与学生认知世界、形成人生观的科学途径。

  三、说教学过程与设计理念

  一、课前预设——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课前,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请他们自学生字词(部分重点字词将结合教学加以指导),把课文读通顺;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可以设置四个小专题“季羡林与德国”、“鲜花胜地——德国”、“德国的风情我知道”和“我知道的德国历史和名人”,这样更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无效。
  &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课前预习、搜集资料,既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学习的领域,构建了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促进了学生对德国、对作者的了解,以及对文本的理解。
  二、课堂行动——一咏三叹,滋养性灵。
  1、导入——从民族的经典走向世界的多元。
  在唐诗宋词的诵读中拉开教学序幕,回顾祖国优秀文化,接着切入互动游戏“我们的邻国尼泊尔的摇头与点头习俗”,当学生了解到尼泊尔人的摇头才是表示同意的奇特风俗时,就会产生一种到世界各地去走走看看,了解异国风情的好奇心。
  & 好奇心就是学习成功的重要驱动力。
  2、质疑——“主动索取”永远比“被动接受”得到的东西多。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个题目本身就耐人寻味,也会引发学生疑问,归纳板书:德国人怎样种花才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色?自己种的花为什么要给别人看?……
  & 这个质疑环节的设置,旨在“以学定教”“以疑促学”,让学生由“冷”变“热”。因为“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就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美国教育家哈.曼)
  3、研读——“埋头思考”远胜过一千句夸夸其谈。
  首先,请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通过教师板书部分生字词语“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在指导生字词的同时,引导他们运用这些词语来概括全文:“在德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们在屋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走在街上,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台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让人应接不暇,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 语文是透着翰墨之香的,这墨香伴着书香滋养着人的性灵。“字是一个人的第二张名片”,把书写指导与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全文相结合,将语文基础知识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落到实处。
  接着,请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他们提出的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同桌或小组的交流;(预计到此为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第二课时开课可以先自由或指名读课文,温故而知新。)然后自主发言,交流体会。教师相机把握以下要点组织教学:
  (1)、叩问“莞尔一笑”的灵魂。
  当季羡林为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养花方式感到奇怪时,女房东却只是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这“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微微一笑,平静的一笑,淡淡的一笑,朴实不张扬的一笑)从女房东淡淡的、平静的一笑中,我们看出女房东是个怎样的人?(她是一个爱花的人,而且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和大家一起分享。这种淳朴的人生境界像花儿一样美丽自然。)
  启发:季羡林留学德国是在1935年,当时的旧中国贫穷落后,老百姓连生命都得不到保障。女房东的莞尔一笑,我们还觉得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引导学生理解女房东的莞尔一笑,让我们看到了她的温和亲切,善于理解他人。理解的笑容最甜,分享的花朵最美。)
  (2)、欣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色。
  文章第五自然段是要求背诵的重点段落,也是作者语言的精彩之处,我准备引导学生从“任何、家家户户”等词语体会养花的人家之多,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地方理解花的数量和颜色之多、花的颜色之娇美,结合图画、视频资料的呈现,走进鲜花的意境,领略风景的奇丽;再通过个别朗读、配乐朗读把师生带到花的海洋,带入美丽的山阴道上;然后拓展想象写话:“如果你是一位当地的居民,请为我们介绍一下,‘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美丽景色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增进对文本的理解。
  (3)、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这是一个许多人穷其一生也难以透彻的哲理,我觉得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所感悟,心生向往就很好了。先联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欣赏别人的花”这种奇丽景色、奇特民俗初步理解;再回忆发生在同学之间、邻里之间、校园里、社区里、家里的事情,谈自己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发言,出示校园芒果累累、深圳街头绿树红花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关怀。
  & “叩问—欣赏—感悟”三个环节一咏三叹,层层递进,紧扣“花美人更美”这一灵魂所在,将重点段落的朗读与领悟融为一体,把学生领进了鲜花盛开的境界,领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个环节也是语文味儿最浓的环节,既保持明确的教材意识,在对话中把研读课文引向深入,又避免教师的主导缺席,也避免了学生的主体迷茫。
  4、拓展——这将是一个因为学生的演绎而更加精彩的世界
  (1、)让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了解德国还有哪些奇特的风俗。比如:德国人的时间观念很强,认为守时是“帝王的礼貌”;喜欢把家安置在郊区小镇;看歌剧时,女士要穿长裙,先生要穿礼服等。
  (2)、即使是面对国学大师的文章,也可以引导学生质疑,一方面提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如“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另一方面也可以看看文章中还有没有认为需要修改的地方,并尝试着改一改。如第一自然段要是简洁一些,也是一种不错的风格: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花儿是宇宙中最美的东西之一,德国人民更是最爱花的民族之一。
  & 超越文本是一种培养创新能力、不跪着读书的思维方式。有位哲人说过:所谓教育,就是当你学过的知识,在过了很多年的淡忘之后所剩下来的东西。那么,这个环节的设计就是对这句话的具体诠释了。因为语文教学的最终价值不在于知识力,而在于促进人的进步,培养人的智慧,提升人的精神,促进人的价值的实现,帮助每个人聪明、有意义地活着。

  附:
  板书设计
  依照作者的思路,把握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和感情线,三线交叉而设计的词语式板书,从而辅助于教法的实施和学习的落实。这样做符合板书设计的目标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条理性原则等。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花的脊梁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花美人更美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设计之三
南樊中心校
  
  教材简说: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写的一篇短文。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根据课标要求、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研读课文后,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A类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认识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B类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三是品味重点词语的意思;背诵第三自然段。
  3、C类目标: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的意思,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难点:
  体会由景及人,由人及理的写作脉络,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教法、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学习,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设计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以审美为引导,以感情为主线,串起了读背,品悟、想象、迁移的心智活动,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德国的奇丽与奇特,了解德国的民俗风情,同时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语文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主要突显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主题定位在感悟一个“美”字上
  课堂伊始,并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中,走进德国,感受那里的奇特与奇丽。
  在感悟“景色奇丽”这一板块中,我让学生找出描写花美的语句,读一读,然后想象:“我走在德国的街道上,仿佛看到了什么”借助音乐,启发孩子们感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美景”,从而读懂德国人重视风景美,更重视为美丽风景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为进一步读懂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美好品德做铺垫。
  灵活采用“欣赏画面入境,品读想象中生情”等方法,引导学生采用各种方式读课文,做到读中有体验,读中有所悟,使学生获得美的体验。
  (二)“以学定教”架构课堂,凸显学生主体。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出示单元导语,帮助学生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美丽并没有改变”中的“美丽”指的是什么,展开讨论,带动其他问题的突破,使学生真正当上课堂的主人。
  抓住“脊梁”一词让学生读反复读,扣住这个词推敲、理解,研读花的脊梁是指什么?为什么“自己看自己家的花──只看脊梁”?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层层深入理解感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初步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耐人寻味的境界。
  围绕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主线,挖掘课堂中的“活”因素,采用“批注式”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重点问题,积知识,促思维,育情感。
  抓住文句“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让学生逐步品味那里的花美、人美,情更美。把美收于眼里,把美植根于心里。
  这一思路是按照由景到人再到理的顺序层层展开的,体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潜心思考,梳理脉络领悟意蕴,体会情感。
  (三)适时拓展,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德国风景图片和民俗的材料,使文本丰厚了内涵,拓宽了外延,了解了更多的知识,也进行了语言交流的实践活动。
  课上让学生“跳出”课文来看课文,推敲词语,学习语言,积累语言,领悟句式,理作者的思路等等,求得理性的规律性的认识。
  课后引导学生结合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让学生谈一谈在今后你打算怎样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训练了听、说,调动了“情”感,积累了知识。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想像能力,而且让学生在成功快乐的体验中学习。
  特级教师沈大安说过:有效教学的要求之一,就是让学生亲历过程。让学生亲自去读一读,亲自去品一品,亲自去感受一下,亲自去体验一番,才能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只有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学生的内心里铺垫起足够的情感,学生才能厚积而薄发。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设计之四
黄石市广场路英才学校 张芳
  
  一、说教材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篇课文选自北京大学教授,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散文集《再返哥廷根》.它不同于那些纯粹描写景物风情的文章,而是用娓娓道来的语气讲述了自己1935年在德国求学时的亲身经历,描绘了德国家家户户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并用凝炼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最后讲述1980年再次来到德国,再次看到这番情景, 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这是一篇十分经典的美文,语言朴素而洗练,含蓄而蕴籍,既有娓娓动听的故事,又有色彩瑰丽的描写,既有淡远幽芳的抒情,又有恰如其分的议论,既充满着异国他乡的奇情异彩,又渗透着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感悟与思考,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走进文本,就仿佛走入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一个花的世界,一个美的世界,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一个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的世界。

  二、说目标
  纵观全册,第八单元是最后一个教学单元,它的主题是"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训练重点是"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异国风情,拓展搜集资料".而作为第八单元的开篇课文,并且是讲读课文,文本的诗情画意,作者的真情感受,编者的编写意图,教者的预设生成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更要能做到五心合一,找到共鸣点,形成教学目标:
  1、体会文本语言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披文入理,积累语言; 了解文章用较朴实的语言表达深刻启示的写作方法,体会表达角度的独特性。
  2、感受风土人情美——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3、拓展搜集资料美——课前预习,课后拓展,都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第六单元中刚学习了"利用信息,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教学时间为2课时
  教学重点:在于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德国风土人情;
  教学难点: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文熏陶.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和作者的资料

  三、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坚持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材文质兼美,五年级学生容易理解接受,主要采用"课前搜集资料—质疑研读课文—把握重点读议结合",并辅助采用"图文结合法,情境渲染法"等.
  2、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自主质疑—以疑促读—读议交流"的方法来学习,即课前收集资料,增进对季羡林和德国的了解,然后自主质疑,以疑促读,做到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读议交流.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因此,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上我关注了四个呼应:一,课堂问题与学生质疑相呼应,注重教学实效和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二,教学内容与学生语言审美相呼应,契合了文本重点和学生的语言积累,情感熏陶;三,拓展练习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相呼应,突出了学生自学能力和课外延伸,认知世界的个性需求;四,人文熏陶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呼应,顺应了教学境界与学生认知世界,形成人生观的科学途径.

  四、说教学过程与设计理念
  (一)课前准备——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前,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请他们自学生字词(部分重点字词将结合教学加以指导),把课文读通顺;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可以设置四个小专题"季羡林与德国", "鲜花胜地——德国", "德国的风情我知道"和"我知道的德国历史和名人", 这样更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无效.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课前预习,搜集资料,既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学习的领域,构建了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促进了学生对德国,对作者的了解,以及对文本的理解.
  (二)课堂行动——万紫千红总是春.
  1、导入——激发兴趣,产生动力
  在唐诗宋词的诵读中拉开教学序幕,回顾祖国优秀文化,接着让学生简单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当学生了解到德国的的奇特风俗时,就会产生一种了解异国风情的好奇心.好奇心就是学习成功的重要驱动力。
  2、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个题目本身就耐人寻味,也会引发学生疑问,归纳板书:德国人自己种的花为什么要给别人看?怎样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花?自己的花是一种怎样的景色?……
  这个质疑环节的设置,旨在"以疑促学""以学定教",让学生由"冷"变"热".因为"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就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美国教育家哈.曼)
  3、解疑——直奔中心,品读感悟
  先梳理学生的问题,再确定研究重点是大家最不能理解的问题“德国人自己种的花为什么要给别人看?”,直奔点明中心且含义深刻的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展开研讨。
  结合上下文,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呢?
  理解“我为人人”: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通过引导学生从文章第二段中“花朵都朝外开,再屋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等词句中发现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和养花的奇特之处,从“莞尔一笑”中感受到德国人把为别人养花当作理所当然的平常事,德国人爱花,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全部展示给大家一起享用,这不就是心中有他人的思想境界吗?
  理解“人人为我”:走在街上,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文章第三自然段是要求背诵的重点段落,也是作者语言的精彩之处,我准备引导学生从"任何,家家户户"等词语体会养花的人家之多,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地方理解花的数量和颜色之多,花的颜色之娇美,结合图画,视频资料的呈现,走进鲜花的意境,领略风景的奇丽;再通过个别朗读,配乐朗读把师生带到花的海洋,带入美丽的山阴道上;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在德国我们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闻到花绽放的清香”的原因,从而体会到“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先学会付出,后得到)”。
  联想感悟: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
  回忆发生在同学之间,邻里之间,校园里,社区里,家里的事情,谈自己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这个环节,以自主质疑“为什么自己的花给别人看”为切入点,把握课文主旨,层层推进,紧扣"花美人更美"这一灵魂所在,将重点段落的朗读与领悟融为一体,把学生领进了鲜花盛开的境界,领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个环节也是语文味儿最浓的环节,既保持明确的教材意识,在交流中把研读课文引向深入,既体现教师的主导,又凸现学生的主体。
  4、升华——欣赏美丽,回味无穷
  这个环节的设置,重在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我主要采用引读法,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中感悟文章中心,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师:虽然四五十年过去了,我们的作者从红衣少年变成了一位白发先生,善良的女房东或许已经过世,四五十年有太多的改变,但我们的季老先生说:——(接读:“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因为他走在街上——(接读: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户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觉得季爷爷说的美丽还只是鲜花吗?
  (让学生先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的认识的机会。)
  师: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作者发出这样由衷的赞叹:——(接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此时此刻,我们的心里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接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深深打动季先生,他深深陶醉了,仿佛进入梦中这是怎样的梦啊——(接读: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三)课外拓展——万水千山总是情
  1、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梦?需要同学们读季先生的作品,了解他的心境。(教师出示作者照片)这就是作者留学德国的城市哥廷根,这个城市因一座大学而成名,那就是著名的哥廷根大学。这所大学已经孕育了32位诺贝尔奖的得主。早在1935年,二十五岁的季羡林先生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理想,满怀雄心壮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年才回归祖国。1980年,35年后,当他再次踏上第二故乡,感慨万千。后来写下了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了解一个国家,了解一个人物,需要同学们在课外进一步阅读。有一本书等待着你们去把它翻启,这本书的书名是《德国印象》。此书为季羡林的回忆录,那里有动荡的岁月,沧桑的世事,难忘的师恩,诚挚的友情,质朴的语言,灵动的智慧,在那里你还能找到这篇课文背后的故事,课下,同学们读读这本书就会对这句话有更深的了解。
  2、每学一篇课文,我们都要领悟比较突出的表达方法。这篇课文描写奇丽景象的句子,写的既具体又生动,让我们体验到了语言描写带来的美,大家已经背下来了,请试着默写,不会的也可以抄写。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尊重多样文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所以,我从语言积累和课外阅读两方面,设计了拓展任务。

  五、说板书
  围绕课题、中心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将重点词语依次板书,既展现了课文的结构,又体现了教学的流程,从而辅助于教法的实施和学习的落实.这样做符合板书设计的目标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条理性原则等.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花的海洋
                    美丽没有改变
             家家户户            花朝外开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二课时说课设计之一
保亭思源实验小学五年级民(59)班 荀芳琴
  
  一、教材分析:
  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第25课,是教材中第八组“异域风情”这一训练专题中的课文.该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围绕本组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交流学习的收获”。课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前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散文。
  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本文不同于一般写风景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深受教育。
  教材编排这篇课文的意图有两点: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和名家大师的写作风格,积累优美的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二、对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中优美语言。
  能力目标:结合课题,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三自然段。
  情感目标: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1、透过理解重点词语,读懂课文,体会德国的风景美,人情美。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产生交融,深层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理解课文结尾处作者的梦。
  三、教法、学法分析:
  “高效课堂基本范式”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的目标是:改变教师教学观念,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了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得以真实的体现,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自读感悟——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在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重难点的点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情感体验,从而达成学习目标。,
  四、教学程序及设计意图:
  (一)、激趣定标
  1、巩固重点词语,回顾学习收获,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
  【复习回顾上堂课所学,巩固知识的同时自然过渡到本课堂的学习。展示课堂学习目标,使学生的学习方向更加明确,也方便学生进行自我检测。】
  (二)、自学互动
  1、默读课文,想一想:德国人为什么要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呢?在文中找出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句子,并反复读一读,然后说说自己的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指导朗读。(语速放慢,读出回味无穷的感觉)
  【体会德国奇特的民族即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又是课文的教学重难点。《课标》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本的表达方法。”从语文教学三维目标出发,我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后,找出“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大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等句子,就轻松地突破了理解“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这一教学难点,而且通过找句子,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共同研读,充分地将学习的主人公身份还给了学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小组合作的努能力,读、思、说三者合一。】
  2、品读第4自然段,思考交流:过了四五十年,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了“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的美丽景色,这时,他有什么样的感受?(“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小组合作学习:联系上下文内容,说一说:什么没有改变?
  指导朗读。(要读出肯定的感觉,“没有改变”要读出重音)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美丽没有改变”在文中包含的含义,进而悟得德国这个爱花的民族那“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真情是永恒的。】
  3、深化课文,联系生活,体会作者的“梦”。
  (1)生活中,你遇到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吗?
  (2)你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作者的“梦“?(以飘渺的梦作为结尾,引发读者的想象,季爷爷的文章真叫人耐人寻味。)
  【设计这个教学环节时,我是这样想的:课文最后以“思乡的梦”来结束全文,是别有深意的,而体会“梦”又是本文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以日常生活现象为突破口,估计学生都能提出班级图书角同学们捐一本看百本的现象,从而延伸到,作者这个思乡的梦,表现了作者高尚的爱国情操,以及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美好人生境界的向往,希望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也有这么一种人文氛围。这样一来,突破难点就水到渠成了。同时,又把体会季老先生的写作特点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用读、研、悟三种学习方法,全方位地感受到作者以梦结尾,能引人深思,耐人寻味。因此,耐人寻味又是课文的第三个写作特色。由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围绕本组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交流学习的收获”。所以对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总结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读文章,总结写作特点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4、回读全文,升华情感
  (1)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小组内互评。
  (2)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
  【通过感情朗读、背诵训练,旨在让学生读出情感,积累语言。】
  (三)、适时点拨
  1、“人人为我”和“我为人人”在文中的具体体现,指导联系全文进行整体把握。
  2、“美丽并没有改变”在文中所指的含义。
  3、如何理解“花的梦”“思想的梦”。
  (四)、测评巩固
  1、《课堂点睛》作业
  2、摘抄文中优美的句子。
  (五)、说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以简洁明快,突出重点,条理清晰。大致如下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家家户户——花朵朝外——花的海洋——奇丽的景色、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奇特的民族
  【板书的关键词均来自于课文,它浓缩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又有利于让学生从中悟得做人的道理,体现了文本的价值取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