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三年级 >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说课设计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拉萨的天空

《拉萨的天空》说课设计之一
佚名
  
  说课是反思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师教学元认知能力的重要环节。此次说课可归为课前说课,是对教学设计实施以后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预测。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我说的课题是“拉萨的天空”,本课是苏教版国标本(送审稿)第五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文章以清新凝练的语言描绘了拉萨天空蓝的特点。总课时安排为2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是一节精读感悟课。

  一、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需要
  (1)学生起点分析
  作为三年级的学生就语文学习已有了这样的知识能力的储备:在工具书的帮助下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初步学会了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等。但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起点不一样,学习个性和风格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未知和神秘吸引人们去探索事物,而“拉萨”对于学生异是好奇向往的对象,由此学习关注程度值得期待。学生通过上网浏览、图书阅读搜集有关的拉萨资料,在第一课时交流相关信息,了解到拉萨位于号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拉萨因日照时间长而成为日光城;他们知道了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始建,是举行佛事庆典的场所,是拉萨、乃至整个西藏的象征;等等。这一切说明他们已经对拉萨有了初步整体的认识,具备一定的心理接受度。
  (2)学习目标分析
  a、知识和能力目标:在音乐、图片及相关说明的帮助下,学生对拉萨的天空建立起感性认识。
  b、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以同桌议读的形式交流感受;在集体精读、赏读中积累语汇,获得言语美感
  c、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体验与感悟中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起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2、教学任务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写到: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他们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所以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琅琅书声。作为写景美文,只有让学生以声如文、读中赏析,才能感悟情境。所以朗读是本课的重点。拉萨对学生是抽象的概念,而描绘拉萨天空的词语又是隽永深刻的。如何让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理解课文语言中的意蕴和情感是本课的难点。
  3、教学环境
  从教室的选择到师生关系以及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教师的教学心理状态,都是教学环境的组成部分。其中师生关系是教学环境中的一种重要的软环境,所以教师是以“平等中的首席”身份进入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情境中。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辅助下,学生很快进入情境,有效地体验与感悟。

  二、教学策略分析
  课前播放富有浓郁西藏风情的音乐,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进入情境。让学生观看一组电子幻灯片,并配以诗化的语言加以说明,引领他们去简单了解有关拉萨的地理、历史及文化背景,唤起他们学习的情趣。
  揭题后便是教师范读课文,希望以自身的情绪状态能感染学生,让学生顿觉“拉萨的天空真蓝、真美”让他们带着这样的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让心灵与文字发生碰撞,并通过语言来抒发感受。
  接下来学生先画出有关描写天空蓝的句子,仔细阅读后与同桌交流感受和想法。集体欣赏图片,更好地理解课文描绘的意境,通过交流补充和朗读感知语言,在读中解疑,又在读中获得言语美感。这种美感包含在言语所指的内容上,即拉萨的天空本身就是美的;其次还包含在言语的形式上。具体表现为课文遣词造句在风格上有质朴的美,“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象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贯穿全文;在节奏上有整齐对仗的美,如“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明洁。”在手法上又用“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这湛蓝的天空就是圣地的窗帘”勾勒出简洁的美。
  学生在反复吟读,解疑中,借助形象发挥想象,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学生口念心诵,感受清新优美的文字,想象美好的图景,体悟作者的情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一遍又一遍地有感情朗读,期待学生品出了味,悟出了情,理解课文的语言,也悦纳这种语言,课文语言蕴涵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相通、共鸣。
  最后欣赏一组不同时候的拉萨天空的图片,让学生得到完整的认识,自然而然流露出“太美了,我要去那儿,我要珍惜保护她!”

  三、结束语:
  上这堂课有个美好的愿望: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不仅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还能感受和再现文章的情思美感。学生在思维与情感的强烈震颤中体验美!
 
《拉萨的天空》说课设计之二
菊城小学 孙川
  
  苏教版第五册第7课“拉萨的天空”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用清新凝练的语言描绘了拉萨天空“蓝”的特点。

  一、教学背景分析
  1、学生起点分析
  作为三年级的学生,对于语文学习已有了一些知识能力的储备:
  在工具书的帮助下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初步学会了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但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起点不一样,学习个性和方法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2、合理利用背景资料,丰富课本资源
  开学发新书时,我给我班孩子布置一个作业:自己回家读读语文书,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标上喜欢的记号,再多读几遍,评选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我会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丰富课本资源。
  这一次评选,孩子们最喜欢的课文是《哪吒闹海》,第二的是《三袋麦子》。第三的是《让我们荡起双桨》、《卧薪尝胆》和《第八次》。仔细看看这些课文内容,发现孩子们还是喜欢童话作品,对历史英雄人物故事也喜欢,优美的散文也有喜好者。但是《拉萨的天空》这课基本上没有一个孩子选。学生对于“拉萨”是陌生的,学生的学习关注程度值得期待,在课前布置学生浏览、搜集有关西藏的资料是很有必要的。通过交流相关信息,他们会了解到拉萨位于号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拉萨因日照时间长而成为日光城;他们会知道拉萨的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始建,是举行佛事庆典的场所,是拉萨、乃至整个西藏的象征。
  本课总课时安排为3课时,我主要就第二课时谈谈我的一些想法。我预设了以下学习目标:
  3、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和能力目标:在音乐、图片及相关材料的帮助下,帮助学生对拉萨的天空建立起感性认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以同桌议读的形式交流感受;在集体精读、赏读中积累语汇,获得言语美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体验与感悟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评价。

  二、教学策略分析
  第一部分揭题明题,
  拉萨是我国西部一座有名的日光城。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道走进西部,走进拉萨,欣赏那里的迷人风光。揭示课题后,可让学生简单说说:从课题看,课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第二部分利用视频文件和老师范读课文,引领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播放富有浓郁西藏风情的视频,同时教师范读课文,以自身的情绪状态能感染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进入情境,让学生顿觉“拉萨的天空真蓝、真美”。他们带着这样的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让心灵与文字发生碰撞,并通过语言来抒发感受。
  第三部分学生充分朗读,整体感知全文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写到: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他们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所以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朗朗的书声。作为写景美文,只有让学生以声如文、读中赏析,才能感悟情境。所以朗读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因此,这一阶段,要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画出描写天空“蓝”的句子,再与同桌交流感受。
  第四部分品读课文,各抒己见。
  在品读课文这一环节的教学,我放弃了逐句教学,每点必扣的方式,用一个问题引导全篇精读:“这篇课文你最喜欢哪些词句?为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这篇课文中,这几个句子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需要学生老师共同探讨。
  (1)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理解“总是”和“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的联系,“理解“湛蓝、透亮,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是怎样的?”)
  对于词语教学,本册教材第二课介绍了“无字词典”。在本课的生词教学中,也可以利用了“无字词典”的理念。课文中一些词语,如“湛蓝”“纯净”“明洁”“蓝晶晶”就可以利用了课件中的图片去理解。这时可以相机进行生字教学:本节课学习“晶”字,目的是利用“晶”字的教学,延伸了解其他品字形结构的字)
  (2)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这句是一句夸张句,可联系诗句“手可摘星辰”来理解。为什么说声音可以碰到蓝天,手可以摸到蓝天?)
  (3)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重点理解“纯净”、“明洁”的意思)
  假如你现在正站在拉萨的大街上,面对拉萨这湛蓝、明洁、纯净、蓝晶晶的天空,你想说什么?作者也有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4)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拉萨对学生是抽象的概念,而描绘拉萨天空的词语又是隽永深刻的。如何让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理解课文语言中的意蕴和情感是本课的难点。在这个阶段,根据学生的需要,适当欣赏一组图片,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描绘的意境;通过朗读和交流,能使在读中解疑,又在读中获得言语美感。这种美感包含在言语所指的内容上,即拉萨的天空本身就是美的;其次还表现为课文遣词造句上质朴的美,“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在节奏上还有整齐对仗的美,“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明洁”。在手法上又用“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这湛蓝的天空就是圣地的窗帘”勾勒出简洁的美。
  学生在反复吟读,解疑中,借助形象发挥想象,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学生口念心诵,感受清新优美的文字,想象美好的图景,体悟作者的情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一遍又一遍地有感情朗读,期待学生品出了味,悟出了情,理解课文的语言,也悦纳这种语言,课文语言蕴涵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相通、共鸣。
  第五部分观景回味,拓展延伸
  欣赏一组不同时候的拉萨天空的图片,让学生得到完整的认识,自然而然流露出“太美了,我要去那儿,我要珍惜保护她!”
  我布置了一道这样的练习——我的发现,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拉萨的天空很美,其实,我们中山的天空同样很美,下课后,请同学们去观察我们中山的天空,可以拍照片,可以拍DV,可以写,可以画,看谁能把最美的天空留下来。

  三、结束语:
  教学的本质是对话。上这堂课有个美好的愿望: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实现教学的和谐互动,使阅读教学过程呈现为一种动态性的、生成性的对话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情趣在整个对话的过程中得以培养与提升。
 
《拉萨的天空》说课设计之三
海门市实验小学 顾琳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同行:
  大家好!我来自海门市实验小学。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拉萨的天空》。

  教材分析
  《拉萨的天空》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写景美文。本文语言优美,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现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展现了布达拉宫的雄伟与壮丽圣洁。
  设计理念
  让我们再回到课文遥望拉萨美丽的天空,它蓝得这样纯净、透亮,蓝得那样让人神往。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靠一本教材一块黑板进行教学,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果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仅仅集中在分析课文怎样写出了拉萨天空的蓝和美的层面上,那学生最丰富的审美体验就很难在这堂语文课里立足。那么这课的教学就会以一本教科书让师生重进牢笼,线性化的程序教学极可能使孩子们的心灵失去想象,把“拉萨天空的美”变成一个空洞的概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新课标还指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这些要求又如何在本堂课中得以落实呢?
  网络无疑为语文教学开启了一扇神秘的大门:在“全球村庄”的时代,学生急速变化的思维无法抗拒地在网络上奔驰着。他们可以借助网络开放和深刻自己的思想,他们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网络让学生个体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认同和把握了这一事实,语文教学才能具有先进性。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内容融为一体,通过网络自由、交互、开放的优势让语文教学的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得到完美的统一。
  借助网络的翅膀,《拉萨的天空》终于可以在更广阔的教育文化空间放飞了。
  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鉴以上认识我从三个维度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学会本课九个生字,理解生词的意思。了解拉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过程、方法)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2、(情感态度:)走进课文,走进拉萨,充分感受拉萨天空之蓝、之美以及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产生对拉萨的这种圣洁的美的向往与追求。
  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进行自主、个性化的探究阅读,达到教学目标提出的充分感受到拉萨天空之蓝、之美以及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激发起学生对拉萨的圣洁之美的向往与追求。

  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以上认识,我设计了“课文赏读--阅读探究--升华情感--拓展迁移”的教学模式。
  环节一(课文赏读)
  首先我以课文赏读(网络展示),带领学生走进美丽的拉萨。在具有浓郁藏族风情的音乐渲染之下,在优美的拉萨自然风光中,教师深情并茂的朗读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好似把他们带到了美丽的拉萨,感受到那儿天空的湛蓝、透亮。
  经由这样的情感铺设,拉萨被抹上了一层美丽而又神秘的色彩,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地进行阅读探究。
  环节二(阅读探究)
  这个版块的学习我分为以下三个步骤:(一)赏图片、(二)品文字、(三)颂拉萨
  (一)赏图片
  首先我请学生浏览“图片欣赏”网页,这里有丰富的展现拉萨美丽自然风光的图片(网络展示)有展现一年四季布达拉宫上空的图片,天空总是蓝晶晶的,蓝得那样纯净,好似可以洗脸一般。有贴着白云映衬的湛蓝的天空的图片,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的图片,还有充满藏族风情的乐曲《青藏高原》(网络展示)。在网络的帮助下,精美的图片,来自雪域高原空灵的音乐,把学生深深的震撼了,他们乘着网络的翅膀可以尽情地欣赏、尽情地歌唱,陶醉在拉萨浓郁的民族风情里。
  (二)品文字
  接下来请学生图文结合体会哪些语句体现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特别是领会"拘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句话所体现的内涵。凭借网络所呈现的图文、音色、视频等方式,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个性化的探究阅读中。此时此刻,同学们仿佛真正来到了拉萨,感受“拘一捧蓝天可以洗脸",感受一年四季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美好画面……再一次地被拉萨的圣洁之美所震撼!
  设想一下孩子们在这样的网络学习中,怎不会经历一次愉快的拉萨之旅,怎不会深深地把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纯净铭刻于心呢?
  (三)颂拉萨
  通过赏图片、品文字,孩子们的内心充满了对拉萨的向往,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读一读,颂一颂,为符合孩子们的这一心理需求,我设置了让他们边欣赏美丽的图片边进行配乐朗读的教学环节。可见,网络对语文教学内容起到了相得益彰,锦上添花的作用。
  环节三(升华情感)
  这时,教师和孩子们共同沉浸在美丽的遐想之中,孩子们肯定对拉萨天空的纯净、透亮,对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对拉萨雪域的圣洁、美丽充满了向往,他们多么想说一说呀。此时此刻,那么这些来自心灵的独特体验如何与同伴及时交流分享呢?在这里我借助于留言本这一网络学习平台,让同学们在"小论坛"中发表自己的感想,并进行互相交流。这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功能建成的“交流平台”让每一个同学都有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大家交流的机会,真正宽容了差异,使师生、生生间的学习互动成为可能。同时,情感熏陶与语文实践活动也就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
  环节四(拓展迁移)
  当孩子们学到这时,肯定会觉得不过隐,想急切地了解拉萨的其他相关内容,于是我在网上又增加了有关拉萨的相关链接(网络展示)。这里有拉萨著名的景点介绍,如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等,有拉萨的风俗民情介绍,如:拉萨的转经、长跪、藏民的服饰、拉萨神秘的天葬及精彩的赛马节等,还有拉萨新貌的介绍,有一组描绘拉萨景色的美文,以及一段拉萨之旅的录像。这五大版块的内容,图文并茂,信息量极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有选择的学习,如想对某一版块的内容作深入的了解还可以点击相关网站,进行查询。最后可以小组合作对网上材料进行搜集、处理,完成一张小报制作或为旅游公司设置一份"拉萨五日游"的活动安排。教学虽已接近了尾声,但我相信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会丝毫不减,小组间的合作也会井然有序地进行,他们在网络的交流平台上相互启迪,碰撞思维,无限地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
  网络学习是一场智能的革命,也是一场学习革命,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学习者联系世界的方式,对最大限度的拓展学习者的知识与发展空间,对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本节课,利用课文赏读、图片欣赏,了解拉萨民族风貌,留言本交流等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能力结构的教学形式,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兴趣。在网络
  强大的交互功能之下,促进了学生掌握并运用新型的互动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世界之浩瀚,知识呈现方式的多样,以及网络学习所带来的方便。给学生创造了宽松和谐的交流场所,能够共享集体智慧的成果,完成对所学内容意义的构建,形成新的学习能力。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