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州工业园区蒌葑第二中心小学分校 朱莉琴
设计意图:
因为教学要求中有用“越来越……越来越……”说话的要求,书后的训练也将此提出来要作为重点训练。联系这么一篇美文,觉得千万不能离开文章去独立进行语言训练,觉得必须得让学生把充满诗情画意语言巧妙地运用到训练的句式中去,而且不仅仅停留在训练的作用上,更要在训练中内化语言的同时,获得更深层次情感体验。
设计句式如下:
____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装点得_______________,有了小露珠__________,________越来越________________,越来越____________________。
先让学生自读第六段:
一会儿,太阳公公披着云霞,爬上了东山,染红了天空,照亮了大地。霞光中,小露珠光彩熠熠,把所有的植物都装点得格外精神——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师:啊,太阳公公出现了,它的出现让小露珠更美了!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生:光彩熠熠。
让生观摩录相中的光彩熠熠的小露珠。
生:不愧是光彩熠熠的小露珠!
师:快把她的美读出来吧!
生再读该段的第二句话,读得甚是投入。
师:小露珠还给其他的生命也带来了美,不信,你再读这句话!
生再读。
师:其他的生命是谁?把他们也读出来——
生读: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
师:老师要提醒小朋友们注意这个词——装点,在哪儿见过?
生:《蒲公英》里有。他们在金灿灿的阳光下竞想开放,把大地装点得更加美丽。
师:这儿是“装点得格外精神”,这么多生命格外精神,该怎么读?
生再读第二句话,读得越发尽兴。
(接下来简单分析一下比喻句,出示上面设计的句式)
生:光彩熠熠的小露珠把金黄的向日葵装点得更加生机勃勃,有了小露珠每天的滋润,向日葵的笑脸越来越灿烂,叶子越来越葱翠。
生:光彩熠熠的小露珠把碧绿的白杨树装点得更加有活力,有了小露珠给的营养,碧绿的白杨树越来越高大,越来越茁壮。一生:我能不能再一句话在后面加两句呀?
师:当然能。
生:光彩熠熠的小露珠把碧绿的白杨树装点得更加有精神,有了小露珠无私奉献,碧绿的白杨树越来越漂亮,越来越茁壮。让它站在太阳和土地之间。
生:光彩熠熠的小露珠把紫红的喇叭花装点得更加俊俏,(此处大赞学生会将“俊俏”学以致用)小露珠每天帮她洗脸,紫红的喇叭花长得越来越娇艳,越来越芬芳。
另一生:我也要加两句!
光彩熠熠的小露珠把紫红的喇叭花装点得更加俊俏,小露珠每天帮她洗脸,紫红的喇叭花长得越来越娇艳,越来越芬芳。她将会吹出更多动听的乐曲。
……
小结:学生借此形式将课文中美妙的语言为我所用,而且也在无意中体会到了小露珠那无私奉献的精神,触摸到了小露珠那颗美好的心灵。
《小露珠》训练点
佚名
《小露珠》这一篇课文有三个有效训练点:
一、概括能力训练
一段时间因为分段概括段意、概括主要内容等要求从“大纲”中被拿走,教学中也就自然没有对此项训练的具体要求了。但实际上,概括能力是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社会信息量大,拿到一篇阅读材料,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把握文章的意思是必备的一项能力,而此项能力的获得,就需要平时扎实的训练。《小露珠》这篇文章结构明显,是训练学生初步概括能力的一个好例子。于是第一课时,我把教学的重点内容定位为概括主要内容。课堂上我首先问学生这篇文章先写什么?多数同学举起了手,都知道是“小露珠出现了”。是课文哪些自然段写的?“第一段。”我又找一个同学读第一节,然后要求从这一节中找一句话概括这一段的意思。同学们找得很准确,是第一句。我继续提高要求,把这一个句子再说得简洁些来概括这段意思。通过这一训练的过程,学生基本知道概括一个部分的意思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根据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概括,另一种是直接从这段话中找一个句子概括(当然这个句子有可能是中心句,学生对中心句已经有认识)。
按照这种方法,我接着问课文第二部分写得是什么?“写小动物们向小露珠问好。”那是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得呢?打开书,有些说2-4,有些说2-5。如果让你用这段话中的句子概括,你选哪个句子?同学们一致选第5节。这下又明白了,第5节是这个部分的中心句,应该分在一起,同时也会用不同的方法概括这段内容了。
接下来第三部分写什么,有同学说是“植物们感谢小露珠”“植物们喜欢小露珠”“植物们被小露珠打扮得格外精神”,有点难度了。是课文哪些小节?“第6节”。如果用这节中的句子概括呢?“霞光中,小露珠光彩熠熠,把所有的植物都装点得格外精神。”
最后一节写什么呢?“小露珠消失了。”学生很准确地说出了答案。此时文章完整的结构方式,文章的分段形式,文章每个段落意思的概括,都已经十分清晰。
二、比喻句训练
开学来,学习了两组比喻运用平凡的文章(写景色的),也一直很重视训练学生的比喻运用能力,但作业中还是发现有不少学生的比喻句要么是不恰当,要么就是停留在诸如“太阳像个大火球”“月亮像弯弯的小船”……这样的水平,显然对比喻句掌握的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备课时针对课文第二部分再次出现比喻的修辞方式,准备在指导学生运用上下点功夫。
首先是通过朗读交流弄清小动物们为什么把小露珠比喻成钻石、水晶、珍珠?“因为他们有相同的地方。”有相同的地方,那能不能说像知了一样大声叫的青蛙?学生笑了,当然是不可以,但就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我提示他们问:同学们喜不喜欢听知了的叫声?不喜欢。为什么?不好听。哦,原来比喻句还要在情感表达上保持一致。这下学生基本明白了,比喻句不仅仅要再外形上保持一致,还要注意在情感表达上也要做到前后一致。接下去是仿造句子,把文章中的对话补全(补上小露珠对小动物的回应)。感觉学生基本能够懂得其中的一些奥妙,补充出来的比喻也很恰当。补充好了以后,就再让学生进入那种情景,用对话的语气读一读。因为没有给学生准备时间,虽然有些生疏,但味道还是有的,学生也能明白其中的奥妙。
三、精细化朗读训练
三年级时是由浪漫向精确过渡的关键期,如何训练学生在准确理解文本基础上的精确化语气语调的朗读,显得尤为重要。第一段的朗读指导,关键在“爬呀,滚呀”和两个“越来越”上,我问:小露珠长到黄豆粒那么大花了多长时间?从哪里看出?“一整夜,从夜幕降临到黎明。”那我们怎么把这种意思读出来呢?读慢。哪里读慢?学生的第一遍朗读时通过重音表现慢的,这是习惯的学生朗读表现方式,但显然不妥。我告诉学生有时候重读不一定是声音大,还可以是轻读,又进行了一下示范。学生再朗读,效果就出来了。
第二段的朗读,大家都经常用的方式,对话问好。
第三段,先分清三个层次,弄清每句话讲谁的?写他干什么?然后再朗读。因为时间关系,练得不够充分。
第四段,学生开始以为都是用一种惋惜的语气,读低沉一些。我把这段拆成了四个句子,一句话一句话地揣摩,学生渐渐明白了,每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不同,读的时候语气语调也是不一样的。其中有几个学生思维转得快,领会得比较深刻,读得非常好,但也因为时间关系,多数同学还没有完全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