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五年级 > 浙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实录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我盼春天的荠菜

张祖庆教学实录——《我盼春天的荠菜》
执教:张祖庆
  
  执教:浙江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张祖庆
  学习主人:江苏海门实验学校六年级学生
  上课时间:2006年3月26日上午
  实录整理:浙江温州鸥北三小 余晶晶

  教学实录
  课前谈话:
  师:相信大家一定看过很多书吧?老师要考一考大家知识是不是很丰富,肚子里装的是不是全是墨水?老师要向你们打听几个人的名字,如果大家知道,就大胆自信地举手,告诉我他的情况。好吗?
  师:谁知道张飞?
  生:张飞是三国时的一员猛将。
  师:呵呵,希望你也成为举手的猛将。再问大家,谁知道张继?
  生:是《枫桥夜泊》的作者。
  师:大家来背背这首诗吧!
  生:(齐背《枫桥夜泊》)
  师:老师真想继续听大家背诗,但是时间不允许,课下再找几个同学来背好吗?继续问大家,谁知道张良?
  生:张良是汉朝刘邦手下的一位文臣。
  生:张梁是黄巾起义的一名首领。
  师:真的难不倒大家。再问,谁知道张学良(笑)?他可不是学张良的哦!
  生:好像是西安事变中和杨虎城将军一起劫持蒋介石的一个名将!(台下老师笑)
  师:他是西安事变发起人,和杨虎城一起。你瞧,这孩子多会说话,他用了一个“好像”——对自己的说话没有把握,就用“好像”。我注意到你已经是第二次发言了,真的是一员“猛将”啊!最后提一个问题:谁知道“张祖庆”?(台上台下哄堂大笑!)
  生:就是你!(笑)
  师:你能具体介绍一下我吗?
  生:恩(犹豫着)……不能!
  师:你看着我就能了。
  生:你戴着一幅眼睛,您戴着一幅眼睛,身上穿着一件白衣服。(台下笑声一片)
  师:这些看得见的就别再说了。一个男老师(笑),和大家一起学习的,来自浙江。欢迎我为大家上课吗?
  生:欢迎!
  师:那好,就让咱们进入课堂。
  (师生问好)
  第一板块:建构话题,整体感知。
  师:孩子们,我还要向大家打听一个人,这个人也姓张,(板书:张洁),知道她吗?
  生:是写《我盼春天的荠菜》的作者。
  师:(纠正)不是“写《我盼春天的荠菜》的作者”,是“《我盼春天的荠菜》的作者”。你是蒙的?还是事先知道的?
  生:是我们沈老师告诉我的。
  师:对!张洁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她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她呀,有一个保持了多年的很特别的习惯: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她总是要挎着一只小篮子,带着全家人,到乡村田野去挖野菜,这种野菜就叫做荠菜。(教师出示课件,介绍荠菜。)但是,对于母亲的这个习惯,儿女们一直不理解:现在生活富裕了,母亲为什么要每年都带他们去挖野菜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我盼春天的荠菜》。一起读——
  生:我盼春天的荠菜。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读通每一句话,并且初步读出自己的感受。开始,按着自己的节奏读。
  生:(自由读书)
  师:好,有的同学一遍读了,认真地读第二遍了。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读书成果。这篇课文当中,出现了一些我们平常也许没有听过,也许听过但是没有见过,也许见过但是没有吃过的东西:
  屏幕出示词语:
  嫩蔷薇枝才开放的映山红
  青豌豆青枣青玉米棒子
  马齿苋野葱灰灰菜荠菜
  师:谁来读读这些词语(指两名学生认读,全部正确)
  师:很好,读得挺棒的!大家发现没有,这些东西都是植物,而且是作者小时候吃过的植物。当张洁饥饿的时候,她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些植物——
  生:(齐读“嫩蔷薇枝……荠菜”等词语)
  师:当她饥饿的时候,她能吃到的也只能是这些植物——
  生:(接龙读这些词语)
  师:饱尝饥饿的张洁,对这些植物,都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一起再读这些植物的名字——
  生:(齐读这组词语)
  师:课文读通顺了吗?敢接受挑战的同学请举手?(学生全部举手)既然大家都会读了,就不让你们读了(笑)。老师再提一个问题考考同学们:这篇课文写了发生在哪两个季节的故事?
  生:冬天和春天。
  师:请同学快速默读,找到课文哪里到哪里是写发生在冬天的故事,哪里到哪里是写春天的故事。
  生:文章1到8自然段,是写冬天的故事,9-10自然段写春天的故事。
  师:跟她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请举手,发生在冬天的一个完整的故事,哪里到哪里?
  生:我认为发生在冬天的故事应该是从第二小节到第八小节,发生在春天的是第九小节。
  师:老师帮你更正一个词语好吗?一般诗,我们叫“小节”,而课文一般叫“自然段”,请你再说一遍好吗?
  生(把“小节”改为“自然段”重说刚才的话)
  师:看来,冬天的故事出现了争议,是吗?一个完整的故事,它得有起因,再找找看。
  生:我认为冬天的故事,应该是4-8自然段。因为第四自然段写“一次,我实在饿极了,正在财主家的地里掰玉米棒子,被他家的人发现了”。
  师:是的,这是事情的起因。也就是说4——8自然段,写了冬天的故事;而9-10自然段写的是春天的故事。(板书冬、春)
  第二板块:“走进”冬天,感受严酷。
  师:好,同学们,就让我们认认真真地,用心地去读一读发生在冬天的故事,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这个故事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把有关词句画起来。好,开始默读4-8自然段。
  生:(学生默读,有的孩子主动在做批注,教师巡视。)
  师:冬天的故事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你最想和大家交流的感受是什么?
  生:令我感受最深的是“冰凉的河水呛得我透不过气来,脑后却传来一阵阵冷酷的笑声。”因为,作者落水后,财主家的人无情无义。他们看见人落水,不但不解救,而且还耻笑她!
  师:体会得很好!谁也找到了这句话,来谈谈体会。
  生:我觉得当时的社会很不公平,地主们很霸道,可是农民们很贫穷,他们连饭都吃不饱。地主们是铁石心肠。
  生:我觉得应该人人平等。不能因为她只是掰了玉米棒子,她只是穷人,就这样对待她!
  师:同学们,请大家细细地去读这段话,读着读着,你的脑子里一定会跳出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再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生:(自读课文第6自然段)
  师:同学们,读着这段话,你的脑子里仿佛浮现出怎样的两幅画面?
  生:第一幅是作者跳进水之后,冰凉的河水呛得她透不过气来,然后她就扑腾着挣扎着。第二……
  师:你仿佛看到她怎样地扑腾?怎样地挣扎呢?
  生:她就是十分的……
  师:(提示)她的手,她的脚,你看真切一点。
  生:她的手和脚在乱扑腾、乱挣扎。
  师:而且一会儿浮,一会儿沉,是吗?
  生:还有一幅就是在岸上的那人在笑她。
  师:发出冷酷的笑声,是吧?来,把这两幅画面定格在你脑子里,再去读读这段文字,你一定会有别样的感受。
  生:河水没过了我矮小的身子。我挣扎着,扑腾着,身子失去了平衡。冰凉的河水呛得我透不过气来,脑后却传来一阵阵冷酷的笑声。
  师:同学们,这哪是笑声啊?分明是一根根尖利的刺,刺痛着小女孩的心,也刺痛着我们的心,一起把这种刺痛的感觉读出来。
  生:(齐读)河水没过了我矮小的身子。我挣扎着,扑腾着,身子失去了平衡。冰凉的河水呛得我透不过气来,脑后却传来一阵阵冷酷的笑声。
  师:让你感受很深的句子还有吗?
  生:令我感受很深的句子还有“我并不是怕妈妈打我,而是怕看见她那双哀愁的眼睛。”虽然我不知道作者她的爸爸在哪里,但我想,假如她妈妈看见她这个样子,一定会很伤心。
  师:老师告诉你,她的爸爸已经不跟她们在一起了,张洁很小的时候,她和母亲就被父亲无情地遗弃了。
  生:从这个句子中,我隐隐约约仿佛看见了她对妈妈的孝心。
  师:看见了她的孝心,你体会得真仔细。同学们,课文说“我怕看见她那双哀愁的眼睛”,妈妈会哀愁些什么呢?
  生:妈妈会哀愁债主拿她去抵债,怕债主们去打她,逼她做某些事情。
  师:担心她的性命,是吗?还会哀愁什么呢?
  生:哀愁自己家里太穷了,不能让女儿好好地吃一顿饭。
  师:做母亲的,感到非常的难受,感到自己悲哀。还会哀愁什么呢?
  生:怕那个地主兴师动众到她家里,问她母亲要张洁,或许问罪。
  师:兴师问罪!孩子们,请你们仔细看看前文,小张洁是因为什么而落水?
  生:因为她在地主家玉米地里掰玉米棒子,被他家的人发现了,跑着跑着就跳进了河里。
  师:被地主家人当成了——(生接)——小偷!做母亲的不能养活自己的孩子,让孩子被人当成小偷!这是母亲最大的痛啊!来,把这种感觉放进这段文字当中去,把这份痛读出来!
  生:(齐读)我简直不知道我是怎样才爬上对岸的,更使我丧气的是脚上的鞋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掉了一只。我实在没有勇气回去找,可又不敢回家。我怕妈妈知道。我并不是怕妈妈打我,而是怕看见她那双哀愁的眼睛。
  师:孩子们,继续交流,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非常深?
  生:令我感动的是第八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我听见妈妈在村口呼唤我的名字,可是我不敢答应。”我被这句话感动了,万般无奈,作者为了充饥,只得把自己的尊严暂时丢弃,因为这样,她无颜见自己的母亲,只得在外面游荡。
  师:不愿意让自己的母亲伤心,是不是?同学们,细细地读这段话吧,让你感受很深的肯定不仅仅只是这一句。老师在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就仿佛觉得这段话的所有词语,都像一块又一块的石头,重重地压在我的心上。请再细细地读一读这段文字,想一想哪些文字让你为之揪心?
  师: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段文字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到非常的揪心?
  生:让我揪心的句子是“我简直不知道我是怎样才爬上对岸的……掉了一只。”我觉得作者很狼狈,非常的凄惨,被地主赶得无路可逃,自己也不会游泳,鞋子也掉了。
  师:哦,你谈的是自己找到的那段话。我们刚才读的是第八自然段,谁来谈谈第八自然段。
  生:我从“太阳落山了,晚霞渐渐地退去。稍远处,羊儿咩咩地叫着,被赶回羊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感受到,动物们都可以回自己的家,而作者张洁却不可以回家。
  师:她不想回家吗?
  生:不是不想回家,而是怕看见母亲那双哀愁的眼睛。
  师:是啊,不是不想回家,是有家不能回!来,继续补充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我觉得作者很可怜,因为她是游荡在田野上,而且是一个人,肯定是很伤心的。
  师:这是一种孤独的可怜!孩子们,老师在读这段文字的时候心情非常沉重,我想用朗读来表达读了这段文字之后的心情。
  师:(音乐《神秘花园.夜曲》起)“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上。太阳落山了,晚霞渐渐地退去。稍远处,羊儿咩咩地叫着,被赶回羊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田野里升起了一层薄雾,夜色越来越浓,周围静得可怕。我听见妈妈在村口呼唤着我的名字,可是我不敢答应……”(台下掌声)
  师: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再去读读这段文字吧。请接着教师的话读。
  师: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上。太阳——
  生:落山了,
  师:晚霞——
  生:渐渐地退去。
  师:稍远处——
  生:羊儿咩咩地叫着,被赶回羊圈了。
  师:乌鸦——
  生: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
  师:田野里升起了一层薄雾——
  生:夜色越来越浓,周围静得可怕。
  师:我听见妈妈在村口呼唤我的名字——
  生:可是我不敢答应……
  师:夜色越来越浓重,小动物都已经回到妈妈的身边,但是女儿却久久没有回到家。母亲会在村口怎么焦急的呼唤?她又在担心些什么呢?……
  又冷又饿、非常孤独地在田野里游荡的小女孩,听到了母亲声声的呼唤,她多么想,多么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呢?……
  请大家拿起笔,这四排同学写母亲想对女儿说的话,就接着这句话:(大屏幕出示)“孩子你怎么还不回家啊……”往下写;这四排同学,写作者此时此刻很想对妈妈说的话:“妈妈不是女儿不想回家啊……”接着往下写,开始!
  生:(在低沉凄凉的音乐声中写话,教师巡视。)
  师:(四分钟后)孩子们,让我们停下手中的笔,一起走进那个无比寒冷的黄昏,一起走进那片让人恐惧的田野。(对着屏幕深情地)“田野里升起了一层薄雾,夜色越来越浓,周围静得可怕。我听见妈妈在村口呼唤着我的名字……”妈妈是怎么呼唤的?
  生(读妈妈呼唤女儿的话,下同)“孩子,你怎么还不回家呀?要知道,妈妈每时每刻都盼着你回来。妈妈知道你饿,可是我也是没法子啊!孩子,回来吧,毕竟这儿是你的家。”
  师:声声呼唤,小女孩都听到了,可是她不敢回答,她多想对妈妈说——
  生:(读女儿想对母亲说的话,下同)“妈妈,不是女儿不想回家,我被人追赶跳进水里,追赶我的那些人都是冷血动物。女儿因为太饿了,所以才去财主家的地里掰玉米棒子,放弃了自己的尊严。但是妈妈,请您相信,以后,我一定不会去干那些没有尊严的事情了……”(台下掌声)
  师:多么心酸的话语啊,孩子,这样的话语妈妈没有听到,她只能一次又一次呼唤她女儿——
  生:“孩子,你怎么还不回家啊?是不是又到哪儿找东西吃了,娘没用,你爹又走了,一直没有好好照顾你,从小就让你忍饥挨饿,有一顿没一顿,娘对不住你啊!洁洁,你快回来啊!……”(学生哽咽,台下掌声)
  师:妈妈的话,女儿一定听到了(师潸然落泪),她恨不得马上扑到妈妈怀里痛哭一场,女儿又是怎么说的呢——
  生:“妈妈,不是女儿不想回家,我真的没脸回家,我怕看到你那双哀愁的眼睛。爸爸早已离开了我们,咱家虽然穷,但是我们活得有骨气!妈妈,我真的不想让您为我落泪,看到您为我担心……”
  师:可是这一切,妈妈还是听不到。夜色越来越浓,周围静得可怕,女儿的身影还没有出现,妈妈又一次大声地呼唤起来——
  生:“孩子,你怎么还不回家呀?你知道妈妈有多担心你吗?你又去哪里了?不会出什么事吧?没有你,妈妈怎么办?可怜的孩子快回来吧!妈妈知道你饿,可有什么办法呢,我们穷啊,没有钱……”
  师:是啊!我们穷!孩子多么想安慰几句妈妈呀——
  生:“妈妈,不是女儿不想回家,而是我不能回家呀!我十分饥饿,到财主家掰玉米棒子,有一个人拿着一跟粗木棍凶狠地追赶我,女儿没有办法跳进河里,爬上岸又丢了一双鞋子。妈妈,女儿对不起你啊!
  师:孩子们,此时此刻,女儿有满肚子的话想跟母亲说,想把她所有的遭遇、所有的委屈、所有的伤心向她的妈妈倾诉。可是她不敢!更不忍心让妈妈知道!就让我们一起替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向她的母亲倾诉吧。来,谁来对着大屏幕,倾诉小女孩的一片心。
  生读:(将课文改动几个字,以小女孩向母亲诉说遭遇的方式呈现第八自然段)“妈妈,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上。太阳落山了,晚霞渐渐地退去。稍远处,羊儿咩咩地叫着,被赶回羊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田野里升起了一层薄雾,夜色越来越浓,周围静得可怕。妈妈,我听见你在村口呼唤着我的名字,可是我不敢答应……”
  师:让我们一起替小女孩向她的母亲倾诉吧!“妈妈,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上——”
  生:(深情地齐读)“妈妈,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上。太阳落山了,晚霞渐渐地退去。稍远处,羊儿咩咩地叫着,被赶回羊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田野里升起了一层薄雾,夜色越来越浓,周围静得可怕。妈妈,我听见你在村口呼唤着我的名字,可是我不敢答应……”
  师:同学们,对于作者来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冬天?
  生:这是一个饥饿的冬天。(教师板书“饥饿”,下同)
  生:这是一个没有温暖的冬天
  师:用两个字概括——(生:寒冷)对,是一个寒冷的冬天!
  生:这是一个难忘的冬天;
  生:这是一个孤独的冬天;
  生:这是一个漫长的冬天;
  生:这是一个悲惨的冬天;
  生:这是一个噩梦般的冬天;
  生:这是让人心酸落泪的冬天;
  生:这是一个让人伤心的冬天。
  师:孩子们,虽然冬天是那样饥饿、那样寒冷,那样难忘、那样孤独、那样伤心!但是张洁和她的母亲依然走过了这样的冬天,因为她们在盼望着春天的到来!(板书:盼!!)
  生:(齐读课题)我盼春天的荠菜。
  第三板块:“走进”春天,体验坦然
  师: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对于作者来说,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春天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课文第9段,放开声音读。
  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九段)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春天?请一个没有发过言的同学,好吗?
  生: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
  师:你从什么地方读到了这份希望?
  生:(读)“春天带给我多大的希望啊。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马齿苋、灰灰菜、野葱、荠菜……我最喜欢荠菜,把它下在玉米面的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别提有多好吃了。”
  师:我仿佛听到了一丝希望,谁能再读读这段文字,让我们感觉到充满了希望!
  生读:春天带给我多大的希望啊!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马齿苋、灰灰菜、野葱、荠菜……我最喜欢荠菜,把它下在玉米面的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别提有多好吃了。”(该生读得比较有感情)
  师:确实让我们感到了希望。是的,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这还是一个怎样的春天?
  生:这是无忧无虑的春天。
  师:你从什么地方读到了这份无忧无虑?
  生:(读)“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提着篮子,向广阔的田野奔去,嫩生生的荠菜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我再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木棍凶狠地追赶我。我可以不时地抬头看看天空中吱吱喳喳飞过的小鸟,树上绽开的杏花,蓝天上白色的云朵。”
  师:确实给人无忧无虑的感觉!无忧无虑,用课文里的一个词语来表示,那就是——生接:“坦然”。老师把你说的“无忧无虑“改为“坦然”好吗?(板书:坦然)是的,“坦然”这个词语使我们想到了”无忧无虑“,还让你想到哪些词语?
  生:自由!
  师:请你读读这几句话,读出自由的感觉。
  生:再读“我再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木棍凶狠地追赶我。我可以不时地抬头看看天空中吱吱喳喳飞过的小鸟,树上绽开的杏花,蓝天上白色的云朵。”
  师:小鸟飞得太快了,请同学闭上眼睛,我们来听一听小鸟的叫声,好吗?
  (师范读,当读到“飞过的小鸟……”教师用口哨模拟鸟叫,场面活跃,台下掌声响起)。
  师:来,睁开眼睛,咱们好好地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吧!在每个逗号的地方停顿得长一点,好吗?
  生:(齐读)“我可以不时……云朵。“
  师:还能把“坦然”换成哪些词语?
  生:快乐。
  师:请快乐地读读这几句话。
  生:(读得速度比较快)
  师:我从你的声音里听出来了,作者迫不及待地想把所有的美景尽收眼底!
  生:还可以换成“开心”。(该生读)
  师:让我们坦然地,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快乐地来享受挖荠菜的快乐吧!
  生(齐读)“我可以不时地抬头看看天空中吱吱喳喳飞过的小鸟,树上绽开的杏花,蓝天上白色的云朵。”
  师:同学们,同样是这一片田野,冬天,作者看到的是什么?一起读——(大屏幕呈现冬天田野)
  太阳落山了,晚霞渐渐地退去。稍远处,羊儿咩咩地叫着,被赶回羊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田野里升起了一层薄雾,夜色越来越浓,周围静得可怕。
  生:(齐读)
  师:这是让人恐怖的田野。而春天里,春天的田野却呈现出这样一幅景象——(大屏幕出示写春天的田野的句子)谁来读春天的田野?
  生:“提着篮子,向广阔的田野奔去……蓝天上白色的云朵。”
  师:读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产生和老师同样的疑问:同一个人,看同样一片田野,为什么看到的却如此不同?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冬天下着雪,什么植物都长不出来;而春天,气候非常温暖,长出了许多绿色植物。
  生:因为她家比较穷,所以她看到的是不同的。冬天,她就觉得很寒冷,非常的饥饿,没有东西吃;而到了春天,植物长出来了,她就可以去挖野菜了,因此很快乐。
  生:因为她在看的时候心情不一样。
  师:心情为什么不一样?
  生:因为在冬天的时候,她感到饥饿,春天的时候感到希望!
  师:同学们,她感受到的仅仅是希望吗?我们来看看这段话。(学生默读)
  生:对于作者来说,春天是一个很自由的季节,她是很快乐的。
  师:哪一句话让我们感到春天是快乐、自由的?
  生:“提着篮子,向广阔的田野奔去,嫩生生的荠菜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我再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木棍凶狠地追赶我。”
  师:是啊,“再也不必担心有谁会凶狠地追赶我”,我的心情能不“坦然”吗?请大家联系冬天的故事再想一想,我“不必担心”的仅仅只是“有人拿着粗木棍追赶我”吗?
  生:她还不用担心饥饿了!
  生:她可以不担心看见妈妈那双哀愁的眼睛。
  生:她可以不必担心冬天的寒冷。
  生:她可以不必担心冬天的孤独。
  师:是啊,同学们,再也不用担心孤独了,再也不用担心看到母亲那双哀愁的眼睛了,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生命了,再也不用担心恐惧了。这一切的一切,都仿佛恶梦般地成为过去了!所以此刻,她只想着挖野菜,享受挖野菜的快乐!让我们一起和作者分享挖野菜的快乐吧!(伴随着鸟叫的,轻快的班德瑞的音乐〈迷雾森林〉响起……)“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
  生: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
  师:提着篮子——
  生:向广阔的田野奔去,嫩生生的荠菜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
  师:我再也不必担心——
  生:有谁会拿着木棍凶狠地追赶我。我可以不时地抬头看看天空中吱吱喳喳飞过的小鸟,树上绽开的杏花,蓝天上白色的云朵。
  师:因此,荠菜在他的眼里,就是伙伴,就是亲人,她情不自禁地喊出了——
  生:荠菜啊,我亲爱的!
  师:因此,作者在文章一开头说——
  生: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师:然而,春天毕竟是短暂的,春天过去了,夏天来了,秋天来了,让人恐惧、饥饿、寒冷、难忘、孤独的冬天,又一次来临了。当第二年,第三年乃至于更多的冬天来临的时候,张洁和她的母亲,依然要忍饥挨饿、依然要受尽屈辱。但她们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走出了冬天!因为她们在——生接——盼望着春天的荠菜。(板书盼!!)
  第四板块:“走近”作者,收获希望
  师:真是因为有了对春天的热切的期盼,母女俩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冬天。其实她们走过的又何止是大自然的冬天呢?他们也同样走过了一个又一个人生的冬天。张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走过人生的冬天》。请大家很快地传下去。为了让台下的老师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老师为大家读这篇文章。边听边思考,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读到了张洁人生的冬天?
  师:(为学生朗读《走过人生的冬天》)
  张洁生于1937年。她出生不久,她和母亲就被无情的父亲遗弃了。母亲靠当保姆、工厂收发员、乡村小学教师的微薄收入,吃野菜,啃树皮,千辛万苦,把她抚养长大。
  1960年,23岁的张洁大学毕业后,有了有一份工作。但是收入非常低,母亲不得不替牛奶厂卖牛奶,替冷饮厂卖冰棍,在风吹、日晒、雨打之下辛苦地劳作。为了赚点稿费,张洁开始了文学创作。写作的过程是非常艰苦的,“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我写得很苦,前前后后修改了五遍。投稿《人民文学》杂志,又被退了稿。”(张洁《我的第一本书》)几次面对着厚厚的一堆稿子,张洁万念俱灰。几次想将稿子烧成灰烬,那时,她觉得这个世界是那样的寒冷。
  后来,她抱着再试一次的心理,将稿子投给《北京文学》,没有想到居然在头条发表了!“记得我将第一笔稿费一百七十八块钱放在她手里,对她说“妈,咱们有钱了,您再别出去卖冰棍了”的时候,她瘪着嘴无声地哭了……”(张洁《世界上最爱我的那个人去了》)
  1991年,和她相依为命的母亲,永远地离她而去了,她又一次经历了人生的冬天。她在《世界上最爱我的那个人去了》一书中,一次次地母亲向母亲倾诉着爱与思念:
  “妈,既然您终将弃我而去,您又何必送我到这个世界上来走一遭,让我倍受与您别离的痛?妈,您过去老说:‘我不能死,我死了你怎么办呢?’妈,现在,真的,我怎么办呢?
  但是,张洁并没有因为母亲的去世而消沉,她依然勤奋地写作:先后两次获得茅盾文学奖;一次获意大利马拉帕蒂国际文学奖。她的作品被翻译成10多种语言,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师:好,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从什么地方读到张洁人生的冬天?
  生:第一次是她的稿子被杂志社退回来了,她觉得自己的心血全部白费了。这是她的第一次冬天。第二次是她的母亲离她而去了,她觉得自己的内心开始下雪。这是她的两次人生的冬天。
  师:好,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得非常简练。谁还有补充,还有一次人生的冬天是?
  生:她和母亲被她的父亲遗弃了。
  师:对,这是第一次人生的冬天。是啊,无论是童年失去了父爱,还是写作中遇到挫折,还是中年失去了相依为命的母亲,这些对张洁来说,都是一次又一次人生的冬天。但是,她依然都走过来了!支持着她走过来的,究竟是什么呢?
  生:因为,她知道过了冬天,就会有春天到来。
  师:是啊,她在盼望着春天的到来!
  生:因为她知道,在风雨之后,往往彩虹就会来临。
  师:是啊,阳光总在风雨后!是的,因为她心中一直有一个信念,她要盼望春天!(板书盼!!!)因此,她走过了一个又一个人生的冬天。同学们,学了《我盼春天的荠菜》这篇课文,了解了张洁的人生故事,我想,我们一定找到了课刚开始时,老师提出的那个问题的答案。你一定深深地理解了,张洁每年带儿女去挖荠菜的良苦用心。假如,你就是作者的女儿或儿子,你能试着理解母亲的心吗?。
  屏幕出示:
  妈妈:
  我终于理解了您的良苦用心——
  您的儿子(女儿)
  师:让我们以张洁的女儿或儿子的身份,试着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请拿起笔,把你的理解写下来。
  (学生写话,教师巡视)
  师:来,让我们对着这位饱受苦难的母亲,诉说我们对她的理解吧:(学生交流)
  生:妈妈,我终于明白了您的良苦用心。我明白您告诉我们的道理了。你要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就像一年四季,每当充满灾难的冬天来临时,我们要顶住。因为令人欣喜的春天就要来了!妈,我一定会记住您的谆谆教诲,我一定会,将您的心意一代代传下去!
  师:写得真好,掌声!
  生:妈妈,我终于理解了您的良苦用心,您要让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会遭遇挫折,也会遇到冬天般的寒冷,如果你放弃了,寒冷将会持续,如果你不放弃,春天般的温暖总有一天会来临的。
  生:妈,我终于理解了您的良苦用心。您小时候,生活是那样的苦,但您走过了人生一个又一个冬天,走向了充满了希望的春天。您在怀念啊!您想用您的苦来告诉我们,风雨后的阳光最灿烂,风雨后的彩虹最美丽。
  生:妈妈,我终于理解了您的良苦用心。您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在您的小时候,每当冬天来临的时候,您都要忍受着饥饿、寒冷和孤独,而春天的荠菜会给您带来无穷的希望。您让我明白了,要乐观坚强地面对生命的冬天!
  生:妈妈,我终于理解了您的良苦用心。您是想让我们懂得,冬天虽寒冷,但心中永远怀揣着希望,相信温暖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师:是啊,说得真好,永远怀揣着希望!是的,同学们,只要我们活在盼望中,人生的春天一定会到来!这两节课,我们通过学课文,知道张洁的人生有过许多冬天。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遭遇冬天,当冬天突然来临的时候,我们怎么办?……也许,这个让人百感交集的故事,和张洁那段坎坷的人生,会给我们以及在座的各位老师带去一些思索……下课!(掌声)

  板书
                我盼春天的荠菜
                冬  盼!  春
            饥饿 寒冷 盼!! 希望
           伤心 难忘 盼!!! 坦然
                 …………
 
《我盼春天的荠菜》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之一
作者:许珂
  
  【学习过程】
  一、讨论照片主题,引入新课。
  (出示战争中的儿童、贫困山区的儿童等照片)
  师:请你用心看,看他们的眼睛和表情,感受他们的心情……如果要给这些照片起一个主题的话,起什么主题?
  (生议论,发言)
  师:同学们,你们都是情感丰富的孩子,那么富有同情心,老师感到非常欣慰。刚才同学们说到了盼字,是呀,照片上的儿童们生活在苦难中,他们盼望吃饱,盼望和平,盼望学习。就像我们学的课文中的那个小女孩——(揭题)今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读读书上那个小女孩的期盼。
  师:在上节课中,我们知道因为饿,所以小女孩盼荠菜,她盼望荠菜能填饱肚子。那么荠菜还给女孩带来了什么,使她如此期盼呢?请你再读读课文的第九自然段,看看能从哪些语句中找到答案。
  [点评]:荠菜能填饱肚子,荠菜美味好吃,这是着眼于物质层面上的期盼。然而,纵观全文,对精神层面上的期盼才是作者的深意所在。许老师精研文字,胸有块垒,才会在新课伊始,宕开一笔,创设出“荠菜还给孩子带来什么”的问题情境,一个“还”字,不露声色地将物质层面的期盼引向精神层面的寄托。
  二、探究研读“坦然”,品读课文。
  1. 联系生活,自由朗读,初解“坦然”。
  生:我找到第九自然段的这句话:而挖荠菜时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作者如此期盼春天的荠菜,还因为那种坦然的心情。
  师:坦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坦然就是放松,没有负担,完全自由。
  师:你们在生活中什么时候是坦然的?
  生:我在做完作业后看电视的时候最坦然。
  生:我考完后,觉得自己做得不错,对得起自己,这时最坦然。
  师:请带着这种心情读读这一段。
  2. 联系前文,反复回旋,理解“坦然”。
  师:那么,文中女孩的那种坦然和我们平时的放松心情完全一样吗?
  生:不一样。我们体会的坦然是很普通的放松的感觉,而书上的小女孩是“再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粗木棍凶狠地追赶我”,那种放松的感觉应该跟我们不同。
  师:联系上下文学习,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的确,只有读懂小女孩被人追赶的故事,才能更深地理解小女孩的“坦然”。
  请你自由地读读4-8自然段,闭上眼睛想象,可以把画面想象在脑子里,也可以把自己当做这个小女孩,感受她此时的心情。在这些语句中,哪一个情景给你印象最深,让你对坦然有更深的理解?
  (1)一次回旋,体验害怕后的“坦然”:
  ①重点品读以下自然段:
  A.第五自然段
  生:(朗读)小女孩不顾一切地跳进河里,说明她已经害怕到了极点了。而挖荠菜时,小女孩就不必那么害怕了。
  师:你体会得真好,当小女孩跳进河里时,她已经顾不上什么了?
  生:顾不上寒冷的河水。
  生:顾不上可能会生病。
  生:顾不上生命的威胁。
  生:一切的一切,小女孩都顾不上,因为她实在太害怕了。
  师:是呀,那种巨大的恐惧甚至超过了对死亡的害怕,让小女孩“不顾一切”跳进河里。让我们跟着文字一起去想象吧。
  B.第六自然段
  生:(朗读)我仿佛看到了小女孩在河水中挣扎,感受到小女孩绝望和痛苦。
  生:我也找了这段。我觉得小女孩在河水里挣扎一定害怕极了,她自己都不知道她是怎么上来的。
  师:你们能通过想象走进那个故事里去,都挺会读书的。带着我们的感受读读这段。
  (生自由朗读)
  ②体会可怜女孩的“坦然”,再读重点句。
  师:读了这些段落,你能体会到,小女孩挖荠菜时那种坦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吗?
  生:对小女孩来说,挖荠菜时坦然的心情跟我们不一样,她不用再绝望,不用再痛苦,不用再害怕。
  生:小女孩的坦然是不必面临死亡的威胁、完全放松的心情,是很紧张后的放松。
  师:你们理解得真深刻。请你再读读这一句,体会小女孩的坦然吧!
  (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点评]:“坦然”一词,语感极其丰厚,它是对作者在精神层面对荠菜的一种期盼:没有威胁,没有害怕,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许老师以其敏锐的语感,紧扣“坦然”这一语感富矿,深入开掘,精心提炼,使学生不仅把握了“坦然”的表层意思,更感悟到了它的深层意蕴。针对“坦然”的深层意蕴,许老师采用了多种感悟教学策略,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形象再现”策略和“移情体验”策略。让学生通过想象,真切地看到了小女孩在河水中挣扎的样子;把自己当做小女孩,感受她的害怕、痛苦和绝望。这种感性化的学习策略,使语言文字的感悟,深植于人的情感、想象和心灵,在发展语言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
  (2)二次回旋,体验孤独后的“坦然”:
  ①继续品读,重点咀嚼以下文字:
  C.第八自然段
  生:(朗读)小女孩独自游荡在田野上,多么孤独无助。她在挖荠菜的时候就不用那么孤独了,荠菜就是她的好朋友,会招呼她,欢迎她。
  生:我也觉得这段很打动我,夜色越来越浓,乌鸦、羊儿都能回家,可小女孩却不敢回家。有了春天的荠菜,小女孩就能坦然地回家了。
  师:是呀,这个小女孩受了那么大的委屈,她本该扑到母亲的怀抱去痛哭一场啊,她为什么不敢答应,她怕什么?请你走进小女孩的心中,写写小女孩的怕。
  (生写小女孩的怕,汇报)
  生:我怕看到妈妈那双哀愁的眼睛。
  生:我怕地主追到家里找我算账,怕妈妈看到我的狼狈样子伤心。
  生:我怕地主报复妈妈,怕妈妈为自己不能让孩子吃饱而内疚。
  师:是呀,书上的小女孩跟你们一样懂事啊,来自别人凶狠的追赶也许还可以承受,而让自己的亲人母亲哀愁忧伤这样的精神折磨让她更加害怕。
  ②体会懂事女孩的“坦然”,再读重点句。
  师:理解了小女孩的怕后,你对她的坦然有了怎么样更深的理解?
  生:小女孩的坦然就是不再孤独无助。
  生:她的坦然就是让母亲不再哀愁,不再忧伤。
  生:在和荠菜做伴的日子里,所有的怕都烟消云散了,她觉得特别坦然。
  师:多么舒畅的坦然,多么懂事的坦然,让我们一起坦然地读这句。
  3、配乐朗读,释放情怀,表达“坦然”:
  师:在经历了冬天的饥饿、特别是精神上的百般折磨后,小女孩格外盼望春天的荠菜,格外盼望春天挖荠菜时那坦然的心情……
  (生配乐读第九自然段)
  [点评]对“坦然”的感悟和理解,既如“层层剥笋”,又似“步步登山”。层层剥笋,由表及里:放松心情——远离威胁——不再孤独,这是一种横向的深入感悟。步步登山,由低至高:坦然是一种放松——坦然是一种安全——坦然是一种自由,这是一种纵向的深入理解。许老师对教材的创造性的处理与把握,使整堂课脉络显得尤为清晰,面貌显得越发精神。
  三、总结全文思想,深化主题。
  1、师:学完了课文,你说小女孩为什么如此期盼春天的荠菜?
  生:因为她小时候吃不饱,所以她盼春天的荠菜。
  生:小女孩如此期盼春天的荠菜,还因为挖荠菜时那种坦然的心情。
  2、师:那么,小女孩期盼的仅仅是荠菜吗?
  生:不,她盼着每天都能吃饱肚子。
  生:小女孩盼着一年四季都是春天。
  生:小女孩盼着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就像我们在课前看到的那些照片上的孩子一样。
  师:是呀,他们有着共同的期盼。让我们记住荠菜,记住它曾经是一个小女孩所有的希望和梦想。请大家再深情地念一遍课题。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总评】
  这是一堂“情感型”的阅读课,情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学结构,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手段。这里的情,涉及到四个主体:一是文中人物的表现之情,二是文本作者的抒写之情,三是教师的浸染之情,四是学生的体验之情。而所有的情,又最终都应交汇和融合到学生的情感上。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如何缩短情感距离,让“四情”在学生心中得到交融?本课在这一点上给了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
  1. 情感为主线重组教材、构筑教程。本课以“坦然”为情感明线,以“期盼”为情感暗线,暗线寓于明线,明线归于暗线,一明一暗,交织延续,将困苦之体验,渴望之感受,同情之萌生融为一体。整堂课学生为情所动,因情而悟,缘情会文,融情于心,可谓怎一个“情”字了得!
  2. 综合运用感性化学习策略体悟情感。体悟情感,要在“举像”、重在“移情”、贵在“入境”。可以说,“像”、“情”、“境”是体悟情感的三大支点。本堂课在举像以生情、移情以悟情、入境以融情上可谓用心良苦、匠心独具。如“把画面想象在脑子里”、“让我们跟着文字一起去想象”、“把自己当做小女孩”、“写一写我怕”等等。
  3. 在复沓回环的比照结构中层层激情、步步悟情。课的主体结构,实质上是三次比照、三次回环。第一次是将日常的轻松与小女孩此时此刻、此情此境的“坦然”相比照,激发新的阅读期待,产生新的情感共鸣;第二次是将死亡的威胁与小女孩当下的"坦然"相比照,感悟这份坦然的安全,体会精神上的洒脱;第三次是将害怕孤独又甘于孤独的矛盾心情与小女孩当下的"坦然"相比照,体悟坦然背后的自由与幸福,激起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学生情感的生成,如阵阵的风吹向松林,又如叠叠的浪涌向岸边。

  (点评: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

  【作者简介】
  许珂,1989年参加工作,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教科室主任,小学高级教师,市教坛新秀,省小语会会员,省名师班学员,曾获省春蚕奖。在教学中,注重营造师生、文本平等和谐的对话气氛,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验,感悟课文蕴含的人文内涵,激发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以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教学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情趣。曾多次在全国、省、市区各级教学研讨会中开课,赴贵州、丽水等地支教,并参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论坛”的拍摄。
 
阅读(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