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四年级 >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实录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快乐读书屋七:锡林郭勒草原

《锡林郭勒草原》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北京市崇文区教育研究中心 王文丽 (执教)
山东德州跃华学校小学部  李怀源 (点评)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刚刚见面,我们彼此还不认识,我先来自我介绍一下:我叫王文丽。(板书名字)这个名字是我父亲给我起的,你知道他为什么给我起这样一个名字吗?
  生:他希望您又文静又美丽。
  生:他希望您又有文化又美丽。
  师:没错儿,他当初的确和你们是一样的想法。但是我在写名字的时候更喜欢用茉莉花的“莉”,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茉莉花很香。
  生:茉莉花是白色的,表示很纯洁。
  师:你们真是我的知音。茉莉花花朵很小,不张扬,但是香气怡人,洁白无瑕,所以我喜欢。
  谁愿意说说你的名字有什么含义?
  生:我叫崔晓晨。“晓”是拂晓的“晓”,“晨”是早晨的“晨”,我妈说,我是在早晨出生的。
  师:我想还有很重要的原因是早晨代表着希望,代表着生机。
  生:我叫刘佳。“刘”是我的姓,“佳”表示好的意思。我爸爸妈妈希望我一切都好。
  师:我也由衷地希望你一切都好。不知道你们发现了没有,这一个个看似简单的符号背后往往浸润着父母亲的深厚的情感。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字非常有意思,它的魅力就在于几乎每一个文字都是有情的,都富有生命的灵性,所以我非常喜欢做一个语文老师,喜欢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语文。你们喜欢学习语文吗?
  生:喜欢——
  师:接下来我们就共同上一节语文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内蒙古的锡林郭勒草原,感受草原特有的风情,享受语言文字带给我们的无边的快乐。
  [点评:和学生的交流初看有些平常是似曾相识的感觉,但这里的交流不只是为了活跃气氛,通过交流名字的含义,而是和后面的学习有着意义上的关联,把语文的情意和含义渗透进学生心底,让人感觉到暖暖的人文情怀。]
  (板书课题:锡林郭勒草原,学生齐读课题)
  师:“锡林郭勒”是这个草原的名字,读的时候要再连贯一些。
  (生再次齐读课题)
  师:有人知道“锡林郭勒”是什么意思吗?
  生:是草原的名字。
  师:你说得对!不过,“锡林郭勒”是蒙语,是译音过来的,它本身也有自己的含义,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生摇头)
  师:(出示一幅图画)你能不能从图上的内容判断一下,“锡林郭勒”有可能是什么意思呢?
  生:有清澈的河水。
  生:有很深的草地,那里的草长得很高。
  师:把你们两个说的合起来就差不多了。“锡林郭勒”在蒙语中的意思是山背后水草丰美的地方。其实我们平时接触到的一些蒙古族语言都有他特定的含义,比如:内蒙古自治区的省会是——
  生:呼和浩特。
  师:你知道的真多。“呼和浩特”的意思就是“青城”,绿色的城。有一个打篮球的蒙古族小伙子特别有名,高高的个子,他叫——
  生:姚明!(众笑)
  师:人家姚明是上海人。
  生:是不是巴特尔?
  师:就是巴特尔。“巴特尔”是小伙子们最喜欢的一个名字,它的意思是“英雄”。你们看,我们还没走进锡林郭勒草原呢,就已经长了这么多知识。咱们赶紧走进草原,领略一下还有哪些独特的风情?
  [点评: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题目的意思,让学生通过看图猜测,学生会有直观形象的感受。这种简单的探究,对学生而言却有着复杂的意义,能让学生养成遇到不懂得地方首先自己判断的习惯。通过“呼和浩特”“巴特尔”的拓展,让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有更多了解,而这些了解也没有脱离语文学习。]
  (指名按照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思考:锡林郭勒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哪些地方还不明白,一会可以提出来。)
  师:(纠正了几个字音)同学们读书基本做到了正确,流利,相信随着学习的深入,你会越读越好。谁来说一说,锡林郭勒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给我留下了美丽的印象。
  师:注意把话说完整。
  生:锡林郭勒草原给我留下了美丽的印象。
  生:新林郭勒草原给我留下了美丽的印象,而且充满生机。
  师:谁还有不同的见解?
  生:我觉得锡林郭勒草原不仅美丽、广阔,而且还是个种类很多的世界。(笑声)
  师:什么种类很多呀?
  生:动物和植物多。
  师:我认为课文中有一句话能够表达出你要表达的意思,能找到吗?
  生:锡林郭勒草原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师:谁能把刚才几个同学说的意思合并在一起说。
  生:锡林郭勒草原不仅广阔、而且美丽,又是个欢腾的世界。
  师:还可以怎样说?
  生:锡林郭勒草原既美丽、又广阔、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生:锡林郭勒草原不仅广阔、美丽,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
  (根据学生所说板书:广阔美丽欢腾的世界)
  [点评:通过第一遍读书,让学生对课文形成整体认识。随时指导学生说完整的句子,用不同的句子表达相同的意思,注意培养良好的表达习惯。]
  师:你在读书的过程中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不明白什么叫“嵌着”?
  生:我能帮他解答,我**的戒指上就嵌着宝石。
  师:你解释的真形象。课文中说“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就是说那湖水如同宝石镶嵌在一碧千里的草原上。
  生:我不知道什么叫“矫健”?
  师:课文中说谁是矫健的?
  生:雄鹰。
  师:请你联系一下雄鹰的特点想一想,矫健是什么意思呢?
  生:雄鹰在天上飞的时候,展开翅膀,让我们觉得翅膀特别大。
  师:不光是大,飞行的时候还特别有力。
  生:我觉得矫健就是雄伟、壮观。
  师:我欣赏你提到的这个“壮”字,不过,不是雄伟壮观,而是有强壮的意思。因此,强壮有力的雄鹰我们就把它叫做——
  生:矫健的雄鹰。
  师: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生:我不知道什么叫“小马驹”。(师板书:小马驹)
  师:别着急,我来给大家看张图,你们来判断一下,哪一个是小马驹?(出示图片,一批白色的小马正在吃奶)
  生:白色的那只就是小马驹。
  师:所有白色的马都是小马驹吗?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生:刚出生没多长时间的还在吃奶的小马叫小马驹。
  师:你描述的真准确。看老师在后面加一个字,这回该怎么读?(板书小马驹儿)
  生:小马驹儿。
  师: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读音不同了。
  师:是呀,加了儿化音了。感觉上有什么特别吗?
  生:觉得这个马特别可爱。
  师:那你再读读,读出它的可爱。
  (学生练读)
  师:草原上不光有马,还有成群的牛呢!我来考考你们,刚出生不久的小牛叫什么呀?
  生:小牛驹。(众大笑)
  师:老师们是笑你们学完了就想试着用,真不简单。不过你们说得不对,听老师告诉你们,刚出生不久的小牛叫小牛犊儿。(板书小牛犊儿学生练读)
  师:我再来考考你们,刚出生不久的小羊叫什么呀?
  生:小羊羔儿。(多人异口同声回答)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我从歌曲里知道的,有一首歌就叫《玛丽有个小羊羔》。
  生:我爷爷带我到市场买羊肉,卖羊肉的说是羊羔肉。
  师:通常人们说羔羊肉,不过跟你说的意思是一样的。
  生:我奶奶家养羊,我放假到奶奶家玩儿,听奶奶告诉我的。
  师:奶奶家是在农村吧?(生点头)看来,这种特殊的生活能够给我们特别的体验和认识。
  生:我是从电视里知道的。
  师:没错,电视可以带给我们大量的信息,也可以帮助我们学习语言。同学们,你们看,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字特别有意思,同样说“小”,称谓却各不相同。地上跑的大家都知道了,我最后再来考一个天上飞的。还记得刚才我们说谁矫健吗?
  生:雄鹰。
  师:有谁知道刚出生不久的小鹰叫什么呀?
  生:(皱眉思索)
  师:你们都是少先队员吧?少先队是不是有一个什么计划?
  生:雏鹰计划。
  生:我们做的一套操名字就叫雏鹰起飞。
  师:刚出生不久的小鹰就叫做——
  生:雏鹰。
  生:老师,我还有一个不明白的问题。蒙古包是什么呀?
  师:(出示图片)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居住的地方,他们喜欢把它称作白莲花,多美的比喻呀!
  [点评:根据本课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的词语,用了几种不同的方法,一是通过被形容的物体猜想(雄鹰);一是出示了图片,根据图片自己表达(小马驹、蒙古包);一是由此及彼(小牛犊、小羊羔)。符合三年级学生特点
  也突出了课标中对于“词语”理解的要求。]
  [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局限于词语,说明要么预习不充分,要么是平时没有质疑的习惯。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提出问题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学生才会有比较有价值的问题提出。这些词语学生可能真的不懂,对他们而言,弄懂词语意思也是有价值的,但是从长远来看,学生应该养成自己查字典了解词语意思的习惯。对于词语的质疑,也说明学生对文章本身是忽略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共性”。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其中就包括质疑习惯。只有慢慢训练,形成了能力,才能形成习惯。]
  这篇课文写得也特别美,你最喜欢哪些段落?把你感受深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一会我们来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读书,教师行间巡视)
  师:谁愿意给大家读草原美丽、广阔这一部分?
  (指名四位同学读一、二自然段)
  师:这几位同学读得很认真,但是我都不能给打满分,知道为什么吗?
  生:没有感情。
  师:怎么就有感情了呢?我们看第一句,“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草原的天空到底有多蓝呢?(出示图片,学生情不自禁发出慨叹“哇——”)
  师:能不能告诉我“哇——”的背后是什么意思?
  生:草原的天空太美了,太蓝了。
  生:草原的天空一点杂质都没有。
  生:比我们郑州的天空蓝多了。
  师:从你们的发言里我听出了赞叹,那就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再来读这一句。
  (学生读,教师相机再指导朗读“一直铺向远方”。)
  [点评:在学生读书的基础上出示图片,用形象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把文章读得更好。同时,把语言文字描述的形象建立在学生心里。]
  师:我听到有的同学在读“青青的野草”的时候特别好,从他的朗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草的可爱、草的质地,还有他对于草的感情。这样的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你们知道十来岁是多大吗?
  生:十岁左右。
  师:你们现在有多大?
  生:我十岁。
  生:我九岁。
  生:我们班还有十一岁的呢!
  师:于是,你们都可以称作是——
  生:十来岁的孩子。
  师:站起来比一比,看看草有多深?
  在这么深的草丛中捉迷藏,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多有意思呀!请你读出其中的情趣。
  (指导学生“捉迷藏”要读得稍快一些,体会欢乐的童真。)
  [点评:结合学生的实际指导读书,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体会文中描写的乐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师:高低不平的草滩上还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那么到底有多清亮呢?你能不能用“湖水清亮得可以……”来说一句话。
  生:清亮得可以见底。
  生:清亮得可以看见小鱼。
  师:谁能把他说的这句话说得更具体一些,清亮得可以看见什么样的小鱼?
  生:清亮的可以看见自由自在嬉戏的小鱼。
  师:谢谢你带给我们这么美、这么富有情趣的画面。
  生:清亮的还可以看见水中的小虾、鹅卵石、还有水草。
  师:谁能把他说的这句话也说得具体些?
  生:清亮的可以看见水中你追我赶的小虾,奇形怪状的鹅卵石,还有碧绿的水草。
  师:你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真是一洼洼富有诗意的清亮的湖水。
  谁能把刚才他们几个人说的内容梳理一下,连成一段话来说?湖水清亮得可以…可以……还可以……
  生:湖水清亮的可以看见自由自在嬉戏的小鱼,可以看见可爱的小虾和鹅卵石,还可以看见碧绿的水草。
  生:湖水清亮的可以看见自由自在游动的小虾,可以看见五颜六色的贝壳,还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
  师:这样的湖水,我们就把它称作是——
  生:清亮的湖水。
  师:我们就可以说这样的湖水,非常——
  生:清亮。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清亮”)
  [点评:这一段的学习,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语文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教师引导学生把句子说得更具体,“清亮得可以看见什么样的小鱼”“你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真是一洼洼富有诗意的清亮的湖水”“谁能把刚才他们几个人说的内容梳理一下,连成一段话来说”,这样一步步学生知道了怎样才能说具体。从学生的表现来看,确实说得不错。]
  师:出“红色”“粉红色”“宝石蓝”这样的颜色特点,理解“阵阵清香”)
  师:我发现有人读得是“阵阵清香”,有人读得是“阵阵——清香”,你认为那一种好?为什么?
  生:我认为“阵阵——清香”好,因为草原上有风,而且是一阵一阵的。
  师:每刮来一阵风,就带来一阵清香,再刮来一阵风呢?
  生:就又带来一阵清香。
  师:所以,应该是像那位同学读得那样——“阵阵——清香”。
  什么是清香啊?
  生:就是特别特别香。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清香应该是淡淡的香味。
  师: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清”应该是“清淡”的意思。
  师:我同意你的看法,这里的“清香”除了花香,还有什么的味道?
  生:做饭的味道。(众笑)
  师:我想那不是清香,一定是饭香。
  生:草原上下过雨之后,泥土也会散发出香味,还有小草。
  师:你好像真的在草原上生活过,的确是这样,这清香里还有草香和泥土的气息。如果你想让这醉人的味道在你身边多停留一会儿,你该怎样读呢?
  (学生练习读,体会草原花朵的美丽和清香。)
  师:如果你能够这样带着感受来读课文,我就该给你打一百分了。
  (学生练习读一、二自然段,指名汇报,教师评价)
  [点评:指导学生理解“阵阵清香”,从读法的不同理解含义,有新意。]
  师:能把这两段背下来吗?(生在教师的手势和语言的引导下背诵)
  师:你们怎么读得这么好,而且这么快就背下来了?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说不清楚,莫名其妙。(众笑)
  师:说是莫名其妙,其实肯定有方法,我想可能因为你综合了多种方法,一时还没有总结归纳出来,所以感到莫名其妙。我们一起来听听别人是怎么归纳的?
  生:看老师的手势。
  生:一边想象一边背诵。
  师:也就是说把语言文字变成头脑中的画面。
  生:多读几遍就背下来了。
  师:熟读成诵,多么朴实而有效的方法。
  生:记住每一句话写的是什么,再把这几句话连起来。
  师:也就是说抓重点词语,再发现联系。
  生:让自己身临其境,仿佛真的站在大草原上,感到心情舒畅就读得好,背得快。
  师:你的意思是读书时要使自己入情入境,真了不起。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草原美丽广阔这一部分,你们自己发现了怎样就可以读得好、背得快,接下来就请你们自己学习“草原还是个欢腾的世界”这一部分,给大家三分钟练习的时间,可以互相点评,然后请同学来汇报。(学生练习读书,同桌互评)
  (指名汇报,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雄鹰的矫健”“百灵鸟歌声的动听”“小马驹的撒欢”,“黄羊的奔跑速度之快”等。)
  [点评:让学生积累,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并且让学生自己感悟背诵的方法。平时说授之以渔,而这“渔”怎样授予?在这里有了很好的回答,方法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的田野里自己去感悟,起码是有所感觉而不是一头雾水。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并且给学生创造不断验证的机会,让这种方法逐渐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
  师:课文中说到的居住在蒙古包里的小牧民,你们知道什么样吗?
  生:头上包着头巾,身上穿着长袖子的袍子,手里拿着鞭子。
  师:那他们是不是光放牧不上学呀?
  生:不太清楚。
  师:(出示身穿蒙古族服装的少年儿童在教室里上课和举行升旗仪式的照片)你们看,这些小牧民呀,平时也和你们一样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每到周一的早晨也要在操场上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不过,到了闲暇的时候,他们可就能够起在马背上尽情驰骋,那样子神气极了。你听,他们还在唱呢!唱的什么呀?谁听清楚了?
  生: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师:你们会唱这首歌吗?唱唱让我们都来听听。(生唱)
  师:你们唱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作曲家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个曲谱呢?(师范唱)“白云下面马儿跑——”为什么这个“跑”字音调要拉得很长呢?(带领全班同学用手在桌面上模拟马蹄的声响,体会马群由远到近,再由近到远,进一步体会这一句应该怎样读。)
  (放录像,在蒙古族著名歌唱家德德玛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声中感受草原的美丽、广阔、生机勃勃,师生均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
  师:看了这段录像,再结合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谁能说说,此时此刻,你有怎像我现在居住的这个城市,还有汽车在污染环境。(笑声,掌声)
  师:看得出来,你都想做一个草原人了。
  生:我想亲自到蒙古看一看。
  师:不是蒙古,是内蒙古,要是蒙古就出国了。(笑声)
  生:我想亲自到内蒙古草原去看一看,在草地上打几个滚,或者也骑在高高的马背上,做一个神气十足的小牧民。(掌声)
  师:你们说的好极了!看来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要做一个草原人,要把草原当作我们自己的家,而事实上,这广袤、美丽、生机盎然的草原的确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怀一起来朗读这样一首小诗,结束我们这次饶有兴致的草原之旅。
  生:(全体起立,齐读)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唱,一湾碧水映晚霞。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洒,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掌声)
  [点评:图画、音乐、影像、歌词、文章、诗歌,构成了一个丰富的感知体系,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感官去充分接触美丽的大草原,所以才有了学生的精彩发言。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就这样融洽的结合在一起。文本的美传递到了学生心中,最后才有了这样的优美和谐。]

  总评:这个教学实况的典型特色是从始至终荡漾着情感的波浪,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体验去读书,去领悟。学生在和谐的情感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体验到学习语言、想象情景带来的快乐。语言学习和情感变化相互交融,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对草原的知识了解多了,对草原的感情也从无到有,由淡变浓。在这个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说句子、背诵文章这些工具性的训练都浸染在浓浓的人文情怀中;对草原的热爱,对自然美景的感叹,这些人文情感的渗透,又是和学习课文语言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样工具性的训练因人文关怀而变得自然温暖,人文性的渗透因为没有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而充实丰满。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巧妙得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在一起,成为语文学习这条船的两只桨,学生在这样的船上,既学会划船的本领,又能欣赏到沿途美妙的风光,心灵会在蓝天白云间自由飞翔。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