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四年级 >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实录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清平乐·村居

在审美体验中学诗词
——《清平乐 村居》教学实录及点评
作者:王杰英
  
  [教学实录及点评]
  一、读悟比较,发现韵律美。
  师:自开展诗文背诵大赛活动以来,很多同学都积累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好诗,谁能给大家来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
  生:《早发白帝城》、《从军行》、《竹枝词》、《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同学们积累得真多,背诵得趣味盎然;看来大家都很喜欢学习古诗。今天我们要新接触一类与古诗相似的体裁:词(板书)
  投影仪出示全词:
     清平乐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师:配古典音乐(古筝曲)范读全词。
  师:大家都沉浸在词的美妙意境中了!也想来读一读吗?
  生:自由地多遍地诵读词,随后指名多人次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多投入啊!读着这首词,你发现题目、语言形式上,词与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生1:诗只有一个题,而词的标题有两部分组成。
  生2:我知道词有词牌名,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而它的题目是“村居”。
  师:你真会发现,词牌名“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的词,每首46字。再如毛泽东有首词是《菩萨蛮大柏地》,“菩萨蛮”也是这首词的词牌。
  生3:诗只有一段,而词有上下两片呢!
  生4:我发现诗中每句话的字数都是相同的,要么五字,要么六字;而这首词的每句话字数不同,四字、五字、六字、七字都有。
  生5:我读着读着,感受到“小、草、好、媪”是押韵的,“东、笼、蓬”也是押韵的;看来,诗一般只押一个韵,而词可以有两个呢!
  师:古诗每句字数相同,整齐划一;而词却是字数不等,读来倒另有一番丰富多变、节奏明快之感呢。想再读体会一下吗?
  生:自由读,随后配古筝乐齐读。
  [点评] 古诗词,不管是何种句式,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炼,风格明朗,读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儿童都很喜欢。此处设计,正是基于学生阅读古诗兴趣及读诗经验之上,将此浓厚兴趣迁移至学习词中来。随后,在听范读感受、多遍自读自悟中,体验发现词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词牌名与题的关系特点。所有词的形式特点,均由学生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体验而得,老师听做的,只是梳理与丰富,并在再一次饶有兴味的朗读中,词独有的韵律之美,在孩子们动情、有致的朗读声中细细流淌着。
  二、想象描绘,体味意境美。
  师:(出示插图)瞧,这就是作者笔下的村居风景。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插图,说说你已经读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了呢?
  生:自学思考批注、小组学习汇报、指名大堂交流:
  生1:这是一幅农村景色图,我知道了“村居”就是居住在农村院落。
  师:你很会看图,当时,诗人辛弃疾因奸官弹劾落职,长期隐居江西信州乡村。
  生2:“茅檐低小”就是说茅草屋子很是矮小。
  生3:“翁媪”从图中知道就是一对老公公老婆婆夫妇俩。
  生4:“溪上青青草”就是说村子前小溪边长满了浓郁的青草。     〖你正在浏览《课文网》提供的文章〗
  ……
  师:同学们自己都快读懂这首词了。还有不明白的吗?
  生1:为什么说“小儿”是个“无赖”呢?
  生2:这里的“无赖”可不是我们现在说的“无理取闹的人”,而是说小儿子伏在荷花池边剥莲子吃呢!
  师:多么宁静优美的村寨,多么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啊!同学们,让我们就随着作者的描述,一起走进这如诗如画、清新恬静的乡村生活画卷中,谁能将看到的四周环境、人们的生活场景,有序有情地描述一下呢?
  生1:在一个人烟渺渺的小村落里,住着一户家庭。这里很幽静。他们仅居在一个矮小的茅屋里。一对白发夫妻坐在门口闲聊,老爷爷微微醉了,东倒西晃,不时要老伴儿扶着。“老婆子,如……如今我们生活美满……哪!”“是啊,我们白头偕老,又喜得三子,真是赛过活神仙呐!”
  篱笆后边,有一片翠绿的的竹林。芭蕉叶影投在了篱笆上。一亩见方的豆田上,大儿子正辛劳地锄苗,汗滴溪下土。二儿子心灵手巧,正用薄竹片专心致志地编织精致的鸡笼。庭院上种植了一棵老枣树,苍劲有力,垂挂在枝杈上的绿叶丛中,长着令人垂涎欲滴的红枣。荫下,调皮可爱的小儿子正趴在池塘边,剥开莲藕吃莲子,不时咂着小嘴。池塘上泛着绿意,溪中流水淙淙。硕大的荷叶托着水上芙蓉——荷花,还泛着青春的红晕。
  多么令人向往的乡村世界啊!
  生2:在幽静、清新的小村子里,居住着一户人家,是那么温馨、和睦。他们的房屋十分小,茅屋门口,不知谁家的一对老夫妇,带着醉意,操和东吴口音在闲聊呢!他们是那么融洽,那么亲热,感情可好哩!门前,有一棵枣树,树干苍劲有力,枝繁叶茂;隐隐约约,还可以从油亮的绿叶中发现几颗红枣正在随风摇晃呢。屋后,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叶片清翠欲滴。一旁几棵芭蕉,是多么充满活力呀!再放眼望去,一大片豆地映入眼帘,那上面,还有老夫妇的大儿子正在锄草。二儿子呢?正坐在空地上用竹条编织鸡笼。最顽皮的小儿子伏在地上,天真地玩弄着莲蓬。小儿子的前面,是一个荷花塘,巨大的莲叶生机勃勃,一阵风吹过,绿叶摇摆着,唱着歌曲,连亭亭玉立的白里透红的莲花也随之翩翩起舞。
  多么朴素的一家呀!
  [点评] 这首词短短四十六个字,充分展示了乡村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人们平和无忧的生活画卷,意境深远,情意悠长。在学生结合画面及已有生活经验读懂词句含义之后,便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仿佛走进这生活画卷,去亲身感受,并语言描述。这样抛弃了繁琐古板的分析和诗意的死记硬背,在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中,各自感受着诗词独有的意境之美。
  三、情境表演,体验情感美。
  师:多美的意境啊!这宁静悠闲的生活的确让人向往。愿不愿意当当老公公、老婆婆,体会一下真正的田园生活?想象一下,带着酒意操着吴语的老夫妇会亲热地聊些什么呢?
  同桌:扮演老夫妇,从眼前三个儿子,神聊至当年情景,那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表演让全班学生捧腹大笑。
  师:表演之中,你充分感受到了什么?
  生1:这种生活真惬意舒适,作者对这与世无争的生活一定也是很向往喜爱的。
  生2:这样的生活真是太宁静、祥和了,我也想和作者一起过这种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
  师:同学们已充分感悟到了作者在词中所寄寓的浓浓的情与淡泊名利的生活志趣了,真了不起!
  [点评]这是本堂课上最闪亮出彩的一环!孩子们扮演着一对老夫妇,坐在茅屋前,带着酒意神聊,此情此景,仿佛真让人看到了美好的田园生活。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对名利的淡薄,对自然真实,恬静有趣的生活之神往,以及其生活追求,经学生们的动情演绎,此情已洋溢于每位学生的心间。学生亲身体验到了作者思想情操之美,仿佛沉浸其中,接受心灵的洗涤。
  四、用心书写,表现作品美。
  师:很多书法爱好者都喜欢将诗词作品作为书写内容,不仅语言文字美,诗词意境美,而且扇形、圆形的各种纸型也增添了作品的形式美。(出示)。这就是我们学校几位老师书写的《清平乐村居》作品。感觉怎样?
  生1:十分漂亮,很雅致。
  生2:很有古典风味
  ……
  师:同学们愿意也来写一写吗?
  下发钢笔字专用书签,生书写作品。
  [点评]近阶段,大家写字升级升段的兴致依然浓厚,有学生向我提议能否写于钢笔字作品纸上?我听后茅塞顿开,一幅幅各种纸型的名家书法作品在我眼前闪过。于是,将以往的抄写诗词换了形式,并由学校老师的精美作品激发兴趣,让孩子们一幅幅同样精美的作品,给这节充满审美体验的诗词教学课,画上一个美的句号。
 
醉里窦音真媚好
——窦桂梅老师《清平乐·村居》课堂实录及点评
窦桂梅
  
  整理:江苏省泰州市海光中心小学彭顺羊
  点评:江苏省泰州市海光中心小学刘飞
  11月23日,有幸在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的“2006江苏省小学校长培训班”的研讨活动上聆听了窦桂梅老师的《清平乐·村居》,感受了她火热的激情,感受到她深厚的教学功力、扎实的语文功底。

  师:板书:居
  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什么?
  生:想到房子。
  生:想到家。
  师:板书:吴音
  “吴音”什么意思?
  生:(读书后注释)江西上饶地方口音,在春秋时代该地区称吴国,故叫“吴音”。和北方的语言相比较有轻细、柔软之特点,常称“吴侬软语”。
  师:(纠正读音)上饶(shànɡ ráo)吴侬软语(wú nónɡ ruǎn yǔ)再读一读
  生:读。
  师:“吴音”泛指江苏、浙江方言。我们泰州在江苏,泰州方言也属吴音。我想听听同学们用方言向老师问好。谁来试试?
  生:(用普通话)“窦老师,您好!”
  师:不是方言,跟窦老师的北方话没多大区别,我想听方言。
  生:(用方言)“窦老师啊,你好啊!”
  生:窦老师啊,你真漂亮啊!
  师:哎哟哟,真好哎!让我感到格外的亲切。
  赞可夫说:“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窦桂梅老师课前没有和学生接触,但这种瞬间即逝的课始交流一下子拉近了她和孩子们的距离,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只有真正的艺术才能产生强烈的共鸣。站在课堂上的窦老师,犹如一团激情燃烧的火焰,迅速点燃了学生,这个课堂一下子沸腾起来。让学生用方言问候,看似闲笔,实则为后面品悟词中的“醉里吴音相媚好”埋下了伏笔。
  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师:“破阵子”是词牌名,词牌名表示一种节奏,一种情境。词的作者是。
  生齐读:辛弃疾
  师引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师:放音乐。(一段描绘古战场的音乐)从音乐声中你听到了什么?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听到了战场上的声音。
  生:我听到了金戈铁马。
  师:是啊,气吞万里如虎的战场。下面我们再听一段音乐。放音乐。(一段舒缓的江南丝竹)谈谈你们听后的感受。
  生:舒缓的音乐。
  生:动听的音乐。
  师:可以是哪一首的词牌呢?
  生:卜算子
  师:还可以是哪一首词牌?
  生:清平乐。
  师:板书:清平乐
  生:读“清平乐”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窦桂梅老师提出要“超越教材”,这节课就是很好的体现。她巧妙地把词人的另一首词《破阵子》引入本节课的学习,此处借助两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到了两个不同的词牌的风格,感受到了诗人不同的心境,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坚实的铺垫。
  师:(将题目补充完整)我们一起来读读题目。
  生:读“村居”。
  师:读了“村居”,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农村里的房子。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的房子。我想到了一首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真好。他想到了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我们还想到什么?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低矮的草屋。
  师:说具体一点。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的草屋,矮矮的,很少的几户人家。
  师:引读《村居》。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指名读《村居》,相机指导朗读。
  wēnɡ ǎo wò bāo lián pénɡ
  翁媪卧剥莲蓬
  师:为什么念bāo?
  生:表示把东西的皮去掉时念bāo。
  师:“莲蓬”的“蓬”我们平时念轻声,这里为什么念pénɡ?
  ……没有人知道。
  师:同学们,这里是诗词里和仄、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东、笼、蓬”。
  师: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我们来喘一口气作为停顿。(指导朗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生齐读。
  师:古人颂诗时往往还会有动作,(模仿古人摇头状)我们加进动作再来读一读。
  师生齐读。
  师:古人读诗时还会手舞足蹈,像这样(有节奏地手舞足蹈),师生齐读。
  师:诗词是讲究平仄的。平声就是阴平和阳平,声音要拉长,仄声就是上声和去声,声音要短促。老师引读,用手势舞出节奏指挥学生朗读。(师生齐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古诗词,不管是何种句式,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炼,风格明朗,读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儿童都很喜欢。此处窦老师基于学生阅读古诗兴趣及读诗经验,将此浓厚兴趣迁移至学习词中来。在听范读感受、多遍自读自悟中,体验发现词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词牌名与题的关系特点。所有词的形式特点,均由学生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体验而得,老师所做的,只是梳理与丰富,并在一次又一次饶有兴味的朗读中,品味词独有的韵律之美,在这一次又一次看似夸张的朗读中,在语音的扬抑、节奏的缓急中逐渐入情入景。
  师:读了三遍后,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答看到的画面,教师就用视频出示画面,并要学生读相应的句子。
  师:把几幅画拼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再仔细看看,画中好像缺少了什么?
  师:放流水声。
  生:少了溪水。
  师:对。小溪怎么流的呢?
  生:缓缓地流着。
  生:叮咚地流着。
  生:潺潺地流着。
  师:说得真好。绿水村边绕,这溪水把几幅画连起来,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让我们在这潺潺的溪水声中再来读地读这首词。
  放音乐,师生齐读。
  师:古人用字讲究不重复,可这首词中用了三个“溪”字,重复吗?为什么?
  生:不重复。因为这里的三个“溪”表示不同的意思。
  师:具体说说看。
  生:第一个“溪”是说在溪岸上,第二个“溪”是说在溪东,第三个“溪”是说在溪头,就是在小溪的上游。
  师:说得真好。这里的三个“溪”表示三个不同的地方,并不重复。诗人会在哪儿呢?他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
  生:诗人会在屋外。他看到了小溪。
  生:诗人会在屋里,看到了翁媪相媚好。
  生:诗人会在小溪边,看到了大儿在溪东锄豆。
  师:具体在哪儿?
  生:在溪对岸。
  生:诗人在溪边看到中儿在织鸡笼。
  生:诗人在溪边游玩,看到了小儿在溪头剥莲蓬。
  师:诗人可能是诗中的人吗?为什么?
  生:诗人可能是诗中的老翁。
  生:诗人可能是诗中的小儿。
  师:放溪水音乐,引读。(让我们再来读读,把诗中的人、景印在心里。)
  师:谁来用一个字概括一下你读后的感受?
  生:美。
  生:爽。
  生:好。
  师:最好能用诗中的一个字。
  生:醉。
  师:“醉”字好啊,(板书:醉)村里的景让人都醉了。沉醉不知归路。那咱们就不回去了,和这家翁媪聊聊。引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相媚好”什么意思?
  生:互相夸奖赞美对方的好。
  师:想象一下,他们会怎么夸赞对方的好?
  生:我来说翁夸赞媪,翁对媪说:老伴啊,你真能干,为我生了三个儿子。
  生:翁对媪说,老伴啊,你真漂亮啊,这么大年纪了还是这么美。
  ……
  师:我们再来夸一夸翁吧。出示: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
  生: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老头子,你也很能干,家里全靠你一个人劳动才能维持生活。
  生: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老头子,你真能干,三个儿子全靠你来教育,家里的生活全靠你一个人。
  ……
  师:执子之手,白头偕老。唱(《最浪漫的事》)我们来送他们一个“媚”字,一个“媚”字,让人醉了。我们再来夸夸三个儿子。先来夸夸谁?
  生:我来夸大儿:你真能干,知道帮爸爸、妈妈干活了。你真勤劳!
  ……
  师:是啊,引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也许什么也没说,就这么媚好,就这样让人醉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窦老师围绕抓住了一个“溪”字,以它为核心,让学生全面感知了词的内容;抓住了一个“媚”字让学生感悟了词的意境;“夸赞”的设计,更是引领学生揣摩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在口语训练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感受。
  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小儿就在溪头莲蓬处。”小儿是怎么剥莲蓬的?
  生:卧在那儿剥莲蓬。
  师:“卧”什么意思?
  生:趴的意思。
  师:带进诗中去读一读。
  生:溪头趴剥莲蓬。
  师: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趴”没有“卧”好,不生动。
  师:还可以用哪个字?
  生:躺、睡。
  师:带进去读一读,好不好?为什么?
  ……
  师:那你是怎么理解小儿是怎么卧的?可以是趴着,可以是躺着,还可以是侧着身子,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怎么卧舒服就怎么卧。师:看他的小脚丫,你能让它们动起来吗?
  引领学生以手代脚丫自在地动,使小儿悠然自得的心情跃然纸上。
  师:在看他的神情,他怎样剥的?送他一个词。
  生:聚精会神
  生:全神贯注
  生:目不转睛
  生:专心致志
  送一个词给他,他在剥莲蓬时态度怎样?
  师:这一动一静,让人醉了。板书:醉中有最
  师:那大儿、中儿他们就不喜欢吗?
  生:喜欢。
  师:你有调皮的时候吗?父母是怎么责备你的?
  生:调皮鬼,你怎么不听话?
  生:小捣蛋,……
  ……
  师:看似责备,实则喜爱。所以说他是“无赖”。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生:和睦的家庭。
  生:和谐的家庭。
  师:我们不是在创建和谐社会吗?这样的家庭你羡慕吗?
  师:看到这情景能不羡慕吗?他更羡慕小儿,所以写了(引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短短四十六个字,充分展示了乡村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人们平和无忧的生活画卷,意境深远,情意悠长。在学生结合画面及已有生活经验读懂词句含义之后,窦老师便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仿佛走进这生活画卷,去亲身感受,并语言描述。一个“卧”字的引导抛弃了繁琐古板的分析和诗意的死记硬背,在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中,各自感受着诗词独有的意境之美。
  师::酒不醉人人自醉。经历了征战二十多年沙场的作者,他会怎么想?
  生:要是人人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多好啊。
  生:要是没有战争,天下太平多好啊。
  ……
  师: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翁:你家这么多人就住在这茅屋里,冬天来了,你们怎么过?你们为什么还总是笑容满面呢?
  生:我们虽然住得不好,但是我们一家和睦。
  生:我们居住的条件虽然不好,但是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很快乐。
  ……
  师:茅屋虽小,我住觉宽。物质的富有怎抵得上精神的富有?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啊。
  师:诗人住在这村子里,他想到了什么?
  生:平安。
  板书:安居乐业
  师:我们再来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师生齐读
  师:征战沙场,诗人最渴望的是什么?
  生:没有战争。
  生:国泰民安。
  ……
  师:板书:居危思安
  师:同是醉里,所处的地点不同,但是所想的是相同的,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醉在村居”,这才是所有人的精神家园。
  师:伴着音乐《明月几时有》,唱《清平乐·村居》
  下课。

  两首词的对比,有利于使画面立体起来,激起兴趣;有利于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田,展开对话;有利于学生走进作者的心里,产生共鸣;有利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营造出多彩的课堂!在这样的对比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对名利的淡薄,对自然真实,恬静有趣的生活之神往,以及其生活追求,经学生们的动情演绎,此情已洋溢于每位学生的心间。学生亲身体验到了作者思想情操之美,沉浸其中,接受心灵的洗涤。最后有两首词中的“醉”的不同找到了对同样的“安”的向往,把整节课的教学落实到一个“安居”上,透视出教者的教学智慧,和对文本的深度把握。

  总评:
  听完这节课,对窦桂梅老师有这样的印象:
  她是一个对小学语文教学充满激情的人。就如她自己所说的“激情不老”一样,这种激情不是娇柔造作装出来的,这种激情来源于对教育事业和教育对象的真爱。教师从跨进教室的那一刻起,她的精神状态就直接感染和打动了学生,就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在这样的氛围下,孩子们由“知之”到“好之”再到“乐知”,整节课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激情来源于什么?智慧来源于什么?来源于教者厚重的积淀,来源于作者孜孜不倦的学习。我们注意到,在这节课中,窦老师自己说出和引导学生说出了近三十首的古诗词,信手拈来,得心应手,没有深厚的语文积累是做不到的。
  “你的美无声无息,不知不觉让我追随;你在我眼中是最美,每一个微笑都让我沉醉。……”什么最美?投入学习的学生最美。什么最美,投入教学的老师最美。什么最美?语文教学最美。这种美,“只有相爱的人最能体会,你明了我明了,这种美妙的滋味”让“陷入爱情中的我们不知疲惫,为了伴你左右与你相随。”
 
第三届情智语文《清平乐 村居》听课笔记
佚名
  
  一、课前谈话。
    听说我们开设了情智阅读课,我先来考一考你们的情智。
    冬天来了,春天()。
    春天来了,春风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指名背诵《咏柳》。
    齐背最后两句。
    齐背最后一句。
    为什么说春风似剪刀?
    为什么不说二月春似菜刀?
    剪出来的叶子是精制的。
    剪,由裁剪我们就可以想到春姑娘。
    一般来说,花和叶子谁最好看?
    齐背杜牧《山行》最后一句话。
    满山红艳艳的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在一些诗词中,有些句子看是矛盾,看似与常规不同,但恰恰是有生命的。

  二、学习新课
   1我们继续来读《清平乐村居》。
   2这是怎样的村居呢?你能看到怎样的图画呢?
    自读两遍。
   3你看到什么样的图画?
    一条小溪两岸上长满了青草。一对老夫妇坐在屋檐上,十分亲热,一边喝酒一边聊天。
    解释相媚好。
   4板书“茅”。
   5如果你是一个被贬的官员,你看到一个茅屋,你能觉得()。
   6这温馨怎么来的?
   7和睦的家庭怎么读出来的。
   8他看到老夫妇俩在聊天的那一幕,齐读。
    板书:相媚好。
   9这里的媚是媚好的意思,谁来组词〉
    这些都是描写什么的?。
    翁媪。
   10读,就是老头子老太婆?
   11老婆子老头子喝酒聊天,絮絮叨叨,为什么在辛弃疾眼里就那么美好呢?
   12他肯定很羡慕这对老人,他们是那样的无忧无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齐读,想象辛弃疾略带一点醉意,沿着小溪前行,看到一对……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看到这样的情景,他怎能不感到媚好呢?
    再读。
   13这里的醉仅仅是喝醉了吗?
   14是谁在陶醉?
   15我们在读的时候,谁在陶醉。
    自由练读。指读。齐读。
   16你觉得这是什么样的村居?
   17刚才我们从文中看到了一些看似矛盾的地方,通过我们读书,体味,却发现村居是和谐的。下阕你能不能发现看似有矛盾的地方吗?
    自读。指读。
   18古诗中,一般都不能重复,但是课文里却有三次用了溪。
    板书:溪上、溪东、溪头。
   19为什么小儿子无赖,却是最喜欢呢?
    作者用了三个溪字是不是重复呢?
   20我还有一个不明白,如果你到农村去旅游,你看到有人在锄豆子,有人在织鸡笼,你会感到有诗意吗?
   21你觉得他的心情如何?
   22我们从平淡琐碎的细节可以看出,是怀着平民的心态的去看,是因为心中有诗意,才能看到诗意,是对农民生活有美好的情感。
    指名朗读。感觉的缺了点什么呢?
    配什么样的音乐?
    开心的,优雅的,有乡村气息的,悠闲自在的。
    最美的音乐还是在我们的心中。这节课我们听懂了清平乐,听懂了辛弃疾的声音,这声音从以前多年前传来:茅檐低小——
    齐读。
   23这个声音是清平的,作为爱国词人,他发出的更多的是慷慨激昂的声音,这样的声音我们以后再去听。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茅——醉?
             相媚——翁媪?
             溪上、溪东、溪头。?
              最喜——无赖?

  附课堂实录

  课前唱歌:(校园歌曲,唱得真好,简直就是一个合唱团,北小的学生真的很棒。)
  课前准备:课件一个
  聊天:
  师:冬天到了
  生:春天还远吗?
  师:春天来了,春风吹在身上什么感觉?
  生:暖洋洋,
  师:能不能用刀子来形容,能不能背一下贺智章《咏柳》,春风是不是剪刀:为什么不用菜刀?
  生:把春风比作尖刀,春风是柔柔的,剪出来的是精致的。
  师:背背杜牧的《》满山红艳艳的给我们什么感觉?
  开始上课。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呢?请自己读两遍。
  指名读上片,师点评;读出了韵律,谁能再读读。
  生:齐读上片
  师:你看到了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屋子?
  生1:一个茅屋
  生2:我看到了一对老年夫妇在喝酒。
  师:板书:茅,假如你是一个大将军,一个大文人,你会觉得这个茅屋有诗意吗?
  一生:和农村的田野、小溪融合在一起很和谐。所以……
  师:点评,她的意思是茅屋搬到南京就不美了。你们觉得呢?
  生1:我觉得他觉得有点温馨的感觉。
  生2:作者被贬了,他会觉得老夫妻生活无有无虑,所以觉得温馨。
  师:读出温馨的感觉。板书:相媚:请用“媚”组词,
  生:组词,是讲女性的。
  师:形容年轻女性的?在这里是写谁的?
  生:形容情侣的,文中指“翁媪”
  师:辛弃疾看到后是什么感觉?
  生:羡慕;想念自己的妻儿,父母;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觉得一家人团聚很幸福……
  师:读,这是多么惬意的情景啊,他看到这样和谐的画面怎能不羡慕呢。
  这里的“醉”什么意思?
  生:沉醉,陶醉
  师:“谁”陶醉了?
  生:老年夫妇,辛弃疾
  师:读出这种沉醉、陶醉的感觉?自己先读读。
  生:三生个别读,齐读。
  师: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呢?
  生:其乐融融,充满亲情的,富有诗意的,令人神往的,自由自在,清新秀丽的,和睦的,温馨的,和谐的……
  师:小结板书:看是矛盾的,但是读了以后觉得是和谐的。板书:和谐
  下片你能读出看似问题吗?先自己读读。
  生:读下片
  师:指导理解“剥”,问:能否读成莲蓬?你读出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重复使用三个溪?
  为什么最喜的是小儿“无赖”
  师:相机板书:
  生:小儿还有很长的人生道路,他很顽皮。
  师:你们都是小无赖,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无赖”呢?
  生:一个“趴”字。
  师:为什么重复使用三个溪?
  生:描写的是三个不同地方,
  师:使用三个溪,很和谐,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很舒畅的?为什么在辛弃疾眼里是这样和谐呢?
  生:……在外战争,保卫家园,看到百姓生活安宁,所以他的心情是舒畅的
  师:辛弃疾是带着喜悦的心情去发现,带着诗意的美好情感去看,所以他看到的都是充满诗意的,请带着诗意的语气去读读这首词。
  生:读
  师:读得好,请推荐一位学生来读读?
  生:读
  师:很好,可惜觉得少了点什么?我们该配点什么音乐?
  生:悠扬的;悠闲自在的……
  师:最美的音乐在我们的心里,这首诗从遥远的一千多年传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辛弃疾还有不少悲壮的声音,以后我们再去读读。好吗?
  下课!

  相关链接:苏南五校联谊暨第三届“情智语文论坛”活动
 
尊重选择 张扬个性
作者:溧阳市实验小学 陶春萍
  
  (案例:)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辛弃疾描绘的乡村图景,领略乡村特有的清丽宁静。谁来读读课题?
  (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师:读了课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首诗有两个题目。
  生:我对刘峰的回答有意见,没有两个题目,宋词是一种可以配曲子唱的词,前面的那个“清平乐”是词牌,后面的“村居”才是词的题目。
  师:你懂得真多!能告诉老师你怎么知道的吗?
  生:我昨天预习时也不明白,后来上网查阅资料,才明白。老师,词牌还有很多呢:“醉花阴”、“浣溪纱”、“虞美人”也是的,对了,还有李白“明月几时有”的那个叫“水调歌头”!
  师:同学们,方悦已经懂得如何主动学习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她。确实,宋词和唐诗、元曲等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它有自己特殊的形式,可以配乐演唱,有点象我们现在的歌词。那么“村居”写的是什么呢?我们来读读
  (学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大胆站起来读读?
  (指名读)
  师:读得真响亮,同学想给你提点小意见,接受吗?
  生:翁媪(weng ao)读错了!
  生:我觉得词和诗一样,要读出节奏来宾,李惠的节奏不清楚。
  师:你来示范一下好吗?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真好,诗词只有把节奏读正确,才有独特的音韵美,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有了怎样的几幅画面?
  生:我看到了低低的茅檐下,有老爷爷、老奶奶在聊天。
  生:我看到那户人家的大儿子在田里锄豆。
  生:还有一幅画面,二儿子在全神贯注地编织鸡笼。
  师:“全神贯注”用得好!
  生:最有意思的是小儿子趴在溪头剥莲蓬。
  师:同学们读懂了词意,才能在脑中形成完整的画面。这些画面有景有人,生趣盎然,你最喜欢哪一幅呢?能否用你喜欢的方式把画面情境表现出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到学习中。)
  师:能展示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吗?
  生:老师,我最喜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我用画画的方法表现:夏天的乡村,草木丰茂。一条小溪在青翠的小草间蜿蜒而过,溪水淙淙流着,好象唱歌给出溪边的小草听。溪边有一座茅屋,屋檐低低的,还晒着几个大红辣椒。(众人笑)是的,我去过农村,见过的。
  生:老师,我和同桌合作,想演演那对翁媪。(“老太婆啊,今天我喝多了!高兴啊,你看豆子眼见一天天大起来,到秋天我们就要准备大袋子喽!”“老头子,我也开心,我们就喝个痛快……”
  师:真不错,演戏有天赋,老师仿佛走进了乡村,听到了老人间朴实无华的对话。
  生:老师,我喜欢“大儿锄豆溪东”这幅画面,我把它改成了小散文:太阳快落山了,晚风习习,大儿子阿虎还干劲十足呢!你看。田间的杂草在他锋利的锄刀下乖乖投降了。豆苗呢,在淡红的晚霞下跳起舞,好象在感谢阿虎。阿虎笑了,汗珠一滴一滴落进泥土……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语言真美,将来也是个大词人!
  生:我喜欢“剥莲图”,我用朗读欣赏法学的。
  (生声情并茂朗读后,评点:我觉得“卧”用得最好,把小孩子的天真烂漫、自由自在游戏的情景写出来了。)
  师:同学们,你们或者读或者写或者画或者演,不管采用怎样的方式,都用一颗和词人一样热爱农村生活的心,不知不觉间把词的意境表现出来了。最后,让我们把这首词永远留在脑海中好吗?
  (学生自由背诵。)

  (评析):
  古典诗词,音韵优美,意境深远。传统的教学往往只在解词析句上兜圈子,对诗词中纷繁的意象、深邃的意境、蕴涵的感情反而领悟不到位。新课程标准提出:“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中努力创建一种开放而有活力的氛围。本课例中,老师深深领悟了新课程的精髓,课堂呈现一种学习创造的美!
  1、真心赏识,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走进《清平乐村居》,你的笑容会不期然地在脸上绽放。细细品味,那是师生互为尊重、赏识赋予课堂一种祥和中的律动。同学的掌声,无疑是真挚心声的回响;老师的赞辞,更是由衷的吟叹;连否定他人、坚持自我的建议也是一种商议一种征询,让所有在座的人都感觉课堂如山间的清泉,奔腾着生活的活力,又没有凌厉的锋芒。我想这首先都基于老师,一个乐于鼓励、善于赏识的老师。学生主动查阅资料,一气说了那么多词牌名,老师给予的是真诚的掌声;学生随手创作的散文句式,老师送去的是“将来你也会是个‘词人’”,同是赞语,,却多了份让人激动的向往。
  2、张扬个性,鼓励学生选择喜欢的内容深入感悟
  教育不是告诉,语文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同一篇教材,学生感兴趣的点可能迥异,这时,教师给予的应是尊重。《清平乐村居》课堂中,教师以“诗中有画”,为线,让学生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走进词境,并在宁静清丽的乡景、和平安详的人物场景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图景进行深入研究。兴趣是牵引学习的最佳动力,学生兴致盎然地把兴趣集中在一点上,深入探究,必定成果斐然。确实,课堂中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如诗般恬静的画,生动又合乎语境的表演,简洁独到的评点,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真正与词人的心一起跃动,走进了词人文字书写的意境。
  3、自主合作,提倡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主动学习
  有位教育家这样说:当儿童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时,他就能够学好,并更热爱学习。《清平乐村居》课堂中,教师放手让学生把自己最喜爱的画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有学生用线条、色彩重现了乡村恬然的风景;有学生用生动的文字描绘了“大儿锄豆溪东”那“汗滴河下土”却充盈着“秋的期待”的情景;有学生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现垂髫少年“卧剥莲蓬”的动人画面,更有学生化静为动,创造性地演绎了“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情景……,这样的教学,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的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课堂生趣盎然,个性与创造之光璀璨无比。
 
《清平乐 村居》教学实录之一
授课:江苏省盐城市大丰第三小学 陈 飞
整理:安徽省铜陵市金昌路小学  张鸿儒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朗读并背诵课文。
  2、在感知、体验、表达的阅读对话中,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重点:在多层次的阅读对话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相媚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过程:

  出示音乐
  师:你听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
  师:谁来把课文读一读,
  生读:“bao”“bo”
  师:带着这个字音再读一读。
  师:这个剥在这里应该读“bao”
  (指导学生朗读,学生把“剥”读错,老师纠正。)
  教师指导“莲蓬”读音。
  师:“读诗要慢一点”
  师:这首词有上下两段,中间停顿要长一点。同学们读得时候要注意每一句话写的是什么?
  (学生读)
  师:这首诗,说说哪些句子你自己就能读懂。
  生:我能读懂“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小儿子不能做,但是也不偷懒,用手轻轻把莲叶放在地上,用手剥着莲子,那样子可爱极了。
  师:“无赖”这个词听说过吗?
  生:我妈妈的单位上有个阿姨的孩子,回来不写作业,那个阿姨就说他的孩子有点“无赖”
  师:有点不听话的意思。
  生:可以体会到小孩的天真快活
  师:就指的是小儿子天真活泼的样子。
  师: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字可以看出来,小孩是趴在小溪边的。
  师:这个“卧”是趴在溪边的意思。还可以是什么意思?
  生:还可以是“躺在”溪边。
  师:一会趴着一会躺着,很悠闲。
  生:小儿子腿晃着,说明他很放松。
  生:腿在打着节拍,晃来晃去
  师:小儿子真够自在的。要是我的话,我还会在草地上打个滚。我们看到小儿子顽皮可爱的样子。
  师:还有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可以从“大儿锄豆溪东”
  生:可以从“中儿正织鸡笼”
  师: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不一样。中儿是什么意思?
  生:中儿是二儿子,认认真真缝着鸡笼。
  师(笑):鸡笼不是用针线缝的,而是用竹子编成的。
  师: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
  生:大儿子多么勤劳,二儿子多么认真。
  师:怎么夸他们?
  生:你们很勤劳,你们很懂事。
  师:你们多么勤劳,多么懂事!
  师: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瓮媪”,说的是两个老妇人
  师:你的意思是说两个老奶奶?
  师:老爷爷和老奶奶。
  生:他们微微有点醉意,两个人在一起聊天。
  师:读懂了“醉”,喝醉了在一起说话。你对醉怎么看?
  生:被景色陶醉了,我从资料上看到的。
  师:这是资料里的,撇开资料,你会怎么看?
  生:从“吴音”可以看出来。
  师:老两口在聊天,说着什么呢?
  生:种地。
  师:如果让你去种地,你去会和谁去种地?
  生:和我老婆(笑)
  师:大儿子在种地,想着谁?
  生:想着年老的父母
  师:哪里看出真的年老了?
  生:从“白发”可以看出来。
  师:谁来读大儿的那句话?
  (生感情朗读)
  师:我听出劳动的快乐。
  师: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怎么读?
  (生读)
  师:你能体会“相媚好”是什么意思?
  生:相亲相爱,亲密无间的样子。
  师:就是写他们很融洽,很和谐。
  师:还哪个都没说到的地方?
  生:“茅檐低小,屋上青青草”,全家虽然没有很好的条件,但是关系很好!
  师:哪里没看到?
  生:“溪上青青草”
  师:看出什么? 
  生:风景很好。
  师板书
  生:溪边都是茂盛的小草。
  师:多一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
  师:你们还看到什么样的小溪?
  生:潺潺的
  生:清澈的
  师:还看到什么?
  生:荷花清香
  师:你就把自己看作一棵小草,看你能看到什么?
  生读
  师:默读这首词,把画面在你的心中理顺。
  (一个学生读)
  师:边听边想象,按顺序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读)(师纠正读错的地方)
  师:你们先看到什么画面?
  生:看到“低小的茅檐”……
  (生读)
  师:你还看到什么画面?
  生:两个老人,喝醉了酒,亲热地聊天。
  师:怎么读?
  (生读)
  生:大儿子懂事勤劳,二儿子仔细地编制鸡笼。
  师:不看着书,能把句子给大家说一说吗?
  师:我们用看画面,说画面的方式就能把这首词记住。
  师:如果用自己的话,你打算怎么写
  生:茅檐低小,溪上轻轻草……
  师:赶快动笔写一写你心中的画面,
  (播放鸟鸣的音乐,学生写。)
  师:谁写好了?
  生:我最喜欢,这婀娜的荷叶,有的还是花蕾,含苞开放……看到它,唤起我美好的回忆。
  生:小儿包莲蓬,小儿子扎着小辫,南风吹着他的刘海,他双腿不停的摇晃,把莲叶轻轻放在地上……
  师:如果你在这个环境中,你也可以感受到小儿子的活泼可爱。
  生:老两口,亲亲热热用他们的语言说着悄悄话。
  师:人美、景美,这是什么样的村居生活?
  生:亲亲热热地村居生活
  生:快乐的村居生活
  生: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生活
  浏览一段资料:“辛弃疾出生于……”生平资料
  师:我相信再读这首词你们会有更加深刻的感受。
  师:大家齐读一遍。
  (放音乐,学生齐读)
  师:配上音乐,谁来给大家读读
  背景出示画面,学生读。
  师:可以感受到什么?
  生:感受到乡间生活……
  师:你多么希望天底下所有的人都过上这样的生活。
  生:希望所有人都能安居乐业。
  师:好一个“安居乐业”!
  生:这个农家小院,生活非常丰富,非常美好,辛弃疾看到这样的情景想起自己的一生……
  师:那我们试着背一背。
  (师生齐背)
  师:请大家欣赏这首欢快的歌,可以跟着一起唱。
  (播放音乐《清平乐村居》)
  学生拍手相和
  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板书:
          清平乐      村居
           剥 bāo    青青草 
             bō     相媚好
                   无赖

  ※ 全国小语教学大赛精品课例教学实录
 
《清平乐 村居》教学实录之二
执教: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崔兴君 点评:孙双金
  
  一、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师:想听故事吗?
  生(立马坐直,目光炯炯):想!
  师(满怀激情地):话说宋朝时,金兵大举入侵,国家山河破碎,人民纷纷起义。济南的起义军里有一位智勇双全的年轻人,才二十多岁就承担了拟定全军书文、保管军中大印的重任。一天,有人报告由他举荐的义端和尚偷走军中大印逃跑了。首领大怒,要杀他问罪!这位年轻人冷静地分析义端和尚必定是投降金人了。于是他立下军令状,跨上骏马向金兵的营地飞奔而去。一路上翻山越岭,他终于追上了逃窜的义端。义端跪地求饶:“我知道您是天上的青牛星,力大无比,求你不要杀我。”这位年轻人不为所动,手起剑落,砍了义端的头颅,夺回军印,回营复命。后来,他不断地向朝廷上报拯救百姓的策略;在诗词创作中与苏轼齐名,以爱国词人著称于世。这位文武双全爱国青年的名字叫……(故意停顿,在黑板上写下三个字:辛弃疾。)
  点评:“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故事在教学中有无穷的魔力。它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它能抓住全部儿重的注意力,它能营造教学的氛围,它能在儿童心里留下难忘的印象。“故事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它借助故事的人物、情节,在人的大脑皮层留下深深的痕迹,它胜过一切的随意识记和无意识记。建议在语文教学中多采用“故事思维”的环节。
  师:(出示辛弃疾画像)看看过张画像,什么感觉?
  生:真是一位威猛的大将军。
  生:我觉得可以用骁勇善战来形容他。
  师:只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意见不被采纳1 42岁时受投降派排挤,被罢免了所有官职。辛弃疾就来到江西的上饶县的一个宁静的小乡村里隐居。一天归家途中,他看到一户农家平静的生活,心中很是感动,就写下了一首词,词题是(板书):村居。
  师(出示整首词):看看这首词与口削门以前学的诗有什么最大的不同?
  生:以前学过的诗一般只有4句,可这首词有8句,4句之后还空一行。
  师:你真细心。词一般比诗的句数要多,像这首还分为上下两片。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首词每行的字数不相等,可以前我们学的诗,每行字数不是5字就是7字。
  师:你有一双慧眼。词原来就是配歌而唱的,为了和所配的曲调押韵,所以每行字数不等。这首《村居》原配的曲名是《清平乐》,就是这首词的问牌名。全题是《清平乐?村居》(将题目补充完整)。让我们一起来读读题目,注意词牌名和词题中间要停顿。
  (生齐读)
  点评:“看看这首词与咱们以前学的诗有什么最大的不同?”这个问题问得好!这是把发现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去发现。比教师直接讲词与诗的不同好多了。记得有4~~--育家说过:一个差教师奉献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我认为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多还给学生学习的权力、思考的权力和发现的权力。
  二、指导诗词,扫除阅读障碍
  师:题目就是一篇作品的眼睛,读懂题目,你就读懂了一半。“村居”是什么意思?
  生:“村居”就是乡村生活。
  师:爱国词人辛弃疾笔下的乡村生活是怎样一幅画卷呢?拿起书,自己读读这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词,把每个字字音读准了,读响亮了。(学生自读)
  师:谁想来读给大家听?他读的时候,大家在心里跟着他一起读,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生读错“翁媪”,“媪”读成yùn)
  师:嗯,不错,课后的三个字都读准了!只有一个词“翁媪”的“媪”没读准,该读什么呢?
  生:“媪”ǎo。
  师:这下对了,再读一遍,响亮地读给大家听。
  媪”ǒo。看看这个词,“翁”什么意思?
  生:“翁”就是老爷爷的意思。
  师:对!那媪”会是谁呢?可以看看书上的插图。
  生:“媪”就是老奶奶。
  师:对,“媪”左边一个“女”(相机板书)就是年老的女性,咱们可以称呼她老奶奶、老婆婆,“翁媪”就是这对老年夫妻。记住这个词,咱们一起读“翁媪”。(齐读)还有谁想再读读这首词?
  (生“溪头卧剥莲蓬”中“剥”读bō)
  师: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字字清楚。大家看词的最后一行有一个多音字,是哪一个?
  生:“剥”。
  师:咱们班同学思维真活跃!一下子就找准了,这个字还有什么读音?
  生:bāo。
  师:不错,在这里读什么呢?说理由。
  (学生众说纷纭,有人读bāo,有人读bō)
  生:我觉得读bō,剥皮嘛!
  生:我觉得读bao,我们家都说剥bāo了皮吃香蕉。
  师(微微一笑):看来这种意思大家都知道。当它表示把物体的外皮去掉的时候就读bāo。就像这位同学说的,吃香蕉前先bāo香蕉皮,吃桔子前都先bāo桔子皮,要想吃莲子,当然都先把莲蓬的外皮给……
  (生齐说:“bāo”了)
  师:所以,这句就是“溪头卧bāo莲蓬”。你来读读这一句。(指名3个学生读)
  (有两个学生读“莲蓬”的“蓬”读轻声,有一个读第二声。)
  师:同学们,听到了吗?“蓬”这个字他读的是轻声。这个词可以读轻声,也可以读第二声。在这首问里读轻声好,还是读第二声好?
  (教师范读,学生一听纷纷赞成读第二声。)
  师:为什么这里读第二声好呢?
  生:这样听起来,感觉更好听,和上一句联起来更押韵了。
  师:是呀,词讲究押韵。一般一、二、四行的最后一个字都是押韵的,上片(范读上片,突出韵脚)押ao,下片(范读下片,突出韵脚)押ng。“蓬”读第二声,更押韵,更有韵味,让咱们完整地读读这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词,读出韵味来。(学生齐读)
  点评:“莲蓬”这个单读时,“蓬”应该读轻声,可在这首词中应该读第二声。教师这里处理得很巧妙,让学生在听读中辨析,感受古词句尾押韵,富有韵律关的特点。
  师:对于这首词有没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我们一起交流。生:我不知道“吴音”是什么意师:问得好!谁知道?生:“吴音”,吴地的方言。师:作者写这首词时在江西工饶地区,春秋时代为吴国的属地。当地的方言就叫“吴音”,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以及上海浙江的部分地区还在说着“吴音”。比如,上海人早上见到你说:“你好!”(教师用上海话和学生打招呼)听吴音有什么感觉?
  生(笑着说):我觉得语速好快,有点听不懂。
  师:这就是方言的地域性。
  生:我觉得有点像唱歌一样。
  师:是呀,说起来柔媚婉转就像唱歌一样,这就是“吴侬软语”,这就是“吴音”。
  生:老师,我不知道什么叫“相媚好”?
  生:我知道,“相媚好”的意思就是互相亲热。
  师:解释得完全正确。你姓什么?
  生(腼腆):我姓王。
  师:我来跟王老师握个手,这个词很有难度,我一开始也不明白。大家踊跃发言,希望咱们班有更多的“王老"币”“张老"币”……(板书:媚)你看,这是一个女孩子弯着眉毛对你笑呢,跟你多亲热呀。
  生:就是说这对老夫妻喝的有点醉了正用吴地的方言……(学生卡壳了,说不上来)
  师(微笑提示):对!就像咱俩这样,正用吴地的方言在愉快地——
  生:聊天!
  师:连起来再说说看?
  生:这对老夫妻喝的有点醉了,正用吴地的方言愉快地聊天。
  师:说得真好!还有不懂吗?
  生:老师,我想知道这里的“无赖”是什么意思?
  师:这里的“无赖”是和《水浒传》中的高俅一样的无赖吗?读读最后一句,“最喜小儿无赖”喜欢小儿什么?
  生:这里的“无赖”是顽皮的意思。还不赶快谢谢你的老师。
  生:谢谢“李老师”。
  生:不用谢!
  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无人举手)好,整首词中词语的意思读懂了,再请一位同学来读这首词,这一遍请大家边听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画面。
  点评:这一质疑解词的环节,教师处理得比较智慧。“吴音”一词以教师补充讲解、示范发音让学生感受为主;“相媚好”——词在学生猜词义的基础上教师据形解字:“你看,这是一个女孩子弯着眉毛对你笑呢,跟你多亲热呀!”;“无赖”一词,教师和贬义“无赖”作比,放在语言环境中让学生自己体会。这是真正体现了“教也多术也”“教学之妙,存乎一心”的境界。
  三、感悟词眼,注重身心体验
  师:同学们,在一遍遍地读中有没有读出作者看到这幅画面后的心情呢?它就在词里面,请静静地用心读一读,找出表示词人心情的那个字。
  生:喜。
  师:“喜”,(板书:喜)这是词人情感的流露。辛弃疾到底看到了什么这么喜欢,这么欣喜?请同学默读这首词。(学生默读思考)
  生:辛弃疾最喜欢小儿子,不是“最喜小儿无赖”吗?
  师:你是作者的知音,先来读读这一句,相信你肯定能读好。(学生读词)
  师:这句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小儿子顽皮的动作?
  生:卧。
  师:看看图,你能想象他当时顽皮的动作、神态吗?(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生:我们是坐着剥,他趴在地下剥莲蓬,两只脚还跷着,踢踢打打的。
  生:我想他的嘴里一定还哼着小曲,多快乐呀,脚上一定是和着嘴里的曲子打着节拍。
  师:说不定他趴累了,还会怎样?
  生(笑着):他还会打两个滚,仰面躺下。
  生:有可能还趴在河边,玩玩水。
  师: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他此时的状态?
  生:快乐。
  生:自由自在。
  师:想怎么剥就怎么剥,真是自由自在呀!看着这个小“无赖”,辛弃疾禁不住会想什么?
  生:这要是我的儿子该多好呀!
  生:要是我能回到这样的童年该多好呀!
  师:是呀,可是你们知道辛弃疾的童年是怎样的吗?他出生时,家乡就已经沦陷,他是被祖父抚养长大的。那里的人民缺衣少食,居无定所,孩子们更是吃不饱,穿不暖。所以辛弃疾除了想自己有这样自由自在的童年,还会想?
  生:还会想要是儿时的邻居有这样的生活多好!
  生:还会想要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生活多好!
  师:作者向往天下所有的人都能这么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么自在的生活才是作者最喜的。谁来读读?
  点评:“最喜小儿无赖”一句教学层次十分明显:第一层次是让学生想象小儿顽皮的动作、神态;第二层次是体会小儿此时的心情;第三层次是由这个小儿推想作者的联想;第四层次是和作者童年作比,了解作者博爱之心,希望所有儿童能过上自由自在生活的美好理想。过程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教学设计值得称道。
  师:除了最“喜”的,还有没有喜欢的?
  生:我觉得大儿子和二儿子,他也很喜欢。
  师:喜欢大儿子什么?
  生:“大儿锄豆溪东”喜欢大儿子在地里锄豆。
  师:注意!这里的“锄豆”可不是指把豆子锄了,古人写词为了押韵,常常会省略倒装。想想大儿子在地里干嘛?
  生:在豆田里锄草。
  师:是啊,你看大儿种田辛苦呀,有一首诗说——(引背《悯农》)
  (学生齐背)
  师:同学们,在农村田里有收成,一家子就能吃饱饭了!辛弃疾说过一句话“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他认为人民生活的根本就是种田呀!那喜欢二儿子什么?
  生:老二也还不能种田,但可以编鸡笼赚点小钱,有他帮忙农户不仅有饭吃,还可以有酒喝了。
  师:这两个儿子多么……
  生(纷纷答):勤劳孝顺。
  师:(相机板书:两儿勤劳)看着两个勤劳孝顺的大儿子和顽皮可爱小儿,这一家子多幸福呀,能不令人欢喜吗?谁来读读词的下片,不仅要读出喜欢,还要读出大儿子和二儿子的勤劳、小儿子的活泼。(学生人情入境地吟诵)
  师:除了喜欢这几个儿子,还有没有令词人心生喜欢的?
  生(捂着嘴笑):我从这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感受到,那对老夫妻恩爱的样子是作者所喜欢的。他们甜甜蜜蜜的,说着亲热的话,还喝点小酒,多让人羡慕呀!
  (学生听了都笑了)
  师(笑着说):是呀,这老两口,有房,有田,还有着两个勤劳孝顺的大儿子和一个顽皮的小儿子,他们在亲热地聊些什么呢?走人词中,你就是老婆婆(指着全班女生),你就是老公公(指着全班男生)。把你和老伴的对话写下来。
  (学生先是一愣,既而全乐了,迅速拿起笔来写。)
  师:谁先写好就站起来读。
  生(一个男孩):老公公会说:“老婆婆……
  师:等等,这老公公就是你,你怎么称呼老婆婆?
  生(挠挠头):老……老婆。
  (全班笑倒一片)
  师(笑):可以的,他说的没错。除此之外,年龄大的夫妻之间一般会互相称呼?
  生:老头子和老婆子。
  生:老伴。
  师:对呀!来,别不好意思,接着说。
  生:老伴呀,你看咱们的生活多好呀!有了这三个儿子,咱们以后的生活就有了保障。
  师:是呀,还是你这个当爹的教育的好呀!
  生(一个女生):老伴,你看咱们的小儿子多可爱呀,一点烦恼也没有,真让人羡慕!还有那两个大儿子,多勤劳呀!
  师:那还不是你给我生的好儿子,还要感谢你喽!
  (全班大笑)
  生:老婆子,你看咱家的豆田长得多好,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
  生:老头子,咱家的鸡长得也很肥,今晚我杀一只鸡给你补补身子。
  师:那谢谢你了,老伴。来,让咱们再喝一杯吧!这里的“醉”仅仅是酒醉吗?
  生:还有陶醉。
  师:这就是“酒不醉人——
  生(齐):人自醉。
  师:此时,陶醉的只有老夫妇吗?还有谁?
  生:还有三个儿子。
  生:还有站在远处的辛弃疾。
  师:还有呢?
  生:还有我们。
  师:是呀,你、我,咱们所有人都沉醉其中!(相机板:生活和美)一起来醉一醉?
  (学生齐读)
  点评:读诗词贵在“入乎其内”“心心相印”,让孩子们提起笔走入老夫妻俩的内心世界,想象他俩“醉里吴音相媚好”的亲切话语,一下子缩短了读者和作者的心理距离,仿佛走入了这古老乡村的画面里,走进了诗词翁媪的内心世界里,诗词教学的意境美和情趣美得到了彰显。
  师:看着你们读,老师也想来(教师人情地范读,学生一片掌声)
  生:我觉得这迷人风景,也是令作者喜欢的。
  师(质疑):风景,什么样的风景?你能把词人看到的描述在我们的眼前吗?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词人用了两个青,可见小草非常绿,还有小茅屋,让人很喜欢。
  师(再次质疑):可是小草再绿有什么稀奇的呢?
  生:因为在城市里看不到,只有这个小山村才有。
  师(若有所悟):只有这个小山村才有,那此刻他的家乡,此刻的外界,能见到什么?
  (学生静默了一会,纷纷举手)
  生:百姓。
  生:房屋。能看见金兵在四处杀害老能看见金人在焚烧我们的
  生:能看见人民在四处逃亡。
  师(追问):到处满目疮痍,耳畔只能听见什么?
  生:听见刀剑相碰的声音。
  生:听见人民在哭喊的求救声。
  生(愤怒):听见战争的杀戮声,听见人民在质问统治者。
  (全班一片掌声)
  师:到处是人喊马嘶,到处是哭爹喊娘的痛苦声。所以,小草虽然普通,但只有这个宁静的小山村才有,再读读词,还有什么是在沦陷区看不到的?
  生:还有茅屋,再怎么也是个家。
  生:还有一家人能团圆地生活还有田地,还有小鸟在鸣叫。
  师:小草虽然普通,茅屋虽然破旧,但却给人感觉?
  生:温暖。
  生:和谐。
  生:宁静。
  师:(相机板书:风景、宁静)这才是作者喜欢的呀!谁来通过朗读把这宁静的风景展现在我们每个人眼前?(指名读)
  点评:“可是小草再绿有什么稀奇呢?”“那此刻他的家乡,此刻的外界,能见到什么?”这两个问题真是神来之笔,一下了拔云见日。这就叫问得多不如问得巧、问得妙。这样在“刀剑相向”“家破人亡”“哭爹喊娘”的“国破山河在”的战争伤痛、国土沦失的大背景下,“村居”的温暖、和谐、宁静更令人向往和追求了。
  师:同学们,一首词就是一幅画。(板书:一幅画)读了《清平乐?村居》,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村居生活图?
  生:宁静。
  生:和谐。
  师:这宁静和谐的村居生活图中更蕴含着词人的一份情(板书:一份情),词人发自内心地喜爱啊,一喜风景宁静,二喜夫妻和美,三喜两儿勤劳,四喜小儿自在。辛弃疾写词抒发自己的心情,我们用读还原词人的喜爱之情。先自己练一练,咱们再来比一比。
  (学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跟老师比比?
  (几个学生跃跃欲试)
  (生读得很投入)
  师:读得这么好,简直是一个小辛弃疾了。我不敢比了,你们推荐一个来代我比吧!
  (全班学生推荐了一名学生,读得也不错)
  师:这两人难分高低,最可贵的他们都读出了自己心中的那幅画卷。让我们一起把心中的喜爱表达出来!(师生齐读)
  五、低吟浅唱,升华学生审美情趣
  师:同学们,学到这儿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教大家:辛弃疾以爱国词人著称于世,为什么此时的他不去赞美战场上的奋力拼杀,而赞美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
  生:因为他厌倦了拼杀,他向往这种平静的生活。
  师:噢,只是希望自己能过上这种平静生活?
  生:他热爱祖国,向往人民都能过上这种安定的生活。
  生:他怀着一颗爱民的心,希望人民都能远离战争。
  师:这才是真正的忧国忧民,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如这户农家一样,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不愧是爱国词人!
  师:刚才我们读了这么多遍,可老师觉得用读这种形式还不能尽情表达此刻词人心中的那份情感,怎么办?生:背。
  师:还不够。
  生:唱。
  生:表演。
  师:古人写词原是为配唱而作,因为光读不能表达心中的感动,其实一首词就是一首歌。(板书:一首词、一首歌)咱们可以唱,甚至是手舞足蹈!老师先唱一遍给大家听听,好吗?唱得好,来点掌声,唱得不好呢?
  生(齐):也有掌声。
  (师配乐《春江花月夜》唱词,学生高兴地鼓掌)
  点评:诗词教学应以吟诵为重点,吟诵是对诗词的整体感知;吟诵是对诗词的深入体会;吟诵是对诗词的把玩品味;吟诵是对诗词音律的欣赏。崔老师在吟诵的基础上又向前走一步:“吟唱”。在低吟浅唱间,古典诗歌的形象美,意境美,声律美,情感荚都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古典的诗词应有最契合它的教学方法啊,吟唱法可以算是其一了吧!
  师:谢谢大家的掌声,我们一起试着唱一唱。
  (全班跟着音乐齐唱)
  师:课后,大家可以把这首词唱给父母听,唱给自己的朋友听。辛弃疾传世的佳作分为三类:除了类似这一首描写乡村语,还有英雄气,再去读读更多的词,全面了解词人!
  板书:辛弃疾 词 清平乐 村居 一幅画
           喜环境优美  一份情
           夫妻恩爱   一首歌
           两儿勤劳
           小儿无赖
  总评:
  崔老师这一节课颇多新意:
  其一,以“喜”字总领全词。我多次听过别人上《清平乐?村居》一词,多是抓“醉”字作为词眼,两相比较,就会发现抓“喜”作为词眼,更高一筹。一喜大儿勤劳,二喜中儿孝顺,三喜小儿无赖,四喜夫妻和美,五喜生活安宁幸福,“喜”才是真正贯穿全词的词眼啊!
  其二,板书独具匠心。俗话说板书就是微型教案,从板书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路,从板书中可以看出教学的设计,从板书中可以看出教学的重点。“环境优美,夫妻恩爱,两儿勤劳,小儿无赖”这是诗词的重点内容。“喜”是诗词的“眼睛”,“一幅画,一份情,一首歌”是教学的三部曲。这一幅板书,浓缩了教学的精华,把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环节一目了然地显现在学生眼前。
  其三,崔老师多才多艺,讲解、故事、朗诵、吟唱样样拿手,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素质优势,把教师素质、教学艺术和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这再一次让我感叹: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分钟。打铁还得自身硬。只有自身素质优秀的教师才能上出令学生感兴趣的好课啊!
 
《清平乐 村居》教学实录之三
李峥
  
  时间:2011年4月下旬
  地点:荆门市群众文化中心
  执教:黄石市沿湖路小学李峥
  学生:荆门市实验小学五(6)班
  整理:潜江市杨市小学蒋彩霞

  师:(板书“居”)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什么?
  生:想到房子。
  生:想到家。
  师:(板书“吴音”)“吴音”什么意思?
  生:(读课后注释)江西上饶地方口音,在春秋时代该地区称吴国,故叫“吴音”。和北方的语言相比较有轻细、柔软之特点,常称“吴侬软语”。
  师:(纠正读音)“上饶(shànɡ ráo)”、“吴侬软语(wú nónɡ ruǎn yǔ)”,再读一读。
  (生读)
  师:“吴音”泛指江苏、浙江方言。我们泰州在江苏,泰州方言也属吴音。我想听听同学们用方言向老师问好。谁来试试?
  生:(用普通话)“李老师,您好!”
  师:不是方言,我想听方言。
  生:(用方言)“李老师啊,你好啊!”
  生:李老师啊,你真漂亮啊!
  师:哎哟哟,真好哎!让我感到格外的亲切。
  (点评:赞可夫说:“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李老师课前没有和学生接触,但这种瞬间即逝的课始交流,一下子拉近了她和孩子们的距离,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只有真正的艺术才能产生强烈的共鸣。站在课堂上的李老师,犹如一团激情燃烧的火焰,迅速点燃了学生,这个课堂一下子沸腾起来。让学生用方言问候,看似闲笔,实则为后面品悟词中的“醉里吴音相媚好”埋下了伏笔。)
  (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全词: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师:“破阵子”是词牌名,词牌表示一种节奏,一种情境。词的作者是——
  生(齐):辛弃疾。
  (师引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师:(放音乐——一段描绘古战场的音乐)从音乐声中你听到了什么?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听到了战场上的声音。
  生:我听到了金戈铁马。
  师:是啊,气吞万里如虎的战场。下面我们再听一段音乐。(放音乐——一段舒缓的江南丝竹)谈谈你们听后的感受。
  生:舒缓的音乐。
  生:动听的音乐。
  师:可以是哪一首的词牌呢?
  生:卜算子。
  师:还可以是哪一首词牌?
  生:清平乐。(师板书:清平乐;生读“清平乐”)
  (点评:“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李老师提出要“超越教材”,这节课就是很好的体现。她巧妙地把词人的另一首词《破阵子》引入本节课的学习,此处借助两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到了两个不同的词牌的风格,感受到了诗人不同的心境,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坚实的铺垫。)
  师:(将题目补充完整)我们一起来读读题目。
  (生读“村居”)
  师:读了“村居”,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农村里的房子。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的房子。我想到了一首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真好。他想到了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我们还想到什么?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低矮的草屋。
  师:说具体一点。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的草屋,矮矮的,很少的几户人家。
  (师引读《村居》: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指名读《村居》,相机指导朗读。
      wēnɡ ǎo wò bāo lián pénɡ
       翁 媪 卧 剥  莲  蓬)
  师:为什么念bāo?
  生:表示把东西的皮去掉时念bāo。
  师:“莲蓬”的“蓬”我们平时念轻声,这里为什么念pénɡ?
  ……(没有人知道)
  师:同学们,这里是诗词里和仄、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东、笼、蓬”。
  师: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我们来喘一口气作为停顿。(指导朗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生齐读)
  师:古人颂诗时往往还会有动作,(模仿古人摇头状)我们加进动作再来读一读。
  (师生齐读)
  师:古人读诗时还会手舞足蹈,像这样——(有节奏地手舞足蹈,师生齐读。)
  师:诗词是讲究平仄的。平声就是阴平和阳平,声音要拉长,仄声就是上声和去声,声音要短促。(师引读,用手势舞出节奏指挥学生朗读。师生齐读)
  (点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古诗词,不管是何种句式,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炼,风格明朗,读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儿童都很喜欢。此处李老师基于学生阅读古诗兴趣及读诗经验,将此浓厚兴趣迁移至学习词中来。在听范读感受、多遍自读自悟中,体验发现词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词牌名与题的关系特点。所有词的形式特点,均由学生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体验而得,老师所做的,只是梳理与丰富,并在一次又一次饶有兴味的朗读中,品味词独有的韵律之美,在这一次又一次看似夸张的朗读中,在语音的扬抑、节奏的缓急中逐渐入情入景。)
  师:读了三遍后,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答看到的画面,教师就用视频出示画面,并要学生读相应的句子。)
  师:把几幅画拼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再仔细看看,画中好像缺少了什么?(师放流水声)
  生:少了溪水。
  师:对。小溪怎么流的呢?
  生:缓缓地流着。
  生:叮咚地流着。
  生:潺潺地流着。
  师:说得真好。绿水村边绕,这溪水把几幅画连起来,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让我们在这潺潺的溪水声中再来读地读这首词。
  (放音乐,师生齐读。)
  师:古人用字讲究不重复,可这首词中用了三个“溪”字,重复吗?为什么?
  生:不重复。因为这里的三个“溪”表示不同的意思。
  师:具体说说看。
  生:第一个“溪”是说在溪岸上,第二个“溪”是说在溪东,第三个“溪”是说在溪头,就是在小溪的上游。
  师:说得真好。这里的三个“溪”表示三个不同的地方,并不重复。诗人会在哪儿呢?他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
  生1:诗人会在屋外。他看到了小溪。
  生2:诗人会在屋里,看到了翁媪相媚好。
  生3:诗人会在小溪边,看到了大儿在溪东锄豆。
  师:具体在哪儿?
  生1:在溪对岸。
  生2:诗人在溪边看到中儿在织鸡笼。
  生3:诗人在溪边游玩,看到了小儿在溪头剥莲蓬。
  师:诗人可能是诗中的人吗?为什么?
  生:诗人可能是诗中的老翁。
  生:诗人可能是诗中的小儿。
  师:(放溪水音乐,引读。)让我们再来读读,把诗中的人、景印在心里。
  师:谁来用一个字概括一下你读后的感受?
  生1:美。
  生2:爽。
  生3:好。
  师:最好能用诗中的一个字。
  生:醉。
  师:“醉”字好啊,(板书:醉)村里的景让人都醉了。沉醉不知归路。那咱们就不回去了,和这家翁媪聊聊。(引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相媚好”什么意思?
  生:互相夸奖赞美对方的好。
  师:想象一下,他们会怎么夸赞对方的好?
  生1:我来说翁夸赞媪,翁对媪说:老伴啊,你真能干,为我生了三个儿子。
  生2:翁对媪说:老伴啊,你真漂亮啊,这么大年纪了还是这么美。
  ……
  师:我们再来夸一夸翁吧。(出示: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_____________。)
  生1: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老头子,你也很能干,家里全靠你一个人劳动才能维持生活。
  生2: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老头子,你真能干,三个儿子全靠你来教育,家里的生活全靠你一个人。
  ……
  师:执子之手,白头偕老。(唱《最浪漫的事》)我们来送他们一个“媚”字,一个“媚”字,让人醉了。我们再来夸夸三个儿子。先来夸夸谁?
  生:我来夸大儿:你真能干,知道帮爸爸、妈妈干活了。你真勤劳!
  ……
  师:是啊!(引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也许什么也没说,就这么媚好,就这样让人醉了。
  (点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李老师抓住一个“溪”字,以它为核心,让学生全面感知了词的内容;抓住一个“媚”字,让学生感悟了词的意境;“夸赞”的设计,更是引领学生揣摩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在口语训练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感受。)
  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小儿就在溪头莲蓬处。”小儿是怎么剥莲蓬的?
  生:卧在那儿剥莲蓬。
  师:“卧”什么意思?
  生:趴的意思。
  师:带进诗中去读一读。
  生:溪头趴剥莲蓬。
  师: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趴”没有“卧”好,不生动。
  师:还可以用哪个字?
  生:躺、睡。
  师:带进去读一读,好不好?为什么?
  ……
  师:那你是怎么理解小儿是怎么卧的?可以是趴着,可以是躺着,还可以是侧着身子,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怎么卧舒服就怎么卧。看他的小脚丫,你能让它们动起来吗?
  (引领学生以手代脚丫自在地动,使小儿悠然自得的心情跃然纸上。)
  师:再看他的神情,他怎样剥的?送他一个词。
  生1:聚精会神。
  生2:全神贯注。
  生3:目不转睛。
  生4:专心致志。
  师:送一个词给他,他在剥莲蓬时态度怎样?
  ……
  师:这一动一静,让人醉了。(板书:醉中有最)
  师:那大儿、中儿他们就不喜欢吗?
  生:喜欢。
  师:你有调皮的时候吗?父母是怎么责备你的?
  生:调皮鬼,你怎么不听话?
  生:小捣蛋,……
  ……
  师:看似责备,实则喜爱。所以说他是“无赖”。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生1:和睦的家庭。
  生2:和谐的家庭。
  师:我们不是在创建和谐社会吗?这样的家庭你羡慕吗?
  师:看到这情景能不羡慕吗?他更羡慕小儿,所以写了——(引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点评:这首词短短四十六个字,充分展示了乡村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人们平和无忧的生活画卷,意境深远,情意悠长。在学生结合画面及已有生活经验读懂词句含义之后,李老师便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仿佛走进这生活画卷,去亲身感受,并语言描述。一个“卧”字的引导,抛弃了繁琐古板的分析和诗意的死记硬背,在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中,各自感受着诗词独有的意境之美。)
  师:酒不醉人人自醉。经历了征战二十多年沙场的作者,他会怎么想?
  生:要是人人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多好啊。
  生:要是没有战争,天下太平多好啊。
  ……
  师: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翁:你家这么多人就住在这茅屋里,冬天来了,你们怎么过?你们为什么还总是笑容满面呢?
  生1:我们虽然住得不好,但是我们一家和睦。
  生2:我们居住的条件虽然不好,但是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很快乐。
  ……
  师:茅屋虽小,我住觉宽。物质的富有怎抵得上精神的富有?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啊。
  师:诗人住在这村子里,他想到了什么?
  生:平安。
  (板书:安居乐业)
  师:我们再来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师生齐读)
  师:征战沙场,诗人最渴望的是什么?
  生1:没有战争。
  生2:国泰民安。
  ……
  (板书:居危思安)
  师:同是醉里,所处的地点不同,但是所想的是相同的,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醉在村居”,这才是所有人的精神家园。
  (师伴着音乐《明月几时有》,唱《清平乐?村居》。)
  下课。
  (点评:两首词的对比,有利于使画面立体起来,激起兴趣;有利于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田,展开对话;有利于学生走进作者的心里,产生共鸣;有利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营造出多彩的课堂!在这样的对比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对名利的淡薄,对自然真实,恬静有趣的生活之神往,以及其生活追求,经学生们的动情演绎,此情已洋溢于每位学生的心间。学生亲身体验到了作者思想情操之美,沉浸其中,接受心灵的洗涤。最后有两首词中的“醉”的不同找到了对同样的“安”的向往,把整节课的教学落实到一个“安居”上,透视出教者的教学智慧,和对文本的深度把握。)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