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四年级 >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实录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落花生

孙双金教学实录——《落花生》第一课时
评析:江苏省大丰市教育局教研室 陈永平
  
  师:我姓孙,“孙悟空”的“孙”(写“孙”)。谁愿意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黑板上介绍给大家?
  (生上黑板写好自己姓名后)
  师:你的名字叫什么?
  生:我的名字叫安诗乐。
  师:什么意思?
  生:“诗”呢,因为我爸爸希望我像诗人一样出口成章!“乐”就是我爸爸也很喜欢音乐,他以前在广东拥有音乐爱好者之称,他也希望我音乐很好,所以取名叫安诗乐。
  师:既能写诗,又懂音乐,多么了不起的人啊!给她掌声!
  (生鼓掌)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刘洋。
  师:为什么取这名字?
  生:我爸爸说希望我能留学到国外去。
  师:要到国外留学去,那回来吗?
  生:回来。
  师:他是一位爱国人士,大家为这位爱国人士鼓掌!
  (生鼓掌)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同学的姓名中都包含着父辈们、长辈们对你们的希望。如果不知道自己名字意思的同学,今天孙老师布置一个作业,回去问问你的父母亲,为什么给你起这个名字,好不好?
  生(齐):好!
  [这“好不好”,一下子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整堂课孙老师都用商量、鼓励、亲切的语言与学生对话,形成了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建立了和谐的学习环境和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老师的尊重、信任中主动探索、自主学习。]
  (师将黑板上的名字擦去)
  [孙老师这样不动声色的开场,轻松愉快,既对学生联络感情,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又自然揭示课题,引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师:现在孙老师在黑板上也写上一个名字,你从这个名字中想到什么?看名字叫什么?
  (板书:落华生)
  生(齐):落华生。
  师:再读一遍。
  生(齐):落华生
  师:你看到这个名字有什么想法?孙老师最喜欢举手的人,来,请你!
  生:说明这个人很喜欢吃花生!
  师:这是他的想法,其他同学想得都跟他一样吗?我想不大可能,要讲自己的想法。
  生:我觉得“落华生”这个名字很像“落花生”,也许这个人想学习花生那种朝气蓬勃的生命力。
  师:像落花生,想学落花生朝气蓬勃的生命力,这是第二种想法,跟他的想法又有点不同。你呢?大胆说,没关系,说错了表扬!
  [孙老师激励学生发言的话,也充满情趣,令人回味无穷!]
  生:落华生呢,原因肯定是这个落花生对他很有影响的,所以他才会把名字叫做落花生。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觉得这个人取“落华生”这个名字,他一定和落花生结下了不解之缘!
  师:好,这个词用得好。同学们真聪明,从落华生自然地想到落花生!
  (板书:将“华”改为“花”)
  师:是呀,他为什么起名叫落华生?他的真名叫什么呢?你知道吗?
  生:落华生他的真名叫许地山。
  (板书:许地山)
  师:真聪明!落华生是他自己给自己取的名字,他的真名叫许地山。是他爸爸妈妈给他起的名字,那他为什么给自己取这个名字呢?
  师:今天我们学习《落花生》,许地山写的这篇文章。我想学完之后,刚才的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解答了,请大家把书打开,自由朗读这篇文章。
  (生自读课文)
  师:好,同学们差不多都读完了一遍,要学好一篇课文,首先要把这篇课文读好。下面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把这篇课文读得怎么样?1、2小节,谁愿意读?请举手!
  (学生纷纷举手)
  师:好,请你来,大家注意听,看她读得怎么样?
  (生读完后)
  师:你告诉孙老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徐子慧。
  师:徐子慧,我要表扬她。第一,她非常勇敢。第二,口齿特别地清楚,声音很响亮,读得非常地流畅,能够读得这样,真不简单!下面同学要向她学习!你们对她刚才读的部分,还有没有其它想法呢?有想法的可以说说!
  生:我觉得徐子慧同学语速稍快了些。
  师:哦!其他同学呢?你有没有发现她有一个字音好像读得不大准?
  生:徐子慧同学她“后园”的“园”读成了“院”。
  师;这位男同学听得真仔细!
  (板书:后园)
  师:同学们,这个字是很容易搞错的,读什么?
  生(齐):后园
  (板书:院)
  师:把这个词读一遍!
  生(齐):后院
  师:你知道后园和后院有什么区别吗?
  (学生没反应)
  师:这个“园”可以组成什么词?
  生1:可以组成“花园”,还可以组成“公园”。
  生2:可以组成“游园”。
  师:可以组成“菜园”,是不是?种菜的园子叫菜园,那么这个“院”可以组成什么?
  生1:可以组成“庭院”。
  生2:还可以组成“医院”。
  师:还可以组成大学的、高校的,叫什么?
  生(齐):学院
  师:同学们有的可能会纳闷,我们平时写的都是“后院”,这里为什么写成“后园”呢?你知道吗?
  生1:也许是后园的花草比较多。
  师:你真会想!
  生2:因为刚才听别人组词“公园”,所以我想后园可能是比较大的。
  师:你看书上写大到什么程度?
  生(齐):半亩空地。
  师:是个很大的地方,我们城里人一家一户的院子比较小的,并且我们读到的,园子里可以种什么?
  生(齐):花生。
  师:可以种花生,像一个菜园子,是不是?
  生(齐):是的。
  [这里孙老师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通过组词,联系生活比较不同点,这不仅仅纠正了字音,还会让学生养成读书习作字勘句酌的好习惯。]
  师:好的,那么谁愿意接下去读3-9小节?
  (生接着读完后)
  师:真不错!你们对他的朗读评价评价看!
  生1:我觉得潘歆他读对话时应稍微快一点。
  师:嗯,刚才朗读的这位同学,孙老师很佩服你,你的心理素质很好,在这么大的场子里,这么多人前,读得那么沉着,不慌不忙,真好!要学好课文,在这么大场面上课,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你们要向他学习!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2:我觉得潘歆读书时声音很响亮,但是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有点拖调。
  师:好的,总体来说是不错的,能够读得这样,孙老师是很高兴的。接下去谁愿意读?
  [孙老师在课堂上从不吝啬对学生的表扬,把握时机,给学生自信,自然真实,将表扬这门艺术表演得淋漓尽致!]
  (生接着读完后)
  师:读得不错,没有一个错误!11-15小节谁愿意读?
  (生接着读完后)
  师:孙老师想问你,刚才你读的“深夜”后来又改成“夜深”,你是怎么知道错的?
  生:看见的。
  师:说明刚开始读的时候,稍有点紧张,是不是?
  (生点点头)
  师:实际上你完全可以读准确,要像刚才潘歆同学学习,不要慌,好不好?请坐!
  (生点点头,坐下)
  师:刚才,我请几位同学把课文读了一下,孙老师很佩服你们,课文只读了一遍,就能读到这种程度,真不简单!请把书放下!
  (生放下书)
  师:刚才我们把课文初读了一下,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孙老师就想到了中国古人说的一句话“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生皱眉)
  师:不理解吧?我给你们解释一下:学习最可贵是要能发现问题,发现小问题一定有小进步,发现大问题一定有大进步,下面我要看同学们能不能发现问题,谁发现的问题小?谁发现的问题大?拿出笔来,把你发现问题的地方全都注上记号!
  [教师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孙老师就很注意学习方法的传授。]
  (生边读边注记号,师巡示)
  师:好多同学发现问题了,发现一个问题就有一个进步,有5个问题有5个进步。有的同学会说:“我一个问题也没有。”那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你确实一点进步都没有,还有一种可能是你全懂了,那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全都由你来解答,好不好?
  [孙老师这一番话让学生心服口服,学生的惰性也随之“吓跑”了,让每位听课者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孙老师的这语言的折服力来自哪里?我想回答也该是不言自喻的。]
  (生点头同意)
  师:下面有问题的举手!
  (一戴眼镜的男生未举手)
  师:这位戴眼镜的男生,你站起来接受大家的回答!请旁边的这位同学来提问题!
  生1:我不知“爱慕”什么意思?
  生(戴眼镜):因为喜欢而愿意接近。
  (板书:爱慕)
  师:“慕”下面是个“小”字吗?
  生(齐):不是。
  师:跟老师读“爱慕”。
  生(齐):爱慕
  师(对戴眼镜生):刚才你讲得基本有道理,但孙老师教你一个办法,有一些词语解释,只要把每个字理解了,整个词就理解了。
  (生点头坐下)
  师:“爱”什么意思?
  生(齐):喜爱。
  师:“慕”什么意思呢?
  生(齐):羡慕。
  师:那么连起来“爱慕”是什么意思?
  生(齐):喜爱羡慕。
  (师在“爱慕”后板书:之心)
  师:“爱慕之心”意思呢?你说!
  生:喜爱羡慕的心情。
  师(对生1):你听懂了吗?你有进步了吗?
  生1:有。
  师:在词语理解上有进步吧!还有问题吗?
  生2:我的问题是第三小节: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为什么父亲来了,还很难得?应该是常常来。
  师:现在大问题来了,有了不得的进步了。我把这句话展示出来,一起来读一读。
  (投影出示,生齐读)
  师:就这句话,起码要提三个问题。你把第一个问题再说一遍。
  生2:为什么父亲来了也是很难得的。
  师:对呀,父亲跟我们在一起是很平常的事,为什么很难得?第二个问题呢?看谁聪明?
  生3:为什么天色不好,父亲还要来呢?
  师:了不起,了不起!第三个问题呢?
  生4:就是说晚上有什么天色好不好的?
  师:你们说晚上天色有没有好和坏?
  生(齐):有。
  师:明朗的月亮挂在天空,月明星稀,那样的天色好不好?
  生(齐):好。
  师:灰蒙蒙、阴沉沉的,一个星星看不到,这样的天空好不好?
  生(齐):不好。
  师:这是什么天?没......
  生(齐):没有月亮的天。
  师:没有月夜的天,灰蒙蒙的、阴沉沉的,天色不好。你有问题出来没有?争取难倒孙老师!
  [在课堂上怎样使学生敢提问、会提问?孙老师总是从容不迫,循循善诱,学生提问也就水到渠成。]
  生5:为什么父亲偏偏在这次收获节来?
  师:有4个了,还有吗?
  生6:为什么说实在很难得?
  师:你再说一遍。
  (生重复)
  师:把“实在”去掉了,试试看,意思同吗?
  生(齐):同。
  师:大家就抓住这个词来体味。
  生7:一家总是在一起的,那么父亲怎么会分开来住的?
  师:我觉得这个问题也很自然,你们猜猜看!
  生1:他父亲可能在单位上。
  生2:也有可能搞抗日工作的。
  师:还有可能父亲工作单位离家很远,是不是?
  生(齐):是。
  师:刚才就一个句子提出入6、7个问题,这是什么能力?这就是创新能力,对于一个句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我把你们的问题再重复一下。
  (师重复说)
  师:孙老师再提问一个问题,父亲来和我们过收获节,就是来吃花生吗?
  生(齐):不是。
  师:看这句话,我们读书的时候,不能轻易地把它放过,你一放过就把非常了不得的问题给放掉了。我们高年级的同学读书时,要边读边思考,抓住一点就抓住不放,多追问几个问题。我们刚才这句话读一下!
  [孙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堂教学中自然渗透各种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思考能力,可想而知,学生会受益终生。]
  (生齐读)
  师:你们读得很准确,听老师读一下。
  (师示范读)
  师:自己读读,试试看!
  (生读)
  师:问号提在后面――“实在很难得”。读书要问,好不好?
  生(齐):好。
  [怎样突出重点读,孙老师在这里趁热打铁,很有效益。]
  师:小问题有小进步,大问题刚才我们思考了,你们感到有进步吗?
  生(齐):有。
  师:读书的时候就要抓住一点不断地从多方面提问题,你思考问题必须深入,还有什么问题要提?
  生7:什么叫落花生?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目?
  师: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书上有没有答案?齐读预习提示的一段话。
  (出示预习上的话,生齐读)
  师:为什么叫它落花生?
  生:我想应该是因为它的花落到地上,才会结果实,如果花不落就不会结果实。
  师:有果实结在地面上吗?你说说花生结果的过程。
  生:开花、花落、花钻进土里,再在土底下结果。
  师:是不是这样?
  (生笑)
  师:再读,是这样吗?
  生:花生的花开花受精后,子房里开始迅速生长,首先是向上长的,然后向下弯曲,直到结出果子。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回家查字典的。
  师:真会学习!他发现问题就查资料了,发现与书上不一样了。孙老师把这幅图显示出来。
  [可见,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还要学会解决问题,孙老师重视了这一能力的培养!]
  (出示画面,师边在图上示意边讲解)
  师:你听了,有什么启示吗?
  生:书上说的不一定是全对的。
  师:孙老师讲的话全对吗?
  生(齐):不。
  师:你们以后不要总信任我,好不好?
  (生笑)
  师:你讲得对,我听你的,你说的对,书上也听你的。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8:第7节为什么把花生和桃子、苹果、石榴进行比较?这说明什么?
  师:你这问题提得非常之好!孙教师给你提个小小的建议:你要相信自己,你一相信自己,说出来的话就理直气壮,你的声音那么小,像蚊子一样,你不相信自己,是不是?一个人要想成功首先要自信。你再把你的问题说一遍!
  (生重复说)
  师:我们把这段话一起读读。
  (投影出示,生齐读)
  师:我们看桃子、苹果有什么特点?
  生:它们高高地挂在枝头上。
  师:它们什么颜色?
  生(齐):鲜红嫩绿。
  师:你仿佛听到苹果、桃子在讲些什么?
  生1:你们看,我多漂亮!
  生2:你们吃我一定很香。
  师:他们在向人们干什么?
  生:炫耀自己。
  (板书:炫耀)
  师:看落花生是什么样?
  生:而落花生却是矮矮地长在地上。
  师:多么鲜明的对比呀!你觉得落花生怎么样?
  生:它不会炫耀自己,它只是默默奉献。
  师:你喜欢谁?
  生(齐):落花生。
  师:你能不能把喜欢的感情读出来?刚才,我听你们集体读,有一个优点:非常整齐。但既是优点又是缺点,你们每一句都是刀削的,一茬齐。有时停顿要长一些,有时要短一点,要根据内容和感情来读,好不好?自己读读,体会体会。
  [“一茬齐”,我想听课的老师定会在孙老师指导学生的朗读中也有所感悟,平时自己指导朗读是不是犯了这样的错?]
  师:谁愿意读?把喜爱崇敬之感读出来!
  (生读完后)
  师:老师再读一下,比较一下,看谁读得好?谁好就向谁学习,好不好?
  (师示范)
  师:你们点评点评!
  生1:孙老师感情很深,那位同学读得平淡些。
  师:孙老师就这个水平吗?感情深吗?我不要听笼统的,你说我好在哪儿?
  生2:孙老师读出来是意味深长的。
  生3:孙老师把桃子、苹果、石榴和花生特点读出来了,重读了这样形成鲜明对比。
  师:哪些词重读了?
  (师再示范)
  生4:“高高地”重读了。
  生5:重读的是“很多”和“一样”。
  师:我这个“一样”读得轻一点,有时突然轻下来,也引起别人注意;有时故意停顿一下,也会引起别人注意。
  (师又示范)
  师:读书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要好好体会它。我什么地方该读得慢?什么地方该读得快?什么地方该用什么语气才能把感情表达出来?下面学着我的样子,大声读刚才这段话。
  [朗读能力是一项很重要的语文学习能力,孙老师在课堂上耐心的朗读指导与扎实的朗读训练,学生朗读能力怎会不进步呢?真是令人佩服!]
  (生自读)
  师:你们推荐一下,谁读得好?
  (生读完后)
  师:好的,给予掌声!
  (生鼓掌)
  师:我这一堂课不能把你们水平都教成他那样,但是如果你们平时读书,都去这样仔细琢磨去,能够把书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有声有色,你们朗读水平就高了,你就可以做播音员,做演员了!
  [一堂好课应该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一堂好课应该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孙老师是这样说的,课堂上他也这样做到了。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能力、个性和人格的培养,这正是我们每位老师需要努力探索与实践的!]

孙双金教学实录——《落花生》第二课时
记录整理:江苏省大丰市教育局教研室 陈永平
  
  课前板书:
                 不炫耀自己
           落花生  {
           许地山    默默奉献
  教学过程:

  师:通过上节课学习,孙老师非常喜欢你们。喜欢你们什么呢?1、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你看刚才有多少同学举手;2、会提问题;3、喜欢你们有自己的思想。这都是很好的品质,看来孙老师要向你们好好学习。刚才我们看了父亲的一段话,大家说父亲把落花生与苹果、石榴的对比当中,体会出落花生具有什么品质?
  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
  师:那么父亲仅仅是讲落花生吗?他们就是来吃吃落花生,来讲讲落花生的吗?
  生:不是。
  师:打开书,看看父亲接下去怎么说的?从落花生又讲到了什么?(范读: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设问:“我”对父亲的话,听懂了没有?)
  生:懂了。
  生:(读)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父亲从落花生讲到做人道德,“我”懂了父亲的话,所以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我”说的话同学们懂了没有,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生:“体面”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师作适当诱导。
  生:“体面”是外表好看的意思。
  师:“体面”就是外表的意思,那么“讲体面”是什么意思呢?
  生:讲究外表。
  生:做表面文章。
  师:“讲体面”通俗地说就是讲外表,那么我们要不要讲外表。(板书:“讲”)
  生:要。
  师:要讲外表,我们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九条就要求仪表要整洁。
  生:(齐读)只讲体面。(板书“只”)
  师:只讲体面,什么意思?
  生:只讲究外表,不讲究别的。
  师:我们能不能只讲体面?有没有见过只讲体面,不讲别的人?
  生:没有。
  师:我们见到的都既讲体面,又讲行为的人。那么“我”是怎么说的?
  生:(齐读)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
  生:既讲外表,又要有真才实学,默默奉献的人。
  师:“既……又……”用得好
  生2:既讲体面,又要对别人有好处的人。
  生3:不但要讲外表,而且要有贡献的人。
  师:再读“我”的话。
  生:(齐读)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引读)“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常常地记在我的心上。”(稍停)读错了吗?
  生:应该是“印”在我的心上。
  师:记在我们心上不好吗?哪儿不好?
  生:记,有时候也会忘记,印,就是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
  生2:印,一般是永久的,用记的话每个人都有可能将这些东西忘掉的。
  师:永久的。(赞赏地)
  生3:记是短暂的,不永久的,印是永远也抹不去的。
  师:把最后一段读一读。(读出印得很深的感觉)
  生:齐读
  师:再读,想一想,怎样体现“深”
  师范读,生再读,师评点
  师:语速要慢点,注意停顿,才能有味。你从哪儿看出父亲的话陪伴我走过一生的呢?
  生:我是从“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看出来的。
  生2:我是从“深深印在我的心上”看出来的。
  生3:开头写了“落华生”这是许地山的笔名,这说明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了。
  师:板书“华”
  师:把名字都改了,说明印得很深。
  师:同学们,下面孙老师搞一个栏目《实话实说》。怎么搞呢?首先要说真话,说实话,你说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你想做落花生这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这样的人?为什么?
  学生讨论。
  师:现在我来了解一下,想做苹果、石榴的举手。我们欢迎他们上台。下面我们进行正方与反方的辩论,做花生的为正方,苹果、石榴为反方。下面四人随意组合,讨论的时候既要热烈也要注意纪律,上面的同学发言,下面的要认真倾听,认真思考,驳倒对方。
  分三轮,第一轮:讲各自的好处。
  正方先发言
  生1:花生的好处是默默无闻,不求虚名,
  生2:落花生不求名利,使别人快乐。
  生3:做落花生就可以像雷锋一样,默默地奉献。
  生4:落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无闻地奉献着。
  反方发言。
  生1:我们苹果色彩好看,还能吃。
  生2:我们有许多营养,水份,价钱也比花生贵。
  生3:我们有药用价值。
  生4:我们可美容,吃后回味无穷。
  师:现在进入第二轮,讲对方缺点。
  反方发言
  生1:中国生产的水果出口,可没有听说过花生出口。
  生2:苹果洗洗就可以吃了。
  生3:苹果可连皮一起吃,而花生却不行。
  生4:花生与黄瓜一起吃,会中毒。
  正方发言
  生1:水果上有农药,多吃会中毒。
  生2:爬树摘苹果,会掉下来的。
  生3:苹果中有蛀虫。
  师:现在进入第三轮。[现场指导](对反方)当代社会我为什么做苹果这样的人?我的理由是什么?如果我不做这样的人呢?我在社会上会怎样?为什么?我做这样的人又是为什么呢?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会怎么样?(对正方)当代社会我为什么要做落花生这样的人?当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要做落花生这样的人?给1分钟时间,四人小组讨论。
  生讨论。
  师:好,现在每一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刚才我们同学发言时是一句话一句话地说,现在老师要求大家要讲一段话。好不好?
  生:好。
  反方发言
  生1:在当代社会每一个人都应该稍微精明一点,如果全部都像落花生一样老实的话,迟早要给人骗的,像我们苹果比起来就稍稍精明一点,不会被欺骗。
  生2:在当代社会过于诚恳的人去帮助人,会被人当作骗子误解你,如果稍微精明一点,在处理事情时会想得更周到一些。
  生3:如果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的话,就不会被人发现,永远成不了才。
  生4:花生你们承认不承认是为人民默默的奉献,那么你们既然默默地为人民奉献,怎么让人民发现呢?那么就要从地里面伸出来,那么在某些处事方面显得比较圆滑一些。
  正方发言
  生1:可以靠我们的真才实学让别人发现自己。如果当时一看你们是精明的,肯定有时候会拍马屁股对不对?但是,当你们得到学问后,肯定会骄傲,骄傲会使人落后。
  生2:如果社会上都是你们这种精明的人,而且只讲体面,没有真才实学的人,肯定会被社会所淘汰,因为没有真才实学。
  生3:当代社会上要凭实力做,像你们只想炫耀自己,那不是豆腐渣吗?
  生4:做人应该做一半苹果人,做一半花生人,既不会被淘汰,又会精明一些。
  师:(赞赏地)通过辩论,思想发生变化,认识得到提高,还是有可能的。
  生:纪晓岚的故事中,纪晓岚打败了和坤,那么纪晓岚是靠什么来打败和坤的?
  生:在坐听课的老师,你们到底想做苹果人还是花生人?
  听课者:纪晓岚的做法是值得认同的。再如,你们站在那里,高高地挂在那里炫耀自己,而坐着的同学却是默默无闻,同样,你们与他们谁会被大家接受。
  生:两者都有可能。
  听课者:如果大家都是精明人,大家之间还会有信任吗?
  生:大概没有了吧。
  听课者:那么大家之间都不信任,社会还会进步吗?
  生:不会。(不服地)
  邀请的老师下台,学生归位。
  师:照理说讨论到现在,孙老师应该给大家一个答复。但今天,孙老师不给大家答复,到底该做什么样的人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问问你父母亲,希望大家搞一次社会调查,各行各业选一个代表去问一问,也希望大家把这个问题带到中学、大学,以至一生中去思考,相信你们最后会给孙老师一个满意的答案。

质疑、解惑,还教学本真
——《落花生》教学实录及评析
执教:甘肃省兰州大学职工子弟小学 张玉栋
评析:甘肃省兰化四校  张丽红
  
  导入:质疑笔名,引起疑问
  师:“落花生”不仅仅是种农作物的名字,还是我国现代作家、学者许地山的笔名。有的孩子要问了:老师,我们的资料上写,他的笔名是“落华生”啊!——因为那个年代人们常常把“花”写成“华”,所以“落华生”其实就是“落花生”。你对这个笔名有什么疑问吗?
  生:好端端的一个人,干嘛起个落花生的笔名啊?
  师:问得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许地山的散文名篇(板书课题)。咱们看看能不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许地山笔名的含义,同时还要看看,这篇著名的散文到底好在哪?
  检查预习:找准起点,夯实基础
  师:课文都预习过了。有信心把课文读对读顺的,请举手。(学生举手示意)哟,都有信心,那我就考考你们。也不多考,就考两道题,请看第一题。(幻灯出示一组词语:分辨尝尝便宜石榴)请你们四位起立,依次读这四个词语,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他们读的这四个词,读音上有什么特点?(生读)
  生:我发现这四个词语的第二个字都是轻声。
  师:果真如此,我出示的这四个词的末一个字都是轻声。所以刚才有两个同学读得不太准,第二个字要读得轻一些,短一些。像这样——(师范读。生再次齐读。)
  师:好多了,第一关顺利通过,请看第二题(幻灯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谁来读读这段话?(一生读)你读得不错,这段话可不好读了。有几个多音字,他读对了其中的三个(幻灯片中“空地”“种花生”“买种”三个词语中的多音字变为红色),很不错!这个词(指“播种”)有点疑问,在这儿应该读什么?
  生:是播种(zhong)。
  (师引导学生弄清读音后齐读)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附加题,刚才这个字(指“园”)他也读错了,谁听见了?他读成什么了?
  生:应该是“后园”,他读的是“后院”。
  师:听得非常仔细。可是,为什么写“后园”而不是“后院”呢?这两字有什么区别?
  (师引导学生弄清两者区别)
  略读“种”“收”:引导发现,主动求知
  师:还是第一自然段。老师想请大家再读读,读着读着,哪个标点符号,哪个词,突然就跳进你眼睛里了?
  生:跳进我眼睛里的是那个“居然”。我觉得收获应该是很平常的事情,为什么要用“居然”这个词呢?
  师:收获了,他的家人事先想到还是没想到?
  生:没想到。
  师:没想到,所以用居然。为什么就没想到呢?别着急回答,看你们能不能联系上下文找找答案。
  生:因为没过几个月就收获了。
  师:这个时间比他们想的——
  生:要短。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看看母亲说的话,你能发现原因吗?
  生:因为它本身是荒田。
  生:这是我们姐弟几个第一次种花生。
  师:又是荒地,又是第一次种,没经验,结果种出来了。意外不意外?
  生:意外。
  师:心情如何?
  生:高兴。
  师:意外的高兴用个词叫什么?
  生:激动。
  生:喜出望外。
  师:瞧,他说的词多好,喜出望外。那是惊喜啊!就让我们带着收获之后的惊喜来读读这段话。(生齐读)
  师:看还能发现什么问题?
  生:“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它们之间应该是顿号,不应该是逗号。
  师:他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判断,并列词语之间是顿号,这里却用的是逗号。问得好,为什么呢?
  生:我想可能这些事情是间断的,所以才要用逗号。
  师:你的意思是,每件事情都隔了一定的时间。那买种啊,翻地啊,播种啊,这几件事本身是一下就能完成的吗?
  生:不是。也持续了一定的时间。
  师:说得好,这么一猜就有答案了。其实标点符号的使用是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产生的。如果想要表达语气舒缓、时间较长的感觉,就用——(生:逗号)是的。如果你们在写作文时有这样的需要,并列词语之间也可以用逗号,而不是顿号。恭喜大家,两关都通过了。
  师:这一段话,寥寥数语,就交代了种花生、收花生两件事。接下来请大家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看除了这两件,还围绕花生写了哪几件事? (生自由读文寻找答案)
  生:还写了尝花生。
  师:你们找找看,文中真正写“尝花生”是在哪儿?
  生:“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
  师:这会儿尝了没?(学生摇头)还没呢!真正写尝花生的,看看课文的结尾,就那么一句话。说花生做的食品都——
  生:吃完了。
  师:是啊,就那么一句。还写了什么事?
  生:还写了议花生。
  师:是。其实那天晚上我们是边尝边议,可是经过刚才大家的寻找,发现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都是寥寥几笔,而议花生却用了那么多的笔墨。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生:因为议花生这件事,让作者获得了终身受益的启示。
  师:这是这篇文章的重点。重点的部分作者写得详细、具体,而次要的部分写得简略。这是这篇著名散文的第一个特点,你看咱们已经看出来了,就是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咱们平时写文章也不能平均用力,也得分主次,主要的详写,次要的略写。
  精读重点:质疑问难,变教为学
  师:下面我们就直奔重点,看看那天晚上父亲和我们在一起围绕花生都谈论了些什么。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3-15自然段,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
  (生默读课文后自由质疑)
  生:为什么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
  师:父亲回家那不是应该的吗?问题在哪?
  生:为什么父亲的到来实在很难得?
  师:你问得多好,父亲跟孩子一起吃饭是很平常的事,对不对?可是作者却说父亲来了实在很难得。猜猜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父亲工作太忙了。
  师:快速地翻一翻课后的资料袋,看你能不能猜出来他忙些什么?
  生:他的爸爸是一位爱国志士,可能……在和台湾交流。
  师:呵呵,那倒不是。因为大家不了解背景,我简单地介绍一下。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之后,许地山就跟随他的父亲来到了大陆,那个时候许地山的父亲在广东一带做知县,平时为老百姓的事情奔走忙碌,所以很难跟家人在一起团聚。而那天晚上父亲也来了,所以说——
  生:实在难得。
  师:是的,让我们带着对父亲的敬意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齐读)
  师:是的,父亲和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的母亲—样爱孩子。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这个可贵指什么?
  师: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先得知道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问题提出来了,靠谁解决?
  生:靠自己。
  师:我最欣赏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孩子。为了更好地读书思考,老师这儿有个友情提示,先围绕问题读课文,就读第10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再把自己的理解简单地批注在旁边。写完了可以和同学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听听别人的意见。
  (生默读课文,勾画批注。)
  生:我觉得花生的品格最可贵,父亲就是要我们像花生一样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炫耀自己。
  师:有两个词我特别喜欢:朴实无华、默默无闻。谁能读读这段原文?
  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师: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你们也想想:父亲说花生就说花生吧,扯上桃子、石榴、苹果干什么呀?
  生:因为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都非常漂亮,而且是挂在高高的枝头上,如果像桃子、石榴、苹果这样张扬自我,我觉得很不好。
  师:大家想一想,桃子、石榴、苹果高高地挂在那儿,就是在炫耀吗?——摇头了。不是。那是它生长的特点呀,对不对?它就长在那儿!你说苹果要是长土里去那还叫苹果吗?
  师:刚才这个孩子的发言有一点我很欣赏,就是她发现了父亲其实是在拿花生跟和它的生长特点截然不同的桃子、石榴、苹果比,干什么?
  生:作比较。
  师:聪明!对比啊!对比的结果就是让我们更加体会到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它像刚才那位孩子说的:朴实无华、默默奉献。外表不好看的花生却能默默地给人带来好处,真的是更可贵,更让人钦佩。让我们来读读这段话,读出花生的这份可贵。
  (练习读,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
  点评:教师在这一环节中,改变教学的方式,变教为学,从问题入手,再次引导学生质疑,并将解答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孩子们边读书边思考,解答自己发现的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深化主题:品词析句,深刻体悟
  师:课文读到这里,孩子们,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
  生:不是。是在讲做人的道理。
  师:哪句话明白地告诉我们,在讲做人?
  生:“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师:真有眼光。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做人外表可以丑陋一些,但是要做个有用的人。
  师:她的意思是说,外表丑一点没关系,但是要做个有用的人。少年许地山也正是这样理解父亲的话的,他说——(幻灯出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生齐读。)我发现齐读的时候我听不出你的理解。谁能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读这句话?
  (一生读)
  师:什么是体面?
  生:体面就是——
  师:有点困难。看看我今天穿得体面吗?——还行。穿得好看叫体面。长得帅那也叫体面。体面就是外表光鲜好看。讲体面有没有错?
  生:没有。
  师:比如说我今天穿得邋里邋遢地来是对你们的尊重吗?不是,所以讲体面并没有错,关键是不能——
  生:不能只讲体面。
  师:是的,不能只讲体面。不能只讲究外表光鲜好看,只顾自己生活的安逸,而要做有用的人。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什么是有用的人呢?
  生:他得乐于帮助别人。
  生:就是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师:能举个例子吗?哪些人是有用的人?
  生:警察。
  生:为人分忧的人。
  生:还有义工。
  生:就像玉树地震中那个阿福为了救人而牺牲了。
  师:说得多好啊!谁能像他这样说说。
  生:我觉得清洁工也是,每天早上起得很早在默默奉献。
  生:我们要默默地做奉献,不图虚名。
  生:我觉得老师就是这样默默奉献的人。
  师:谢谢你,孩子。只要你们学有所获,我们的付出是心甘情愿的。刚刚大家说了不少,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他们的工作看似不起眼,但是都对这个社会有用。我们做人就要做——
  生:有用的人。
  师:不要做——
  生: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老师也想起了一个人。这个人,他留学西洋多年却从不穿西服,不抽烟不喝酒,大部分收入都用来买书;在香港大学任教时,他以系主任的身份每周还上20小时的课;抗日战争时期,他为抗战事业奔走呼号,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著名作家郭沫若评价他说,他有献身精神,对于名利竞逐,极其恬淡。他就是本文的作者——许地山。他曾说——(幻灯出示)
  生:我要做花生一样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付出,为中华而奉献。
  师:现在知道许地山为什么将“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了吗?
  生:因为他要提醒自己,时刻要做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师:这篇文章谈沦的是落花生,讲的却是做人的道理,这种写法叫——
  生:借物喻人。
  点评:由花生联系到人这是本文的中心所在,教师紧紧抓住“只讲体面”和“有用的人”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结合生活进行体验,理解了课文深层的内涵,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布置作业:读写结合,读活用活
  师:课文学到这儿,这节课快要结束了,老师最后有个小小的请求。在我兰州的班级里有个同学,他叫小鹏,大鹏展翅的鹏。这个孩子的父亲是我们兰大的保安,而其他孩子的父母亲大多都是大学教师,所以小鹏在班里常常抬不起头。学了这篇课文,我想请大家给小鹏写封信,用你们这节课学到的知识鼓励小鹏,让他抬起头来,和你们一样的自信、幸福。你们可以把写好的信发到我的邮箱里(幻灯出示邮箱地址)。老师期待你们的信可以改变小鹏。

  总评:
  一、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课堂伊始,老师就让学生自己读书,发现问题,找到学生学习困难的地方,再将解决问题的权力大胆地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合作、交流使问题得以解决,在这中间教师顺学而导,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想学、要学的欲望,真正做到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二、直奔重点,读写结合
  课上有两个结合:一是文章与习作的结合。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帮助学生总结出“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和“借物喻人”两大写作特点,并提示大家今后的习作也这样做,真正使课文成为例文。二是主题与习作的结合。在学生品词析句,结合生活体验,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后,创设了习作的情境,让学生给有自卑心理的小鹏写信,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达到了读写结合的目的。


                  赛课感言:最重要的,是“人
                      张玉栋

  这三个月我读许地山的文章、传记,读关于他的介绍、评论,还读他父亲的诗以及他为他父亲的文集写的序;我读许许多多我找得到的这堂课的实录,知名的、不知名的,新颖的、老套的,我统统都读,不但读还做笔记;我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默读朗读诵读,逐字逐句地读,从读不懂到读明白,从没感觉到被感动。我就这么读啊,然后设计、实施、反思、修改,再实施、再反思、再修改。挺痛苦,挺熬人。可是,没有之前对书籍的钟爱,没有之前读的书做底子,我读不了许地山;没有之前自己阅读学习的经历,没有之前对阅读教学的真切认识和独特体会,我甄别不了优劣,做不出内容和方法的选择;甚至没有之前养成的思考习惯和一颗敏感的心,我都无法“披文以人情”,不能真正读懂课文、读出感觉。
  备课已是如此,上课更非一时之功。如果没有平日里对孩子的亲近、喜爱,课堂上怎么能营间民主、平等的意识,课堂上怎么能放下老师的架子,领着学生一起学?如果没有平日里思维与表达的训练,课堂上又怎么能恰当引导、适当启发、适度评价?
  美国作曲家科普兰说,当我们聆听一位作曲家的作品时应该记住,我们是在听一个人,一个具体的人连同他特有的个性。我以为我们在听一位老师的课时也应如此。我们当然要注意他教的内容、教的方法、教的效果,但我们更应该注意到这一切背后的那个人,而且是“具体的人连同他特有的个性”。我们的孩子需要的并不是一位得过特等奖或者这个奖那个奖的老师,他只需要一位好语文教师。这样一位好语文教师,他是喜欢读书的,没有停止学习、思考的;他是热爱生活的,还能够感受、希冀的;他是亲近孩子的,可以真诚地关注、倾听的。
  听一堂课带给我们的兴奋总是有限,可如果我们能窥探到这课背后那执教的具体的人,能由此激励自己改变,或者说找回自己的生命力,那真是善莫大焉。
  是的,如果您有机会见到我,您会觉得,我不只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而已,还是一个快乐天真、从容淡定的小伙子;我也不是只会上《落花生》而已,我兴许还上得好语文课,兴许还是个——“好语文教师”。

  相关链接:《落花生》教学设计
       第八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宁夏会堂赛区

《落花生》教学实录之一
教者:郑余红 点评:陈艳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吩咐、茅亭、榨油、价钱、石榴、爱慕”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4、学习作者主次分明、借物喻理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
    如何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进而悟出做人的道理。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现在,老师说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生:花生
  师:(出示花生的投影片)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看课文。
  师:(板书:19.落花生)
  生:齐读课题。
  评析: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教者引用猜谜语,营造和谐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师:自由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生: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师: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师: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生:姐姐说它味美;
  生: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
  生: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理在地里。
  师: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生: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师:板书:花生——桃子、石榴、苹果
  师: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可贵之处的?
  生:父亲认为桃子、石榴、苹果高高地挂在枝头,炫耀自己,而花生却埋在地里。
  师:回答得真好。该抓住哪些关键词语来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
  生:我认为应该抓住“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这些关键词语;
  生:我认为还应该抓住“矮矮地长在地上”。
  师:板书:埋在地里、高高地挂在枝上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
  生:抽一生读
  师:你认为他读得怎样?
  生:我认为他抓住了关键词语来读。
  生:我认为他读得很有感情,读得很流畅。
  生:他读出了桃子、石榴、苹果那种炫耀自己的语气。
  生:(齐声说)想。
  师:好,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
  生:有感情的朗读。
  评析: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教者在教学活动中,不但做到了在做上教,还做到了学生在做上学。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去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
  师: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生:我体会到花生默默奉献的精神;
  生:我体会到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我体会到花生不求名利,朴实无华的精神;
  师: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用——勾划出来。谁来读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
  生:一生读。
  生:父亲借花生教育孩子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
  生:父亲借花生教育孩子做一个不求名利、默默奉献的人;
  师:作者“我”怎样理解父亲的话?在文中用~勾划出来
  生:“我”认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你怎样理解作者的话?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生:有些人,你看他仪表堂堂,可是他却没有什么本事;
  生:有一次,我在街上看见一位非常漂亮的阿姨,边走边吃香蕉,吃完香蕉就把皮扔在大街上,如果把过路的老大爷、老奶奶摔到了,怎么办?
  生:有些人,虽然长得很丑,可是他很乐于助人。
  生:我的邻居是个清洁工,他每天天没亮就开始打扫卫生,我觉得他就是一个有用的人。
  师:其实,我们的身边像那位普通的清洁工一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有很多,他们就是落花生那样的人。
  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落花生那样的人呢?举例说明。
  生:有,老师为了学生在工作上默默奉献
  生:清洁工,为了一方的清洁,宁愿牺牲自己的青春。
  生:蜡烛是伟大的,牺牲了自己的身体给我们带来光明。
  生:春蚕,为了让人们穿上华丽的衣裳,到死都还在吐丝。
  生:太阳,因为你无私地奉献光和热,所以大地才一片生机昂然、万紫千红。 
  师:大家说得真棒,在我们的身边像落花生那样的人和事很多很多,只要你做一个有心人。
  评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陶行知先生也说:“生活就是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者善于启发、诱导,在语文和生活之间架起一座彩虹,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走向语文。
  师:这篇课文,从种花生到收花生、尝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尝花生到议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生: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强调我们应该做像落花生那样的人;
  生:课文重点写议花生,目的在于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师: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议花生,父亲的议论是着重写的,这样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其它内容略写,但它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起说明交待的作用,不能不写。我们在写作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师: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理”。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如:粉笔这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东西,为了让同学们获得知识,不惜牺牲自己;蜡烛,照亮了别人而毁灭了自己……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法。
  评析: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学有法,贵在授法。教者充分得挖掘了教材的内涵,巧妙地把课文的阅读与写作的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让阅读更好地为写作服务。
  师:学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愿意毛遂自荐?
  生:我想说:“我要向花生学习”。
  生:做人不能光看外表,要看他是否有用;
  生:不是有一句名言:“用珠宝装扮自己,不如用知识装扮自己”,我觉得说得真好。
  生:我又学会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和借物喻理两种写作方法,我想我的作文能力会更好。
  生:我认为父亲的话有些不对,桃子、石榴、苹果高高地挂在枝头,并不是炫耀自己,而是它们的生长特点。
  生:老师,你不是说现在的社会是竞争的时代,它需要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吗?难道像桃子、石榴、苹果敢于展示自己才华,错了吗?
  师:你们提得真好,的确现在的社会需要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桃子、石榴、苹果高高地挂在枝头,并不是炫耀自己,而是它们的生长特点。但父亲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这里父亲只是打个比喻,作个对比,诣在强调花生默默奉献的精神。当然,任何比喻都是跛脚的。
  师:现在的社会既需要像落花生那样的默默奉献的人,更需要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
  评析:《新课程标准》中倡导教学要个性化和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人格,张扬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深刻领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阅读(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