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者: 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 孙浩娟
一、复习导入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读课题。
生:咏华山。
师: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读通、读熟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概意思,还学习了第1自然段,知道了古时候有个小孩名叫--(寇准),他跟着先生一起去登华山。哎呀!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你们想去看看吗?
生:想。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着小寇准和他的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
二、学习第二段
师:请小朋友们自己读读第2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读完以后,老师要请小朋友说一说,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生:我觉得华山很高
生:我觉得华山真高呀!
师:看来你们都觉得华山很高!是啊!小寇准和先生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后,他们的感觉就和你们的一样。
(出示小黑板,啊!华山真高哇!)
师:读读看,再读一遍,读出华山的高来。
师: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跟小寇准和先生到山顶上去看一看。
(出示小黑板):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是那么近,山腰飘着朵朵白云。
师:小朋友们自己好好读读这两句,一边读一边想,你在山顶上看到些什么?
师:谁来说说?
生:我在山顶上看到了蓝天和太阳。
生:我还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大山。
师:你们读了这两句话能看到蓝天、很多山、太阳和朵朵白云。你们真会读书。
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到了我们脚下了呢?这是怎么回事,你们知道吗?
生:因为华山很高很高。
师:(出示投影)说得真好,你们看,登上了山顶,我们看到远远近近的山都在我们的脚下,只有蓝天在头顶上,这是因为华山太高了,也正是因为华山太高了,所以太阳才会显得那么近,好像一伸手就能够着似的,一朵朵白云都飘在山腰间。
我们在山顶上看到的这一切,都告诉了我们华山非常高,(板书:高)
师:小朋友们再好好读读这两句话,看哪些小朋友能读得让人一听就觉得华山非常高。自己先试试。
师:第一句谁想读。
生读。
师:听他这么读,你们能感受到华山的高吗?还有谁想来试试。
师:听你这么一读,我能感受到华山比较高了,谁能读得让人觉得华山非常非常高。
生读。
师:听了觉得怎么样。
生:听他这么读我觉得华山真高呀!
师:对,像他这样读得轻一点,这让人觉得华山非常高,一起像他这样来读。
师:第二句谁愿意来试试。
生读。
师:读得真棒,一下子就把华山的高给读出来了,还有谁来。(指名读)
师:真不错,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
师:这两句话把华山写得多高,多美呀!我们连起来读。(看投影)读了这两句,我们感受到了自己就站在山顶上,只有蓝天在我们的头顶上,远远近近所有的山都在我们的脚下,没有哪座山能与华山一样高一样齐的,抬头看去,看到太阳离我们那么近,回过头看,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华山多高多美呀!
师:小朋友们站在山顶上,看到这幅美景,一定会跟小寇准一样,会从心底发出惊叹:(出求小黑板。)
生齐读:啊!华山真高呀!
师:看到这么高的华山你们惊讶吗?这惊讶的声音是从心底发出的,怎么读?
生读。
师:你这是从心底发出来的吗?再轻点。
生再读。
师:华山是这么的高,具体写华山高的这两句话写得多美,多好呀!我们把它们背下来,好吗?
生:好
师:自己先练习背背。
生练习背。
师:谁试着背一背。
生背。
师:这么短的时间你就能背得这么好,真了不起。还有谁会背?都会背了,一起来背好吗?
生齐背。
师:背得真棒,我们以后碰到像这样的好词好句就要把它背下来,好吗?
师:华山真高、真美啊!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小寇准的心里非常激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出示黑板)
生:(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师:这首读共四行,两句话,这首诗的意思你知道吗?小朋友们联系前面学过的课文,读一读,想一想,看能不能自己把它读懂。
生自由读
师:读懂了吗?那“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就是--
生:只有天高高在上,没有其它山与它一样齐。
师:“举头”就是--
生:抬头。
师:“回首”就是--
生:回头。
师:“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就是--
生:抬头看,红日是那么近,回头看,白云是那么低。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联系上面的课文自己就能读懂这首读。这首诗和前面的课文一样赞美了华山的高大,因此,这篇课文的课题是--
生:咏华山。
师: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就要想象自己就是小寇准来把华山的高、美读出来,自己先多练习几遍。
生自由读。
师:谁先来试一试。
生读。
师:练习背一背,好吗?
生练习背。
三、学习第三段
师:这首读写得太好了!小朋友们知道小寇准那年几岁?
生:七岁。
师:才七岁就能一下子做出这么好的诗,难怪先生听了连连点头称赞。我们一起来当先生夸夸他。
生:好诗!好诗!
师:这首读写得多好呀,老师想,小寇准的语文一定学得很好,很认真,小朋友们都要向他学习呀!看看现在谁学得最认真。
师:刚才我们一起去登了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收获真不小。下面我们把课文连起来有感情朗读一下,再来回忆一下华山的美景。
生齐读。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去登了华山,看到华山真高、真美呀!回去以后,你们可以把华山上看到的美景讲给身边的小朋友听,好吗?
(下课)
《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之二
佚名
师:今天,有几位生字小朋友跟老师一起来了,小朋友们想不想认一认。
生齐说:想。师出示生字卡片:艰难吟诵称赞,最后一张为空白卡片,生笑。
师:这张卡片上的汉字小朋友去哪儿了呢?噢,原来跑到黑板上了。
(师板书“山”字。)
师:哪个小朋友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你见过哪些山?
生:中学里面的假山。
师:那是假的山,真名叫“土堆”。
生:马陵山。
生:我还从电视中见过一些山。
师:你觉得这些山怎样?
生:高!
师:高!谁来读一下“山”字,告诉老师?
生声音响亮地读。
师:听出来了,山的确很高。
师:其实,在我国陕西省境内就有一座雄伟壮观的高山,它就是华山。师在“山”字前板书“华”字。小朋友们通过上节课朗读课文,对华山已有了一定了解。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课文中那位小朋友一起去登华山,看看你觉得华山怎样?
师出示“他们沿着山路……飘着朵朵白云”一段话,生自由读。师在黑板上画一幅“高山”的简笔画。
师:刚才小朋友们一起读这段话,老师听说华山的山路很窄,如果大家一齐读,肯定登不上山顶。请小朋友们各自读,再读一遍。
生自由读。
师:你觉得华山怎样?
生:很高!
师:用心读书了。
生:很漂亮!
师:能一边读书一边用心感受。
师:小朋友们,能通过读,把你心中感受到华山告诉老师吗?
生再次自由读课文。
师:谁来读一读?
生: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师:老师觉得他们没费劲就登上去了。我们和那位小朋友、先生一起去登。(师指着简笔画山脚)现在开始:一步、两步、三步……累了吗?(师结合数画一级级石阶。)
生:没累!
师:接着登!一步、两步、三步……累了吗?(师结合数接着画。)
生:没累!
师:对,可能现在没累,可是,走了这么长时间,才刚刚离开山脚。
如果登到山顶,他们累不累?(师将石阶补画到山顶。)
生:累。
师:等上山顶容易不容易?
生:不容易!
师:这就叫“艰难”!再读读这句话。
生再读注意将“艰难”读得慢一些、重一些。
师:老师听出来了,登山很艰难。请接着读。
生:啊!华山真高哇?
师:究竟有多高呢,老师没听出来。请接着读。
生: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师:没听出来,好象还有两座山超过了华山。
生再读,注意突出“远远近近、都”等词语。
师:有点听出来了,谁再来读读这句。
生读。
师:没有山超过华山。(师随机画连绵起伏的群山见笔画,以突出华山之高。)
请接着读。
生: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师:“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老师听出来了(师随机在山腰画朵朵白云,以突出华山之高。)不过“太阳显得那么近”老师没听出来,是这么近吗?(师随机画了一个很小的太阳。)
生笑:太阳应该有这么大。(边说边做展臂画圈的动作。)
师:咦,太阳为什么会是那么大呢?老师不懂。
生:因为在华山顶上,太阳显得那么近,所以看上去应该很大。
师:原来是这么回事。不过,你得通过读,才能将它读大起来。
生读“太阳显得那么近”一句,注意将“那么”读得慢一些,重一些。
师:太阳是近了一些。(师随机将太阳画大一圈。)如果,你能加上动作读,太阳可能会显得更近,变得更大。
生边做动作边读,师随机将太阳又画大一圈。
师:刚才老师通过小朋友们读觉得华山很高。究竟有多高,在老师脑海中还不是很清晰。谁能读好“啊!华山真高哇!”这句话?
生读。
师:老师觉得华山只有这么高。(师随机画一个短一些的感叹号。)谁能把它读得再高一些!
生跃跃欲试,一生读。
师:变高了一些。(师随机画一个长一些的感叹号。)小朋友们能不能通过齐读告诉老师。
生齐读。
师:老师听出来了,高!实在是高!(师随机画一个更长一些的感叹号。)
师:刚才老师听了小朋友们的读,知道华山很高。小朋友们能一边读一边做动作告诉老师呢?
生自由边读边做动作。
师:我们登上华山山顶,(指着简笔画)看到太阳公公变得胖胖的,白云姐姐在山腰间自由自在地散步,远处群山连绵起伏……看到这样景色,你会说些什么呢?
生:啊!华山真高哇!
生:华山太美了!
生:真漂亮!
师:小朋友们是这样夸奖华山的,(师板书“咏”字),和我们一起登上华山的那位小朋友是怎样说的?
师小黑板出示“小孩儿情不自禁……回首白云低”一段话。生自由读。
师:能读懂吗?
生摇摇头。
师:读读前面这段话。生自由读前面一段话。
生1:我知道“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意思是举起头看到太阳很近……
师:“头”怎么举起?
生2:我知道,“举头”就是抬起头,边说边“抬头”做动作。
师:知道了“举头”就是抬起头。
生1:回过头来看看,白云很低,在脚下。
师:不对,诗句中没有“头”这个字。
生1:“回首”就是“回头”。
师:我懂了。前两句意思呢?
生1:不懂。
师:再读读前面一段话。
生自由读前面那段话。
生:老师,我知道“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于齐”是说只有天在华山上面,其他远远近近的山都在华山脚下。
师:“齐”什么意思。
生:奇怪。
师:可不是奇怪的意思。(师拿出两支一样长短的粉笔),这两支粉笔怎样?
生:一齐。
生:一样高。
师:有没有山和华山一齐、一样高?
生:没有。
师:老师知道了,这首诗也是说华山很高。能读读告诉老师吗?
生自由读。
生读
师:能一边读一边做动作吗?
生:一边动情地读,一边配上动作。
师:好诗!好诗!
师:华山是“五大名山”之一,登上华山,看到这雄伟壮观的景色。你的心情怎样?
生:高兴。
生:舒服。
师:你喜爱华山吗?
生(齐答):喜爱!
师:下面就请小朋友们自由读2节,边读边想象登上华山看到的美丽景色。
生自由读2节。
师:这节课我们跟随那位做诗的小朋友一同游览了华山,大家知道那个小朋友是谁吗?
生:寇准。
师:他是我国宋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做这首诗时才7岁。和小朋友们一样大。你觉得寇准小朋友怎样?
生:非常聪明!
生:有学问。
师:这节课我们大家一同游览了雄伟险峻的华山。大家愿不愿意把这美好的风光记在心中。课后请小朋友们有感情地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下课!
《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之三
江苏省常熟市颜港中心小学 张建刚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咏华山》。
齐读课题。
师:昨天我们借助拼音读了课文,这些生字,还会读吗?
华 间 与 齐 称 代 岁
师:第一个字,在文中读什么?
生:华。
师: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华”字。
师:把生字放到词语和句子中,还能读准吗?谁来读,你来。
生读:
华山 称赞 宋代 七岁
山腰间 更无山与齐
师:能够坚持读完,这就是勇气,你再来读一遍。
生读。
师:也不错,也能正确地读出来,大家一起读。
齐读。
师: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读课文,知道古时候有个小孩名字叫――
生:寇准。
师:有一次,他和先生一起去登华山,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华山――
生:真高哇!
师: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华山真高哇?听老师读课文,小朋友看一看,哪里地方看出华山真好啊。
师范读。
师:哪些句子看出华山很高?
生: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
师:找准了,谁再来说。
生: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
师:你们找的一样的。还有和他不一样的吗?
生: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生: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师:找得不错,你又补充了一句。
师:同学们,课文就是这些句子告诉我们华山很高,请大家自由读一读。
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师:接下来,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欣赏华山的美丽景色,好吗?请大家一起读读这句话。
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生读。
师:华山真高哇,知道有多高吗?
师:老师告诉大家,华山有2200多米高,小朋友们抬头看看我们这个体育馆的礼堂,很高吧!告诉大家,华山大概有150个这么高。
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从你的朗读中听出来你一定好像看到了这么高的华山。一边读一边想画面,这是非常好的读书习惯。
生读。
师:你让我看到了华山的高。
齐读。
师:这么高的华山,如果让你去爬,你会觉得怎样呢?
生:我会觉得其他山都在我脚下。
生:我会觉得华山很高,很有力量。
师:你能轻松地爬上去吗?
生:不能。
师:这句话中有个词告诉我们华山很难爬上去,是哪个词?
生:艰难。
师:谁来读好这句话。
生练读。指读。
师:2000多米能爬上去,很不容易,很艰难,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有进步,谁还想读?
师:老师好像看到你爬山时非常艰难的样子。
齐读。
师:华山很高,很难爬上,但爬上去,就会看到美丽的景色,那是怎样的呢?请女生读。
女生读。
师:这景色很美,我想来画一画远远近近的山。
师画图,先画些小的山。
师:那近处的山,该画在哪里呢?
生上黑板指出。
师画。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山,有远也有近,有高也有低,一座连着一座,可真高啊,谁能读好这一句。
生读:远远近近的山。
师:这么多的山,怎么读,张老师读给你听,你的头脑里就想,这么多的山。
师范读“远远近近的山”
师:请你再读。
生:读。
师:头脑中已经出现了山。
生读。
师:山越来越多了。
生读。
师:我想这些山一定会出现在你的头脑中了。
生读。
师:这些山原来也很高,可到这儿为什么变得矮小了?
生:因为华山太高了。
师:哪里告诉我们华山比所有山都高?
生: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师:说明其他山都没有他高,除了蓝天,高高在上。
谁能用朗读,把华山的高读出来。
生读。
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好像站在了高高的华山顶上。
生读。
师:你读得这么快,我们好像还没爬上去。
生读。
师:听老师读,爬山很难的,很慢。
师范读,生读。
师:小朋友们,现在他读得好吧?(鼓掌)这就是进步。
生读。
师:这些山,不但多,而且美呢!
生齐读。
师:站在高高的华山顶上,还有什么景色?
男生读: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师:这景色太美了,我也想来画一画,太阳画在哪?
画在这行不行?
画在这行不行?
画在这行不行?
师:那为什么要画在这呢?看看书上怎么说的?
生:太阳显得那么近。
师:能再近些吗?
生读。
师:更近了,好像就在我们头顶。
生读。
师:谁能让太阳更近些。
生读。
师:太近了,好像一伸手就能摸到。
齐读。
师:我还想画白云,白云在哪?
生:山腰间。
师:同学们,你们都有腰,摸一摸。那山腰间在哪?
谁来指一指。
生指。
师:这就是山腰间,师画。
师:画一朵云行吗?两朵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书上怎么说的。
生:朵朵白云。
师:这儿有,那儿有,那就是朵朵,华山都在白云的上面了,它太高了!自己感受一下读一读。
生自读。
齐读。
指名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高的华山,红红的太阳。还有谁来读?
生读: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师:你在读的时候,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生:很美的景色。
师:你已经会边读边想画面了。
生读。
齐读。
师:书上有一幅画图,小朋友想不想看一看?
出示。
师:站在山顶上,抬眼望云,只见蓝蓝的天,红红的太阳,低头望去,一切都在自己的脚下,都变得很小了,山腰间一朵朵白云轻轻飘荡。你觉得这景色怎样?
生:很美。
师:那就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吧。
生齐读。
师:不看文字,只看图画,谁能把景色说出来呢?
生: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多美的白云,多高的华山,难怪小寇准要激动地赞叹――
生读:啊,华山真美哇!
师:看清楚再读。
生:啊,华山真高哇!
师:听出来了,你比刚才更激动了。
生读。
师:了不起,你把感叹号表达的感情也读出来了。
生读。
师:这就是发自心底的赞叹。我们一起读。
师:同学们,看了这激动人心的时刻,除了对华山的赞叹,你还想做些什么?
生:我想爬一爬这座山。
师:其他小朋友想做些什么?
生:我想夸一夸华山。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师:你更是一位小诗人啊。古时候的诗人寇准看到这样的景色,吟诵了一首诗,就是这位小朋友吟诵的,我们自己读一读。
师:谁想吟诵?
生读。
师:字字正确,句句连贯。
生读。
师:又正确,又熟练。
师: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
师:这首诗吟诵了这么多遍,都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生:就是什么东西都没有天高。
师:是吗?
生:是天比什么都高,没有山比过天。
师:更无山与齐,这些山都没有谁高?
生:没有华山高。
生:举头红日近的意思是他们抬头都能看见红日了,回首白云低是回头能看到白云。
师:这首诗讲的就是在山顶上看到的景色,我们读的句子你们都找得到吗?在课文中,谁找到了?
生: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师:你们都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让我们再次欣赏美景。
生齐读: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能联系课文内容来读懂诗的内容。可张老师有些不太明白,你们会帮我吗?举头是什么意思?
生:把头抬起来。
师:那回首呢?
生:是低头的意思
师:这下我明白了,听我读。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鼓掌)
师:我吟诵得好吗?
生:好。
师:我为什么能吟诵得这么好?
生:因为你知道华山很高很高,所以你才读得很好。
师:是的,我在读的时候,心里想着一幅华山很高很高的画。你们能一边吟咏,一边想画面吗?
生:能。
齐读。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师:小寇准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7岁,难怪先生要连连点头称赞呢!谁能学着先生,来夸一夸他。
生:好诗,好诗!
师:他读得时候翘起了大拇指。
生读,
师:他读的时候,摇头晃脑。
师:两位同学读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做出了动作,这就叫――
生:情不自禁。
师:我们一起学着诗人来夸夸他。
这首诗好就好在写出了华山的高大,美丽,用诗来赞美,这就叫咏,一起来读课题。
齐读课题。
师:学到这,我忍不住想和大家再一次来吟诵这首诗,好吗?
生:好。
师:吟诵的时候要边读边想画面好吗?
生:好
师:已经能背出来的,可以不看书。
生读诗。
师:好诗,好诗!
师:寇准这么小,就可以写出这么好的诗,大家一定要向他学习,我来看一看,谁最会学习,这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生字。
出示“与”。
学生说笔顺。
师:你怎么知道它的笔顺?
生:我自己想的。
师:无师自通!
生:只要把“写”的宝盖头去掉。
师:利用熟字记,是个好办法。
一起书空。
师:“与”写时要注意什么?
生:一横要写在横中线上,
生:第一笔不要写得太长。
师:老师也想提醒大家,第二笔的竖折折钩的折要比第一笔宽些。
师范写,并述:第一笔不要写得太长,第二笔比第一笔稍宽些。第三笔不要写在“与”的肚子里,稍微写得外面一点,这样就写好了。
师:这个“齐”字,你准备怎么记呢?
生:我准备用部件法。上面是个文,下面是个撇和竖。
师:这个方法真科学。伸出手来,我们一起写。
一起书空。
师:要写好这个字,又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我要提醒大家,三四笔要写得舒展些。
师:说得好!要像小鸟的翅膀一样舒展开。
生:下面两笔要注意位置。
师:老师还想提醒大家,下面两笔第一笔是撇,不是竖。
老师范写。注意,撇和捺要像小鸟的翅膀一样舒展开。
师:请拿出习字册,先不急着写,要摆好姿势。
师:这个小朋友姿势很好。这个小男生也是好样的。
有没有摆好姿势了,姿势都正确了吗?
学生写字。
老师巡视。纠正姿势。
全国课改实验区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首届阅读课堂教学大赛一赛区一等奖第一名 2006年4月8日下午第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