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五年级 > 人教版课标本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实录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课堂实录
——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
执教者:湖北 刘进
  
  版本: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
  执教者:湖北刘进
  整理者:广西幸福
  上课时间:2010年10月20日08:10—08:50(第一会场上午第一节)

  【课前谈话】
  师:初次见面,仔细看老师,好吗?用一两个词,一两句话简单说老师给你的第一印象。
  生:帅气、潇洒。
  师:这几个字我已经好久没听见了,谢谢你,接着来。
  生:幽默。
  师:谢谢你,接着来。
  生:风趣。
  师:我太高兴了。好,还有谁说?
  生:仪态端庄。
  师:用我身上了,谢谢你。
  生:和蔼可亲。
  生:很有亲和力。
  师:谢谢你。
  生:仪表堂堂。
  师:老师还想更多的了解大家,用一两句话简单介绍自己。
  生:我是来自银川市实验小学五(3)班的XXX。
  师:谁再来说说,简单的介绍一下自己?
  生:(介绍)
  ……
  师:同学们也介绍了自己,下面,你们想不想了解老师?
  生:想。
  师:老师做一下自我介绍:老师姓刘,今年34岁,乃京城人氏,好读书,酷爱文史,乐交天下才俊也。听了老师的介绍,对我都有哪些了解?
  生:老师很喜欢文章和历史。
  师:还有吗?
  生:老师酷爱古文。
  师:酷爱读书。
  生:老师在介绍的时候用了一些像古文的东西。
  师:老师用了文言词句,对吧?
  生:我知道老师今年34岁了。
  【上课时间】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要学的,也是一篇文言文,知道是哪一篇课文吗?
  生:《杨氏之子》
  师: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上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看老师些课题。(写)齐读一遍。
  生:杨氏之子
  师:大声读一遍,
  生:杨氏之子
  师:读了课题,谁能说说课文写的是谁吗?
  生:写的是杨家的儿子。
  师: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杨氏之子他有什么样的才华。
  师:想了解他。
  生:我想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内容。
  师:接着说。
  生:我想知道杨氏的儿子发生了什么事。
  师:对,课文写了他一件什么事,还有谁要说?
  生:我想知道杨氏之子是谁?
  师:想了解这个人物。
  生:是跟什么人谈话。
  师:看来同学们想了解的还真不少,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是我们第一词学文言文,同学们可以多读几遍,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书的时候,让老师听到你的声音,看到你的表情。
  生:(继续读)
  师:课文读完了吗?
  生:读完了。
  师:谁来给我们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字音读准没有。
  生:(读全文)
  师:有个生字,她读得真好,同学们齐读一遍。
  生:yì
  师:同学们读古文哪,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懂句子,这句话,有个人,叫什么?
  生:孔君平
  师:叫谁呀?这人叫什么?
  生:孔君平
  师:老师顺便介绍一下,孔君平,是孔子的第26代后人,他学识渊博,现在,你能读这句话吗?
  生:(读)
  师:对,全班一起读。
  生:(齐读)
  师:就读这一句,再读一遍。
  生:再齐读
  师:谁再来给我们读一遍?
  生:(读全文)
  师:读得不错,有一个字音,同学们听出来没有
  生:wèi设果。
  师:好,咱们一起读
  生:为设果。
  师:老师要表扬他,这个字音他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
  生:儿yìng声答曰。
  师:老师刚才听他读的时候,有两句话停顿不正确,谁会读?
  生:孔君平yì
  生: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
  师:同学们,这“曰”是什么意思?
  生:说
  师:这句话是谁在说?
  生:孔君平
  师:好,想想这句话该怎么读?谁会读?
  生:孔指以示儿曰。
  师:还是儿曰,谁说话?
  生:孔指以示儿曰。
  生:孔指以示/儿曰。
  师:注意停顿,这样一读,句意就出来了,来,读好这句话。
  生:读
  师:看着屏幕,再读
  生:再读
  师:最后一句话有点长,谁会读?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禽指的是什么?
  生:禽指的是孔雀。
  师:指的应该是什么?
  生:应该是动物。
  师:概念有点大。
  生:鸟类。
  师:这是谁家的鸟?
  生:孔君平。
  师:非常好,注意停顿。
  生:(读)
  师:谁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一次成功?
  生:(看着屏幕读)
  师:谁来读一遍?
  生:(读一遍全文)
  师: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好像这样读,完整的读一遍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生:(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杨家的儿子九岁了,还非常聪明。
  师:哪个词告诉你非常聪明?
  生:甚聪慧。
  师:甚聪慧,在这里,聪慧是什么意思?
  生:聪明
  师:这个慧字呢?在这里,它和huì字是通用的,那么,很聪明很聪明,哪个词说很聪明?
  生:甚
  师:换个词还可以怎么说?
  生:很,特别
  师:还可以换个词?
  生:非常
  师:同学们,那么,这个孩子到底怎样的甚聪慧呢?请同学们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注意读懂每句话,的意思,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通过一件怎样的事,写出了他的甚聪慧,开始,静静的读,注意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生:默读课文
  师:(提示)实在有困难的,同桌之间互相讨论讨论。
  生继续读
  师:意思读懂了吗?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表现他的甚聪慧?
  生:(说出了大致内容)
  师:他说得好不好?掌声送给她。联系注释,联系上文,她完整的读清楚了这个故事,课文,就是用这四句话,写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仔细品味其中的趣味,去了解人物的(?)
  谁来读?谁来说第一句?
  一生说第一句
  师:哪个字是叫的意思?
  生:呼
  师:这里的yì是什么意思?
  生:yì就是拜见
  师:乃呢?
  生:乃就是于是
  师:你读懂了,同学们,读古文哪,要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读出自己的体会,你从中体会到什么?自己在下面读一读好不好?
  生读
  师:谁能读好这句话?举手?
  生:(读第一句,读完简单说了这话的意思)
  师:老师的要求,第一句,谁来读?
  生:(读)
  师:这是你的体会,谁再来读这句话?
  生:(读)
  师:读得不错,同学们,你想啊,孔君平兴冲冲的来拜见,可是,没见到人,心里多少有些?
  生:有些遗憾。
  师:有些扫兴,可他听说这家的孩子?
  生:特别聪明
  师:何不借此机会叫他出来?问一问,看一看,这时,叫的时候,心情又怎样?
  生:叫的时候应该非常小心的去叫。
  生:非常兴奋的去叫。
  师:非常好,看样子,我们应该读出这种心情的变化来,对吗?再读读
  生:(齐读)
  生:(一人读)
  师:轻声的读,谁来读这句话?谁会读?
  生:(读)
  师:乃呼儿出,读出它的味道来。
  生:(读)
  师:这是急切的,读出来了。
  生:(读)
  师:你们班谁读书读得最好?
  班长读
  师:乃——呼儿出
  班长再读
  师:心情读出来了,你们读了吗?
  (生一起读)
  师:第二句读懂了吗?谁来说说?为设果,果有杨梅。谁来说?
  生:(说意思)
  师:谁为谁设果?
  生: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
  师:非常好,咱们完整的一起说一说,谁为谁设果?
  生: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
  师:如此细腻的情节,如此丰富的内容,作者只用了几个字,再读。
  生:为设果,果有杨梅。
  师:同学们,杨氏之子如此热情款待,孔君平说了一句话,哪一句话?读
  生:此是君家果?
  师:同学们读懂了吗?此和君是什么意思?
  生:此是这个。
  师:在这里指的是什么?
  生:指的是杨梅/
  师:君呢?
  生:君是你。
  师:君是你还是您?
  生:您
  师:为什么是您呢?
  生:因为——
  师:意思读懂了吗?完整的说一说
  生:(完整的说)
  师:读懂了吗?同学们,孔君平说这句话,有什么用意啊?这杨梅是你们家的水果?有什么用意?读明白了吗?
  生:因为杨梅的杨同杨氏子的杨。
  师:都同一个杨字,还有吗?接着说?这杨梅是你们家的水果?都有一个杨字,这杨梅成了什么?谁会说?
  生:应该是杨家的水果。
  师:这杨梅成了杨家的水果,都是杨,这杨梅和杨氏怎样?读懂了吗?
  生:(说)
  生:(说)
  师:应该说杨梅也成了杨家的宝贝,那杨氏子和杨梅呢?
  生:一样的,也是杨家的宝贝。
  师:也是杨家的宝贝,他们俩是什么?
  生:同一个姓。
  师:他们是兄弟,读懂了吗?看来这句话,孔先生和杨氏子?
  生:应该是捉弄。
  师:应该是跟他开了一个?
  生:玩笑。
  师:读懂了吗?你们自己再读读,看看孔君平是如何跟杨氏子开这个玩笑的。
  生读
  师:谁来?读孔先生和他开玩笑,怎么读?你来试试好吗?
  生:(试读)
  师:此是君家果?用杨梅来开玩笑。
  生:(读)
  师:君子用得好,他才几岁?孔先生称他为什么?成他为君。
  生:——
  师:逗他玩是吧?
  生:(读)
  师:此是君家果?谁再来读?
  生:(读)
  师:君家果,(范读)用什么开玩笑?还可以读?
  生:(读)
  师:此——是君家果?你来读
  生:(读)
  孔先生如此妙问,九对小儿如何作答?
  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儿应声答曰?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儿应生答曰: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儿应声答曰: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同学们,从他的回答中,你们明白了,这个孩子聪明吧?你们体会到了他的甚聪慧了吗?谁来说?谁体会到了?
  生:(读)
  师:你怎么体会到他的甚聪慧?
  生:(简单说)
  师:谁会说?他的回答怎么聪明啊?
  生:(说)
  师:联系上句,会说吗?
  生:(孔君平——)
  师:用自己的话说
  生:(说)
  师:你用杨梅逗我?
  生:我就用孔雀逗你
  师:用别人的话来回应别人,这一招叫什么?
  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以牙还牙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将计就计。
  师:将计就计,这小孩聪不聪明?答得多妙啊!还从哪些话,你们也可以感受道这个孩子的聪明?
  (读: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生:我觉得应该还有儿应声答曰,就是马上给他答而不是思考一会。
  师:他的话音一落,这孩子就立刻答出来了,怎么答?
  生:不假思索。
  师:脱口而出,而应声答曰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儿应声答曰——
  生:(再读)
  师:竟然用孔雀这么一种说法来回应他,为什么这孩子还要说没有听说孔雀是夫子家禽呢?读懂了吗?
  生:(说)
  师:还有吗?
  生:(听不清)
  师:把这个玩笑给划清了,这个词用得多妙啊!咱在一起在下面读一读,演一演,好吗?一个扮演杨氏子,一个扮演孔君平。
  ——
  师:好,这个孩子非常的聪慧,反应又是如此之快,让我们体会到他的甚聪慧,你们能把这有趣的故事背下来吗?能背的背,一起试一下,
  生:(齐读一遍)
  师:同学们,课外大家可以看一部书《世说新语》。《杨氏之子》就选自这部书。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注:学生的回答不是很清楚,所以有省略。

  相关链接:《杨氏之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八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宁夏会堂赛区
 
  《杨氏之子》课堂实录
——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
执教:干琳 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桃源小学
录音整理:甘棠中心学校 王梅莲
  
  课前热身
  师:同学们做好课前准备了吗?
  生:做好了。
  师:看着老师,对!就是这种状态。初次见面,老师先自我介绍下。我姓干,干干净净的干,大家可以叫我——
  生:干老师
  师:我来自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像厦门一样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那儿山美、水美,人更美,到我的家乡去看一看。(课件展示大连风光)
  这就是我的家乡——大连,一座年轻又充满活力的城市。老师诚挚地邀请同学们与在座的各位老师有机会到大连走走看看,看看北方的海,尝尝当地的海鲜,听听早已风靡网络的大连话,感受一下大连人所独有的热情。干老师啊,这是第一次到厦门来,非常期待能与梧村小学的五五班的同学们同台学习。在这之前就了解到咱们班的孩子擅长积累古诗名句,让我来见识一下,可以吗?
  生:可以
  师:我说上句,你们来接下句:言必行——
  生:行必果
  师:与朋友交----------
  生:言而有信
  师:读书破万卷——
  生:下笔如有神
  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师:真不错!我们再来读一读大屏幕上的句子,老师想见识一下你们的朗读水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齐——
  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师:最后一字读“y?”,当“了”的意思。这句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就能从中有新的发现,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了。再读这句话,子曰:——齐
  生: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师:老师要看看这节课谁可以做大家的老师。其实平时呀,我们也积累不少这样的句子,你们能说上几句吗?说说看,你来!
  生1:我在我们学校走廊里看到了:微笑是最美的。
  师:哦,其他同学看到的是一样的吗?我们平常见到过类似这样的语言吗?像日积月累中学过的,你想说?
  生2:我在学校的墙上看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师:真好,还有吗?你说,孩子!
  生3:我在书上看到的,一日不读书,百日荒芜。
  师:真不错,还有吗?你说!读万卷书,不如阅人无数
  生4:……
  一、谈话导入
  师:刚才我们交流的这些语言都叫文言,用文言写出的文章才叫——
  生:文言文
  师:今天这节课啊,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你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好,我们准备上课。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今天我们学习的文言文,题目是——
  生:《杨氏之子》
  师:请同学们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手伸出来!齐读课题!
  生:《杨氏之子》
  师:什么意思?男孩子说!
  生5:在古代的时候,有个姓杨的是姓杨的一户人家的儿子
  师:真好!这个“子”在文章中可以当“儿子”,不仅可以当儿子,还可以当女儿。老师是姓干人家的女儿,你们称呼我干氏之子,也可以说是干氏之女,你们能不能介绍自己啊?说说看!
  生6:我是许氏之子
  师:你来说
  生7:我是邓氏之女
  师:真聪明,你说
  生8:我是刘氏之子
  初读感知
  检测预习情况:
  师:恩,孺子可教也。课文预习了吗?那我们来检测预习?
  生:可以
  师:这是本节课要求会读的生字,会读吗?
  生:会!
  师:一起来!(课件出示生字:梁国、聪惠、诣、乃、曰、禽)
  生齐读生字
  师:节奏再快点,会更好。齐——
  生再齐读生字
  师:这是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先读读看
  生自由读。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们喜欢齐读,既然喜欢齐读,那就把声音放开,大大方方地读。“梁国”齐!
  生齐读
  师:会读了,会写吗?
  生:会
  师:都会吗?同学们再想一想,用好方法记住这些字,写好了吗?我们来检测!翻到12页的背面,注意听,老师连读三个词,听清楚了再动笔写:梁国、聪惠、禽
  生写词语
  师:写好了吗?
  生:写好了
  师:对照大屏幕,自己来批改,全对的举手。挺好的,来,你哪个字写错了
  生9:“禽”字写错了
  师:哪错了?
  生9:我把“禽”字人下面的点漏掉了。
  师:那现在记住了吗?有没有同学把聪“惠”写成了智慧的“慧”?老师要告诉你们,其实古时候这两个字是通用的,都当聪明讲,而现在的意思多了,像仁爱、智慧、善良都可以。但在听写本课生字的时候,希望同学们还要尊重文本,了解了吗?
  生:了解了
  (二)朗读课文
  师:错的同学在错字旁边再工工整整地写一个,全对的同学选择一个你认为难写的生字再写一遍。写好了吗?好,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老师请大家认真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课件出示课文)
  生自由读文
  师:谁第一个来试试,男孩子来!
  生10: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字音上有问题吗?没有,请坐!谁还想读?男孩子来读,从题目开始!
  生11:《杨氏之子》……
  师:读是读得很准确,如果把声音放出来,更好些。看来课前预习挺充分的,文章中出现的两个多音字都读准了,一个是“为设果”,那我要考考你们,知道为什么读“wèi”吗?谁知道?你来说.
  生12:应该是这样的,杨氏的儿子招待客人.
  师:“为”在这里表示的是“给,替”的意思,为设果的意思是,给客人摆上水果,把这个字的读音和意思写在字单上。我们在读多音字时,是根据它的意思来练习它的读音的,现在来读两遍。
  生读
  师:再读一遍
  师:文中还有一个多音字,你们读准了吗?是“应yìng”声答曰,知道为什么读yìng吗?怎么样回答,就是刚问完问题就能马上回答,这就叫——
  生:应声答曰
  师:对啊,这就是根据它的意思来辨析它的读音,一起再来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我们在读古文的时候,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还要读出重音,读出停顿,这样才能读出味道,老师来试试,行吗?请听老师读。(老师示范读)自己读读,在哪停顿好?
  生自由练习读
  (课件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对照大屏幕,看看你的停顿是否合适?再一起读读,体会体会。
  生对照大屏幕练习朗读
  师:看出来了,咱们班的同学们特别喜欢齐读,呆会儿,老师还会给你们机会大大方方地大胆齐读,那么现在,谁想读读这篇课文啊?男孩子,你来试试
  生13:有感情地读
  师:读得挺好的,老师听出来,你们都特别努力,如果重音啊,停顿啊,再鲜明一些,这味道就更足了,比如说这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生练习读此句
  师:就是这种味道,谁还想读读?来,你来试试
  生14: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三、精读品味
  师:读得好,字正腔圆,韵味十足。刚才我们读了这么多遍,现在我们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其实理解古文和理解诗句的方法是一样的,那你们平时怎么理解诗句的呀?你有什么方法?
  生15:我是借助图片、注释来理解
  师:你还有好方法吗?你来
  生16:我是每字每句地理解
  师:那遇到不理解的字怎么办?
  生17:我就查字典
  师:对啊!这又是一种好方法,我们可以查阅资料和工具书,你还有什么好方法?
  生18:其实我们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师:老师觉得用上这些方法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自己先读读说说(课件出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生读文
  师:老师发现有些词挺难理解的,但注释当中又没有。来,我们来请学习小帮手来帮忙,有了它的帮助,看看能不能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课件出示难理解的词的意思)
  同学们自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有困难的在小组内交流交流,解决不了的,一会儿大家一起来看看。
  生四人为一小组交流研讨,理解意思
  师:好,同学们交流到这,还有哪些是小组没解决的?都理解了?谁能把这篇文章的意思从头到尾地来讲讲,来,男孩子来讲,其余同学用心听,有疑义呆会儿指出或纠正。
  生19:梁国姓杨的人家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到他们家,刚好父亲不在,儿子出来接应。儿给孔君平摆放了水果,果里面有杨梅。孔君平对他说:“这是你家的果吗?”他儿子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禽。”
  师:有疑义吗?你来
  生20:杨氏子应该指的是他们家的孩子
  师:对,很正确,还有疑义吗?还有哪些听出来了?你来
  生21: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这里是指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子说:“此是君家果。”
  师:直接说出来就可以了,那么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是什么意思啊?你说,把这句话完整地说出来。
  生22:就是孔君平指着杨梅问那孩子
  师:是问吗?注意标点
  生22:是说
  师:那示什么意思?
  生22:是告诉他
  师:是吗?请你看看注释
  生22:给他看,说:“杨梅跟你同一个姓,这是你家的果子吗?”
  师:同学们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了吗?就是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且对他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自己练习说说这句话。
  生练习说
  师:会说了吗?
  生:会
  师:那象刚才这样,来这篇古文从头至尾来说一说,赶紧说吧
  生练习说
  师:好,先说到这,老师刚才发现有个男孩子特别善于倾听,老师漏掉的东西他发现了。请你讲给大家听听
  生23:这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里的禽字应该是鸟的意思
  师:对啊,学习小帮手当中告诉你们了,那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生23:我可没听说,孔雀是你家的鸟
  师:是您家的鸟。同学们听清楚了吗?那到现在为止,这篇古文的意思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师:那我们试着来对读,那何为对读呢?就是老师读白话文,你们来读文言文。这对读啊,可不是简单地读出声音就行了,咱们试试,注意力要集中啊。梁国有个姓杨人家的儿子九岁,特别聪明。
  生: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师:特别聪明。
  生:甚聪惠
  师:孔君平拜见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就把他的儿子叫了出来。
  生: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师:杨氏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生:为设果,果有杨梅。
  师: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氏子看,对他说:“这是你家的果子。”
  生: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师: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氏子看,对他说:“这是你家的果子。”
  生: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师:这才读出味道来了,请再读这句话,注意老师语气语调的变化。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氏子看,对他说:“这是你家的果子。”
  生: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师:杨氏子随声回答道:“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挺好的,初次合作就如此默契。话说啊这孔君平到杨氏子家去拜访他的父亲,可未曾想他父亲不在,于是啊,就把他儿子叫出来了,杨氏子为孔君平端上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看看杨梅,再看看眼前这杨氏小儿,眼珠一转,他在想些什么呢?所以他才对杨氏子说:“这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果子。”想想看,他想些什么呢?你说
  生24:为什么摆放了杨梅?
  师:是吗?孔君平想他怎么把杨梅端上来了?来,你说。
  生25:他应该会想区区一个小孩子不可能那么聪明呢,今天刚刚好有个机会,所以我要考考他。
  师:他怎么问倒他?你问问。
  生25:就是指着杨梅对他说:“这是你家的果子。”
  师:他为什么会说这句话呢?你说
  生26:杨梅杨梅,杨梅第一字开头是杨,杨氏子开头也是杨,所以孔君平专找这机会来考杨氏子。(师板书)
  师:你一下子就猜透了孔君平的心思,但是能转换成孔君平的心理活动来说吗?孔君平心想,接着说。
  生26:孔君平心想,今天正好有杨梅和姓杨的一个人
  师:杨梅的第一字是杨,杨氏子第一个字也是杨。都说你杨氏子聪明,我何不以姓氏做文章来考考你啊。那杨氏子听了孔君平的话,他也一下子明白了他的意思,他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所以他才对孔君平说:“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你来说。
  生27:他回答说:“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孔君平姓孔,孔雀有孔字。
  师:想一想,杨氏子心里怎么说的?
  生28:他心想,孔君平居然用这考我,他是考不倒我的,我也这样回答他吧。
  师:真是一种机智又聪慧的回答!请坐。你还想说,你说。他心里会想什么?
  生29:你说我和杨梅都有同一个字,那你名字的开头和孔雀开头不是一样的字吗?
  师:真聪慧,这孔君平和孔雀都有孔字,既然先生你这样考我,那我就有同样的方法来回答你。那我还有疑问,为何杨氏子不干脆直接说:“孔雀是你家的鸟?”而要加上“未闻”二字来说:“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谁体会到了这其中的奥妙?这问题有点难度哦,四人小组内交流交流,研讨研讨。
  生交流研讨,教师随机点拨。
  师:你来说
  生30:就是杨氏子虽然心里不服气,可是如果直接这么回答的话,就会觉得太直接了,这样说委婉一点。
  师:这样的回答更委婉。恩,还有想法,女孩说/
  生31:可能是出于对孔君平的尊敬才这么说
  师:的确如此。这杨氏子既机智地回答了孔君平的话,又对长辈不失委婉敬重之意,让我们再来读这句话。儿应声答曰,齐
  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再读一次,儿应声答曰,齐
  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若来者非孔君平,而是李君平,这会怎样回答呢?你说
  生32:未闻李子是你家的果。
  师:非常好,还能说的更有礼貌些,你想说?
  生33: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
  师:若来者是梅君平呢?你想说?
  生34: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
  师:这就是应声答曰,若来者是黄君平呢?谁能应声答曰。
  生35:未闻黄桃是夫子家果。
  师:聪慧,还有
  生36:未闻黄鹂是夫子家禽。
  师:对啊。还可以是——
  生37:未闻黄河是夫子家河。
  师:非常好
  生38:未闻黄花菜是夫子家菜。
  师:同学们都笑了,是不是在机智诙谐当中既回答了问题,又不失委婉敬重。刚才我们体会到了语言的精妙,再把这篇小古文读一读,就更能读出其中的滋味了,读一读。
  生自由感情朗读古文
  师:其实古文啊,在古时候是没有标点的,没有标点的《杨氏之子》,谁敢尝试?(课件出示不带标点的古文)女孩子,你来
  生39:《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
  师:女孩子,这篇古文读得味道有点不对了
  生40:《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
  师:古文在以前不仅是没有标点的,排版和现在还不太一样,从哪边读?(课件出示与现在排版不同的古文)
  生:从右边往左边读
  师:来,女孩子
  生41:《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
  师:读得真好,让我们穿越到古代,打开最原版的《世说新语》,想一想古人读书时,抑扬顿挫,放声吟诵的情景,一起来这篇《杨氏之子》齐
  生:《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
  师:能熟读成诵吗?试一试啊,我们一起再来一遍,《杨氏之子》齐
  生:《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
  师:真了不起,喜欢这篇小古文吗?
  生:喜欢!
  师:它出自于?
  生:《世说新语》
  四、布置作业
  师:作者是南朝的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还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比如《咏雪》,还有许多像杨氏子这样聪慧的孩子,比如让梨的孔融。这些孩子长大以后都成了当地社会的上流人士,《世说新语》就是记载这些上流人士言谈趣事的小说,这样的小故事有两千多个,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里面有原文,有注释,还有译文,老师相信你们能读懂它们,也会喜欢它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板书:
                    杨氏之子
                 杨氏子--------孔君平
                  杨梅---------孔
 
  于永正教学实录——《杨氏之子》
全国文本细读研讨会名师课堂实录
  
  附课文: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表情朗读背诵课文 
  师:同学们看于老师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做表情:笑容满面)
  生:于老师很高兴。
  师:看到同学们,我高兴了。再看于老师(做表情),现在是什么表情?
  生:于老师好像很紧张。
  师:对,有点紧张,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如果不积极发言.于老师就会紧张,希望同学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行吗?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读读题目。(生读课题)仔细读一读这篇课文,和平时读的课文感觉有什么不同吗?
  生:这篇课文非常短。
  师:对.很短小.只有53个字。还有吗?
  生:它里面还有很多“曰”。
  生:这是篇文言文。
  师:真好。那我们平时学习的课文是什么文?
  生:白话文。
  师:文言文和白话文有好多不同,最大的不同是文言文——
  生:难理解。
  师:文言文语言很简练,有时候一句话只有一个字.但包含的意思很多。读文言文的时候要善于想象.把一个字变成好多好多字,把一句话变成好多好多话,这样你就能读懂。下面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会不会读文言文。(一女生读课文)
  师:(朗读不是很好,老师给予指导)听你读这篇课文就像一辆车子走在不平整的路上,磕磕绊绊、一顿一顿的。谁再来读一读?(生读)
  师:握手!读得非常好,听你读这篇课文,就像一辆车行驶在平坦的路上,很顺畅。能不能告诉我这篇短文讲了什么故事?
  生:讲的是孔君平到梁国杨氏家里去,去找他家主人——
  师:他家主人?杨先生吧!杨先生不在——
  生:杨先生不在.他的儿子在,孑L君平就把杨‘先生的儿子叫出来。
  师:往下说!
  生:杨氏小儿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说:“它是你家的果子吗?”他的儿子说:“不知道孔雀还是您家的家禽。”
  师:最后一句理解错了,仔细想想是什么意思?
  生:“没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很好!“甚聪惠”是什么意思?
  生:很聪明。、
  师:很聪明。“惠”是什么意思?对,“惠”同“慧”。再往下看,“诣”什么意思?
  生:“诣”是拜见的意思。
  师:好.意思读懂了。“孔君平诣其父”,这个“诣”是拜见没错,但它不是拜见一般的人,这个“诣”专门指拜见他尊敬的人或他的长辈。
  师:我有个小问题,孔君平说:“此为君家果。”是逗着小孩玩呢,还是讽刺挖苦呢?大家听老师读一遍,注意看老师的表情——刚上课时我就让大家观察表情,表情也是会说话的。
  (师范读《杨氏之子》,面容和蔼,表情幽默,动作风趣,学生为之热烈鼓掌。)
  师:怎么样?是讽刺还是逗着玩、开玩笑?
  生:是逗着玩,是大人跟小朋友开玩笑。
  师:你看,表情朗读就有这么大的作用。下面请大家一起像于老师这样读一下课文,如果你的动作、表情能配合一下那就太好了。(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好!谁愿意朗读一遍?
  (以下大约有十多分钟时间,于老师反复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最后学生读得非常流利。)
  师:大家读得真好。能背下来吗?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下来。(生自由背诵课文)
  师:好,于老师先给大家背一遍(师范背课文,然后几个学生轮流背诵课文,最后全体学生齐背《杨氏之子》,于老师在前面配合加动作。)咬文嚼字文本细读
  师:你们会背了,于老师要提问题了,课文的最后说杨氏之子“甚聪惠”,意思是非常聪明。那么,你从哪儿看出来这个小朋友非常聪明呢?
  生:孔君平抓住杨梅的“杨”和杨氏的“杨”都是同一个字来开玩笑——“此是君家果”,小孩马上抓住孔君平和孔雀都有一个“孔”字来反驳:没听说过孔雀是你家的家禽。
  师:从这里看出小孩的确很聪明!还有吗?
  生:“儿应声答日——”
  师:说明什么?
  生:说明他反应很快。
  师:好!反应快,思维敏捷,也说明很聪明。
  (板书:反应快)还聪明在哪里?
  生:孔君平并没有说你姓杨.杨梅也有一个杨.只说了一句话“此是君家果”.小孩马上就听出来了,这说明他很会听。
  师:是啊,小孩确实聪明,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话中话”,听出了“弦外之音”。(板书:会听)再品课文,还能从哪里看出他聪明?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回答得很巧妙,说明他聪明。
  师:的确回答得巧妙。他的回答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叫做——
  生:天衣无缝。
  师:对,无懈可击,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生:以牙还牙。-
  师:有点意思,但是好像形容得有些过了。
  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师:掌声送给他!这个成语用得妙,真是太聪明了!这是会说。(板书:会说)
  师:大家看,杨氏之子,第一,会听,能够听出话中话;第二,反应快,思维敏捷;第三,会说,回答得十分巧妙。我还有个问题,“甚聪惠”的“惠”书上说是通假字,跟智慧的“慧”是一个意思,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智慧”的“慧”呢?这个“惠”跟智慧的“慧”有何区别呢?我上课前查了《辞海》,发现“惠”主要有这么几层意思,第一是仁慈;第二是柔顺;第三,跟“慧”相通,意思是聪明。仁慈、柔顺什么意思?就是有教养、有礼貌。和蔼慈善。刚才我们讨论了这个小孩的聪明。那么,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孩不但聪明.而且很有教养、有礼貌呢?请你们轻声地读、细细地读,每一个字都要注意思考。(生声细读)
  生:“为设果,果有杨梅”,从这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非常有礼貌,给孔君平准备了水果。
  师:嗯!客人来了,赶紧端出水果,懂得待客之道啊。端出多少水果?就一种吗?
  生:端出了多种水果。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果有杨梅”.果子中有杨梅,证明不止有杨梅!
  师:说得好。这句话中还有哪个字能说明——
  生:“设果”,就是摆水果:如果只有一种水果是称不上摆的,
  师:说得太好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小孩不仅有礼貌.而且非常热情好客,端出好多水果招待客人。再往下看,还从哪里能看出他是一个非常懂事、有礼貌的孩子?
  生:我还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夫子”两个字里看出来。
  师:对,夫子是尊称,说话很得体,真的很有教养。还可以从哪个词看出来?
  生:我觉得从“未闻”这个词看出来他很有礼貌。因为他没有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用了否定句进行回答!
  师:解释得非常好,掌声送给她。如果这个小孩直接这样回答:那么孔雀就是你家的鸟了!这样回答就不得体.因为孔君平毕竟是来拜见他父亲的,这样会让客人尴尬!前面加一个“未闻”,看注释,“未闻”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听说。
  师:是啊,孔先生,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你们家的鸟啊。这样既不动声色地反驳了对方,又不让对方难堪。是不是很有教养啊?(生点头) .
  师:读书就要逐字逐句地体会,就要细细地品赏。就要咬文嚼字,这样才能把话中话都读出来。
  分组练笔丰满文本
  师:这个“杨氏之子”究竟是谁呢?三国时候,曹操手下有一个谋士叫杨修,有人猜测,杨氏之子写的可能就是杨修的故事。那么,我们暂且把杨氏之子就假定为是杨修吧,这样称呼起来比较方便。这篇短文只有53个字,但是含义却很丰富。
  下面我们用自己的笔,通过自己的想象,把文章来补充得丰满一些。第一句话,“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非常简练,根据这句话,请你想象一下杨氏小儿长什么模样?注意,相貌描写一定要体现出他的聪明。第一排同学写就扩写这句话。
  师:“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注意是谁?去干什么?主人不在,是哪个人把小儿叫出来的?这里面蕴含着很多动作和对话。
  请第二排同学来写。
  师:“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日:‘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日:‘未闻孑L雀是夫子家禽。”’他们难道就说了两句话吗?肯定不是的!往下肯定还有好多话呢!展开想象,一定要通过对话描写把杨修的聪慧表现出来。请第三排同学写这一段!
  (学生分组写作)
  师:(10分钟之后)请第一组同学,请你到前面来读自己的习作,其他同学专心听。
  生:古时候有个姓杨的人家,有一个叫杨修的小孩儿,(师: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中有一个小男孩儿叫——)古时候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中有一个小男孩叫杨修,刚刚9岁。他长了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师:三角眼要注意了,这“三角眼”一般是指刁钻、狡猾,这要改一改。)长得非常机灵。一张小嘴能说会道,非常聪明。
  师:很有文采啊。可惜有些语言不是很准确,用词要恰当,下课后好好改改。
  生:梁国有一户人家,他家有个孩子叫杨修。虽然才九岁,但是非常聪明。胖乎乎的脸上,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嘴唇很薄,能说会道。凡是见过他的人,都说他是个聪明有教养的孩子。
  师:通顺,流畅,也非常合情理。现在请同学读第二部分。
  生:一日,杨氏的好友(师:我最欣赏“一日”,他不用“有一天”,用“一日”,有文言味道。)……孔君平前来拜访,家人为其开了门,并告知杨氏不在(师:应该是杨老爷不在)……并告知杨老爷不在.他的儿子杨修在书房读书。孔君平想与杨修见面.看看多日不见,小杨修又学了些什么。管家告诉杨修孔君平来了,杨修赶忙出来迎接,并亲自为其摆上了水果,其中就有孔君平最爱吃的杨梅。
  师:掌声! “其中就有孔君平最爱吃的杨梅”,这句话就更加说明他们两家经常来往,更说明杨修了解孔君平,更说明杨修有教养。
  师:接着请同学往下读第三部分。
  生:孔君平看着果子,一眼看到了杨梅。他左思右想。该怎样考考杨修呢?哟!杨梅,杨修,你是杨他也是杨,这杨梅是你家的水果吧!(掌声)(师:杨梅,杨修,联系起来了!多有意思呀!)杨修眼睛一转.灵机一动:“孔叔叔,我可从没听说过这和您同有‘孔’字的孔雀是您家的鸟啊!”孔君平摸着杨修的头说:“杨修你这个小机灵鬼儿啊!”杨修说:“嘿嘿!孔叔叔过奖了!’,孔君平笑着说:“哈哈哈!真是个聪明孩子,聪明孩子!”(掌声)
  师:你真是个聪明孩子,聪明孩子啊!谁再读?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你姓杨,杨梅也姓杨。你们不是一家人吗?”杨修不假思索地说:“孔叔叔.我可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啊!即便是您姓孔,孔雀也姓孔。”孑L君平说:“我今天算是领教了杨修的聪慧了!我自愧不如。”杨修说:“哪里.哪里,我只是无名小辈,刚才说的话多有得罪.请孑L叔叔多多原谅!”孔君平说:“你真是好孩子.我下次请你去看孔雀。”杨修笑着说:“下次我一定再请您吃杨梅!”(掌声)
  师:继续开玩笑,他请你看孔雀,你请他吃杨梅.更有意思了,掌声送给他!
  师:大家看看,三段话联起来是不是一篇好作文?这就叫故事新编。下课。
 
  于永正教学实录——《杨氏之子》
执教:于永正 评析:李兴举
  
  【文本呈现】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教学实录】
  一、谈话导入
  (背景:去年于老师曾给本班执教过一课《卜算子·咏梅》)
  师:同学们,咱们是老朋友啦,五年级时我们一起学习过一课,你们还记得吗?(同学们纷纷举手)谁来背一背?(指一名学生背《卜算子·咏梅》)
  二、疏通课文
  师:你们真不简单,这两首词我们学过一年多了,你们还记得这么清楚。
  (大屏幕出示《杨氏之子》一文。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注视屏幕。)
  今天这篇课文你发现与我们上次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这是一篇古文。
  师:古文与现代文有什么区别?
  生:古文比现代文简洁。
  生:像古诗一样凝练。
  生:故事有趣,但不好读。
  师:同学们,学好古文能增长很多知识。我们不但要把唐诗、宋词、元曲学好,还要学一些文言文。于老师小时候上学没学好古文,至今还感到遗憾。
  【评析: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是于老师的教学艺术之一。他真诚感人的话语是那么打动人心,不仅是学生,就连听课老师也会产生学习的渴望。】
  师:(于老师把目光转向大屏幕)谁愿意把大屏幕上的古文读一读?
  (生纷纷举手,师指一生读。发现有一个地方断句含糊,又指一生读。第二个学生读得很好。)
  同学们要注意啊,梁国是一个地方。(于老师一边读文,一边指导学生断句,反复示范文中人物对话。)
  师:下面再请一位同学大声读。(生读完一句,于老师再指导,再示范,让这位学生读,直到读完。)很好,太棒了。完全正确。
  再请一位同学读。“你读,要超过女同学啊。”(像指导女同学一样,再指导第一句。待读完一句,让全体同学一起读第一句。再让男同学接读。)
  师:不错。请坐下。
  再听我读一遍。现在你们都不要看书,看于老师的脸。(于老师一边读,一边通过表情和适当的肢体语言,还原语言文字的形象。)“杨氏之子”。“子”是个小男孩,读的时候,心情是轻松的,是高兴的,要好玩。因为是小孩的事。(于老师又声情并茂地读了一遍课文。)
  【评析: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熟练是语文课的基本要求,任何好课都必须以此为基础。于老师的课之所以扎实,就是因为他真心为学生,切切实实让学生感受到读书学习是一种乐趣。好的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能激情激趣。】
  师:好。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个古人的话说成现代的话,把古文的意思用现代的话说一说。“梁国杨氏子九岁。”谁来说?说错了没关系。
  生:第一句话的意思是:梁国有一个姓杨的人家有个男孩子九岁了,非常聪明。
  师:你也真聪明!谁还愿意再说一遍?或者重复一遍,或者说得更好?
  生:梁国有位姓杨的,他的儿子九岁了,非常聪明。
  师:梁国这个地方有一户姓杨的人家,这个姓杨的人有一个儿子,今年九岁了。——这个孩子姓什么?
  生:(齐)杨——
  师:要记住啊!他是杨家的后代,当然姓杨啦!咱们班有没有姓杨的?站起来。(两名学生站起来,于老师拍着一位同学的肩头)哎哟!你们杨家的上辈、上上辈、上上上辈,(众笑)有一个男小孩,甚聪慧。这是值得骄傲的啊。你们也甚聪慧,是吧!(面向全体同学)这小孩姓什么来着?
  生:杨——
  师:记住了!我为什么反复问同学们小孩姓什么,有用意的,后面再讲的时候你们要注意啊。我还有一个字想给大家写一下。(于老师半蹲着向上伸着胳膊一边板书一边讲)“惠”,卧钩卧倒,要写好这个字,“心”字底要写大点。把手伸出来,再写一遍,大点啊!卧钩卧倒。两点要生动点。(于老师笑眯眯地晃动胳膊示意“心”的两点,众笑。)关键要写好心字底。
  “惠”和“慧”在古代是一个意思。(板书“慧”)接着往下说。“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你说这句话的意思。
  【评析:于老师始终不忘自己教的是一群孩子,所以总是不断鼓励学生,时而引导,时而讲解,时而感悟。谈笑风生,课堂充满情趣。】
  生: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叫父亲的儿子出来。
  师:“乃”就是“就”。“父不在,乃呼儿出。”谁叫的?
  生:孔君平。
  师:孔君平叫的吗?
  师:孔君平拜访他的父亲,父不在家,就叫他的儿子。这里省略了许多内容。我们推想一下,可能是哪些人开门?
  生:我觉得第一种可能是妈妈见孔先生来拜访她的丈夫,她的丈夫不在家,她把孩子叫出来的。
  师:学一学。
  生:嗯,这样吧,先生,要不你见见我家的孩子吧,我家的孩子也很聪明的。
  师:(笑)噢,这是一种可能。妈妈还可能会说——哎!孩子,快出来!快出来!你孔叔叔来了,你先过来陪孔叔叔坐一坐。如果是佣人,譬如说,他一开门,一见孔先生忙说,对不起,孔先生,我家主人不在家。(以不同角色描述)孔君平问:“哎!他小孩在家吗?我就喜欢那小孩。”“在在。哎!快出来!快出来!孔先生来了!”我们知道古文十分简练,像这篇文章中它省略了一些叙述文字,这要靠思考和想象去补充。
  【评析:古文简洁,但不详细,有些地方还要靠推测。于老师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师:再往下说。“为设果,果有杨梅”。什么意思?谁能用现代的话说一说,请。
  生:那个孩子给他端上来一盘杨梅。
  师:有不同意见吗?你(指刚才发言的学生)注意听别人的发言。
  生:孩子为孔先生端上来一盘水果,水果里面有杨梅。
  师:(问前一个发言的学生)你接受这个意见吗?
  生:接受。他端来的水果不光有杨梅。
  师:对,不是一种水果,有几种,其中有杨梅。
  【评析:学生理解对了,于老师予以肯定;学生理解错了,于老师予以指正。反思我们的公开课,对学生的回答一度只许肯定不许否定,是不是该好好反思一下?】
  师:你看这个姓杨的小男孩为这个姓孔的先生,端上来一盘水果,水果里面有杨梅。杨梅的“杨”字怎么写的?看清楚,怎么写的?木字旁。和杨氏的“杨”怎么样?
  【评析:这是于老师第二次强调这个“杨”字了。用心良苦!】
  生:一样。
  师:孔君平跟他幽默一下。“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这句话意思是什么?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是我们家的果子。
  师:“我们?”“君”是“我们”吗?“君”是什么意思?是客气。坐下思考,思考好再举手。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可是你家的果子啊!”
  师:这是你家的果子,明白啦?这话听清楚啦?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说还要再加几句,你来试试。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问——
  师:不是问,是说。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是你们家的果子。”
  师:用今天的话来说,还要再加上几句,我的意思谁明白啦?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杨梅和你一个姓,是你们家的果子。”
  师:明白了吗?你呀,姓杨;杨梅呢,它也姓杨。两个“杨”是一个字。看来,杨梅是你们家的果喽。清楚了吗?往下说。“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禽,先讲禽。
  生:禽是家养的一种动物。
  师:这里的“禽”不是家禽,“禽”指的是鸟,飞禽走兽嘛。用今天的话来说——
  生:最后一句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儿子听了这话回答说:“孔先生,您姓孔,孔雀也姓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家的鸟。”
  师:“未闻”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听说过。
  师:好的。既然读懂了,再朗读一遍吧。大声地读。(生读)
  【评析: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让学生感受文意,老师在学生不懂的地方给予适时适当点拨、讲解,让学生在“跳一跳”中不断采摘到新鲜红艳的桃子,自然会兴高采烈。于老师善于引导学生读书,总能让学生在读中活跃起来,使“文意兼得”。】
  三、背诵积累
  师:看谁记忆力超常,现在就会背了,站起来,勇敢试一试,考一考记忆力。总是你第一个举手。
  生:我觉得我可能——
  师:别“可能”,自信一点来。
  (生背)
  师:掌声。(全体鼓掌)
  师:只错了一个字!不得了!握握手吧!(于老师和学生握手)
  师:谁再来背一遍?(一生背)
  师:一个字没错!掌声送给他。
  (全体鼓掌)
  师:叫什么名字?
  生:李宇。
  师:还有谁会背吗?(又指一生背)
  师:太好了!掌声。(全体鼓掌)
  师:大家一齐来背。(生一起背)
  【评析:短小的课文,于老师都是力求使全班同学达到会背的;长些的课文,也一定要让学生读熟。把课文读熟,熟读成诵,才能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我们许多老师把握不住读到什么程度,因此,在教学中显得很匆忙。于老师的课给我们作出了榜样。】
  四、品读文本
  师:现在于老师提一个问题:你从哪儿看出这小孩“甚聪惠”?(板书:聪惠)
  师:先告诉于老师“聪惠”是什么意思?
  生:聪明。你说了,“惠”就是“慧”的意思。
  师:是的,“惠”是个通假字,它和“慧”一个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慧”呢?这个“惠”的意思多啦,仁爱,善良,温顺,好处,等等。眼睛看着它,再看杨氏之子的表现,你们觉得这个小男孩怎么样?
  生:我觉得这个杨氏之子不但很聪明,而且很乖。
  师:好一个乖孩子!一个懂事的孩子!你讲得多明白!小孩又聪明又乖,明白啦?
  生:(齐)明白了。
  师:先看他聪明在哪儿?默读思考。(生默读)
  师:知道了吧?请后面的那个同学说。
  生:他聪明在反应很快,孔君平指着杨梅说“此是君家果”,他马上想到了孔君平他的姓和孔雀这个动物,马上就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反应快”,是不是啊?
  生:(一齐)是——
  师:反应快,而且立即就进行“反击”。这叫什么?
  生:会说。
  师:他的聪明还表现在哪里?
  生:还会听。
  师:嗯,还会听。(板书:会听反应快会说)他是怎么会听的?从哪儿看出他是会听的?(较长时间的等待)
  【评析:教学节奏的快慢是由教学内容的难易、轻重决定的,需要涵泳、意会的地方,不要那么匆忙。热闹、活跃并不适应深思琢磨。于老师既善于备课时对教学节奏进行预先设计,又善于在教学进行中即时变化。因此,他的课总让人感到自然、清新、朴实。他是为学生服务的,他是配合学生的。】
  生:在孔君平指着杨梅说:“此是君家果”的时候,换了别人,可能会想:这不就是我们家的果子吗?这有什么可说的。可是他却从中听出了另有意思。
  师:说出来。
  生:听出了孔君平是拿他的姓及杨梅的“杨”跟他开玩笑的。
  师:拿他的姓和杨梅的“杨”字跟他开玩笑。你姓杨,杨梅也“姓”杨,这么说杨梅就是你们家的果子了!真会听!他听出了话里有话。能听出话中话的人是会听的。听话听音,锣鼓听声,你们看聪明不聪明?紧接着回应一句——,再把下一句读一读,齐读,未闻——
  生:(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这小孩的确是聪明过人,——会听,反应快,会说。下面老师想问一下,他乖在哪儿呢?
  生:“为设果,果有杨梅”,从这一句可以看出,他很乖,很懂事,有教养。
  师:他乖在什么地方,说清楚。
  生:他很会招待客人。
  师:以礼待人啊!非常热情,非常好客,非常大方,不只端一种杨梅果,而是拿出好多水果装在一个大盘子端出来了。热情吗?
  生:热——情——
  师:大方吗?
  生:大——方——
  师:懂礼不?
  生:懂——礼——
  师:还从哪里能看出这个小孩乖,有教养?这一点很难看出来,(生思考,师期待着)看出来了我一定给他掌声。
  【评析:叶老说:“阅读阅读,总得读。”放慢教学节奏,有利于学生读书思考。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学生很难从语言文字中读出“乖”在何处;反之,一旦读懂了“乖”在何处,对“甚聪惠”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阅读能力不是讲出来的,是自己读出来的。】
  生:从第二句“乃呼儿出”。他看到父亲不在家,有人来了,自己出来招待客人。
  师:嗯——年纪不大,很懂事。还从哪儿看出他乖?请说。
  生:最后一句,他非常聪明,听出孔先生话里有话,如果他不懂礼貌,他就不会说出这样的话。
  师:嗯,那他怎么说的?
  生:他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从哪个词中看出他乖。
  生:从“未闻”。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要是不乖的话,他就直接说:“那孔雀也是‘姓’孔的,它也就是你家的鸟儿了!”加上“未闻”就有礼貌。
  师:他如果不礼貌,对孔君平不尊重的话呢,就会说:“如此说来,孔雀就是你家的鸟儿啦!”是不是?他表达的时候拐了个小弯——我可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儿啊!很巧妙地“回击”了他。加上“未闻”多么得体呀!多么尊重长辈呀!乖不乖?
  生:乖——
  师:聪惠不聪惠?
  生:聪惠——
  师:读书要读出里面的味道来。不要放走关键的字啊!抓住它,思考它,你的收获就很大。要好好读书,带着思考读书,带着思考走进课堂。读出味道来,才能体会出读书的乐趣。
  【评析:于老师总是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传授读书方法。品,才能品出味道来,会品味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于老师常说,老师要在研读文本上下工夫;读出味儿来,才能教出味儿来。于老师的课之所以有味道,就是因为他“钻出味儿”来了。】
  师:让我们再把课文读一遍。(学生再次读全文)
  五、读写结合
  师: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写的。有人考证说,杨氏之子叫杨修,但不是三国时期的那个杨修。这是一家之言。
  这个杨修也聪明过人啊。《杨氏之子》是记叙文,下面于老师请后面三排同学——一、二、三,把第一句话,改写成一段话。杨修九岁了,他长得什么模样?想象一下?外貌、穿戴,都写下来好不好?当中的一、二排同学,从“孔君平诣其父”到“果有杨梅”,写一段话。杨修家是大户人家,谁来招待,谁来开门呢?小孩子出来是谁叫出来的?小孩出来以后,会怎么样跟孔君平见面?发挥想象。这个是重点。前一排,从“孔指以示儿曰”到结束,小杨修拿出水果以后,他们怎么说的,不会只说两句话,要展开想象,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利用5分钟时间构思一下,写一段话,发挥想象力,来个“故事新编”(板书:故事新编)加油吧!快写吧!
  【评析:于老师这一课,没有停留在让学生理解课文、背诵课文上,而是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把自己的理解、感悟和想象以语言文字的形式物化出来。还原语言文字的形象,再经意识加工,语言文字就不再是静态的铅痕,而是动态的形象,学生也就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样做,既注重了积累感悟,又注重了实践运用,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得到提高。】
  (生写文,师巡视,辅导。)
  师:最后2分钟,抓紧时间进行修改。写好了,朗读一遍,声音放开。
  先请写外貌的这一排读。请你站起来,选一个同学读。
  生:嗯——我选赵晴!
  师:哪位?(指以示师)
  师:噢!有请!过来!你肯定是尖子生对不对?“赵氏之子”啊!(众笑)
  生:(读)古时候,梁国有家姓杨的人家。这家有个儿子,九岁了,叫杨修。杨修非常聪明乖巧,长得也十分可爱。他双眼皮,大眼睛,水灵灵的眸子,晶莹闪亮。一张能说会道的小嘴巴,尽往人心里说话;他对人总那么有礼貌,非常讨人喜欢。
  师:把杨修的特点写出来了,尤其是他的嘴和眼睛,描写得很生动,我读了都有点爱不释手了。请回。第二段老师要请——请你来读吧!
  生:(读)有一天,父亲的朋友孔君平来到他家。孔先生扣响了红漆大门的门环,杨家的男佣前来开门。
  师:红漆大门?改成黑漆大门成不成?红漆大门那是皇宫啊!(生笑)
  生:(读)扣响了黑漆大门的门环。男佣前来开门,听说孔先生是来拜访杨老爷的,就说:“孔先生啊,实在对不起,老爷他出门未归,不过杨公子倒是在家。”
  师:很好!语气多自然啊!写得多通顺啊,描写得多生动啊!往下听!
  生:(读)您好几年没见他了,他都九岁了。
  师:改成好久不见吧!不要那么长的时间。
  生:(读)您好久都没见到他了,他现在九岁了,长得眉清目秀的,要不您见见他吧!
  师:“要不”,是和人家商量一下,父亲不在见儿子也行啊!他写得多得体呀!
  生:(读)“好吧!”孔先生答应了,男佣忙叫出杨修。只见,杨修浓眉大眼,文质彬彬,孔先生心里可高兴了。忙走进客厅和孩子说话。杨修端出一个果盘放在桌上说:“孔叔叔好!您尝尝这果子吧!挺新鲜的!”孔先生看了看,盘中有西瓜、樱桃,还有几颗大杨梅,鲜鲜亮亮,看起来很好吃。
  师:这个樱桃——一定是晚熟的吧!
  (生笑)写得好不好?!
  生(齐笑):好!
  师:(于老师拿过作文本端详着)写得很精彩!字也写得很好,字如其人,很清秀,很美观,于老师都有些爱不释手,但还是要还给人家!(生笑。于老师把作文本还给该生。)
  【评析: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应当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有趣,应当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于老师的课堂,时而平静如水,时而跌宕起伏,不乏谈笑风生,亦有凝重沉思,学生的情感在顿悟、诙谐、幽默、风趣中不断丰富,语文课成了享受。正如于老师所说:“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要。无论什么理由,一个老师让学生不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这个老师的教学就失败了。”】
  这一排谁来读?——好,你来!
  生:(读)孔君平指着杨梅笑着说……
  师:哎,这里描写得很好呀!“是笑着说”!
  生:(读)这果子叫杨梅,那一定是你们家的果子。既然是你们家的果子,我还敢吃吗?杨修听了孔先生的话,知道了孔先生的意思,答道:“有一种鸟儿叫孔雀,我可没听说过那是您家的鸟儿呀!”孔君平高兴地说:“你如此会说,真乃神童也!”杨修说:“叔叔过奖了!休怪侄儿无礼!”
  师:同学们,你们真不简单,在短短的几分钟里就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太棒了。我国古代的许多文章都很有趣,你们要多读。愿读吗?
  生:(齐)愿——意——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课就上到这儿。课后修改一下自己写的短文。(下课)
  【评析:于老师说,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就是教学生扎扎实实地识字、写字、读书、作文。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读写结合。听了于老师的课,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于永正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语文教学的根本手段是“让学生读中感悟,读写结合”;语文课堂教学风格是“真实、朴实、扎实”。于老师教古文,先让学生初知大意,然后背诵,再品读,这也值得借鉴。】

  附:学生作文
                       杨氏之子
  古时候,梁国有一户姓杨的富贵人家,他家有一个九岁的儿子,叫杨修。杨修是一位天才,不仅非常聪明,而且乖巧,长得十分可爱。瞧,一双机灵的眼睛,放出智慧的光芒,一张能说会道的小嘴巴,说出的话比蜜还甜,再加上他整洁的服饰,堂堂的相貌,真是人见人爱。
  有一天,杨修父亲的朋友孔君平来拜访父亲,正好父亲有事出门不在家,为了不让孔先生失望而归,母亲把杨修叫出来陪孔先生说话。杨修来到客厅,见到孔先生忙施礼问候,又端来水果招待。这是一个大果盘,里面放着黄澄澄的沙果、黄里透红的杏儿,还有几颗鲜红的杨梅。他热情地说:“孔叔叔,天气炎热,您吃点水果吧!”孔先生早就听说杨修聪明伶俐,反应机敏,能言善变,有心试试他,看着果盘,一边说着好好好,一边禁不住露出微笑。
  孔先生指着杨梅笑着对杨修说:“嗯?小家伙!你姓杨,杨梅也‘姓’杨,这是你家的果子,我还能吃吗?”杨修听了孔先生的话,知道他话里有话,是故意拿他的姓开玩笑。心想:常听父亲说孔先生才高八斗,远近闻名,是了不得的人物。于是略一沉思,喜上眉梢。
  杨修听了,眼睛嘀溜转了一圈,便笑着说:“您姓孔,这孔雀也姓孔,但是,我却从没听说过孔雀是你们家的鸟呀?”“哈哈哈……”孔君平开怀大笑起来,对杨修说:“赶明儿上我家看孔雀去!你真聪明哪!”杨修也笑嘻嘻地说:“好,改日我一定带着杨梅登门拜访。”二人又大笑起来。

  【文本解读】
                   简简单单教《杨氏之子》

                      于永正

  课文很简单,简单到只有55个字;情节更简单,简单到只三两句话就能把“故事”讲完,是典型的“微型小说”。虽是古文,但好懂。
  最难懂的是一个“诣”字。虽然课文下面作了注释——诣,拜访,但我不放心,于是查词典。一查,更清楚了:诣,多指拜访尊敬的人或长辈。可见这个“杨氏”非同一般,而是孔君平尊敬的一个人。而且,杨、孔两家过从甚密,不然怎么会“乃呼儿出”?这个小孩怎么会知道来人姓孔?既然如此,就不能理解为孔君平是以杨梅取笑杨氏子,而是开个玩笑,用另外一些学生的话来讲,就是“考考”他,看他是不是“甚聪惠”。
  杨氏子聪惠在哪里?一、会听——能听出孔君平的“话中话”,孔是拿他的姓开玩笑的。孔君平的言外之意是:你姓杨,“杨梅”也“姓”杨,看来杨梅就是你家的水果喽!二、反应快——对方话音未落,他就反应过来,“应声答曰”,予以“回敬”。三、“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您用我的姓开玩笑,我也用您的姓做文章——“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惠”是个通假字,作“慧”讲。但当我们的目光盯住“聪惠”的时候,“惠”是否还有点另外的意思?比如仁爱,善良,温和,有礼……?不管怎么说,这个小男孩很有教养。
  何以见得?
  “为设果,果有杨梅。”是一种水果吗?不是,至少两种。于是我从中读出了热情、大方。这个小孩懂得待客之道。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从一个“未闻”中,我读出了小孩的说话得体、懂礼貌。这样回答,既“回敬”了孔君平,又不失礼节!多么有教养的孩子呀!
  对文本有了这样的解读,我便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阅读教学,就是在老师的引领下,让学生重走自己走过的阅读之路。老师只是个向导。老师钻进去,走出来,再引导学生钻进去,走出来。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有过程才有方法。
  学生粗知大意后,便背诵。熟读成诵更要紧。
  然后就是写——来个“故事新编”。这个“新编”近乎创作,是创造性地“编”。
  教学实践证明,这个设计很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也不错。
  “阅读教学要把‘写’挤进去。”我很赞成中央教科所张田若先生的这个观点。写,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语文教学,一手抓读,一手抓写,如此而已。
  谁能让学生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就意味着教学的成功;谁能让学生会读,会写,并养成习惯,就是最大的成功!
  “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清·颜元语)这话我是牢牢地记住了的。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并理解“惠”、“曰”、“禽”三个生字;
    2、通过对比学生与教师读的不同处,展示矛盾,探究原因,读通课文,理解意思;
    3、立足“未闻”、“应声答曰”的品味体悟,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过人;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自学朗读,读中理解意思,发现学习古文的方法,感受古文的味道。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在迁移运用中感悟古文之韵之味,初步培养喜爱古文的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精妙语句,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过人。
  教具、学具准备:字典、学习辅助资料、教学课件
  课型:讲读课文

  一、情境导入
  师:生活中有很多精妙的语言。有的语言幽默风趣,有的语言机智巧妙,有的语言精练得当。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第三组课文,从《杨氏之子》这课中去感受一下语言的魅力吧!板书感受语言的艺术10 杨氏之子
  生:(齐读课题)
  师:你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生:课题是说,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查了字典,知道了氏的含义,就理解了课题的意思。
  师:课前做到预习,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师:在这里“之”相当于什么?
  生:相当于“的”。
  (开门见山的导入,直接切入主题,清楚明了,使学生能明确本主单元的主题。让学生通过理解课题,并了解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一举两得。)
  二、初读古文,读准字音
  师: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读读这篇文章,感受一下读这篇文章与读以前学过的文章有什么不一样。你也可以看着屏幕读课文。
  生:自由读文
  师: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怎样?
  生:难读,难理解。以前的文章通俗易懂。
  师:你知道这样的文章是什么文吗?
  生:是古文。
  师:我国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古人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叫古文,一般也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师:板书文言文
  师:学习文言文,重在朗读。你能把课文读正确吗?读准字音,试着练习读一读吧。
  生:自由读文
  师:谁能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
  生:(2人读文)
  师:(屏幕示课文)老师也来读读,同学们仔细听,看看与你读的有何区别。生:认真听读
  师:听出怎样读了吗?像这样读一读吧。
  生:自由练习读
  师:(示屏幕)谁愿意读读第一句?师评价。
  生:个人读,分组读,齐读。
  师:“梁”和“惠”是本课的生字,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梁”是上下结构;“惠”注意写好上半部分。
  师:示第二句“诣”和哪个字相像?“乃”呢?
  生:谐,和谐;及,及格
  师:读读这句话。
  生:个人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师:示第三句
  生:个人读,齐读。
  师:示第四句“曰”和哪个字相近?写时注意什么?“禽”呢?
  生:“曰”和“日”像。“禽”注意11笔是撇折。
  师:能读好这段对话吗?
  生:个人读,师指导读,生跟读。
  师:示全文能把整篇课文读好吗?
  生:能!齐读。
  (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语文课的基本要求,学习古文更应以此为基础。这个环节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到读书学习是一种乐趣,帮助学生激情激趣。)
  三、研读古文,理解意思
  师:同学们能把古文读得这样正确,这样流利,老师相信你们还能把文章读懂。再读课文,看看你能读懂什么?把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再到组中交流。
  生:自学理解,组中交流
  师:你读懂了什么?让大家共同来分享一下你的学习成果。
  生:我读懂了第一句话。屏幕示第一句:
  师:“甚”是什么意思?“惠”呢?你知道“聪惠”的近义词是什么吗?你是怎样读懂这句话的?
  生:看注释
  师:你采用了理解文言文最常用的方法,看注释。你很会学习。板书:看注释
  师:你同意他的解释吗?你能重复说一遍吗?
  生:说句意。
  师:示第二句: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读这句话,在解释。
  师:这个“诣”是什么意思?
  生:拜见
  师:“其”在这里是“他的”,“他的”指谁的?
  生:孩子
  师:“乃”就是?
  生:就,于是
  师: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你能看出什么?
  生:看出两家的关系很好,经常来往
  师:“父不在,乃呼而出”又能看出什么呢?
  生:父亲不在,孔君平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君平与孩子很熟。
  师:你分析的真不错。读书就需要这样边读边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的来理解课文。
  师:你能再来读读这段话吗?大家读读。板书:边读边思考
  师:示第三句:师:你读懂这句话了吗?
  生:理解句意。
  师:这里并没有写是杨家的孩子为孔君平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联系上下文知道的。
  师:对,你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板书:联系上下文
  师:说说你是怎样联系上下文理解的?
  生:上文说父亲不再,就叫出孩子。如果不熟悉,孔君平就会立刻离开,但是他没有走,叫出孩子,说明他与孩子很熟悉。而且孩子也很懂礼貌,为客人端上水果。
  师:能带着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在读一读这段话吗?生读。
  师: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理解这段话。
  师:示第四句:知道什么是“应声”吗?“未闻”是什么意思?你认为文中的家禽和现在我们所说的家禽意思一样吗?
  生:现在说的家禽是指鸡鸭这些动物;古文中的禽是鸟,家禽就是家里的鸟师:夫子指对读书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师:你对他的解释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生:补充
  师:刚才学习中遇到了哪些不懂地方提出来,有吗?
  生:提出问题
  师:请一个同学完整的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师:带着你对文章的理解,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课文,一定能把课文读的更明白(配乐)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让学生感受文意,老师在学生不懂的地方给予适时适当点拨、讲解,让学生在“跳一跳”中不断采摘到新鲜红艳的桃子,自然会兴高采烈。及时引导学生读书,掌握读书的方法,总能让学生在读中活跃起来,使“文意兼得”。)
  四、赏析古文,品析语言
  师:同学们读得真投入。谁来说说: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地方?
  生: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师:示屏幕句子:同桌来读读两个人的对话。
  生:同桌互读。
  师:谁愿意和老师说说他们的对话?
  师:“此是君家果。”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杨梅是你家的水果。
  生: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杨梅是杨家的水果。
  生:没有听说孔雀是孔家的鸟。
  师:“此是君家果。”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你觉得文中小儿的回答巧妙在什么地方?
  生:孔君平用姓和孩子开玩笑,孩子也用姓回击孔君平说,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啊!
  师:“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这两句话,哪一句更好?好在哪里?
  生:未闻就是委婉的说,看出孩子很有礼貌。板书:姓杨杨梅姓孔孔雀
  师:此儿反应甚敏捷!尔等皆须学之!难怪课文开头说: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师:杨氏子聪明还表现在哪里呢?
  生:九岁;应声答曰
  师:如果你就是孔君平,听了小儿的一番回答,有什么感想?
  生:这孩子太聪明了!
  师:是啊!这九岁的小孩真是了不起啊!实在太聪慧了。再读这充满着智慧的对答。
  师:你能读出古文的味道吗?
  生:配乐把全文再读一遍
  师:喜欢这篇古文吗?用最快的速度记忆下来吧!
  生:自由背诵,集体背一背。
  (品,才能品出味道来,会品味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老师要在研读文本上下工夫,读出味儿来,才能教出味儿来。把课文读熟,熟读成诵,才能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五、拓展古文,感受语言
  师:《杨氏之子》这个故事出自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说新语》,像这样聪慧的小孩子在《世说新语》中还有很多记载。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请大家欣赏。屏幕示故事。
  生:读古文,自由读文
  师:示故事意思,生自由读
  师:语言精妙在哪?
  生:读精妙之处
  (学生在初次学古文的基础上,再欣赏一篇古文,满足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更深入的感受到语言的精妙,使学生对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
  六、总结:生活中还有许多精妙的语言,关键是要善于发现。课后同学们去收集一些生活中精妙的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
  总结板书:

  板书设计       感受语言的艺术
      10 杨氏之子
             文言文
            1、看注释    姓杨 杨梅
            2、联系上下文
            3、扩词连句   姓孔 孔雀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讲述的是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原汁原味的文言文,孩子们还是很新奇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读代讲,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上。古文毕竟与现代文不一样,要想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语感来,这可有点难。所以,我首先让学生试着读读,教师再范读了一遍后,叫孩子们学着读。又一句一句的出示,解决字音问题,让学生能够读准句子,学生终于找到了一点读古文的感觉。理解古文也是一个难点。我利用学生自学、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究学习,然后汇报,从中总结出学生的学习方法。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理解古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精妙之处,学生能够轻松的作答。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课外延伸部分更增加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欲望。
  教学过程中,感到自己对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还不太习惯。如:在教师范读古文时,教师设计的是利用带有停顿斜线的那张幻灯片来读,结果忘记了没有用上。学生在理解古文的这个环节用时长了一些,体会精妙语言之处让学生说的还不够。今后在教学用时上要多加注意。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之二
作者:鄢小红
  
  一、单元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人教课标版第十册的第三组。第三组专题:语言的艺术。
  编写意图
  (1)本组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杨氏之子》对答巧妙;《晏子使楚》应答机智;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更以语言见长。这样编排,就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
  (2)通过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体味不同风格的语言,了解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
  (3)积累优美在语文,以不断丰富息的语言,并学习用得全的语言进行表达。
  (4)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开展综合性学习,重点是搜集、积累、运用有特色的语言。
  “语言的艺术”,着眼于引导学生感受语言主表达的艺术,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述,同时增强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杨氏之子》《晏子使楚》通过巧妙回答、机智应对的人物语言,感受语言的精妙和威力;通过剧本《半截蜡烛》、相声《打电话》,接触这两种文学样式,感受语言的魅力。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教学本课,要使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感觉,重点抓育读和背诵。读,要通过范读,让学生注意停顿,体味语感,而后领读、自读,直至正确、读流利。释句,要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句,要词词落实,句句落实。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及阅读心得。背诵,不仅要正确,还要注意停顿和语气。在本课最后,要对开展综合性学习作些布置和讨论。《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二、课文分析
  全文一共五句话,
  1、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简介文中主人公――杨家的儿子,突出人物的特征是“聪惠”(聪明、智慧),不是一般的聪明,而是“十分聪明”。二三四五句讲了一件小事来证明这个孩子的“聪明”。这句话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2、第二句:“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是事情的起因,将孩子父亲的朋友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但是他的父亲不在,于是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出来。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君平和这个孩子一家很熟,两家经常来往,孔君平和孩子也很熟悉。
  3、第三句“为设果,果有杨梅。”讲了孩子热情招待客人,为客人摆上水果,从这里可以体会到这个孩子很有礼貌。
  4、第四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是你家的果实。孔君平在和孩子开玩笑呢!看到杨梅,想到这家人姓杨,于是借此调侃杨梅是杨家的果实。
  5、第五句“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是小儿对孔君平开玩笑的作答。“没有听说过孔雀是你家的鸟。”小儿迅速听出了孔君平话里有话,明白了客人是在用自家的姓开玩笑,于是以牙还牙,同样在姓上做文章,有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并且说:“没有听说孔雀是你家的鸟。”小儿的话里也有话,如果孔雀是你家的鸟,那杨梅就可以说是我家的果实,如果你不承认孔雀是你家的鸟,哪杨梅当然不是我家的果实了。由此可见这个小儿不一般,思维敏捷,善于抓住别人话中的要害,并且很快联想,用对方的办法反驳对方,让对方陷入两难的选择,只有哑口无言。而小儿的话“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采用了正话反说的句式,他要表达的意思是“孔雀不是你家的鸟”,但为什么不直接写“孔雀不是你家的鸟”而要说:“没有听说过孔雀是你家的鸟”意思一样,但表达的效果则有区别,用否定的说法让小儿的回答更加有趣,更能体现小儿和客人斗智的乐趣
  四、五两句是文章的重难点,也是故事的高潮部分,但文章写道这里戛然而止,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可以想象孔君平听了小儿的话,会有什么神情,会怎么说。他首先会感到惊讶,在心里默默地说:“这孩子真不一般”然后,他会怎样夸奖这个小孩呢?这些都可以继续延伸下去。
  词句解义: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释词:杨氏:姓杨   聪惠:聪明、智慧    甚:很
  译句:梁国有一个姓杨的人家,家中有个九岁儿子,十分聪明。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释词:孔君平:人名,小儿父亲的朋友。 诣:拜见  其:指杨家小儿
  乃:就   呼:叫    出:出来
  译句:孔君平来拜见杨家小儿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叫小儿出来。
  3、为设果,果有杨梅。 
  释词:设:摆出 
  译句:杨家小儿为孔君平摆出水果,招待孔君平,水果中有杨梅。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释词:指:指着  以:  示:给――看(指给杨家小儿看)此:指代杨梅
  君:你
  译句: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家小儿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5、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释词:应声:马上回答  曰:说  未:没有  闻:听说  夫子:对读书人的尊称,在这里指孔君平  禽:鸟
  译句:杨家小儿马上回答:“没有听说孔雀是你家的鸟。”
  生字:惠 曰 禽
  会写的字:梁 惠 诣 乃 曰 禽
  结合学情的设计思路
  (一)认识文言文
  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开课时对文言文进行简单的介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时
  (二)读文言文
  1、读对文言文。把课文读正确是理解的前提,因为学生对文言文接触较少,读起来有困难。虽然文章短小,但通过最初的读是不能了解内容的,在不理解的基础上读,也造成了读的困难。所以,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是一个重点。但是如果让学生一遍一遍的反复读,很容易枯燥,所以在读的形式有很多种。范读、引读、对应译文读、用原文句子回答问题也是读。
  2、读好文言文。读好文言文是有技巧的,同样需要抑扬顿挫,不过,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读好文言文。需要在理解的过程中反复诵读,一遍一遍读,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体现读的层次。这片课文要读出故事的有趣,读出孔君平和小儿对话的幽默,尤其是小儿机智的回应。
  (二)学法指导:理解文言文方法
  文言文的理解是学生面临的一个难点,文言文的语言凝练,一些字有古义和今义的区别,不能简单地凭着字的今义去歪曲文本的原义。在这一刻的教学中,要体现理解文言文的学法指导。文言文的理解方法有:
  1、看注释。一些字的意思在注释里,直接把注释里的意思还回原文帮助理解。
  2、扩展词语,连词成句。古文里的字一般都是一个字独立表达一个意思,可以将这样的字进行意思的扩展。例如:聪惠是聪明和智慧;家禽是指家里的鸟。把字的意思经过扩展后连成一句话,就译成了白话文。如:“甚聪慧”的意思是“非常聪明智慧”。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古文因为惜墨如金,所以一般句子较短,有的句子省去了主语、宾语。如:“为设果”,是谁为谁设果,没有写明,但是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为“杨家小儿摆出水果,招待客人孔君平。”联系上下文理解是很重要的方法。
  4、质疑解疑。在学习文言文之初,学生会有一个似懂非懂的阶段,其实,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时机,提出疑惑的地方,然后对为题进行梳理,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诵读。学生刚开始的质疑一般停留在对字句的理解上,可采用讲解和看注释的办法解决;当文章的意思基本理解后,学生会提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则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个办法可以串讲文言文的传统模式。


  课堂实录                 杨氏之子

                   泡桐树小学  鄢小红

  一、故事引入。
  1、出示罗斯福的故事,默读。
  (故事1: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他的朋友回答:“能保密。”罗斯福接着说:“我也能。”)
  师:孩子们,昨天我们聊到了一个话题“语言的艺术”,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关于语言艺术的故事,请大家看看。
  生:(默读故事)
  师:看懂了吗?一个小小的问题,罗斯福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告诉朋友了吗?
  生:罗斯福没有告诉他的朋友。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罗斯福说:“我也会保密”,说明罗斯福没有告诉朋友。
  师:对,你读懂了这个故事。罗斯福拒绝了朋友,但是他并没有正面的拒绝,而是采用了一种委婉的方法,这里就体现了语言的艺术。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语言的艺术”。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的很多,刚才大家读的故事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读一篇古文,齐读课题――
  2、引入课题,解题。
  师:读了课题,你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
  生:这篇课文讲了杨氏的孩子的故事。
  师:“杨氏”的意思是姓杨的人家,哪“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
  生:“杨氏之子”的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二、读通课文
  1、范读。
  师: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哪我们就先来读读吧,把每一个字音读正确。
  2、自由小声初读课文
  师: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古文的韵味,
  自己试着读一读,相信你会比老师读得更好。
  3、请一个学生读课文,检查字音
  师:读得很不错!
  三、理解课文大意。
  1、自主理解课文。
  师:这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先试一试。
  2、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
  师:我们同桌合作,看能不能一起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3、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对照原文请学生逐句理解)
  相机指导理解文言文的两个重要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
  通过看注释理解了“甚、诣”等字的意思。
  理解“为设果”需要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师:“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讲的是?
  生1:这句话的意思是:“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小孩才九岁,非常聪明。”
  师:你说的“非常”是原文中哪个字的意思?
  生:是“甚”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了课文下方的注释。
  师:很好,你采用了理解文言文的一种最基本用常用的方法“看注释”,你很会学习。
  师:大家来读读第二句。
  全班朗读: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师:谁来说说这句的意思。
  生: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家,就把儿子叫出来。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为设果,果有杨梅。谁为谁设果?
  生:杨家小儿为孔君平摆出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师:这里并没有写是杨家小儿为孔君平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上一句讲了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所以应该是杨家小儿为孔君平设果。
  师:对,孔君平是客人。你采用的方法是我们理解文言文的有一个重要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你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
  师:通过刚才探讨的两种方法,我想最后两句话理解起来应该没有问题,请大家读最后两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你们认为文中的“家禽”和现在我们所说的“家禽”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看法。
  生:现在说的家禽是指鸡鸭这些动物,而古文中的家禽是?
  师:我来帮助你,古文中“禽”的意思是“鸟”,哪“家禽”就是――
  生:家里的鸟。
  师:对。这句话中的夫子指对读书人的尊称,相当于“您”,现在谁来完整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孔君平指着水果对杨家小儿说,
  师:孔君平到底是指着什么水果对杨家小儿说?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家小儿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家小儿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很好。
  4、请一个学生完整地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师:通过大家的交流,我想你一定能把这个故事通畅地讲出来,谁来试试?
  生: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掌声)
  师:非常棒!
  4、带着理解朗读课文。
  师: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想你再来读课文,一定能把它的韵味读得更好,来试试。
  生:齐读课文(读出了停顿)
  四、品读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之处。
  1、出示思考的问题:“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师:南宋诗人、哲学家朱熹提出了"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的读书方法,请你再细细地读,静静的思考,你一定会有新的体会。大家就大屏幕上的话题一边读一边思考,可以在书上作批注,现在开始。
  2、品读句子,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独立学习思考,并做好批注。
  4、四人小组交流。
  师:刚才我巡视了一圈,看到可大家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这样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的体会。
  5、全班交流。
  重点点拨:
  (1)、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孔君平由杨梅而联想到小儿家的姓,就给杨家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语言很风趣幽默。(板书:杨梅)
  (2)、杨家小儿听出了孔君平的话外之意,并立刻做出反应,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
  (板书:孔雀)
  (3)、品位杨氏之子的话外之音:
  如果你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哪孔雀就是你家的鸟罗!
  师:我们来分享大家的读书体会,谁来?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回答的妙在于他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为什么他要说孔雀呢?
  生:因为孔君平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
  生:我认为孔君平是在讽刺杨家小儿,你姓杨,杨梅就是你家的水果。
  师:大家认为讽刺的说法恰当吗?讽刺是用在对立的双方。
  生:我觉得孔君平在这里不是讽刺,因为他们之间并没有矛盾,我觉得是孔君平在考考杨家小儿是不是传说的那么聪明。
  师:这样说有道理。
  生:杨家小儿的回答妙在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的意思是说,杨梅不是我家的水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他间接否定了孔君平的说法。
  师:体会得真好!杨家小儿的意思是说,如果您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
  生:孔雀就是您家的鸟。
  师:还可以说——
  生:如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杨梅当然不是我家的水果!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的回答很言语巧妙,反映敏捷,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生:(掌声)
  5、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
  指导学生在说孔君平的话是用上“聪惠”
  师:孔君平听了小儿的回答,会有什么反映呢?
  生:这孩子真聪明。
  生:孔君平无言以对。
  生:孔君平会暗自佩服。
  6、揭示中心词“聪惠”
  师:可以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
  生:聪惠
  师:请大家看惠的解释是?
  生:智慧
  师:对,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
  7、小结
  师:(总结)正如那位同学说的那样,这杨家小儿真是不简单啊,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五、熟读成诵
  1、孩子们的体会很深刻,如果现在朗读课文,相信你能够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朗读,你可以尽情地感受古文的韵味,请一个同学读。
  2、师: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3、全班背诵。
  六、拓展
  1、给你家小区花园的“严禁践踏草坪”换一种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
  师: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例子还有很多,就拿身边的事来说吧,几年前像“禁止践踏草坪!”这样生硬的,带着指令性的提示语随处可见,但是,现在,你走进公园,你会发觉,这样的语言少了,同样的意思,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你能试着来改一改这个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
  生:小草要睡觉,请别打扰!
  师:充满关怀!
  生:草儿青青,何忍踏之!
  生:花草美,爱花护花人更美!
  师:多么温馨的提示,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相信这样的提示语更有说服力。
  2、生活中体现艺术性的语言还有很多,同学们分享收集的资料。
  师:孩子们还收集了许多这样的语言,我们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待会把你们小组里最能打动人的语言大家分享。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生:我收集了一条贴在车上的标语“别吻我,我怕羞”
  师:这个“羞”字一语双关啦!
  生:另一个意思是“我怕修”
  生:还有的说:“我不是碰碰车”
  (笑、掌声)
  师:大家为什么要笑,因为它幽默,这幽默的背后却在善意地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
  生:……
  3、总结。
  师:我们的母语汉语言有着无穷的魅力,有“口吐金兰”的语言香气,有“唇枪舌战”的语言战争,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有“舌战群雄”的语言典故,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不仅能够感受到语言魅力所散发出来的光彩,而且能够运用语言的艺术,就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继续语文的学习之旅吧!下课,谢谢孩子们!
  生:谢谢老师!

  附:板书:
          语言的艺术        杨氏之子    
          聪惠(智慧)
                    杨家小儿   孔君平
                看注释
                    杨 梅    孔 雀
                联系上下文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之三
特级教师 华伟中
  
  课前谈话:
  师:对今天来上课的老师有期待吗?
  师:老师介绍一下自己,请同学叫叫我。
  生:华伟中。
  师:听着真亲切。
  师:华这个字在做姓的时候就是读第四声,现在谁能正确的叫叫我。
  生:华伟中。
  师:很温暖,听别人叫自己的名字那是一种享受,名字取来就是让别人叫的。我姓华,我的爸爸也姓华,爷爷姓华,就我们这一家子就叫华氏家族,很多人不认识我,但是知道我的父亲,我的爷爷,他们怎么叫我呢?按照古代人叫法叫我华氏之子,你呢()
  生:(姓蔡)氏之子。
  师:今天这堂课,我们也来认识一位和我们年纪相仿的小孩子,他姓杨。
  板书:杨氏之子。
  上课
  一、揭示课题,了解意思。
  板书课题:杨氏之子
  师:谁来读课题
  生读课题齐读课题
  师:你知道什么意思吗?
  生:杨家的儿子。
  师:这户人家姓杨。
  生:这户人家的儿子姓杨。
  师:很好,这一篇是古代人写的文章,是古文,也可以说是文言文,试着自己读一读,把字词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一遍够了,自己读自己的,大声读。
  师:都好了,谁来读第一句。
  生读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师:读的怎么样,好不好。
  生:读的很好。
  师:好在哪?
  生:很有感情。
  师:哪很有感情?
  生:“甚”读的很好,读出了他非常聪明。
  师:你很会读,知道“甚”是非常的意思。再读。
  在读的时候,我们在人的姓后面可以停顿一下。课件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
  指明学生读。
  师:这句话讲谁?
  生:杨氏之子。
  师:我们在读古文时,碰到一个人物,这个人物后面需要停顿一下,为了让人听清楚。
  请生再读,停顿很好。--齐读
  师: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吗?
  生:讲的是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儿子,他九岁。
  师: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有一个儿子今年九岁。
  生读第二句: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师:这个句子中出现了故事中的第二个人物,所以必须在孔君平的名字后面作一停顿,再读一读。
  生再读句子。
  师:有进步没?有进步,就要给予掌声,懂得给予掌声是人大度的一种表现。
  学生鼓掌。
  师:这句话在说什么吗?
  生:孔君平来杨家拜见杨氏之子的父亲,杨亲不在,孔君平就把杨氏之子叫了出来。
  师:有人说把古文的意思弄懂了,他读也会读的很正确,停顿也能读得很好。
  请生再读。
  师:知道孔君平是谁吗?孔君平是孔子的第二十六代弟子,学问很高很高,当时做了高官,相当于我们现在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院长。说也有趣,他的父亲不在,回去就是了,为什么要唤出杨小儿来,当时心里想什么?
  生:想看看杨氏之子是不是真的很聪明。
  师:想试探一下。
  请生读,读的很疙瘩。
  师:别紧张,吸口气,慢慢读。
  师:注意停顿不是把气断了,而是气不断而音停,再来,相信会读的更好。
  请学生读。(3生)
  师:古人读的时候,比现在要慢一点。
  生再读。
  有进步,学生自发的送上了掌声。
  师:谁来读第三句,
  生读第三句:为设果,果有杨梅。
  读成了(第二声)
  师:有不同读法吗?
  生读第四声。
  师:为设果,为什么是读为(第四声)
  生:要是有人来,摆出东西,显示对他人很尊重。
  师:那是待客之道。读出了句子中省略的两个人物,谁能把孔君平和杨小儿送到句子中读一读。
  课件出示:()为()设果,果有杨梅。
  生: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果有杨梅。
  师:能说说句子的意思吗?
  生:杨氏子为孔君平摆了水果,水果里有杨梅。
  师:杨小儿真小气,只拿一种水果杨梅,还有其他的果子吗?
  生:有。
  师:你从哪个字里读出来,还有其他果。
  生:设果的话,应该还有其他的果子。
  师:你从设这个字读到的,一般我们搬家啦结婚啦,摆酒席叫什么?
  生:设宴。
  师:真会读书,再读读这就话,还从哪读到他一点也不小气。
  生:我从果有杨梅的“有”字读懂了他不小气,如果只有杨梅的话,会写果是杨梅,说明只有杨梅,如果有杨梅的话,说明果子里还有其他果子。
  师:真聪明,活脱脱一个杨小儿,能说说意思吗?
  生说意思。
  师:谁来读第四句话。
  生读句子四: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我有个习惯,我喜欢叫不举手的小朋友,因为说明你想的比别人要深刻。请我们这位韩国小朋友,行不行。
  生:行。
  师:说话说的很好,就请你,掌声。
  生读。
  师:非常了不起。
  师:这里话里讲的人物是谁?是孔指吗?那在哪停顿。
  生读
  师:非常好,你读的时候有没有看下面的注释知道意思了。
  生:孔指着这个杨梅,对杨小儿说,这是你家的果。
  师:有没有仔细听他的发言,他说的“以”指的是什么?
  生:杨梅。
  指明读句四。
  生家禽停顿错了。
  师:有不同读法吗?
  师:知道家禽吗?
  生:家里的养的鸡、鸭,猪、狗
  师:猪和狗是吗?算不算。
  师:猪和狗是家畜。鸡、鸭、鹅才是家禽。
  师:孔雀是家禽吗?
  生:不是。
  师:孔雀是生活在野外的,一般养在家里吗?所以它是禽类,像豹子、老虎啊生活在野外叫兽,所以有个词叫飞禽走兽。所以这句话的停顿要这样停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学生自读。
  师范读,齐读
  师:现在能正确地读这篇古文了?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全文
  生读全文。
  师:第一次学古文,有问题是正常的,往下学,就会越学越好。虽然这一篇文章是古文,但是和我们现在写的文章一样,也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知道是哪一句吗?
  生读第一句。
  师:如果缩到一个词,应该是
  生:聪惠。
  师:是一般吗?
  生:甚聪惠。
  请学生板书“甚聪惠”。
  师:自己读读课文,想想哪儿能体会到杨氏之子甚聪慧。
  生自读课文。
  生:为设果,父亲不说,就知道摆出果子,招待客人。
  师:懂得待客之道。有没有从其他地方感受到?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看出很聪明(孩子语言很罗嗦,说不清楚,但意思是对的)
  师:哪个词读懂了,慢慢来,不用急,捋一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杨梅前面有一个杨。杨小儿也姓杨。那这个果子就是杨家的。
  师:是他们家的,是从他们家搬出来的,又不是偷来的,抢来的,想想孔的话到底什么意思?
  生:孔君平把杨梅和杨氏之子相提并论,
  师:也就是说,杨梅姓杨,杨氏之子也姓杨,说他们是一家子。
  师:意思是说杨梅和杨家是一家子,确实很聪明,听出了大学问家的话外之音。你继续往下说。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君平姓孔,孔雀也是孔,他的意思是说没有听说过孔君平和孔雀是一家子。
  师:她很聪明,抓住了两个地方,说出了杨小儿很聪惠。一个是孔君平的话,能听出话外之音,了不起。
  ……
  师:听出了话外之音,杨小儿的话能用这样的句式说吗?
  出示:如果()那么()
  生:如果杨梅和我是一家子,那么孔雀和你也是一家子。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如果孔雀和你不是一家子,那么我和杨梅也不是一家子。
  师:这个杨小儿,这么小就能应声回答,怪不得说甚聪慧,还从哪看出来?
  生:应声答曰,“应声”看出来很聪惠。
  师:应声知道什么意思吗?
  生:很快的回答,马上答出来。
  师:我读孔君平的话,你读杨小儿的话,看看是不是应声答曰。
  师生角色对读
  师:想都不想,应声答曰。这回你读孔君平的话,找个同学读杨小儿的话,你们试一试。
  生生角色朗读
  师:回答如此的敏捷,怪不得说杨氏之子甚聪惠。
  师:说这句话时,孔君平大概是什么神情?想一想?
  生:藐视地说。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觉得杨小儿答不出来。
  师:刚有没有听介绍,杨家和孔家可是好朋友,作为长者,你觉得会取笑他吗?
  生:不会。
  生:会得意地说。
  师:是的,笑眯眯地说。
  指明读
  师:还会怎么说?
  生面有难色。
  师:看来,确实很难,要去揣测2000多年的人物怎么说确实有一定难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教师上台指板书“甚聪慧”
  师:发现黑板上写的“甚聪惠”与现在我们用的聪慧为什么不一样?
  板书:慧
  师:课文中,为什么要用这个“聪惠”而不用现在的“聪慧”。
  课件出示:惠:1)、宽厚,对人有礼节。
  2)、通“慧”,智慧。
  3)、古代兵器名。
  师:联系上下文,看看为什么用前者,而不用后者。
  生:因为后文写了为孔君平为设果,从中看出杨小儿很有礼节。
  师:非常有礼节,看看,古人的用字就是这么精确。再读读,哪也也看出他很有礼节有礼貌?
  生:为设果,不是自己吃。
  师:这是懂礼节,这是其一,还有其他地方吗?
  生:应声答曰:未闻---家禽。如果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好象是认定,绝对是他家禽。
  师:绝对,是一家子。用了“未闻”呢?
  生:不一定是这样。
  师:表示自己还不确定,用了“未闻”,说话就很得体,是这个意思,到底是不是,那你就自己去揣摩吧。确实,说话得体,杨小儿年仅九岁,却懂得如此周到的待客之道,又能够那说话那么得体,把一句话的意思换一种说法说,人家就乐听,爱听,喜欢听,这样的杨氏之子---甚聪惠
  略(关于插图)
  师:学到现在,能够把古文背下来吗?也允许你睁开眼看,试一试
  全班齐背课文。
  师:真厉害,一节课学下来,就把这篇古文给记下来了,我们真的是一个甚聪惠的班级,认识了一个甚聪惠的杨小儿,俗话说的好:英雄识英雄,英雄重英雄,这节课就学到这。下课。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