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六年级 >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小屋

《小屋》教学参考
佚名
  
  教材说明
  〔解题〕
  “家”是避风挡雨的地方,“家”是温暖的归宿,“小屋”是作者童年的家,那里是一个物质生活贫乏,但精神生活异常丰富的地方。作者对小屋的感情是在不断变化之中,一天天加深的,热烈而深沉!瘸腿的大门、方方的窗子、光光的大炕、木呆呆的箱子……都留下童年美好的回忆;妈妈唤儿的声声呼唤、依
  偎在妈妈身边,听她讲书中好听的故事……怀恋之情让作者无法割舍。
  〔结构分析〕
  全文共14个自然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小屋的情感,彰显爱的主题。
  第二部分(第2~12自然段),写小屋给“我”留下的许多美好的回忆。
  第一层(第2~5自然段),介绍小屋是“我”童年的家,它的外部设施和室内陈设,还描述了“我”和小伙伴一起在小屋里玩游戏。
  第二层(第6~10自然段),写外面精彩的世界把“我”吸引出小屋,妈妈又用小屋中的藏书把“我”拢回来。
  第三层(第11、12自然段),写“我”告别小屋时难舍难分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13、14自然段),抒发自己对小屋的怀恋之情。
  〔语意理解〕
  “地上站着两个箱子,木呆呆的,绿色的鼻子,总也不会笑。”
  用拟人的手法写箱子的笨拙,“鼻子”指箱子上的把手。
  “北墙上挂一面拥满半边花儿的镜子。”
  镜子用的时间长了,背面的水银会脱落,留下许多斑块,就像花一样。
  “不禁怨怨地想,我为什么要有名字呢?”
  反问句式表示自己不愿意有名字,如果没有名字,妈妈就不知道怎样唤“我”回家了,因为这时“我”不想回家。
  “我觉得小屋满满的了。”
  小屋并没有增添什么家具,为什么“我”感觉它满满的呢?因为小屋里的藏书把“我”带进了一个无比丰富的精神世界,“我”内心充实,所以感觉小屋是满的。
  “啊,小屋,我竟舍不得你了,你知道为什么吗?”
  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小屋,拉近了“我”和小屋的距离,增进了“我”和小屋的感情。问句的运用,好像“我”在和小屋谈心,使读者感动。
  “窗子方方的‘眼睛’愣愣地望着我。小屋,小了。瘸腿儿的大门还在傻傻地踮着脚。小屋,远了。”
  “愣愣地”、“傻傻地”、“踮”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窗子和大门的神态,好像不明白小主人为什么要离开它。一个动词“踮”,生动再现了大门张望主人离去的样子。这些充满生命力的形容词和动词渲染了离别时的惆怅心情。
  〔写作特点〕
  1.用特定的表示时间的状语,把文章划分得结构清晰。
  如“那时候”、“后来”、“12岁的那年春天”、“我长大了”等,根据这些表示时间的定语的提示可以很快地划分段落层次。
  2.叙事和抒情相结合,前后呼应,使文章严谨,完整。
  第1、8、10、14自然段,是独立的抒发作者感情的段落,穿插在叙事的段落中间,不断升华对小屋的情感。前后呼应的地方很多,如前面第3自然段写了“门前有一蓬车前草”,后面第11自然段又写了“屋前的车前草蓬起绿叶的时候”,等等。
  3.大量使用形容词的重叠形式,使语言富有口语化,音乐性较强。
  课文中大量运用了形容词的重叠形式,AA式和ABB,如瘸瘸、方方、正正、光光、小小、圆圆、野野、缓缓、痴痴、厚厚、紧紧、满满、融融、香香、愣愣、傻傻、深深、木呆呆、弯溜溜、平展展、悠忽忽、软绵绵、扑噜噜等,读起来朗朗上口,声韵和谐。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使学生理解“我爱我的小屋,爱那个装满整个童年的小屋”的含义。
  2.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
  3.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能力,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6、9自然段。
  5.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我爱我的小屋,爱那个装满整个童年的小屋”的含义。
  2.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6、9自然段。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1)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①创设情境。
  教师可以播放儿歌《数鸭子》,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也可以播放儿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介绍老师自己的童年。
  ②谈话导入。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宝贵、最令人羡慕的时期,每个人的童年都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忆。
  (2)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让我们一起步入绿油油的田野深处那间装满作者整个童年的小屋,去感受作者对快乐童年的美好回忆。板书课题。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自由读课文。
  读后正字音,学生交流汇报易读错的字音。
  如:“秫秸”的读音等。不理解的词语,教师要适时点拨,指导理解。
  有的词语可以指导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查字典理解;有的词语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或图片理解,有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
  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教师指导学生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小屋”带给作者的快乐,回忆那难忘的童年。
  (4)细读深究,品味感悟。
  在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a.作者写的小屋里都有些什么?
  b.让作者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c.离开小屋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①细读深究,通过指导学生自学第一个问题,体会小屋的简陋。
  自学时,可让学生先画出描写小屋的词语,然后交流讨论,体会小屋的简陋。
  从“屋里有一铺光光的炕”“地上站着两个箱子”“北墙上挂一面拥满半边花儿的镜子”等语句,体会小屋内陈设的简陋;从“面对小园有一只正正方方的大‘眼睛’,那就是我的窗口。”“北墙上挂一面拥满半边花儿的镜子,里面有时会出现个小人,费了好大劲儿才弄明白那个小人儿竟是我。”等句子,体会屋子里的一切带给作者的快乐。
  过渡:正是这样一间简陋的小屋,给了作者终身难忘的快乐童年。
  ②细读深究,通过指导学生自学第二个问题,感受小屋带给作者的快乐童年。
  通过自读感悟课文相关段落,然后在小组内合作探究,交流汇报,从而深刻体会小屋给作者童年带来的快乐。
  自读提示:
  课文写了作者对童年小屋的美好回忆,让作者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想一想作回忆了童年的哪些快乐?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能体会到作者的快乐,把相应的词句画下来。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对这些词句的理解,在集中汇报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谈感悟理解,交流汇报学习心得体会。
  过渡:小屋,不仅仅养育了作者,也给了作者难忘的童年时代。当作者要离开这与他朝夕相伴12年、给了他无穷快乐的小屋时,心中又有着怎样的深情呢?到文中去亲身感受一下。
  ③细读探究,通过指导学生自学第三个问题,体会作者离开小屋时的感受。
  学生自由读课文,在学习小组中谈一谈:作者要离开这与他朝夕相伴12年、给了他无穷快乐的小屋时,心中又有着怎样的深情?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帮助学生理解。
  ④朗读指导。
  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教师给学生充分的练读时间,鼓励学生选择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读出感情。
  读后师生评价,使学生取长补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注意重点指导要背诵的段落,适时地给学生背诵的机会,引导学生交流背诵技巧,帮助学生积累词句,便于学以致用。
  ⑤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谈一谈在你的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说给同学听一听。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谈感受。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广开思路,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2.积累内化。
  (1)指导书写生字。
  ①学生汇报生字写法,教师重点指导“巢”上半部分的写法。
  ②注意“蹈、躁、睬、傻、蜗”右半部分的写法,以及“蹈、躁、睬”与“滔、噪、踩”等形近字的区分。
  (2)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3.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童年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或童年最有意义的事,举办“童年的记忆”交流会,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操。

  资料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囫囵吞枣〕把枣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