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五年级 >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千里跃进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综合资料
佚名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刘邓大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强渡汝河的战斗情景,表现了刘邓首长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战士勇猛顽强的精神。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狭路相逢勇者胜”是这篇课文的核心,这一短语在文中反复三次,贯穿全文,这是本文表达方法上的一个特点。文章通过人物的言行反映人物品质,反映战士们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继续学习通过人物的事迹、言行反映人物性格品质的方法;二是读懂重点词句,想象、感受当时的情景。
  理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抢渡汝河时遇到的紧急情况,体会革命先辈为人民解放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是教学的重点;正确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谈谈对“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理解,学习革命先辈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精神。

  三、教学建议
  1.课前,让学生自学生字词,划出不理解的地方。通过上网、查阅图书、请教别人等方法,收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战斗意义及有关情况,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开始可以让学生汇报收集资料情况,老师相机补充,使学生充分了解大别山的战略地位和党中央决定进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组织学生默读,有条件的可指导略读,找出文中给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或句子。
  3.引导学生交流找出的句子和段落。抓住反映人物品质的词句进行品读,体会人物的精神。教师可提醒学生阅读课文时要读读想想,如,“搭起”“杀向”“攻占”“扑向”“打开”“冲”等词语,让学生想象当时战斗场面,体会战士们勇猛无比的气势,感受战士们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如,“狭路相逢勇者胜”,文中三次出现,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这句话在战斗前、战斗时、战斗胜利后的作用和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反映了战士们的什么品质。如,联系第六自然段刘伯承司令员的三句话,抓住“不管……一定……”和“要勇”“要猛”等词,体会刘伯承司令员激励将士、鼓舞斗志。联系第七、八自然段“每条……都……”“每颗……都……”“遇见……就……”“绝不……绝不……”,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
  4.朗读时,教师要善于指导。如,“狭路相逢勇者胜”,文中三次出现,每一次因出现的时机及作用不同,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运用语速、语调和感情的变化来体现。如第一次注意读出激励鼓舞的语气;第二次要读出战士们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勇猛无比的气势,第三次注意读出对刘邓首长善于鼓舞士气的指挥才能的赞叹和对每一个战士的敬佩之情。
  5.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再一次思考,可联系生活实际也可联系课文说说对“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理解,如学生的理解有偏差,要及时引导。“勇”指勇敢而非鲁莽。
 
  《千里跃进大别山》综合资料之二
佚名

  [教学目标]
  1.学生采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识字14个,包括1个多音字(“脏”);练习正确书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积累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
  4.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习课文]
  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区,在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本文讲的是1947年8月23日晚,刘邓大军强渡汝河,杀出一条血路,胜利跃进大别山的事情。
  课文属革命传统故事,学生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现实等情况肯定比较陌生,但是却有浓厚的兴趣。教师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拓宽教学资源,给学生以形象生动的感知;再抓住重点、巧施教法,学生肯定会受益匪浅。
  教法一:紧扣“跃进”层层推进。
  《千里跃进大别山》写的是刘邓大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强渡汝河的战斗,表现了刘邓首长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战士勇猛顽强的精神。教学本课,可以紧扣课题中的“跃进”,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一、整体把握,感知“跃进”过程。
  1.揭示课题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别山是哪里?“跃进”是什么意思?是谁千里跃进大别山?为什么要千里跃进大别山?怎样跃进的?……)教师可让学生阅读课后的信息窗,再出示鄂、豫、皖三省交界的简图,介绍大别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直观了解大别山重要的战略地位。
  2.围绕“跃进”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并有选择地解决一两个问题:①从文中找出“跃进”的近义词;②刘邓大军在“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紧急情况?③面对这一紧急情况,刘邓首长是怎么做的?战士们是怎么“跃进”的?④“跃进”的结果怎样?
  二、层层剖析,理解“跃进”内涵。
  从以上问题入手,让学生将与问题相对应的段落找出来读一读,并理解有关生字新词:读——议——读,一层一层理解课文内容,最终悟出刘邓首长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战士勇猛顽强的精神。
  三、品赏佳句,体会“跃进”精神。
  1.朗读全文,讨论:刘邓大军能够实现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计划,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句话可以集中概括?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让学生找出“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一句,并紧扣这一句,分析它三次出现的不同背景,理解它的含义,再带着自己的感情朗读。
  2.找出最能反映战士们是勇者的语句朗读、体会。然后指导学生完成下列填空(课后题二),比较这几个句子有什么相同之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从而体会出比喻句的作用。①先头部队的战士_____________,杀向敌人。②大军____________,向西南方向奔流。③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_____________插进了敌人的心脏。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法二:品析“狭路相逢勇者胜”。
  “狭路相逢勇者胜”是《千里跃进大别山》这篇课文的核心。如同一首歌的主旋律回旋往复、一唱三叹一样,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既表明了当时形势的险恶,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刘邓首长的指挥才能,更突出了我军将士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因此,教学时可以紧紧围绕这个核心来设计教法、学法。
  一、简介背景,切入核心。
  (一)老师画出当时的行军路线图,结合图介绍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大别山的战略地位和党中央决定进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并且体会刘邓大军从鲁西南出发后,一路势如破竹、锐不可当的气势。
  (二)让学生从行军路线图上直观地感知“狭路相逢”,并且通过渲染形势的严峻,把学生带入紧张的战前氛围中,深刻地体会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勇,才能胜,切入“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一核心。
  (三)让学生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找出文中几次出现“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地方。哪些地方具体地讲了“狭路相逢”?哪些地方具体地讲了“勇者胜”?
  二、紧扣核心,辐射全篇。
  (一)品读“狭路相逢勇者胜”——学习第六自然段。导入新课之后,采取变序法教学。“狭路相逢勇者胜”是谁说的?有什么意图?直奔第六自然段。让学生自由朗读、说一说。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刘司令三句话,朗读时要突出“不管……一定……一定……”和“要勇”“要猛”。
  (二)将“狭路相逢”具体化——学习第三自然段。刘伯承司令员到底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默读自学第三自然段,读懂每句话。结合背景,感悟“狭路相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个自然段,读出形势的险恶。
  (三)将“勇者胜”具体化——学习第七、第八自然段。
  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将士之“勇”?
  如第七自然段:“每条……都……每颗……都……遇见……就……绝不……绝不……”这种志在必得的高昂士气正是由“狭路相逢勇者胜”所激发出来的将士之“勇”。
  指导朗读第七自然段:朗读时,要情绪激昂,坚定有力,淋漓尽致地表现这种昂扬的士气。
  朗读第八自然段后,比较句子:
  1.先头部队的战士杀向敌人;先头部队的战士勇猛地杀向敌人;先头部队的战士如猛虎出山,杀向敌人。(“猛虎出山”是形容先头部队的战士个个勇猛无比。)
  2.大军向西南方向奔去;大军像决堤的洪水,向西南方向奔流。(“像决堤的洪水”是形容刘邓大军浩浩荡荡,锐不可当。)
  通过比较句子,想象比喻句描绘的情境,明确比喻手法的运用使句子意思表达得更生动、更形象了。
  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读出将士之“勇”。
  (四)再品“狭路相逢勇者胜”——学习第九自然段。
  第九自然段首句再提“狭路相逢勇者胜”,有赞叹之意,可以说成“确实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啊!”这是对每一位战士的赞叹,也是对刘邓首长善于鼓舞士气的指挥才能的赞叹。正是实践了刘伯承司令员的这句话,部队才能险中求胜,绝处逢生。
  这个自然段的第三句话,同样用比喻的方法加以理解。1.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给了敌人致命的打击。2.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像一把钢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
  “钢刀”是极其锋利的东西,“心脏”是要害部位,“像一把钢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就把这种致命的打击形象化了,突出了跃进大别山的重大意义。
  三、回归整体,深入理解。
  有感情地通读全文,读出刘邓大军的英雄气概,同时深刻地体会“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含义。
  情感教育:你想对英勇的解放军战士说些什么?你想对指挥战斗的刘司令和邓政委说些什么?(鼓励写在课文旁边。)
  作业设计建议: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并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搜集解放战争时期的故事读一读。

  [识字与写字]
  本课要求学生认识14个生字,识字量较大。宜采取随文分散识字及集中识字两步走的方法:如“刘、邓、叮、嘱、狭、逢”等生字可以在课文学习时联系语境随机认识;“遵、渡、析、堤、钢”等生字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识字方法(偏旁加熟字,找形近字等)集中识字;多音字“脏”可以通过组词来区分读音。最后教师应有一个集中检测生字的环节,比如认读、组词、造句等以达到巩固记忆的目的。
  写字8个。这些字笔画方面基本没什么难度,让学生自由观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写完后进行自评互评或班级展评。

  [补充资料]
  1.本课历史背景
  大别山区位于鄂(湖北)豫(河南)皖(安徽)三省交界地区,在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跃进”,是一种特殊的进攻方式,即不是逐城逐地向前推进,而是长驱直入,一举插进敌人心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党中央的重要决策。1946年6月,国民党背信弃义,大举进攻解放区。在蒋军进攻面前,党中央先是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在1946年6月—1947年6月这一年内共歼敌一百一十余万,基本上遏制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1947年6月,党中央决定,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为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夺取全国胜利创造条件。揭开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序幕的,就是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和跃进大别山。1947年8月7日黄昏,刘邓大军从鲁(山东)西南出发,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经过20多天急行军,战胜敌人的前堵后追,越过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洪河、汝河、淮河等一道又一道障碍,于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区。本篇课文主要讲的是8月23日晚到8月24日夜里强渡汝河的事,这是跃进大别山途中最紧张、最激烈的战斗之一。
  2.刘伯承简介:刘伯承(1892—1986),四川开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领导南昌起义,后留学苏联。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央革命委员会总参谋长。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战时期任八路军129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中原军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南京市市长。解放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1955年授予元帅军衔,并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
  3.邓小平简介:邓小平(1904—1997),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四川广安人。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学习资源
佚名

  第一版块:解题
  1946年,当全国人民还在欢天喜地地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却再次大举进攻解放区。面对敌人的进攻,党中央率领解放区人民积极防御,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仅一年的时间就歼敌110余万。1947年,党中央决定,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刘邓大军于1947年8月7日从解放区出发,行军千里长驱直入,经历20天,在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从而揭开了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序幕。“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区,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首府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敌人的心脏。“千里”指刘邓大军的行军路程,“跃进”是指长驱直入地进攻敌人的作战方式。本课主要讲了千里跃进大别山中最激烈的一场战斗:强渡汝河一役。表现了刘邓首长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战士勇猛顽强的精神。

  第二版块:相关资料
  大别山区位于鄂(湖北)豫(河南)皖(安徽)三省交界地区,在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跃进”,是长驱直入,一举插进敌人心脏。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党中央的重要决策。1946年6月,国民党背信弃义,大举进攻解放区。在蒋军进攻面前,党中央先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在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这一年内共歼敌110余万,基本上遏制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1947年6月,党中央决定,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为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夺取全国胜利创造条件。揭开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序幕的,就是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和跃进大别山。
  1947年8月7日黄昏,刘邓大军从鲁(山东)西南出发,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经过20多天急行军,战胜敌人的前堵后追,越过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洪河、汝河、淮河等一道又一道障碍,于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区。
  本篇课文主要讲的是8月23日晚到8月24日夜里强渡汝河的事,这是跃进大别山途中最紧张、最激烈的战斗之一。
  邓小平(1904~1997),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原名先圣、希贤,四川广安人。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离法赴苏联学习。1927年回国。1928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29年赴广西发动百色起义、龙州起义,任红七军、红八军政委。1931年起,先后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会昌中心县委书记、江西省委宣传部长,曾被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中共临时中央撤职。后调红军总政治部任秘书长,负责主编《红星》报。长征途中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抗日战争期间,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中共中央太行分局书记、北方局代理书记。1945年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并任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和晋冀鲁豫军区政委。1947年6月,与刘伯承率部千里跃进大别山,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书记、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政委。淮海战役时任总前委书记,旋兼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任、西南军区政委。1952年后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财政部部长。1954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组织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6年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长达10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错误批判,被撤销一切职务。1973年恢复国务院副总理职务。1975年出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局面进行全面整顿。1976年4月再次被错误地撤销一切职务。1977年7月复职,同年在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副主席。次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主席。支持真理标准的讨论,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领导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及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同时,成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随后又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81年被选为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次年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主席,并任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由他主要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在他领导下制定的党的基本路线以及在经济、政治、外交、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开辟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使中国的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很大的提高,国家面貌发生深刻变化。1987年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央同意其本人的请求,退出中央委员会和中央顾问委员会。1989年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同时确立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1992年视察深圳、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谈话,将中国的改革开放推进到一个新阶段。1997年2月19日病逝于北京。主要著作编为《邓小平文选》3卷。
  刘伯承(1892~1986),四川开县人。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领导南昌起义,后留学苏联。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央革命委员会总参谋长。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战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中原军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南京市市长。解放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1955年授予元帅军衔,并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

  第三版块:补充阅读
  战略大转折——千里跃进大别山
  解放战争进行到1947年6月,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国民党军由430万人下降为370余万,虽然在兵力上仍占优势,在战略全局上也仍保持进攻态势,但因机动兵力不足,在东北和华北战场已转为守势;在南部战线,除对陕北、山东两解放军区实行重点进攻外,鲁西南、豫皖苏边界直至大别山地区兵力薄弱,形成两头重、中间轻的“哑铃形”态势;又因整师整旅不断被歼,士气日益低落,官兵厌战情绪增长,战斗力下降;国民党政府在政治、经济方面也已陷入困境。人民解放军则由120余万人上升到195万人,虽然在兵力上仍居劣势,但握有战略机动力量;在战略全局上除陕北、山东战场尚处防御地位外,其它各战场已逐步转入战略性反攻;部队士气高涨,战斗力不断提高;广大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已基本完成,后方日趋巩固。但大部分解放区遭受战争破坏,人力物力损耗巨大。
  为了粉碎国民党军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消耗解放区人力物力,使人民解放军不能持久作战的战略企图,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制定了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最歼灭敌人的战略方针;并决定将战略进攻的主要方向置于鄂豫皖3省边界、战略地位重要、国民党军防御薄弱的大别山地区。这和战国时期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极为相似。
  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5月上旬结束豫北攻势作战后,经充分准备,于6月30日夜,在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第2旅的接应下,从山东省阳谷以东张秋镇至菏泽以北临濮集间150余公里的正面上,一举突破了国民党军的黄河防线。接着,采取攻其一点(郓城)、吸其来援(金乡)、啃其一边(定陶)、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发起鲁西南战役,共歼国民党军4个整编师师部、9个半旅约6万人,打乱了国民党军在南部战线的战略部署,开辟了挺进大别山的道路,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7月刘邓野战军在鲁西南战役结束后就地休整半月,立即南进大别山。8月7日,刘邓野战军自郓城及以南地区南下,于11日越过陇海铁路,摆脱国民党军的合围阵势,向南疾驰。蒋介石认为刘邓野战军是“北渡不成而南窜”,迅速调集20个旅分两个梯队,多路尾追。令整编第46师一部自蚌埠进至太和,并沿沙(颍)河南岸布防,控制船只;以4个旅由平汉铁路向东侧击,企图把刘邓野战军歼灭在黄泛区。刘邓野战军为了和敌军抢时间争速度,不顾疲劳和敌机的轮番袭击,用人推牛拉重装备,顽强奋进,于8月17日越过了黄泛区。接着,派出先遣部队夺取船只,保障主力渡过了沙(颍)河,使国民党军的追堵计划落空。这时,蒋介石才察觉刘邓野战军不是“流窜”,而是有计划地向南进军,慌忙调整编第85师和整编第15师第64旅沿平汉铁路南下,赶到汝河南岸布防,企图实施南北夹击。刘邓野战军为战胜敌军的追堵,对指战员深入进行政治动员,提出“到达大别山就是胜利”的口号,并埋藏和炸毁了一些不便携行的重装备,以便加速南进。23日下午,第6纵队先头部队第18旅冒着敌机的轰炸扫射,在汝河上架起了浮桥。当晚纵队主力开始渡河,24日拂晓前,突破敌军河防阵地,控制了大小雷岗,掩护中原局和野战军指挥部渡过汝河。27日,全军渡过淮河,进入大别山地区,胜利完成了千里挺进任务。
  刘邓野战军进入大别山后,趁国民党军追击部队主力尚被甩在淮河以北,大别山区兵力空虚之际,迅速实施战略展开,进一步把战场引向蒋管区。9月上旬,尾追的国民党军20余个旅先后越过淮河。整编第46、第58师分别进到六安、霍山和固始、商城地区;整编第85师进到罗山、信阳地区;整编第10、第40师经宣化店向黄安(今红安)、麻城前进;整编第65师进至黄安;整编第52、第56师分别进至平汉铁路信阳至汉口段和武汉外围;对大别山区情况较熟悉且战斗力较强的桂系整编第7、第48师,沿经扶(今新县)、麻城公路向南寻找刘邓野战军主力作战。刘邓野战军遂集中一部兵力于商城、光山地区连打3仗,歼灭整编第58师一部,将敌大部机动兵力吸引到大别山北麓,保障了进入豫东南、皖南、鄂东地区的部队迅速展开。至9月底,刘邓野战军先后攻克县城23座,歼灭国民党正规军和土杂武装近7000人,并在17个县建立了民主政权,依托山区安置了后方。
  在此期间,陈谢集团往返于潼关与洛阳间连续作战,歼敌3万余人,使敌不得不抽调在大别山的1个整编师和在陕北、晋南的两个旅回援。9月上旬,陈毅、粟裕率黄河北岸的华东野战军第6、第10纵队和特种兵纵队主力南渡,会同原在鲁西南地区的5个纵队(包括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组成18万人的西线兵团,并在菏泽以东发起沙土集战役,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57师,迫敌从山东和大别山抽调4个整编师增援。接着,于9月下旬进入豫皖苏边区。
  至此,刘邓,陈粟、陈谢3路大军布成逐鹿中原的“品”字形阵势,并迫使国民党军大批兵力南调,给了其它战场的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以有力的策应。
  10月初,国民党军从鄂东和皖西抽调4个整编师,与原在大别山区北部的3个整编师一起,对光山、经扶地区进行合围,而大别山区南部仅留少量正规军守备。刘邓野战军乘此时机进一步向长江北岸展开,吸引国民党军队南进。刘邓野战军一部直逼长江北岸,蒋介石误认为是即将渡江,遂令青年军第203师从九江进抵蕲春、黄海,以军舰掩护整编第56师经补充后的新编第17旅进至武穴;又令整编第40师(2个旅欠1个团)和整编第52师第82旅由浠水进至蕲春,沿公路向广济进击。针对这一变化,刘伯承、邓小平决心集中10个旅,在蕲春县高山铺以东敌军必经之狭谷地带,采取伏击手段发起高山铺战役,于27日发起总攻,歼其大部共1.2万余人,击落飞机1架。
  陈谢集团于10月下旬~11月间,向陕南、豫西展开,歼故1.2万余人,攻克县城19座。陈粟野战军亦在豫皖苏边区展开,到10月下旬,攻克县城24座,歼敌1万余人;11月又集中主力对陇海铁路商丘至郝砦段进行破击作战,歼敌1.1万余人,威逼徐州,迫敌匆忙调15个旅回援,其中有用于大别山的8个旅。
  至此,刘邓野战军在大别山地区完成了战略展开,建立了根据地,站稳了脚跟。陈粟野战军和陈谢集团在豫皖苏边界地区和豫西地区也相继完成了战略展开。从而把战线从黄河北岸推进到长江北岸,为3路大军协同实施宽大范围机动作战开辟了广阔的战场,圆满地实现了中共中央关于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战略计划。
  刘邓野战军在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关头,在陈粟野战军、陈谢集团的直接配合和陕北、山东两解放区部队的策应下,实行无后方作战和围魏救赵战法,以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战略纵深大别山地区,共歼敌9万余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并调动和吸引了大量的国民党军于自己的周围,配合陕北、山东战场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成为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进军大别山这一创造性的战略决策、独特的进攻样式及其作战经验,进一步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