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二年级 > 冀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唐僧取经

《唐僧取经》综合资料之一
发帖人:寒之凌
  
  一、学习目标
   1、会认十八个生字,写好八个生字;
   2、了解“立志、心甘情愿、挣扎、狂奔”等词的意思;
   3、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玄奘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教材赏析

  《西游记》里有个和尚唐僧,他去“西天”,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半岛去取经,带着他的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历尽艰辛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到了真经。故事里的唐僧,心地善良,却又有些糊涂,这是虚构的神话故事。其实在历史上,还真有这么一个去“西天”取经的唐僧。他的法号叫玄奘。
  《唐僧取经》这篇课文把唐僧取经途中的千难万险浓缩于一处,通过对沙漠历险的描述,逐渐树立起唐僧这个人物形象,自然地传达着一种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课文首先借一位老人的口,说出了取经路途的艰难,甚至是冒生命之险。但是玄奘的一番话——“我立志去西天取经,就是死在路上也心甘情愿”。道出了他取经的决心和坚定的信念,这也是贯穿全文的思想主线。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动力,才使他克服重重困难,并最终成为最有学问的高僧。
  这篇课文共有3个自然段。前两个自然段分别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取经路途的艰难。第一自然段用“劝”、“太难走了”、“又是…又是…”、“千万别拿生命冒险啊”这些词句间接说“难”;第二自然段又以“沙漠之行”为例,具体写“难”。“真热呀”、“一不小心”、“忍着干渴”、“坚持”、“昏倒”、“挣扎”等词句把路途之难更形象化了,直到老马带领他找到水源后“高兴得直掉眼泪”,把“难”写到了极至。那么是什么力量使玄奘能在这样的艰难的条件下继续前行呢?玄奘曾经说过的话就是最好的回答。最后一段则用简练的语言写了玄奘所取得的成就。而“整整一年”、“经过几十年”等词句却让人不难品出玄奘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

  三、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课前召开《西游记》故事会,通过学生熟悉的故事做铺垫,感受取经的艰难,为新课的学习做好感性准备。
  (二)导入新课,激发学文兴趣
    1、播放《西游记》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渲染气氛,引起回忆。
    2、音乐渐停,教师介绍唐朝和尚玄奘,并板书课题。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引导发现,识记生字
     ①把藏在课文里的生字圈出来,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如,用连词的方法表述:干渴的“渴”。
      用说句的方法表述:在“玄奘忍着干渴……”这个句子中的“渴”。
     ②注意运用扩词法读准多音字“挣”,挣(zhēng)扎、挣(zhèng)断。
     ③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如:比较法:“洲、州喝、渴源、愿枉、汪”等。
        引导趣味识记:“解、拿”
        自由识记法: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识记方法。
    3、书写生字
      “劝”左右结构,左边是“又”字旁,第二笔是“丶”。
      “渴、喝”左右结构,“曷”下面的中间部分是“人”。
      “凉”左右结构,左边是“冫”,不要写成“氵”。
      “州”是独体字,笔顺是“”。
    4、自由读文,了解课文所讲述的事情。
    5、合作交流:先自主勾划重点词句,再在小组内交流:玄奘取经途中遇到怎样的困难?他是怎样做的?帮助学生从“忍着干渴”、“一直坚持了四五天”、“挣扎着”这些词语中体会玄奘的执著精神。
    6、结合自身体验,启发想象。如,当水全洒了的时候,如果是你在那样的条件下,会怎么想?玄奘是怎么想的?当他挣扎着爬上马背的时候,又可能怎么想?看到了清泉,高兴得直掉眼泪时,又可能想什么?……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玄奘的话,“我立志去西天取经,就是死也心甘情愿。”
  (四)感情朗读
   1、学生自由读,把自己认为最应该读出感情的句子做上标记。
   2、小组练读,并试着进行评价。
     第一段,要读出老人的极力劝阻和玄奘的坚定。
     第二段,要读出艰难、读出执著、读出情绪的变化。
     第三段,要通过“整整”一词的品读,感受玄奘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
  (五)捕捉空白,模仿练说
     课文详写了“沙漠之行”,鼓励学生想象玄奘在过雪山时又会怎样克服困难?(或者一路上还会克服什么困难?)小组内说一说。
  (六)对比阅读
     课文中的唐僧与《西游记》中的唐僧对比一下,你喜欢哪一个?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不要求全、求深。
  (七)积累运用
   1、读一读下面的小知识,再分别用“州、洲”组词语,注意体会它们的区别。
     州:象形字。“川”是河流,中间的点像水中的陆地,就是沙洲,“州”是“洲”的本字。现在“州”的基本义是一种行政区域。如:杭州、苏州。
   2、想一想,加点字是什么意思?
     经过十几年的学习,他成了最有学问的高僧。
     ①学问高②个子高
     玄奘高兴得直掉眼泪。
     ①一个劲儿的②跟“弯”相反
   3、唱唱《敢问路在何方》,你从哪一句体会到取经艰难,写下来。
     (如: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

  四、参考资料

  玄奘(公元602年—664年)少年时就出家做了和尚,认真研究佛学,精通佛教经典。他发现翻译过的佛经错误很多,于是就决心到佛教发源地天竺(今印度半岛)去取经求学。
  玄奘于唐贞观元年(627年),出发西行。他穿过一片沙漠,克服重重困难,整整走了一年,终于到达天竺。
  玄奘在天竺留学15年,游历了70多个国家。他的壮举感动了许多天竺人,有的国王还派人为他抄录经典,他也把当失传的佛经介绍给他们。他还学会了天竺的语言,参加那儿研究佛学的盛会,发表演讲。玄奘的博学,受到天竺人民的尊敬。
  42岁时,玄奘带着650多部佛经回到长安,受到热烈欢迎。回国后,玄奘立即开始大规模的翻译佛经工作,前后翻译佛经74部,约1300多卷。
  作为一名高僧,一位大翻译家,中印人民的友好使者,玄奘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为中外尤其是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阅读(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