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二年级 > 冀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戈壁滩上古长城

《戈壁滩上古长城》综合资料之一
发帖人:寒之凌
  
  一、学习目标
   1、会认十二个生字,写好十个生字。
   2、了解“戈壁滩、嘶鸣、弓箭、乐滋滋”等词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了解戈壁滩上古长城,感受到这里今非昔比的巨大变化,热爱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

  二、教材赏析

  两千多年来,长城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足迹出现、存在,并形成了长城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每一个华夏子孙都应该了解长城,知道它的过去与现在。课文《戈壁滩上古长城》一方面再现了两千多年前长城上充满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一方面描述了现在人们和平、幸福的生活景象。两相对照,体现了古今巨大变化,使人既了解到长城当年“是打仗的战场”,又感受到今天美好的生活。
  课文共三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两句话,内容精练,结构紧凑,语言简洁、生动,易于诵读。第一自然段仅用一句话勾勒出古长城今天的状貌:“矮矮的土墙墩,断断续续,排成一长串”。这样的长城与大多数学生心目中高大雄伟、绵延不绝的长城形象形成反差,体现出年代久远,突出了“古”。第二自然段中“又高又长”点出这是长城原来的面目。“人喊叫,马嘶鸣,刀枪丁丁当当”,只用十多个字,以声造势,体现出战斗的激烈,使人心惊胆寒。第三自然段转而用轻松、愉快的笔调描述长城现在的景象。“长城变矮了”,把上千年的时代变迁浓缩在五个字中,化无形为有形,化凝重为活泼,学生读来亲切,容易激发想象。“蓝天、白云、绿草”,景色清新、优美;“清脆的笛声飘得很远很远”,既表达出牧羊大哥哥愉快的心情,又衬托出原野的宁静。
  后两个自然段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而且对比鲜明。长城样子的对比、声音的对比、人的对比,前者令人觉得很紧张,后者令人觉得轻松。要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验两种不同的情感。

  三、教学建议

  (一)学前准备
     课前师生共同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教师要侧重收集戈壁滩上古长城的资料。
  (二)读题质疑
     教师可先板书“长城”(“城”是生字,应注音),指名认读。再简单交流对长城的了解与认识。然后把课题补充完整。由于课题较长,生字较多,要引领学生读准、读好。接下来,启发学生由课题质疑,如:什么是“戈壁滩”?什么是“古长城”?戈壁滩上古长城是什么样子?等等。对于前两个问题要随机解决,而后面的问题要为自主读书蓄势,不必解答。
     课题中的“戈”与“城”是要求识记的生字,可以随机学习。
     “戈”是独体字,笔顺是横、斜钩、撇、点,可以联系“我”字进行识记,如:左看不是我,右看半个我。“城”字可以运用分解识字或扩词识记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由于课文篇幅不长,句式多为短句,可以通过多读使在语言环境中不断复现,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之后,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检查、巩固识字效果。为了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可以由学生提出各种检查办法,自查自评。
   1、字音上要注意以下两个字:嘶(si)、滋(zi)
   2、识记字形时仍要注意突出趣味,一方面让学生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多种识字方法,可以熟练运用,另一方面教师还要依据学生特点不断渗透新方法,使学生对学汉字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如:
    根据常用的部件组合的办法识记:壁、排、仗、箭、滋。
    用编顺口溜的方法识字:容(这个宝盖真是大,谷米再多放得下。)
    做动作记忆:挎
    用画图的方法识记:串,会意字。一根绳子穿过两个框形之物。弓,象形字。古文字是拉开弓架的象形,无弦(弦线细小,远处见不到)。
    字画同源,表形性是汉字的主要特点之一,不少汉字的形都是摹仿具体物象而构造的,往往“一观即感”“一感即觉”“一觉即了”。
  3、指导书写:
   (1)写好独体字:写“戈”的难点在于第二笔倾斜角度的掌握,太直了、太斜了都不美观。教师除了让学生自我揣摩外,还可以在黑板上出现几个不同倾斜角度的字,让学生在对比鉴赏中掌握方法。写“弓”字可以联系前面写过的“弯”字来练习。
   (2)写好上下结构的字:“箭、笛、容、蓝”都要写得上小下大,其中“容”字的“口”要写得稍扁些;“蓝”字的“皿”底也要扁一些;“兵”字要写得上大下小,但要注意下半部分的角度。
   (3)自主写好左右结构的字:城、现

  (四)激发想象,加深感悟,引导诵读。
   1、把整体感知落到实处,为想象、背诵奠定基础。
     首先通过读书,使学生初步了解到课文描写了古今两种不同的景象。并在书上勾划出关键词语“两千多年前”“现在”,然后通过分段读、按要求选读(教师提出要求:向大家介绍长城过去的情景或现在的情景,学生选相应内容)、同桌对读(一人读描写过去的内容,一人读描写今天的内容)等方式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对比描写这一表达方式,为想象画面、理解内容、背诵课文打下基础。
   2、采用多种方法激发想象。
    (1)边读边想象。
       朗读或背诵时要注意,这篇课文整体上语调平和,叙述沉稳。学习第二自然段要通过朗读想象战争场面的宏大,及高度戒备状态下的紧张;学习第三自然段要通过朗读想象蓝天、白云、碧草构成的美景,抓住“乐滋滋”“悠悠”“清脆的笛声”等词语想象人们心情的愉快,而无论是景、人、羊儿、笛声给人的都是一种微风徐拂一般的安宁、祥和的感受,不是喧闹,不是浮躁。
       所以如果想象到了画面,体会到了这一点,读的时候语调是较平稳的,语速是较舒缓的。
    (2)表演法。可以通过表演第二段中“挎着弓箭的士兵在上面走来走去,脸上一点儿笑容都没有”样子,体会当时气氛的肃穆、紧张。
    (3)局部扩展法。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古诗,使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古代战争的严酷。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配乐法。依据课文描述的古今不同的景象,配上合适的音乐(以苍凉、悲壮的音乐表现古长城的景象;以轻松、悠扬、舒缓的音乐表现今天长城内外人民安宁、幸福的生活。),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不同历史时期人民不同的情感。
    (5)多媒体演示法。
  (五)积累运用。
     自主分类积累词语:
      断断续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乐滋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参考资料
    戈壁滩是一种由粗沙、砾石覆盖的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戈壁主要分布在大陆内部和低纬地区大陆西岸。我国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的北部有大面积的沙漠戈壁分布。
   
  《戈壁滩上古长城》教材教法
佚名
  
  两千多年来,长城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足迹出现、存在,并形成了长城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每一个华夏子孙都应该了解长城,知道它的过去与现在。课文《戈壁滩上古长城》一方面再现了两千多年前长城上充满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一方面描述了现在人们和平、幸福的生活景象。两相对照,体现了古今巨大变化,使人既了解到长城当年“是打仗的战场”,又感受到今天美好的生活。
  课文共三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两句话,内容精练,结构紧凑,语言简洁、生动,易于诵读。第一自然段仅用一句话勾勒出古长城今天的状貌:“矮矮的土墙墩,断断续续,排成一长串”。这样的长城与大多数学生心目中高大雄伟、绵延不绝的长城形象形成反差,体现出年代久远,突出了“古”。第二自然段中“又高又长”点出这是长城原来的面目。“人喊叫,马嘶鸣,刀枪丁丁当当”,只用十多个字,以声造势,体现出战斗的激烈,使人心惊胆寒。第三自然段转而用轻松、愉快的笔调描述长城现在的景象。“长城变矮了”,把上千年的时代变迁浓缩在五个字中,化无形为有形,化凝重为活泼,学生读来亲切,容易激发想象。“蓝天、白云、绿草”,景色清新、优美;“清脆的笛声飘得很远很远”,既表达出牧羊大哥哥愉快的心情,又衬托出原野的宁静。
  后两个自然段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而且对比鲜明。长城样子的对比、声音的对比、人的对比,前者令人觉得很紧张,后者令人觉得轻松。要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验两种不同的情感。
  要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战争环境的艰苦、惨烈的同时,使学生体会“长城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这样,学生才会对长城有客观的价值认识。
  理解的重点主要放在二、三自然段,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
  第二自然段主要抓住“人喊叫,马嘶鸣,刀枪丁丁当当。”来引导学生想象两千多年前的战争时的激烈场面。通过士兵的动作、表情体会战争时人们在高度戒备状态下紧张心理,感受战争时期人们的苍凉、悲哀的生活处境。顺势指导朗读。
  第三自然段通过优美的画面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现在古长城的自然、和谐的生活场景。然后主要抓住语言文字中的“跳来跳去”、“乐滋滋”、“慢悠悠”等词语进一步现在人们安宁、祥和的生活。通过牧童悠闲的吹着笛子与士兵的高度戒备状态下的紧张形成对比,进一步体会古今人们生活的巨大变化,感受到今天生活的美好。顺势指导朗读,
  根据课文描述的古今不同的景象,配上合适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入情入境的朗读,体会不同历史时期人们不同的情感。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具体的语句、段落,联系平时接触到的长城知识,理解古长城的样子、作用,推想它的变化,结合现保存完好的明长城图片,感受中华民族文化变化与发展。
  具体实施策略:
  1.学生自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的具体语句,如:矮矮的土墙墩、断断续续、排成一长串,描绘现在戈壁滩上古长城的样子。
  2.引导学生通过读第二段,联系自己平时积累的长城知识,推想两千年多年前长城的样子、作用。
  3.组织学生观看戈壁滩上古长城与现存完好长城图片,体会戈壁滩上古长城由于风沙侵蚀、岁月流逝,成了残垣断壁;现存完好,雄伟壮观的长城,在中华民族的保护下,由防御功能已成了中华民族不屈不饶的历史见证和民族象征。
  在师生阅读、研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整合三维目标,真切感受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历程。
   
  
阅读(5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