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六年级 >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梅花魂

梅花魂 爱国情——《梅花魂》导读
李尊栋

  《梅花魂》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老华侨十分珍爱墨梅图,在回国之际把墨梅图和绣着血色的梅花手绢郑重地交给外孙女让她好好保存的往事。整篇文章通过赞美梅花来颂扬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寄托了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一、分外爱惜墨梅图,暗含华侨对祖国的热爱
  文章一开头写“我出生在东南亚的星岛,从小和外祖父生活在一起”,小的时候,外祖父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教“我”读唐诗宋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诗句以及外祖父念完诗句流下的“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为慈祥的外公在我弄脏墨梅图后大发脾气埋下了伏笔。外祖父分外爱惜书房里的那幅墨梅图,外孙女偶尔摆弄家中的古玩,他也不甚留意,而小外孙女不小心在墨梅图上面留了个脏手印,慈祥的外祖父竟大发了一通脾气,然后“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华侨老人对墨梅图这种特有的感情表明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爱。因为在华侨老人心中,梅花是最纯洁最有品格最有骨气的,它是祖国的象征,不能受到一点玷污。

  二、赠送墨梅图表达了华侨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念
  “我们”要回唐山了,而年迈的华侨老人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得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离别前,他把一生中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让她好好保存。在凉飕飕的腊月天,老人亲自来到码头,泪眼蒙胧地把一个手绢递给了我,这表明他对亲人和祖国深深的依恋,希望外孙女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情带回祖国。

  作者在结尾夹叙夹议,点明了华侨老人通过具有象征意味的梅花来寄托爱国之情。
 
  《梅花魂》综合资料之一
佚名

  一、教材说明
  本课以梅花为线索,讲了外祖父的几件事,从中表现了这位老人对梅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文由故乡梅花的开放引出了对挚爱梅花的外祖父的回忆,然后具体叙述了反映外祖父喜爱梅花、思念祖国的几件事,最后又借梅花点明了外祖父的爱国心。
  本课的重点是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写爱梅花,是因为梅花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爱梅花和爱祖国是统一的。因此,课文中写的五件事,有的直接写外祖父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如,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大哭起来;有的却是通过写爱梅花而间接反映外祖父的爱国心的,如,对一幅墨梅图的珍爱,在离别前把墨梅图送给外孙女,在快要开船时把绣着梅花的手绢给了外孙女。
  对小学生来讲,本课的难点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第二自然段中外祖父读的一些古诗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意思是: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是王维《山中送别》中的诗句,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能回来吗?(“王孙”是古代对人的尊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是北宋诗人秦观的词《浣溪沙》中的句子,意思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飘飘的,好像夜里的梦;满天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千条万缕,就和这心里郁积的愁一样多。
  二是外祖父赞美梅花的一段话。这段话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赞扬梅花那种不怕严寒、不怕“风欺雪压”的品格;第二层是说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梅花那种“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第三层是对外孙女的勉励,希望她学习梅花的品格。
  三是课题。《梅花魂》中的魂,在这里指精神。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梅花的精神就是那种“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撩、眷”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基本读懂课文,感受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思想感情,领悟梅花那种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

  三、教学建议
  1.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除了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外,还应力求使学生在下列几方面有所感悟。
  一是要让学生弄清外祖父为什么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而且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之类的句子,就流下眼泪。要让学生懂得,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它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外祖父常常教“我”读这些诗词,目的是使“我”从小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同时借教读这些诗词,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每当读到“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些诗句,就勾起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无限思念,漂泊他乡的浓浓愁绪,就不由得流下了眼泪。
  二是要弄清外祖父爱梅花、送梅花图和爱祖国之间的关系。可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读外祖父关于梅花的一段话懂得,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因此,他把梅花看得比什么都珍贵。可见,外祖父爱梅花,实际上反映了他对祖国的爱。
  2.课文中引用的一些唐诗、宋词,有的表现了思乡之情,有的表现了浓重的愁绪。教学时只要让学生大体理解即可,不必作过多讲解。如果学生有兴趣,可把原诗词抄录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读读。
  3.本课语句含蓄,感情深沉,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以便更好地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4.下列词语解释,仅供教师参考。
  朵朵冷艳,缕缕幽芳:冷艳,指花朵好看而高雅;幽芳,指香味清淡而芬芳。冷艳和幽芳写出了梅花的清高品格。
  漂泊他乡:指职业、生活不稳定,在远方东奔西走。
  葬身异国:指尸体埋葬在外国,也就是死在外国。
  文坛:文艺界。
  颇:很。颇负盛名就是名气很大。
  古玩:古董,即古代留传下来的器物,是很值钱的东西。
  玷污:弄脏。
  杭绸:杭州一带出产的丝绸,是很珍贵的。
  骨气:刚强不屈的气概。
  折节:屈服。
  秉性:性格。
  隆冬:冬天最冷的一段时期。
  无所谓:说不上。
  眷恋:深切地留恋。

  四、参考资料
  星岛即新加坡,又称狮城、星洲。
  《山中送别》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全诗是: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浣溪沙》北宋诗人秦观的词。全词是: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五、教材编辑的教学建议:
  在人类的诸多美好情感中,故园情是最深厚、最久远的。浪迹天涯的游子、旅居他乡的征人.谁不心系故园?故乡是我们的根.即使岁月催人老.沧海变桑田,又有谁能忘记曾经养育过我们的深情土地?所以古往今来,怀乡恋土的悠悠情感,往往成为常写不衰的永恒主题。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专题是“月是故乡明”。但儿童往往还无法亲身体验这种深沉情感,通过文学作品来体会仍然是重要途径。
  对海外游子而言。对故土的思念就是对祖国的思念。在《梅花魂》中,对祖国的思念又是投射到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梅花上。同时,课文中还饱含了作家对外祖父的深切思念,这种思念也是同外祖父的爱国情怀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注意不要将这几种感情割裂开.要认识到爱国情是统摄全文的情感。
  作者在抒发情感时,是用具体的事例来表达.而不是乱喊一通“啊”“呀”“嘛”了事,正是这种具体化的写法,让作品的情感不落虚空。散文大家冰心也曾在给作者的信中说道:“您的散文我很喜欢,特别是抒情中都有叙事,不是空泛地伤春悲秋,风花雪月。这种文字我看腻了!”
  对于《梅花魂》这种感情真挚、深沉的课文,教师如何带领学生深入体会情感是教学的重点。我以为除了“潜心会本文”外.还需要借助一些相关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在教学时.不要给人物贴标签,粗略地问如“外祖父是怎样的人”“文章表现了外祖父的什么品格”之类的问题.而要深入到事例内部,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外祖父要教我读唐诗宋词”“为什么外祖父那么喜爱墨梅图却又将它送给我”,这些问题我认为能让学生的理解不致空泛,而并不是琐碎的问题。
  另外,据咨询作者证实,课文中的“唐山”是海外对“中国”的别称,而非实指河北的唐山市。
  这一点。需要给学生讲明。
 
  《梅花魂》综合资料之二
佚名
  
  这是Word格式的资料。为了大家使用方便,也为了制作方便。请点击下面的链接下载后浏览。

  《梅花魂》综合资料之二
 
  借物抒情的课文从哪里下手——《梅花魂》解读
佚名
  
  网上看了老师们对这课的教学,百分之九十以上,自动放弃了对语文形式的探究,把“炮火”集中在对外祖父一颗火红爱国心的歌颂上,又是放《我的中国心》的音乐,又是课件出示梅花的图画,有的还让学生深情地替外祖父写写对祖国眷恋之情的话。
  不是说这样做不对。但如果只做这些,还以为是在教语文,就真的不对了。
  这是篇典型的借物抒情的散文。这种文章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杨朔先生为代表,曾经非常流行,以至于形成了一种模式:先确定一个正确(崇高、伟大、光明)的主题,然后找一个事物来比拟这个主题,此事物在行文中反复出现,提醒读者注意此事物背后附着的那个主题,最后在结尾点出事物和主题的关联。
  因此,这篇课文中的主人公与其说是外祖父,不如说是一颗心、一份情。
  这颗心是爱国之心,这份情是对祖国眷恋之情。作者为这颗心、这份情借的事物就是梅花。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不少人对这种借物抒情的文章提出了批评,认为这种文章很容易形成固定的套路和模式,时间长了,会走向僵化,这不是文学发展的正路,文学应该探讨更多、更丰富、更个性的表达方式。这种认识得到了大家的响应。因此,从那以后,这种借物抒情的文章在大作家手里出现的就很少了,这种模式基本上算是被文坛抛弃了吧。
  这是不是意味着这篇文章学生不值得学呢?那就错了。被成熟作家扔掉的玩意,不代表也应该被小学生扔掉。恰恰相反,学生初学写作,这种有套路、有模式的文章正可以多见识一番,见识多了,眼界有了,会用比较老套但有套路的招式了,后面才能欣赏更好的、有个性的作品,也才有可能写出更棒的、有特点的文章。
  该从哪里下手解读呢?
  很简单,就着落在“借物抒情”这四个字上。
  哪怕只读一遍课文,学生也很容易知道文章要表达的主题,是外祖父身在异国他乡、心系祖国母亲的感情。再多读上几遍,读熟以后,可以问学生:既然要表达这个主题,作者是痛痛快快让文中的外祖父直接用语言、用行动来表现主题的吗?学生答“不是的”,这就奇怪了:平常我们读文章、写作文不是最喜欢用语言、用行动、用心理来表现主题吗?这篇文章真是有点奇怪。那它是用什么来表现爱国这个主题的呢?再一浏览课文,学生会发现,作者用的是外祖父和梅花之间的几件事来表现主题的。这就可以点出借物抒情是这篇文章的特征了,接下来就可分析作者的借物抒情是怎么成功的。
  1.题目不绕弯子,直接告诉读者,我这是借物抒情:借梅花,抒梅花之“魂”。
  2.首尾也不绕弯子,直接告诉读者,我这是借物抒情。
  首: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飘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
  尾: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3.正文中就不能这么直接告诉了。这好比变魔术,大家都知道魔术是假的,前面的告诉是让读者一上来就明白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如同知道魔术是假的,正文中就要做假动作、布疑阵、使障眼法了。
  正文中直接写到梅花的有这几个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第十二自然段: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我打开一看,原来是那幅墨梅,就说:“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第十三自然段:“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第十五自然段:船快开了,妈妈只好狠下心来,拉着我登上大客轮。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其中3、12、13三个自然段对比的手法也值得研究:一层对比是我得外祖父宠爱,摆弄他的古玩很正常,但弄脏了一幅墨梅图,一向慈祥的外祖父竟大为生气。这里开始埋下了个伏笔。作者在积蓄力量,到12自然段,这力量爆发了,出现了另一个让人不易想到的对比:为这幅最珍爱的墨梅被弄脏曾大大生气的外祖父,现在竟将这墨梅送给了“我”。
  第13自然段外祖父讲的一番话把前面的秘密揭开了:爱梅,就是爱国;爱梅,就是要做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人。
  读者阅读至此,心里一个疙瘩解开了。疑问得到释放,情绪被外祖父振奋,一个作者预设的高潮成功了。
  至于15自然段,我认为大可不必再出现梅花。前面梅花的出现是一层层蓄势而来,到13自然段,这“势”已得到释放,读者心里已出现了一个阅读高潮,到15自然段再插上一块绣了梅花的手绢,且不说让人怀疑故事的真伪(同船走的还有“妈妈”,外祖父把这份情不向女儿表达,怎么一而再再而三向还幼小的外孙女表达?),在这里再出现梅花,也有点突兀、生硬,甚至做作。
  有人问了,不是还写了外祖父的其他事吗,比如背诵思乡的诗句落泪,不能回国“呜呜呜”哭起来。这里不是没有梅花吗。
  是的。这里确实没有梅花。
  但这也不是文章的败笔,恰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如果写的每件事都是梅花,那才真是变成典型的小学生作文了,写梅花,中间夹杂着其他事,正是作者的障眼法和疑阵。因为——文似看山不喜平——什么都让你一眼看透了,就不好玩了。

  附:人教版课文
                     梅花魂
                     陈慧瑛

  1.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飘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
  2.我出生在东南亚的星岛,从小和外祖父生活在一起。外祖父年轻时读了不少经、史、诗、词,又能书善画,在星岛文坛颇负盛名。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这时候,我会拍着手笑起来:“外公哭了!外公哭了!”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一口气,说:“莺儿,你还小呢,不懂!”
  3.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4.有一天,妈妈忽然跟我说:“莺儿,我们要回唐山去!”
  5.“干吗要回去呢?”
  6.“那儿才是我们的祖国呀!”
  7.哦!祖国,就是那地图上像一只金鸡的地方吗?就是那拥有长江、黄河、万里长城的国土吗?我欢呼起来,小小的心充满了欢乐。
  8.可是,我马上想起了外祖父,我亲爱的外祖父。我问妈妈:“外公走吗?”
  9.“外公年纪太大了……”
  10.我跑进外祖父的书房,老人正躺在藤沙发上。我说:“外公,你也回祖国去吧!”
  11.想不到外祖父竞像小孩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12.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我打开一看,原来是那幅墨梅,就说:“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13.“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4.回国的那一天正是元旦,虽然热带是无所谓隆冬的,但腊月天气,也毕竟凉飕飕的。外祖父把我们送到码头。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15.船快开了,妈妈只好狠下心来,拉着我登上大客轮。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16.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