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六年级 >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童年的发现

《童年的发现》综合资料之一
作者:李扬
  
  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项科学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做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课文的难点是几个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的句子。
  一句是:“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本来,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丝毫没有恶意。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从课文中看,这位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讲的又是“人的发育和进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婚姻和性,可能这位老师对这类问题非常敏感,所以讲课时是“一本正经板着面孔”。“一本正经板着面孔”,显然是要用这种表情控制学生不许胡思乱想,事实上也达到了这个目的,“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可就在这时,“我”笑出了声音,所以老师认为我“不怀好意”。
  另一个句子是:“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世界上的大科学家尚且如此,我为我的发现被轰出教室又算得了什么呢?这句话也是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与纪念。

  胚胎:在母体内初期发育的动物体,由卵受精后发育而成。人的胚胎借脐带与胎盘相连,通过胎盘从母体吸收营养。
  滑翔:某些物体不依靠动力,而利用空气的浮力和本身重力的相互作用在空中飘行。
  细胞: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形状多种多样,主要由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等构成。植物的细胞膜外面还有细胞壁。细胞有运动、营养和繁殖的功能。
  繁殖:生物产生新的个体,以传代。
  草履虫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体圆筒形,前端较圆,中后部较宽,后端较尖;从背上看,形状像倒置的草鞋底。全身布满大致同长同细的纤毛,纵行排列,用以行动。体的一侧有一条自前端斜向腰部的凹入小沟,称“口沟”。口沟底有口;口沟内有较为长密的纤毛,可鼓起水涡而摄取水中的细菌和其他有机物作为食料。
 
  《童年的发现》综合资料之二
佚名
  
  一、词语积累
    1.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禁”读jīn。如:听爷爷讲他过去的苦难,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
   2.轻盈:这里形容动作轻快。如:她迈着轻盈的步子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
   3.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如:在集体生活中要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4.绞尽脑汁:费尽脑筋,拼命地思考。如:这道难题我绞尽脑汁也没找出答案。
   5.一本正经:形容很规矩,很庄重。如:周老师很严厉,讲话时总是一本正经的样子。

  二、近反义词
    近义词:祸患-灾难迷恋-痴迷妨碍-阻碍惊讶-惊奇
    反义词:轻盈-笨拙澄澈-混浊

  三、难句讲析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我”被轰出教室,是因为在老师讲课时发笑,被老师误解,受到了处罚。“我”把自己的这种遭遇与世界上有重大发明与发现,有时还受到驱逐与迫害的人联系起来,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当人们还不理解、甚至误解了某位科学家的发明与发现时,他难免会受屈甚至受到迫害。当然,“我”只是从中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并不是说老师在“迫害”他。
  在科学史上,科学家受迫害的事例很多。如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就曾因为在天体运动上的发现受到审判并被投入监狱。

  四、难段讲析
  课文第三部分(“又过了三四年”到课文完)
  这部分课文,讲的是“我”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之后三四年的事。上课时,当老师讲到达尔文的观点时,“我”兴奋异常:因为自己早在九岁时就已经发现了相同的规律,因此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把“我”轰出了教室。但“我”在困窘中也明白了世界上一些有重大发明、发现的科学家为什么会受到驱逐和迫害了--那是因为他的发明与发现还没有被人们理解或被人们误解为异端邪说了。
  这部分讲的“我”童年的发现的最终结果。虽然这结果是悲剧式的,却也使“我”深有感悟。

  五、篇章学习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开头到“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讲“我”九岁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却在后来因此受到惩罚。第二部分(“我的发现起于梦中飞行”到“我想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讲“我”发现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前后经过。第三部分(“又过了三四年”到全文完),讲“我”在课堂上得知自己几年前的发现竟然与达尔文的理论完全相同,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结果被老师误解受到处罚。但“我”从中也深有感悟。
  本文是对往事的回忆,回忆的内容按时间先后安排。文中有多处内心活动的描写。这些描写把“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过程中及受老师惩罚前后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了。
 
  《童年的发现》文本解读
佚名
  
  我在网上查了一下,费奥多罗夫并不是俄罗斯经典作家,但却写了一篇经典美文,被选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写的是“我”九岁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经过,读来让我们看到了童真的美妙和灿烂,也看到被误解,没有得到很好保护的童年。课文围绕“结果前置——师生对话——绞尽脑汁——遭遇挫折”四个方面来写。
  1.结果前置,魅力无穷。
  文章学里讲,倒叙能制造悬念,吊起读者的胃口,引发阅读兴趣。课文开篇就写道:“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读者展卷就知道结果——仅就写作手法讲,算不得多新颖,但这个结果却是非同一般,是惊人的——“我”发现了“胚胎发育规律”。这可是生物学家研究的大课题、大难题啊!那些学富五车的先生们,费尽毕生心血也不一定能有这个发现,可一个九岁的孩子却发现了,后面将会有怎样的故事等着演绎呢?
  如果这个发现是从书上看来的,是爸爸妈妈或老师告诉他的,那还可以理解,而“我”偏偏说:“这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真的奇了。亲爱的读者,你能相信吗?这一悬念紧紧抓住了我们的心,快往后读,快往后翻,看看他是在骗我们,还是真有其事。就是这个“结果前置”的写法,像一位高明的导游,引导着我们前行,再前行,“无限风光在险峰”。
  对照悬念来看,课文中的“结果前置”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童年的发现”发现了什么?作家不卖任何关子,一来就告诉我们。两相比较,这是“迂回”中的直白,仅那么一句话,题就被点破了。
  2.师生对话,求解疑问。
  少年时代是一个多梦的季节。在梦中飞翔,这样的经历每个孩子都会有。可就是这个简单的问题,一下把“我”那个惊人的发现和读者拉近许多。我们想,作家的童年生活一点也不比自己奇特,他曾经有过的梦我们也曾拥有。只是作家想到的,我们却没有去想或深想。
  有了疑问就须解。让我们从解读师生的对话入手:在儿童的眼里,这个世界太奇妙了,心有千千问,于是对一个司空见惯的梦穷问不舍。“问题意识”原来是针对成年人而言的,可这篇课文却告诉我们,孩子的问题意识要比我们强烈得多。他们有了问题,不怕别人笑话,去问小伙伴,去问老师,去问一切可以询问的人,直到问出真理,问出发现为止。还有那锲而不舍的追问精神也令人动容:“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老师都快招架不住了,于是说:“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虚晃一枪,开始撤退。可这撤退具有教学机智,老师丢给“我”另一个问题:“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最开始是草履虫,后来是鱼,是青蛙,是猴子……”“我”的思想之火又被点燃了。
  3.绞尽脑汁,惊人发现。
  “人究竟是怎样来的?”正是问题的牵引,“我”才会一步步前进,到达“发现”,收获成果。既然老师那里给不出现成的答案,那就自己去想,自己去寻找吧。课文有两个词写尽了“我”寻找的用功和努力——“痴迷”、“绞尽脑汁”。“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这想够痴迷了吧;“想啊想啊,嘿!终于想出了眉目:‘哈!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这想够绞尽脑汁了吧。思考本来是费力的,特别是当问题找不出头绪时,那更是痛苦的。可“我”不在乎,在想的路上踽踽独行,不怕吃苦,甘愿吃苦,在吃苦中得到乐趣和收获。
  思考不是空想,它要以生活经验为基础。一个九岁的孩子,他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生活经验。他抓过水里的鱼儿,他知道母亲怀胎九个月生产,他还知道地图是怎样制成的。就是这些生活经验帮了他的忙,引发了他的联想,他终于有了自己“伟大”的发现,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他格外高兴,像阿基米德在浴池里发现比重原理一样,此时此刻,他只想告诉别人,或是到大街上去张扬和狂欢!
  4.遭遇挫折,悟出哲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上了六年级,可童年的发现并没有黯然,仍鲜明地烙在心间,这就有故事了。年轻的女老师讲人的起源,讲进化论的观点,一下触动了“我”的发现,“我”情不自禁笑出声来。老师怎会知道这位学生是想起他发现的胚胎发育规律,还以为他是在想“坏”。这是课堂,况且又是一位女老师执教的课堂,她当然要进行坚决的阻止。“奥尔加·伊万诺夫娜,我……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我”的申述越发加深了老师的怀疑,越是引起她的生气:“费奥多罗夫!……你立刻从教室里出去!……”
  “我”童年的发现,按理要获得表扬夸奖才对,遗憾,因为表达得不是时候,结果走向了反面,被老师给轰出教室去。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站在教室外面,我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候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一波一折,一悲一喜,故事到此收尾。卷是掩了,却把感悟、感叹,还有思考留给了读者,同学们又会有哪些发现呢?
 
  《童年的发现》综合资料之三
佚名
  
             37、童年的发现

  一、课文简析:
  这是前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写的一篇儿童文学作品。文章以第一人称叙事,以一个儿童的眼光去思考和探索人的起源这个科学性很强的问题。文章展示了“我”对这个问题思考与探究的过程,即从“迷惑不解”到“似懂非懂”到“独立发现”到“得到证实”。
  文章以作者探究的顺序分为四段。第一段(第1节)我对每天夜里都做飞翔的梦感到迷惑不解;第二段(第2-9节)我与小伙伴向老师请教,但还是似懂非懂;第三段(第10-11节)我独立发现了“人的起源”的过程;第四段(第12-13节)在生物课上,我的发现得到了证实。
  文章是从一个儿童的认识水平与认知方法来审视“人的起源”这个问题的,难免幼稚。所以从知识角度来看,与一般的科普作品是不同的。作品所展示的是儿童时期特有的那种好奇、执着、探究的心态。课文中写了两位老师,对比中有褒有贬,第一位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耐心地解释,并引而不发,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第二位老师只是一本正经地传授知识,不了解学生还随意地惩罚学生,使学生的创造受到压抑。

  二、学习建议:
  ·导入新课
  可制造悬念,引发阅读兴趣。
  一个才九岁的孩子竟然探索起人类的起源如此深奥的课题,经过绞尽脑汁的思考居然找到了答案,信不信?课文写的就是这个内容:童年的发现。
  ·字词教学
  本课基本上没有难解的词语,所以可让学生自学。教师只要适时适度加以指点,如“澄澈”的“澄”念(chénɡ)多音字,这里不念(dènɡ)。“眉目”的原意指眉毛、眼睛,泛指容貌,文章中用的是引申义,指的是“事情的头绪”,事情的头绪清晰就叫做“有眉目”。“绞尽脑汁”是理解本文内涵的重点词语。绞尽脑汁是一种形象与夸张的说法,意思是费尽心思、动足脑筋。
  ·阅读教学
  1 课文涉及一些人的起源,人体奥秘的知识,如人的细胞是否只在晚上繁殖?人的起源究竟是怎样的?母亲为什么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胎儿的发育是否再现了人的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等,这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问题,他们就像文中的“我”那样希望弄明白。但本文毕竟是文艺作品,不是生物课教材,所以这些问题不宜化很多时间去探究。教师教学时还是应该环绕教学目标进行,要引导学生去体验,学习的是“我”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及执着探究的精神。至于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要探究,可引导他们在研究性课程中去进行。
  2 关于人的起源进化论的知识在课文中呈现的方式比较复杂。“我”作为一个儿童只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有限的知识去推论,去思索,答出的结论难免幼稚、简单化、绝对化。那位低年级的老师为了让九岁的学生听得懂,对这个问题作了通俗化的解释,有些话就不一定十分精确了。而高年级老师引用的达尔文的话那是比较缜密的、科学的,教师在答疑时要正确地把握。
  3 文章中的“我”有执着的探究精神,教师可以这种精神带领学生来研读课文,可多次数、多形式、有梯度地感知、理解、深究课文。
  首先可组织学生带着“我探索了一个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初读课文,并要求自学生学与新词。学生在交流对新词的理解时应鼓励学生交流解词的方法。
  接着,可组织学生第二次阅读,弄清我是怎么一步步探究的?我对人体起源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怎么变化的?(见教材简析),这样阅读,事实上就把课文的层次结构理清了,也为后面的概括主要内容作了铺垫。
  然后,可组织学生第三次阅读,抓住“发现”这个词语来深究课文,可讨论以下问题:发现的含义是什么?我发现了什么?听了生物老师的讲课,我为什么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让学生比较一下我的发现与达尔文的理论有哪些异同之处。可让学生体会到达尔文的理论是科学与精确的。
  在教学中可让学生从“我”探究人的起源的过程中感悟到科学的探究方法:①多问几个为什么;②与伙伴们交流;③向老师请教;④带着问题独立思考;⑤进行大胆联想。
 
  《童年的发现》文本细读
佚名
  
  37 童年的发现
  这是前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写的一篇儿童文学作品。文章以第一人称叙事,以一个儿童的眼光去思考和探索人的起源这个科学性很强的问题。文章展示了“我”对这个问题思考与探究的过程,即从“迷惑不解”到“似懂非懂”到“独立发现”到“得到证实”。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做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
  文章是从一个儿童的认识水平与认知方法来审视“人的起源”这个问题的,难免幼稚。所以从知识角度来看,与一般的科普作品是不同的。作品所展示的是儿童时期特有的那种好奇、执着、探究的心态。课文中写了两位老师,对比中有褒有贬,第一位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耐心地解释,并引而不发,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第二位老师只是一本正经地传授知识,不了解学生还随意地惩罚学生,使学生的创造受到压抑。
  我九岁的时候,几乎每天夜里都梦见自己在飞。(“几乎”是指将近于,是一种将到而未到的状态,说明梦见自己在飞的情况极多,将近每天都有,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如果不用“几乎”,就变成每天都是这样,没有例外了。)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那样”在句子中表示程度深。)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林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上盘旋。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那样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那个地方。(“似乎”是指仿佛,也含有接近而尚未达到的意思,说明好像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个地方,但并不是真的就能飞到哪个地方。如果不用“似乎”,就变成真的能飞到那个地方了。)(整个句子说明梦里飞行轻松、自如,感觉很好。)
  通过与小伙伴的交流,我明白了,每到夜晚,我的小伙伴也都会像我一样在梦中飞腾。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
  “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呀!”老师解释说。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
  “白天你们太淘气,妨碍细胞的生长。到了晚上,细胞就不停地繁殖。”
  “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
  “这是你们的细胞回想起了远古时代,那个时候,人还是飞鸟。”
  “人怎么会是鸟呢?”我们万分惊讶。(在儿童的眼里,这个世界太奇妙了,心有千千问,于是对一个司空见惯的梦穷问不舍。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从一个又一个的追问中,感受到“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岂止是鸟!人还曾经是草履虫,是鱼,是青蛙,是兔子……还曾经是猴子……
  所有这些知识,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老师都快招架不住了,于是说:“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虚晃一枪,开始撤退。)
  高年级,离我们是那样遥远,而飞行却仍在继续。和老师的一场谈话,只不
  过更加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可这撤退具有教学机智,老师丢给“我”另一个问题:“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最开始是草履虫,后来是鱼,是青蛙,是猴子……”“我”的思想之火又被点燃了。)
  我们知道母亲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为什么是九个月呢?”我给自己提了个问题,“为什么不是八个月?不是十个月?偏偏是九个月呢?”我绞尽脑汁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绞尽脑汁”是一种形象与夸张的说法,意思是费尽心思、动足脑筋,学生能够感知到“我”求知若渴的心情、执着探索的精神。)想啊想啊,嘿!(“绞尽脑汁”、“想啊想啊”、“嘿”等词语体会这发现的来之不易,从而更能体会到发现后的兴奋之情,才会发出“竟如此简单明了”的感慨。)终于想出了眉目:“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地上的距离很远很远,在地图上画出来只不过几厘米。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大概经过了一百万年。现在,这一百万年就折合成一个
  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一百万年,这又是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关于人的起源进化论的知识,“我”作为一个儿童只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有限的知识去推论、去思索,得出的结论难免幼稚、简单化、绝对化。)我的发现竟是如此简单明了,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
  三年以后,我升入了高年级。有一次上生物课,年轻的女教师一本正经板着面孔讲达尔文,讲人的起源,讲人的发育和进化。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听见老师说,按照达尔文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人的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这位生物老师引用的达尔文的话是比较缜密的、科学的。)当时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
  默不作声。可是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就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我”兴奋异常,因为自己早在九岁时就已经发现了相同的规律,因此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老师狠狠地瞪了我一眼,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本来,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丝毫没有恶意。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从课文中看,这位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讲的又是“人的发育和进化”,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可能这位老师对这类问题非常敏感,所以讲课时是“一本正经板着面孔”。“一本正经板着面孔”,显然是要用这种表情控制学生不许胡思乱想,事实上也达到了这个目的,“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可就在这时,“我”笑出了声音,所以老师认为我“不怀好意”。)
  我被请出了教室。这时,我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我明白了——世
  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发现,常常会伴随着驱逐和迫害。(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世界上的大科学家尚且如此,我为我的发现被轰出教室又算得了什么呢?这句话也是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与纪念。)
 
  《童年的发现》人教版教学参考
佚名
  
            8 童年的发现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进化论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创立的关于物种起源和发展变化规律的学说。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我们不能不注意作者的有意强调:“九岁”“完全”“独立”等词,这些词语无不在显示着“我”这个发现的不同凡响,和对这个发现抑制不住的自豪!所以在读这句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
  
  ②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反正笑声不会给你招来祸患。我跟你可不同,事情过去了三年,有一次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笑出了声音,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作者这种想法不是没有来由的,因为这样重大的科学问题,九岁的孩童,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就能发现,在常人眼里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作者说“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而后面的句子,恐怕才是作者真正要说的意思,作者的语言不乏幽默,后面也有类似的句子(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但我们明显地感觉到童年这段故事让他在自豪之余,也有着丝丝的愤懑。这种复杂的感情,要反复地朗读课文才能体会到。
  
  另外,这样的开头,巧妙地利用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制造了悬念,足以激发起读者的读书欲望,这是作者写故事的高明之处。
  
  ③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本来,我已经为自己的发现而格外高兴了,现在知道这发现果然是了不起的事情,简直是心花怒放,情不自禁就在情理之中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丝毫没有恶意。
  
  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从课文中看,这位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讲的又是“人的发育和进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婚姻和性,可能这位老师对这类问题非常敏感,所以讲课时是“一本正经板着面孔”。“一本正经板着面孔”,显然是要用这种表情控制学生不许胡思乱想,事实上也达到了这个目的,“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可就在这时,“我”笑出了声音,所以老师认为我“不怀好意”。
  
  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哥白尼等科学家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谁让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呢?被轰出教室也就不足为奇了。作者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明与发现的人列在一起,这是真正能让自己得到安慰的理由。这句话可以作为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吧。当然,话里不乏愤慨的成分。
  
  (2)对词语的理解。
  
  澄澈:水清见底。
  
  随心所欲:指随着自己的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天赋:自然具备,生来就有。
  
  进化: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演变。
  
  绞尽脑汁:形容费尽心思。
  
  眉目:事情的头绪。
  
  困窘:形容为难;感到难办。本课指我面对老师的误解和同学的嘲笑,不知道怎么办好。
  
  二、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双臂、天赋、淘气、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迫害、随心所欲、运转自如、绞尽脑汁”等词语。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读一读。
  
  2.本课的重点是讲作者童年的发现。教师引导的着眼点不要放在发现本身,而应该放在发现的过程上。也就是说,应该让学生知道“我”童年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要让学生自主读书,充分地读书,了解作者是怎么发现的。通过读议,让学生明白,作者童年时之所以会有这个发现,跟他的敢于提问、不断探究、大胆想象是分不开的,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3.要鼓励学生在读书中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反复读书尝试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跟大家交流讨论。学生可能提出“做梦飞行真的是在长身体吗?”“老师为什么误解我?”“作者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等等问题。对于涉及到的生物学的知识,可告诉学生以后上中学时会学到,有兴趣的同学可课外查阅资料解决;跟理解课文有关的问题,可引导学生深入读书,展开讨论来解决。
  
  4.要重视有感情的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有助于更深入地体会作者好学探究的精神和大胆的想象及作者的情感。要注意指导对发现过程的朗读。关于描述梦的一段,通过“只要……就……”“甚至”“那样……那样……”“似乎”等词语,要读出梦的神奇和梦中飞行的美妙;关于请教老师有关梦的问题部分,要读出好奇的心理和迫切探究的心情。
  
  5.对于选做题,可根据学生实际,让学生说一说。重点说说发现的过程。
  
  6.关于写字的教学,应引导学生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写匀称,笔画简单的“汁、亏”两字,不能写得过于单薄;并且注意联系已有知识,总结书写规律,如“胚、臂”两字,部首同是月字,但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月”的写法也不同。结合这两个字,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其他月字部的字,掌握书写规律。
  
  四、教学案例
  
  片段一:
  
  读悟结合,体会人物的特点
  
  师:你觉得费奥多罗夫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很天真单纯的孩子。
  
  师:能具体说说你从课文的什么地方体会到的吗?
  
  生:他对做的梦很感兴趣,梦中的情景记得那样清楚。从梦中的情景看,就能感受到他是天真可爱的,所以梦才是那样的富有幻想色彩。
  
  生:做这样的梦,就以为自己有飞行的天赋,很为自己而自豪,也足以说明他的天真了。同时,他还把梦讲给同学听。
  
  师:你怎么知道他把自己的梦讲给同学听呢?
  
  生:因为课文中写着,“可是,有一天我终于弄明白了,每到夜晚,我的小伙伴们也都会在梦中飞腾。”“终于”和“弄明白”说明他一定跟伙伴们说过自己的梦了。
  
  师:你说得还真有道理!有时候,不起眼的一个字,一个词,就能给我们传递出一些信息,只有仔细品味语言的人才能感悟到,你的语感很好,我们就应该这样感悟语言!
  
  生:我觉得他后来关于胎儿发育的想象,也是很天真的,只有孩子才会这样想。
  
  师:恐怕从这里我们不光能感受到他的天真,谁来读一读这一段,看看我们还能感受到什么呢?
  
  生:(读)
  
  生:我觉得他还是个爱探究的孩子。你们看,他想弄清楚人究竟是怎样来的,都想痴迷了,看到一条鱼,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
  
  生:我觉得他是个善于想象的孩子。他从地图联想到了人的变化过程,并且,都把每个阶段分了时间,正好折合成九个月。
  
  师:那么还从哪儿看出他爱探究呢?
  
  生:从问老师关于为什么会飞翔这件事中也能看出作者爱探究。
  
  师:请大家练习读一读这个部分,看能不能把“我”的特点读出来。(指名读后,请同学评议)
  
  生:我觉得读出了“我”和小伙伴爱探究的特点,尤其是问老师的话,读出了追问的语气,使我们好像看到了“我”和小伙伴的好奇的表情。
  
  生:我有个小小的建议,因为是追问,是不是问话读得急迫一点,这样就更能体现他们的特点了。
  
  师:我也有这样的感受!我们分角色再读一读吧!
  
  师:通过我们读书,感悟,交流,知道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的孩子,难怪他有那样令人难以置信的发现了!
  
  片段二:
  
  理解句子的意思
  
  师:你们能谈谈“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我能举个例子来说吗?
  
  师:可以。
  
  生:就说哥白尼吧,在古代,人们由于眼界狭小,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宇宙是有限的,太阳、月亮和众星都围绕地球运行。16世纪,波兰杰出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根据30年的天文观察和推算,认为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在每时每刻地环绕太阳运转。但那时欧洲的封建教会不支持这样的观点,谁提出这个观点,就会遭到教会审判异端教徒的法庭的迫害。所以,哥白尼直到临死前,才把自己关于“太阳中心说”的著作发表。
  
  生:我也想到了这样一个例子。意大利的科学家布鲁诺,他是哥白尼的推崇者,而且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他指出宇宙中有许许多多像太阳系一样的星系,而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中心。由于热情传播这一新天文学说,他被教会推到审判异端的宗教法庭,在监禁7年后被活活烧死。
  
  生:伽利略也有这样的遭遇。17世纪,意大利的天文学家伽利略,非常赞同哥白尼的观点,他寻找方法,给这种观点以科学的证实。但是他还是遭到了教会的谴责。宗教法庭把他传去,不断地审讯他,折磨他,让他跪下宣誓放弃自己的观点。但是当伽利略站起来后,他不禁喃喃自语道:“可是,地球仍然在转动呀!”后来,伽利略被监禁在家中,不许外出。
  
  师:“太阳中心说”,一个多么重大而有意义的科学发现,尽管它是进步的,但由于人们当时认识有限,眼界狭小,科学家们为此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啊!看来,作者的说法不无道理。那么,作者为什么这样想?这跟他有什么关系?
  
  生:这是因为他现在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他发现了胎儿发育的规律,却被老师误解,轰出了教室。这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迫害啊!
  
  生:对,让他丢了面子,还受到身体上的惩罚。
  
  师:虽然这种“风险”远没有刚才我们说的几位科学家那么严重,但这种“驱逐”,无论在身体上和心理上,对一个孩子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它会让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也使这段让“我”颇引以为自豪的、本来应该留下美好回忆的童年往事,多了些许不愉快的记忆。这是让人非常遗憾的事情。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他对老师这种做法很不满。
  
  生:他有点气愤。
  
  生:他只能这样安慰自己了。因为没有人理解他,老师认为他是个坏孩子,同学们嘲笑他。
  
  师:是啊,无论如何,这个结果还是让人不愉快的。如果,这个老师不误解他的笑声,而是了解他笑的原因,对他的发现给予大力的赞扬,那结果该多么美好啊!
  
  五、相关链接
  
  草履虫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体圆筒形,前端较圆,中后部较宽,后端较尖;从背上看,形状像倒置的草鞋底。全身布满大致同长同细的纤毛,纵行排列,用以行动。身体的一侧有一条自前端斜向腰部的凹入小沟,称“口沟”。口沟底有口,口沟内有较为长密的纤毛,可鼓起水涡而摄取水中的细菌和其他有机物作为食料。
  
  进化论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创立的关于物种起源和发展变化规律的学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