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三年级 >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宿建德江

孟浩然《宿建德江》鉴赏
作者:赵其钧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颇有特色的。
  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客”是诗人自指。若按旧日作诗的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式,这第二句就将承、转两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这也是少见的一格。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我们可以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吗?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接下去诗人以一个对句铺写景物,似乎要将一颗愁心化入那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所以沈德潜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试想,此刻那亲近的明月会在诗人的心中引起什么呢?似有一丝喜悦,一点慰藉,但终究驱散不了团团新愁。新愁知多少?“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上让我们见到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上见不到而应该体味到的,则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这一隐一现,一虚一实,相互映衬,相互补充,正构成一个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是的,这“宿”而“未宿”,不正意味深长地表现出“日暮客愁新”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宿建德江》赏析
佚名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

  [注释]
   1.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县(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
   2.泊:停船靠岸。
   3.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州。

  [简析]
  这首诗写了江边夜景,表现了诗人的旅愁。
  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即移动小船;“泊”指停泊夜宿;“烟渚”,烟雾朦胧的小洲。这一句点了题,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次句“日暮客愁新”,“日暮”即黄昏时分,“客愁新”是指诗人客居他乡,增添了忧愁。这句写了诗人欣赏景物的心情。
  第三句写江边的远景。“野旷天低树”,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第四句写江中的近景。“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月影,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诗人。这特殊的景象,只有立足于船上才能领略到。在这十分成功的对比描写中,表现了诗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哀愁。
  此诗前两句是触景生情,后两句是托景抒情。全诗淡而有味,耐人咀嚼。
  孟浩然是唐代山水诗派的代表。据说有一次,他到长安参加文人诗会。他即席赋诗,写出了“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微薄的云淡淡地抹在银河上,稀疏的雨点滴落在梧桐叶间)两句好诗。大家都十分叹服,搁笔不继续赋诗了。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旅途愁思的诗。前两句写诗人的旅舟停泊在烟雾蒙蒙的沙洲边,眼见日落黄昏,一段新的旅愁油然而生。后两句是借景抒情,在诗人的眼里,原野空旷辽阔,远方的天空好象低压在树木之上,使心情更觉压抑,惟有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明月似乎主动与人亲近,带来些许的安慰。诗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是传诵已久的名句,非常鲜明地烘托出了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

  《宿建德江》,一个“愁”字十分了得
佚名
  
  唐人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本是一首行旅诗,可是因为“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写得极佳,又很容易让人当成描绘幽美的晚景的写景诗,而忘了前面的那个“愁”字。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是一首典型的行旅诗,先要理解古人的行旅,我们才能读好这首诗。
  古人写行旅的诗文极多,许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古人要这么大写特写行旅之苦呢?以为这是诗人多愁善感为赋诗而强说愁。现代意义的旅游是一种非常惬意的事,是一种前卫时尚的消费,可是,我们应该理解古人,古人的行旅与现代的旅行完全不是同一概念。古代的文人总是行迹匆匆的,有的是求师,有的是赶考,有的是省亲,有的是奔丧,最多的是赴任。我国古代多数时间实行的是流官制,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在一个任职干上个二三年就得调离,而且讲究南人北相、北人南相,家在北方的偏让你到南方,家在南方的偏得到北方赴任,为的是防止结党营私。更有遭到贬谪的,那就得到边远的地方了。也有为数不多真正的旅行者,如徐霞客,如青年时的司马迁,但那是要冒危险的,是要吃苦的。

  那个时候,没有公路,没有火车,好的有舟船、车马,差的就得用脚量了。动辄几月一年,多则数载,许多人的许多生命是在行旅中度过的。可以说李白、杜甫、林则徐全是逝于行旅的。司马迁年轻时曾游历大半个中国,若是现在,那是算不得什么的,可是当年其辛苦是难以言说的。
  “移舟泊烟渚”,“移舟”是慢慢地行舟,因为没有目的地,没有归程,所以船并不是急急回家的那个样子。欲泊之“烟渚”,又是个并不清晰的地方,有没有热水,有没有暖床,全是未知的。
  之所以“泊烟渚”,并不是到站了,只是因为“日暮”不能走了,是不得已,于是自然引出了“客愁”。客愁是“新”的,那么自然也就有“旧愁”了。一路行走是愁,不走了还是愁,这是愁上加愁,“新愁”之后必然还是更新的愁。
  然而,作者笔锋一转,写上了景,写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好像是不再写愁了,其实仍然是写愁,只是将“愁”揉碎了隐藏于景色之中。
  “野旷天低树”是写远。“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可是,作者望到的连山都没有,“野旷天低树”前面的路没有尽头,几棵树后只是地平线,地平线的那一边自然还是地平线。平时我们是感觉不到天的高低的,有“天低”之感是因为天边有重云压了下来,这样的天气,这样的旅途,何处是归程?

  远处是没有希望的,只好回视自己,面对现实。低头思故乡时,看到的是水中之月。说是“江清”其实不一定是江水清清,日暮途穷,泊舟烟渚,一是没有赏水的兴致,二是天已晚也看不清楚。所说“江清”只是水中有月映出而已。这个时候的月,圆不圆,美不美,亮不亮,全不重要,重要的是“月近人”。
  这首诗写了什么?渚是在烟中,田野是平旷空无,天是低的,树是远的,其实等于什么也没有。只有月是近的,却在水中。什么也没有时,这虚无的水中月也是好的,因为它近,作者可以与它说一些话。说的话自然很多,说得可以让许多诗在读者的头脑中盘旋,但是,孟浩然不再写了。水月之中只有——个人的影子还是那么长。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是一种美,但是绝不是幽静之美,绝不是歌颂自然,它是受“愁”领导的,于空灵中隐寓着一个人难耐的渴望与起伏的思绪,它是这样的二种美。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