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四年级 > 湘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网上呼救

《网上呼救》综合资料之一
拉萨路小学 江和平老师
  
  【学习要求】
   “网上呼救”这一题目意思是在网上呼喊救助,仅四个字却包含了许多内容,给读者造成种种悬念:谁呼救?为什么呼救?结果如何?激发了作者阅读追索的兴趣。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学习这一课,要求:
   自学生字词。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现代通讯工具互联网的独特优势,体会人类互助、友爱的美德。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阅读提示】
   本文叙述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芬兰女大学生苏珊旧病复发,网上求助,在美国男孩桑恩的帮助下终于获救,表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快捷便利和人与人之间互助友爱的美德。
   全文根据事情发展经过,按照“呼救——救助——获救”的思路展开:
   呼救——文章先写美国男孩桑恩在网上获得呼救信息,随后补叙呼救者是谁以及呼救的缘由。
   救助——详细叙写了桑恩通过紧急救援中心救助苏珊的经过。
   获救——简要交代苏珊在桑恩、艾眉和救援人员帮助下终于获救的经过。
   文章结构完整,条理清楚,给人以十分明晰的印象。

  【字词点击】
   绿线格里的5个生字要注意读准字音,其中“珊”是翘舌音,声母是“sh”,“肋”的韵母是“ei”,不是“e”,“瘸”的韵母是“ue”,不是“ie”,“眩”读第四声。
   漫游:随意游玩。
   眩晕:感受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

  【疑难解析】
   将近6点,一个名叫苏珊的女孩用黑色粗体大字在电脑屛幕上打出这几个字:“你能帮助我吗?”
   ——这一句话要注意的是“黑色粗体大字”,苏珊为什么要用黑色粗体大字?一来显豁醒目,便于引起别人注意;二来表示情况特殊,十分紧要。后面写桑恩也用粗体大字打出“挺住”、“我们已经打了电话去求助”,意在鼓励苏珊,使苏珊能一眼看清,形成深刻印象。
   图书馆里一片寂静,整个三楼只有她一个人。
   ——这一句是环境描写,十分必要,因为整个三楼只有苏珊一个人,无法就近求得他人帮助,而最近的电话又在外面的走廊上,无法动弹的苏珊只好运用电脑网络寻求帮助了。

  【品评赏析】
   本文语言浅近明白,描写生动有致,主要写作特色有二:
   先写互救,后叙缘由,增强表达效果。
   文章一开始就突出苏珊网上呼救的内容,径直切入题意,显得事发突然,刻不容缓,容易引起读者注意,进而生发关切之情。然后运用补叙笔法,交待事情的来龙去脉,让读者明白呼救的缘由,显得眉目清晰,先后有序。如果先写苏珊突然发病,不能动弹,身边又无电话,于是灵机一动,运用网络传递信息,这就入题太慢,不能造成紧张氛围,表达效果自然大受影响了。
   点示时间,丰富内涵,收到双重效果。
   本文多次点示时间,内涵丰富,主要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作者用意。一是表现现代信息技术快捷方便。例如“将近6点”发出求助信息,“6时14分”就接通紧急救援中心,“10分钟以后”艾眉就接通芬兰电话,“几十分钟以后”救援人员就赶到学校救出苏珊……芬兰,美国,相距甚远,但现代信息技术就是如此快捷。二是表现人们之间互相救助的精神。已是芬兰时间“凌晨两点多了”,可是桑恩仍在为苏珊联络求助,而美国紧急救援中心的艾眉、芬兰紧急救援中心的救援人员也是争分夺秒,毫不迟延,人们之间尽心尽力的互助精神多么可贵。

  【课文链接】
  1、得克萨斯州简介。
  得克萨斯州:名称来自印第安语,其意义是“朋友”。1686年开始沦为殖民地。1845年12月29日列为美国第28州。以矢车菊为州花。该州别名“孤星之州”。该州箴言“友谊”。
  2、芬兰简介。
  芬兰位于欧洲北部,全国有大小湖泊6万余个,号称“千湖之国”。我们熟知的桑拿浴就始于芬兰,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据历史传说,芬兰是最早迎接圣诞老人安居的故乡。
   
   诗解课文:《爱心传递》(解读《网上呼救》)
文/康桥依然
  
  SOS!SOS!!SOS!!!
  网海茫茫
  亲情悠悠
  突然传来急促的呼救声
  聊天室里苏珊发出求助信息

  SOS!SOS!!SOS!!!
  网海有涯
  真情无边
  麦克用爱心传递着
  隐形的信息求助了苏珊

  这就是虚拟世界中
  真情的故事

  这是爱心的传递
  这是无限的援助
  这是信息的力量

  诗意寻踪:网海茫茫,真情无边,这是爱心的传递,是信息的力量。作者以质朴的语言表述了真情的故事。
   
   《网上呼救》教材解读
吉林磐石市红旗岭三小 张金荣
  
  一、鲜明的主题具有时代的意义
  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时至今日,互联网已经成了人类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我们已无法离开网络,网络已如空气一样渗入我们的生活。网络的迅猛发展,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为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深远的影响。《语文课程标准》阐明了语文课程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增强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长春版六年级上册第十板块紧密结合课标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信息与生存》为主题,将《嗵嗵》,《古诗二首》《网上呼救》有序结合,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
  选编的三篇课文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动物以及古代现代人类信息传递的不同方式,课文编排体现了从古至今,从低级到高级,从繁琐到快捷,从传统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变革,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网上呼救》无疑是目前人类发展的最高境界,对于学生感受信息的神奇,网络的优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新鲜的内容体现明晰的目标
  《网上呼救》题目就极大地吸引了我们的眼球,这是人类没有进入网络时代之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特别是青少年对网络的求知,探索欲更加强烈,自然就激发了对文本学习的热情和愿望。课文讲述了一个12岁的美国男孩桑恩是如何通过互联网救助一个旧病复发20岁的芬兰学生苏珊的感人故事。课文篇幅较长,但叙事条理清楚,按照“呼救——救助——获救”的顺序记叙了一个扣人心弦,情节紧张的感人故事。不仅让我们体会到了互联网的巨大作用和绝对优势,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那种跨越国界,真诚相助的动人真情。
  本文的教学目标制定和落实:
  1、认识7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此项目标的落实可依据第三学段学生较强的识字能力自主完成。教师可选择个别字重点指导,如“援”和“凌”的右半部分可以采用形近字区分对照的方法;骨髓的“髓”书写结构及笔顺规则;麻痹的“痹”,晕眩的“眩”,骨髓的“髓”强调字的读音准确。)
  2、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梗概,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课标中阐明了第三学段学生的阅读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的思想感情,初步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了解事件的梗概是这一学段应着重体现并常抓不懈的训练点。这篇文章为这一训练提供了合适的契机,文章较长,读文后可以让学生围绕下面的几个问题思考与交流: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苏珊为什么要采取网上呼救的方式?(找出相应的段落,向学生介绍插叙的写法,与上文内容相关,但不相连;并体会插叙在本文发挥的作用“说明了苏珊网上呼救的原因,让我们认识到情况的危急,同时进一步体会互联网的神奇,它不受任何空间、地域的限制,是最快捷、便利的一种通讯方式,为体会板块主题‘信息与生存’做了铺垫。”)
  (3)桑恩是怎样救助这位远隔万里,旧病复发的芬兰女孩的?救助结果怎样?让学生抓住“求救、救助、获救”的主线理清文章的层次,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
  3、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助及网络的优势。
  这是全文的重点,也是全文的落脚点,即文本编排的主要出发点和归宿。“真诚相助”主要体现在
  (1)人物复杂细致的心理活动描写:桑恩尽管十分反感,对苏珊的求救持怀疑态度,但心里的想法是,万一她真是急病发作,那岂不是很糟糕?我得帮她。“万一”哪怕是极小的可能,他宁可信其有也不可信其无,“得帮她”说明桑恩已经下决心要帮助一个陌生的求助者。这是桑恩善良淳朴真诚美好心灵的体现。
  (2)凝视着苏珊的信息,桑恩想到了小时候哮喘发作的痛苦,这一“凝视”没有了猜疑,而是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进一步说明了桑恩的同情心和爱心。“赶紧问道”则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桑恩迫切要解救苏珊于痛苦之中的急切心情。
  (3)此外县政府值班的艾眉得知呼吸困难的苏珊在芬兰,心理想的是“肯定是恶作剧,但他们必须把所有的电话都当作紧急事故处理。”“肯定”与“必须、所有”似乎矛盾,为什么明知道是恶作剧,还要救助?这不仅是一种人性的善良,更是一种救死扶伤的责任和使命。它将人性的爱的光辉洒满了生命危在旦夕的苏珊的心灵。让我们再次为文中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善所动容。
  网络的优势体现在:求救者和救助者并非近在咫尺,而是远隔万里;并非亲朋好友,而是殊途陌路;呼救的并非生活琐事,而是人命关天;时间并非朗朗白日,而是静静深夜。应该说他们之间是完全陌生,无法触及。桑恩的等待经历了“片刻之后,过了好久,终于”的时间描写可以体会到苏珊的病情急剧恶化,“万蚁噬心,直钻骨髓”的疼痛加上她孤身一人的困境,稍有耽搁就会有生命危险,诸多情形,如果没有网络,很难想象会出现怎样的后果。我们从中不仅认识到网络的巨大作用和价值,而且感受到现代人类信息传递的方式,人类用智慧推动了世界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们要靠智慧和双手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归根结底,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助和网络的绝对优势是苏珊能够成功获救的决定性因素和根本原因。
  三、感悟的萌发内隐网络的利弊
  故事情节惊险,结局圆满,让我们悬着的心渐渐平静下来。但我们似乎更期待一个充满震撼和感动的结尾。苏珊获救后会怎样感激桑恩,艾眉和所有关心她,帮助她的人?但故事到此却戛然而止,让人觉得意犹未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无穷的想象空间。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读写训练点,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让学生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把自己学文后的感受进行标注,也可以把你想对桑恩,苏珊或者其他人说的话作为随笔写下来。进一步体会人与人的真诚和网络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体会“网络连接了你我他,网络把世界连成一家。”
  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为人类做出的贡献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显而易见的。但对于我们今天的学生,特别是十二、三岁的少年儿童明辨是非的能力差,他们痴迷于网络,甚至使得本来服务于我们生活的网络世界在虚拟中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绝对有必要做正确的引导,可以通过结合课后习题,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围绕大家比较关注的社会问题进行讨论,这也是课标对第三学段提出的阅读要求之一: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如:“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和问题?有了网络还要不要书本和老师?网络的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目的是让学生懂得网络的优势是一定要给予充分肯定的,但网络游戏,网络陷阱,网络交友等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要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
  《网上呼救》曾被编写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这一单元,其中有一篇阅读材料题目为《把握自己》以一篇演讲稿的形式告诫青少年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被网络所控制,所奴役。正确理解“网络能造就人才,也能诱使许多对事物辨别能力差的人走向无底深渊。”的真正含义。不妨推荐学生阅读,丰富学生认知世界。科学客观理性利用互联网促进我们的生活。让他为我们做出更多的贡献。我想这样从实际出发,注重以人为本,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的教学才是我们应努力追求的有效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网上呼救》教学参考
佚名
  
           10—3 网上呼救

  教材分析
  现在,网络已如空气一样渗入我们的生活。本课就充分体现了在当今这个信息社会,网络是如何发挥着它巨大的作用与价值的。课文讲述了一个12岁的美国男孩桑恩是如何通过互联网,救助一个旧病复发、独自一人在图书馆里找寻资料的20岁的芬兰学生苏珊的感人故事。课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情节紧张、扣人心弦,不仅让我们体会到了互联网的功不可没,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那种跨越国界、真诚相助的动人真情。课文是按照“呼救——救助——获救”的顺序记叙故事经过的,对苏珊为什么发出求救的内容的记叙属于插叙。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梗概,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互助及网络的优势。
  5.体会“插叙”的作用。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课前请学生初步了解一下美国和芬兰在世界地图上的大致位置;了解一下文中所
  提到的心脏病猝发是怎样的一种情形。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本课要求学生会写的生字中,要注意“恩”和“思”字形相近,“援”的右半部分不能写成“爱”,“郎”和“朗”字形相近。要求认识的生字中“灼”是翘舌音。
  2.朗读与默读指导
  默读课文既便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又便于思考问题,因此教学时应适当运用。对于本文来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文章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对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很细致,人物的语言也鲜明地体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要想感悟人物美好的心灵,应该读好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言。人物的对话要读出紧张感,体现当时紧急的情况。
  3.阅读指导
  (1)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理清课文是按“呼救——救助——获救”的顺序写的。
  (2)阅读的重点应放在体会苏珊“呼救”这一部分。从体会苏珊的旧病复发开始,了解这种病发作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感受。苏珊为什么要采取“网上呼救”的方式?在阅读时注意抓住描写苏珊病情复发时的语句,体会苏珊当时境遇的痛苦与危险,通过朗读的方式促进对这一部分内容的体会,还要通过朗读把当时的情形表现出来。体会为什么必须要采取“网上呼救”的方式,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互联网有它不可替代的优势:不受任何空间、地域的限制,是最快捷、便利的一种通讯方式,为体会板块主题“信息与生存”做了铺垫。
  (3)阅读的重点还应放在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上,了解桑恩看到这个呼救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艾眉接到电话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进而体会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人物善良的心地,人间的真情。
  (4)最后一个自然段戛然而止,文章似乎缺少个结尾,但细细品读你会发现,言虽尽但意未止,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或许是关于网络与人类生活关系的思考,或者是对人类这种善良本性的感悟……都给人以震撼、感动。课堂小结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学习这篇文章之后的感受,促进学生对“信息与生存”整个板块有一个整体的感悟:动物界信息传递的方式——古代人类信息传递的方式——现代人类信息传递的方式,从中感悟到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用智慧推动了世界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未来将会怎样,是个未知数,但要靠我们去创造。
  4.活动提示
  (1)朗读的练习提示,旨在提醒学生在朗读时要注意揣摩人物的内心感受,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和情感。
  (2)思考与交流
  “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一问题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的顺序复述课文,再在此基础上提炼课文内容,进行概括。“教材分析”中提及到了,可以参考。
  “苏珊为什么要采取‘网上呼救’的方式?桑恩看到这个呼救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艾眉接到电话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这一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苏珊是旧病复发,呼吸困难、身体瘫软、无法移动;她独自一人在图书馆里,周围没有可以帮助她的人,此时摆在她面前的只有一部电脑。基于这几方面的原因,苏珊只能采取“网上呼救”的方式,这是可能使她获救的唯一希望,进而引导学生体会到网络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桑恩、艾眉看到这个求救后心里起初都不相信,认为这可能是一个恶作剧,这是人之常情,面对一个在互联网和通过电话得到的一个素未谋面、毫不了解的对方发来这样一个求救信息,怎能不使人产生怀疑、感到惊诧呢?但他们最终相信了苏珊的呼救,这是他们美好、善良的心灵的体现。这道思考题旨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重点,深入地感悟课文。
  苏珊之所以能得救,其原因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一是借助了互联网的绝对优势,它超越了时间、地点、国界、语言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一个旧病复发、身处痛苦中的病人得以及时救助;二是还因为有像桑恩、艾眉这些富有爱心、同情心,对工作有极强的责任心的人,才能使苏珊及时获救。
  人物心理描写的好处可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加以引导、体会,使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的心理,也使学生感受到将人物的内心世界描写出来,使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更鲜活,更便于表现文章的主旨与情感。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借助朗读加以体会,再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拓展与运用
  “网络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方便和问题?”网络给我们带来的方便就不必说了,学生可以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可能带来的问题可以从“青少年儿童可能接触到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如何正确使用网络”这一内容上引导、启发学生展开讨论。“有了网络还要不要书本,要不要老师了呢?”这一论题结论是不言而喻的,课堂教学有它的不可替代性,网络只能作为它的一个补充。当然学生可能会举出一些利用网络自学成才的例子,但应引导学生思考,那些只是少数事例,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学生通过开展辩论的过程,会对这一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4)以下词语供理解课文时参考:
  漫游:本文指在网络世界中随意游玩。
  灼痛:文中指苏珊病情复发时所感到像被火烧一样的疼痛。
  哮喘:气喘,通常指喘息时喉咙带鸣声的。
  救援:救助支援。
  心急如焚:着急得像被火烧着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灵机一动:灵巧的心思一下涌上心来。形容突然想出某种主意或办法。
  5.课时安排:建议3课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