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四年级 > 湘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那只松鼠

《那只松鼠》教科版教学参考
佚名
  
  教材说明
  〔解题〕
  松鼠是一种小型哺乳动物,外形略像鼠,比鼠大。尾巴蓬松而且特别大,生活在松林中。
  “那只松鼠”,是强调特指曾经有那么一只松鼠,“我”连续好几个晚上都梦见它。那只松鼠与“我”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结构分析〕
  课文讲述了“我”与一只松鼠的故事以及自己的感受。中间回忆了捉、放松鼠的过程。根据行文特点,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我”好几个晚上都梦见了那只松鼠。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第七自然段),回忆“我”捉、放那只松鼠的过程。这一部分根据事件发展的经过还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写“我”逮住了一只松鼠。
  第二层(第四自然段~第六自然段),补写“我”逮住那只松鼠的经过及自己心情的变化。
  第三层(第七自然段),写“我”放了那只松鼠。
  第三部分(第八自然段~第十自然段),写“我”和女儿都忘不了那只松鼠。
  〔语意理解〕
  “我先是看到路对面树干上有个灰褐色毛茸茸的圆球在跳动,于是便蹑手蹑脚地走过去。可是没等我接近,那个圆球就‘嗖’的一下蹿上了树梢。”
  “那些小精灵呢,似乎是在故意逗我玩儿,‘嗖嗖嗖’地直朝树梢蹿,然后又从这棵树梢跳到那棵树梢。”
  这两段描述,使活泼、伶俐、可爱至极的小松鼠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又生动又有趣,为后面放松鼠作了铺垫。
  “但是我突然看到了两道极其古怪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
  “古怪”是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使人觉得诧异。松鼠古怪的目光,使“我”震动,甚至身体有点儿颤抖,从心底里感到它的可怜并产生了深深的同情,所以“我”才决定放走它。
  “我惶恐不安地看着女儿,女儿竟一点儿也没有怪我的意思,依旧稚气未脱地沉浸在我的故事里,并且饱含深情地问我:‘爸爸,后来它回家了吗?它回到妈妈的身边了吗?’”
  这一段主要写“女儿”对松鼠的深情和关怀。开头写“我惶恐不安地看着女儿”,因为“女儿常吵着要一只小松鼠”,当“我”讲了捉又放松鼠的故事时,惟恐女儿责怪我放了它。没想到女儿再没有提起要小松鼠的事,反而关心它是否回到了妈妈的身边,可见“我”讲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女儿,“我”和女儿的想法达到了一致,喜爱那只松鼠、关心它、忘不了它。
  “我笑笑,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看来,女儿也忘不了它———那只松鼠。”
  这最后一段话,写“我”跌宕起伏的思绪终于平静了下来。“一块石头落了地”是比喻。心情由提心吊胆到最后归于平静。女儿态度的变化使“我”感到宽慰。最后一句话,紧紧扣住题目,令人感动。
  〔写作特点〕
  1.细致的心理描写。当看到毛茸茸的小松鼠灵活地跳上跳下时,文章写道:“哦,原来是一只活泼伶俐、可爱至极的小松鼠。”“我兴奋无比,感觉自己仿佛来到了一个松鼠王国。”这都表现了“我”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很久很久,我就这么阴沉地看着它,尽力体验着它的心情;它也如此这般古怪地看着我,猜不透在动什么样的脑筋……”
  这段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我”对小松鼠的可怜和同情,把小松鼠人格化了。
  2.用插叙的方法增强了表力。开头先说梦见了那只松鼠,然后再插叙逮和放的过程,引起读者的兴趣,再说把这件事告诉女儿的情形,最终才一块石头落了地,除去了担心。这样写跌宕起伏,饶有情趣。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感受文中“我”和女儿对小松鼠的怜爱和他们善良的性格。
  2.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准确。
  3.认识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流露的对小动物的怜爱之情,有感情地读文。
  〔教学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挂图。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⑴解题。让学生看课题,从文题中可以判断,这篇课文内容与松鼠有关。《那只松鼠》会写些什么呢?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来读书。
  ⑵自读课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来充分读文。通过独立读文,基本达到正确、流利,并对全文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我”捉了那只松鼠,但又把它放了。
  ⑶理解课文。这篇课文叙述的顺序是倒叙。在学习时,可以先学第四~七自然段,也就是“我”捉、放松鼠的过程。让学生运用合作、互动的形式,先自己学习这一部分。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出这部分记叙的顺序:发现松鼠———捉松鼠———放松鼠。并按这样的顺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文。
  在读“发现松鼠”这一内容时,通过文中的“毛茸茸”“活泼”“伶俐”“可爱至极”“小精灵”等词语,感受松鼠的惹人喜爱和“我”对松鼠的喜爱之情,这也是“我”除了要满足女儿的愿望以外的另一个捉它的原因。写“放松鼠”的第五、六、七自然段最为生动、感人。作者把松鼠的目光进行了人性化的描写,触到了“我”的心灵深处,激发了“我”对它的怜悯,最终做出了放走松鼠的决定。文中蕴涵的这些丰富情感,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有感情地阅读中去感受。同时抓住第六、七自然段结尾的省略号,引发学生想象:假如自己就是这只被俘虏的松鼠,那目光里饱含的是什么,脑子里会想些什么。
  ⑷简单渗透倒叙方式。可启发学生回答:课文哪里还告诉我们“我”放走了松鼠呢?这样,学生就会抓住课文的开头、结尾。这时,教师可以顺势讲解:事情发展的结果在课文开头就交代了,这样的叙述便是倒叙。
  ⑸情感深化。读课文的后三个自然段时,让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要“发誓回家后只字不提那只松鼠”?听了女儿的话,“我”为什么“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从而去体会女儿本性的纯真、善良。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我们应该爱护小动物。
  2.积累内化。
  ⑴有感情地朗读第四~七自然段,在读中领悟用词的准确、生动。
  ⑵独立完成自选词语。
  3.识字写字。
  ⑴布置学生在学文前对本课的生字进行预习,初步认识这些生字。
  ⑵在第二课时对学生的认字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的形式可以读卡片,也可以设计游戏、竞赛的方式来进行。
  ⑶指导书写要求会写的字时,可有侧重点地指导典型字,其余的可让学生独立抄写完成。如:“鬼”,第六笔的撇是穿过“白”字写下来的;“逗、叹、含”三个字中都有“口”,可是写法却不同,在对比中找出每个字中“口”的写法变化。
  ⑷教师自行设计练习,巩固识字效果。
  4.迁移练习。
  结合课文第六、七自然段结尾处的省略号让学生去扩展想象。
   
  
阅读(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