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四年级 >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月光曲

文美 曲美 情更美
江苏 于煦之

  《月光曲》一文是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故事。文章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曲的经过。
  全文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开始叙述。贝多芬来到小镇演出,夜晚“在清幽的小路散步”。当贝多芬被盲姑娘懂音乐、爱音乐而感动,即兴为她演奏时,一阵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了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对于《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情感,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天高云淡、月朗星稀,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月下的一切是那么幽静。月亮“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着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我们在体味作者用词精妙的同时,更为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和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所感动。哥哥因为“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家里“又太穷”,无法使妹妹得到满足而遗憾、内疚。妹妹听出哥哥话中的不安之意,反过来温言相慰,懂事地叫哥哥“别难过”。兄妹互相体贴,手足之情感人至深。盲姑娘把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于凄楚中饱含了对音乐的喜爱。当贝多芬充满激情地弹奏曲子时,盲姑娘听得那么入迷。“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正是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深情,感动了贝多芬,使得他主动为盲姑娘即兴创作《月光曲》,并为之演奏。贝多分悄然而来,悄然而去,却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

  《月光曲》审美教育例谈
江苏邗江实验学校 时金林

  审美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教者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凭借教材因素,从不同角度实施美育的任务。《月光曲》是篇思想性强、意境隽永、文质兼美的好文章。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是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篇章之一。下面就以《月光曲》一文为例,谈谈做法:

  一、从鲜明的形象中领略人格美。
  《月光曲》一文塑造了贝多芬、穷兄妹俩两类人物形象。一类是伟大的,一类是平凡的代表。教学时,可以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揭示人物的心灵美,使学生受到人格力量的陶冶。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钢琴家,文章主要叙述了他同情穷兄妹俩为他们弹琴谱写了《月光曲》的事。理解这一人物形象时,笔者注重向学生介绍了他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从贝多芬来莱茵河畔旅行演出这一事实中,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贝多芬不辞劳苦,一心为民作曲弹琴的精神。贝多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他的话,他是一位真正伟大的音乐大师。这样,“为人民作想”这种人格美深深地震憾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作为平凡人物形象的代表穷兄妹俩,他们很穷,生活很困苦,但还十分爱音乐,对生活充满了乐观的态度。盲姑娘外表是美的,而内心更美,穷兄妹俩能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相依为命。这种善良的品性正是审美教育的“源流”。教学中教者可着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处,使学生体会穷苦劳动人民善良、纯真的精神世界。

  二、从广远的意境中感受自然美。
  《贝多芬》一文语言优美,意境深遂。细细赏品,不难发现─种描绘了三幅隽美的图景。第一幅,“莱茵河畔静夜图”。不难想象:莱茵河环绕着一座小镇,小镇具有古典气息。莱茵河河水清澈,湖面静谧。夜晚时分,贝多芬刚结束演奏,抱着轻松、闲适、愉悦的心情借着月色在一条小路上散步的情景,展现的是一幅悠闲、恬然的自然美景。第二幅,“茅舍借月弹曲图”。展现的是月光照射下,茅屋显得低矮而破旧,屋内的陈设更显得寒伧,烛光是微弱的,钢琴是陈旧的,但茅屋里却洋溢着和谐而祥乐的气氛。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都好像披上了银纱。贝多芬弹着琴,穷兄妹俩静静地听着,忘记了一切的痛苦和烦恼。这样,人物与环境构成了美的“整体”,美的“空间”,产生了美的“视觉效果”,给人留下了强烈的美的印象。文中还虚出了一幅“月光海啸图”,展现的是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的景观。文中描绘了丰富的自然美景,表现了广远的意境,教学中教者可以借助有情朗读,读中想象等方法使学生认真品味、体悟自然意境的静谧美、和谐美和壮观美,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提高学生审美感受力的目的。

  三、从优美的乐曲中欣赏艺术美。
  文中虚出的“月光海啸图”是穷兄妹俩静听贝多芬的演奏时产生的想象。它与弹琴的旋律相一致,体现了乐曲的层次和节奏感。月亮初起,微风轻拂,微波初泛,粼粼银光,洒遍海面。由此可以想象音乐旋律定是徐缓的、清幽的。当月亮越升越高,穿梭于柔云之中,呈现出娇柔动态之美时,不难想象音乐节奏渐强、气势增猛。而当海面上狂风乍起,掀起狂澜的时候,雪亮的团簇的浪花扑击着岸石,呈现出雄伟壮阔、气势轩昂的景象时,从而,从中可以感受到高昂激越的音乐旋律。透过“弱→中强→强”节奏,可以体会贝多芬对盲姑娘的感情变化经历了由“同情→激动→激烈”的过程。同时,透过旋律的变化过程可以引领学生感受到“黑暗的社会需经历一场革命与变革”的思想;可以引领学生认知到“波涛汹涌”的大海力量正象征着“蕴含在劳动人民中的强大的斗争力量”。教学中,教者可以播放《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切身体会音乐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从而达到突破难点,开掘内涵的目的。

  四、从蕴涵的意旨中揭示思想美。
  通过以上的审美教育,学生领略了美好的人物形象,欣赏了隽永的意境,感悟了绝伦的音乐魅力后,获得了美的享受,受到了美的教育。回品《月光曲》又总感觉到这种美似乎被罩上了一层哀婉、悲凉的情感,实质是蕴涵在字里行间的一种意旨,流露了作者的感情倾向。教学时,要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思考,缘情晓理,使学生情感升华,从理性角度认识美感,从而达到揭示文章思想美的目的。穷兄妹俩对话时,哥哥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笔者引领学生抓住“贵”与“穷”的辨证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他们家实在太穷了。又抓住茅屋内的单调、寒酸的陈设布置以及月光照射下的“清幽”氛围,充分让学生感知了“穷”,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贫富的不均。作者以美的笔调,哀怜的心情关注了穷苦人民,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黑暗社会的痛恨之情。

  总之,以上笔者着重从鲜明的人物形象、广远的意境、优美的乐曲、蕴涵的意旨等角度较成功地对学生进行了人格美、自然美、艺术美、思想美等方面的审美教育,达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月光曲重点问题解析
佚名

  1.介绍贝多芬。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波恩一个音乐家的家庭。他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10岁举行首次公开演奏会,12岁开始作曲。22岁起定居维也纳,他一生创作了许多著名的乐曲,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钢琴奏鸣曲32首。他的音乐创作集古典派的大成,开浪漫派的先河,对欧洲音乐艺术的革新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奥地利维也纳逝世,终年57岁。
  课文中提到的《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著名的钢琴奏鸣曲。本课写的是关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一个传说。它是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也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虚构的。但是,一般的民间传说都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好恶。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中,我们可以对音乐家贝多芬有进一步的认识。

  2.咬文嚼字,弄清“走进”和“走近”的意思。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他的许多作品举世闻名,成为世界文化精品。走到哪里都可能会听到贝多芬所写的曲子。这样一位伟大的钢琴家,来到莱茵河边的小镇上,听到在幽静的小路边的一所茅屋里传出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而且弹的正是他的曲子,他当然感到很惊喜。他想弄清楚弹曲子的到底是什么人,所以“走近”茅屋。
  当贝多芬听到屋里穷兄妹俩的谈话以后,他为这样贫苦的人竟在困苦的生活中仍然喜爱音乐、追求艺术所感动。尤其是妹妹热爱音乐、善解人意的心地和感情,更让贝多芬激动。他要亲自指导这个贫穷的,渴望能听到自己演奏的姑娘,所以“走进”茅屋。

  3.分清课文中的事物与联想。
  贝多芬面对纯洁、善良、酷爱音乐的盲姑娘,思绪万千,心情激荡,决定再给她弹一首曲子。这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月光照进窗子来,屋里显得格外清幽,这些描写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
  贝多芬此时弹起的《月光曲》,正是从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音乐联想。那洒遍银光的微波粼粼的海面的清幽景象,仿佛是穷兄妹俩淳朴、美丽、善良、勤劳的美好情操;那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从水天相接的地方,越升越高的明月发出的清幽的月光,仿佛在歌颂、赞美穷兄妹俩的聪慧和美好心灵。
  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
  个接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波涛汹涌的海面,仿佛是贝多芬在替兄妹俩向不平等的社会提出的抗议,为兄妹俩鸣不平。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勤奋好学。可是,就因为她贫穷所以没有钱去听音乐会,更不能到音乐院校去学习。这种残酷的社会现实引起了贝多芬的联想,体现在《月光曲》中。

  《月光曲》预习解析
佚名

  ● 重点生字
  莱:(萊)lái
  藜。〔莱菔〕萝卜的别称。古代指郊外轮休的田,亦指田废生草:“政烦赋重,田莱多荒”。
  笔画数:10;部首:艹;
  笔顺编号:1221431234
  造句:这个孩子经常出现在莱茵河畔。
  茵:yīn
  铺垫的东西,垫子、褥子、毯子的通称:茵褥。茵席。茵饪(寝褥和烹饪,引申为睡眠和饮食)。绿草如茵。
  笔画数:9;部首:艹;
  笔顺编号:122251341
  造句:莱茵河是世界上最美的河流之一。
  幽:yōu
  隐藏,不公开的:幽会。幽居(a.隐居;b.幽静的住处)。幽愤。幽咽。形容地方很僻静又光线暗:幽谷。幽静。幽暗。沉静而安闲:幽闲。幽趣(幽雅的趣味)。幽婉。把人关起来,不让跟外人接触:幽禁。幽闭。幽囚。迷信的人指阴间:幽灵。幽魂。古地名,大致相当于今中国河北省、辽宁省南部一带:幽州。幽燕(y乶)。
  笔画数:9;部首:幺;
  笔顺编号:255455452
  造句:奶奶喜欢幽静的环境。
  券:quàn
  古代的契据,常分为两半,双方各执其一,现代指票据或作凭证的纸片:债券。国库券。入场券。证券。稳操胜券。券xuàn  ㄒㄩㄢˋ 又qu刵〔拱券〕门窗、桥梁等建筑成弧形的部分。
  笔画数:8;部首:刀;
  笔顺编号:43113453
  造句:这张入场券是朋友送给我的。
  蜡:(蠟)là
  动物、植物或矿物所产生的油质,具有可塑性,易熔化,不溶于水,可溶于二硫化碳和苯:石蜡。蜂蜡。蜡版。蜡笔。蜡疗。蜡染。蜡人。蜡纸。蜡烛。蜡黄(形容颜色黄得像蜡)。蜡丸。
  笔画数:14;部首:虫;
  笔顺编号:25121412212511
  造句:这座蜡制的塑像看起来栩栩如生。
  瞎:xiā
  眼睛看不见东西:瞎子。黑灯瞎火。胡,乱,没来由:瞎忙。瞎话。瞎吹。瞎聊。一堆瞎线团。炮弹打出去不爆炸:瞎炮。瞎火。农作物子粒不饱满:瞎穗。瞎高粱。
  笔画数:15;部首:目;
  笔顺编号:251114451112251
  造句:眼睛虽瞎,但他的心灵是敞亮的。
  陌:mò
  田间东西方向的道路,泛指田间小路:阡陌。陌上。陌头(路边)。陌路(a.田间道路;b.指路上相见而不认识的人,如“视同陌陌”)。生疏,不熟悉:陌生。市中街道:街陌。
  笔画数:8;部首:阝;
  笔顺编号:52132511
  造句:即使是陌生人,他也是以礼相待。
  盲:máng
  瞎,看不见东西,对事物不能辨认:盲从。盲动。盲目。盲人。盲区(指雷达、探照灯、胃镜等探测或观察不到的区域)。盲流。盲人瞎马(喻处境非常危险)。
  笔画数:8;部首:目;
  笔顺编号:41525111
  造句:这条路是专为盲人建造的。
  键:(鍵)jiàn
  安装在车轴头上管住车轮或使轴与齿轮等连接固定的零件,一般是用钢制的长方条(亦称“辖”):关键。插在门上关锁门户的金属棍子:“掌授管键以启闭国门”。琴或机器上使用时用手按动的部分:键盘。键子。琴键。
  笔画数:13;部首:钅;
  笔顺编号:3111551111254
  造句:关键的问题已经解决了。
  粼:lín
  〔粼粼〕形容山石间水流清澈。
  笔画数:14;部首:米;
  笔顺编号:43123435415255
  造句:波光粼粼的水面漂浮着几朵荷叶。
  缕:(縷)
  lǚ 线:千丝万缕。不绝如缕。泛指线状物。
  笔画数:12;部首:纟;
  笔顺编号:551431234531
  造句:两个家族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恬:tián
  安静,安然,坦然:恬静。恬适。恬然。恬谧。恬淡(淡泊名利,清静无为)。
  笔画数:9;部首:忄;
  笔顺编号:442312251
  造句:这个孩子恬美的笑容感动了老人。
  汹:xiōng 〔汹汹〕a.波涛声,如“波声汹汹”。b.形容喧扰,如“天下汹汹”,“议论汹汹”;c.形容声势很大(含贬义),如“气势汹汹”,“来势汹汹”。〔汹涌〕水势很大,向上涌,如“波涛汹汹”、“汹汹澎湃”。
  笔画数:7;部首:氵;
  笔顺编号:4413452
  造句:汹涌澎湃的波浪拍打着岩石。
  录:(録)lù
  记载,抄写:记录。载录。抄录。录供。记载言行或事物的书册:语录。目录。回忆录。采取,任用:录取。收录。录用。甄录(经审查鉴别而任用)。
  笔画数:8;部首:彐;
  笔顺编号:51124134
  造句:这项技术在我国古代就有记录。

  ● 重点词语
  幽静:偏僻、清静。
  纯熟:指功夫深,技能熟练。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记录:本指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课文指贝多芬把刚才弹奏的《月光曲》写成曲谱。
  断断续续:时断时续,本文指琴声不连贯。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 学习目标
  1.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的思想感情。

  ● 课文重点
  《月光曲》一文是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故事。文章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曲的经过。
  全文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开始叙述。贝多芬来到小镇演出,夜晚“在清幽的小路散步”。当贝多芬被盲姑娘懂音乐、爱音乐而感动,即兴为她演奏时,一阵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了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对于《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情感,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天高云淡、月朗星稀,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月下的一切是那么幽静。月亮“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着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我们在体味作者用词精妙的同时,更为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和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所感动。哥哥因为“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家里“又太穷”,无法使妹妹得到满足而遗憾、内疚。妹妹听出哥哥话中的不安之意,反过来温言相慰,懂事地叫哥哥“别难过”。兄妹互相体贴,手足之情感人至深。盲姑娘把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于凄楚中饱含了对音乐的喜爱。当贝多芬充满激情地弹奏曲子时,盲姑娘听得那么入迷。“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正是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深情,感动了贝多芬,使得他主动为盲姑娘即兴创作《月光曲》,并为之演奏。贝多分悄然而来,悄然而去,却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

  《月光曲》综合资料之一
佚名
  
        月光曲
  【解词造句】
   [幽静] 幽雅寂静。例:这座山地僻而高峻,所以相当幽静。
   [断断续续] 时而中断,时而继续。例:小巷深处传来断断续续的叫卖声。
   [陌生] 生疏,不认识或不熟悉。例:来到陌生的新环境,他心里有些不安。
   [微弱] 微小而薄弱。例:病人还在危险期中,昏迷不醒,气息微弱。
   [纯熟] 指功夫深,非常熟练。例:李明的英语讲得纯熟流利。
   [水天相连] 水和天连接起来。
   [清幽] 秀丽、幽静。例:在清幽的月光下独自漫步,实在是一种享受。
   [恬静] 很安静。本课指由于想象或向往某种情景,脸上表现出专注、平静的神色。例:她从恬静的梦中醒来,发现周围没有一个人。
   [陶醉] 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例:山上迷人的风光,使她深深地陶醉了。
   [琴键] 风琴、钢琴等上面装置的白色或黑色的键子,按动琴键就能发出琴声。
   [微云] 很薄很薄的云。

  【近义词】
   幽静(宁静)清秀(秀丽)纯熟(熟练)
   恬静(安静)陶醉(沉醉)

  【反义词】
   幽静<喧闹>  微弱<强烈>  陌生<熟悉>
   苏醒<昏迷>  纯熟<生疏>  断断续续<连续不断>

  【词义辨析】
   [幽静清幽] 都有幽雅、美和静的含义。“清幽”的“清”,有“亮、清朗”的意思。课文中指月光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而“幽静”则没有这样的意思。
   [陌生生疏] 都是形容词,都含有“不熟悉”的意思。“陌生”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物初次接触而不认识,不熟悉。“生疏”指对人或事物以前熟悉或曾经接触过,因时隔久远而又不熟悉了。此外,“生疏”可指情意疏远或感情淡薄,“陌生”不能

  【难句讲解】
   1.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
    “断断续续”,说明弹得不熟练。因为环境的幽静,所以贝多芬能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这琴声把他吸引住了。
   2.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句话既表明盲姑娘想听贝多芬的演奏,又让哥哥不要因为这件事难过。
   3.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而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所以姑娘猜想弹奏者便是贝多芬。姑娘的话说明她对音乐有很强的理解力,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
   4.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
   5.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陶醉”,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之中了。这句话说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是多么的美妙!

  【佳句赏析】
   1.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好像披上了银纱”、“清幽”描写出了清亮如水的月光下,茅屋里的美好景象。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此情此景,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接起琴键来。
   2.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的月夜。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天气的变化,音乐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这样联想,从侧面描写出了贝多芬的琴声,融进了他心中强烈的感情,美妙动人。

  【内容提要】
   本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俩弹琴的故事。他触景生情,谱写了著名的《月光曲》。

  【章法结构】
  月光曲

  【分段段意】
   第一段(第1节):讲贝多芬曾经谱写过《月光曲》。
   第二段(第2、3节):讲贝多芬在茅屋外边听见琴声。
   第三段(第4—7节):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
   第四段(第8—10节):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

  【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讲了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

  【写作特点】
   课文在描写实实在在的事物时,加进了人物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使文章表达的感情更深刻。

   学习要点提示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幽静”“陶醉”造句。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后三个自然段。

  《月光曲》语文学习资源
佚名

  第一版块:解题
  《月光曲》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于1801年创作的乐曲,是《C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贝多芬曾将它献给与之有过一段恋情的朱丽叶塔伯爵夫人。贝多芬逝世若干年后,一位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在刊物上发表他听了这支乐曲后的印象时说:乐曲的第一乐章使他联想起“瑞士的琉森湖上的月光,像湖面上荡漾的小船那样的情景。”于是这首曲子便第一次与月光联系起来。而后不久,又一个关于这首曲子诞生的传说流传于世。课文记叙的就是这个动人的传说:一个偶然的机会,贝多芬被一对穷苦兄妹的境遇感动而触发了灵感,即兴创作了《月光曲》,因为这个传说体现了贝多芬同情贫苦人民的善良品格,所以流传甚广,人们都愿意相信。

  第二版块:相关资料
  〔贝多芬〕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他在自己短短的57年生涯里,为人类留下了无价的音乐瑰宝,因此,世人尊称他为“乐圣”。〔《月光曲》〕贝多芬的《月光曲》,即《C小调钢琴奏鸣曲》。该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把该曲比做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全曲包括三个乐章,第一乐章速度很慢,令人想起月光穿过层层云雾,照射到地面上的样子,让人感到有点悲伤,音乐听起来像是有人在轻声吟唱。第二乐章是一段轻快的舞曲,与第一乐章的情感形成对比,通过幽雅轻盈的曲调,带给人温暖,快乐的感觉。第三乐章速度很快,与第二乐章有紧密联系,但表达的感情则迥然不同,由于速度不断加快,你会感觉到热情在爆发,犹如人激烈的狂怒,又好像是人从心底发出来的倾诉声。在尾声部分音乐由快变慢,好像是人的心情的沸腾,然后音乐变得沉寂起来,再慢慢结束全曲。

  第三版块:补充阅读
                  贝多芬的故事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波恩。祖父和父亲都是宫廷乐师。贝多芬从小就具有十分敏锐的乐感,他的父亲发现这一点后,决心把他培养成另一个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好以此作为他的摇钱树。但贝多芬不具备莫扎特那样的演奏天赋,他是在父亲的棍棒下学会音乐的。当时年仅5岁的贝多芬经常被父亲锁在屋里,从早到晚地弹奏钢琴和拉小提琴。小贝多芬经常强忍着痛苦和委屈在钢琴上一遍遍地练习,如果不是贝多芬具有非凡的音乐天才的话,他就可能永远厌恶音乐了。
  贝多芬的音乐成长道路异常艰苦,但他凭借自己的刻苦,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5岁开始学习钢琴,8岁就公开举行演奏会,10岁开始作曲。他的第一位老师聂费对他的帮助极大,聂费拓展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并教会了他许多音乐技能,这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深厚基础。
  1792年,贝多芬来到了“音乐之都”维也纳。为了获得更多的音乐知识与创作技能,他先后拜海顿、阿尔布雷希茨贝格、萨利埃里等名师学习,他努力学习他们的音乐创作技艺与经验,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与此同时,他还广泛阅读各种文学和哲学书籍,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营养,终于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度修养的艺术家。
  贝多芬的音乐风格鲜明独特,他的作品中热烈激昂、振奋人心的斗争音调十分突出,这与贝多芬坚强的个性及其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意识是紧密相联的。贝多芬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革命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创作,他追求“自由、平等、博爱”,渴望全人类的解放。贝多芬把这些思想与观点作为音乐创作的基本内容,在作品中体现出革命的斗争精神与人民的愿望。如果说莫扎特的音乐是清澈的泉水,贝多芬的音乐就是熊熊烈火,迸发着炽热的激情。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他一生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作品受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风格轻快流畅;中期作品则体现了他自己的特有的音乐风格,大部分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晚期作品技巧成熟、思想深刻复杂,同时出现了浪漫主义的因素。
  贝多芬一生的主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费德里奥》、5部钢琴协奏曲、1部小提琴协奏曲、32首钢琴奏鸣曲、10首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管弦乐序曲《埃格蒙特》《柯里奥兰》,以及大量的声乐器乐及戏剧音乐作品。这些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对贝多芬以后的历代作曲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今这些伟大的作品已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一笔丰厚的宝藏。
  1827年3月26日,这位伟大的、不屈不挠的音乐巨人终因贫病交加而与世长辞。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