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一年级 > 语文版S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找妈妈》综合资料之一
佚名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认真观察图画,了解动物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4通过看图和学文,了解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教育学生自觉保护青蛙和蝌蚪。

  二、教材说明
    本课是一篇看图学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本课有三幅图,与五段话中的三个重点段落相对应:第一幅图画的是没有长腿和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在询问鲤鱼妈妈。第二幅图画的是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错将乌龟认做妈妈。第三幅图画的是小蝌蚪已经长成青蛙,找到了青蛙妈妈。课文对每幅图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
    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课文,了解青蛙生长特点,懂得要保护青蛙和小蝌蚪。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反映青蛙生长过程的投影片或课件,课文朗读录音带。
  有条件的布置学生到溪边寻找小蝌蚪或养小蝌蚪,观察它的形态及生长过程。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要求学会的字中,“灰、腿、嘴、龟、追”这几个字韵母相同,要指导学生在对比中读准字音。要求认识的4个生字也要进行正音。
  分析字形时,要尽量启发学生用学过的偏旁和部件分析记忆字形,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生字的能力。注意提示下面几个字:
  鼓:左右结构,右边是“支”不是“文”。
  追:里面是“”,不是“”。
  2写字教学。
  让学生注意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利用田字格帮助写好字。重点指导下面几个字。
  蝌:左窄右宽,中间“”的一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姨:笔画较多,应写紧凑些,注意右半部的笔顺是:。
  宽:写时注意宝盖儿要将草字头完全盖住,“见”的撇和竖弯钩要舒展些。
  嘴:左右结构,右上边的“此”要写得扁一些,右下边的“角”字要写得小一些,各部位间穿插适度,使字显得美观。
  鼓:左右结构,要注意左上边的第三笔横要写短一些。
  (三)词句教学
  可先让学生按顺序观察三幅图,然后默读,再仔细对照图画,说一说小蝌蚪是怎样长成小青蛙的。然后引导学生在看、读、想、议中,理解“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不见了”。这些句子说明小青蛙长得很快,身体变化非常明显。
  对于带有“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的句子,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认真看图,进行理解。还可以演一演,使学生体会到小蝌蚪所在位置不同,所以用词也不同。在鲤鱼前面用“迎上去”;在乌龟后面用“追上去”;青蛙妈妈蹲在荷叶上没有动,所以用“游过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第五自然段,可以图文对照,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青蛙的特点。重点抓住“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出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这个句子,体会“蹲着、披着、露出、鼓着”和“碧绿、雪白、大”这个词的意思。对“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这句,要抓住“蹬、跳、蹦”这三个词,让学生悟出小蝌蚪找到妈妈的高兴心情,以及他们长成小青蛙后,动作变得十分敏捷。
  学完课文后要指导学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一群蝌蚪灰色后腿鼓着
  阿姨乌龟摆动肚皮宽嘴巴
  (四)朗读指导
  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可用自读、对读、轮流读和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重点体会并读好以下几个地方: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快活心情;对鲤鱼妈妈有礼貌的问话;叫妈妈时高兴激动的心情;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说话时慈爱的语气。
  (五)练习提示
  第三题,从课文中找出带有“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的句子,通过比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用词的准确。可以启发学生把这三个句子对比着读一读,并结合看图,想一想它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然后再演一演,来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六)扩展活动
  1说一说青蛙是怎样保护庄稼的。
  2青蛙是捉害虫能手,我们应怎样保护青蛙和小蝌蚪。
  (七)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2-3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例一:
  (一)从图入手,初步了解图和文的意思。
  1先指导学生观察三幅图,同时提出问题:“这三幅图上的小蝌蚪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初步了解图意,知道青蛙的生长过程。
  2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大意。能找到与三幅图相对应的段落。(多读几遍,基本达到读正确、读流利)
  (二)仔细看图,逐段朗读课文。
  1读第一自然段,教师可进行板画或演示多媒体,引导学生读出小蝌蚪可爱的样子和快活的心情。
  2看图,读第二自然段。知道小蝌蚪先长出两条后腿和鲤鱼妈妈指出青蛙的特点,结合表演理解“迎上去”。
  指导读出小蝌蚪礼貌的询问和鲤鱼妈妈亲切回答的语气。
  3看图,读第三自然段。知道小蝌蚪又长出两条前腿和乌龟讲述青蛙的特点。
  指导朗读时,要读出小蝌蚪急切惊喜和乌龟慈祥和蔼的语气。
  4看图,读第四自然段。要引导学生体会小蝌蚪已经长成一只小青蛙,动作十分敏捷的特点。
  5读第五自然段。使学生体会到青蛙是捉害虫的能手,引导读出小青蛙自豪的心情。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并把课文内容演一演。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读写词语。
  (五)扩展活动。
  例二:
  (一)初步看图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用多种形式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二)看图讲故事。
  老师可配上课文插图,让学生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每幅图上写明要求用上的词语。如:第一幅图用上“大、黑灰色、甩着、游来游去”;“迎上去、四条腿、宽嘴巴”;第二幅图用上“追上去、大眼睛、绿衣裳”;第三幅图用上“披着、露着、鼓着、游过去、蹬、跳、蹦”。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可以通过范读、对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读出小蝌蚪、鲤鱼、乌龟和青蛙的不同语气。
  (四)把课文内容演一演。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读写词语。
  (六)扩展活动。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参考
佚名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要学会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课文一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个自然段介绍了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以及它们的样子;第二自然段写小蝌蚪问鲤鱼妈妈它们的妈妈在哪里;第三自然段写小蝌蚪把乌龟错认成了妈妈;第四自然段写它们找到了妈妈;第五自然段写小蝌蚪长大了,和妈妈一起捉害虫去了。
  教材插图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小蝌蚪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课文后面安排了认读生字表、会写字表以及分角色朗读及背诵喜欢的段落的要求。课后的第2题,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把小蝌蚪成长的过程画出来;第3题“照样子,说一说”引导孩子们在例题的模式上,用“谁”看见“谁”在“干什么”的句式说话。“词语花篮”里的三个词语要求学生会读,可让学生说说还知道有哪些这样的叠词。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蝌、蚪、池、甩、食、迎、阿、姨、哪、龟、披、肚、向”13个生字。会写“甩、向、灰、前、阿、肚、那、哪”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做到不懂就问,增强爱动物、爱科学的意识。

  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挂图和多媒体课件。有条件的可事先组织学生观察蝌蚪和青蛙。
  (二)识字写字
  1生字的呈现
  (1)出示课题后,读词“蝌蚪”,认读生字“蝌”和“蚪”。
  (2)在朗读和感悟课文的过程中,相机出现“池塘”“甩”“迎”“哪里”“乌龟”“披”“短”“肚皮”“已经”“害虫”“灰色”“前面”“池子”等词语。认读“蝌、蚪、池、甩、向、食、迎、阿、姨、哪、龟、披、短、肚”等生字。
  2生字的识记
  (1)本课中要注意读准翘舌音“池、甩、食”,前鼻音“哪、短”,后鼻音“迎”。
  (2)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识记生字的方法。
  如,熟字加偏旁:也——池可——阿土——肚
  熟字换偏旁:波——披
  熟字比较:已——己甩——用
  3生字的巩固
  (1)利用课件或生字卡片,巩固对生字的认读和记忆;也可制作汉字部件,进行拼字游戏、扩展词汇游戏。
  (2)用给生字找朋友的游戏方式,巩固识记生字。
  (3)利用课后“词语花篮”,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词语补充在空花朵上,引导学生自主积累词语,丰富语言。
  4写字指导
  “甩、向、肚”三个字要求既会认又会写,可在认读时指导书写。“甩”字可让学生与“用”字区分写;“向”字先写“”,再写“口”,共六画;“肚”字,共七画,注意写时左窄右宽。“灰”字可通过展示小蝌蚪图片时,直观认识灰色并及时记忆“灰”的字形,写时注意第二画撇写长些;“前”字的笔顺是“点、撇、横、竖、横折钩、横、横、竖、竖钩”;“那”字是左右结构,左右宽窄一致,左高右低;“哪”是左中右结构,注意三部分写得紧凑点,“口”字稍偏上。
  (三)朗读、背诵指导
  1指导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通顺,特别要读准生字的音。然后老师可根据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以范读等方式进行朗读指导,声情并茂,感染学生。
  2指导朗读时,要指导学生将小蝌蚪坚定的决心和急切的心情的语气读出来。并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体会不同角色的语气。
  3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四)感悟、理解
  1学生看着图,自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小蝌蚪在找到妈妈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小蝌蚪的妈妈是什么样的?
  2学生说一说:初读课文后知道些什么?想到些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读小蝌蚪迎问鲤鱼、追问乌龟的段落时,老师要结合课文插图或课件展示,让学生主动发现小蝌蚪先后的变化。理解“迎”和“追”两个词,可采取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分小组自编自演,展示“迎”和“追”的动作,在情境中对话。
  4读描写青蛙的几句话时,老师要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观察青蛙的特点,并施以教育:只有不断地去发现,不断地去探究,坚持到底,终会有成功的一天。小蝌蚪终于找到了日盼夜想的妈妈。
  5在四、五自然段的学习中,还可以引导学生积累词句,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语或句子读一读,学用结合。如:“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用“碧绿”“雪白”各说一句话。“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可让学生边读边做动作。通过各种形式学习语言,加深对优美语言体会,从而积累和记忆。
  6读课文最后部分时,老师可巧设悬念:“小青蛙一找到妈妈,就跟妈妈学捉害虫的本领。他们天天捉害虫,一天能捉多少害虫呢?我们也去探究一下好吗?”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五)实践活动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插图,画一画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2读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再结合平时所学的词汇,填一填其他叠词。
  3课后第3题照样子说一说。
  (六)教学时间
  本课可安排2课时。

  课外阅读建议
  学习本课可结合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一年级下册)中的《小壁虎借尾巴》《骄傲的孔雀》。通过阅读《小壁虎借尾巴》进一步了解动物,学到更多的相关知识,从而培养探究动物世界的兴趣。通过阅读《骄傲的孔雀》,使学生明白无论自己取得什么样的成绩,都不能骄傲的道理。
 
  《小蝌蚪找妈妈》教材解读
吉林市林荫路实验小学 宋丽陶
  
  《小蝌蚪找妈妈》是长春版教材第二册第二板块“动物天地”中的第二篇课文。这个板块包含了三篇有关动物的课文,分别采用了诗歌、童话、和情境识字等不同体裁,从不同角度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动物世界。在这一板块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预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节与内容,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到动物世界的奇妙。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本课的巧妙在于将一个科学知识很自然地蕴涵于一个生动的小故事中,其特点如下:(1)思路清晰,主线分明。(2)语言优美,生动形象。(3)情节生动,趣味性强。(4)插图精美,有助教学。
  教学本课应围绕识字、读书的重点,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与观察生活结合起来,与积极思考、努力发现结合起来。要注意不同学生的原有水平,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个别差异进行有重点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因此,根据教材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和一个部首,会写8个字,掌握“皮”字的笔顺。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小蝌蚪变化,成长的过程。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15个生字和一个部首,会写8个字。了解小蝌蚪变化,成长的过程。
  (一)识字写字
  本课生字的呈现方式和指导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学生借助图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根据图意或上下文猜一猜,猜不出来的画下来,和同学一起想办法认识。引导学生说说生字条中已经认识的字,并说说是怎么认识的。学生经过自学还不认识的字,教师予以指导,可出示生字卡片领读。
  有的字可在读课文时引导学生随机识记。如“皮”,可以在展示青蛙的图片时,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着重强调“皮”字的笔顺。也可以在学完课文以后,集中生字条里的生字,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如:“阿、顶、肚”可用熟字加偏旁的办法记住字形。
  学习“甩”可以和“用”相区别,最后一笔可以想象成动物甩出的长尾巴。“已”要和“己”相区别,可以教学生说说小口诀“张口己,半口已”。
  (二)朗读感悟
  这篇课文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有点长,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练习时间。
  如:学生看着图,自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小蝌蚪的妈妈是什么样的?读后讨论交流,初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当指导读懂了第一自然段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描写小蝌蚪是按怎样的顺序说的?小蝌蚪可爱吗?你喜欢这些小蝌蚪吗?见过或养过小蝌蚪的学生还可以说说它们还有哪些地方可爱。如:小蝌蚪外貌描写“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语言生动富有感情,特别适合指导朗读,要读出小蝌蚪的活泼可爱。
  当读到小蝌蚪迎问鲤鱼、追问乌龟的段落时,老师可结合课文插图或课件展示,让学生主动发现小蝌蚪前后的变化。可采取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分小组自编自演,展示“迎”和“追”的动作,在情境中对话。在表演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特别是在对话部分给予指导。小蝌蚪要读出焦急的心情;鲤鱼亲切、热情;乌龟好笑、认真。
  当读到课文描写青蛙的那几句话时,可以引导学生积累词句,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语或句子读一读,并且学用结合。如,“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用“碧绿”、“雪白”各说一句话。“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可让学生边读边做动作。通过各种形式学习语言,加深对优美语言的积累和记忆。
  读到课文最后时,老师可巧设悬念:小青蛙一找到妈妈,就跟妈妈学捉害虫的本领。他们天天捉害虫,一天能捉多少害虫呢?我们也去探究一下,好吗?教师可以适当补充资料:一只中等黑斑蛙一天约吃70多只虫子,一年按捕食7个月计算,可消灭害虫5万只左右;一只泽蛙每天最多可捕食260多只,年消灭害虫4万多只。此处水到渠成就向学生渗透了保护青蛙的意识。
  在指导学生朗读和感悟课文的过程中,最好能播放课件,使学生丰富对课文的感受,受到情感的熏陶。没有条件制作课件的,可以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来感染学生。
  (三)巩固训练
  习题中的“说一说,画一画”设计得很巧妙,通过学生亲自动口说,动笔画,从实际生活中了解小蝌蚪的变化过程。小蝌蚪变化分成几个步骤,学生在叙述的过程中可能在语言组织上要遇到困难,教师要加强指导,让学生把话说得有条理。这部分内容也可以作为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学生也可以把自己亲自观察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
 
  《小蝌蚪找妈妈》人教版教学参考
佚名
  
            34 小蝌蚪找妈妈
  一、教材简说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教材插图根据课文的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有条件的可事先组织学生观察蝌蚪和青蛙。
  
  本课是连环画形式的课文,与第17课的内容有相似之处。设计教学时,可运用《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自主识字和独立阅读的能力。
  
  二、学习目标
  
  1.认识“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有、在”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
  
  3.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三、教学建议
  
  教学本课应围绕识字、读书的重点,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与观察生活结合起来,与积极思考、努力发现结合起来。要注意不同学生的原有水平,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个别差异进行有重点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一)识字写字
  
  本课生字的呈现方式和指导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可参考如下步骤操作。
  
  1.学生借助图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根据图意或上下文猜一猜,猜不出来的画下来,和同学一起想办法认识。
  
  2.用“我会认”提示卡,引导学生说说生字条中已经认识的字,并说说是怎么认识的。学生经过自学还不认识的字,教师予以指导,可出示生字卡片领读。
  
  3.有的字可在读课文时引导学生随机识记。如“灰”,可以在展示小蝌蚪的图片时,通过观察蝌蚪的颜色认识“灰”字。也可以在学完课文以后,集中生字条里的生字,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如:“阿、顶、披”可用熟字加偏旁的办法记住字形。
  
  4.利用课件或生字卡片巩固认读,也可以制作汉字部件,进行拼字游戏或扩展词汇游戏。
  
  5.本课要求写的字均比较简单。写字前让学生仔细观察“在、变、条”,注意有关笔画,书写要规范。“有”字下面的“月”字,撇要变成竖;“条”字上面是折文,不是反文,要特别强调这一点。
  
  (二)朗读感悟
  
  1.学生看着图,自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小蝌蚪的妈妈是什么样的?
  
  2.讨论交流:初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3.当指导读懂了第一自然段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描写小蝌蚪是按怎样的顺序说的?小蝌蚪可爱吗?你喜欢这些小蝌蚪吗?见过或养过小蝌蚪的学生还可以说说它们还有哪些地方可爱。指导读出小蝌蚪的活泼可爱。
  
  4.当读到小蝌蚪迎问鲤鱼、追问乌龟的段落时,老师可结合课文插图或课件展示,让学生主动发现小蝌蚪前后的变化。可采取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分小组自编自演,展示“迎”和“追”的动作,在情境中对话。如,一个同学做解说员,读课文说明的部分;两个女同学分别扮鲤鱼妈妈和小鲤鱼;一个男同学扮乌龟;几个小个子同学扮一群小蝌蚪。有条件最好做有关头饰。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组织排练,再让学生自我展示汇报。老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特别是在对话部分给予指导。(语气:小蝌蚪关切、着急;鲤鱼亲切、热情;乌龟好笑、认真。)再指导全体同学朗读体会。
  
  5.当读到课文描写青蛙的那几句话时,老师可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观察青蛙的特点,并引导教育:只要不断地去发现,不断地去探究,终会有成功的一天。
  
  在第四、五自然段的学习中,还可以引导学生积累词句,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语或句子读一读,并且学用结合。如,“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用“碧绿”、“雪白”各说一句话。“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可让学生边读边做动作。通过各种形式学习语言,加深对优美语言的积累和记忆。
  
  6.读到课文最后时,老师可巧设悬念:小青蛙一找到妈妈,就跟妈妈学捉害虫的本领。他们天天捉害虫,一天能捉多少害虫呢?我们也去探究一下,好吗?
  
  在朗读和感悟课文的过程中,最好能播放课件,使学生丰富对课文的感受,受到情感的熏陶。没有条件制作课件的,可以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来感染学生。
  
  (三)实践活动
  
  1.课前活动。
  
  有条件的学生可以抓几只小蝌蚪,在家长的帮助下养一段日子,观察小蝌蚪的变化。
  
  2.课中活动。
  
  设计填空练习,说一说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他们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又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没过多久,()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只能捉害虫的()。
  
  师生对话,背诵句子。师:小蝌蚪什么样?生: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师:小青蛙什么样?生: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3.课后活动。
  
  回家读课外书,或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查找青蛙是捉害虫能手的有关资料,课间交流并展示在黑板报或学习园地里。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猜谜语,激趣导入
  
  大脑袋,圆肚子,细尾巴,黑身子。变变变……长出四条腿,丢了细尾巴。吃饱了,呱呱呱,抓害虫,顶呱呱。
  
  (二)学习生字词
  
  1.借助图画读课文,自学不认识的字。
  
  2.学生在文中圈出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小组互助学习,交流自己认识了什么字,读懂了什么。
  
  4.指导初读课文,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5.指导写字。
  
  (三)朗读感悟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看图观察,说出蝌蚪的变化。
  
  (2)从课文中找到有关的段落,认真朗读。
  
  (3)重点指导蝌蚪与鲤鱼妈妈、与乌龟的对话。
  
  小蝌蚪:第一次很有礼貌;第二次很热情,但有点着急。
  
  鲤鱼:亲切。乌龟:和蔼。
  
  3.指导朗读第四、五段。
  
  (1)蝌蚪的尾巴发生了什么变化?
  
  (2)青蛙妈妈的话应该怎么读?(亲切、慈爱)
  
  4.分角色朗读。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