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一七年级 > 苏教版国标本初中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皇帝的新装

《皇帝的新装》课文说明
佚名
  
  本文是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大师安徒生初期创作的童话作品,写于1837年,是他最著名的童话之一。

  童话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课文具体描述的是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深刻发掘的则是看得见的皇帝及大臣们的丑恶灵魂。

  一、故事的主要情节
  骗子行骗,赋予所谓的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新衣服”一个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种奇怪的特性是贯穿故事始终的主线,作者展开情节、安排材料、刻画人物都是围绕这个主线进行的。童话就围绕它巧妙地展开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离奇而生动的故事情节。
  童话首先交代皇帝喜欢穿新装的怪癖,这是整个故事的引子。接着写骗子投皇帝所好,轻而易举地骗过了皇帝,开始“做”新装。这是故事的开端。顺着做新装,写皇帝派人去看新装。大臣和随员虽然都没有看到所谓的新装,但为了不让别人说他们不称职或愚蠢,却不住口地夸赞所谓的布料美极了,揭露了他们的虚伪和自欺欺人的本质。这是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写皇帝穿上新装参加游行大典。文章细腻地描绘了从皇帝到大臣参加游行大典前后的丑恶的表演,最终使皇帝在光天化日之下当场出丑。这是全文故事情节的高潮和结局。
  童话以骗开始,以骗结束。作者围绕“新装”这个中心,极力写出了皇帝、大臣、随员、骗子相互欺骗的种种荒诞无稽的可笑行径,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

  二、夸张和想象的运用
  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历史上那种只顾穷奢极欲、不理朝政的昏君是屡见不鲜的,童话家安徒生根据这样的现实加以想象和夸张,塑造了这样一个典型形象。本文从人物性格的刻画到整个情节的安排,从开头到结尾,全面而成功地运用了夸张和想象。比如开头一段,写皇帝酷爱穿着打扮,竟然到了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的地步;几乎每时每刻都消磨在更衣室里,为了穿得漂亮不惜花掉所有的钱;他甚至从不关心他的军队,只关心自己的新衣服。用这样夸张的笔调开头,不仅一开始就让读者对这个不称职的皇帝的骄奢淫逸和爱好虚荣有所认识,而且顺理成章,成功地推出了整个骗局。
  实际上,这极度的夸张是借助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完成的。比如写两个骗子所设下的骗局,想象就非常奇特。骗子就怕戳穿他们的骗局,而这两个骗子对皇帝的心思和臣民的心理都琢磨透了,他俩的骗局非常露骨,而且非常毒辣。他们不是搞伪劣产品,而是根本就没有织布,根本就没有衣服。他们有一种“钳口术”,谁要说一句真话,说看不见衣服,就借用专制的皇权,说你“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于是,大臣随员为了保护自己开始说假话,皇帝为了自己的“尊严”也要说假话,高贵的骑士们、街上和窗口里的老百姓、成百上千的人都在异口同声、自欺欺人地称赞皇帝的“新装”。这是一个多么强烈的讽刺!
  所有这一切,乍一看似乎令人难以置信,只能是作者奇特的想象,然而人们读了之后,谁也不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在专制制度的淫威下,从朝廷大臣到普通百姓为了自身的安全而不得不说假话。面对这个骗局,他们那样的心理,那样的言行,固然荒唐可笑,却又是十分自然的,作者的想象既丰富又严密。无论什么人,从皇帝到大臣到一切官员,直到老百姓,有职位的怕丢职位,没有职位的还怕人家嘲笑他太愚蠢,几乎人同此心,但是各色人等,由于地位的不同,他们的心理和言行也有细微的差异,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细节表现了安徒生卓越的想象能力。
  关于结局的想象也是合乎逻辑的。皇帝既意识到自己出了丑,又生怕国人说他不称职,说他太愚蠢,而他的内臣们也是私心重重,这帮腐朽的统治者是决不会自动放弃他们的权力而承认真理的。安徒生想象这时“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这样的想象是很合人物性格的逻辑的。
  由此可以看出,想象是以现实生活做基础的,有生活的真实;而夸张是借助于想象完成的,它可以深化故事的主题,突出事物的本质,加强艺术的感染力。本文成功地运用夸张和想象,绘出了一幅骗者行骗、被骗者自欺欺人甘心被骗的群丑图。

  三、需要理解的几个问题

  1.骗子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
  童话一开头就用概括、对比的手法写出皇帝爱新装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不惜把他所有的钱花掉”,写他为了穿新衣而恣意挥霍民脂民膏;“既不……也不……也不……除非……”,写出他穿新衣胜过关心军队和其他活动;“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和“皇上在更衣室里”,极尽夸张,突出强调他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穿衣上而不顾国计民生。这样一个嗜新衣如生命的皇帝,对于骗子所言的神奇而漂亮的新衣当然会感兴趣了。
  两个骗子看准了皇帝的心思,声称“他们能够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这是最合皇帝心意的。他就是喜欢穿得漂亮,他根本不问国家大事,因此他觉得这“真是理想的衣服”,“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不称职;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也就是说,这样的新装一举两得,不仅漂亮无比,而且还是一件法宝,可以帮助皇帝检验他的臣民是否称职和愚蠢,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这对皇帝来说当然更有吸引力了。
  这样,骗局和皇权就结合起来了。事实是根本没有衣服,说“看不见”是一句真话,但敢于说真话就是“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在这样的威压之下,“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从皇帝到大臣,到朝廷大小官员,谁都自欺欺人,最后演出了一出皇帝赤身裸体举行游行大典的丑剧。老百姓起先也只得说假话,最后是一个小孩子说出了真话,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出了真话,而皇帝和大臣们硬是装模作样,直至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作者凭借自己天才的想象,通过两个骗子设的骗局,对皇帝极尽戏弄,让他丑态百出,丧尽尊严。童话以讽刺之鞭无情地挞伐了腐朽的封建王朝,无情地挞伐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一群道貌岸然的大臣,把他们的愚蠢、卑鄙、虚伪,为了保持权力不惜自欺欺人等等恶行,拿出来示众。童话还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2.皇帝想去看新衣织得怎样了,但又不敢亲自去看,这时作者重笔写他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说明了什么?
  这段心理描写一波三折,写得非常精彩。“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这是第一次转折,联系第一段对他爱好新衣的描写,不难看出,皇帝自己其实心很虚,他很怕自己看不见,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而且对自己是否聪明也不敢自信。接着是第二个转折:“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从“不大自然”到“无须害怕”,这其实是自己给自己壮胆,强作镇静。但是,虽然如此,他“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这是第三次转折,说明他心里还是非常害怕自己看不见那块布,因而证明自己是不称职或愚蠢的,所以心生一计,还是先派人去看看比较妥当。这些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把皇帝不自信而又心虚,愚蠢而又狡猾的性格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了,不仅使人物形象鲜明,而且深化了中心思想。

  3.大臣、官员和皇帝都去看布料,场面相同,但写法却各不相同,它们不同在哪里?
  写皇帝与他的亲信三次察看骗子织布的情景,反复揭露他们碍于私利而自欺欺人的恶行,刻画他们那种丑恶可笑的嘴脸。如果只写其中一次,则不足以揭露整个宫廷的腐败,然而三个场面又几乎雷同,一一写来,要写得耐读,实在困难。作者善于准确把握人物身份和年龄的特点,充分调动语言艺术,把三个场面写得类而不同,娓娓道来,情趣横生,使情节得到了充分的展开。
  老大臣和官员察看织布的神态、动作各有不同。老大臣在惊奇之余,先是“把眼睛睁得特别大”,然后又一边称赞“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最后则“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可以照样背出来”。而那个官员呢,他只是“看了又看”,并没有进一步的动作。
  心理描写也各有不同。老大臣和皇帝的心情都非常惊诧,但是写老大臣用祈使句,表示他的可怜和哀叹;写皇帝则多用疑问句,表示吃惊和怀疑。他们三个人都否认自己的愚蠢,否认自己不称职,但写法也有变化:老大臣自恃年高资深,皇帝自以为至高无上,都用反问句,否认语气强烈。官员年轻得志,不禁有点自我怀疑,所以用的是疑问句:“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
  对这三个人的语言描写也各有特色,话有多有少,有具体的有概括的,各不相同。特别是老大臣的语言,他不仅反复称赞,并且答应要呈报皇上,而且“事实上”他也确实把骗子的话“照样背出来”。这些都表现了老大臣的虚伪、自欺欺人,也再现了他当时那种惶恐的心态。
  总起来看,写老大臣比后面那位“诚实的”官员写得详细,因为他是第一个来“看”布的人,关系着这场骗局是否能进行下去,所以,作者用了较多的笔墨描述。对这两位大臣的描述是为了揭露皇帝,他们处于陪衬、烘托的地位。大臣的以讹传讹,实质上给皇上更增添了一层虚荣心:大臣们尚且能看见,我怎能视而不见?可见,皇帝不但上了骗子的当,而且还受了大臣们的骗,说假话、互相欺骗、随声附和正是那个社会的恶习。

  4.这场骗局是由一个小孩儿说出真相,这说明了什么?
  在这样一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世界里,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喊出了“天真的声音”,讲出了谁也不敢说出的真相,使得“新装”顿时失去神奇的作用。这一笔,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
  为什么要让一个小孩子来揭开皇帝新装的奥秘,戳穿游行大典的骗局?因为孩子总是无所顾忌、直言不讳的:“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这句话既天真又大胆,既率直又肯定,符合孩子的身份。如果改由成人来说,反倒不真实。其实,它虽出自孩子之口却代表了所有老百姓的意见,以至大家都重复着“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这句话。作者用孩子的眼光来感受、描绘,寓严肃的主题于诙谐的故事之中,因此,他不愧为世界著名的童话家。
 
  《皇帝的新装》的艺术特色
作者:王维昌
  
  《皇帝的新装》十分注意叙述的清晰性和完整性。它所用的叙事方式,是儿童们最易接受的顺叙法,落笔就写主要人物,介绍皇帝爱穿新衣的“癖好”,然后引出骗子,接着写织布,做衣,最后写皇帝穿上“新衣”参加游行大典,在人们面前出尽洋相。故事顺序展开,一环紧扣一环,逐步引向高潮,最后简短作结,且又留有想象余地。这样的写法,既能适应少年儿童的智力水平,又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周密的思考能力、清晰的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皇帝的新装》十分注意突出重点,对于关键性的情节和细节,运用多种手法,不断加以重复,反复进行交代。这篇童话中,凡属重要的情节和细节,诸如皇帝爱穿新衣的“癖好”,骗子的阴谋诡计,他们吹嘘自己所织出的衣料的“特性”,他们在织布机上的“空忙”情况,大臣、官员和皇帝察看织布情况时的心理动态,皇帝穿“新衣”上街游行和被老百姓识破的过程,等等,作者都用不同的方式,重复地加以叙述和描绘。这种成年人可能会感到“嗦”的描述方式却正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使他们觉得是在娓娓而谈,清楚明白,引人入胜。

  《皇帝的新装》还十分注意叙述方式的多样化,使故事显得更加生动、活泼、有趣。作者在叙述整个故事时,有时采用明白流畅的白描手法,有时通过精彩的对话,有时则细致地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通过这样多种方式的相互交叉,灵活运用,大大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有利于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随着故事情节的逐步展开,很自然地接受作品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皇帝的新装》主题新解:人性的悲哀
作者:刘兴伦
  
  《皇帝的新装》写了一个皇帝赤身裸体参加游行大典的滑稽故事。对其主题的解读,人教社的教材、教参,都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强调其政治批判性,认为其主题是: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丑恶,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这种单一化的阐释,淡化甚至忽视了文章其他文化底蕴的开掘。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术多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文章解读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学术潮流,正如接受美学所描述的那样,任何一个文本,都存在着意义的空白和不确定性,文本的真正价值和生命,在于读者对其作出的永无止境的多元解读。从这样的理念出发,《皇帝的新装》又能在政治批判意义的基础之外,解读出对人性的弱点——虚伪进行批判的新意义,这也是这篇课文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精神的一个切人点。

  我们先从童话嘲讽的对象来看。在注重政治批判意义的解读时,我们以为童话嘲讽的对象仅仅只是“皇帝”、“大臣”这些统治阶级。其实,童话嘲讽的对象除了这些“统治阶级”之外,还有作为“被统治阶级”的普通百姓(这是社会学解读所忽视的)。童话里是这样描述的:

  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笔者以为,童话在浓墨重彩地嘲讽了皇帝和大臣的极端虚伪之后,又描写了普通百姓的虚伪,实际上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信息——贪图虚荣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性格弱点,不仅“统治阶级”有,“被统治阶级”也有。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一点,童话对“皇帝”、“大臣”和普通百姓的嘲讽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对前者是尖刻的,对后者则是善意的,因为百姓们毕竟在小孩道出真情后,态度一步一步转变过来,课文很传神地描述了这个艰难的转变过程: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
  “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所有的百姓都说。

  其次,童话为什么要安排一个知无畏的特定的“小孩”来揭穿皇帝”、“大臣”和普通百姓的虚伪呢?笔者以为,童话是把无知天畏的“小孩”作为有知有畏的“皇帝”“大臣”和普通百姓这些“成人”对立面来描述的,从而形成鲜明艺术对比。其真正的目的并非仅像人教社1992年11月版的《教教学用书》所阐述的那样,是说一个人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贞,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而是为揭示受社会浸染的成人们虚伪性格弱点。

  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也选了这童话,并已开始关注到这篇童话多元解读。在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有这样一段导向性的话:“读完这童话,我们首先会嘲笑那个愚蠢皇帝,不过,如果注意到上自皇帝至百姓,几乎人人都违心地说假话这一现象,我们的思考也许能更深入一层。”课后的“研讨与练习”里提出了:“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前,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根本看不见它,这是为什么?”这提示与提问,也是对《全日制九年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理念的具体落实。
 
  《皇帝的新装》综合资料
作者:招明乐
  
  目的要求
   一、了解童话故事用想象的手法和夸张性的情节反映社会生活的特点。
   二、认识封建统治者虚伪、愚蠢的本质。
   三、掌握本文的记叙要素。了解本文怎样以“新装”为线索,以皇帝为中心人物,层层深入地展开故事情节的。
   四、了解用第三人称叙述的特点和方法。

  要点难点
   1.认识、理解本课反映的想象世界,理解课文“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方法,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这既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
   2.体会联想、想象、夸张在童话中的运用及其表达作用,了解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
   3.了解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及表达作用,学习通过对人物言行、神态、心理活动的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4.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揣摩课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皇帝的新装》一文中带有夸张和嘲讽意味的语句,这也是本课教学重点之一。
   5.学习用正确的语调朗读课文。
   6.学习做阅读提要。
   7.了解作家安徒生的一般情况。

  写作背景
  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而处于北欧边陲的丹麦却还是个君主立宪国家。拿破仑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丹麦统治阶级利用英法矛盾,以中立地位大搞海上粮食贸易,引起英国不满,英国要求丹麦交出从事贸易的舰队和商船,成为英国的附庸国。丹麦拒绝这一要求,英军于1807年炮击哥本哈根,摧毁了丹麦的舰队,丹麦便由中立倒向拿破仑一边,成为交战国。
  8年后,拿破仑战败,丹麦也成为战败国而失去广大领土,耗尽了钱财,银行倒闭,农村萧条,刚刚兴起的小型工业也全部破产,丹麦最终成了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并无情的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的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作者简介
  这篇童话的作者安徒生,全名是:汉斯·克利斯坦·安徒生,是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出身于贫困的家庭,14岁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去谋生,在那里得到帮助,获得学习的机会。17岁开始发表作品。
  安徒生的创作十分丰富,最出色的是童话。他从小受民间文学的熏陶,爱唱歌,善讲故事,很受人欢迎。这同他后来献身于童话创作有很大关系。安徒生共写了168篇优美的童话。

  段落大意
   这篇童话的故事性很强,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小节)故事破题,介绍故事的主人公。
   第二段(“有一天”至“一直搞到深夜”)故事展开,叙述骗子利用皇帝爱穿新衣的癖好,诱他上钩。
   第三段(“我到很想知道”至“封他们为‘御聘织师’”)故事发展,叙述骗子怎样施展伎俩,先发制人,大臣、官员和皇帝怎样受骗而互相欺骗。
   第四段(“第二天早上”至结束)故事推向高潮,叙述皇帝穿着“新衣”,举行游行大典,小孩的真话戳穿了骗局。

  主题思想
   本篇童话,使用夸张的手法,充分发挥奇特的想象的作用,无情的揭露了腐朽的封建王朝,深刻鞭挞了反动统治者们的愚蠢、卑鄙、虚伪。同时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写作特点
   这则童话想象夸张,构思巧妙。文中一系列可笑行为,尤其是文末皇帝赤身裸体在光天化日之下游行示众,似乎令人难以置信,它是想象夸张的艺术奇想,然而读者又不会怀疑它的真实性,这是因为它有真实的生活基础:皇帝贪婪、自私、虚伪、愚蠢;官员献媚取宠;人民被奴役、蒙蔽……又如写皇帝“每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夸张到滑稽可笑的地步,形象地表现了皇帝有穿新衣的怪癖。此则童话,还成功地运用了童话语言。如“美极了,真是美妙极了!”“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等。
   本文主要的艺术特色就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强烈夸张,使故事发出不平凡的神奇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增强作品的讽刺力量和艺术感染力。
   作品一开头为了渲染皇帝“非常爱穿新衣”这一特殊癖好,连用几个否定句,说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坐着马车去游公园”,然后再夸张地写他“每一天的每一点钟要都换一套衣服”,以至人们只要一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寥寥几笔概括性的夸张描写,就把这位穷奢极欲、挥霍无度、崇尚虚荣而又愚蠢可笑的皇帝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一个整天蹲在更衣室里忙于换穿新衣的皇帝形象,已使人忍俊不禁。
   作者驰骋丰富的想象,又夸张地写皇帝赤身裸体参加游行,跟在他后面的那群哈叭狗似的官员,装腔作势地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这真是一幅令人喷饭的极妙讽刺漫画!故事中,从皇帝到官员、骗子的一系列可笑行为,情节夸张,但为何使人细读后感到真实可信?因为故事具有真实的基础:皇帝有贪婪、自私、虚荣、愚蠢的本性;官员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个个不愿说实话,都爱说假话,献媚取宠;骗子的骗局设计得天衣无缝,无懈可击。正因为这样,骗子手段高明,善于设骗;皇帝贪婪虚荣,甘心受骗;官员阿谀奉承,乐于互骗,形成了这篇童话巧妙的布局。

  《皇帝的新装》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读《皇帝的新装》,我们有时会忍俊不禁,为统治者的愚蠢和丑态而发笑,为作者幽默的叙述而发笑。前边我们说过,童话通篇运用的夸张的方法,对封建统治者演出的一场闹剧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同样,作者在语言运用上,也是喜怒笑骂皆成文章,夸张嘲讽跃然纸上。文章的开头一段写了皇帝喜爱新装的程度:“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这里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和荒唐可笑。为了了解一下织布的进展情况,皇帝派了他“诚实”的老大臣前去察看。就是这个“诚实”的老大臣,却在皇帝面前扯了个大谎,于是这“诚实”二字就有了嘲讽的意味。随着情节的发展,这位最高统治者,这位嗜新装成癖的昏君,竟然在公众面前脱下了所有的衣服,还对着镜子扭动着腰肢。在平铺直叙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窥见作者那支辛辣的笔杆,多么痛快淋漓地吐露着他对统治阶级的蔑视和鄙夷。琢磨过人们夸赞皇帝新装漂亮时那句话吗?“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注意加黑的字,再结合“皇帝把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这句话,我想你会哑然失笑的。
 
  《皇帝的新装》解读:一篇庄严的成人童话
作者:李国栋
  
  一直以来,我就认为安徒生老人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不是写给孩子们读的。在许多次课堂上,当孩子们为皇帝裸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滑稽丑态发出笑声时,我却陷入了另一种思考:难道作者彰示给大家的单是对愚蠢的戏谑和嘲讽?在这个故事底下,难道就没有隐含着另外一个庄严而深刻的寓意?

  其实,这原本就是写给成年人读的。当孩子们仅仅停留在对愚蠢发出嘲笑时,他们便不会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皇帝的新装》不是对愚蠢的取笑,而是对虚荣的指刺,对真心的召唤!当作者犀利的笔锋指向那个现尽洋相、丢尽脸面的皇帝时,它无一例外同时也对准了文中那群谙于世故、泯灭真心的成年人!从这个意义上看,它更多的具有了一种严肃的警世意味!

  故事的安排是独具匠心的。整个情节都围绕一个骗局展开的:两个骗子借助一个精心编制的谎言,让一干虚荣的人合演了一场啼笑皆非的世相大戏。这实际上是一个古老的神话原型:一个邪恶的魔法师拿着一面魔镜来到人们中间,自称能照出人心的善恶……《皇帝的新装》中,两个骗子挥舞着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道具——谎言,启动咒语,照彻了人们的虚荣心理。这个谎言其实是一个语言陷阱,稍懂现代逻辑的人也会一针见血的指出它命门——它利用了人们的虚荣:人们都不愿也不会落得个傻子或不称职的人的名声。所以,上至万乘之尊、王公大臣,下至庶民百姓、仆隶走卒都迷失本性,开口说谎。作品中那两个自称能织成世上最美衣服的人,与其说是骗子,不如说是这幕笑剧的高明导演,他们巧妙的剥去了人们虚伪的外衣,裸露了人们灵魂上的可怕痼疾,然后悄悄隐去,他们也许就在幕后放声朗笑,欣赏着人生舞台上一群人的滑稽表演。

  所以,我要说,那个王国里的成年人与其说是被骗,不如说是在骗人。正是虚荣心理作祟,他们心甘情愿成了骗局的帮凶!所以,当我们发出笑声时,我们应该知道,这是那个睿智的丹麦老人给我们写的童话,它专供长大成人后的孩子读的,或是写在那里,等孩子们长大成人后阅读的!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