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六年级 >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三顾茅庐

整体把握 细节感悟 课外延伸
韩 霞
  
  一、认真预习,搜集信息
  1.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了解与《三顾茅庐》有关的,但课文中没有的内容,如故事作者、故事背景,故事的前因、后果,文中人物的其他故事等。
  2.学生介绍:
  本文作者罗贯中,内容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
  3.故事的背景了解: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刘表割荆州给刘备镇守,曹操有意攻打荆州,派曹仁设下乌龙八卦阵,刘备派关羽前去攻破,结果失败。回来后经徐庶指点,识破阵法缺陷。关羽带一百精兵前去,不伤一兵一卒,得胜归来。曹操闻得徐庶的才智,又知他是出名的孝子,于是设计把徐庶拉拢到身边为自己谋事。徐庶无奈母亲被曹操所挟,在去曹营之前,他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接下来便有了“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
  4.了解古今词义有一定距离的词语:三顾茅庐、行踪不定、谒见、行礼、草舍等。
  二、看读评议,整体把握
  1.看《东方小故事》中的《三顾茅庐》,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启发学生按一顾、二顾、三顾茅庐的顺序口述故事内容。
  2.自由轻声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完成下表:
顺序 准备 刘备的态度
(关键词语)
关羽、张飞的态度
  (关键词语)
结果 一顾         二顾         三顾         总的说明什么  
  (通过看电视、读课文,讨论、填表让学生大致了解了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个性,总的说明刘备是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成就大业的。)
  三、对比研读,细节感悟
  1.默读课文找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句,然后自己试着读一读。
  2.交流点拨,对比研读:
    A:三顾茅庐时环境描写的句子:
    第二次拜访时: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三人冒雪走到卧龙岗。
    (借助这些环境描写的衬托,反映出刘备请诸葛亮决心大,心意诚。)
   B:刘备的语言与关羽、张飞的对比。
    刘备a.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
      b.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c.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张飞a.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
      b.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
      c.张飞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
       (张飞的粗鲁、莽撞反衬出刘备的谦恭态度。)
   C:刘备的行为与关羽、张飞的对比。
    刘备:a.刘备叫人立即备马。
       b.刘备轻叩柴门……
       c.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口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寺站在房门台阶下午等孔明醒来。
       d.他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创大业。
    张飞:a.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
       b.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
        (正是刘备这种礼贤下士的态度感动了诸葛亮,才使退隐山林的诸葛亮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D:指导感情朗读。
    a.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
    b.分角色表演性朗读。(读得好的,及时表扬)
  3.学生小结:刘备是个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之人,结果他的诚意打动了诸葛亮,诸葛亮从此下山辅佐刘备。
  四、课外延伸,引导阅读
  1.出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名句。
    a.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b.这句话是谁说的?
  2.出示诸葛亮的名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此文中的名句。
  3.教师讲解《出师表》的大致意思。学生小结:《出师表》最终表达了诸葛亮对刘备的一片忠心。
  4.从诸葛亮下山到诸葛亮最后写出名作《出师表》以表对刘备的耿耿忠心,是什么让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难道仅仅是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吗?课余阅读《三国演义》通俗读物,了解刘备其人、其事。重点评价刘备性格特点。

  评:
  1.本设计紧紧围绕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形成了“课前引导——课中指导——课后延伸”的整体探究教学模式,突出了以课本为凭借,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现代教学理论。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尽可能地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搜集信息、整体把握、对比研读、引导阅读,各个环节都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结构紧凑、扎实、有效。
  3.以读代讲。安排了不同形式的读,而且读的要求一次比一次高,在读中理解、感悟积累,运用课文语言,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读·编·演
徐 华 军
  
  设计理念: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依据“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抓手,打破历史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将其设计成先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进行全身心的感受,让学生的个性在生动活泼、自由开放的学习中飞扬。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仰慕、谒见”等词语的意思,简要复述课文。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初步学习根据范例合作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时安排:三课时完成教学,每课时的重点分别为读、编、演。
  教学过程:

  一、 紧扣“诚意”,质疑导读
  1、题质疑,初知大意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
    (可能提问:谁三顾谁的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样?)
    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而后用一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说得完整、连贯、有条理。
    “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常指什么意思呢?
    (明确:泛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由此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
  2、重点质疑,读中感悟
  (1)自由朗读全文,用符号在文中画出表现刘备“诚意”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些词句。
  (2) 围绕“诚意”,品读明意。哪些词句体现出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呢?把你的学习成果与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思考后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指导)
  △ 可从刘备的语言方面来探究:
    如称孔明为“大贤”,自称“谒见”等,反映出刘备态度谦恭,很有诚意。
    教学时重点抓好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所得读好刘备的话。
  △ 可从刘备的行动方面来探究:
    “叫人立即备马”“下马步行”“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赶紧下拜”等词句着重表现了刘备的“诚意”。
  △ 可从环境描写方面加以探究:
    “数九寒天”“冒雪”等词体现出刘备决心大,心意诚。
  △ 可从张飞的态度方面加以探究:
    张飞的鲁莽反衬出刘备的谦恭与诚意。
  教师小结:理解人物形象,不仅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入手分析,还可以从环境描写、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等方面来理解。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读读议议,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真正做到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
  3、 赏读复述,内化语言
  (1) 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再次感受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
  (2) 复述课文。
     教师问:如果有人要你讲“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可以怎么讲?(引导学生讨论,教师不作评论。)
     今天我们学习抓重点词复述故事,你认为应该重点抓住文中的哪几个词来讲?
     讨论后,请学生用上“仰慕、急切询问、冒着风雪、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三顾茅庐、辅佐”等词语,简要复述。
  4、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学了这篇课文,你对刘备和诸葛亮有哪些了解?从这篇课文中,你看出刘备是怎样一个人呢?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其人其事,课外可以阅读《三国演义》一书,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并记下你的新发现。

  (设计点评:教师运用开放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不仅避免了烦琐的情节分析,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二、 编写剧本,重组信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文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因此,适于将课文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1、 学习范例,了解写法教师把自己事先根据课文编写的课本剧(如《草船借箭》)发给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研究学习,初步了解剧本的基本写法。教师可从场景的设计、语言的形式(独白、对白、话外音)、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方面加以指导。
  2、 分工合作,编写剧本以大组为单位,以课文为素材,根据课堂探究所得,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编写课本剧。教师先扶后放,先指导编写“一顾”,而后举一反三,重点指导编写“三顾”。可以将《三国演义》中“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一回的有关内容编入剧本,也可以进行大胆合理的想像创作。写完后师生讨论评议,修改剧本。而后布置各组成员的课外任务:①选择合适的音乐配乐,如马蹄声、风雪声、敲门声、过渡音乐等;②配上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③给演员设计并准备服装;④设计准备道具。各组安排好导演、演员、剧务,在课余时间进行排演。

  (设计点评:这一设计可谓巧妙。教师重视发挥学生的潜能,有意识地将课外信息引入课内,又将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渠道。学生编写剧本的过程,也就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能有效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 表演入境,求活求趣
  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曾说:“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为训练语言,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根据小学儿童爱动好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的年龄特征,我利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表演前,教师组织学生对表演细节加以讨论,让学生细心揣摩并把握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甚至心理,以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特点。鼓励学生要大胆创新、大胆表演,看谁演得真实,演得感人。演完后,根据各组的表现,评出“最佳配合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导演”、“最佳演员”等,让学生在说与动的气氛中增强技能,品尝成功的愉悦。(设计点评:课本剧表演将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它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使他们对语文学习发生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此文发表于2002年第9期《小学教学设计》杂志上)
 
  《三顾茅庐》简要教学流程
佚名
  
  师板书《三顾茅庐》
  师:同学们,看来你们都认真预习过课文了,因为我看到很多同学的课本上写着“已经读课
  文三遍,×××”,“认真读课文五遍,×××”。
  OK,我来检查一下,已经读过课文三遍的同学请举手。继续,有信心把课文读得又对又通的请举手。(有部分学生没有举手)
  师:好,为了让缺乏自信的同学重新找回自信,为了让自信的同学更自信,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怎么读?请听蒋老师的“大声思维”——
  师:我要开始读了,我真的要开始读了……(笑声)
  师(读):刘备非常羡慕诸葛亮的才干,哦!不对,我把“仰慕”读成“羡慕”了,我要重新读一遍。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气喘吁吁的样子),哦!我读得太快了,中间应该有适当的停顿,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我是怎么努力把课文读通顺的,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那好,同学们各自大声地读吧!
  生:读课文。
  师:能读通了吗?好,全部免检通过。不过蒋教师还想请你们再读课文。这次是默读课文,默读好啊!默读能使人真正读懂课文,什么是读懂课文,就是读了之后,有话想说了,而且压也压不住了……希望同学们呆会儿有话想说。
  生:各自默读课文。
  师:有话想说了吗?
  生:……
  生:……
  生:……
  生说师点评。
  师:既然同学们都读懂了,那——下课,下课……为什么不下课,还想学,是吗?你们想怎么学?
  生:我们想根据课文表演。
  生:我们想在小组中学习。
  生:我们想跟平常一样来一次比赛。
  师:老师尊重你们的意愿,来一次比赛,而且比赛的内容也保管你们喜欢。下面我们来分组(分3组),第一组谁愿意当组长?你喜欢三国中哪一个人物?(刘备)为什么?说得有理有据,那你们就叫“刘备组”。依次确定“诸葛亮组”、“周瑜组”。
  师:那么,究竟比什么呢?请迅速默读《小组合作合作指南》。看完后,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举手示意。

  小组合作学习指南:
  ★每一个参赛大组在组长的指导下自动分成4个小组,每一个小组重点准备一项比赛内容。
  ★合作监督员蒋军晶巡视,如果发现有小组出现“组长包干”或者“主题不集中”的现象,立即黄牌警告,连续两次黄牌警告即取消参赛资格。
  ★尊重评委,希望不要过分计较“分数”。
  ★每位组长比赛前都要进行战前动员。

比赛内容一   以“讲故事”或“说书”的形式生动具体地为我们讲述“三顾茅庐”中的一次。 比赛内容二
(选择其中一
项参加比赛)   在2—3分钟时间内非常清楚明白地通过事例向大家介绍刘备确实有诚心(利用实物投影仪),解说完毕后再花一分钟的时间简单介绍小组成员对自己这个“解说”的帮助。   写出诸葛亮在得知刘备“三顾茅庐”请自己出山后的心理活动,汇报时响亮地读出来,并说说那些地方是小组成员提供的意见。 比赛内容三   演《三顾茅庐》其中的一个片段 比赛内容四
(个性天地)   例如:
  演讲:读了这篇课文,联系课外阅读,我还想说……
  歌唱:用熟悉的曲调的节奏和旋律,填写适合于课文内容的歌词,并歌唱。
  图画:为课文配图,或者用画这种形式描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读后感受。
  ……
  师:组长请注意,组长请注意,你一定要进行宏观调控,你要根据每一位队员的特长分头准备,你要使每一项比赛内容都有人准备。
  生准备,师随机指导。(时间要充足)。
  比赛正式开始。
  比赛程序:
  1、各组组长即兴进行战前总动员。
  2、第一项比赛内容。(注:可以要求裁判直接给分,也可以请自己小组的同学提出意见重新表演后给分)
  3、第二项比赛内容。(教师随机点评)
  4、第三项比赛内容。(结合课文师生点评,对重要的句子在学生表演后再随机强化读)
  5、第四项比赛内容。(鼓励为主)
  各组长总结本组表现。
  结分,强调比分是次要的,学习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师:同学们,事实上,诸葛亮在得知刘备“三顾茅庐”请自己出山后,确实很感动,写下了著名的《出师表》。请同学们读一读。
  出示《出师表》片段。
  你觉得这些句子中哪些是跟“三顾茅庐”有关系的?好,请同学们把这个片段背下来。
 
  语文立体教学设计——《三顾茅庐》
312046 浙江省绍兴县秋瑾小学 刘发建
  
  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课堂,就应坚持“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现代教学理念。立体的课堂结构,就为“学生展开个性化的阅读活动”创造了有效的时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理解《三顾茅庐》,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教学目标:
  1、感受刘备的省心诚意和诸葛亮的妙计试探。
  2、理解“大贤、怏怏、仰慕”等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直接板书“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二、导读
  1、一读——大声朗读。
  导读题:刘备那一点吸引了孔明?打动了孔明的心?
  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大声朗读课文,既给学生一个示范,又体现了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体现课堂也是教师学习的场所。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当然,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3、对学生的各种表述,教师不作点评,待学生充分表述个人的读后感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信息进行处理。
  4、虽然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的话语中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声音,看谁能够用一个词概括。(诚心诚意)培养学生现场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5、深入学习课文——默读。
  (1)诸葛亮作为当今大贤,人人都渴望得到这样的大贤。也就是说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肯定有不少的人诚心诚意的邀请过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一直都没有出山。这就说明,刘备的诚心诚意是与众不同的。那么,刘备的诚心到底有何不同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课件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同时出示两个服务性的导读题:
  刘备用了那些方法使诸葛亮相信自己是诚心诚意的?诸葛亮又是如何得知刘备的诚心诚意是可信的?
  教师设计的这两个问题,很有特色。引导学生学习的内容上具有交叉点,而学生在展开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其思维又是多向、多维的,只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才能立体的认识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及其特点。
  6、小组交流。
  经过刚才充分的默读思考,每个学生都会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此时的小组交流,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
  但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下几点:
  (1)发表自己的意见时,不要围绕某个小问题争论不休;
  (2)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学会从同学的嘴里获取信息。
  这是课堂立体结构的进一步拓展,也是由个体学习过渡到小集体学习,个体智慧在谋求集体智慧的主体发展。小组学习,可以达到求同的目的,但是,小组学习绝不是为求同而合作学习,而恰恰是利用他人的智慧和成果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和促进个体发展。
  7、全班交流。
  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后,这里的全班交流,不能停留在前面两个层次上,否则就不能获得个体有效的发展。这里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点拨学生不太到位的模糊认识。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
   (1)引导学生把自己表述的内容概括成一个词语,并在黑板上恰当的位置板书出来,做到说要到点;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原句,有感情的朗读好,做到读要到味。
  8、引导学生整理板书。
   集体的智慧汇聚在一起,加以整理,自然形成立体的认识结果。
   刘备的诚心:
    (1)轻叩柴门——真心;
    (2)巧妙利用天气——用心;
    (3)不达目的不罢休——恒心;
    (4)斥责张飞——齐心;
    (5)下拜谒见——尊心。
   诸葛亮的妙计:
    (1)利用书童作耳目——观察;
    (2)故意回避——试探;
    (3)聊天——面试。
   刘备懂得“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以自己的真心和诚心打动诸葛亮的心,诸葛亮也以自己的妙计考察了刘备的诚心。
  9、学了三顾茅庐,将来你作了老总,去招聘人才,或者你是当今大限,对你会有何帮助?
   跳出语文,联系学生生活,活学活用。真正实践了把语文学习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和发展之路上。
  三、结课出示教师的对联。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给学生以文学的熏陶,知道一种新的读后感的写作形式。

   刘备三顾茅庐喜得孔明如虎添翼创大业
   诸葛卧龙出山幸会明主大展宏图扬美名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之一
作者:魏塘三小 金 凤
  
  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第十一册最后一组教材的第二篇重点讲读课文。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揭题解题,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
   2、初读课文,以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理清文章脉络,知道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
   4、学习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解释“顾”、“茅庐”的意思。
   2、简介课文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谈谈你对刘备的初步印象。(小黑板出示)
   2、交流。
  (三)理清文章脉络。
     可以问: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可能说,我读懂了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再问:还有哪些同学也发现了这一点?谁来告诉大家哪三次?以自然而然地理清文章脉络。
  (四)学习一顾。
   1、指名读第一段,其余同学划出刘备言行的句子。
   2、交流。
   3、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再读读第一段。
   4、谈谈你对一顾中刘备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完成作业本1、2、3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理念:
   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探索自主探究的开放的课堂模式。
   2、以语言材料为载体,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乐学、善学。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三、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披文入情。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还深入地学习了“刘备一访诸葛亮”。
  2、你想进一步研究刘备吗?研究什么?(略)要研究刘备,还涉及到他的弟弟张飞,那么,我们怎么来研究这两个人物呢?让学生说,通过阅读,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来理解。
  (二)自主选择,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深入学习课文,完成填表。(把表格发给学生。)
  一顾 二顾 三顾 怎样一个人 刘备(言、行、神态)  问……又问…… 失望而回
      张飞(言、行、神态)  失望而回         (1)如果对张飞感兴趣,找出描写张飞的言行的句子填入表格。
  (2)如果对刘备感兴趣,找出描写刘备的言行、神态的句子填入表格。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巡回,了解学情。
  2、研读刘备、张飞的句子。(按学生回答的顺序讲)
  (1)研究刘备的同学交流。
  按学生交流的情况分别投影,重点落实字词,这些句子要具体讲,认真读,读出感情。随机板书:斥责张飞、下马步行、阶下恭候、赶紧谒见。
  学生另外找出的有关刘备的句子,让学生说说读读就可以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2)研究张飞的同学交流。
  用同样的方法投影出示,读读议议,可以看出张飞是个怎样的人?
  (3)文章主要是写刘备,但同时也把张飞写进去了,这是否多余?分小小组讨论。
  然后交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点拨,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随机板书:反衬
  (4)对比朗读,愿意朗读张飞的读出他的莽撞无礼,愿意朗读刘备的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三)课外延伸,激发兴趣。
  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尤其是这篇课文的有关章节,以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一、分辨文章的详略。
  二、出示一篇例文,让学生分辨详略,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四、总结全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之二
作者:语文教研组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多音字:“塞”。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通过朗读,对学生进行理解性诊断与矫治,使学生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体会刘备求才若渴的心情。朗读出刘备虔诚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基础性诊断
   1、板书课题,解题:“茅庐”即“草房子”;“顾”即“拜访”
   2、你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说说你搜集到的有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自主性学习诊断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中的生字,语句。
   2、检查,进行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认读生字。
    (2)认读词语。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朗读课文。
  三、精读感悟,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讨论,群体诊断与矫治。
    3、集体朗读。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看多媒体课件。注意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2、讨论:张飞鲁莽刘备对诸葛亮敬重
    3、读课文,同桌讨论,课文是怎样描写人物的。
    4、讨论:群体诊断与矫治
      张飞:嚷、捆
      刘备:第三次拜访,训斥张飞
    5、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群体诊断与矫治。
     环境烘托:
     a、看图,感受景色宜人,出示比喻句“那天的山冈……卧龙”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诸葛亮的性格及胸才大略。
     b、感情朗读。
     细节描写:
     a、从哪些词看出(诸葛亮是刘备访求的贤士)刘备对人才的尊重。虔诚。
       (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的走进、恭恭敬敬地等候、快步走进)
     b、看多媒体课件,进一步感受。
     c、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刘备听了……像……”把什么比作什么?好在哪里?
    3、有感情的朗读。
   (五)、学习第5自然段。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我得到……,就像……”把什么比作什么?好在哪里?
    3、有感情地朗读。
  四、指导复述课文,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师引述,学生接着往下说。
   2、同桌练说。
   3、指名复述。
  五、课外延伸,发展性诊断。
    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吗?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之三
作者:朱玉伟
  
                    第一课时

  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读通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3.按“三顾茅庐”的顺序绐课文分段。
  学会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刘备是个怎样的人。按“三顾茅庐”的顺序绐课文分段。
  1.揭题解题。(1)顾:拜访。(2)简介<三国志)(背景知识)。
  2.按要求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冈(gang) 谒(ye) 数九寒天(shu)
  (2)自学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三顾茅庐、大贤、仰慕、出山、辅佐、谒见。
  (3)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检查是否读通,随机正音o
  (2)注意“谒”与“蔼”、“快”与“快”的字形的区别o
  (3)指名说说对思考题的理解。(只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不要求学生回答完全正确。)
  4.按“三顾茅庐”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刘备第一次去见诸葛亮,诸葛亮出门去了,失望而归。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冒着风雪去见诸葛亮,而诸葛亮又不在家,只得快快而回。
  第三段(第3—6自然段)写刘备三访诸葛亮,耐心等候,终于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答应出山辅佐刘备,共图大业。
  5.作业:作业本上1、2、3题。

                    第二课时

  1.学习课文,进一步认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土的精神。
  2.比较三次去茅庐的异同,为分辨文章详略打下基础
  进一步认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土的精神
  1.听写词语。
  2.自由朗读课文,用“一”在课文中划出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相请的词句。
  (1)学生自读课文,划出有关词句。
  (2)小组讨论交流学习结果。
  (3)指名汇报,同学评议、补充。
  (4)教师小结。
  3.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刘备等人三次拜访诸葛亮的异同点,说说课文为什么这么写。
  同:刘备对待诸葛亮前后一致的谦恭态度。
  异:第二次增加了环境描写,借助环境描写的衬托,反映出
  刘备请诸葛亮决心大,心意诚。第三次写了“刘备静候”的细节,表现了刘备礼贤下士。
  4.三顾茅庐的结果怎样?用上“因为……所以……”,“不仅……还”等关联词说说诸葛亮为什么答应辅佐刘备。
  5.朗读课文。
  6.作业:作业本第4题。

                    第三课时

  1.分辨课文详略。
  2.认识课文把刘备和张飞对比的写法。
  3.缩写课文。
  分辨课文详略
  缩写课文。
  1.复习导人:“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主要是写谁的什么精神?那么课文为什么花厂较多的笔墨写张飞呢?
  2.读课文,划出描写张飞的句子,讨论从这些描写中你可以看出张飞是个怎样的人。
  3.分角色将写刘备的语句和写张飞的语句对应起来读一读,说说这样对应起来写有什么好处。(反衬出刘备的谦恭态度。)
  4.分辨文章的详略。
  (1)课文写了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比较一下篇幅,看看课文详写了哪——次,为什么要详写,第三段呢?(详略处理是为表
  现中心服务的。)
  5.作业。(两题中任选一题)
  (1)缩写课文,要求不改变原文的意思,字数在300字以内。
  (2)画连环画,并配上文字说明,书名叫(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之四
作者:悠悠
  
  设计理念: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依据“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抓手,打破历史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将其设计成先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进行全身心的感受,让学生的个性在生动活泼、自由开放的学习中飞扬。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仰慕、谒见”等词语的意思,简要复述课文。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初步学习根据范例合作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时安排:
   三课时完成教学,每课时的重点分别为读、编、演。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诚意”,质疑导读
   1、课题质疑,初知大意
     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可能提问:谁三顾谁的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样?)
     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而后用一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说得完整、连贯、有条理。
     “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常指什么意思呢?(明确:泛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由此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
   2、重点质疑,读中感悟
    (1)自由朗读全文,用符号在文中画出表现刘备“诚意”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些词句。
    (2)围绕“诚意”,品读明意。哪些词句体现出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呢?把你的学习成果与同学交流一下。(学生思考后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指导)
      △可从刘备的语言方面来探究:如称孔明为“大贤”,自称“谒见”等,反映出刘备态度谦恭,很有诚意。教学时重点抓好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所得读好刘备的话。
      △可从刘备的行动方面来探究:“叫人立即备马”“下马步行”“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赶紧下拜”等词句着重表现了刘备的“诚意”。
      △可从环境描写方面加以探究:“数九寒天”“冒雪”等词体现出刘备决心大,心意诚。
      △可从张飞的态度方面加以探究:张飞的鲁莽反衬出刘备的谦恭与诚意。
  教师小结:理解人物形象,不仅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入手分析,还可以从环境描写、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等方面来理解。
  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读读议议,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真正做到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
  3、赏读复述,内化语言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再次感受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
   (2)复述课文。教师问:如果有人要你讲“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可以怎么讲?(引导学生讨论,教师不作评论。)今天我们学习抓重点词复述故事,你认为应该重点抓住文中的哪几个词来讲?讨论后,请学生用上“仰慕、急切询问、冒着风雪、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三顾茅庐、辅佐”等词语,简要复述。
  4、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篇课文,你对刘备和诸葛亮有哪些了解?从这篇课文中,你看出刘备是怎样一个人呢?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其人其事,课外可以阅读《三国演义》一书,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并记下你的新发现。
   (设计点评:教师运用开放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不仅避免了烦琐的情节分析,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二、编写剧本,重组信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文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因此,适于将课文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1、学习范例,了解写法
    教师把自己事先根据课文编写的课本剧(如《草船借箭》)发给每一位学生,引导学
    生研究学习,初步了解剧本的基本写法。教师可从场景的设计、语言的形式(独白、对白、话外音)、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方面加以指导。
  2、分工合作,编写剧本
    以大组为单位,以课文为素材,根据课堂探究所得,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编写课本剧。教师先扶后放,先指导编写“一顾”,而后举一反三,重点指导编写“三顾”。可以将《三国演义》中“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一回的有关内容编入剧本,也可以进行大胆合理的想像创作。写完后师生讨论评议,修改剧本。而后布置各组成员的课外任务:①选择合适的音乐配乐,如马蹄声、风雪声、敲门声、过渡音乐等;②配上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③给演员设计并准备服装;④设计准备道具。各组安排好导演、演员、剧务,在课余时间进行排演。
    (设计点评:这一设计可谓巧妙。教师重视发挥学生的潜能,有意识地将课外信息引入课内,又将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渠道。学生编写剧本的过程,也就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能有效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表演入境,求活求趣
    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曾说:“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为训练语言,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根据小学儿童爱动好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的年龄特征,我利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
    表演前,教师组织学生对表演细节加以讨论,让学生细心揣摩并把握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甚至心理,以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特点。鼓励学生要大胆创新、大胆表演,看谁演得真实,演得感人。演完后,根据各组的表现,评出“最佳配合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导演”、“最佳演员”等,让学生在说与动的气氛中增强技能,品尝成功的愉悦。
    (设计点评:课本剧表演将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它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使他们对语文学习发生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此文发表于2002年第9期《小学教学设计》杂志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