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四年级 > 浙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气象学家竺可桢

《气象学家竺可桢》教学设计之一
佚名
  
  一、教学目标:
   1、感受竺可桢把全部心血都用在科学研究上的精神。
   2、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理解“支撑”等9个词语的意思;初步学会用“只有……才……”等写句子。
   3、能根据提供的情节复述课文第一、二段。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简介竺可桢生平
  二、初读课文
   1、学生通读课文,遇到带拼音的生字,多拼读几遍
   2、指名朗读全文
   3、竺可桢是一位怎样的科学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不要求说得很完整)
  三、学习词语、生字
   1、比较形近字:篇——骗——偏——扁。注意“融”的左下部分
   2、理解“与世长辞、山桃始花”等词语的意思。
  四、指导分段
   1、课文介绍了竺可桢哪些事例?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
   2、自由讨论分段,说说分段的理由。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朗读第一段,思考:竺可桢在去世的前一天还在干什么?划出写竺可桢动作、神态的词语。
   2、讨论交流,指导感情朗读。
   3、自由朗读第二段,思考:竺可桢是怎样观察大自然的变化,记录大自然的笔记的?
   4、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平时,重病
   5、指导朗读“竺可桢就像一位在大自然……每一个变化。”
   6、指导理解第四自然段。
     “北海冰融、山桃始花……”是什么意思?六月、七月……其他的日子里,竺可桢可能会记些什么内容呢?
  六、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请学生读课文
   2、说说课文怎样分段
   3、每一段各讲了什么?
  二、学习第三、四段
  (一)学习第三段
   1、默读课文,概括这一段内容。
   2、指导朗读第六自然段。
     研究句群:“他从街道旁……看到第一只南来的燕子……”
    ※自由读读句子,发现这一组句子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要写“第一片、第一声、第一只”呢?
    ※作者写了树上的绿叶,水中的蛙鸣,空中的燕子,竺可桢还可能观察到什么?(请学生仿说句子)
    ※学生读句子,试背句群。
  (二)学习第四段
   1、读课文第四段,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
   2、理解“几十年如一日、精心、凝聚”等词语的意思
   3、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的内容
  三、总结全文
   1、文中哪些地方看出竺可桢把全部心血都用在气象科学的研究上?
   2、你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
   1、学生自由朗读
   2、点名读,你觉得读得最好的一部分来读
   3、其他学生评议
   4、教师提供一些情节,指导学生复述课文第一、二段
   5、指导背诵竺可桢步行上班观察大自然变化的句子。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中的作业,有困难的可以举手提问。
 
  《气象学家竺可桢》教学设计之二
戎立平 邱隘镇中心小学
  
  设计理念
   以竺可桢的“日记”贯穿整个教学,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从“日记”反映竺可桢的工作生活,反映竺可桢的人格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理解“支撑”等9个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与“日记”有关的重点句段;
   3、深读课文,学生在探究、交流的的过程中感受竺可桢把全部心血都用在科学研究上的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谈话
   现在是什么季节?你从那些自然现象中发现的?
   刚才大家谈到了植物的开花、结果,时令水果、蔬菜的上市,这些现象称之为物候,在大自然中,这些生命活动的变化和季节变化有密切的关系,研究这种关系的科学,就叫做“物候学”。我国物候研究的开创者就是竺可桢
  教学过程

  一、人物简介(课件出示,照片、文字)
    竺可桢
    (1890—1974)
    竺可桢(1890—1974),浙江绍兴人。我国杰出的气象、地理学家,教育家。曾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是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也是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对我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二、初读课文
    要求:
    1、读课文两边,第一遍朗读,把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读第二遍后思考:课文写了关于竺可桢的哪些事?
  三、研读日记
   1、课件出示:
     1974年2月6日,气温最高零下1℃,最低零下7℃,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
   2、指名读。
     同学们,这是一段普通的文字吗?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3、指导读(感情深沉,速度缓慢)
   4、同学们,像这样的日记,课文中还有吗?请大家快速找出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
     “3月12日,北海冰融。”
     “3月29日,山桃始花。”
     “4月4日,杏树始花。”
     “4月15日,紫丁香始见。”
     “5月1日,柳絮飞。”
      …………
   5、这儿为什么要用上两个省略号?(相机介绍省略号使用知识:十二个点,表示段落的省略;六个点,表示句子中的省略;三个点,一般用在数学公式中)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解释一下吗?(课件出示)
     从1936年到1974年的38年中,他的四十多本日记和笔记本加在一起有近千万字!
   6、同学们,竺可桢从191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时开始,就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天气和大自然的变化是他每天必须记录的内容。由于战争的原因,只保存了从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逝世的前一天)的日记,共计38年,这期间没有一天的空白,请你们计算一下,竺可桢平均每天要记多少字的日记?
    教师让学生进行了简单的计算:10000000÷38÷365≈720(平均每天约720字,相当于学生两篇作文的字数)。
    在这期间,竺可桢还要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课件:竺可桢的主要论著)
    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
  四、情感体验  
   1、同学们,当四十多本日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当我们一页一页地翻阅竺可帧的日记时,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大自然的变化吗?从气象学家竺可帧的日记中,我们还能看到什么?
   2、交流,要求从课文的语句中找出“依据”。
    (1)常年如此,从不间断。只有在他病得不能起床时,才根据天气预报作记录。(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日记是他生命的一部分。还看到了他坚持不懈的精神。 )
    (2)竺可桢就像一位在大自然中巡逻的哨兵,时刻都在细心地观察着大自然的每一个变化。他的笔记本,是一本大自然的日记。(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是大自然的保护神。)
    (3)本来他可以坐汽车去上班,可是坐汽车不能仔细地观察大自然。于是,他就步行去上班,一边走一边细心地观察。(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把全部的心血都用在了研究工作上。)
    (4)他从街道两旁许许多多大树上发现第一片绿叶,在喧闹嘈杂声中辨别出第一声蛙鸣,在车水马龙的街上看到第一只南来的燕子……(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他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末尾的省略号表示什么?在夏天、在秋天、在冬天,竺可桢还观察到什么?(提示夏天可以发现荷花开放,看到蝙蝠翻飞,听到蝉鸣)请你仿照这段话,选择一个季节,也写一段带有省略号的话。
    (5)竺可桢几十年如一日精心观测,积累了许多重要数据,每一个数据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科学的治学态度。他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3、同学们,气象学家竺可桢留下的日记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分别在1984年,1990年相继出版了他的日记,书名就是《竺可桢日记》,这在我国的科学家中是第一次。
   4、同学们,竺可桢为发展气象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我们将永远怀念这位把全部心血都用在科学研究上的人民科学家。(课件出示竺可桢的塑像)请你在塑像的基石上写上一段碑文好吗?
 
  《气象学家竺可桢》教学设计之三
作者:林彬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初步学会用“只有……才……”“可是”写句子。
   2.能根据提供的情节复述第一、二段课文。
   3.感受竺可桢为科学事业呕心沥血、一丝不苟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读懂文中的四个事例,感受竺可桢为科学事业一丝不苟、呕心沥血的精神。能按提供的情节复述第一、二段。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理解部分词语意思。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3.初步感受竺可桢对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简介生平。
  (1)我们已学过的课文中有哪些是介绍科学家的?
  (2)简介竺可桢生平。(见“背景知识”)
  2.听录音,感知大意。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写厂竺可桢的哪几件事?
  (2)交流讨论。
  3.自读课文,自学字词。(结合完成(作业本)第1题。)
  (1)自由读文,划出生字词。
  (2)自学字词。
  (3)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4.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词,说说易读错、写错的字。(篇一遍辨—辩)
  (2)说说词语意思。(“哆哆嗦嗦”、“与世长辞”、“从不间断”、“车水马龙”)
  (3)提出疑问,讨论解决其中一部分。与课文后续学习有联系的可存疑。
  5.自由读课文。指名分自然段读文。评议是否读通。
  6.作业:(1)(作业本)第2、3、4题。
  (2)朗读课文。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给课文分段,读懂第一、二段。
   2.能根据提示复述第一、二段。
   3.进一步感受竺可桢为科学事业奋斗终身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导人,听写词语。
  2.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介绍了竺可侦哪些事例?分别在文中哪些自然段?
  (2)分段,说明理由?
  3.学习第一段。
  (1)默读,思考:竺可桢在去世前一天还在于什么?是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划出描写竺可桢动作、神态的词。)
  (2)交流讨论,感情朗读。
  指名回答问题:说说哪些地方使人感动?为什么?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4.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文,思考:竺可桢是怎样记气温,怎样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怎样记大自然的笔记?
  (1)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词句。
  平时:总是每天常年从不间断
  重病:只有……才……
  时刻:细心地观察近千万字。
  (3)有感情地朗读。
  (4)说说段意。
  5.指导复述。
  (1)投影出示第一、二段情节。根据提示,自己试复述。
  (2)指名复述,集体评议。
  (3)同桌互说,评议。
  6.作业:
  (1)(作业本)第5题中“只有……才……”造句。
  (2)朗读课文。

                  第3课时
  (一)教学日栋
   1.读懂第三、四段,知道“物候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2.背诵重点句子。
   3.感受竺可桢呕心沥血研究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指名复述第一段。
  (2)指名复述第二段。
  (3)说说使你感动的地方。
  2.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找出文中能概括这一段(第5、6自然段)内容的一句话。
  (2)朗读这一句话,理解“深知”,“这门科学”指什么?它重要在什么地方?
  (3)指名朗读第5自然段,找出重点句,读一读。文中举了个什么例子来说明“物候学”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
  (4)自由读第6自然段,段中哪些句子具体说明竺可桢“把全部的心血都用在研究工作上”?这些句子中哪些词突出了竺可桢观察大自然的细心?
  (5)朗读、背诵这几句话。
  (6)说说第三段段意。
  3.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说说这一段写什么?
  (2)竺可桢的论文是怎样写出来的?读句理解:“几十年如一日”、“精心”、“观测”、“凝聚”等词。
  (3)有感情地朗读。
  4.总结:
  (1)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竺可桢把全部心血都用在气象科学的研究上?
  (2)你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5.作业:
  (1)(作业本)第5(1)、6题。
  (2)(作业本)第7题。
 
  《气象学家竺可桢》教学设计之四
佚名
  
  教学目标:
   1、感受竺可桢把全部心血都用在科学研究上的精神。
   2、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理解“支撑”等9个词语的意思;初步学会用“只有……才……”“可是”写句子。
   3、能根据提供的情节复述课文第一、二段。
  重点难点:
   能根据提供的情节复述课文第一、二段

                 第一课时

  (通读全文,初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一、谈话揭题,导入新课:
    由《一定要争气》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引入本课,出示课题:气象学家竺可桢。
    读准“竺、桢”,理解“气象学家”。(研究天气的科学家)简介竺可桢生平。
  二、初读课文:
   1、通读课文,遇到带拼音的生字,多拼读几遍。
   2、指名朗读课文。
   3、竺可桢是一位怎样的科学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不要求说得很完整。)
  三、学习生字新词。
   (1)形近字:篇——骗——偏——扁。注意:融、誉的字形
   (2)理解“与世长辞、山桃始花、车水马龙”等词语。理解词语时要求学生先读句子,再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
  四、指导分段:
   1、课文介绍了竺可桢哪些事例?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
   2、自由讨论分段,说说分段理由。
     第1段(第1、2自然段):写竺可桢在病床上支撑着收听和记录天气预报,第二天就与世长辞了。
     第2段(第3-5自然段):写竺可桢每天清晨做完早操就记下气温,时刻都在观察大自然的每个变化,并认真地记笔记。
     第3段(第6、7自然段)
     第4段(第8自然段)
  五:学习第1段:
   1、自由读第一段,用“四素句”概括这一自然段。(1974年2月6日清晨,竺可桢坐在床头收听和记录天气预报。)
    a)课文是怎样写他收听和记录的呢?抓住重点词语,为复述作准备。(“支撑、哆哆嗦嗦”说明身体差;“老花眼镜”说明年纪大。)
    b)指导感情朗读。
   2、学习第2段:
    a)自由读课文,思考:竺可桢是怎样观察大自然的变化,记录大自然的笔记?
    b)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词语:
     平时:总是每天常年如此从不间断
     重病:只有……才……(理解这个关联词的用法)
     时间:38年
    c)重点指导句子朗读:竺可桢就像一位在大自然中……观察着大自然的每一个变化。
    d)指导理解第4自然段:“北海冰融、山桃始花……”是什么意思?
    e)五行写日记本的话,本可以连起来写,现在课文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分行写清楚,使我们仿佛在一页页地翻看竺可桢的日记本。)六月、七月……其他的日子里竺可桢可能会记些什么呢?
  3、复述第1、2段:
   a)回顾单元学习提示复述方法。
   b)抓住重点词语练习复述。
  4、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课文第3、4段,背诵竺可桢步行上班观察大自然的几个句子,感情朗读课文。)

  一、复习检查:
   1、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第1、2段。
  二、学习第3段:
   1、默读课文,概括这段内容。(竺可桢研究的物候学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为了仔细观察大自然,他上班不坐车,坚持步行上班。)
   2、重点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研究句群:“他从街道两旁许许多多大树上发现第一片绿叶,在喧闹嘈杂声中辨别出第一声蛙鸣,在车水马龙的街上看到第一只南来的燕子……
    (1)由读读句子,发现这一组句子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要写“第一片、第一声、第一只”呢?
    (3)作者写了树上的绿叶、水中的蛙鸣、空中的燕子,竺可桢还可能观察到什么?(仿说句子)
    (4)读句子,试背。
  三:学习第4段:
   1、读文,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竺可桢写出了论文《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受到了国内外科学界的称赞。)
   2、理解“几十年如一日、精心、凝聚”等词语。
  四、总结全文。
   1、文中哪些地方看出竺可桢把全部心血都用在气象科学的研究上?(注意回顾全文来思考:A、每天记录,常年如此,从不间断。B、38年记录近千万字的大自然日记C、为了仔细观察大自然,每天步行上班。D、几十年如一日精心观察,积累数据,查阅文献,写出论文。E、躺在病床上记录天气预报。)
   2、你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五、作业
 
  《气象学家竺可桢》教学设计之五
海盐实验小学 朱勤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中的6个生字,理解课文中的“支撑、与世长辞、山桃始花、车水马龙”等词语。

   2、深读课文,学生在探究、交流的的过程中感受竺可桢把全部心血都用在科学研究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深读课文,学生在探究、交流的的过程中感受竺可桢把全部心血都用在科学研究上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还没想好)同学们,你知道有关气象方面的谚语吗?(蜻蜓低飞……蚂蚁搬家……

    是呀,这是大自然的生物给我们人类的一些天气预示,而我们也根据这在进行着每天一次的天气预报---课件出示天气预报图

    天气预报不但有当天的、明天的,还有在今后一段较长时间内,天气预报对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民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些我们都要感谢辛苦工作的气象研究员。说到着,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位著名的气象学家、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他就是---

    我国著名的(生齐读课题):气象学家竺可桢.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浙江人的自豪。因为(人物简介:课件出示,照片、文字)

    竺可桢(1890—1974),浙江绍兴人。我国杰出的气象、地理学家,教育家。曾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是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

  2、出示课题:气象学家竺可桢

  3、让我们再自豪地读读这个名字吧:生再读题。

  二、初读课文

  1、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竺可桢爷爷,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生自读课文)

  2、刚刚看到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一些词语一定难不倒大家

    (出示词语——自由读一读——小老师带读——齐读)

  三、研读课文。

  1、师:同学们都很会学习,才一会儿工夫就学会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那你能一下子找到竺可桢爷爷的最后一则日记吗?

    出示日记:

    (1974年2月6日),气温最高零下1℃,最低零下7℃,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

  2、指名读。

    师:同学们,这是一段普通的文字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从哪些词句里看出来?)

    出示:这是老人留下的最后一篇气象记录。第二天,他就与世长辞了。这位老人就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

  3、师:从这一段中你读懂了什么?(穿插理解“与世长辞”)

  4、师:是啊,这是竺可桢爷爷留下的最后一篇日记,谁想读读?(指名读——追问为什么这样读——再指名读——竺可桢爷爷把自己全部的心血都用在了气象学的工作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5、那就让我们再读读这则日记吧!(读)同学们,像这样的日记,课文中还有吗?

    课件出示:

    “3月12日,北海冰融。”

    “3月29日,山桃始花。”

    “4月4日,杏树始花。”

    “4月15日,紫丁香始见。”

    “5月1日,柳絮飞。”

    …………

  6、同学们,从这几则日记中你能读懂什么呢?

    (引出日记的多)----连用两个省略号

  7、你还能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竺可桢爷爷写的日记有很多呢?

    从1936年到1974年的38年中,他记了四十多本日记和笔记,共有近千万字!

    1)说说从哪里看出了日记的多。(预设:38年,40多本)

      (出示40本书)同学们,看,这四十多本书就像竺可桢爷爷的四十多本日记呈现在我们面前(读)。

    2)你们读得真棒,我听出了你们深深的赞美之情,为什么这么读呢?(或者:从这句话中除了日记的多,你还能读懂什么呢?)(不知道哪种好?)

     预设:坚持不懈,38年如一日的等等。(师根据汇报板书)

    你还能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竺可桢爷爷写的日记有很多呢?

    (常年如此,从不间断……)读第3自然段

    小结:同学们,竺可桢从191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时开始,就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天气和大自然的变化是他每天必须记录的内容。由于战争的原因,只保存了从1936年1月1日到1974年2月6日(逝世的前一天)的日记,共计38年又37天,这期间没有一天的空白,而且,日记上的每一个字都是一笔不苟,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再来读读他的日记——课件出示:

    “3月12日,北海冰融。”

    “3月29日,山桃始花。”

    “4月4日,杏树始花。”

    “4月15日,紫丁香始见。”

    “5月1日,柳絮飞。”

    …………

    你除了发现竺可桢爷爷坚持记的日记多之外,还发现了什么?(如学生回答不出,点拨:刚刚说每天如此,从不间断,每天记日记,那从日记的时间中你又有什么疑问?或又读懂了什么?

   A(我读懂了杏花是在冰海消融是在3月12日……

    (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读了以后,你会有更多的发现。出示:

    竺可桢自1950年至1974年逝世前对北海冰融的日期进行过观测,这24年的平均日期是3月12日,其中最早年为2月24日,最晚年为3月29日,也就是说北海的冰融日期最早年与最晚年相差33天。

    从这段资料中你读懂了什么?(为了这一则日记,竺可桢爷爷可能要花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去观察,不知包含着竺可桢多少心血。)

    是呀,(竺可桢爷爷可能要花很多的时间去观察,花了不知多少的心血,最终才写下了“3月12日,北海冰融。”这样的一则日记。))

   B 再读日记,你又读懂了什么?

    我读懂了4月4日杏花开始开的……理解“始”

    我读懂了……

   C 我读懂了竺可桢爷爷无时无刻都在观察着大自然的变化。)

    所以,作者称赞竺可桢爷爷是——,说他的笔记本是——,(出示句子):

    竺可桢就像一位在大自然中巡逻的哨兵,时刻都在细心地观察着大自然的每一个变化。他的笔记本,是一本大自然的日记。

    读

    为什么说竺可桢就像一位在大自然中巡逻的哨兵?(时刻细心观察,大自然中的任何一点动静都逃不过他的法眼。)

    从“巡逻”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哨兵的任务仅仅是巡逻吗?竺可桢还是一位大自然的保护者。再读

    同学们,当我们一页一页地翻阅竺可帧的日记时,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天气吗?仅仅是大自然的变化吗?(不是)我们再读读他的日记——
    从气象学家竺可帧的日记中,我们还仿佛看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完成练习:
    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
  2、交流,
   如:
    (1)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坚持不懈的精神。
    (2)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
    (3)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科学的治学态度。
    (4)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5)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把全部的心血都用在了研究工作上。
      ……

   再读

   竺可桢就像一位在大自然中巡逻的哨兵,时刻都在细心地观察着大自然的每一个变化。他的笔记本,是一本大自然的日记。

   那么竺可桢爷爷是如何做大自然中巡逻的哨兵,时刻观察大自然的变化的?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作业(机动)
 
  《气象学家竺可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奉化锦溪小学 童优佩
  
  一、教学目标:

   1、感受竺可桢把全部心血都用在科学研究上的精神。

   2、学会本课6个生字,读准“旋”等多音字,能理解“支撑”等9个词语的意思。

   3、感受竺可桢坚持不懈的精神、治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二、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人物简介

  师配乐述说:1974年2月6日清晨,一位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已经84岁高龄了,他支撑着身子坐起来,拧开收音机的旋钮,收听天气预报。他戴上老花眼镜,哆哆嗦嗦地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一行小字:

  气温最高零下1℃,最低零下7℃,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

  (顺势出示日记)

  这是老人留下的最后一篇气象记录,第二天,他就与世长辞了,这位老人就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板书:气象学家竺可桢)齐读课题

  你对竺可桢有所了解吗?这里有他的简介,请你读一读

  简介竺可桢生平:

  竺可桢(1890—1974),浙江绍兴人,我国杰出的气象、地理学家,教育家。曾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是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

  二、初读课文: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竺可桢的世界,去感受他的生活。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读读课文,把文章读通顺,碰到难读的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

  第一组 旋钮 播种 物候学

      哆哆嗦嗦 与世长辞 从不间断

      (读准多音字旋、种、间)(哆哆嗦嗦读轻声)

  第二组 精心观测 赢得荣誉 积累数据

      查阅文献 声音嘈杂 关系密切

      读读,说说有什么发现(是可以互相搭配起来的“黄金搭档”)

  三、由情入境,读懂日记

    (由临终绝笔引申到平时日记)

  1、竺可桢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书。请快速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来。指名读,再出示:

    气温最高零下1℃,最低零下7℃,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

  作为一则日记,还少了什么?日期

                1974年2月6日

    气温最高零下1℃,最低零下7℃,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


  (1)指名读

  2、师:写完这篇日记的第二天,他老人家就与世长辞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竺可桢的日记,凝聚着他毕生的心血。像这样的日记,课文中还有吗?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3-5小节,用笔划出来。课件出示:

  “3月12日,北海冰融。”

  “3月29日,山桃始花。”

  “4月4日,杏树始花。”

  “4月15日,紫丁香始见。”

  “5月1日,柳絮飞。”

  …………

  (1)指名读。读准音,紫丁香始见xian(紫丁香刚刚开花,刚刚出现)

  (2)这几则日记是从竺可桢平时的日记中选出来的,读了这几则日记,你发现了什么?

  A从三个“始”字,感受竺可桢像大自然中巡逻的哨兵”

  1、“山桃始花”,所谓山寺桃花始盛开,就是山里的桃树开始开花。杏树始花,紫丁香始见,我们平时写春天来了,一般都写桃花开了就好了,这里为什么要写始开,他又怎么才能知道刚刚开呢?(难道是竺可桢的运气特别好吗?第一朵桃花、第一朵杏花、乃至紫丁香第一朵,都在他去的时候恰好开放?显然不是的,是因为他经常去观赏,终于有一天发现开了,一个“始”字也许是他已经细心观察了很久的成果,可是他观察的可不仅仅是桃花呀!4月4日,杏树始花。4月15日,紫丁香始见。)

  2、他是一个细心观察自然的人,所以文中说他像时常在“大自然中巡逻的哨兵”,又似“勤务兵”在侦察。从“巡逻”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哨兵的任务仅仅是巡逻吗?(观测天气情况,研究气象是竺可桢生活的重心,在浙江大学当校长期间,学生们都知道,竺校长随身总带着四件宝:照相机、高度表、温度计和罗盘,还有那记录用的笔记本当然不可缺少。)

  3、假如你就是竺可桢你会如何去巡逻呢?联系课文内容,适当发挥想象(下雨天撑着雨伞、酷暑难当时、大雪纷飞时……)

  小节:不管刮风还是下雨、不管出差还是生病竺可桢从来都不放弃自己的工作,观察自然是他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他是:常年如此,从不间断

  4、常年如此,从不间断,竺可桢只有在病得不能起床时,才根据天气预报做记录,因此才有了开头那感人肺腑的一幕,因此才有了特别珍贵的日记,同学们,这,不是一段普通的文字;每一个字都凝聚着气象学家竺可桢的心血!。

  5、(返回1-2小节)自读,说说有哪些地方让你觉得感动?

  这里的“支撑、哆哆嗦嗦”等词可以看出老人已经到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但他还是没有忘记做他以前每天都在做的事情——记录天气预报,对他来说活着一天,日记就是生活中比不可少的一件事,可见他对自己的事业的热爱和执着。(生命不止,奋斗不息)你能通过朗读把这份感动带给大家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适当小节)1974年2月6日,特殊的日子,临终前一天,已经84岁高龄的竺可桢,在病入膏肓之际,奄奄一息之时,还在做着他一生挚爱的气象工作,真是让人肃然起敬!

  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因此他的生活总是围绕着气象,与其说气象是他的工作,不如说气象更是他的生命,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息,他念念不忘的还是气象工作。这病床前感人的一幕也浓缩了竺可桢孜孜不倦的一生,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1——2小节。朗读前先提示(感情深沉,速度缓慢)

  小结:记录气温是一件很普通、很平凡的事情,但要“常年如此,从不间断”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感动我们的,是一种毅力,一种韧劲,你从省略号中又可以读懂什么?

  b省略号

  说明数量多,时间长

  两个省略号划进去了吗?这儿为什么要用上两个省略号?

  如果让你来继续这省略号的内容,你会写些什么?

  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解释一下吗?(课件出示)

  从1936年到1974年的38年中,他的四十多本日记和笔记本加在一起有近千万字!

  (1)指名读。

  (2)写了多少时间,计算,38年,38×365=13890天

  我们可以来进行一下计算:10000000÷38÷365≈720(平均每天约720字)。有时候,为了精确地写下一个“始”字,他要整整观察好几天,38年来他从不间断。情你再读读这句话,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3)其实,竺可桢真正开始每天写日记的历史有整整57年。天气和大自然的变化是他每天必须记录的内容。后来38年写的被完整地保留下来,日记上的每一个字都是一笔不苟,用蝇头小楷写得工工整整,端端正正,令人叹为观止!

  (4)齐读第5小节。有人说把这些日记本叠起来,足足有三层楼那么高!想像一下,当四十多本日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当我们一页一页地翻阅竺可帧的日记时,我们不禁要问,这些日记是怎么来的呢?这是怎样的一位科学家的手迹啊?(5)看着这端端正正的近千万字,捧着这沉甸甸的手迹,我想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从他的日记中读出了什么?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天气吗?

  师小结: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看到了他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看到了他坚持不懈的精神,还看到了他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我还看到了他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看到了他把全部的心血都用在了研究工作上,看到了他为科学终身奋斗的信念。让我们带着对他的崇敬之情来朗读3-5小节

  (由平时日记引申到日常生活)

  四、日记情怀总难舍

  在竺可桢的日记里,春、夏、秋、冬,四季皆有;动物植物,万物俱备。

  1、竺可桢的日记与众不同,他的笔记本,是一本大自然的日记。也许你会觉得这样的日记没有什么感情色彩,其实在竺可桢眼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因此他从不放过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第七小节指名读(步行上班,仔细观察)他有什么特别的收获吗?在文中划出来。

  他从街道两旁许许多多大树上发现第一片绿叶,在喧闹嘈杂声中辨别出第一声蛙鸣,在车水马龙的街上看到第一只南来的燕子……

  第一片绿叶、第一声蛙鸣、第一只南来的燕子……为什么都要写第一呢?“许许多多、喧闹嘈杂、车水马龙”说明了什么?(别人在街道上匆匆而过,而长期观察锻炼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在春天的各种虫鸣声中,他辨别出了第一声蛙叫,在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街上,他看到了第一只翩然飞过的燕子。

  看课文插图:图中的竺可桢戴着眼睛、拄着拐杖、站在树下深深地思索着,……

  这是哪个季节,作者写了树上的绿叶、水中的蛙鸣、空中的燕子,还会观察到什么?作者十分注意用词“发现、辨别、看到”好在哪里?读读、背背

  在夏天来临时竺可桢会观察到哪些独特的自然现象呢?在夏天、秋天、在冬天分别会有哪些独特的自然现象,竺可桢会观察到什么?

  请你仿照这段话,选择一个季节,写写省略号中可能包含的内容。

  夏天到来之际,----------------------------------------------

  秋天来临之时,-----------------------------------------------

  冬天……

  小结:他几十年如一日精心观测一年四季,从没有终止,同学们,竺可桢的日记,不是普通的日记;竺可桢的日记,凝聚着他毕生的心血!

  总结:竺可桢的日记我们永远也看不完!

  1974年2月7日竺可桢永远离开了我们,他留下了遗著《竺可桢文集》和《竺可桢日记》;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留下了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更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人格。让我们怀着对他无比的敬意齐读第七小节

  竺可桢研究的物候学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板书:
           24 气象学家竺可桢

          四十多本近  千万字  生 奋

          常年如此,从不间断   命 斗

          步行上班,仔细观察   不 不

                      止 息
 
  《气象学家竺可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湖师附小 孟丽执教 轧村小学 吴晓丽整理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理解和运用“贡献”、“荣誉”“巡逻”“凝聚”“一篇”“与世长辞”等9个词语的意思。
   2、感受竺可桢把全部心血用在研究气象学上的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治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3、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段,培养学生探究、交流的能力。

                     第一课时
  一、以故事导入
   1、师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
   2、听《水滴石穿》的故事
   3、师问:这故事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生自由谈(知道了水滴能石穿、懂得了一个道理等)
   4、师说:你们知道吗?故事中的小主人公呀就是竺可桢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竺可桢。
   5、板书课题,并提醒他是一位气象学家和“竺”“桢”这两个字的含义和透着的品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难懂,难读的字词要多读几遍(教师巡视)
   2、学习生词
     贡献 荣誉 巡逻 凝聚 一篇 与世长辞
    ①认读生字(学生领读)
    ②运用上面一个或几个词语讲讲竺可桢(教师评价,以鼓励性为主)
   3、课外拓展——简介竺可桢(竺可桢不仅是一位气象学家还是一位植物学家等)
    ①师问:读了这段资料,你感受到了什么?(生答:竺可桢非常了不起)
     (学生通过诵读文章、字词的操练和对竺可桢一些课外的了解,整体上把握了竺可桢是一位怎样的人,有助于进一步深入课文,研究重点句)
  三、默读课文,深究句子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为什么这么了不起的句子,用笔划一划或写在纸上
   2、反馈交流,深究句子
    (1)“1974年2月6日凌晨,******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
      ①讨论交流,谈感受,理解重点词语“支撑”“哆哆嗦嗦”
      ②指导感情朗读(个别读、齐读)谈感受(生答:敬业)
    (2)“平时,他总是*******常年如此,从不间断”
      ①个别讨论交流,谈感受生答:坚持不懈)
      ②自由读该句子,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理解重点词语“常年如此”“从不间断”教师随即正音“间”
      ③师问:他常年怎样呢?从文中找(生找句子,品读句子)
      ④指导感情朗读(齐读)谈感受
    (3)“竺可桢就象一位大自然的哨兵,******共有近千万字!”
      ①讨论交流,就句中重点词语谈感受(生抓住“38年”“四十多本”“近千万字”)
      ②师说:“他的近千万字可是蝇头小字啊!”展示资料蝇头小字
       师问:学到这,你心情怎样?(生答:很佩服他)
      ③自由读该句,哪个词又引起了你的注意?
      ④理解词语“时刻”“每一个变化“他什么时候在观察?从文中找句子
       “3月12日,北海冰融。”
       “3月29日,山桃始花。”
       “4月4日,杏树始花。”
       “4月15日,紫丁香始见。”
       “5月1日,柳絮飞。”
        …………
       ※随即理解“始”就此谈感受
       ※这儿为什么要用上两个省略号?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解释一下吗?(生答:从1936年到1974年的38年中,他的四十多本日记和笔记本加在一起有近千万字!)
      ⑤指导感情朗读(指名读、齐读),谈感受
  四、小结
    以《水滴石穿》呼应开头,升华主题,感受精神,提出希望。

  板书:

            气象学家竺可桢
             敬业时刻
       水滴石穿  常年如此  从不间断
             坚持不懈
            几十年如一日
                                            2006年3月28日
 
  《气象学家竺可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海宁市实验小学 常利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部分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自主地学习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围绕问题进行研读课文,感受竺可桢爱科学,把毕生的心血献给我国的气象科学的精神和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求实的科学态度。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与同学交流信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读悟理解内容,感受人物的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像气象学等专业名字及比喻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交流信息:
    同学们,在学校科技楼底楼的走廊上有一块反映每天气象情况的电子显示牌,你们知道今天的气象情况吗?那昨天的呢?前天呢?十天前呢?一年前呢?甚至更久呢?
    有一个人知道我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情况呢?
    出示课题:气象学家竺可桢
    指名读课题注意读准字音:竺桢
    你知道竺可桢的什么信息了?将你所知道的与同桌交流一下,好吗?
    将你所知道的信息用概括几话告诉大家,行吗?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这位气象学家。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学课文,要求:①、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②、想想课文写了他的哪些事?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③、有什么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上记号。
   2、读后交流:
    ①、了解课文所写的事。
    ②、谈谈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部分内容?
    ③、质疑:将你所发现的问题提出来。
      带着“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这个问题来研究课文。
  三、读悟课文,感受人物:
   1、研究第一个事例:
    ⑴、默读课文1、2自然段,找到最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⑵、读后交流:
      学生交流,教师相应板书:躺、支撑、拧开、收听、戴上、哆哆嗦嗦写下
      你们交流的词有什么规律吗?(表示动作和神态的词语)
    ⑶、学了这部分课文,你们想说什么呢?
      老师也想说:竺可桢真是生命不息,研究不止啊!
    ⑷、想像说话:如果根据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来画一幅画,你将画什么?你准备为这画取一个怎样的名字?
      (最后的记录、最后的日记……)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竺可桢就是这样爱着他所从事的气象学,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听,还在记,他这一记就是一辈子啊。现在,让我们的眼光转向平时的他,打开他的日记本看看。
   2、学习第二个事例:
     默读课文3、4自然段:你看到了他怎样的日记?和我们写的日记有什么不一样?
   3、读后交流:
    ①、出示日记,读一读,比较:他写的日记和我们写的有什么不一样?
      (内容都是有关大自然的、语言非常简洁、记的时间久、数量多)
       你能发现其中的奥妙吗?
       想像一下:日记中还有哪些?猜一猜,像他那样写一写。
       这是简单的日记吗?
    ②、出示句子:竺可桢就像一位在大自然中巡逻的哨兵,时刻都在细心地观察着大自然的每一个变化。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说给同桌听听。练习朗读。
    ③、出示句子:从1936年到1974年的38年中,他记了四十多本日记和笔记,共有近千万字!
      这句话中用了一些数字来告诉我们什么?算一算:竺可桢写了多少日记?
      练习朗读此句话。
      还有地方让你感动的?
      读第三自然段回答(总是每天常年如此,从不间断。只有……才……)
    ④、学了这个事例,你又想说什么呢?
      这是普通的日记?不是的,它们是竺可桢用心观察、用心记录的日记。
  四、总结学习,升华感情:
    同学们,1974年的春天来了,北海公园里的冰又开始化了,山桃花又开了,杏树含苞了……它们在盼着一位老人,来看望他们,可等啊等,就是不见这位老人的身影,因为他与世长辞了。在去世前,他的耳还在听,他手中的笔还在记着。
    让我们再读读课题。
  五、巩固练习,延伸提高:
   1、写一写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竺可桢的故事,准备第二节课的拓展阅读。

  教学设计意图:
  本文是一篇通过典型事例反映人物品质的文章,课文写了四个事例,反映了竺可桢爱科学,将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献给我国气象事业的形象。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与同伴的对话、与老师的对话中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特点,同时通过语言的实践来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受到情感的熏陶。我在设计教学时,突出“读、悟、情”三个字,具体体现为:一是抓住感人的画面:课文的开头是一个特写镜头,老人躺在病床上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收听和记录天气情况的动人情景。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交流让学生进入课文情景,让课文的画面清晰起来,让学生感受竺可桢生命不息,研究不止的可贵精神。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化语言为画面,通过给画面取名字来提升学生对人物的感受。二是抓比较:在学习第二个事例时,将竺可桢的日记与自己日记进行比较,了解其特点,从而感受他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几十年如一日的科学研究精神。三是抓有感情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实现对人物个性化的理解和情感的升华。四是抓延伸,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有关竺可桢资料的搜集,课堂上进行交流,分享学习的成果,课后再找资料,进行拓展阅读,使课前伸后延,让学生明白学习是无止境的。
 
  《气象学家竺可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四
谢树标 何必钻
  
  一、揭题
  二、自学课文,初步感知,检查生字
  三、研究“日记”,感悟形象
  同学们,要想走进竺可桢就去翻开他的日记,他的一生与日记紧密相连,快速浏览课文,课文中哪一个词组是写竺可桢每天都在写日记?(板书:常年如此,从不间断)
  是啊,他常年如此,从不间断地写,都写了什么内容?到课文中找一找。
  预设板块一:
  我们来细细地品味竺可桢的日记。
  课件出示
    1974年2月6日,气温最高零下1℃,最低零下7℃,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
  
  同学们,这则日记只有三十几个字,简简单单,但简简单单的背后却是非常不简单,请你细读课文的1至2自然段,你能发现它的不简单吗?
  生:这是老人留下的最后一篇气象记录。第二天,他就与世长辞了。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能坚持写气象记录,真是不简单!(指导读)
  师:(重复或归纳学生的话后,我们来读这则看似简单而其实是非常不简单的气象记录,读后,再继续问:你还从哪里发现它的不简单?)
  生:一位躺在病床上的老人,支撑着身子坐起来,拧开收音机的旋钮,收听天气预报。他戴上老花眼镜,哆哆嗦嗦地在笔记本上写下一行小字。从这里可以看出这则日记的不简单。
  办法一:追问。为什么这里可以看出这则日记的不简单?
  办法二:暗示。同学们,抓词语来体会,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你从这些词语中品味出什么?
  办法三:提示。你从“支撑”读出什么?(吃力、行动不方便)你从“哆哆嗦嗦”体会到什么?(没有力气,连笔都拿不住)
  办法四:反复。在这样的情况下,竺可桢爷爷还能坚持写日记,真是不简单,来,把这种不简单读出来。(注:读要与体会融在一起,一边体会,一边读。)
  师:竺可桢爷爷在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也没有忘记写日记;在生命垂危之际,还能坚持写日记。可见,这则日记是多么的不简单。我们再一次来读这则日记。
    1974年2月6日,气温最高零下1℃,最低零下7℃,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                                     
  强调“常年如此,从不间断”:就连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坚持记日记,难怪课文说他——“常年如此,从不间断”
  过渡:还找到了那些日记?
  
  预设板块二:
  课件出示:
  “3月12日,北海冰融。”“3月29日,山桃始花。”“4月4日,杏树始花。”“4月15日,紫丁香始见。”“5月1日,柳絮飞。”…………
  
   1、你有何发现?(目标是感知日记内容)
   2、同学们,这里的每一则日记,只有短短的几个字,但你如果深入地看,会使你感到惊讶?
   板块一:“始”是什么意思?竺可桢看到的是什么?(他看到的是山桃开始开花,他看到的是山桃开出的第一朵花。)
   能发现自然界植物第一次开花的时间,容易吗?但竺可桢爷爷却能发现。为什么?
  出示课件:
    竺可桢就像一位在大自然中巡逻的哨兵,时刻都在细心地观察着大自然的每一个变化。他的笔记本,是一本大自然的日记。
  
  1、好好地读这段话,从哪些词语告诉我们竺可桢能发现植物第一次开花的原因?
  时刻:时刻是什么意思?你觉得他会在哪些时刻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早上上班时,出差时)把这些词语送到句子中读一读。
  哨兵:为何把竺可桢比作哨兵?(因为哨兵是观察动静)
  正是因为竺可桢爷爷就像一位在大自然中巡逻的哨兵,时刻都在细心地观察着大自然的每一个变化。他才会知道(引读)北海冰融,山桃始花,柳絮飞扬。
  
  强调:同学们正是他时刻都在细心地观察大自然的变化,课文才会说他是“常年如此,从不间断”
  
  预设板块三:…………(你真会读书,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学习语文就应该这样!)
   1、课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省略号的内容?
    从1936年到1974年的38年中,他记了四十多本日记和笔记,共有近千万字!
   2、这段话中有好几个数字,看着这些数字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 3、出示资料(竺可桢从191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时开始,就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天气和大自然的变化是他每天必须记录的内容。由于战争的原因,只保存了从1936年1月1日到1974年2月6日(逝世的前一天)的日记,共计38年又37天,这期间没有一天的空白,而且,日记上的每一个字都是端端正正,令人叹为观止!)
   漫长的38年,450多个月,13800多个日子,他是天天如此。面对40多本,近千万字的日记,你猜一猜他平均每天要写多少字?800多字,天天如此,你有何感受?(不简单、不容易)带着这种感受读(如果读得好:你把数字强调出了。如果读不好:如果你能把数字再强调一下,更能表达你的感情)
   强调:正是竺可桢38年如一日,记了四十多本,近千万字,所以课文说,“常年如此,从不间断”。
  
  四、练笔
   1、是啊!同学们,竺可桢就是这样“常年如此,从不间断”。38年如一日,时刻细细地观察着大自然的变化,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支撑着身子,哆哆嗦嗦地写日记……在这38年中,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细节,让我们一起来想象,他又会遇到哪些困难,他又是如何做的?
  我们可以想像也许在大雪纷飞的早晨,也许在炎炎烈日下,也许在狂风暴雨中,他会遇到哪些困难?他又是会怎么做的?请你选一种或两种情况写下来
  2、(交流反馈)竺可桢正像你所说的……观察着大自然的变化,他就是这样常年如此,从不间断。
  
  五、提升
   1、我们再来看日记,看到仅仅是天气的变化,看到的仅仅是大自然的变化吗?你透过日记的字里行间,看到的是竺可桢的什么?(坚持不懈的精神,热爱大自然、顽强……)
   2、同学们也正因为竺可桢有着这种……,他才会常年如此,从不间断地记录。
  
  我们再把目光投向老人生命的最后一刻,再读一读这则日记,你觉得这一则日记不简单,仅仅是因为是他在生命最后一刻写日记,仅仅是因为他在病弱时写的一篇日记,在这日记的背后你觉得不简单更是什么?
  让竺可桢这种“常年如此,从不间断”的意志
  (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他?)
  
  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竺可桢爷爷为何要给大自然记日记?
 
  《气象学家竺可桢》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设计并执教 绍兴县秋瑾小学 俞东江

  ◆ 设计理念
    以竺可桢的“日记”贯穿整个教学,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从“日记”反映竺可桢的工作生活,反映竺可桢的人格精神。
  ◆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与“日记”有关的重点句段。
   2、深读课文,培养学生探究、交流的能力。
   3、感受竺可桢坚持不懈的精神、治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 教学过程

  一、 日记导入
  1、课件出示:
  1974年2月6日,气温最高零下1℃,最低零下7℃,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
                                         局报   2、指名读。
  同学们,这,不是一段普通的文字;这,是气象学家竺可桢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颤抖的笔写下的最后一篇日记!(板书:日记)
  3、教师读(感情深沉,速度缓慢)
  4、同学们,竺可桢的日记,不是普通的日记;竺可桢的日记,凝聚着他毕生的心血!这节课,咱们一块走进竺可桢,走进他的日记。全体起立,请同学们带着深深的崇敬之情自由地朗读这篇课文。
  二、 日记数量
  1、同学们,(指着屏幕)像这样的日记,课文中还有吗?请大家快速用笔划出来。指名读。
  课件出示:
  “3月12日,北海冰融。”
  “3月29日,山桃始花。”
  “4月4日,杏树始花。”
  “4月15日,紫丁香始见。”
  “5月1日,柳絮飞。”
   …………
  2、两个省略号划进去了吗?这儿为什么要用上两个省略号?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解释一下吗?(课件出示)
  从1936年到1974年的38年中,他的四十多本日记和笔记本加在一起有近千万字!
  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
  3、同学们,竺可桢从191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时开始,就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天气和大自然的变化是他每天必须记录的内容。由于战争的原因,只保存了从1936年1月1日到1974年2月6日(逝世的前一天)的日记,共计38年又37天,这期间没有一天的空白,而且,日记上的每一个字都是一笔不苟,令人叹为观止!
  三、 读懂日记
  1、同学们,当四十多本日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当我们一页一页地翻阅竺可帧的日记时,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天气吗?仅仅是大自然的变化吗?(不是)
  从气象学家竺可帧的日记中,我们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
  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要求从课文的语句中找出“依据”。(弹性设计)
  参考:
  (1)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日记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2)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3)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坚持不懈的精神。
  (4)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是大自然的保护神。
  (5)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
  (6)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物候学与农业生产有着的密切关系。
  (7)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科学的治学态度。
  (8)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9)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把全部的心血都用在了研究工作上。
  (10)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为科学终身奋斗的信念。
  重点句段交流,并指导朗读。
  (1)常年如此,从不间断。只有在他病得不能起床时,才根据天气预报作记录。
  这里的“如此”指什么?
  (2)竺可桢就像一位在大自然中巡逻的哨兵,时刻都在细心地观察着大自然的每一个变化。他的笔记本,是一本大自然的日记。
  从“巡逻”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哨兵的任务仅仅是巡逻吗?
  竺可桢还是一位大自然的保护者。
  (3)他从街道两旁许许多多大树上发现第一片绿叶,在喧闹嘈杂声中辨别出第一声蛙鸣,在车水马龙的街上看到第一只南来的燕子……
  哪些词语你觉得特别重要?说说理由。
  背诵这一段话。
  末尾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在夏天、在秋天、在冬天,竺可桢还观察到什么?请你仿照这段话,选择一个季节,也写一段带有省略号的话。(直接写在课本上,作为读书心得)
  (4)竺可桢几十年如一日精心观测,积累了许多重要数据,每一个数据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几十年如一日”,你是如何理解的?
  他71岁时,还参加了南水北调考察队,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阿坝高原,下到险峻的雅砻江峡谷。
  四、日记情怀
  1、同学们,气象学家竺可桢留下的日记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的日记我们永远也看不完!他逝世后,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相继出版了他的日记,书名就是《竺可桢日记》,这在我国的科学家中是第一次。
  2、最后,咱们用《竺可桢日记》中的一段话作为我们这节课的结尾:
  (课件出示)
  “我们应达观为怀,有生必有死,这是科学规律,我们生活在这一伟大时代,我们生逢其时,一生可以胜过古代千载,我们是多么幸福啊!”
  (课件出示竺可桢的黑白照片)同学们,竺可桢先生为人民的科学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将永远怀念这位治学严谨、锲而不舍,充满爱国热情的人民科学家。

  课后反思:
  本案设计,思路清晰,主线明确,目标定位准确。教学中,以“日记”为主线,创设情境,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领悟竺可桢把全部的心血都用在气象研究上,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潜心全文,自悟,自得与教师的相机点拨,适时指导,和谐而又统一。这样的教学,学生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同时,在竺可桢人格魅力的熏陶下,情感得以升华。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