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四年级 > 浙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之一
佚名

  教学要求:
  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指导识字、学词。
  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浅显简明的导语出示课题后,相机进行生字“语”的教学。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给足时间,照顾差生)
   4.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9个生字和6个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5.检查生字读音:同桌互读互查,教师利用不带拼音的字卡采取开火车、指名读、互相帮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检查“仔、那、永、诉”的读音。
   6.自由读全文,要求读正确。
   7.大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二、指导读好一、二、三节
  1.学读第一节。
  (1)教师范读。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交流:相机处理“说话、语言、仔细观察、发现”等词语。
  (5)个人自由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互评;指名读。
  (6)全班齐读第一节。
  2.学读第二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看课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
  (3)指名读一句,(贴小蝌蚪图)范读,齐读。
  (4)启发学生想像讨论:小蝌蚪在说什么呢?(相机进行口语训练)
  (5)师生合读。
     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6)学生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从读中知道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人们看到水中游着的蝌蚪,就会知道春天到了。
  (7)看课件:春、夏、秋、冬各季节特征的片断,加深扩展学生的感受,以帮助突破难点。
  (8)反复练读,指名读、评,最后齐读第二节。
  (9)齐读一、二节。
  3.学读第三节。
  (1)指名读第三节。
  (2)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的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
  (3)自由练读,思考: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4)自由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评后齐读。
  (5)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6)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
  (7)齐读一至三节。

               第二课时
  一、指导读好第四、五节
  1.学读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
  (2)看课件:“三叶虫”化石的特写,简介。出现词语“化石”,读词语“化石”。
    看课件:海洋逐渐演变成雪山。简介“三叶虫”化石年代久远,出现词语“古老”,读词语“古老”。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
    指名读第一句。范读,齐读。
    这是在告诉人们什么?指名答,读第二句,范读、齐读。
  (3)自由试读第四节。指名读、齐读。
  (4)这个奥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出示词语“告诉”,读词。
大自然还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奥秘--看课件:动物化石(恐龙蛋等)、植物化石。
  2.学读第五节
  (1)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
  (2)指名读最后一节。读词语“粗心大意”、“永远”。
  (3)范读第五节,必读。
  (4)总结:不爱学习,总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语言;粗心大意永远也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只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语言”,探索更多的奥秘。
  (5)齐读全文
  二、思考小结
  1. 自由读课文。
  2. 思考讨论:诗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 口头练习,相机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
  (1) 水里游动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2)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2.指导书写。
  (1) 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
  (2)范写“就、诉、永”。
    就:左右结构(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诉:右边是“斥”不是“斤”。
    永:独体字。
  (3)学生描写、临写。教师巡回辅导。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五、扩展活动。
  1.准备三个头饰(蝌蚪、鱼、三叶虫)边表演边读诗。
  2.说一说,画一画,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相机完成课后第4题)
  3.召开一次《和大自然交朋友》的主题班会。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之二
福建宁德 陶丽春

  一、生词引入,解题激趣
  1.出示生词(语(Yǔ)言),谁能把这个生词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
  2.CAI课件展示,解题激趣。
  (1)CAI课件分别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满天电光闪,说说它们都告诉我们什么?
  (2)解题激趣:你们都能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板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中还会告诉我们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呢?咱们仔细读读,去发现吧。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着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把每句诗读通。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如“告诉”的“诉”单独念第四声,读“告诉”一词时读轻声;“如果”的“如”声母是r,而不是l;“察”是翘舌音,“粗”是平舌音等。)
  3.交流通读诗句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个句子。
  (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注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生字多,名称连续。)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日)
  4.正确流利地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语言。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自读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就把哪个小节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该怎么读呢?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以下教学程序随学生的具体反馈情况相机进行)
  (第二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个个静态的“逗点”一“逗点”摇着尾巴游动)这是什么?(逗号)仔细看到底是什么呢?(小蝌蚪)
  (2)引导想像: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好这一节呢?
  (3)自由练读,再读给小组或全班同学听,结合点评指导朗读。
  (第三节)
  (1)CAI课件展示一条大鱼:谁知道这条鱼有几岁呢?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的?该怎么读让大家都知道这种大自然的语言呢?
  (2)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点评指导。
  (第四节)
  (1)指名试读,说说这一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
  (结合讲解“三叶虫”,理解”镶嵌”,简介“喜马拉雅山”。)
  (2)“喜马拉雅山”那么高,那么大,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又大又深,诗句“那儿曾是汪洋一片”,该怎么读呢?
  (3)指名试读,点评指导朗读。
  3.回归整体,赛读拓展。
  (1)赛读:把三小节连起来自由练读,比比看谁读得好。
  (2)过渡: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看不见,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齐读第一节、最后两节诗。
  (3)赏读、赛读:教师边范读边展示CAI课件后,指名赛读整首诗。
  (4)拓展: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说给大家听。
  四,书写指导,练习运用
  1.书写指导:(1)自读生字词,边读边记形,并在组内交流自己记住了哪些字。(2)在书上描红、练写并点评纠正。(如“就”右边不能写成“龙”,“诉”不能丢了一点。)
  2.自主选择练习:(1)和同学们互相听写生字。(2)朗读课文。(3)收集、观察大自然的语言并记录下来。(4)把你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编一节诗句写下来,读给大家听。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之三
佚名

  【教学重点】
  一、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二、学习写读书摘要。
  三、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
  [利用课文“预习提示”内的5组字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
  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下面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练习题中的4个小题,填写段的序号。
  [学生读、练后简要讨论。]各小题后括号内应填的序号为:
  第1题(一至三);第2题(四至五);
  第3题(六至十);第4题(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讨论后归纳]
  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学习编写读书摘要。
  同学们通过几次通读课文和讨论内容、层次,对课文已经大致理解。在阅读实践中,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点,或是为了记录资料,以备日后使用,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容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围绕课文第一道练习中的4个小题,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第二步,把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可适当调整语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词语,使表达完整。
  [学生练习,完成后相互交换阅看,订正、补充,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再将预先准备的写有“摘要”的小黑板挂出,供学生参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师做的“摘要”。]
  《大自然的语言》摘要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读书摘要,加深对课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归纳,鼓励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经常自觉地做读书摘要〕
  (二)继续研讨写法。
  这篇课文的写法,除了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这个特点外,还有一个写法特点也值得理解和学习。说明事物的时候,常常要用举例子的方法,举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这篇课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学生读课文]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说明文中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读者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连举了“大连——北京”和“烟台——济南”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三)理解语言的生动性。
  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很生动。生动的说明才能让人爱读易懂。先请同学们把第一、二段仔仔细细地轻声读两遍。
  [同学们自读后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挂上预先准备的小黑板]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2.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
  4.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
  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对照,指出上述语句同课文中相应的语句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了解;两者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课文的语句要生动得多。
  [讨论后归纳。]
  第1句没有课文中“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一句生动。“渐渐回暖”是一般的说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则很自然地运用拟人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
  第2句没有课文中“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这一句生动。“飞来了”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描写,而且还包含有亲切欢迎回到家来的感情。
  第3句没有课文中“……在秋风中籁籁的落下来”这一句生动,“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则是具体、生动的描写,黄叶在秋天纷纷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电影的镜头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第4句没有课文第二段中几个原句生动。那几句紧扣“大自然的语言”,先后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还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写成催促农民耕作的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比直接说“及时耕作”要新鲜、生动得多。
  (四)复习、复述。(略)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之四
义乌市江滨小学 金 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掌握五种大自然的语言;
    2、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培养收集资料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3、激发学生爱科学、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读中积累诗歌的语感。
  教学难点:通过“准是”“反问句”来体会诗歌的节奏美和起伏美。
  教学过程:

  一、资料导入
   1、出示图片,揭题。
   2、检查资料的收集。
  二、整体感知
   1、师配乐朗读。问:谁来说说听了这首诗的感受?
   2、自由读。问:哪几节写了大自然的语言?(板书五种语言)
   3、指名读,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三、品读2-6节
   1、小组合作,练习朗读。(教师巡回指导)
   2、交流反馈
     白云:准是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这里能用“一定是”吗?
     蝌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大雁、年轮、蚂蚁:相机指导朗读。
   3、齐读2-6节
  四、运用处理资料
   1、资料分类、模仿作诗
   2、交流,读诗
  五、总结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蚂蚁天气
    蝌蚪大雁季节
    大树年轮年龄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之五
佚名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2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语的意思。
   2、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3、能背诵课文。
   4、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三、教学难点: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会本课的2个生字,理解“准是”等词语的意思;
  2)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朗读和背诵2---6节。
  3)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1、揭题激趣范读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会说话的灯》,不仅灯会说话,大自然也会说话呢!大自然在说些什么呢?
   2)师范读课文。
   3)学生交流。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
   2)读通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3)质疑问难。
   4)自学检查。
     给多音字注音:假如请假假装弄虚作假病假
     组词:雁(  ) 编(  ) 逗(  )
        燕(  ) 偏(  ) 豆(  )
     抽读课文,正音。
     质疑释疑。
  3、再读课文,学习2---6节
   1)说说这首诗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用“-------”划出,他们都说些什么?
   2)学生交流归纳,教师板书。
     观察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
     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秋天已在眼前
   3)课文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介绍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诗研读、体会。
   4)根据交流随机点拨:
     第2节: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准是”,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第3节: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第4节:理解比喻句,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第5节:理解“编队”及比喻句,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第6节:结合插图理解“年轮”。
   5)朗读2----6节,尝试背诵。
   6)讨论;大自然的语言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
  4、作业
   1)完成《作业本》3、5。
   2)收集信息:你平时还观察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假如、视而不见”等词语,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2、学懂1、7节,懂得平时要注意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并要勤动脑勤思考的道理。
  3、背诵课文。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检查词语:独立完成《作业本》1
    2)有感情朗读2---6节。
  2、学习1、7节。
    1)自由朗读,思考:怎样才能发现和看懂大自然的语言呢?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假如、视而不见”等词语的意思。
    3)齐声朗读1、7节。
    4)背诵
    5)完成《作业本》4
  3、信息交流,仿写诗句
   1)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3)研究写法,仿写诗句。
   4)学习交流片段。
  4、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本6
   3)尝试写一首《大自然的语言》(自选)
  5、板书
    大自然的语言
    观察到什么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板书)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之六
佚名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能据词读准多音字"假"的读音;理解10个新词语的意思。
   2.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仿效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3.能背诵课文。
   4.能用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爱大自然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用"只要……就能……"造句。
   教学难点:运用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读懂课文,仿写诗句。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能据词读准多音字"假";理解"准是"等词语的意思;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2.尝试背诵第2~6节。
   3.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爱大自然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1.揭题,明确学习任务。
  2.复习本单元提示,了解儿童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
  3.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根据音、形、义的不同要求自学生字词。
  (2)读通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3)质疑问难。
  (4)自学检查。
  ①能据词读准多音字"假"。
  假如请假假装弄虚作假病假
  ②组词
  雁( ) 编( ) 逗( )
  燕( ) 偏( ) 豆( )
  ③小组轮读课文,集体正音。
  ④质疑释疑。
  4.再读课文,学习2-6节。
  (1)录音范读,说说这首诗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用"--"划出。它们都说些什么呢?用"--"划出。
  (2)学生交流归纳,教师板书。
  观察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
  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秋天已在眼前
  (3)课文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来介绍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一节涛反复研读、体味。
  (2-6节教学动态控制,根据学生交流的顺序编排教程。)
  ①第2节: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准是",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②第3节: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③第4节:什么叫"逗点"?
  出示: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这是什么句?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④第5节:结合课文理解"编队"。
  出示:大雁在编队南飞,像不像省略号?
  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⑤第6节:借助插图理解"年轮"。
  (4)朗读第2-6节,尝试着连起来背诵。
  (5)讨论:大自然的语言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5 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3、5题。
  (2)收集信息:你平时还观察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用"观察到什么--知道了什么"来摘录)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假如、视而不见"等词语。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2.模仿课文写诗句。
   3.背诵全文。懂得平时要注意观察大自然变化井动脑思考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

  1.复习。
  (1)检查词语:独立完成<作业本)第1题。
  (2)反馈、订正。
  (3)齐声朗读第2~6节。
  2.学习第1、7节。
  (1)自由读第1、7节,思考:怎样才能发现和看懂大自然的语言呢?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假如、视而不见"等词语的意思。
  (3)齐声朗读第1、7节。
  (4)背诵第1、7节。
  (5)完成<作业本)第4题。
  3.信息交流,仿写诗句。
  (1)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1)学习交流归纳,教师板书。
  观察到什么知道了什么
  老鼠搬家就要地震
  蜻蜒低飞天要下雨
  迎春花开春天来临
  (3)激发兴趣:今天我们也来当个小诗人,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节好吗?
  (4)体味诗句的表达方式。(重点研读第2、3、4、5节)
  (5)根据自己收集的信息,学习课文写法仿写1-2节诗句。
  举例:
  ①你看那天上的乌云,
  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乌云挤满天空,
  大雨即将来临。
  ②河里的水结了冰,
  不就像光滑的镜子?
  大自然在河面写着:
  寒冬已在跟前。
  (6)学习交流片断,进一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4.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本)第6题。
  (3)尝试着写一首《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之七
抚宁巷小学 龚钧煜
  
  预设目标:
   1、感受大自然无穷的奥秘和乐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2、读懂课文中介绍的五种大自然的语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仿写诗歌。收集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丰富自然科学知识。
   3、初步掌握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背诵课文。
   4、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语的意思。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背诵课文。读懂课文中介绍的五种大自然的语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仿写诗歌。收集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丰富自然科学知识。根据课文特点进行字词句篇的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大自然无穷的奥秘和乐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观察思考、探究追问的品质。能初步掌握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独立阅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掌握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懂课文中介绍的五种大自然的语言,感受然无穷的奥秘和乐趣。
  2、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语的意思。能有感情朗读课文。

  一、引入新课
  出示课题(14、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究竟有哪些语言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科普文章。回忆阅读方法,归纳阅读思路: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科学知识(大自然的语言)?是怎样介绍的?了解这些科学知识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二、学生自学
  学生按照预习常规及其本课学习要求进行独立学习或小组学习,学习要求可如下:
  1、读通课文,正确朗读生字,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思考(讨论):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科学知识(大自然的语言)?是怎样介绍的?
  三、交流自学情况
  1、质疑解疑
  理解“准是、编队、年轮、视而不见”等词语的意思,以及诗句的意思。
  2、读懂五种大自然的语言所传达的科学知识。学习2——6段。
  填写下表:
观察到的现象 大自然要告诉我们 白云飘得高(低) 明天晴(雨) 蚂蚁搬家 天快要下雨了 蝌蚪在水中游泳 春天来临 大雁编队南飞 秋天来临 大树的年轮
树龄
  作者是怎样介绍的?这篇诗歌中有哪些句子你觉得特别好的,好在哪里?(结合谈体会,有感情读好这篇课文)
  3、学习课文1、7段
  怎样才能发现和读懂大自然的语言呢?读读第1、7段。
  “这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大自然的语言并不难懂,只要你肯观察思考。假如你害怕动脑筋,那就常常会视而不见。”
  四、补充拓展
  1、你仔细观察过大自然吗?还有哪些语言,你看懂了呢?
  2、续写上表,以小组为单位比赛。
  3、交流各组表格。
  五、巩固字词、熟读课文
  六、课外作业
  1、收集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下节课全班交流
  提供以下气象谚语网址:
  http://zsqx.gnet.gd.cn/tqyyframe.htm
  http://www.tq121.com.cn/group/document.php?articleid=6380
  http://mifeng7530.nease.net/fengye/yanyu/tianti.htm
  http://www.kepu.com.cn/gb/earth/weather/proverb/prv102.html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交流天气变化的谚语,丰富自然科学知识。仿写诗歌一节或几节。
  2、熟练背诵课文,巩固字词。
  3、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一、巩固字词、检查背诵
  1、听写部分词语、句子。
  2、检查课文背诵情况。
  二、交流收集的气象谚语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谚语,学习部分谚语的意思。
  例如:朝有棉絮云,下午雷雨鸣。(夏天,晴空中有时出现如棉絮的云,大小不等,高低不一,叫絮状高积云。它是在三、五千米的高空,潮湿空气层极不稳定的条件下形成的。到下午,因地面受热,低层大气也处于不稳定状态,伴随这种云将出现打雷下雨的积雨云。故这种“棉絮云”在夏天的早晨出现,可以知道午后将有雷雨。)
  三、根据学生收集的谚语,仿写一节或几节诗歌。(其中第2、3段,第4、5段段式相同,可仿写参照。)
  四、完成练习
  1、改写
  ①出示课文中的两个反问句,说说句子的意思。
  ②仿照例句,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③完成作业本中相关作业。
  2、仿写“只要……就能……”的句子。
  3、完成作业本中的练习
  五、课外作业
  1、编写谚语小报。
  2、根据自己的喜好,上网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板书设计:
  (见学习表格)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佚名
  
  教学要点: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准是、编队”等词语。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2、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读懂课文,培养爱大自然爱科学的兴趣。
   3、初步背诵二、五小节,仿写诗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读题。
   2、出示课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朗读课文,逐幅出示与课文有关的画面)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次。
   (2)给诗歌的各节标上序号,并想想哪几节是写大自然语言的?
   2、问:哪几节是写大自然语言的?指名读。
  三、学习诗歌的2—5节。
   1、学生从2—5节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读,并完成练习:“我读懂了第( )节,知道了( )。”
   (1)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小节,(可以几位同学同时读)
   (2)谈谈自己读懂什么。(指名回答的同时,几位学生在黑板上写自己读懂什么)
      经过学生的问答和板书读懂2—5节中的大自然。
  四、研读品味,体会生动的诗句。
   1、分小组品读诗句。
   2、指名读第二节,理解词语,“准是”换成“一定是”好不好?)指导朗读,背诵。
   3、学第2节的语气读第3段。
   4、指名读第4节。
     学习“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和“大雁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两句反问句。
   5、指导读好第5节,并背诵。
  五、老师总结后问: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六、出示三幅图,要求配诗。
    画面:鱼儿钻出水面透气;蜻蜓低飞;树叶落了
    选择一个画面,仔细观察、思考,再仿照课文中的诗歌给画面写诗。
  七、分小组讨论写诗。
  八、课后延伸。
    同学们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发现,去书中搜索,还会发现许多大自然语言。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