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四年级 > 长春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颐和园

《颐和园》教学设计之一
南海市大沥区城区小学 彭庆甜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1(2)(3)两个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①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学习方法:⑴明地点。⑵看景色。⑶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一)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
     练习:①用“——”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3.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体会颜色美: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一片绿色)
          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黄色、绿色、朱红色)
    体会形态美:A、掩映是什么意思?
          B、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C、指导看图: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4、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齐读句子。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练习:
    用“”画出作者游览地点变换的句子。
    昆明湖上主要有、、等景物。
    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请用“~~”画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同位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提问检查:①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出示句子: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齐读
    出示投影十七孔桥的视频、图片。
    这个句子介绍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思想教育: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朗读:读出民族自豪感。板贴: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
    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作者主要游览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绍同一地方的景物?
    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样分段?请同学们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给课文分段。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四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板书订正:1————一段
             2————二段
             3————三段
             4、5———四段
             6————五段
  四、达标测评
   (一)用“隐隐约约”造句。
    1.理解词语: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2.齐读课文例句。
    3.补充句子完整。
     ①我站在白云山向西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
     ②初冬的早晨,晨雾迷漫,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隐隐约约。
     ③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看见。
     ④清晨,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隐隐约约听到树丛中。
    4、小结哪几种情况下用“隐隐约约”一词。
     看远处的景物。
     烟雾影响视线。
     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或传来的声音很微弱。
    5、口头造句。
  (二)指导背诵方法。
    我们用什么方法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根部分:理清顺序,分层记忆。
    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层进行记忆。
    根据回答归纳,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四层记忆:
    第1句:交待地点,总概括。
    第2句:向下望。
    第3、4句:向前望。
    第5句:向东远眺。
    自由分层练习背诵。
  五、小结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在造句本上,用“隐隐约约“造句。
    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附全文板书:
             10、颐和园
           长廊:长、美、奇、
              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颐和园》教学设计之二
执教者:唐滔

  教学目标:
  教养方面: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育方面: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发展方面: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方法:以读为本、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读课文,学习学生所选择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题,板书课题,交流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件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
   3、快速默读课文,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汇报,相机板书: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
   5、引导、点拨:作者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6、课件出示:聘请导游(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三、再读课文,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按照学生的意见,选择学习内容
    引入学习描写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交流:
     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插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入体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习作者描写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四人小组用学法合作探究学习,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五、创设情景、拓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结合课文、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自由组织导游词)
   2、同伴合作,演导游
   3、竞聘导游、评价
   4、学生自由展示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全文,竞聘导游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二、用学法学“昆明湖”的相关段落
  三、质疑问难、回读全文、理清课文结构
  四、环境教育
  五、阅读收集到的关于“颐和园”的资料,联系课文,组织召开“资料信息会”,汇报形式如下:
   1、朗读摘抄下来的自己喜欢的句、段,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编写导游解说词,竞聘“颐和园”的小导游。
   3、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汇报。

  板书设计:
                   10 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  万寿山下  万寿山上  昆明湖
 
  《颐和园》教学设计之三
佚名
  
                第一课时
  目的: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颐和园的大和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几幅画,你们想看吗?请你仔细观察,看看图上画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知道这图上画的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这是颐和园里的美景。(板书:颐和园)指导读音和写法,请你看老师写颐字,写这个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习其它生字时,你也应该这样,想想应该怎样记着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课,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你想从文中了解什么呢??好,就让我们一起读书,讨论,弄懂这些问题,看看从哪里可以看出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二、学习课文,通过读书,感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1.请同学们自由读书,拿着笔,可以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号,画出生字词,你喜欢的词语,读懂的和不懂的地方。通过读书,你读懂了什么?(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颐和园的大和美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请你再次读书,把作者带大家游览的地方画出来。(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去细细游赏吧。你喜欢哪一处景物就来读那一段,想想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颐和园的大和美?你就把这些句子画出来。
   4.你喜欢哪一处景物?为什么喜欢?你从哪里读出了大和美呢?
   5.指名发言,读出句子,说说从哪里体会出来的,(相机理解词语意思,换词体会用词的准确:滑过,游过。点明作者使用的说明方法。)你能读出来吗?应该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指导读书)
    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读书,知道了到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处处有美景,让我们感受到颐和园的确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可作者为什么先写长廊,再写万寿山,最后写昆明湖呢?他为什么这么写呢?我们下节课来讨论。
  三、布置作业:
    同学们,颐和园那么美丽,可还有许多中外朋友不知道,我们国家在开拓旅游产业,旅游局希望能在电视上做做这方面的广告,请你们课下帮忙设计个广告词,能吸引广大游客,说出颐和园的特点。你们愿意吗?好,比比看谁的广告词写的好。

                第二课时
  目的:
  体会中心,学习写法
  体会中心,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介绍景物的方法。

  1.同学们,颐和园是个大公园,为什么作者只带我们游览这些地方呢?(生自由发言,能说出这些景物有代表性,能突出颐和园的大和美)作者怎样写出颐和园的大和美呢?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你觉得这样介绍好在哪里呢?你能当一个小导游,来带领大家游览颐和园吗?
  3.想开去:和作者一起游览了颐和园,你有怎样的感受呢?用上书中的词语说说自己的感受。

  作业:你能这样来介绍我们的校园吗?
 
  《颐和园》教学设计之四
卢海燕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感受颐和园的宏伟美丽。
  教学准备:
   1.CAI课件、展板。
   2.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二.交流资料,了解颐和园概况。
    通过查阅资料,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前后桌四人一组互相交流不懂的问题。
   3.通过交流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如果有,板书问题。
  四.自由结组,合作交流:
   1.浏览课文,用“○”画出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仁寿殿佛香阁大戏楼长廊十七孔桥铜牛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地图,闪烁这六个景物,使学生了解其位置。
   2.自由结组:
     通过读课文、查阅资料,你对哪个景物最感兴趣,根据兴趣重新结组。
     要求“快、静”。然后快速选出你最信任的组长。
   3.合作交流:
     由组长组织活动。在组内交流查阅的资料,结合课文及资料,准备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们喜欢的景物。
   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1)请各组进行汇报,同时,课件出示颐和园景物的相应图片,并配以古筝音乐。
    (2)小组汇报的同时,其它组认真听,听后谈谈感受,也可向这组进行提问。
    (3)教师进行适时评价、点拨。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七自然段,用“——”画出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谐趣园“买卖街”廓如亭知春亭
     课件闪烁这四个景物在地图中的位置。
   2.课件显示这四个景物的图片,教师加以声情并茂的介绍。
   3.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六.课外延伸,补充资料(师生共同交流)。
   1.通过查资料,你还知道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2.老师也查到了一些资料,你们想看看吗?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一些景物图片,并加以简单介绍。)
   3.学生把收集的资料贴到展板上。
   4.小结:颐和园的景物真是数不胜数,各具特色,就是看上几天也看不完看不厌。
    板书:……
  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感受。激发热爱首都之情,产生自豪感。
  八.了解本文写作方法:
   1.二至六自然段与第七自然段都是在介绍颐和园的景物,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详、略。
   2.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与《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有什么不同?
  九.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选择喜欢的词语抄在好词好句本上。
   2.课下观看展板,交流体会。

  板书设计:
                29*颐和园
           仁寿殿 佛香阁 大戏楼 长廊 十七孔桥 铜牛(详)
           谐趣园 “买卖街” 廓如亭 知春亭(略)
           ……
 
  《颐和园》教学设计之五
佚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能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教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三)练习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难点
  (一)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二)练习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用声韵两拼法和三拼连续法读准字音。重点指导“栽、爽、葱、朱、赏”的读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用拆合法记“殿、昆、爽、葱、郁、堤、雕”的字形。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煌、廊、葱”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煌”属于左形右声类,左边“火”形旁表意,右边“皇”表声。“葱”属于声占一部类,“匆”表声只占中间一部分。“廊”属于外形内声类。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恍、晃”两个字就不能念成(gu1ng)。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用比较法(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记忆“栽、雕、赏”的字形。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④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漆、朱”的字形。
     ⑤突出强调“殿、廊、葱、爽、漆”的字形。“殿”字的左下角是个“共”字;“廊”字“广”的里面是“郎”字,右边是“阝”不要写成“卩”;“葱”字中间部分是“匆”字不要少写一点写成“勿”;“爽”字的写法,笔顺应是“”要把字写美观;“漆”的右下角是“”不要写成“氽”。
      记忆字形时,不一定就是一个生字就用一种方法,有时可以几种方法并用。比如“雕”字,我们可以用形近字区别对比的比较法来记字形;也可以用拆合法来记,把“雕”字拆成左右两部分左边是“周”,右边是“隹”(zhu9)。学生要能够根据汉字特点灵活选择记忆字形的方法。
    (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介绍几种常用的解词方法:
    1).直观、演示法。表示事物名称的名词,而又是学生没有掌握的,可以用实物、标本、图片、幻灯等,让学生直接看到词所表示的具体事物形象,以获得清晰的印象。例如“琉璃瓦、横槛、画舫”这三个词语,教师就可以出示幻灯或图片指给学生看,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远眺”一词,教师可以让学生实际去做,以理解词义。
    2).形象描绘法。有些形容词的词义可以用语言描绘形容词所表示的情境,启发学生想象,以达到理解。例如:“金碧辉煌”、“葱郁”这两个词语就可以用形象描绘法来解释。
    3).讲解词素法。有些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素组成的,讲清学生不理解的词素,把各个词素的意思合在一起加工整理一下,学生就能理解词语的意思了。例如:“姿态不一”、“神清气爽”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4).举例说明法。
    5).和同义词、反义词比较法。
    6).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7).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以上是常用的几种方法,讲解一个词时,不一定就用一种方法,有时几种方法并用,会更便于学生准确地掌握词义。
   3.读读写写下列词语。
     宫殿 堤岸 掩映 雕刻 长廊 葱郁 杨柳 耸立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细细游赏 隐隐约约
   4.听写词语,当堂检查识字效果。
     宫殿 堤岸 雕刻 长廊 葱郁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细细游赏
  (五)齐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质疑问难,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学生中的疑难问题,做到“讲其所当讲”。
  (六)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1.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位置相邻的自然段哪些联系比较紧密?(第3、4两个自然段的联系就很紧密。第3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仰望看到的景色;第4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我们可以把第3、第4自然段合并为一段。这种分段方法叫自然段归并法。)
    (2)利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订正,其分段结果是:一(第1自然段);二(第2自然段);三(第3、4自然段);四(第5自然段);五(第6自然段)。
   2.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看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
    (2)看书上的插图或出示风光图片从感性上领略颐和园几处景观的美景。
    (3)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读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这些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游记这类文章的特点是“移步换景”,一般是一处景观为一段。
    (4)划分段落,标出起止。分段结果:同上。
   3.两种分段方法进行比较:
    自然段归并法适用于任何一篇课文,应用范围广,在理解了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运用自然段归并法比较费时费力;按空间不同位置分段,适用于游记、参观访问记、写活动的文章,应用范围较窄,但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
  (七)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1.分段的方法步骤:
    (1)通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确定分段依据。
    (2)细读每个自然段,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看课文有没有可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的标志。
    (3)精读全文,按照分段的依据,正确标出段落的起止。
    2.分段的依据:
    (1)按时间顺序分段。
    (2)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3)按空间不同位置分段。
    (4)按不同内容分段。
    (5)按组织材料的逻辑关系分段。
     ①总分式(包括总—分段式;总—分—总段式;分—总段式)
     ②顺承段式
     ③并列段式
     ④因果段式
     ⑤转折段式
     ⑥递进段式
     ⑦点面段式(先概括后具体的段式)
   3.分段的标志:
    (1)以时间词语为分段标志。
    (2)以地点词语为分段标志。
    (3)以总起、总结的句段为分段标志。
    (4)以过渡句、段为分段标志。
      教师要依据课文特点适时地教给学生的分段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段能力,不要急于求成。学生要善于抓住课文的特点,找准分段的依据和标志快速准确地给课文分段,在练习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分段能力。
  (八)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组词。
     堤(   )阁(   )漆(   )昆(   )殿(   )爽(   )
     提(   )各(   )膝(   )混(   )臀(   )大(   )
     栽(   )堂(   )廊(   )
     裁(   )党(   )郎(   )
     载(   )赏(   )朗(   )
   3.练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4.思考课后思考·练习中的1、2、3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图文对照,学习课文一至三段和第五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这几处景观的景色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习中的第1、2、3题中的有关问题。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课文第2、4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你们想去颐和园吗?(想。)那好,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长,“一眼望不到头”。)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分层次写具体。重点段分层,这是把文章写具体的常用方法。)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1)分层的提示是: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2)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1)教师在语气、语句轻重音、停顿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指名朗读或齐读。
      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5.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1)小题。说出颐和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
    (1)明确要求:先说出长廊的整体特点“长”;再分层说出长廊的外部、内部和两旁各是什么样的,并以长廊的内部为主。
    (2)学生练习。
    (3)指名回答。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五)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2)小题:登上万寿山,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色?
   1.提示说明:作者的观察点是固定的,在万寿山上,地点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作者的观察视角(方向)发生了变化,看到的景物、景色也就不同了。这与整篇课文“移步换景”的特点是有所不同的。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善于发现这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部分。让学生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通过对比,在这种比较中更好地来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这个自然段(第4自然段)是按照方向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学生可以按照书上的方向顺序来说,也可以变化一下方向顺序来说。
   2.学生练习。
   3.指名回答。
  (六)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中的第(2)小题。
   1.出示这段话,说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2.说说这段话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
   3.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归纳总结:
     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漆氽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这是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要边读边想象,想象出昆明湖平静的美来。
  (七)学生对课文第二、三段这部分内容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八)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2.思考课后思考·练习中还没有讲的问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第四段,了解颐和园里昆明湖及十七孔桥的景物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习中第1、3题中的有关问题。
  (三)指导用“耸立”和“隐隐约约”两个词语造句。
  (三)检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全文。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2)学生模仿练习。
    (3)指名朗读、齐读。
   3.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中的第(3)小题。
    (1)出示句子,读句子。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2)说说这个句子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这段话抓住了景物“多”的特点来写具体的。首先是十七孔桥的桥洞多有17个;其次是桥栏杆上的石柱多有上百根;第三是柱子上雕刻的小石狮子多。)
  (三)指导用“耸立、隐隐约约”两个词语造句。
   1.找出词语在课文中的位置,读其所在的句子,明确课文是怎样运用的。
   2.弄懂词义:
     耸立:高高地直立。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3.明确词语的使用范围。思考:词语经常在哪些方面?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可以和什么词语搭配合理使用?
   4.学生能按指定的句式练习。(或者不给出固定的句式。)
     例:________耸立在________。________隐隐约约可以看见远处的________。
   5.造出的句子要丰满,可以填加一些修饰性成分。做到语法完整和语意完整。
     例: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眺望远处的高楼大厦,因为有雾,所以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一个大概的轮廓。
   6.读一读句子,检查一下有无写错的字;用错的标志;句子是否通顺、完整;能否使人明白;是否合情合理。
  (四)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五)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六)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第11课。
 
  《颐和园》教学设计之六
授课人:王倩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扫除阅读障碍。
   2、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
   3、课文重点描写了哪些景物: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
   4、理清思路:
     游览顺序(地点转换的顺序):
     大门大殿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
   5、分小组,试着画出公园全景图。
    (熟悉课文内容和描叙顺序)
   6、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讲总的印象:“北京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第二段(2 ~5):介绍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6):总结全文,赞叹颐和园景色之美。
    文章结构:总—分—总
  三、细读课文,讨论问题:
   1、颐和园的长廊有什么特点?
     ①长②美
   2、登上万寿山,能看到怎样的景色?
    ①山上,佛香阁、排云殿
    ②山下,昆明湖
   3、昆明湖上有哪些景物?十七孔桥是怎样的?
  四、联系全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
    本文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五、总结。
    以《颐和园》为例,学习怎样作文:
   ㈠写什么?(审题)
    确定中心:“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㈡怎么想?(选材)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
   ㈢怎么写?(组材)
   1、按游览的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重点介绍(有详有略)
   3、首尾照应。
 
  《颐和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作者:朱轶群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文章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与结尾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颐和园)颐和园在什么地方?指名读,字音都读准了,大家仔细看看这个颐字,我们在书写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吗?谁能给大家提个醒。(板书:18颐和园)指导书写“颐”左边有一个小口。1998年颐和园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呢。听到这个信息,你觉得课题该怎么读?指名读,带着自豪读题,齐读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游览颐和园一番。
  二、初读课文。
   1、要求: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认读生字词语指名读齐读(注意“堤”不能读成tí;“廊、栽”等字要注意指导笔顺。)
     课文中有几个难读的句子,(出示有关句子)自己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3、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谁来说说?(板书:美、大)作者也有这样的感受。哪里告诉我们了?找找看,用波浪线画出来。指名读。
     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直接告诉我们颐和园很美丽很大。这种写法我们叫做首尾照应法。有感情地齐读首尾两段。
   4、作者游览了哪几个景点?((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5、课文的哪些语句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呢?用直线划出来。
     指名读句子,(出示)请同学们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我们发现作者走到哪里就看到了哪里,看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清楚地交代了游览的顺序,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做“移步换景”。(板书:移步换景)一般一个景点为一段,我们写游记的时候可以用上这种方法。
     作者是怎样给我们描写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呢?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足迹再游览一番,从中慢慢体会吧。
  三、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1、学习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思考:请同学们边读文字边想,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哪里体会到的?(板书:长、美)
   2、出示图片和句子,体会描写方法。
    (1)“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这句从哪些词看出长廊的长?用上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指名读,齐读。
    (2)“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提问:观看图片说说画上有哪些内容?
       看图想象说话:有的画着(),有的画着(   )有的画着(),还有的画着()。
      “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各不相同。体现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辉煌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
      谁来向游客介绍这么美的长廊?该用什么语气?(喜欢、惊奇、赞叹)
    (3)“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提问:这句写什么?从哪些词看出?(“栽满、谢、开”看出长廊两旁花木众多、鲜花常开、景色宜人的特点,从侧面看出长廊的美。)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你读到连老师也闻到花香了。
    (4)“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点明了长廊的位置在昆明湖的右边。理解:神清清爽,你有过神清气爽的时候吗?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有这样的感觉?
   3、小结:描写长廊时作者抓住两个特点来写:一个是“长”,一个是“美”。突出了长廊的精致美观,以及那些创造者的高超技艺。1990年这条长廊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列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呢。让我们一齐再来读一读这段话,对这条又长又美的长廊发出由衷地赞叹!
  四、作业课作第5题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颐和园这篇课文的内容,认识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在跟随作者的脚步游赏长廊的同时,还学会了从多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收获真是不小!下一节课,让我们用这堂课学到的方法,再到万寿山和昆明湖去看一看,去领略颐和园中更多的美景。

  反思:
  课文按游览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制作了课件,把学生带入“情境场”,让学生看着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实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愉快。我还设计了一个说话训练,让学生说说横槛上画的内容,以体会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辉煌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但由于引导的不到位,学生说的没有达到所预设的目标。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作者:屈莲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的过程中培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的过程中培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6课《颐和园》,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颐和园,那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写了颐和园各个景点的美丽景色)
    出示颐和园景点图片,学生欣赏老师简介,师生共同领略颐和园得美。
    这节课就让我们来细细地游览颐和园各个景点。
  二、了解颐和园,感受颐和园的美
    师: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得,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的景色
    板书:参观游览: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一)学习第二段
   1、师:作者不但把参观游览的顺序介绍得很清楚,而且,描写颐和园的语句也很优美。现在就让我们一处一处细细地游览颐和园各个景点。(出示第二段)我们先去走长廊,谁带用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入长廊中?
    指名读第二段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长廊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
    生:长、美(美如果没讲出来,放到后面引导)(板书)
    师:长,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
   (1)一眼望不到头。怎么说?
     师作解释:作者可能站在那里,望不到头,踮起脚尖看,看不到头,往左看看,看不到,向右看看,还是看见很多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总之不管怎么看,就是——一眼望不到头。谁来读读这一眼望不到头的感觉。(出示长廊图片)
     评价:读得好的:这长廊果真长啊!
     读得不是很好:我觉得就快望到头了。谁能通过读告诉大家,这长廊很长,是望不到头的!
     师:还从哪里看出这长廊很长?
   (2)七百多米长,273间。告诉你们,这条长廊的实际长度是728米,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哦!这里用具体的数字,告诉我们这长廊怎么样?生:很长。谁能读读
     师:写长廊的长,除了用文字来描写,还用了数字,这种描写方法使我们更形象具体的体会了长廊的长。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到我们以后的习作中。
     师:还从哪看出长廊很长的?
   (3)有几千幅画。
     师:是啊,这条长廊的横槛上雕刻着几千幅画,确实很长,从这几千幅画里,你除了看到长廊的长,还看到长廊的什么?(美)
     师:美在哪儿?(点横线)“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师:(出示图片)横槛在哪里?指出来。每一间是这么长,有多少间?(273间)可想而知,这长廊怎么样?这273间上面有多少幅画?(几千幅)这些画上都画着些什么?你知道吗?引:告诉你们,这上面画得都是些奇花异草,还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人物呢!(生想象画上的内容)总之,这几千幅画里,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绘画艺术多么高超啊!
     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画的美,画的不同!
     指名生读
   (4)还从哪里看出,这长廊是很长很美的?
     “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生读。读的不好评价:接的不够快。好象过了一个星期,才接上去开。再读。
     师:这说明花的种类很——多。这么多的花,我谢了,你开,你谢了,它开,总之一年四季都有花儿在——开放。是啊!这怎么能不说明长廊是很长,很美的呢!
   2、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假如你就置身于长廊之中,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徐徐吹来,景随步移,那几千幅各不相同的画就展现在你们的眼前,你有什么感觉?生说感觉。(神清气爽)
     师:什么意思,练说句子
     学生用神清气爽说话
   3、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一起来读读这段话。评价:从你们的读中,我感受到这长廊,更长、更美了!
   4、师:想一想,要建造这样的一条长廊,需要哪些人?
     生可能会说:画师,工匠,设计师、花匠……
     师: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在当时建造的场景上,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说,师根据说的情况引导。如:你看的真仔细,为什么要重重地刻?
     师:从这些美丽的景观中,让我们看到了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和能工巧匠的智慧,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来读读这长廊。
     师:谁想做一个颐和园的小导游,带我们游览这美丽的长廊。
     学生先练习
     指名做导游,结合图片介绍长廊
     师做评价:你这名小导游真称职,把长廊的美丽景色介绍的真具体
  (二)学习第3、4段
     师:这长而美的长廊,我们走过了。而且走的很尽兴。颐和园里还有其他的景色等着我们去细细游赏!现在该去哪里了。
     生:万寿山
     师:课文的哪几自然段是写万寿山的?(第3、4自然段)
   1、请同学们把这3、4两段读一读,看看万寿山上有哪些景物?(佛香阁,排云殿)出示图片
    (1)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这佛香阁、排云殿是怎么样的?从课文中画出有关它们特点的词语!出示第3自然段
    (2)交流
      师:谁说说佛香阁的特点
      学生: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琉璃瓦闪闪发光
      师:佛香阁具体的位置在哪?文中用了一个词(耸立)什么意思。(引:像我这样站在这里,能叫耸立吗?)
      那佛香阁耸立在半山腰说明这个佛香阁怎样?高板书
      师:琉璃瓦见过吗?出示图片(边看边解释:内层用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用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一般用来铺设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师:排云殿有什么特点?金碧辉煌(板书)金碧辉煌是怎么样的,谁来形容一下。(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从“一排排”中体会出什么
      学生:说明面积很大。多,整齐
   3、佛香阁和排云殿一样,规模宏大、雄伟壮观。一起读读这段话。
  三、板书概括
    我们用了一节课的时间,按照游览的顺序,游览了颐和园的几处景点,(指着板书)先去走了长廊,长廊的长和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看见了高耸的佛香阁和金碧辉煌的排云殿。不知不觉中,这几处景色我们游览完了,也该下课了,还真有点恋恋不舍。不过没关系,下节课我们继续游览颐和园的其他几处景色。下课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