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三年级 >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牧童

以读为主 读中想象:《牧童》教学设计
作者:程惠萍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牧童》。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牧童》,进一步感受诗词的丰富内涵。
   2.通过运用课后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
   3.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所描绘的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牧童》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对对子导入,初步感受诗词的表达特点——对仗工整
    初步感知《牧童》的内容。
    山——水青山——绿水
    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看到“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这样的诗句,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自由发挥,畅所欲言,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l.洎由朗读古诗《牧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诵读。
    读出诗词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强调“铺”的读音。引导学生在辨析读音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诗词语言的魅力。①你认为“铺”应该读几声?理由是什么?(通过辨析意思进一步明确读音,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汉字音、形、义的内在联系。)②“铺”字让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在感受想象的过程中体会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完全表现了出来。)
    设计意图:诗情诗意是读出来的。读诗首先应该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字,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辨析字音,尤其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三、再读古诗,读懂意思
   1.默读《牧童》,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2.交流:一遍又一遍的读书过后,你眼前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读懂诗意,感受诗情。)
   3.小结:这首古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看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那悠扬的笛声。那愈来愈近的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设计意图:一遍又一遍的诵读,在诵读中将文字变成画面的过程也就是读懂诗意的过程,感悟诗情的过程。
  四、展开想象,读出诗情
   1.“六七里”与“三四声”的对比:感受乡村生活的静寂与安闲。
    在这首诗的第一句中出现了一些数字,请你读读,细细品味,看你能读懂什么?(使学生懂得这些数字都不是具体的描写,“六七”极言其多,进一步突出了草的茂盛;“三四”极言其少,进一步突出了笛声的悠扬,乡村的静寂。这些描写为牧童的出场埋下了伏笔,由远及近,由景到声,再由声到情。感受到牧童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特别的情趣。)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诗中情。(“六七里”要读得长而缓,“三四声”要读得短而轻。)
   2.想象“卧月明”的情景。
    (使学生感受到此时牧童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伴随着悠扬的笛声,看着画面中“不脱蓑衣卧明月”的牧童,你想说什么?
    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相机引入其他与“牧童”有关的诗。)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五、深入理解。感悟诗魂
   1.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无论白天还是傍晚,无论放牧还是休憩,牧童的生活都是如此惬意。此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小牧童吗?你此时最想说什么?(与其去追名逐利、巧用心机,倒不如像他这样,在劳动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享受悠闲与自在。)
   2.再读全诗,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魂。
   3.总结全诗。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将这首古诗默写下来。
   3.将《牧童》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牧童》教学设计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牧童》教学设计之二
南靖县实验小学 吴阿莉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会写2个认识的字。理解“弄、蓑衣、卧”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老师很想和大家一起来读读,大家愿意吗?你们喜欢哪一首?我们一起读。
   1.大家读得真好!很有感情,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古诗。
   2.今天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一首古诗,是一首有关牧童的古诗。
   3.请同学们看老师写“牧”字,写“牛”字应该特别注意哪一笔呢?“牧”的部首是什么?谁来给牧字组词。
   4.老师板书牧童,牧童是做什么的?(放牛,放羊)
   5.哦!放牛,放羊的孩子就叫牧童,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
   1.过渡: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是我们熟悉的吕洞宾。
    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吕岩有哪些了解?谁能用一两句话向大家介绍。
   2.指答。
   3.同学们了解的真多!诗人吕岩因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被称为“逍遥大仙”。
   4.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每个字、词。
   5.(手势,双手向下)非常好!大家都读得很投入,谁想来读一读。谁来评一评。
   6.太好了!同学们都能把诗读得字字准确,句句通顺,老师也想读读,想听吗?
   7.想。(注意:听老师怎么读。)师范读。
   8.老师哪里停顿了,指名答。
   9.对呀!读诗的时候,如果能注意停顿,就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谁来试一试。
   10.读得真好!我们一起再读读吧!(师前四字,生后三字,倒过来,师后三字,生前四字)
  三、理解第一、二句诗。
    过渡:这是一首描写牧童的诗,牧童出现之前,诗人首先描写什么?听到了什么声音?你是从哪个诗句知道的?(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同学们真会读书。
   2.请大家再认真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原野辽阔)
   3.哦!你知道了原野辽阔,你是从诗句中哪些词知道的?(六七里,横)
   4.这六七里是不是指原野实际的长度?(不是)
   5.对了,这原野不是真的六七里长,这六七里要形容从原野的这一头到原野的那一头很广很广。这六七不是确切的数字,其实,古诗中像用到这类虚指的诗句很多: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三千尺”指什么?(指瀑布很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千尺”也是要形容桃花潭水很深。
    1.原野真大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原野的辽阔。
    2.同学们读得不错!这里的六七里怎么读,才能突出原野之广。老师想用两种不同的读法来读,同学们听一听,哪种读法更能体现原野的广。
    3.我们就照第二种读法,再来读一读。(老师觉得不够大,再大些)(再大些)
    4.如果你站在这辽阔的原野上,还会感受到什么?(美,绿,平坦等)诗中哪一个字体现呢?(铺)
    5.“铺”字什么意思?(铺开,铺展)
    6.这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绿草如茵,草木茂盛,多张一张铺开的巨大的绿地毯。这铺字用得太好了!
    7.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原野的大与美吧!(全班齐读)
  四、理解第二句诗。
   1.师:置身于这绿地毯式的大原野中,怎能不让人陶醉呢?此时此刻,原野上传来了什么声音?(笛声)
   2.那是什么样的笛声?(悠扬,优美,隐隐约约,断断续续)
   3.吹笛的人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题目是牧童,善于从题目入手,理解诗意,很好的学习方法。)(课文插图,懂得利用插图,理解诗意。)(诗句中的弄,懂得抓住重点词,理解诗意。)
   4.你还可以从哪句诗中知道是牧童在吹笛?(笛声晚风三四声)
   5.这诗句中的“弄”是什么意思?(逗弄)你是怎么知道的?(借助注释,弄清诗意,很好的学习方法)
   6.是啊!晚风中的牧童骑在牛背上,不停地逗弄着手中的笛子,伴随着晚风吹来,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
   7.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诗,读完这句诗,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天真,可爱,调皮)
   8.多可爱的牧童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诗。(真棒!同学们读出了牧童的可爱,调皮,天真。)
   9.现在,我们把这两行诗连起来,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看谁更能读出诗的韵味。
   10.读得太棒了!(把掌声送给自己。)
  五、理解三、四句诗。
    过渡:瞧,牧童上场了,他在干什么?
   1.谁来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什么?
   2.相机教学“蓑衣”,你们知道什么是蓑衣吗?你能从图上指出来吗?蓑衣有什么作用?
   3.对了,其实,蓑衣还有御寒作用,它还能散发出一种气味,防蚊虫叮咬。
   4.谁再来说说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
   5.广阔的原野,一个可爱的牧童,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悠闲地躺着草地上,静静地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这种情景,诗中怎么写?(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6.这两句诗还告诉我们什么?
   7.师小结:牧童放牛回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后,他没有脱下蓑衣就躺在草地上美美地欣赏皎洁的明月,谁能美美的读读这两句诗。
   8.老师也想读读这两句诗,请听好,“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睡月明。”
   9.你们发现了什么?(把“卧”改成“睡”)
   10.把“卧”改为“睡”不好吗?为什么?(说得真好!)
   11.对啊!牧童选择了这种最舒服的仰卧姿势,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此时,他可能会想起什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交流。
   12.学生小组交流。(师下去巡视)
    谁来说说,此时,牧童可能会想些什么?
   13.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概括牧童的生活,你会用哪个?
     师:牧童的生活多么悠闲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自由自在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快乐啊,读————
  六、小练笔。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这首诗,你们能不能选择这首诗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
   2.生动笔。
   3.交流。
  七、指导背诵。
    同学们展现的这一幅幅画多美啊!白天有牛、笛为友,晚上有明月作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难怪诗人吕岩会有感而发,写下这首《牧童》诗。让我们带着对这种生活的向往,把它好好地背下来。
   1.生自由背。
   2.老师相信大家已经能熟读成诵了,想不想接受一个挑战。
    ①谁来背。(老师想配上音乐,更能表现我们的感情,更能走进牧童)
    ②全班背。(指名,男生,女生,全班)
  八、拓展: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山村原野的迷人景色,同时认识了一个自由自在的牧童,其实不少诗人也写过有关牧童的诗,你们知道这样的诗吗?老师带来几首,大家一起欣赏。
  九、作业:
   1.把《牧童》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2.背诵《牧童》。
 
  《牧童》教学设计之三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卓刀泉小学 毛华
  
  【教学内容】
   《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这首诗形象、鲜明的表现了郊野辽阔的景色和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文字浅近,用意却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设计理念】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怎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进入古诗那优美的意境呢?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思路:“淡化诗意,品析诗句,反复诵读,领悟诗情。”着力体现三个方面。
  【教学目标】
   1、会认“笛”这个字。
   2、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诗句大意,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古诗,达到熟练成诵,让学生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一、淡化诗意,品析诵读,领悟诗情
    教学中,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即可,教师不应当把教参或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要让他们通过体会这些词语,并且有感情地诵读才会和作者产生共鸣。达到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才能使学生领略古诗词独特的魅力。
  二、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要让学生体会这妙不可言的意境是个难点。教师深情并茂的范读、生动的课件、诵读时的古乐,都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进入古诗意境所作的努力。
  三、拓展学习,培养诗趣
    古诗教学,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通过古诗拓展,为他们的课外阅读打开新的视窗。让学生了解我们今天所学的诗仅是古诗沧海中的一粟,作为炎黄子孙应当更广泛地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养料,从而开阔视野,体会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声画结合,引入诗境
   1、出示课件:
     牧牛晚归图。背景音乐:丝竹曲。
   2、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学生自由说。
   3、唐代诗人吕岩和大家一样被牧童那自在的生活所吸引,用短短的28个字生动地表达出来了。
   4、教师诵读《牧童》。
     (课件出示古诗及配乐。)
  二、初读古诗,感受韵律
   1、学生自读古诗:
     读准字音,把诗读流利,认一认双横线中的生字。
   2、大家都读得特别认真,把这首诗读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读得好,大家表扬他;读得不够好的,大家帮助他。
   3、反馈:
     ⑴ 出示生字卡“笛”,指名读,读准字音。
     ⑵ 指名读诗,提示学生读准字音;并请同学评读,纠正读音。
     ⑶ 齐读古诗。
  三、品读古诗,再现意境
   1、指导第1、2行,进入情境:
     同学们读得真好!让我们再次走近牧童,去看看他那悠然自得的村居生活吧!
    ⑴ 出示课件: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的图、文。
      请同学们说说看到什么。
      你从诗中哪个词可以体会到绿草繁茂,感受到牧童的快活?
      (学生回答后,相机引导理解“铺”、“弄”的意思及“六七”、“三四”在诗中的妙用。)
      师述诗意:
      的确,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牧童悠闲地放着牛,吹响了短笛,几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徐徐的晚风传来。多美的风光,多自在的牧童啊!
    ⑵ 请学生读,师生点评,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与情感。
    ⑶ 教师范读,请学生评议。
    ⑷ 学生练读,再指名读、齐读。
   2、指导第3、4行,与诗情对话:
     师述诗意:牧童回到家里已到了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连蓑衣都没脱,就躺下来,有滋有味地观赏那渐渐升起的明月(课件显示图)。这正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课件显示文)。
     请同学们自由读这句诗,注意读读书中的注释:
    ⑴ 读了这句诗,你知道了什么?
    ⑵ 设题引猜:
      从文中的插图和注释,我们知道蓑衣是──
      (学生答:──),那决不是一件漂亮舒适的衣服,牧童为什么不脱蓑衣而躺在院子里看明月的升起?你是怎样想的?
      可能会答:
      ① 牧童辛苦了一天,困了,来不及脱下蓑衣。
      ② 他是很自在潇洒的,没有想那么多。
      ③ 他可能想用蓑衣当被盖吧!
        ……
    ⑶ 师述: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地,是多么可爱的牧童啊!请你们用自己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诗。
    ⑷ 指名读。
    ⑸ 男女生赛读。
   3、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齐读整首诗。全班齐读。
  四、诵读古诗,升华感情
   1、看来,这位天真烂漫,纯朴自然的牧童已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你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
     (学生试背)
   2、师生合作背。
   3、指名配乐背。
   4、配乐齐背。
  五、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山村迷人的暮色,认识一位悠然自得的牧童,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你知道这样的诗吗?
     指名读。
    (课件出示相应的诗和情境图。如《所见》、《小儿垂钓》、《清明》、《村晚》……)
   2、同学们课后,再收集这样的诗,我们开一个“诗歌展示会”,读一读,背一背,画一画,唱一唱都行。
 
  《牧童》教学设计之四
作者:新建县百兴学校 陈飞雪
  
  一、课前游戏
    看图猜古诗
  二、揭题
    刚才咱们读的最后一首《所见》,写得是牧童白天放牧的情景。放牧归来,牧童的生活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新的古诗,揭题。
    简介诗人。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读谁字音,读顺诗句。
   2、指名读,评价。
    相机指导:多音字铺为什么读铺呢?
    第四句中有个平舌音容易读错。课件出示蓑衣
    指生读。这个字在哪首诗词中学过?
    知道蓑衣是什么吗?引导学生看注释。
   3、齐读。
  四、有板有眼地读
   1、提示七言诗的停顿,生练读。
   2、师配乐范读。
   3、谁听出来了,老师是怎么读的?
     注意反馈时的引导。抓“铺、野、明”,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
   4、齐读。用手势指挥。
   5、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牧童?相机板书悠闲自在
  五、品读感悟
   1、从哪儿能感受到牧童的悠闲自在呢?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吕岩走进牧童的生活吧!
   2、出示一二句,指生读。
     诗人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呢?
   3、那是怎样的草啊?你从哪些字眼能体会得到?
    ①“六七里”感受草原的广阔。
    ②“铺”舒服和辽阔指导感情朗读
   4、男女生读。
   5、听了大家的朗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片美丽的草原。(课件出示图)
     你想听到些什么样的声音? 
   6、此时的草地上正传来了———听(课件 几声笛子)
     那是晚风吹来了牧童的笛声啊! 引读第二句
   7、牧童他可能会想到些什么呢?链接诗句。
   8、笛声三四声,吹尽了他牧牛的乐趣,悠闲的生活。引读——第二句
   9、笛子不是用来吹的吗,诗人为什么要用一个“弄”字呢?他到底是怎么吹得呀!
     链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体会“弄”表达的意味,指导朗读。
   10、夕阳西下,草野茫茫,牧童短笛随风扬。多静谧的景象,多悠闲的心境啊!引读一二句。
   11、牧童就这样悠悠地回来了。回到家后,他又做了些什么?
     出示三四句。
   12、你又从哪体会出牧童的悠闲自在呢?
   13、引导学生感受牧童生活的快乐。小组读。
   14、诗人吕岩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出示:吕岩小传
     谁能读出他的这种渴望?
   15、看着这些准确传神的词,你能试着把这首诗背一背吗?
   16、(配乐)看着课文的插图,背诵古诗。
  六、拓展
   1、吕岩笔下的牧童以弄笛、卧月为乐,让我们再来认识两位儿童,去分享他们的快乐。
   2、课件出示《池上》《稚子弄冰》
  七、小结
    我知道同学们在积累古诗时有很多好方法。今天我们感受到了许多古代儿童生活的快乐,你们可以选择最感兴趣的一句诗、一个场景,配上图,用画面表现出来。还可以配上熟悉的曲调,尝试着把这些古诗唱一唱。当然你们还可以试着演一演。相信大家会有更多的收获。
 
  《牧童》教学设计之五
佚名
  
  一、揭题导入,点词读句
   1、出示课题。
     提醒:牛字当偏旁横改成提。
   2、熟读成诵。
    3分钟时间,自己读,熟读成诵
   3、点词读句。(重点研读三个词:铺、弄、卧)
    老师点到一个诗词,如果做到了熟读,那么你脑子里就会很快映出带有这个诗词的诗句。
    a、点词读句
    b、猜猜点出这个词的理由
   4、读全诗:读出诗的意境。
  二、品诗,想童趣
    继续走进这几位孩童的生活,哪些场景让你们觉得特别有情趣呢?
  (一)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随机理解: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描述那是一幅怎么样的画面。
     那是一片怎么样的原野?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2、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3、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晚风中怎么摆弄他的笛子?
     想象练笔:牧童时而把笛子放在嘴边,轻轻一吹,悦耳的声音让老牛也侧耳倾听。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师小结,指导感情朗读这两句诗句。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发挥想象,把有趣的情景描绘出来。
    2、重点研读“卧”
     是呀,牧童已经劳累了一天了,现在吃饱了饭,终于可以歇息了。这里诗人不用“立”、“坐”,而是一个“卧”。你觉得“卧”这一个动作妙在哪?
     想象练笔:
     这是世间最惬意最美妙的“一卧”,简直赛过神仙呢!读读诗,想一想,试着填一填:
     _______是我夜晚的一盏灯,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是我最舒服的大床,深深呼一口气,呵!闻到了_____;
     _______是我的被子,我还有好多被呢;
     _______是最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
     耳边传来我喜欢的小夜曲,你听,有________,有________,有________ ,还有_________,它们都在为我唱歌呢!
    3、师引导:这是怎样的生活?(板书: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4、师小结,指导感情朗读整首诗。
  (二)了解作者,指导朗读
    师:吕岩又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
    了解诗人(出示吕岩小传)
  (三)回归整体,指导朗读
  三、抄读诗文
    学一首古诗,不仅要会读,还要会写,指导学生抄读诗文。


           《牧童》作业纸
          姓名___________

  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怎么在晚风中摆弄他的笛子的呀!
  牧童时而把笛子放在嘴边,轻轻一吹,悦耳的声音连老牛也侧耳倾听;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这是世间最惬意最美妙的“一卧”,简直赛过神仙呢!读读诗,想一想,试着填一填:
  _______是我夜晚的一盏灯,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是我最舒服的大床,深深呼一口气,呵!闻到了_____;
  _______是我的被子,我还有好多被呢;
  _______是最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
  耳边传来我喜欢的小夜曲,你听,有________,有________ ,还有_________,它们都在为我唱歌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