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四年级 > 语文版S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之一
作者:pxzhouga…
  
  教材简析:《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种人是极可笑的,讽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己欺骗自己的人。
  学习目标:1、认识五个生字,能把课文读得通顺流畅,了解故事内容。
       2、读懂故事,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一、激趣导入
    1、摇铃铛:孩子们,你们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说说声音的词:丁零丁零,铛铛(板书:铛dāng象声词)出示铃铛。在“铃铛”中“铛”读轻声。读一读。
    2、引出故事:和这个铃铛有关的还有一个故事呢!
      (以声激趣,先声夺人。学习生字“铛”时,真正是“形”“声”兼备,学生处于一种无意识学习状态中)
  二、了解故事
   1、放动画,听故事(暂停)
     猜猜故事的结尾?来给这个故事取个名字:掩耳盗铃(板书,生字“掩”“盗”用彩笔书写)读题。说说“掩”“盗”的意思,做做“掩”的动作——捂、堵。连起来说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2、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的讲述出来了,我们来看书吧。
     (用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动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用阅读期待产生探究的原动力)
  三、初读感知
   1、在课文中找出生字新朋友:掩盗铛偷碰。学生自由读文,在书上圈画。放课件:看,我们的新朋友快乐地跑来参加我们的学习呢!
   2、课文很短,只有五句话,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好!读给同桌或授课老师、听课老师听听。
   3、指名读(看你读的那么投入,真好!)老师读(老师也想读读,愿意给我当评委吗?)
     那,像老师一样读读吧!
   4、我们读的读,听的听,故事已经在我们的小脑袋里住下啦!你能简单地说说故事内容吗?(板书:想偷铃铛[掩耳盗铃] 被人发觉)
     (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在一次次阅读中,强化了记忆,梳理了条理)
  四、再读感悟
   1、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文章,看一看插图,还可以试一试铃铛。思考:那个盗铃人的想法对吗?
   2、学生联系上下文、看图、做实验等方法谈。
    相机出示句子:
    “如果把耳朵掩住,响声不就听不见了吗?”还可以怎么说?哪句好?读一读再说说:他认为谁听不见?(主人、过路人、守门人……)
    “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两个“就会”前一个能去掉吗?用“只要……就会……”说一句话吧
   3、你们还有问题吗?(预测:门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用的?他偷铃铛作什么?那个人被抓住了结果会怎样?)
   4、是啊,后来会怎样呢?我们把大家想的演出来好不好?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真正自主学习。从阅读的阶段目标看,充分体现阅读中阅读主体情感的投入。不直接给盗铃人的想法下定义是错的,而把所设计的问题留给学生,给他们较大的思考、感悟空间。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学生在回答“偷铃人的想法对不对”这一问题时,能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插图、生活经验多方参与课堂活动)
  五、表演明理
   1、找出文中写偷铃人动作的词:掩、伸、偷、碰(板书)再加上你的想象和几个同学演一演。教师适当给予指导。
   2、师生参与表演:小偷被抓住了,我们要教训这个小偷(学生对小偷说:……老师对小偷说:听了大家对你的教育,你有什么要说的?知道错在哪里了吗?)
     大家都是表演明星,让我们在欣赏节目的时候还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创设真实情境,进入角色,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对话涌动生命的灵性。其实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直接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教师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活动机会,在活动讨论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建构知识情感与价值观。)
  六、深化理解
    现在我是一名记者,来采访一下台下的观众:
   1、读了故事,看了表演,你能用一句话来评评偷铃人的行为吗?可以是一个成语或俗语(自以为是、自欺欺人、自作聪明、做贼心虚、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聪明反被聪明误……)
   2、你愿意做那样的人吗?你从这则故事体会到什么道理?
     这就是寓言故事,借有趣的故事说明深刻的道理。
    (语文课堂的对话,是师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一种全方位互动共振的过程,教师不强加给学生什么,而是以一种轻松的对话方式让学生明了寓意,深化文本内涵,并形成自己的价值取向)
  七、联系生活
   1、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自欺欺人的事呢?
     (学生抄袭作业;老师看到没有学生提问,被学生的假象迷惑,以为学生全懂了;犯罪分子明知自己在犯法,却铤而走险;社会上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置法律、整改于不顾,最后出事了……)
   2、课件:选择填上成语——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吧!
       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学生的认知必须与实践结合,才会有生命的体验与感悟,才能回归生活)
  八、拓展延伸
   1、你喜欢读寓言吗?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从哪儿知道的?(以前学过的……;课外看到的……;听大人讲的……)老师及时肯定:真不错,书上的东西记得这么清楚,还能让课外知识丰富你们的大脑。这都是学知识的方法!
   2、你们学了后面的一则寓言后,举办一个寓言故事会好吗?请更多的老师也来参加吧!
   3、选择作业: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找几个小伙伴,把这个故事演给别人看;把你课外看到的其他寓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凸现其个性,建构自主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之二
佚名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
  [重难点]学会生字,懂得寓言的寓意,理解成语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法] 演示法讲述法
  [学法] 表演、自读自悟、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板书),从课题上同学们就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请看录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我们课本把这有趣的故事写了出来,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
    检查生词的读音。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你知道了些什么?(为了让你的发言更精彩,再读课文。)
   2、学生交流汇报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勾画明明知道这句话),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
    (2)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明明、就、就、在文中的作用。
    (3)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指导朗读。(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四、揭示寓意。
   1、我们来演一演这则寓言,怎么样?我扮演偷铃人,你们为我配音,行吗?要配好音,你们应该怎么样(认真读)。
   2、我是一个偷铃人,我干了这件蠢事,多少年来一直生活在人们蔑视的眼中,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让我明白一些道理吗?学生自由说。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看看我们身边,有这种现象存在吗?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之三
佚名
  
  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名讲学过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亡羊补牢》
  二、教师边作图边讲故事,学生猜故事结尾。
  三、这个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该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四、给故事取个题目。
    板书课题:掩耳盗铃
  五、释题
    掩耳:捂住耳朵。盗:偷。
    掩耳盗铃: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别人的铃铛。
  六、翻开课本读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结合插图板书“想偷铃铛”。
   2、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议仪。
    1)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那他是想出一个什么办法去偷铃铛的?(结合插图板书“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那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怎样了?(结合插图板书“被人发觉”)
   3、小结:结果当然会被别人发现了: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铃铛还是照样会响的,不过只是自己听不见,别人还是照样听得见的。哪个偷铃铛的人只是自己欺骗自己。
   4、用一个成语说说偷铃人的行为。(自欺欺人)
  八、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别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己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九、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掩耳盗铃
        想偷铃铛—————掩住耳朵—————被人发觉
                 (自欺欺人)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之四
佚名
  
  教材简析:《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种人是极可笑的,讽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己欺骗自己的人。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把课文读得通顺流畅,了解故事内容。
   2、读懂故事,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同学们喜欢寓言吗?你们都读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题目叫《掩耳盗铃》。咱们一起把课题好好地读一遍。或许有部分同学已经在课外读过这个故事了。我想了解一下同学们对这个故事了解多少,谁来说一说?
   2、除了刚才大家说的,你还想知道些什么?或者你之前读过这个寓言,还有没弄明白的地方,现在都可以提出来。咱们在这节课上把大家的疑问一起来解决。谁来质疑?(根据学生质疑板书,如:起因、经过、结果……)这些疑问的答案我都懂,你们是希望我现在告诉你,还是自己到书里找答案?同学们,你们是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大家就共同合作来学习这则寓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第一次读文
   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听老师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读一遍。听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从故事中找出一句最能说明题目意思的话来。要求听清楚了吗?下面就听老师来读这个故事。
    (师范读课文)
   2、师: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题目的意思?
    生: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师:其实,题目“掩耳盗铃”这四个字每个字的意思在这句话里都能找到。比如“铃”就是指句子中的——铃铛。学习“盗”,组词。
    题目中每个字的意思都懂了吗?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板书:掩住耳朵)
  (二)第二次读文
   1、请同学们各自把课文读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生字。(板书:铃铛、丁零)这些词语是这节课的生词,请大家读准它们的字音。
    学习“铛”,铃铛是用金属制成的,所以“铛”是金字旁,金表义,“当”表声,是一个形声字。(板书:铛)
    只要手一碰铃铛,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教学“零”,也是一个形声字。组词2-3个,归纳字义:零碎,小数目。
  三、抓住细节,对话文本
  (一)第三次读文。同学们刚才提了那么多的疑问,要想把难题解决,首先就要把课文认认真真地读好。下面的时间就交给大家,请同学们各自把课文多读几遍,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讨论解决这些难题。
  (二)交流汇报:这篇课文只有三个自然段,共五句话111个字,短小精悍。我相信大家都读过好几遍了,哪个小组派一位代表来汇报你们解决了哪个问题?
   1、那么这个人为什么要去偷铃铛?读第一自然段。
     看到这个铃铛,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带着这种想法读一读。(板书:想偷铃铛)这就是故事的起因。
   2、我们都知道只要手一碰铃铛,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
     寓言中的这个人是否知道?课文的哪一句话告诉了你?
     “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立刻会被人发觉。”
   3、“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
     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理解“只要”有“用手一碰”这个条件,“就”会有这样被人发觉的结果。这一点恰是这个人首先想到的,“明明知道”的。
     这里有一个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只要……就……”谁来用它造句?(提醒不要漏掉“谁”这个成分)
   4、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而这个偷铃人又是怎么想的?
     出示句子——可是他想:“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板书:掩住耳朵)
     “如果”是什么意思?(假设)
   5、把“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换一种说法,改为陈述句。假设有了前面的情况就会出现后面的结果。
     用“如果……就……”造句。
   6、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铃声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别人还能听见铃声吗?他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因为他想的仅仅是捂住自己的耳朵,而别人的耳朵是无法捂住的,他连这一点也不懂,看来很好笑;他明明知道这是偷人东西,是不好的,可是又怕被别人发觉,设法去遮盖,这纯粹是自己骗自己,看来这人真是太愚蠢了。)
     他笨在哪里?你笑话他什么?
   7、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他心里这么想着,就去这么做了。结果如何呢?(读最后一句:“没想到,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板书:被人发觉)
  四、揭示寓意、拓展学习
   1、启发思考:怎么说他“没想到”呢?不是他“明明知道”吗?
     讨论:“没想到”的究竟又是什么呢?(他“明明知道”偷人家的东西是不好的,所以他怕被人发觉,却还要想着法子遮遮盖盖去偷;他“没想到”的是,他再想出什么法子,也是自己骗自己,骗不了别人的。)
   2、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盗铃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关键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请你送给这个盗铃人一个词。(自作聪明、自欺欺人)(板书:自欺欺人)
   3、指导朗读。  接下来,我就请三名同学来读课文。
    ①指名读第一、二、三自然段,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朗读时要把盗铃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4、课文读完了,看看板书,同学们对这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清楚了吗?谁能根据板书把这个故事的大致内容说一说?(说得很完整。)
   5、这个偷铃人,干了这件蠢事,多少年来一直被人们笑话,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他说?
     你们刚才讲的就是这则寓言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自欺欺人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
   6、续编《掩耳盗铃》故事结尾。
   7、《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从古到今流传下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老师这里有一则摘自《伊索寓言》的故事,大家轻轻地读一遍,你从中获得了那些收获?
    出示:《狐狸和葡萄》
    一个炎热的夏日,一只狐狸疲惫地走在一条小路上,饥饿使它脚步蹒跚,有气无力。
    它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东西了,昔日引以为荣的毛皮已经失去了炫目的光彩,它动不动就要炫耀一番的蓬松尾巴,根本使不上力了,像扫帚一样拖在地上。
    狐狸不由得仰头望天长叹了一声。而就在这一刹那,它看到了几串诱人的葡萄。那些葡萄结实而饱满,看起来就让人垂涎(xián)欲滴。狐狸喜出望外,终于有可以吃的东西了。
    然而,那些葡萄长在一面陡峭屋墙的平台上,狐狸无论如何也够不到。它很着急,在周围的空地上找了一些石块垫在脚下,由于垫得太高了,以至于跌了一跤,但它还是无法摘到葡萄。
    狐狸试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成功。于是狐狸死了心,只是一直盯着葡萄看。最后,他决定放弃,他昂起头,边走边说:“葡萄还没有成熟,我敢肯定它是酸的。”
                   ——摘自《伊索寓言》
    学生汇报收获。
   8、不少寓言的标题就是一条成语,如“狐假虎威”“自相矛盾”“鹬蚌相争”等等,这则寓言也是这样,“掩耳盗铃”是个成语我们常常用这些寓言来比喻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了就要会用,才叫学以致用,你们能运用吗?
    课件:选择填上成语——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吧!
    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9、小结: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大家可以回去把这则寓言说你们的爸爸妈妈听,还可以去阅读更多的寓言,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
                掩耳盗铃
       想偷铃铛—————掩住耳朵—————被人发觉
                (自欺欺人)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之五
佚名
  
  教学目标:
   1、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掌握学习理解词语的三种方法。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练习复述课文。
   3、学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寓言成语复习。
    导入:上新课前,老师想考考你们,敢挑战吗?听听题目要求:仔细听老师的叙述,同学们写出相应的成语。
   1、用句子描述成语的意思。(指明上台写)
    坐井观天:讲的是一只青蛙坐在井里看天,比喻见识少。
    亡羊补牢:羊接二连三的丢失,才想起修补羊圈。教育我们有了过错,要及时弥补。
    狐假虎威:一只狐狸接着老虎的威风作威作福。比喻仗着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
   2、小结:刚才所写的成语都是我们学过的寓言故事。(板书:寓言)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什么是“寓言”吗?(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生活的道理。)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新的寓言。(打开课件,板书:30《寓言两则》)
    我们学习语文就应该这样,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才能又快又好。
  二、整体感知。
   1、从昨天的预习中,谁知道课文写了哪两则寓言?(板:掩耳盗铃、守株待兔)
    过渡:我们学习课文往往是从题目开始,让我们仔细地来看看这两个题目。当我们手中没有任何工具书时,你怎样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
   2、解释课题。指名解释“掩耳盗铃”的意思,这就叫逐字解释法。谁再用这个方法来解释“守株待兔”的意思?
    在学习中除了逐字解释法,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来理解词语?(师适机概括可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故事《掩耳盗铃》。
   3、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从故事中找出一句来解释题目的意思。(指名回答,师表扬:“你读得真仔细!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小结:,联系上下文,运用文中的句子理解词语,这就是一种解释词语的好办法,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可以经常使用。
  三、学习《掩耳盗铃》
    学习第二段
   1、课件示句子: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1)从句子中找找,他是怎么做的?指导学生抓住动作词语朗读
    (2)(示铃铛实物)瞧!这就是铃铛。指导学习“铛”字
    (3)面对他这样的做法,你有什么想告诉他的吗?(引导学生认识到他的错误)
   2、过渡:咱们都知道这样的做法会被人发现,那个盗铃人知道吗?从书上找找,那句话告诉了你?
    (1)课件示句子比较:
      A、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想起来,立刻会被人发觉。
      B、他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想起来,立刻会被人发觉。
       自由读这两句话,看看有什么不同?多了“明明”,能说明什么?
    (2)指导朗读,引读:他明明知道。他清楚的知道。
   3、(教师摇铃铛)听听,就是这清脆的声音,你能用个词来描述吗?
    (1)学习丁零丁零的读法,指导学习“零”字。
    (2)你还能说出那些描写声音的词语?(评价:看来同学们积累的象声词还真不少。)
   4、过渡: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铛的念头,反而想办法去偷。
    (1)课件:他想: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你们说这是个好办法吗?
    (2)可他认为是好办法吗?指导朗读,读出偷铃人沾沾自喜的样子。
   5、确实,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咱们连起来读一读吧。(读第二段)
   学习第一段
    1、过渡:我就不明白了,大家都知道会被发觉,他自己也知道,那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2、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找找原因。(示第一段)
    3、指明读,你从那个词知道他这样做的原因?(很想)指导朗读,板书:想偷铃铛
   学习第三段
    1、那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盗铃的后果,可他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还是将手伸向了铃铛,可事实证明他这样的做法是错的。(课件示第三段)板书:被人发觉
    2、“没想到”说明了什么?指导朗读
   回归全文
    1、读完故事,故事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适机板书:自欺欺人)
    (1)引导说出“明知故犯”:他很蠢,明明知道偷铃铛会被发现还去偷,这就是……
    (2)你还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概括这个人?(引导说“心术不正、自欺欺人”等)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平时,我们要多读书,多积累。
    2、过渡:我们读的读,听的听,故事已经在我们的脑袋里住下了。谁能试着有滋有味地把课文读一读?(出示课件指导朗读)全班读
     我们的朗读,只要抓住重点词语,就能把故事读得生动了。
    3、过渡: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现在我们来试着用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说说这个故事吧。指明上台讲故事,讲完后让讲故事的学生说说:你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大家什么?(若能背诵,及时鼓励“你真棒!这么短的时间能把课文一字不漏的说出来”;师接着引导“谁还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
  四、明寓意
   1、这个盗铃人被抓后,站在主人家门前,羞红了脸,低下了头。如果你就是旁边的围观者,你会怎么批评他呢?
   2、这个寓言就告诉了我们(示课件朗读寓意)
   3.你还有什么想法?你可以用一句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掩耳盗铃
               想偷铃铛——掩住耳朵——被人发觉
                    (自欺欺人)



                  《掩耳盗铃》教学反思

                  桂林市希望小学 戎艳

  《掩耳盗铃》是语文S教第七册《30、寓言两则》中的一则寓言。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门上的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五句话,短小精悍,但却包含深刻的道理。学习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寓言的特点,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并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寓言所蕴含着的深刻寓意。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思维的窗口。我教学从课题切入,引导学生自己读课文,抓住课文中的句子理解题意,为下面的教学铺路搭桥。我通过让学生借助图画自读课文来理解,学生很容易就说出了“掩耳盗铃”就是捂着耳朵去偷铃铛的意思。紧接着我就追问:这个人为什么要捂着耳朵去偷别人家的铃铛呢?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理解偷铃人的心理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在教学的过程中,读议结合,品味感悟。同时,我不忘帮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设计了积累象声词,运用四字词语来评评盗铃人。在在引导学生揭示寓意的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把含义告诉学生,而是先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如:偷铃的人认为把耳朵掩起来就听不见铃声了,对吗?铃铛一碰就会响,偷铃人知道这个常识吗?他最后偷到铃铛了吗?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逐步把故事的寓意突显出来。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能说出偷铃人很愚蠢,很笨,是个自作聪明的人。最后我再小结归纳,板书“自欺欺人”,并出示完整的寓意。教材是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的创造与开发。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教教材”,而要根据自身实际,根据学生实际,“活用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材更好地为教育服务
  总的来说,这堂课上的比较顺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对于寓意的理解也比较透。不过课后想来,我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如果上课伊始,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质疑,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思索,探究的过程,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