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四年级 > 语文版S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一块特别的石头

《一块特别的石头》教学设计之一
佚名
  
  这是表格式的教案。为了大家使用方便,也为了制作方便。请点击下面的链接下载后浏览。

  《一块特别的石头》教学设计之一
 
   《一块特别的石头》教学设计之二
首都师大附属育新学校 呼全胜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课文,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有顺序地写具体的。
   3.帮助学生学会认3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理解“特别、著名、地质学家、捉迷藏”等词语。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有顺序地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同学们,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块特别的石头》(板书课题)。
    [此处设计意在于鼓励学生说话,不拘于形式,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和思考。]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意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学习,整体感受课文。]
  三、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李四光。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1)对预习认真,能主动、正确解疑的同学给予表扬。
    (2)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突兀:高耸。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儿),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语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3)完整地齐读课文。
    (4)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了巨石的由来。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打破单纯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五、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
  一、解题质疑:
    老师板书,学生口头填空:一(块)石头,一块(特别的)石头。
    “特别”是什么意思?
  二、学文探究:
   1.这块石头特别在哪里?读课文有关段落找答案。
     抓住第三自然段中的“巨石”、“孤零零”,说说它的特别之处。
   2.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产生了疑问:“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呢?”反复读句子,练习读出语气。
   3.李四光为了解开这个问题,都问了谁?结果怎样?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
     [充分相信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来进行创造性学习。加强语文学习的操作性、实践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4.学生汇报:
    (1)“石头从哪里来的?本来就有的呗!”小朋友的回答李四光不满意。
       看插图。练习读出语气:小朋友们认为“太可笑、太奇怪”了
    (2)陈二爹的回答李四光不相信。
    (3)爸爸的回答引起李四光进一步思考,仍不满意。
       李四光真会动脑筋。
   5.“真是打破沙锅问到底!”李四光要自己解开这个谜题。他是如何研究的?默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读读这些词句,想想你有什么体会?
     ——第九自然段:抓住“学习、考察、想”等词语,感悟李四光对大石头能产生那么多“为什么”!
     练习朗读,小组内评读。
     ——第十自然段:“考察研究、发现、推翻”,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看插图,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练习朗读,体现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品味词句,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
  三、总结升华:
   1.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蕴含着巨大价值。所以李四光成为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李四光取得这个成果靠的是什么?
    [启发学生的想像力,发展学生语言,引发学生分析思考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
  四、课外拓展:
   1.许多在科学研究上做出一番成就的人从小就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最后为他们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回去找找这方面的材料。
   2.愿同学们也怀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一块特别的石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佚名
  
  教材简析:
   《一块特别的石头》是小学语文S版第七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为“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抓住文章叙述的事件,体会人物的特点”。
   本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坚持不懈地研究终于取得巨大研究成果的故事,体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数十年执著追求的可贵品质。
   从课文结构上看,综观全文,围绕一块特别的石头,作者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时间顺序)将捉迷藏产生疑问,向老人和父亲请教、在英国求学,回国考察巨石取得研究成果等不同时空发生的事件整合在一起。事件都很简单,通俗易懂,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读懂课文并不难,但在体会李四光是怎样动脑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上则有一定的难度。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疑问句、设问句。
   2、读懂课文,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3、引导学生学习这种爱观察、善思考、执著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及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感受李四光勤于动脑、执著追求的可贵品质。
   教学难点:抓住文章叙述的事件,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阅读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直奔“特别”
   1、揭题、齐读。
   2、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读出不同感觉吗?
     A、多少特别的石头?  B、一块怎样的石头?  C、一块特别的什么?
   3、抓特别,导学法,再读,突出特别
     师:题目中哪一个一下就吸引了你的注意,引起你了的阅读兴趣?(生答)
     师:特别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瞧,一个新颖的题目往往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我们习作时也要学会拟题哟!好,我们再一起读课题。
  二、品读课文,感受“特别”
  (一)特别的石头
   1、也许,此时你心中已画起了小问号,这块特别的石头究竟特别在哪呢?快速浏览课文,从中找到描写这块石头特别的句子,勾画下来。
   2、抽生汇报。
   3、生记住它的特别并抽生填空。(课件出示填空练习)
   4、师:这么大一块石头孤零零地立在哪儿,确实特别,难怪,李四光会对他产生兴趣。我们一起来读读,突出它的特别之处。
  (二)特别的成果
     李四光从这块特别的大石头中取得了什么研究成果呢?
     引读:这个发现推翻了外国,为中国,真是特别有意义。
  (三)细品:特别的人
     师:从一块石头,到发现中国的第四纪冰川的遗迹,李四光取得这样特别的成果靠的是什么呢?让我们到课文叙述的事件去读一读,找一找。
    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①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李四光取得这个成果靠的是什么?
     ②勾划出相关语句,在旁边做上批注。
     ③在小组里和伙伴分享你的体会。
    2、汇报交流:李四光取得这个成果靠得是什么?
    (1)教师提示汇报表述:我认为李四光取得成果靠的是……我是从……体会到的……
    (2)生汇报到,并读相关语句。学生汇报到哪一点或哪一个事件,教师就相机引导细品相关事件。
     重点交流:
      A、细品“请教”事件:我们再一起来看看“他向身边人请教”这一部分。
       ①他是怎么向身边人请教的?谁来当当李四光?
        分角色创设情景读:一生当李四光请教,其余生担任小伙伴、陈二爹、爸爸作答,老师语言串联故事情节并用肢体语言提示表情及动作。
       ②情景创读过程中相机点拨:
        a、从他们的回答中你体会到什么?读出相应的语气。(训练疑问句和设问句的不同读法)
        b、李四光对他们的回答满意吗?
        c、特别是听了爸爸说或许石头从天上掉下来的,他又产生了新的疑问。(读疑问)从他产生新的疑问,你感受到什么?
        d、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什么意思?问得可真执著呀!
        小结:他能取得这样的成果与小时候的好问、爱动脑、问得执著有着密切的联系。
     B、细品“学习、考察”一部分:他能取得这样的成果,还靠什么呢?
     (1)学生汇报交流:
       ①阐明自己的观点;
       ②从哪儿知道的?读出相关句子。
       ③说说是怎么体会到的?
       ④重点句或段的朗读训练。(贯穿于交流过程中)
      交流重点:
       a、“一直缠绕”的理解(凭借一词的理解融会贯通文本,体会执着):
         怎样理解这个词语?从哪里看得出来这些问题一直缠绕着他?
         小结: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十几年,他不断地思索,甚至漂洋过海去英国学习,他真是一个的人呀!
       b、师:他仅仅是问得执著,思考得执著吗?他的执著还表现在哪儿?——回国考察
       c、集体交流:什么情况下回国考察?(与文本对话)
       d、哪个词特别能表现他的执著?——足迹遍布
       e、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f、想象:他可能走过哪些地方,遇到哪些困难?(课件出示,想象填空)
        师:压力重重,困难重重,崇山峻岭,千难万险都没能阻止他探索的脚步。
        小结:从小时候,到长大后去英国学习,再到回国考察,漫长的几十年呀,李四光不仅问得执著,思考得执著,还探索得执著,他真是一个特别的人。终于,1921年(引读出“成果”一部分文字)
  三、总结升华,再悟“特别”
   1、读到这儿,你是否明白了什么?
    ①李四光取得这样举世瞩目的成果靠的是什么?
    ②小结:此时此刻,你想说点什么?
   2、释题:现在我们回头来看,文章以“一块特别的石头”为题,主要写的是石头吗?主要表现的是什么?(石头仅是这篇文章的一条线索,一个引子)石头的特别更多目的在于他成就了一个特别的人,靠着他特别爱思考、爱探究、执着的精神,取得了特别的成果。
  四、拓展延伸,铭记“特别”
   1、像李四光这样从小好问善思,执著探索的人还很多,你还知道谁和他的故事?(学生相互交流)
   2、老师课件出示交流收集到的类似人物及其故事,学生浏览增长见闻。
   3、我们边身有这样的人吗?你来夸夸他。(学生畅所欲言)
  结束语:最后,让我们记住这块特别的石头,这个特别的人,更记住他好问善思,执著探索的特别的精神,成就更多的特别的自我。

  板书设计: 
                   一块特别的石头

                   打破砂锅问到底
             李四光             一直缠绕
                   足迹遍布
 
  
阅读()